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新闻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难点: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关于“新闻” :(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题目解读《人民束缚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束缚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束缚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背景简介: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束缚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束缚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B.特点:、、简明性。

C.要素: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事件的原因、、。

四川省叙永县永宁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1《新闻两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四川省叙永县永宁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1《新闻两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学习目标】1.什么是新闻?它有何特点?2.如何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3.本文是怎样体现新闻特点的?【重点难点】重点:1.新闻的“六要素”和“五部分结构”分别是什么?2.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难点:1.本文是怎样体现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思想性的?2.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预习指导】1.收集报纸上的三则新闻,自行归纳新闻特点。

2.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识记字词。

3.自读课后练习一,了解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歼.灭()要塞.()锐不可当.()荻.港()2.新闻的“五部分结构”分别是指:、、、、;新闻的特点是:、、。

【知识勾连】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建议】一、教学预设1.学情预设:生活中学生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已广泛接触过新闻这一体裁。

作为课文,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因此,就有关新闻的知识和课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会快速阅读新闻。

2.建议课时:1—2课时,第二篇略讲或不讲。

3.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个人所长(1)教师利用朗读优势,对新闻作有气势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可利用自己阅历丰富这一优势,联系相关历史史实,以突出新闻在生活中的重要。

二、课堂流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导入一: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的报纸新闻,七嘴八舌话新闻的特点导入新课。

导入二:愉快的暑假过去了,大家能把假期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说来给同学们分享吗?记住只说要点,不展开,可以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主要经过和结果来说。

环节二:课堂探究1.结合新闻的五部分结构,在文章中找出这五部分结构。

突破方式:A.引导学生反复看课后练习一,并勾画明确新闻的五部分结构,强调导语的位置。

B.学生自读课文,对号入座,在本则新闻中找出相应的五部分结构。

C.小组内交流;D.学生举手发言或教师抽答,教师点拨,明确答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2

新闻两则导学案2
4、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5、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又逃到了葫芦岛。
3.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
A.标题主体结尾B.标题导语主体
C.标题时间正文D.标题时间人物
4、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1)美国记者:
(2)周总理:

教学
反思
这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新闻知识基础上学习的文章,在预习时先让他们巩固知识后再分析课文,所以整节课学生很轻松,学生能够从很快通过读课文找到新闻六要素和结构五部分。但学生对文章层次划分不清楚,语言品析不够,教师给予讲解。
1.独立完成一二三题
2.以组为单位订正答案
3.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
提示:结合上节课新闻每部分作用来概括
四.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思考1-4题
2.提示:第一题从文中找,读课文时有目的的读;
第二题根据新闻的知识判断;
第三题可以看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第四题结合时代背景。
3.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4.分组展示
5.教师小结这两则新闻特点
学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经过、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军解放。

结构的五部分为(略)3、第一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作用: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四、课堂展示:五、教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要记住三个数字,即“三、六、五”,“三”是新闻的三个特点:真实、及时、准确;“六”是新闻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五”是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六、课堂检测: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括号里的文字叫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括号里的文字叫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机关)、发电时间、发电地点。

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3、阅读新闻片段,完成下面的练习上海一建筑发生爆燃金茂大厦一玻璃门因震动而破裂新华社上海1月17日专电(记者杨金志刘丹)事发地点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繁华地段,为一栋待拆除的两层建筑,距金茂大厦约30米。

17日10时左右,事发地点突然发生爆燃,造成5人受伤,分别是附近商店1名店主和4名路人;金茂大厦的一玻璃门也因震动而碎裂。

金茂大厦内没有人员伤亡。

事故发生后,消防、公安、急救等部门迅速赶往现场处置。

火势在约半小时内即被扑灭。

伤者被送往附近的东方医院治疗,均无生命危险。

记者了解到,爆燃的原因已初步确认,为天然气泄漏遇到火星引起。

目前有关方面正在进一步调查事故的具体原因和伤亡情况。

请为这则新闻设计导语并填写在横线上。

拟写导语:17日10时左右,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地区,一待拆建筑发生爆燃,造成五人受伤。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题目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向,一是对考生说课、试讲方面的补充提问。这类问题经常是对 试讲内容的追问或试讲内容的细化。 在回答此类问题时最重要的 就是要结合前面试讲的整体设计思路进行作答, 不要脱离自己说 讲的内容,造成相互矛盾的情况。 二是对学科专业设计理念方面 的提问。这里的问题相对较为细致, 可能是对某一个环节和设计 理念的询问。 在这里对考生的分析教材和设计教材内容的要求就 比较高。所以,这也对考生熟悉和准确把握教材提出了要求。针 对内容设计方面,考生要专注于在课程的导入、 新授课重难点和 板书设计等方面多加注意, 这里往往会成为考试问题涉及的侧重 点。三是教育教学理念同教学实际相关联部分的提问。 经常会被 问到的是遵循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在设计时如何体现学生的主 体地位,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还有的会涉及到课程设计的 理念等方面。 这些都是要将教育理论同所讲的学科专业相结合的 题目。这类题目的出现就提示考生在设计所考察的讲课内容时就 要考虑到设计一些环节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体现学生主动性的 环节,同时配有教师的指导和引导环节, 这样就能从容的回答此 类题目。 总而言之,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中的答辩二字听起来容易,准 备起来还是需要技巧,多加思考,多加练习,因此才可以得到更 大的提高。
2、这则新闻,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回顾南阳的历史?
3、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4、请从写作目的、主旨、写法、语言风格等方面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课堂反馈
1、阅读下列对话,用一句话概括对话的主要意思。
2002年5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在两国总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不再互相瞄准。”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新闻两则》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请上网查一下本文的背景,简要地写在下面。

新闻记叙的是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渡江战役的情况。

辽沈、淮海、平津三次大决战,给其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机会,国民党总统蒋介石宣布退位,并妄图利用和平谈判来保住江南的半壁江山,进而再图谋江北解放区。

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看透了敌人的阴险用心,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8条21款谈判条件,遭到拒绝,谈判破裂。

毛主席随即发布了渡江作战的命令,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突破敌人的长江防线,直捣敌人的老巢南京。

三天之后,南京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

把握新闻的结构要素,理解文章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阅读文章,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一、了解新闻体裁。

1、新闻的定义及其特点。

“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

一是事实说话;二是迅速及时;三是高潮在前;四是简明扼要。

2.新闻的结构。

新闻包括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它简明扼要地解释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候也暗含在主体中。

二、自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解决生字词。

1.掌握生字读音。

鄂è(湖北)豫yù(湖南)绥suí靖jìng阻遏è锐ruì不可当高屋建瓴líng气势磅páng礴bó聿yù闱wén乡荻dí港歼jiān灭回肠荡dàng气2.理解词语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新闻两则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新闻两则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课新闻两则三、预习交流(一)自主学习、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第二则:课内探究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比较下边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

5.选文第一段电头部分都交代了什么?6.选文第一段电头之后的文字是这则新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这句话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8.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新闻两则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 新闻两则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

第1课新闻两则【自研课导学】(晚自习20分钟)自读自悟:《新闻两则》20分钟内完成如下任务:资料准备:了解毛泽东生平及代表作品。

自主积累:积累本文用词生动、准确的语句,将它们摘抄至摘抄本上。

自我感悟: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晨读课导学】1 齐声朗读词语手册中的字词注音部分两遍。

2分钟2 自由朗读《新闻两则》,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有余力者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背诵。

7分钟3 导生(课代表)检查各组朗读情况。

【展示课导学】课题:1《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课时:2课时课型:预展课·学习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3.理解文章主旨;课堂元素导学流程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总结归纳环节自学指导程序、要求、时间互动程序内容、形式、时间展示方案方案、建议、时间随堂笔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内容: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法:1、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

2、了解新闻六要素及作用。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完成随堂笔记一、二)预时8分钟交流与分享A,两人小对子:对子间互相听读自己找出的句子。

预时4分钟挑战与冲刺B.四人互助组:组长主持交流:深入探讨,交流自己找出的重要语句并讨论作用。

预时8分钟准备与预展C、八人共同体:1、抽签决定各组的展示方案。

2、大组长参照展示方案,分派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预展。

大组长带领成员将形成的展示方案进行板书规划。

预时5分钟展示单元一:行文脉络:方案建议:1、速读课文,找出新闻六要素。

2、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各层层意。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展示。

展示单元二:语言品析会建议:1、板书本组选出的重要语句。

带领大家读一读。

2、设计有关语句作用的研讨会,可以邀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参加研讨。

3、可结合课后练习二。

一、文章有没有哪句话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请写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猎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人群,是最安全的。”
2、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新闻两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课题
新闻两则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二课时
2)、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加点的“歼灭”一词能否换为“打挎”?
(2)文中加点的“恢复”和“建立”两词顺序能否颠倒?
3)、文中引用白崇禧的话有什么作用?
4)、体会文中画线部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一组句子。
学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2、这则新闻,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回顾南阳的历史?
3、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4、请从写作目的、主旨、写法、语言风格等方面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课堂反馈
1、阅读下列对话,用一句话概括对话的主要意思。
2002年5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在两国总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不再互相瞄准。”
2、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学习
重点
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炼的语言。
学习
难点
两文的写法比较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过程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自主学习
一、处理生字词
二、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三、合作探究
1、主体部分有没有直接就写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的事?而是写什么?并据此为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