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只自在飞翔的白鹭——钱锋执教《渔歌子》

合集下载

四年级语文渔歌子PPT优秀课件

四年级语文渔歌子PPT优秀课件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岑 参《渔父》 李 贺《钓鱼诗》 储光羲《钓渔湾》 杜 牧《渔父》 司空曙《江村即事》 ……
THANKS

西塞山 白鹭 鳜鱼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 桃花流水
雨丝细细的,像牛 毛,像花针,像细 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 丝,密密地斜织着, 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 大地全笼着一层薄 着青草味儿、花香,都 烟…… 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 酿……
细雨桃花水, 轻鸥逆浪飞。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张松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PPT文档·教学课件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古诗——《渔歌子》。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渔歌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创作的一首描写江南水乡景色和渔民生活的词,全词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情趣。

诗歌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结合的江南水乡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词意象和情感。

但对于《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水乡景色和渔民生活,学生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和体验。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借助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箬、纶”等4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想象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江南水乡的美景和渔民的悠闲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江南水乡的美景和渔民的悠闲生活,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五、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我会播放江南水乡的图片和视频,并配以优美的古筝音乐,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江南水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江南水乡景色和渔民生活的古诗——《渔歌子》。

2.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8分钟)我会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圈画出生字词,并尝试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

做一只自在飞翔的白鹭____《渔歌子》教学案青川县竹园镇小学鲜晓华学习目标:1、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朗读和吟诵,并背诵这首词。

2、通过品味文本,想象画面,走进作者的心灵。

3、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喜欢阅读古诗词,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学习重点:通过文本进行想象,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以及了解和体会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情”的意境。

学习难点:体会“不须归”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建议课时:一课时设计理念:弘扬传统文化是如今大势所驱,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本堂课我力求将古诗词教学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安排一、正确读写,并组词。

鹭()鳜()箬()蓑()课前检查:各小组长负责检查本组预习情况,并汇报。

课堂学习过程导入语:《乡村四月》,宋代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四时田园杂兴》,宋代诗人范成大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著名词人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全词情景交融,生动地表现了描写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一、童谣转入词中教学,清音正形。

童谣引入:(课件1)蚱蜢跳高小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

草一摇,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

放羊大草原上去放羊,鞭子一响唰唰响,鞭子长,鞭子短,山羊绵羊五花羊。

实施步骤:1、齐读,谈感觉;2、提问,为什么顺口?(押韵);3,找特点,(第三句中间断开);4、师归纳:押韵,第三句中间断开,这样一来,反而有节奏,更适合口头唱。

课件2出示《渔歌子》1、读一读,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你们有什么发现?(和童谣一样,字数都一样)。

提示:《渔歌子》以前也是能唱的,和童谣一样。

不过,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词比童谣的岁数大多了,有一千多岁了。

这首词是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考证的第一首词,后来的宋词都是由它发源而来。

《渔歌子》是词牌名,这是一种格式,叫这个词牌名的词还有好多,我们以后将会学到。

(课件3:词牌名)2、今天我们就来学词,“词”是跟诗相提并论的一种文体,我们经常在“词”前面加一个朝代名?宋!提示:宋词虽然叫宋词,可是一般说是起源于唐朝,几位文史学家研究了一下,有的认为是大诗人李白开始写第一首词,但缺乏说服力;还有一个比较公认的观点,第一首词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张志和的《渔歌子》3、齐读课题、读通读顺,清音正行,并以多种方式朗读《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精选14篇)

《渔歌子》教案(精选14篇)

《渔歌子》教案(精选14篇)《渔歌子》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渔歌子》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渔歌子》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

结合课文,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

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

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作者仅用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如何运用渔歌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何运用渔歌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何运用渔歌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作,全诗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意境优美,语言简洁,富有韵味,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很高的价值。

以下是如何运用《渔歌子》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些方法。

一、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在教学《渔歌子》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通过多媒体展示西塞山的美景、白鹭飞翔的画面、桃花盛开的景象以及流淌的溪水和肥美的鳜鱼,让学生在视觉上对诗词中的景象有直观的认识。

同时,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词中的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处其中,感受那种宁静、优美的氛围。

在学生对意境有了一定的感受后,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想象到的画面。

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这样描述:“我仿佛看到了西塞山前,一群洁白的鹭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山脚下,桃花灼灼,花瓣纷纷飘落,随着清澈的溪水缓缓流淌。

水中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肥美的身影若隐若现。

”二、分析诗词的语言特点《渔歌子》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让他们学习如何用精准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

比如,“白鹭飞”“鳜鱼肥”这两个短语,简洁明了地写出了白鹭飞翔和鳜鱼肥美的姿态。

“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用“斜风细雨”营造出一种轻柔的氛围,“不须归”则表现出诗人对眼前美景的陶醉和留恋。

在分析语言特点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例如,让他们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一种动物的形态或者一处风景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如何运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写作。

三、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诗词往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渔歌子》也不例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词中所表达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以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在斜风细雨中也不愿意回去?他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通过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诗词背后的情感。

《渔歌子》教案(通用

《渔歌子》教案(通用

《渔歌子》教案(通用教案:《渔歌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渔歌子》。

本文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和渔民的生活。

文章以简洁优美的语言,富有韵律的节奏,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渔歌子》的文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渔歌子》,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渔歌子》的诗意,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难点:领悟诗人对自然美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具:PPT课件2. 学具:笔记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5分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课文解析(10分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4. 实例分析(5分钟)举例其他诗人的作品,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5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6. 课堂小结(3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的《渔歌子》2. 板书诗中的主要意象:江南水乡、渔船、桃花、鸥鸟等3. 板书诗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渔歌子》2. 请学生分析其他诗人的作品,找出其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具的运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文解析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作业设计上,让学生背诵课文和分析其他诗人的作品,巩固所学内容。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渔歌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诵读并背诵《渔歌子》这首词。

2、引导学生理解词中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

2、难点感受词中的意境,领悟词人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幅美丽的画卷。

有一天,老师去湖边散步,湖水清澈见底,微风轻轻拂过,泛起层层涟漪。

湖边的垂柳依依,嫩绿的柳条随风飘舞,就像姑娘的长发一样。

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中,若隐若现,仿佛仙境一般。

就在这时,一只小船从远处缓缓驶来,船上的渔夫悠然自得地唱着歌。

看到这样的景象,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词,那就是张志和的《渔歌子》。

(通过描述真实的湖边散步经历,引发学生的兴趣)(二)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三)理解词意1、结合注释,小组讨论词的意思。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全班交流,理解词意。

(四)体会意境1、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桃花盛开,溪水潺潺,鳜鱼在水中欢快地游着,渔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

你能感受到这幅画面的美吗?2、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教师给予点评和补充。

(五)感受情感1、思考:词人通过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词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六)拓展延伸1、展示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词,让学生对比阅读。

2、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词。

(七)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领略了《渔歌子》中的美景,感受到了词人的情感。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像词人一样,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教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教案设计

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歌子》。

学生能够理解《渔歌子》中的生词和成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渔歌子》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向往,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2 生词解析西塞山: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水名胜。

白鹭:一种常见的白色水鸟,善于在水中捕鱼。

桃花:一种美丽的花卉,常用来象征美丽和爱情。

鳜鱼: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肉质鲜美。

箬笠:用箬竹叶编织的帽子。

蓑衣:用草编制的外套,用于防雨。

斜风细雨:形容风力较小,雨势较弱的天气。

2.3 课文翻译在西塞山前,白鹭自由地飞翔。

桃花盛开在流水旁,鳜鱼游得肥美。

我戴着青色的箬笠,穿着绿色的蓑衣。

在斜风细雨中,我无需归来。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歌子》。

学生能够理解《渔歌子》中的生词和成语。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渔歌子》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能够运用《渔歌子》中的词语和成语。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采用情境教学法,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渔歌子》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利用音频材料,播放《渔歌子》的朗读和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渔歌子》的思考。

5.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渔歌子》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生词和成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音正形,不觉转入词中来师:我们学过很多唐诗,谁能给大家背一首?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叫什么吗?生:《水调歌头》。

师:《水调歌头》是首诗还是词呢?生:词。

师:刚才老师让你们背诗,不是让你们背词。

你们知道今天要学词,对不对?谁能背首诗?(一生背《春晓》,生笑。

)师:别笑啊,这首诗可是大俗大雅。

谁还能再背一首?(一生背《咏鹅》)师:你们看,背简单的诗也不简单。

越简单的,学得快忘得也快。

《咏鹅》的作者是唐代骆宾王。

刚才有的同学背诗,有的同学背词,今天我们就来学词,好不好?“词”是跟诗相提并论的一种文体,我们经常在“词”前面加一个朝代名?生:宋词。

师:很厉害,对了,宋词。

宋词虽然叫宋词,可是一般说是起源于唐朝,几位文史学家研究了一下,有的认为是大诗人李白开始写第一首词;还有一个比较公认的观点,第一首词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张志和的《渔歌子》。

谁能把词的题目念一念?(一生读,读得很清楚。

另一生低头再读。

师提醒看着书或者屏幕读。

)师:《渔歌子》是词牌名。

这是一种格式。

叫这个词牌名的词还有好多,我们以后将会学到。

这首词虽然只有短短27个字,可有好几个生字。

自己读一读,把它读正确、读通顺,好不好?自己读吧!(生练读)师:这么齐心啊,读着读着就读到一起了呀!(生笑)谁能读给大家听?(一生读)读得正确,老师希望你能读得再响亮一些。

(另一生读)师:这个男孩子,看来你预习了。

你预习的时候,觉得哪几个字容易读错呀?生:鳜。

师:那你就来读一读这一句。

生: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这个字不仅容易读错,还很难写。

你能把它写在黑板上吗?(生写)师:还觉得哪几个字不好写?生:蓑。

师:能把它写正确吗?(生练习写)师:其他同学也来念一念!生:青箬笠,绿蓑衣——师:好的,你把“蓑”写在黑板上。

(生写)师:其实呀,“箬笠”这个词也不好念。

请同学读一读。

(生练读后指读)师:读得很好,我们就跟着她念,好不好?(生练读)师:你也去黑板那边写一写这个词语。

还有需要提醒的吗?生:白鹭的“鹭”,下面“鸟”的点容易漏掉。

师:你很会发现问题,那个点是鸟的眼睛。

那你就把它写清楚。

我们来看黑板,容易写错的已经写在黑板上了,还有没有提醒大家的?生:“鳜鱼”的“鳜”没写好。

师:你能到黑板写一写吗?(生写)师:同学看,黑板上的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点?生:都是上下结构的。

师:这些字的偏旁部首呢?生:鳜鱼的“鳜”是鱼字旁,白鹭的“鹭”是鸟字旁,它是一种鸟。

生:“蓑衣”“箬笠”跟草和竹子有关。

师:厉害。

一起来把这几个字写一写。

(生练写,师巡视并评价。

)师:字也写好了,读也读正确了,现在大家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看能不能读得更流畅一些,能不能读出点“词”的味道。

自己读!(生读)师:哪位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师:读到现在该发现词跟诗不一样的地方了吧?生:一声、二声读得长。

生:都很押韵。

师:在字数上,有没有发现它们是长短句?你们一起读读后两句,感受一下词的特点。

(生读)声色有无,意象九境皆入画师:读着读着,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生:我仿佛看见了西塞山前有一群白鹭展翅起飞。

师:是哪一句给你这种感觉的?生:第一句。

师:真好!谁还能试试看?生:我看到水里面有很肥的鳜鱼在游动。

(生读“桃花流水鳜鱼肥”)生:我仿佛看到那个老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溪边钓鱼。

(生读第三句)师:能不能把刚才说的连起来说一段话?试试看,自己先练一练。

(生练,交流后说。

)师:这样看来,这首词似乎很简单啊,都懂了?有没有不懂的呢?再仔细读读,有没有问题想问问大家?生:为什么词的名称叫《渔歌子》?师:因为它是词牌名,最初就是打渔时唱的歌曲。

生:为什么是“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须”,而不是“需”?师:是啊,为什么?生:因为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所以不用担心下雨。

师:不肯回家仅仅是因为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词中所提到的这九种景物,也许能找到答案。

(课件展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张志和用这九种景物把词串联起来,你觉得哪一种最能让张志和流连忘返不想回家?用笔圈出来。

(生圈画)谁能讲给大家听?生:我觉得是“桃花”。

因为“桃花流水”给人感觉景色特别美。

生:我们中华一区就有一片桃花林。

师:哦,那一定是很多的桃花,连绵成片吧。

古人也很喜欢桃花,写了很多桃花的诗句。

我们来看一下好吗?(课件出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陶渊明《桃花源记》;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生自由读)师:这些诗句中的桃花都开在哪里?生:山里,“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生:我也觉得是山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师:还开在哪里?生:溪边,如果桃花落了,落在水里就会非常好看。

师:是啊,这些桃花都开在人们不常去的地方。

这首词中的桃花开在什么地方?生:小溪旁边,“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这么美的景色能带着喜悦的心情读一读吗?(生读)师:其他同学也能这样,读出愉悦的感觉吗?(生读)师:还有哪一个景物令人“不须归”?生:我觉得是“青箬笠”和“绿蓑衣”。

师:我这里有幅图片,我们看看“箬笠”和“蓑衣”的颜色。

(课件展示)你们看这“箬笠”“蓑衣”的颜色是青绿色吗?生:不是。

师:对呀,这明明是一种脱水后的枯黄色,为什么说是“青箬笠”“绿蓑衣”呢?生:是雨把草和竹叶的颜色染成了绿色。

师:“染”这个字用得水平真高。

把青和绿染上去,色彩一定令人心旷神怡。

来,把这明亮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

师范读。

生再练读。

)师:还有什么也染在了“箬笠”和“蓑衣”上?生:山的颜色也染在了上面。

师:是啊,不仅山的颜色染在了上面,甚至于水中的倒影也把它映成了绿色。

你们能把“青山绿水”的感觉读出来吗?我读第三句.你们读后一句。

(师生接读)近水遥山,草长平湖白鹭飞师:其他同学还圈了哪个令词人不须归的景观?生:白鹭。

师:在青山绿水中这一抹白色的身影飞过,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生:那一定很美。

师:那你就美美地读读第一句。

(生读)如果你们读得让大家眼前浮现出这个画面那就厉害了。

(生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轻盈的白鹭吧!(出示图片,生发出惊叹。

)就是这样清新脱俗的白鹭停在张志和的舟边,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啊,想一想!生:很漂亮,让人眼前一亮。

师:白鹭生活在哪里?生:水边。

山上。

生活在人少去的地方。

师:是的,那是一种离人群很远的鸟。

我们一起看看张志和眼前的那只白鹭吧!(配乐播放十几幅白鹭飞翔图片)师:当张志和眼前飞过这样的白鹭时,他心里会怎么想?生:真希望它多停留一会。

生:如果我也能有这样一只白鹭该多好呀!生:如果能跟着它一起飞那就好了!师:想着和白鹭一起飞向哪里?生:飞到山上去。

生:飞到水边去。

生:飞到远离人群的地方去。

师:你如果就是那只白鹭,飞啊飞,看到什么?生:看到西塞山前美丽的景色。

生:看到桃花流水里的鳜鱼,看到斜着吹的风,细细下的雨。

师:张志和去过那些繁华的城市,为什么却偏偏觉得眼前的景色美呀?生:因为这里有很肥的鳜鱼。

师:西塞山边吸引他的可能不只是鳜鱼——生:还有如诗如画的风景。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对呀,如果他也能像白鹭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那该多好呀!这也许是诗人那一刻最渴望的,把那份自由的感觉读出来吧!一起读。

(生很有感情地朗读)师:真是不想回家了。

一起带着这样的感觉来吟诵整首词!(播放江南丝竹音乐,生反复投入地读。

)师:张志和流连于山水之间,还想不想回家啊?——那我们读出“不须归”的决心,好不好?(生读)师:我看到你陶然忘我的神色,你来诵读一下好吗?(生读)师:我们给他掌声好不好呀!这么忘我,读出这首词的情味来了。

——如果让你成为九种景物的一种,你最想成为谁?生:我想成为白鹭,因为它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师:这也是作者心中所想呀,不受任何约束地飞翔。

生:我想成为鳜鱼,能够被张志和这样的名人钓到,也是一种荣幸。

(生笑)师:张志和那根直直的鱼钩钓不到你,你仍然是自由自在的鳜鱼,没人打扰。

生:我想成为细雨,因为是细雨染绿了青山绿水,给人感觉柔柔的。

师:是啊!这九种景物仿佛连成了一体,它们都是被哪个词语联起来的?生:是“斜风细雨”。

师:斜风细雨啊!有了斜风细雨,它们还是一个个互不相关的景物吗?生:不是,那是一种仙境般的画面。

师:有了这斜风细雨,仿佛有位神仙在上面挥洒.把整个西塞山的美景全部融成一幅巨大的水墨画。

想想看,此时的张志和在哪里呀?生:坐在船上钓鱼。

师:既在船上钓鱼,也置身在这仙境里。

那我们就一起随着他,闭上眼睛,想象着画面,走人词中吧!(生有感情地配乐吟诵)师:至于张志和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他那么喜欢山水而不想回家,你们长大一定会有更真切的体会。

那时,你们就会更加地喜欢这首词,更喜欢这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了。

记住这首张志和的词,记住这美丽的画卷,记住自由自在飞翔的白鹭吧!好,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