《湖心亭看雪》复习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

12.湖心亭看雪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从听觉入手,描绘出一幅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寒冬静默图;作者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写出大雪纷飞,一片寂静)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4.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写水天交融、白雪皑皑;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从总写的角度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景象;总写湖山夜雪全景图)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文中采用白描手法,化大为小,寥寥几笔,突出景物的特征,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把景物写意山水画(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的句子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9.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含蓄表达文章主旨;“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借舟子的话来点明作者看雪的痴态;议论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做人做事,必须要有一种执着、痴迷的精神,就会想到文中的一句。
衬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问题探究第一段: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明确:作者仍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古诗文复习:湖心亭看雪

2、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作业布置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4、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分析与欣赏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
1、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课时计划
第周星期
课题
文言文复习
课型
综合
计划课时
教
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
标
知识目标
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整合知识的能力
能力目标
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情感目标
强化基础知识,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整合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点评上次作业----
1)、分析古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及诗词欣赏2)、易错字词的强化记忆及修正
二、八年级下古诗文复习:湖心亭看雪
重点字词
强化记忆与理解
1、是日更定
是:这。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
拿:撑,划。毳:鸟的细毛
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哪里。更: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痛快。白:指酒杯
例句翻译
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湖心亭看雪》复习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总结一. 重点字词解释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细毛。
5、沆砀: 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全。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
引申为细微的事物。
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对:相对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
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
白:指酒杯。
12、客此客:客居。
13、及下船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大雪接连下了几天,湖中行人,飞鸟(和各种声音)都消失了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三、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下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文章内容探究1、“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2、“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答: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11.湖心亭看雪复习

12.湖心亭看雪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从听觉入手,描绘出一幅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寒冬静默图;作者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与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写出大雪纷飞,一片寂静)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4.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写水天交融、白雪皑皑;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从总写的角度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景象;总写湖山夜雪全景图)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文中采用白描手法,化大为小,寥寥几笔,突出景物的特征,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把景物写意山水画(用白描手法描写湖上景物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的句子是: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9.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含蓄表达文章主旨;“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借舟子的话来点明作者看雪的痴态;议论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做人做事,必须要有一种执着、痴迷的精神,就会想到文中的一句。
衬托出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问题探究第一段: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明确:作者仍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湖心亭看雪复习知识点一内容分析: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要素——看雪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人物——、两个金陵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遇人2、文中交代中心事件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3、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是否前后矛盾或让张岱改改?答:这里并不是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高自赏的情感态度。
5、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痴是褒是贬?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痴”? “痴行”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痴心”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中想象一下张岱如何回答?张岱在湖心亭巧遇两位金陵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焉得有此雅兴之人??)彼此彼此... ①惊喜、愉悦。
②惆怅、感伤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问又不提地位官职,这段奇遇,看来,张岱关注心灵情趣沟通,更显脱俗。
5、结尾“痴”有何含义?以舟子的话结尾有何用意?“痴”是对张岱的确切评价,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人与自然的交融,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从中可领略张岱隐世避居的情怀。
用意是点明文章主旨,借舟子的话包含对“痴”的赞赏,对人格品味的肯定,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6、写自己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有何用意? 答:用意有三:①表现与流俗迥异的孤怀雅兴;②表现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③深夜独往,可能出于不愿别人看见,也不愿见到别人,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中考语文复习练习 古诗文阅读 湖心亭看雪

第18篇湖心亭看雪梳文意·全析全解梳文旨·主题归纳通过对西湖壮观雪景的描写以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表达了作者孤傲的心态和淡淡的愁绪,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梳框架·结构分析梳重点·归纳探究字词‖释义一、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是日更定..更定:__晚上八时左右__2.余拏.一小舟拏:__撑(船)__3.拥毳..衣炉火拥:__裹、围__毳:__鸟兽的细毛__4.雾凇沆砀....雾凇:__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而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__沆砀:__白汽弥漫的样子__5.焉得更...有此人焉得:__哪能__更:__还__6.三大白.白:__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__7.是金陵人,客此..客此:__客居此地__8.舟子..喃喃曰舟子:__船夫__9.莫说相公..痴相公:__旧时对士人的尊称__二、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俱:__都__绝:__消失__2.是.日更定是:__这__3.上下一.白一:__全、都__4.惟.长堤一痕.惟:__只有__痕:__痕迹__5.与余舟一芥.芥:__比喻细微,微小。
这里指像小草一样微小__6.两三粒而已..而已:__罢了__7.铺毡对.坐对:__面对,向着__8.拉.余同饮拉:__邀请__9.余强饮..三大白强饮:__尽力喝__强:__竭力,尽力__10.及.下船及:__等到__11.莫.说相公痴莫:__不要__12.更.有痴似..相公者更:__还__痴似:__一样痴__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__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__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__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_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告别。
__问题‖探究1.本文描写雪景与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意境相同的句子是:__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__。
《湖心亭看雪》复习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及答案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大雪.三日雪:(2)湖中人鸟声俱绝.绝:(4)拥.毳衣炉火拥:(5)雾凇沆砀..沆砀:(6)惟.长堤一痕惟:(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更:(8)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内容理解。
(1)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2)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有什么特点?精题演练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上下一.白一:(2)余拏.一小舟拏:(3)从武林门而西.西: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接着写赏雪的过程,然后笔锋一转,叙写在湖心亭的奇遇。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本文语言简洁,多处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照应。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景,“痴”情的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7.这篇文章可谓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对比阅读(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二)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湖心亭看雪(复习)

《湖心亭看雪》复习收藏到手机转发评论2010-06-13 16:16《湖心亭看雪》复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作者,是明末清初人,少为富贵子弟,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明亡后不仕,人山荐书以终。
其作品主要有《》《》(了解即可)等。
二、词语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更完的时候,即凌晨)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拥cuì()衣炉火雾sōng()沆砀余舟一jiè()铺zhān()对坐3、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①是日更()定②强()饮三大白③莫说相()公痴④铺()毡对坐⑤余拏()一小舟⑥雪淞沆()砀()⑦拥毳()衣炉火⑧有两人铺毡()对坐4、辨析下列多义词。
(1)更: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白: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而: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一:惟长堤一痕()上下王一白()(5)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雕栏相望焉()(古代夜间记时单位,每更约两小时;还。
白色;酒杯。
但是;表承接。
一道;全。
和;和……一起。
哪能;句末语气助词。
)5、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三、翻译。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5)、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6)、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复习《湖心亭看雪》复习笨笨猪《湖心亭看雪》复习卷[翻译解词]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是日更(gng)定矣,余挐(ro)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这天。
[更(gng)定]初更以后。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挐(ro)]通“桡”,撑。
[拥]穿着/带着。
[毳(cu)衣]皮衣。
雾淞(sng)沆砀(hngd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雾淞(sng)] 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hngdng)]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一痕]一道痕迹。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fi)。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焉得]哪能。
[更]还。
拉余同饮。
余强(qing)饮三大白而别。
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强(qing)] 尽力。
[白]酒杯。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客此]在此地客居。
客,客居,寄居。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舟子]船夫。
[内容]本文是清代张岱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人的雅趣。
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体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恋的心态)。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独往湖心亭看雪。
”——一个“独”字,一方面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游人极少,所以以为唯独自已喜欢出游赏雪;另一方面又充分展示了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表明他的心态不同常人,暗示了他的“痴”,为下文作伏笔。
(后文写到的“舟中人两三粒”“有两人铺毡对坐”,文章末尾还出现舟子,可见他并不“独”。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使用白描手法,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
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地写出了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表现出悠远脱俗的趣味,表现了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有“酒逢知己千杯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意,写出了赏雪时天涯遇知音的惊喜之情。
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此时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舟子说“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情感](1)对故国往事怀恋的淡淡愁绪。
(2)遗世独立,清高自赏。
(3)天涯遇知音的愉悦。
[写法](1)白描手法。
(2)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3)互文手法。
《湖心亭看雪》小测(28分)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cu)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巩固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3分,每词0.5分)(1)是日更定矣(这天)(2)拥毳衣(穿着)(3)上下一白(全白)(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尽力。
白:酒杯)(5)是金陵人,客此。
(在此地客居)2、指出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A )(2分)A、拥毳衣/蜂拥而来(穿着/拥挤,挤在一起)B、客此/客死他乡(客居)C、是日更定矣/三更半夜(古代夜间计时单位)D、上下一白/通计一舟(全)3、翻译句子。
(6分)(1)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007年湖南永州中考题)(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007年湖南永州中考题)(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008年湖南常德中考题)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4、(2008年常德市中考题)这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的特点。
(1分)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5、《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写景与人的活动所用的描写手法有何不同?(2分)《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
《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以景衬人。
6、(2007年湖南永州中考题)《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2分)《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7、(2007 山东威海中考题)文中结尾舟子说痴,你如何理解的“痴”?(2分)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8、(2007年四川达州中考题)《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
(2分)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二、模拟题9、指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B)(2分)A(这/表示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A、是日更定矣/实是欲界之仙都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还)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锄强扶弱(尽力/强暴)D、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酒杯)10、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2分)A、本文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B、“独往湖心亭看雪。
”句中的“独”字体现了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C、本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D、本文主要表达了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没有厌11、翻译: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分)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12、用原文回答。
(2分)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表现了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文末的“痴”与开头的“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超然脱俗的性格。
常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3、按要求填空。
(4分)(1)交代看雪的时间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2)交代看雪地地点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3)交代看雪时的天气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4)交代看雪前准备的物质条件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14.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字与上文哪句话相照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亭中饮酒二人为何见“大喜”?(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鸣声俱绝”,我们可以联想到哪首唐诗?你能把这首诗写下来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