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华《用数对确定位置》听课体会
《用数对确定位置》观课报告

《用数对确定位置》观课报告 《用数对确定位置》观课报告
在这次的研修观课评课活动中,听了许多老师的课,各有特色,受益匪浅。任欣欣老师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印象较为深刻,就这节课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设计巧妙,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展开。任老师的课由游戏活动导入, 从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的思维带进课堂。另一方面这样的活动能够帮助教师搜集信息:学生对确定位置的方法究竟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而且还能为新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做好了学习前的铺垫。同时自然而然的引出了课题。 认识数对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来描述图片中小强的位置引出了不同的说法,这就需要统一标准,从而认识了列和行。确定了小强在第3列第2行后,教师告诉学生这还不是最简练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创造更简练的表示方法,每个同学有了不同的表示方法,为了大家交流方便,必须有一个统一规定,进而学习数对知识。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了两个数学化的过程: 一是描述方式从自己的方法→列与行的方法(有序)→数对的方法,这一过程逐步递进、简化、抽象,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简练性和抽象性;二是表现形式从《用数对确定位置》观课报告 人物图→点子图→方格图,课件的巧妙制作,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渗透了坐标的思想。 二、游戏性练习提高了学生兴趣。 趣味游戏“砸金蛋对抗赛”,活泼有趣,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有趣的练习,不仅练习了用数对表示位置,又练习了根据数对找位置,活跃了课堂气氛,巩固了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对的应用价值,进一步体会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准确、快捷。又结合身边的实例(教室中学生自己的座位)融入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纸上谈兵,走到现实生活中,数学课堂才会大起来。通过用数对描述自己的位置,以及根据某一列和某一行的数对的特点,进一步巩固对数对含义的认识,对数对知识的应用和巩固有实践、有提炼、有总结、有提升。 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 通过了解数对的由来,感受“数学知识从实际中来”,举一举生活中应用数对思想确定位置的例子,感受“到实际中去”,棋盘、经纬线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对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最后潜水艇的例子,使得本节知识的外延更加丰富,由二维过渡到三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实效性和重要性。学生亲身经历了生活经验数学化,亲身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数学思想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得到了提升与丰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用数对确定位置》观课报告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数对知识,而且真正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体会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清晰,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了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位置和东西南北等八个方向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方向与位置”内容的延续和发展。
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发展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数对”这一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本节课的教学就是先从重新认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已经开始的。
重新认识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就是重新认识那就是第一列的基础,也就是学生经常出现混为一谈的地方。
因此我在引入时设计了学生了解第一排同学给我重新认识的环节。
通过学生用方位词向我了解同学,并使学生产生心智的冲突,从而强化了观测角度的重新认识。
事实证明,我这样的教学设计的确对学生重新认识列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本节课又通过让学生看军营情境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说出小强的位置,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的用“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排第几个”的知识来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确定小强的位置,有的从左边数起,有的从右边数起,有的从前边数起,有的从后面数起,这样找出的位置不是唯一的,使学生认识到这样描述位置的方法不够准确。
进而让学生将叙述的语句改准确,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叙述准确了,又显得太罗嗦。
有没有一种既准确又简明的方法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新方法的内在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3、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经历由实物图至方格图的抽象化过程,扩散“数形融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出具了实物图,然后通过电脑模拟了用实物图至点子图的过程。
最后我把点子图的各个dealing横线和竖线连接起来,然后点子图的各个点逐渐增大,直至缩回与横线和竖线的交叉点一样小年才。
通过电脑的模拟并使学生亲身认知了由实物图至点子图再至方格图的变化过程,扩散了数形融合的思想。
4、在教学中我应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在数学的奇妙世界里,“用数对确定位置”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助我们精准地找到每个点的坐标。
经过这次教学,我有了不少新的思考和感悟。
还记得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我问同学们:“如果在一个大大的游乐场里,你们和小伙伴走散了,要怎么告诉对方自己在哪里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说“在摩天轮旁边”,有的说“在卖冰淇淋的小店前面”。
但是这些描述都不够准确,可能会让人找错地方。
这时候,我引出了今天的主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在讲解数对的概念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方格图,就像一个神秘的地图。
我先在上面标上了行和列,然后随机点了一个位置,问同学们:“这个点怎么来准确描述它的位置呢?”有的同学懵懵懂懂,有的同学若有所思。
我引导着他们,从行开始数,再从列开始数,然后把两个数字用小括号括起来,中间用逗号隔开,这就形成了一个数对。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我组织了一个小游戏。
让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在自己的方格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互相交换,根据对方给出的数对来找到对应的名字。
这个过程中,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有的同学找得很快,得意洋洋地向其他同学炫耀;有的同学找错了,急得抓耳挠腮。
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对数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有一部分同学对于行和列的顺序总是搞混,比如把先数的行当成了列。
还有些同学在写数对的时候,逗号和小括号的使用不够规范。
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这些基础的概念和符号,要更加着重地强调和练习。
另外,在课堂互动环节,我发现有些性格内向的同学参与度不高。
可能是他们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也可能是因为不太敢在大家面前表达自己。
这让我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这些同学,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引导,让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课后的作业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有的同学在描述实际生活中的位置时,不能很好地将数对的知识运用进去。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今天课上讲了如何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课,现就本节课的环节讲授进行自我的反思;
一.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整个环节的设计顺序还是比较合理的,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首先让学生了解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理解了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接着引入小军班情景图,这时学生就会思考如何去描述它位置,这样通过各自说法不同,引入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重要意义,通过列和行的意义解释,让学生自行去判断,说明如何去描述位置,同时也加深了对于位置的描述的理解,此时强调描述的顺序和如何去寻找位置,使得学生们对于方法的掌握更加深入,另外就是练习的设计层层次递进,逐渐加深题目难度,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的巩固和提高,通过练习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掌握的不错,能达到课前的预设效果。
二.有待改进的地方
1.应多激发学生发言,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性。
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谈论时,有的学生处于被动形式,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方面还要多去引导鼓励他们。
2.语言表达不精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学习,力求进步!。
观看《用数对确定位置》心得体会

用数对确定位置”听课感想:规则在需要中产生知识在过程中生成观看了郑立伟老师微博中刘义生老师上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感受颇深。
刘老师对这一课的精巧设计,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规则在需要中产生”的过程,生成了用数对表示具体位置这一知识点。
启示一:领会教材,才能走出教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难,教学也不复杂,没有高含量的思维。
但教师把教材中告之式内容的教学变成让学生对“规则与需要”关系的体验,变成让学生对“知识与生成”过程的体验,使学生意识到知识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实际的需要。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学设计才显得如此有心机,这正是教师对教材的领会,是对“用教材教”这一理念的落实,更是教师对高品位教学的理性追求。
启示二:重视细节处理,不搞复杂化教师先让两个自认为是第一列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说:“从左边数,我是第一列。
”这时,教师并未与学生纠缠在“左边”和“右边”的区分上,而是借学生的发言,借机约定了第一列,随之的练习巩固了对列的方位的解释。
在随之出示的课件中,学生看到的是和心中所想的相一致的座位图。
纠缠在“左边数”还是“右边数”,会把问题复杂化,扰乱学生的思维。
教师这样设计,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既花了时间,效率还不高。
启示三:为“过程”而教教材是固化了的文本,学生难以从中感受到知识产生的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应引领学生探索“为什么”。
“知识”经教师的二度开发加工后,变成了可让学生参与探索的过程,这种“知识形成的过程”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之一。
这个过程充满了猜想与验证,充满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充满了思想方法的熏陶。
教师要为知识形成的过程而设计,为实施知识展开的过程而教。
2023年《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一般生活中常常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学习“图形〞的位置,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生活的空间。
通过学习确定图形位置的方法,运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可以使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本节课既是认识图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直角坐标系等知识的根底。
既是第—学段的开展,也是第三学段学习的铺垫,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教学本课要求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理解数对的意义和表示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位置。
1.有效设计教学进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第—,认识数对。
用自己的话语来描述班级中陈嘉颖同学的位置引出不同的说法,由此质疑如何方便交流和沟通?在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冲突,进而学习数对知识。
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了两个数学化的过程:一是表现形式从人物图一一点子图;二是描述方法从随意一一列行〔有序〕数对。
第二,用数对确定位置。
当学生初步认识数对后,又引导他们用数对来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借助班级的行与列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可以直接应用已形成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体会数对和人的对应,经历数形结合。
这样的设计,表达了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表达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2.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包含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现成的知识,还应包含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注重了向学生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无论是通过用列和行来描述陈嘉颖同学的位置,简化成用数对来表示,还是把人物图简化成点子图,都力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孩子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在这个充分探究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篇1《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学问点不多,对于五班级的同学来说是比较简洁的,那么如何使教学的内容更丰富,在课堂上激发同学学习的需要,在导入环节,我出示了小军班级的座位图后,先向同学提出要求:你能用以前所学过的学问告知我小强的位置在哪里吗?你是怎么看的呢?同学在描述时消逝了两种不同的说法:“第3列第2个”、“第2排第3个”。
小强的位置没变,但同学们看的角度和方法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的说法,从而使同学产生正确、简明描述小强位置的需要。
同学在生活中已具备了确定列和行的阅历,因此,便很顺当地得出竖排叫做列,从左往右数,横排叫做行,从前往后数,小强是在第3列第2行。
知道了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章后,再将所站位置的场景加以抽象,用圆圈表示实际场景中不同的位置,详细地标出每一列每一行,让同学在圆圈图中找出小强的位置,提高了同学的抽象思维力气。
同时,向同学介绍表示位置还可以用更简明的表示方法——用数对确定位置。
同学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并理解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其次个数表示第几行。
当同学学会从平面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后,我又引导同学回归到生活中,在教室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第几列第几行。
通过玩耍的形式,使同学熟识教室里的列和行,并学会描述自己的位置和好伴侣的位置。
本节课同学学的比较感爱好,课堂效果较好。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反思篇2在第一单元的《位置》教学中,我让同学从自己特别生疏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
在同学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知同学答案,而是让同学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同学争辩谁的方法比较好。
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同学运用自己宠爱的方式表示。
此时,本课重要的学问点从同学之口引出,使同学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爱好。
同时从同学已有的学问阅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让同学更易理解和接受。
数对确定位置学习心得5篇

数对确定位置学习心得5篇数对确定位置学习心得11、按照数对冶?位置,使本去凭糊心经历形貌位质芟降到用数浇柴式冶?位置。
“冶?位置”知识的拓展或重新建构,又恭的格式是激起教死认知的冲突。
教学中正在教死形貌一排队伍中人物位置的根柢上,让教死形貌圆阵中事物的位置,制制认知冲突,激起参议的欲看。
2、按照教撕媚缅怀水仄,渐渐有具体形象的图片到半笼统的面子图,末了到圆格图,指面教死经历了知识的组成进程。
经历了一个糊心中冶?位置的格誓上降到用数浇柴式冶?位置的进程。
又恭天死少凉?撕媚思虑,培养凉?撕媚空间没有雅见解,促使又恭讲堂的组成。
3、重视知识的综摇鹿用。
正在波动练习时,让教死综摇鹿用标的方针战数对的知识绘制仄里图,没有成是对数对知识的波动,而且是对之前所教圆位知识的综摇鹿用。
不利于教死对所教知识流利意会贯串,耳濡目染的指面教死掌控进建格式。
4、遭到教研进建时《圆的周少≡蔡学真录片段的劝导,我也给教死截置魉知识狄子少:体味数对的死少史。
笛卡我是着名的法国哲教家、数教家、物理教家。
有一天,笛卡我死病卧床,但他脑筋一背出诱?息,借正在几次思虑一个标题成绩:经过进程甚么格式,才气把“面”战“数”接洽起去呢?俄然,他看睹屋角上的一只蜘蛛正在上边中央推丝。
他念,可以或许把蜘蛛看作一个面,蜘蛛的每个位置便可以或许用一组数冶?下去。
果此正在蜘蛛的启迪下,笛卡我用冶?有按序的数暗示仄里上的一个面,竖坐了数对与直角坐标系。
他本人也遭到了人们永屎媚敬服。
由此可以或许看出,正在我们的糊心中蕴躲许多奥妙,同窗们要教会用数教的眼光没有雅调查糊心、体味糊心。
然后让教死接洽一下糊心中用数对暗示位置的事例,从而让教死接洽糊心,引出天球仪上的经谓兵也是操做了数对的缅怀。
正在天球仪上毗连两级的面叫做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叫做纬线,按照经纬线可以或许冶?天球上任何一面职位置,而且借可以或许按照该天址的经纬度,测算出该天址与我们的距离。
神州七号飞船收射返回空中时空直イ做人员便是根据经纬度去细确天审定飞船的着陆天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数对确定位置》听课体会
西官中心小学:李宗华
听了王老师上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感受颇深。王老师对这
一课的精巧设计,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规则在需要中产生”的过程,生
成了用数对表示具体位置这一知识点。
启示一:领会教材,才能走出教材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难,教学也不复杂,没有高含量的思维。但
教师把教材中告之式内容的教学变成让学生对“规则与需要”关系的
体验,变成让学生对“知识与生成”过程的体验,使学生意识到知识并
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实际的需要。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学设
计才显得如此有心机,这正是教师对教材的领会,是对“用教材教”
这一理念的落实,更是教师对高品位教学的理性追求。
启示二:重视细节处理,不搞复杂化
教师先让两个自认为是第一列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说:“从左边
数,我是第一列。”这时,教师并未与学生纠缠在“左边”和“右边”的
区分上,而是借学生的发言,借机约定了第一列,随之的练习巩固了
对列的方位的解释。在随之出示的课件中,学生看到的是和心中所想
的相一致的座位图。
纠缠在“左边数”还是“右边数”,会把问题复杂化,扰乱学生的思
维。教师这样设计,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既花了时间,效率还不高。
启示三:为“过程”而教
教材是固化了的文本,学生难以从中感受到知识产生的过程。教
师在课堂上,应引领学生探索“为什么”。“知识”经教师的二度开发加
工后,变成了可让学生参与探索的过程,这种“知识形成的过程”正是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之一。这个过程充满了猜想与验证,充
满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充满了思想方法的熏陶。教师要为
知识形成的过程而设计,为实施知识展开的过程而教。
《一共有多少天》听课体会
西官中心小学:李宗华
本课在新知识的建立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把新知识以一定方式
组织起来,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便于记忆、提取、运用和发展。
本课首先在教材处理上通过 “行”与“列”数方格,巧妙地把七与
八的乘法口诀结合在一个情境之中。其次在组织积极有效的数学活动
中做到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在做事。自主思考、密切交流,引导学
生经历数学问题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乘法口诀基础上自我建
构新的知识。孩子们首先通过数方格整理出了学过的六句7的乘法口
诀,在遇到7×7这个问题时,学生通过探索,运用学过的知识计算
出结果,并编出了口诀,深深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其中可喜的是学
生通过拆数来计算,说明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掌握得很好。接着,7×8
的问题迎刃而解,在7×9中又遇到了挑战,后来计算13×7,更是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这样富有挑战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更主动地
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射出了智慧的火花,感受到了数学
的魅力。
课堂学习要着眼于社会生活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课堂上“数
方格”“找秘密”“编数学儿歌”“联系实际问题”等各个环节内容紧
扣主题,形式生动活泼,适合学生需求,学生参与面大,始终都表现
出极高的兴趣和热情。课上做到动静结合,不论是独立笔头练习还是
小组讨论或班级反馈都显得有序而充实,有很高的教学效益。评价的
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本课堂上即时性评价能够既关注学习结果,
更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既关注数学知识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
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发展。
《一共有多少天》听课体会
西官小学:马元玲
孩子们首先通过数方格整理出了学过的六句7的乘法口诀,在遇
到7×7这个问题时,学生通过探索,运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结果,
并编出了口诀,深深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其中可喜的是学生通过拆
数来计算,说明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掌握得很好。接着,7×8的问题
迎刃而解,在7×9中又遇到了挑战,后来计算13×7,更是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激情。这样富有挑战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射出了智慧的火花,感受到了数学的魅
力。新知识的建立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把新知识以一定方式组织起
来,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便于记忆、提取、运用和发展。本课
首先在教材处理上通过 “行”与“列”数方格,巧妙地把七与八的
乘法口诀结合在一个情境之中。其次在组织积极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做
到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在做事。自主思考、密切交流,引导学生经
历数学问题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乘法口诀基础上自我建构新
的知识。
课堂学习要着眼于社会生活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课堂上“数
方格”“找秘密”“编数学儿歌”“联系实际问题”等各个环节内容紧
扣主题,形式生动活泼,适合学生需求,学生参与面大,始终都表现
出极高的兴趣和热情。课上做到动静结合,不论是独立笔头练习还是
小组讨论或班级反馈都显得有序而充实,有很高的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