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东微积分第十章习题10.1答案

合集下载

高等数学下册第十章习题答案

高等数学下册第十章习题答案

第十章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习题详解习题10—11 计算下列对弧长的曲线积分: (1)L I xds =⎰,其中L 是圆221x y +=中(0,1)A到B 之间的一段劣弧;解: L AB =的参数方程为:cos ,sin x y θθ==()42ππθ-≤≤,于是24cos I ππθ-=⎰24cos (1d ππθθ-==⎰.(2)(1)Lx y ds ++⎰ ,其中L 是顶点为(0,0),(1,0)O A 及(0,1)B 所成三角形的边界;解: L 是分段光滑的闭曲线,如图9-2所示,根据积分的可加性,则有(1)Lx y ds ++⎰(1)OAx y ds =++⎰(1)ABx y ds +++⎰ (1)BOx y ds +++⎰,由于OA :0y =,01x ≤≤,于是ds dx ==,故 103(1)(01)2x y ds x dx ++=++=⎰⎰OA, 而:AB 1y x =-,01x ≤≤,于是ds ==. 故10(1)[(1)ABx y ds x x ++=+-+=⎰⎰同理可知:BO 0x =(01y ≤≤),0ds =,则13(1)[01]2BOx y ds y dy ++=++=⎰⎰. xyoABC综上所述33(1)322Lx y ds -+=+=+⎰ . (3)⎰,其中L 为圆周22x y x +=;解 直接化为定积分.1L 的参数方程为11cos 22x θ=+,1sin 2y θ=(02θπ≤≤), 且12ds d θθ==.于是201cos222d πθθ=⋅=⎰⎰.(4)2 Lx yzds ⎰,其中L 为折线段ABCD ,这里(0,0,0)A ,(0,0,2),B (1,0,2),C(1,2,3)D ;解 如图所示, 2222 LABBCCDx yzds x yzds x yzds x yzds =++⎰⎰⎰⎰.线段AB 的参数方程为 0,0,2(01)x y z t t ===≤≤,则ds =2dt ==,故02200 12=⋅⋅⋅=⎰⎰dt t yzds x AB.线段BC 的参数方程为,0,2(01)x t y z t ===≤≤,则,ds dt ==故122 0020BCx yzds t dt =⋅⋅⋅=⎰⎰,线段CD 的参数方程为1,2,2x y t z t===+)10(≤≤t ,则ds ==,故1122012(2))CDx yzds t t t t dt =⋅⋅+=+=⎰⎰ 2 (2所以2222LA BB CC Dx y z d s x y z d sx y z d sd s =++⎰⎰⎰⎰2 求八分之一球面2221(0,0,0)x y z x y z ++=≥≥≥的边界曲线的重心,设曲线的密度1ρ=。

(微积分)第十章课后习题全解

(微积分)第十章课后习题全解

5 B0 = − 72 , 12 B0 + 2 B1 = 0, ⇒ ⇒ B = 5, 12 B1 = 5, 1 12
2. 选择题. (1)下列微分方程中是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是(
A
).
A. xy ′ = y + x 2 B. xy ′ ⋅ e y = 1 C. y ′′ = x D. ( xy − x 2 ) y ′ = y 2
∴ 特解为 y = (1 − 3 x ) e3 x .
( 5) 求微分方程y′′ − 3 y′ +
9 y = e x的通解; 4
解 属于二阶常系数非齐次微分方程, 通解形式为 y = y (齐次通解) + y* ( 非齐次一个特解 ) ,
一个特解的形式为 y* = Ae x ,
x
9 9 3 ′′ − 3 y′ + y = 0, 特征方程为r 2 − 3r + = 0, r − = 0, 对于齐次方程 y 4 2 4 3 3 x 特征根为r1 = r2 = , 齐次方程通解 y = ( c + c x ) e 2 , 1 2 2 9 对于y′′ − 3 y′ + y = e x ,由于λ =1 ≠ r1,2 , 4
1 1 d ( u 2 − 2u − 1) = − ln x + ln C1 , 2 ∫ u 2 − 2u − 1 y 2 2 y 2 2 − − 1 ⋅ x = C12 , ln ( u − 2u − 1) + 2 ln x = 2 ln C1 , x x
*
5 5 ( 5 ) 差分方程2 yt +1 + 10 yt − 5t = 0的通解为 y = A ( −5) − 72 + 12 t

大学物理答案第十章.doc

大学物理答案第十章.doc

第十章静电场中的导体与电介质10- 1将一个带正电的带电体A从远处移到一个不带电的导体 B 附近,则导体 B 的电势将()(A)升高(B)降低(C)不会发生变化(D)无法确定分析与解不带电的导体 B 相对无穷远处为零电势.由于带正电的带电体 A 移到不带电的导体B附近时,在导体B 的近端感应负电荷;在远端感应正电荷,不带电导体的电势将高于无穷远处,因而正确答案为(A) .10- 2将一带负电的物体M 靠近一不带电的导体N,在 N的左端感应出正电荷,右端感应出负电荷 .若将导体 N的左端接地(如图所示),则()(A) N上的负电荷入地(B)N上的正电荷入地(C) N上的所有电荷入地(D)N上所有的感应电荷入地题 10-2 图分析与解导体 N接地表明导体 N为零电势,即与无穷远处等电势,这与导体 N在哪一端接地无关 .因而正确答案为(A) .10- 3 如图所示将一个电量为q的点电荷放在一个半径为R的不带电的导体球附近,点电荷距导体球球心为 d,参见附图.设无穷远处为零电势,则在导体球球心O 点有()(A)Eq q,Vq 0,V ( B)E2 4π4π4πε0d ε0d ε0d(C)E 0,V 0q,Vq ( D)E2 4π4πε0d ε0R 题 10-3 图分析与解达到静电平衡时导体内处处各点电场强度为零.点电荷q 在导体球表面感应等量异号的感应电荷±q′,导体球表面的感应电荷±q′在球心O点激发的电势为零,O 点的电势等于点电荷q 在该处激发的电势.因而正确答案为(A) .10- 4 根据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在电介质中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积分等于这个曲面所包围自由电荷的代数和.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若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积分等于零,曲面内一定没有自由电荷(B)若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积分等于零,曲面内电荷的代数和一定等于零(C)若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积分不等于零,曲面内一定有极化电荷(D)介质中的高斯定律表明电位移矢量仅仅与自由电荷的分布有关(E)介质中的电位移矢量与自由电荷和极化电荷的分布有关分析与解电位移矢量沿任意一个闭合曲面的通量积分等于零,表明曲面内自由电荷的代数和等于零;由于电介质会改变自由电荷的空间分布,介质中的电位移矢量与自由电荷与位移电荷的分布有关.因而正确答案为(E) .10- 5对于各向同性的均匀电介质,下列概念正确的是()(A)电介质充满整个电场并且自由电荷的分布不发生变化时,电介质中的电场强度一定等于没有电介质时该点电场强度的1/ εr倍(B)电介质中的电场强度一定等于没有介质时该点电场强度的1/ εr倍(C)在电介质充满整个电场时,电介质中的电场强度一定等于没有电介质时该点电场强度的 1/ εr倍(D)电介质中的电场强度一定等于没有介质时该点电场强度的εr倍分析与解电介质中的电场由自由电荷激发的电场与极化电荷激发的电场迭加而成,由于极化电荷可能会改变电场中导体表面自由电荷的分布,由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仅当电介质充满整个电场并且自由电荷的分布不发生变化时,在电介质中任意高斯面S 有1 χE d S E 0 d S 1q iS S ε i即E= E0 / εr,因而正确答案为(A) .10- 6 不带电的导体球A含有两个球形空腔,两空腔中心分别有一点电荷q b 、q c ,导体球外距导体球较远的r 处还有一个点电荷q d (如图所示).试求点电荷q b 、 q c 、 q d 各受多大的电场力.题10-6 图分析与解根据导体静电平衡时电荷分布的规律,空腔内点电荷的电场线终止于空腔内表面感应电荷;导体球A外表面的感应电荷近似均匀分布,因而近似可看作均匀带电球对点电荷q d的作用力 .q b q c q dF d4πεr 2点电荷 q d与导体球 A 外表面感应电荷在球形空腔内激发的电场为零,点电荷q b、 q c处于球形空腔的中心,空腔内表面感应电荷均匀分布,点电荷q b、q c受到的作用力为零 .10- 7 一真空二极管,其主要构件是一个半径R1=× 10 -4 m的圆柱形阴极和一个套在阴极外、半径 R =× 10 -3 m 的同轴圆筒形阳极.阳极电势比阴极电势高300 V,阴极与阳极的长2度均为 L=× 10-2m.假设电子从阴极射出时的速度为零.求:(1)该电子到达阳极时所具有的动能和速率;(2)电子刚从阳极射出时所受的力.题10-7 图分析( 1)由于半径 R1<< L,因此可将电极视作无限长圆柱面,阴极和阳极之间的电场具有轴对称性.从阴极射出的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加速,电子所获得的动能等于电场力所作的功,也即等于电子势能的减少.由此,可求得电子到达阳极时的动能和速率.(2)计算阳极表面附近的电场强度,由 F= qE 求出电子在阴极表面所受的电场力.解( 1)电子到达阳极时,势能的减少量为E ep eV 4.810 17 J由于电子的初始速度为零,故E ek E ekE ep4.8 10 17 J因此电子到达阳极的速率为2E ek 2eV 1.03 10 7 m s -1vmm(2) 两极间的电场强度为λ E2πε0re r两极间的电势差R 2lnR2VR 2dr E drR 12π 0 r2π 0 R 1R 1负号表示阳极电势高于阴极电势.阴极表面电场强度Eλe rV e r2πε0R 1 R 2R 1lnR 1电子在阴极表面受力FeE (4.37 10 14 N) e r- 31这个力尽管很小,但作用在质量为9.11×10 kg 的电子上,电子获得的加速度可达重力加速度的 5× 1015 倍.10- 8 一导体球半径为 R,外罩一半径为 R 2 的同心薄导体球壳,外球壳所带总电荷为Q ,1而内球的电势为 V 0 .求此系统的电势和电场的分布.分析 若 V 0Q,内球电势等于外球壳的电势, 则外球壳内必定为等势体, 电场强度4πε0R 2处处为零,内球不带电.Q若 V 0,内球电势不等于外球壳电势,则外球壳内电场强度不为零,内球带4πεR0 2电.一般情况下,假设内导体球带电q ,导体达到静电平衡时电荷的分布如图所示.依照电荷的这一分布,利用高斯定理可求得电场分布.并由V pE dl 或电势叠加求出电势的p分布.最后将电场强度和电势用已知量 V 0、 Q 、 R 1 、R 2表示.题10-8 图解根据静电平衡时电荷的分布,可知电场分布呈球对称.取同心球面为高斯面,由高斯定理 E dS E r 4πr2 E rq / ε0,根据不同半径的高斯面内的电荷分布,解得各区域内的电场分布为r < R 时,E1 r 01R < r<R 时, E2 r q1 24πε0r 22 时,E2 Q qr> R r4πε0r 2由电场强度与电势的积分关系,可得各相应区域内的电势分布.r< R1时,V1 E dl R1 1 dl R2 E 3 dlE E 2 dlr r R1 R2q Q4π0 R1 4π0 R2R1< r<R2时,V2 E dl R2 2 dl E 3 dlEr r R2q Q4π0 r 4π0 R2r> R2时,V3r E3Q qdl4π0r也可以从球面电势的叠加求电势的分布:在导体球内( r < R1)V1q Q4 π4πεRε0R1 0 2在导体球和球壳之间(R1< r< R2)V2q Q 4πε0r 4πε0R2在球壳外( r> R2)为V3Q q4π0r 由题意V1 V0q Q4 π4πεRε0R2 0 1得q 4π0 R1V0R1 QR2于是可求得各处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分布:r< R1时,E10 ; V1V0R1< r<R2时,E2 R1V0 R1Q; V2R1V0 (r R1 )Q r 2 4πεR r 2r 4π0 R2 r0 22时,r> RR1V0 ( R2 R1 )Q; V3 R1V0 (R2 R1 )QE32 4π0R2 r 2 r 4π0 R2rr10- 9 地球和电离层可当作球形电容器,它们之间相距约为100 km ,试估算地球-电离层系统的电容.设地球与电离层之间为真空.解由于地球半径 R1=× 106 m;电离层半径 R2=× 105 m +R1=× 106 m,根据球形电容器的电容公式,可得C 4πε0 R1 R2 4.58 10 2 FR2 R110- 10 两线输电线,其导线半径为 3.26 mm ,两线中心相距0.50 m,导线位于地面上空很高处,因而大地影响可以忽略.求输电线单位长度的电容.分析假设两根导线带等量异号电荷,电荷在导线上均匀分布,则由长直带电线的电场叠加,可以求出两根带电导线间的电场分布,E E E再由电势差的定义求出两根导线之间的电势差,就可根据电容器电容的定义,求出两线输电线单位长度的电容解建立如图坐标,带等量异号电荷的两根导线在 P点激发的电场强度方向如图,由上述分析可得 P点电场强度的大小为1 1E()2π0x d x电场强度的方向沿x轴,电线自身为等势体,依照定义两导线之间的电势差为d R1 1U E dl ( )dxl R 2π0 x d x上式积分得λln d RUπε0 R 因此,输电线单位长度的电容C λπε0 / lnd Rπε0 / lnd U R R代入数据 C 5.52 10 12 F题 10-10 图10- 11电容式计算机键盘的每一个键下面连接一小块金属片,金属片与底板上的另一块金属片间保持一定空气间隙,构成一小电容器(如图).当按下按键时电容发生变化,通过与之相连的电子线路向计算机发出该键相应的代码信号.假设金属片面积为50.0 mm 2,两金属片之间的距离是0.600 mm. 如果电路能检测出的电容变化量是pF,试问按键需要按下多大的距离才能给出必要的信号题 10-11 图分析按下按键时两金属片之间的距离变小,电容增大,由电容的变化量可以求得按键按下的最小距离:解按下按键时电容的变化量为C ε0S 11 d d0按键按下的最小距离为d min dd Cd20.152 mmd0 C 0 S10- 12 一片二氧化钛晶片,其面积为 1.0 cm2 ,厚度为 0.10 mm .把平行平板电容器的两极板紧贴在晶片两侧.( 1)求电容器的电容;(2)当在电容器的两极间加上 12 V电压时,极板上的电荷为多少此时自由电荷和极化电荷的面密度各为多少( 3)求电容器内的电场强度.解( 1)查表可知二氧化钛的相对电容率εr = 173,故充满此介质的平板电容器的电容C εεr0S 1.53 10 9 Fd(2)电容器加上 U = 12V 的电压时,极板上的电荷Q CU 1.84 10 8 C极板上自由电荷面密度为σQ1.84 10 8 C m - 2S晶片表面极化电荷密度σ0 1 1σ0 1.83 104 C m- 2 εr(3)晶片内的电场强度为E U 1.2 105 V m-1d10- 13 如图所示,半径 R = 0.10 m 的导体球带有电荷Q =× 10 -8C,导体外有两层均匀介质,一层介质的εr= 0.10 m,另一层介质为空气,充满其余空间.求:( 1 )=,厚度 d离球心为 r = 5cm、15 cm、25 cm 处的 D 和 E;( 2)离球心为 r = 5 cm、15 cm、25 cm 处的V;( 3)极化电荷面密度σ′.题 10-13 图分析带电球上的自由电荷均匀分布在导体球表面,电介质的极化电荷也均匀分布在介质的球形界面上,因而介质中的电场是球对称分布的.任取同心球面为高斯面,电位移矢量D 的通量与自由电荷分布有关,因此,在高斯面上 D 呈均匀对称分布,由高斯定理D d S q 可得D(r).再由E D / εε可得E(r).00r介质内电势的分布,可由电势和电场强度的积分关系V E dl 求得,或者由电势叠r加原理求得.极化电荷分布在均匀介质的表面,其极化电荷面密度Pn .解( 1)取半径为 r 的同心球面为高斯面,由高斯定理得r < R D1 4πr2 0D1 0 ; E1 0R <r<R+d D24π2QrD2 Q ; E2Q4πr 2 4πεε0r r 2r > R + d D3 4πr 2 QD 3Q; E3Q 4πr2 4π0 r 2将不同的 r 值代入上述关系式,可得r= 5 cm、15 cm 和 25 cm 时的电位移和电场强度的大小,其方向均沿径向朝外.r1 = 5 cm,该点在导体球内,则Dr1 0 ;Er1 0r2 = 15 cm,该点在介质层内,εr=,则Dr2 Q3.5 10 8 C m 2 4π2r2E r2Q2 8.0 102 V m 1 4πεε0r r2r3 = 25 cm,该点在空气层内,空气中ε ≈ε0,则Dr3 Q 1.3 10 8 C m 2;4πr32Er3 Q 2 1.4 103 V m 14π0 r2(2)取无穷远处电势为零,由电势与电场强度的积分关系得r3 = 25 cm,V3 E3 dr Q 360 V4πr1ε0rr2= 15 cm,V2R dE 3 drE 2 drr2 R dQ Q4π0 r r2 4π0 r R d 4π0 480 Vr1= 5 cm,V1R dE3RE 2 dr drR dQ Q Q 4πεε0r R 4πεε0r R d 4πε0 R540V(3)均匀介质的极化电荷分布在介质界面上,因空气的电容率略.故在介质外表面;QR ddε=ε0,极化电荷可忽P n εr 1 ε0E nεr 1 Q 4π 2R dεrσ P n εr 1 Q 2 1.6 10 8 C4πεr R d在介质内表面:m 2P n εr 1 ε0E n εr 1 Q 4π 2εr RσP n εr 1 Q6.4 10 8 C m 2 4π 2εr R介质球壳内、外表面的极化电荷面密度虽然不同,但是两表面极化电荷的总量还是等量异号.10- 14 人体的某些细胞壁两侧带有等量的异号电荷.设某细胞壁厚为- 9× 10 m,两表面所带面电荷密度为±× 10 - 3 C/m2 ,内表面为正电荷.如果细胞壁物质的相对电容率为,求( 1)细胞壁内的电场强度;(2)细胞壁两表面间的电势差.解( 1)细胞壁内的电场强度(2)细胞壁两表面间的电势差E σ9.8 106 V/m ;方向指向细胞外.εε0 rU Ed 5.1 10 2 V .10- 15如图(a)所示,有两块相距为的薄金属板A、B构成的空气平板电容器被屏蔽在一金属盒K内,金属盒上、下两壁与 A、B 分别相距 0.25 mm ,金属板面积为 30 mm × 40 mm.求( 1)被屏蔽后电容器的电容变为原来的几倍;(屏蔽盒相碰,问此时的电容又为原来的几倍2)若电容器的一个引脚不慎与金属题10-15 图分析薄金属板 A、 B 与金属盒一起构成三个电容器,其等效电路图如图(b)所示,由于两导体间距离较小,电容器可视为平板电容器,通过分析等效电路图可以求得A、B 间的电容.解( 1)由等效电路图可知C C23C2 C3C1 C1C3C2由于电容器可以视作平板电容器,且d1 2d2 2d3,故 C2 C3 2C1,因此A、B间的总电容C 2C1(2)若电容器的一个引脚不慎与金属屏蔽盒相碰,相当于C2(或者 C3)极板短接,其电容为零,则总电容C 3C110- 16 在 A 点和 B 点之间有 5 个电容器,其连接如图所示.( 1)求 A、B 两点之间的等效电容;( 2)若 A、 B 之间的电势差为 12 V,求 U AC、 U CD和 U DB.题 10-16 图解( 1)由电容器的串、并联,有C AC C1C212 μFC CD C3 C4 8 μF1 1 1 1C AB C AC C CD C5求得等效电容 C AB= 4 μF.(2)由于Q AC Q CD Q DB Q AB,得UAC CAB U AB 4 V C ACUCD CAB U AB 6 V CCDUDB CAB U AB 2 V CDB10- 17 如图,有一个空气平板电容器,极板面积为 S,间距为 d .现将该电容器接在端电压为U 的电源上充电,当( 1)充足电后;( 2)然后平行插入一块面积相同、厚度为δ(δ<d)、相对电容率为εr的电介质板;( 3)将上述电介质换为同样大小的导体板.分别求电容器的电容 C,极板上的电荷Q 和极板间的电场强度E.题10-17 图分析电源对电容器充电,电容器极板间的电势差等于电源端电压U.插入电介质后,由于介质界面出现极化电荷,极化电荷在介质中激发的电场与原电容器极板上自由电荷激发的电场方向相反,介质内的电场减弱.由于极板间的距离 d 不变,因而与电源相接的导体极板将会从电源获得电荷,以维持电势差不变,并有U Qd δQ δε0S εε0r S相类似的原因,在平板电容器极板之间,若平行地插入一块导体板,由于极板上的自由电荷和插入导体板上的感应电荷在导体板内激发的电场相互抵消,与电源相接的导体极板将会从电源获得电荷,使间隙中的电场 E 增强,以维持两极板间的电势差不变,并有U QdδεS综上所述,接上电源的平板电容器,插入介质或导体后,极板上的自由电荷均会增加,而电势差保持不变.解( 1)空气平板电容器的电容εSC00d充电后,极板上的电荷和极板间的电场强度为εSQ00UdE0U / d( 2)插入电介质后,电容器的电容C1为C1 Q / Qd δQ δεε0r Sε0S εε0r S δ εr dδ故有εεSU0rC1C1Uδ εr dδ介质内电场强度E1Q1 Uεε0r S δ εr dδ空气中电场强度Q1 εr UE1δ εr dδε0S( 3)插入导体达到静电平衡后,导体为等势体,其电容和极板上的电荷分别为εSC20dδεSQ2Udδ导体中电场强度E2 0空气中电场强度E2U d δ无论是插入介质还是插入导体,由于电容器的导体极板与电源相连,在维持电势差不变的同时都从电源获得了电荷,自由电荷分布的变化同样使得介质内的电场强度不再等于E0/ εr.10- 18 为了实时检测纺织品、纸张等材料的厚度(待测材料可视作相对电容率为ε 的电r介质),通常在生产流水线上设置如图所示的传感装置,其中A, B为平板电容器的导体极板,d0为两极板间的距离.试说明检测原理,并推出直接测量量电容 C 与间接测量量厚度 d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果要检测钢板等金属材料的厚度,结果又将如何题10-18 图分析导体极板 A、 B 和待测物体构成一有介质的平板电容器,关于电容C与材料的厚度的关系,可参见题10- 17 的分析.解由分析可知,该装置的电容为C 0 rSd r d0 d则介质的厚度为d εr d0Cεε0r S εr d0 εε0r Sεr 1 C ε 1 εr 1 Cr如果待测材料是金属导体,其等效电容为C εS0 d0d导体材料的厚度d d0 ε0S C实时地测量 A、 B 间的电容量 C,根据上述关系式就可以间接地测出材料的厚度.通常智能化的仪表可以实时地显示出待测材料的厚度.10- 19有一电容为 μ F 的平行平板电容器,两极板间被厚度为 0.01 mm 的聚四氟乙烯薄膜所隔开,( 1) 求该电容器的额定电压;(2) 求电容器存贮的最大能量.分析通过查表可知聚四氟乙烯的击穿电场强度E b = × 107 V / m ,电容器中的电场强度 E≤E b ,由此可以求得电容器的最大电势差和电容器存贮的最大能量.解( 1) 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 maxE b d 190 V(2) 电容器存贮的最大能量W1CU 2 9.03 10 3 Je2 max10- 20半径为 0.10 cm 的长直导线, 外面套有内半径为 1.0 cm 的共轴导体圆筒, 导线与圆筒间为空气.略去边缘效应,求:( 1) 导线表面最大电荷面密度;(2) 沿轴线单位长度的最大电场能量.分析 如果设长直导线上单位长度所带电荷为λ,导线表面附近的电场强度Eλσε2πε0R查表可以得知空气的击穿电场强度E b = × 6E ≤ E b 空10( V / m ),只有当空气中的电场强度 气才不会被击穿,由于在导线表面附近电场强度最大,因而可以求出σ的极限值.再求得电场能量密度,并通过同轴圆柱形体元内电场能量的积分求得单位长度的最大电场强度.解( 1) 导线表面最大电荷面密度σεE2.66 10 5 C m 2max0 b显然导线表面最大电荷面密度与导线半径无关.(2) 由上述分析得λ2πεR E ,此时导线与圆筒之间各点的电场强度为max0 1 bE mR 1R 2 r R 12π 0 rrE(其他 )1 21R 2 E 2w mEm1b22r 2沿轴线单位长度的最大电场能量W mw 2πrdr22 R 21 0πR1E b drR 1rW m0 πR 12E b 2lnR 25.76 10 4 J m 1R 110- 21 一空气平板电容器, 空气层厚 1.5 cm ,两极间电压为 40 kV ,该电容器会被击穿吗 现将一厚度为 0.30 cm 的玻璃板插入此电容器,并与两极平行,若该玻璃的相对电容率为,击穿电场强度为 10 M V ·m -1 .则此时电容器会被击穿吗分析 在未插入玻璃板时, 不难求出空气中的电场强度小于空气的击穿电场强度, 电容器不会被击穿.插入玻璃后,由习题10-17 可知,若电容器与电源相连,则极板间的电势差维持不变, 电容器将会从电源获取电荷. 此时空气间隙中的电场强度将会增大. 若它大于空气的击穿电场强度, 则电容器的空气层将首先被击穿.此时 40 kV 电压全部加在玻璃板两侧,玻璃内的电场强度如也大于玻璃击穿电场强度的值, 则玻璃也将被击穿. 整个电容器被击穿.解 未插入玻璃时,电容器内的电场强度为E U / d 2.7 10 6 V m 1因空气的击穿电场强度 E b 3.010 6 V m 1 , EE b ,故电容器不会被击穿.插入玻璃后,由习题 6 -26 可知,空气间隙中的电场强度Eεr V3.2 106 V m 1ε d δ δr此时,因 E E b ,空气层被击穿,击穿后 40 kV 电压全部加在玻璃板两侧,此时玻璃板内的电场强度E V / δ 1.3 10 7 V m 1由于玻璃的击穿电场强度 E b10 MV m 1 , E E b,故玻璃也将相继被击穿,电容器完全被击穿.10- 22 某介质的相对电容率r2.8 ,击穿电场强度为 18 106 V m 1 ,如果用它来作平板电容器的电介质,要制作电容为 μF,而耐压为 kV 的电容器,它的极板面积至少要多大.解 介质内电场强度E E b18 106 V m 1电容耐压 U m= kV,因而电容器极板间最小距离d U m / E b 2.2210 4 m要制作电容为μF的平板电容器,其极板面积S Cd0.42 m2 εε0 1显然,这么大的面积平铺开来所占据的空间太大了,通常将平板电容器卷叠成筒状后再封装.10- 23一平行板空气电容器,极板面积为S,极板间距为 d,充电至带电Q后与电源断开,然后用外力缓缓地把两极板间距拉开到 2d.求:( 1)电容器能量的改变;( 2)此过程中外力所作的功,并讨论此过程中的功能转换关系.分析在将电容器两极板拉开的过程中,由于导体极板上的电荷保持不变,极板间的电场强度亦不变,但电场所占有的空间增大,系统总的电场能量增加了.根据功能原理,所增加的能量应该等于拉开过程中外力克服两极板间的静电引力所作的功.解( 1)极板间的电场为均匀场,且电场强度保持不变,因此,电场的能量密度为w e 1ε0E2Q22 2ε0S2在外力作用下极板间距从 d 被拉开到 2d,电场占有空间的体积,也由V 增加到 2V,此时电场能量增加W e w eQ2d V2ε0S(2)两导体极板带等量异号电荷,外力 F 将其缓缓拉开时,应有F=- F e,则外力所作的功为A F e r QEd Q2d2εS外力克服静电引力所作的功等于静电场能量的增加.。

微积分(刘迎东)第九章习题答案

微积分(刘迎东)第九章习题答案

9.1 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习题9.11. 根据二重积分的性质,比较下列积分的大小:(1)()2D x y d σ+⎰⎰与()3Dx y d σ+⎰⎰,其中积分区域D 为由x 轴、y 轴与直线1x y +=所围成。

解:因为在D 上,()()23x y x y +≥+,所以()()23DD x y d xy d σσ+≥+⎰⎰⎰⎰。

(2)()2D xy d σ+⎰⎰与()3D xy d σ+⎰⎰,其中积分区域D 为由圆周()()22212x y -+-=所围成。

解:因为在D 上,()()23x y x y +≤+,所以()()23D D x y d xy d σσ+≤+⎰⎰⎰⎰。

(3)()ln Dx y d σ+⎰⎰与()2ln Dx y d σ+⎡⎤⎣⎦⎰⎰,其中积分区域D 为三角形闭区域,三顶点分别为()()()1,0,1,1,2,0.解:因为在D上,()()2ln ln xy x y +≥+⎡⎤⎣⎦,所以()()2ln l n DDxy d x y d σσ+≥+⎡⎤⎣⎦⎰⎰⎰⎰。

(4)()ln Dx y d σ+⎰⎰与()2ln Dx y d σ+⎡⎤⎣⎦⎰⎰,其中(){},35,01D xyx y =≤≤≤≤。

解:因为在D上,()()2ln ln xy x y +≤+⎡⎤⎣⎦,所以()()2ln l n DDxy d x y d σσ+≤+⎡⎤⎣⎦⎰⎰⎰⎰。

2. 利用二重积分的性质估计下列积分的值: (1)()DI x y x y d σ=+⎰⎰,其中(){},01,01.D x y x y =≤≤≤≤解:在D 上,()02xy x y ≤+≤,所以0 2.I ≤≤ (2)22s ins inDI x y d σ=⎰⎰,其中(){},0,0.D x y x y ππ=≤≤≤≤解:在D 上,220s in s in 1x y ≤≤,所以20.I π≤≤ (3)()1DI x y d σ=++⎰⎰,其中(){},01,02.D x y x y =≤≤≤≤解:在D 上,114x y ≤++≤,所以28.I ≤≤(4)()2249DI xy d σ=++⎰⎰,其中(){}22,4.D x y x y=+≤解:在D 上,22134925x y ≤++≤,所以52100.I ππ≤≤ 9.2 二重积分的计算法 习题9.23. 计算下列二重积分:(1)()22D xyd σ+⎰⎰,其中(){},1,1.D x y x y =≤≤解:()()11122222111282.33Dx yd d x x yd y x d x σ---⎛⎫+=+=+=⎪⎝⎭⎰⎰⎰⎰⎰ (2)()32Dx y d σ+⎰⎰,其中D 为由两坐标轴及直线2x y +=所围成的闭区域。

《高等数学教程》第十章多元函数微分法习题参考答案

《高等数学教程》第十章多元函数微分法习题参考答案

《高等数学教程》第十章 多元函数微分法 习题参考答案10-1 (A)1.)()(y x xy +2.x xy xy y x 2)()(++5.(1)}012),({2>+-x y y x ; (2)}0,0),({>->+y x y x y x ; (3)}4,10),({222x y y x y x ≤<+<; (4)}0,0,0),,({>>>z y x z y x ; (5)},0,0),({2y x y x y x ≥≥≥; (6)}1,0,0),({22<+≥>-y x x x y y x ; (7)},),({+∞≤≤-∞+∞≤≤∞-y x y x ; (8)}2,0),({x y x y x π≤≠;(9)}),,({22222R z y x r z y x ≤++<; (10)}0,0),,({22222≠+≥-+y x z y x z y x .6.(1)2ln ; (2)0; (3)∞+;(4)41- (5)不存在; (6)0(7)0 (8)e 9.(1)在)0,0(点不连续(2)在0≠+y x 上所有),(y x 点均连续 (3) 在)0,0(点不连续10-1 (B)1.21x +2.1,22-+=+=x y z x x f3.yy x +-1)1(210-2 (A)1.(1)52(2)1,2ln 22+ (3)3334,3,2e e e2. 13.(1)x y x yz y y x x z 23323,3-=∂∂-=∂∂ (2)221,1vu u v s u v v u s -=∂∂-=∂∂ (3))ln(21,)ln(21xy y y z xy x x z =∂∂=∂∂ (4))]2sin()[cos()],2sin()[cos(xy xy x y z xy xy y x z -=∂∂-=∂∂ (5)y x yx y z y x y x z 2csc 2,csc 222-=∂∂=∂∂ (6)]1)1[ln()1(,1)1(2xyxy xy xy y z xy y xy x z y y++++=∂∂++=∂∂ (7)x x zy z u x z y u x z y x u z yz y y zln ,1,21⋅-=∂∂=∂∂=∂∂-(8)zz x z z z y x y x y x z u y x y x z y u y x y x z x u 22121)(1)ln()(,)(1)(,)(1)(-+--=∂∂-+--=∂∂-+-=∂∂-- 6.4π 7.6π 10.(1)2222812y x x z -=∂∂,2222812x y yz -=∂∂,xy y x z 162-=∂∂∂ (2)22222)(2y x xy x z +=∂∂,22222)(2y x xy y z +-=∂∂,2222222)(y x x y x z +-=∂∂ (3)y y x z x 222ln =∂∂,222)1(--=∂∂x y x x yz ,)ln 1(12y x y y x z x +=∂∂∂- (4))sin()cos(222y x x y x xz+-+=∂∂,)sin(22y x x yz+-=∂∂, )sin()cos(2y x x y x y x z +-+=∂∂∂. 11. 2;2;0;012.023=∂∂∂y x z ,2231y y x z -=∂∂∂.10-2 (B)2.74arctan , )74arctan(-.10-3 (A)1.(1)dy y x dx y y )11()1(2-++;(2))(1dy dx xye x x y--;(3)xdz yx xdy zx dx yzx yz yz yz ln ln 1⋅+⋅+- (4)])1()1[(22)(dy x yx dx y x y eyx x y -+-+- 2.(1)dy dx 3231+ (2)dy dx 5252-3. 0.25e4. (1)2.95 (2)0.005 (3)2.039 (4)0.50235. -5厘米6. 55.3立方厘米10-3 (B)1.xdy e ydx e du yxyx ⋅+⋅=--222210-4 (A)1.)sin (cos cos sin 32θθθθρ-=∂∂pz]cos )sin 2(cos sin )cos 2[(sin 223θθθθθθρθ-+-=∂∂z2.)]23ln(2233[22y x xy x x y x z ---=∂∂]23)23[ln(22yx y y x x y y z ---=∂∂ 3.]2[244)(22yx y x x e x z xyy x -+=∂∂+ ]2[244)(22xyx y y e y z xyy x -+=∂∂+ 4.])()(cos[])(3))((21[322xyz xz yz xy z y x yz xyz z y zx yz xy xu++++++⋅+++++=∂∂ ])()(cos[])(3))((21[322xyz xz yz xy z y x xz xyz z x zx yz xy yu++++++⋅+++++=∂∂ ])()(cos[])(3)(21[3222xyz xz yz xy z y x xy xyz zx yz xy zu++++++⋅++++=∂∂ 5.)6(cos 22sin 2t t e t t -- 6.232)43(1)41(3t t t ---7.xx e x x e 221)1(++ 8.11sin 2++⋅a a x e ax9.)ln 1(1x y x xzy x y +=∂∂-+,x x y z y x y 2ln +=∂∂ 11.(1)'2'12f ye xf xzxy +=∂∂,'2'12f xe yf y z xy +-=∂∂ (2)'11f y x u =∂∂,'2'121f z f y x y u +-=∂∂,'22f zy z u -=∂∂ (3)'3'2'1yzf yf f x u ++=∂∂,'3'2xzf xf y u +=∂∂,'3xyf zu=∂∂ (4))1('yz y f x u ++⋅=∂∂,)('xz x f x u +⋅=∂∂,xy f xu⋅=∂∂' 14.(1)''2'2242f x f x z +=∂∂,''24xyf y x z =∂∂∂,''2'2242f y f yz +=∂∂(2)''222''12''112212f yf y f x z ++=∂∂ '22''22''12221)1(f y f y f y x y x z -+-=∂∂∂ ''2242'23222f yx f y x y z +=∂∂ (3)''2222''123''114'222442f y x f xy f y yf xz +++=∂∂''1223''223''113'2'1252222f y x yf x f xy xf yf yx z ++++=∂∂∂ ''224''123''1122'122442f x yf x f y x xf yz +++=∂∂ (4)''33)(2''12''112'1'322cos 2cos sin f e xf e xf f x f e xz y x y x y x ++++++⋅-=∂∂''33)(2''32''13''12'32sin cos sin cos f e yf e xf e yf x f e yx z y x y x y x y x +++++-+-=∂∂∂ ''33)(2''23''222'2'322sin 2sin cos f e yf e yf f y f e y z y x y x y x ++++-+⋅-=∂∂10-4 (B)1. )1()()()(212122121ψψϕψϕϕψψϕψϕϕ'+'+'-'=∂∂'-'+'+'=∂∂xx y z x yy x z 2. vvuv uu xv xu v u v u x yf x f xy x xf f x xf xf f y x zyf f f x f x z2222)2(22)2(+++++++=∂∂∂+++=∂∂3. z t y f z f z u x t y f x y f x f x u ∂∂∂∂∂∂+∂∂=∂∂∂∂∂∂∂∂+∂∂∂∂+∂∂=∂∂ψϕψϕϕ.10-5 (A)1.xy y e y x 2cos 2--;2.-1;3.xxy x y xy y ln ln 22--. 4.xy xyz xyz yz x z --=∂∂,xyxyz xyzxz y z --=∂∂2 5.z x zx z +=∂∂,)(2z x y z y z +=∂∂ 6. zy y z zxe x z x cos 3,cos 252-=∂∂-=∂∂ 7.dy dx xee x dz xy z xy z ++-+=----1)1(1 8.322224)()2(xy z y x xyz z z ---⋅ 9.32232)(22xy e e z y z xy ze y z z z --- 10. 2 11. 2 12.(1))13(2)16(++-=z y z x dx dy ,13+=z x dx dz (2)y x z y dz dx --=, yx x z dz dy --= (3)y x u y x u -+-=∂∂, y x y v y u -+-=∂∂; y x x u x v -+=∂∂, yx xv y v -+=∂∂10-5 (B)5.32)()()(v u u vv v uv u uv v uu u v u v uu u uv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 7.'1'2'2'1'1'2'2'1)12)(1()12(g f yvg xf g f yvg uf x u------=∂∂ '1'2'2'1'1'1'1)12)(1()1(g f yvg xf uf xf g x v----+=∂∂8.1)cos (sin sin +-=∂∂v v e v x u u ,1)cos (sin cos +--=∂∂v v e v y u u ]1)cos (sin [cos +--=∂∂v v e u e v x v u u ,]1)cos (sin [sin +-+=∂∂v v e u e v y v uu 10-61.321+2.32 3.)(2122b a ab+ 4.2948 5. 5 6.14227.1412 8.202020000zy x z y x ++++9. }6,2,3{)0,0,0(--=gradf , }0,3,6{)1,1,1=(gradf10-71.切线方程:222111)12(-=-=--z y x π 法平面方程:422+=++πz y x2.切线方程:8142121-=--=-z y x 法平面方程:011682=-+-z y x 3.切线方程:000211z z z y m y y x x --=-=- 法平面方程:0)(21)()(00000=---+-z z z y y y m x x 4.切线方程:1191161--=-=-z y x 法平面方程:024916=--+z y x5.)1,1,1(1---P 及)271,91,31(2--P7.(1)切平面方程:042=-+y x法线方程:⎪⎩⎪⎨⎧=-=-02112z y x(2)切平面方程:22π=+-z y x , 法线方程:241111π-=--=-z y x(3)切平面方程:002002002202020)()()(1z z z c y y y b x x x a c z z b y y a x x -=-=-=++, 8.2112±=+-z y x 9.)3,1,3(--,133113-=+=+z y x 11.223cos =r10-8])4(21)4(22)[2sin()4(22222)2sin(.122ππηξπ-+-++--++=+y y x x y x y x其中 ).10()4(4<<-+==θπθπηθξy x ,])1(2)1(313)1[ln(!)2(!21.23322232y y x y x x y e y xy y z ηηηξξ+++-++++-+= 其中 ).10(,<<==θθηθξy x ,1021.1.3 10)!1()(!)(.4)(10<<++++=++=+∑θθy x n nk k yx e n y x k y x e10-9(A)1.(1)驻点)0,0(;极大点)0,0((2)驻点)2,2(),0,2(),2,0(),0,0(;极大点)0,0(;极小点(2,2).(3)驻点)0,2(),0,76(-;极大点)0,716(;极小点)0,2(-.2.(1)极小值:3231313),(a a a f =; (2)极小值:0)1,1(=-f ; (3)极大值:8)2,2(=-f ;(4)极小值:2)1,21(ef -=-.3.极大值:41)21,21(=z .4.当两边都是2e 时,可取得最大周界.5.当长、宽、都是32k ,而高为3221k 时,表面积最小. 6. 购买A 原料100吨, 购买B 原料25吨,可使生产量达到最大值. 7. 368. .3,521==D D 利润 125)3,5(=L 9.X=15(千克), Y=10(千克)10. (1) 当电台广告费用万元),(75.01=x 当报纸广告费用万元),(25.12=x 时可使利润最大。

交大刘迎东微积分九习题答案

交大刘迎东微积分九习题答案
(15)
解:
(16) 其中 由 和 围成。
解:
(17) 其中 由 和 围成。
解:
(18)
解:
(19) 其中 由 围成。
解:
(20)
解:
(21) 其中 由 围成。
解:
(22)
解:
(23)
解:
(24)
解:
(25)
解:做变换 则
(26)
解:做变换 则
3.设函数 连续且恒大于零,
其中
(1)讨论 在区间 内的单调性;
解:
7.计算 ,其中 为由平面 以及抛物柱面 所围成的闭区域。
解:因为积分区域关于 平面对称,被积函数关于 是奇函数,所以
8.计算 其中 为由锥面 与平面 所围成的闭区域。
解:
9.利用球面坐标计算下列三重积分:
(1) 其中 为由球面 所围成的闭区域;
解:
(2) 其中闭区域 由不等式 所确定;
解:
10.选用适当的坐标计算下列三重积分:
解:由 得 所以
(2) ,其中 为由球面 所围成的闭区域。
解:由于 关于 面对称,被积函数关于 为奇函数,所以
(3) ,其中 为由 平面上曲线 绕 轴旋转而成的曲面与平面 所围成的闭区域。
解:旋转面方程为 。易得 在 面上的投影区域 ,所以
(4) ,其中 为 所围。
解:
(5) ,其中 为由 所围成的闭区域。
解:
(6) ,其中 为由 所围成的闭区域。
解:
(7) ,其中 为 所围成的闭区域。
解:
(8) ,其中 为 所围成的闭区域。
解:
(9) ,其中 为由 所围成的闭区域 为常数)。
解:由轮换对称性,

交大刘迎东微积分习题答案

交大刘迎东微积分习题答案

交⼤刘迎东微积分习题答案8.6 多元函数微分学的⼏何应⽤习题8.61. 求曲线sin ,1cos ,4sin 2t x t t y t z =-=-=在02t π=相应的点处的切线及法平⾯⽅程。

解:点为1,1,2π?-,切向量为{21cos ,sin ,2cos .2t t t t π=??-=所以切线为112x y π??--=-=法平⾯⽅程为1102x y z π??--+-+-=,即4.2x y π+=+2. 求曲线21,,1t tx y z t t t+===+在对应于01t =的点处的切线及法平⾯⽅程。

解:点为1,2,12?? ???,切向量为()22 1111,,2,1,2.41t t t t =-=-+????所以切线为1212.1124--==-法平⾯⽅程为()()11221042x y z ??---+-= ,即2816 1.x y z -+=3. 求曲线222,y mx z m x ==-在点()000,,x y z 处的切线及法平⾯⽅程。

解:22,2,ydy mdx zdz dx =??=-?,在点()000,,x y z 处,0022,2,y dy mdx z dz dx =??=-?所以切向量为0 011,,.2m y z ??-所以切线为00000.112x x y y z z m y z ---==-法平⾯⽅程为()()()00000102m x x y y z z y z -+---=。

4. 求曲线22230,23540x y z x x y z ?++-=?-+-=?在点()1,1,1处的切线及法平⾯⽅程。

解:22230,2350,xdx ydy zdz dx dx dy dz ++-=??-+=?,在点()1,1,1处,22230,2350,dx dy dz dx dx dy dz ++-=??-+=?所以切向量为{}16,9,1.-所以切线为111.1691x y z ---==-法平⾯⽅程为()()()1619110x y z -+---=。

微积分刘迎东习题答案

微积分刘迎东习题答案
解:
(2)连接 的折线段。
解:
6.计算 其中 分别为下列两种情形:
(1)连接 的直线段。
解:
(2)连接 的折线段。
解:
7.计算 其中 为以 为顶点的正方形闭路。
解:
8.计算 其中 为星形线 在第一象限中自点 到 的一段。
解:
9.计算 其中 为依参数 增加方向进行的曲线:
解:
10.计算 其中, 分别为下列两种情形:(1)自 到 的直线段;(2)由 直到 的折线段。
(3)圆
(4)椭圆
(5)双纽线
3.计算曲线积分 其中 为圆周 的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解: ,所以取 则有
4.计算下列曲线积分:
(1) 其中 为摆线 上对应 从 到 的一段弧。
解:设直线段 ,则
(2) 其中 为上半圆周 沿逆时针方向。
解:设直线段 ,则
5.证明下列曲线积分在整个 面内与路径无关,并计算积分值:
解:
(12) 其中 为用平面 截球面 所得的截痕,从 轴的正向看去,沿逆时针方向;
解:
(13) 其中 为曲线 上由 到 的一段弧;
解:
4.计算 其中 为由点 到点 的下列四条不同路径:
(1)直线
解:
(2)抛物线
解:
(3)抛物线
解:
(4)立方抛物线
解:
5.计算 其中 分别为下列两种情形:
(1)连接 的直线段。
10.1第一型曲线积分
习题10.1
1.设在 面内有一分布着质量的曲线弧 ,在点 处它的线密度为 。用第一型曲线积分分别表达
(1)这曲线弧对 轴、对 轴的转动惯量
解:
(2)这曲线弧的质心坐标
解:
2.计算下列第一型曲线积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 第一型曲线积分 习题10.1
1. 设在xOy 面内有一分布着质量的曲线弧L ,在点(),x y 处它的线密度为(),x y μ。

用第
一型曲线积分分别表达
(1) 这曲线弧对x 轴、对y 轴的转动惯量,.x y J J 解:()()22,;,.x y L
L
J y x y ds J x x y ds μμ=
=⎰

(2) 这曲线弧的质心坐标,.x y
解:()()()(),,,.,,L
L
L
L
x x y ds y x y ds x y x y ds x y ds
μμμμ==⎰⎰⎰⎰ 2. 计算下列第一型曲线积分: (1)()
2
2,n
L
x
y
ds +⎰ 其中L 为圆周()cos ,sin 02;x a t y a t t π==≤≤
解:
()
2222210
2.n
n L
x
y
ds a a ππ++==⎰⎰
(2)
(),L
x y ds +⎰ 其中L 为连接()1,0及()0,1两点的直线段。

解:1;
:,0 1.x t L t y t
=-⎧≤≤⎨=⎩(
)(
10
1L x y ds t t +=-+=⎰⎰
(3)
,L
xds ⎰ 其中L 为由直线y x =及抛物线2
y x
=所围成的区域的整个边界。

解:
1
1
1
.12212
L
xds =+=
+-⎰
⎰⎰
(4)
,L
⎰ 其中L 为圆周222x y a +=,直线y x =及x 轴在第一象限内所围成的扇
形的整个边界。

解:
40
22.
4
a
L
a
a e
ae
e π
θπ=++=-+

⎰⎰
(5)
222
1,ds x y z Γ++⎰ 其中Γ为曲线cos ,sin ,t t t
x e t y e t z e ===上相应于t 从0变到2的这段弧。

解:
222
2
1
1
1.
2
t
ds
x y z
dt
e
Γ++
=

==-⎪
⎝⎭



(6)2,
x yzds
Γ
⎰ 其中Γ为折线A B C D,此处,,,
A B C D依次为点()()()()
0,0,0,0,0,2,1,0,2,1,3,2;
解:
0;;1;
:0;,01;:0;,01;:3;,01;
222
x x t x
AB y t BC y t CD y t t
z t z z
===
⎧⎧⎧
⎪⎪⎪
=≤≤=≤≤=≤≤
⎨⎨⎨
⎪⎪⎪
=
==
⎩⎩⎩
所以
111
2
000
0069.
x yzds dt dt
Γ
=++=
⎰⎰⎰⎰
(7) 2,
L
y ds
⎰ 其中L为摆线的一拱()()()
sin,1cos02;
x a t t y a t tπ
=-=-≤

解:()
22
223
256
1cos.
15
L
y ds a t a
π
=-=
⎰⎰
(8)()
22,
L
x y ds
+
⎰ 其中L为曲线
()()
cos sin,sin cos,02;
x a t t t y a t t t tπ
=+=-≤≤
解:
()
()
()
()()
22
222
22
2
32324
cos sin sin cos
124.
L
x y ds
a t t t a t t t
a t tdt a
π
π
ππ
+=
⎡++-

=+=+



(9) ,
L
zds
⎰ 其中Γ为曲线()0
cos,sin,0;
x t t y t t z t t t
===≤

解:
()
3
22
1
2
33
t
L
zds t
==+
-⎰⎰
(10) ,
⎰ 其中L为圆周22;
x y ax
+=
解:
2
cos;
:,.
22
cos sin
x a
L
y a
θππ
θ
θθ
⎧=
-
≤≤

=

2
2
2
cos2.
a a
π
π
θ
-
==
⎰⎰
(11) (),L
x y ds +⎰其中L 为由()()()0,0,1,0,0,1三点所连接的闭折线。

解:
()()()()()();0;
0,01,0:,01;0,00,1:,01;01;
1,00,1:,01;x t x t t y y t x t t y t
==⎧⎧→≤≤→≤≤⎨⎨==⎩⎩
=-⎧→≤≤⎨
=⎩
(
)
1
1
00
1L x y ds +=++=⎰⎰⎰⎰
(12)
()2
22,L
x
y z ds ++⎰其中L 为螺旋线
cos ,sin ,,02;x a t y a t z bt t π===≤≤
解:
()(
22222220
232
82.
3L
x y z ds a b t b a π
ππ++=+⎫=+⎪⎭⎰

(13)
,L
yds ⎰
其中L 为抛物线24y x =自点()0,0到点()
1,2的一段;
解:
()
2
14.3L
yds ==⎰

(14)4433,L x y ds ⎛⎫+ ⎪⎝⎭
⎰其中L 为内摆线222
333x y a +=的弧; 解:
3
3
cos ;:sin x a L y a θθ
⎧=⎪⎨=⎪⎩(
()4444433
32077
5
5
3
3
20
4cos sin 12cos
sin sin cos 4.
L x y ds a a
d a ππ
θθθ
θθθθθ⎛⎫+=+ ⎪⎝⎭
=+=⎰⎰⎰
(15)
2,L
x ds ⎰
其中L 为圆周2222,0.x y z a x y z ++=++=
解:()32
2222
112.333
L L L a x ds x y z ds a ds π=++==
⎰⎰⎰ 3. 求半径为R 的半圆形金属丝(设线密度为常数μ)对位于圆心的质点(设质量为0m )
的引力F 。

解:设圆心
为原点,金属丝占据上半圆周。


0.x F =00
0330sin 2.y L Gm y Gm R Gm F ds Rd R R R
πμμθμθ===⎰
⎰ 4. 求物质曲线()23,,0123
a a
x at y t z t t ==
=≤≤
的质量,其线密度ρ=
解:0
3816L
a a m ds ρ=
==+⎰

5. 求半径为a ,中心角为2ϕ的均匀圆弧(线密度1μ=)的质心。






在原点,关于
y
轴对称,则
x =;
22
22
22
sin 2sin sin .2L L
a d yds a a y a ds
ad π
ϕ
π
ϕ
πϕ
π
ϕ
θθ
ϕϕϕϕ
θ
+-+-==
==⎰⎰⎰⎰
6. 设螺旋形弹簧一圈的方程为cos ,sin ,,x a t y a t z kt ===其中02t π≤≤,它的线密度
()222,,x y z x y z ρ=++。


(1) 它关于z 轴的转动惯量;z J (2) 它的质心。

解:(1)
()(
22222220
322
82.
3z J x y ds a a k t k a
a π
ρππΓ
=+=+⎫=+⎪⎭⎰⎰
(2

22222
222
cos 6.34a t a k t x ds
ak x a k ds
π
ρπρΓ
Γ
+=
=
=+
⎰⎰
(2222
2222
sin 6.34a t a k t y ds ak y a k ds π
ρπ
πρΓ
Γ
+-===+
⎰⎰
2222233
222
36.34kt a k t z ds
a k k x a k ds
π
ρπππρΓ
Γ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