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决定论”之我见
关于《童年》的辩论赛主题

关于《童年》的辩论赛主题
《童年》:一部关于成长与影响的探讨
辩论赛主题:《童年》中的成长影响:是自然发展还是外界塑造?
辩论背景:
《童年》是一部描写孩子成长过程的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因素对孩子的个性和心理发展产生着影响。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孩子的成长是更多地受到自身天赋和性格的自然发展影响,还是更多地受到外界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塑造?
正方观点:
1.孩子的成长主要受到自身天赋和性格的自然发展影响。
每个孩子
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特点,这些特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2.外界环境和教育只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但不能改变孩
子的本质。
孩子的天赋和性格是内在的,不容易被外界改变。
3.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系列困境和挑战后,依然保持了自己
的本质和特点,这证明了孩子的成长更多地受到自然发展的影响。
反方观点:
1.孩子的成长主要受到外界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塑造。
孩子的个性
和心理发展是在与外界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2.外界环境和教育可以引导和促进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心理和行
为产生深远影响。
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可以使孩子成为更优秀、更成熟的人。
3.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系列困境和挑战后,逐渐学会了适应
环境和与他人相处,这证明了孩子的成长更多地受到外界塑造的影响。
4.通过本次辩论赛,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童年》这部小说所反
映的孩子成长的问题,进一步理解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既受到自身天赋和性格影响,也受到外界环境和教育塑造的复杂过程。
“童年决定论”之我见

“童年决定论”之我见作者:吴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0期摘要:如今儿童心理学发展方兴未艾,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众说纷纭.关于弗洛伊德所认为的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具有决定作用这一说法争议颇多,但在童年对人一生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上却鲜有争议。
笔者以为,儿童时期的所知所感所行是其生命的一条基本放射线,其后的整段人生都依这条线绳行事。
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地控制童年的部分经历,童年经验仍会影响人一生的整合能力及功能。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决定性;儿童经验作者简介:吴静,山东莱芜人,现就读于南开大学,为11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20世纪早期发展出了为人们广泛应用的人格理论。
他强调无意识的心理过程以及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据此,无论我们的性别和社会发展方面如何,成人人格的根基在五六岁时就已完全形成,这个理论遭到许多理论家的反对,比如,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发展。
但笔者却持绝对肯定立场:儿童时期的所知所感所行是生命的一条基本放射线,其后的整段人生都依这条线绳行事,或有偏倚,但从未偏离,童年的创伤性经历基本划定了他们的人生轨迹,限定了他们的精神履历。
笔者将以亚历山大一世、伊凡雷帝、斯大林(“红色沙皇”)例证之。
一、“王座上的演员”亚历山大一世(1777~1825)极其早熟,人格在婴儿期就被重视和培养。
祖母非常疼爱小亚历山大,但对他的要求也极其严格。
亚历山大出生后从没睡过儿童摇篮,只被允许睡在一张坚硬无比的铁床上。
每天早晨还必须在低于15摄氏度的房间里开着窗户洗冷水澡。
6岁时,祖母给他找了12名家庭男教师替代女保姆,并采用斯巴达克斯式的教育来锻炼小亚历山大刚毅、威猛的性格。
据分析,在出生时,新生儿的大脑约是他的身体的1/4。
大脑的各种结构对感觉(例如视觉、听觉)、身体运动与协调,也许最主要的是,对思想和语言负责。
童年读后感1500字4篇.docx

童年读后感1500 字 4 篇人人皆知,高尔基先生的自传三部曲是响誉世界的,其中的《童年》一篇,更是堪称佳作,前段时间刚刚看完,感想颇深。
全文高度概括了高尔基先生的童年生活,在沙皇的统治时期,一个可怜的孩子阿缪沙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接着失去了母亲,的亲人——外祖父也家道中落,他却仍然怀抱着一颗求知的心坎坷而悲惨的生活,让人感动!看到了最后一句,我放下了书本,心情是那样复杂,为什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他的童年那么悲哀?为什么他的童年没有一丝欢笑,只是充满了仇恨的悲愤?苏联当时的社会真的那么黑暗吗?然而,我知道,这一切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下黑暗政治斗争的恶果!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一个国家最底层劳动人民永远无法翻身的社会!这是高尔基先生的批判,这是文章以小见大的妙笔!一个黑暗到可以使人变坏的社会,不得让我们胆寒,更觉得社会主义制度的光明,是她让我们能过得如此幸福,她是公正与和平的象征,她是东升的太阳,照亮了华夏大地,暖和了人们冰封已久的心,才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否应该好好学习,好好珍惜?《童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被誉为俄国秀的自传小说之一。
《童年》写于 1931 年,它向读者们展现了高尔基童年时期在外祖父家的生活,记录了高尔基在沙皇统治下的心路历程。
书里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几个角色,尤其是外祖母这一角色,她被称为“俄罗斯文学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
小说真实地描写了19 世纪 70—90 年代俄国社会的面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的令人窒息的生活。
《童年》,我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沙皇制制度的腐、丑,老百姓身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程。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着我:四父,跟随悲痛欲的母和慈祥的外祖母到横的、破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
但善良的外祖母着他。
在外祖父家,他了很多“安安静静”的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得无的、了分家不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有两个都叫拉的表哥。
童年的议论文

童年的议论文引言童年是每个人生命中最为纯真、无忧无虑的时光。
在童年中,我们尽情享受游戏、探索和学习的乐趣,建立起人际关系、树立自尊和自信。
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童年的重要性和童年经历对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
童年的重要性童年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其后人生轨迹起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童年的重要性的几个方面:形成个人价值观和人格塑造童年是个人价值观和人格建立的关键时期。
在童年中,通过与家人、朋友和教育者的交流互动,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例如,童年中的亲子关系、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将对个人的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外,童年中学会的品德和道德准则也是个人日后行为和决策的重要指导。
培养积极的性格特质童年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童年中,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境和挑战,需要学会应对困难、克服障碍。
通过童年中的奋斗和努力,培养了积极向上的性格特质,如坚持不懈、勇敢面对困难、乐观向上。
这些性格特质将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童年是培养社交技巧和建立人际关系的关键时期。
在童年中,我们与家人、朋友和同学的交往,教会了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合作和沟通。
通过与他人共同玩耍、分享和解决问题,我们学会了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并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这些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对我们日后在社会中的交往和合作起着重要作用。
童年经历对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童年经历对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童年经历对个人发展的几个积极影响: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在童年中,我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如学校教育、亲子教育和社区活动。
这些学习环境和机会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探索的平台,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童年中培养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将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童年是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在童年中,我们通过绘画、手工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出想象力和创造力。
(读后感)童年哲学读后感范文

童年哲学读后感范文?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内容包括了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断面。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童年哲学读后感五篇,欢送查阅!童年哲学读后感1童年时每一个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而他的童年确实在黑暗中度过,经历了种种磨难使他成为了一名坚强,勇敢,有爱心的人。
他就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
他将自己的童年生活用阿廖沙这一形象写入了?童年?里,充分的表达出那是俄罗斯的下层人民的黑暗生活。
阿廖沙的父亲是一个木匠,他在三岁时失去了父亲,和母亲寄居在外祖父的小染坊里,母亲因受不了这一个充满血腥的家庭,抛下了阿廖沙,一个人离开了。
阿廖沙生活在这一个可怕的家庭里,过早的明白了人世间的痛苦和是非,同样让他有了正义感和同情心,疾恶如仇,对压迫者充满了憎恶,对被压迫者充满了同情,有了明锐的感知力和观察力。
外祖父就是一个压迫者的典型,是邪恶的代表。
他常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还暗地里放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动西。
还有两个舅舅成天在为分家而争吵不休,大打出手,就连孩子们也积极的参与了进来。
使阿廖沙天天生活在水深炽热的世界里,但这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着黑暗的心灵,相反的还有许许多多的善良人物,如慈祥的外祖母,聪明的小茨冈,正直的格里戈里……就如高尔基后来所说的“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是他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看了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之后,我常常不仅的想:阿廖沙的生活这么的痛苦,在那么血腥的生活之下还保持着如此正直的心真让我感动!如果那时社会上每个人都多一点爱心的话就不会有阿廖沙那么困苦的人了,也就不会有那么悲惨的?童年?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那外祖母的慈祥善良,去憎恶外祖父的恶毒。
对每一个人都谦让一点的话,那么世界将是无限的美好了!童年哲学读后感2“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听着这首歌,让我知道了童年使我们一生中珍贵的宝藏,每个人都有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而高尔基的童年却与我们与众不同,他的?童年?让我受益匪浅。
卢梭的童年概念学习心得

卢梭的童年概念学习心得今天,我们学习了卢梭的《爱弥儿》这篇课文。
卢梭的《爱弥儿》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他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自然教育。
对于人的天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能够去强迫孩子,而应该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
其实,这一点,我是很赞同卢梭的观点的。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听话,那就是因为没有进行好的教育,所以才会变成这个样子的。
但是,卢梭却从来不这样想,他认为不要过早地强加给孩子任何东西,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自由发展,如果这样还没有教育好的话,那么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和管教。
这让我不由的感到很震撼。
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就算是有许多大人物,也有着类似的想法。
就比如说邓亚萍吧,邓亚萍原本是乒乓球运动员,但是后来她却被查出了患有乳腺癌,医生告诉她,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了。
后来她又被确诊出双侧乳腺切除,她也下决心进行了手术,虽然她已经30岁了,但是她也毅然选择了退役。
我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不仅深受感触,更是觉得震惊,难道说,我们大人就真的比小孩更聪明吗?其实不然。
而且,我们有些大人还是蛮聪明的,就像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他就用智慧的头脑,指挥着解放军打胜仗,并且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丰功伟绩。
我还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我觉得这句话简直就是把毛主席的一生都概括出来了。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在19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参加革命工作了。
那时候,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黑暗之中,根本没有希望,甚至中国人民还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所以,那时候的人们,生活是非常困苦的。
但是,毛主席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吓倒,反而更加激励了毛主席。
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现象,比如说某某某是我们班里的第一名,你问他怎么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他可能就会告诉你是天赋异禀。
其实不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背后付出的努力,他们每天都在学习,即使在晚上回家很晚的时候,也会挑灯夜读。
我想,在座的各位肯定也和我一样吧!那我们有没有付出努力呢?那当然是有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去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够跟上别人的脚步。
初中议论文作文:《童年》读后感_5

《童年》读后感克西姆。
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
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
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
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
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
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
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我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美好的地方,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亲人亲切无比的疼爱,伙伴们天真无邪的友爱,使欢乐的音符时时洒落在我的身边。
在竹林里嬉戏,去山上采蘑菇,入溪水抓螃蟹,追蝴蝶,闻花香,追蚱蜢,我的童年就是这样无忧无虑开始的。
拎着个大篮子跌跌撞撞地跟在表姐身后捡麦子,大篮子却总是撞到我的脚后跟。
两条小辫儿上下欢快地跳动着,白蝴蝶在身边快乐地翩翩飞舞。
湛蓝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微风挑逗着衣襟,篮中的麦穗已有大半。
童年的美好时光也就是在欢欣愉悦的劳动中度过的。
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
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
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
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这一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吗呢?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吗?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
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
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童年的独特见解作文

童年的独特见解作文
说起童年,那可真是一段让人哭笑不得的奇妙时光!
在我的童年里,我总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
比如说,我曾经坚定地认为,电视机里一定住着一群小人儿,他们每天辛苦地表演,就是为了给我们带来欢乐。
每次电视画面出了问题,我就会担心是不是那些小人儿累了,想要休息一
会儿。
还有啊,我总觉得晚上的月亮是会跟着我走的。
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就像我的专属小跟班。
我当时还特别得意,觉得自己一定有什么特别的魅力,
能让月亮这么死心塌地地跟着我。
小时候,我特别害怕影子。
总觉得那是个黑乎乎的怪物,随时可能把我抓走。
每次走在路灯下,看到自己被拉得长长的影子,我都会吓得赶紧跑开,生
怕被它追上。
那时候,我还对糖果有着无比的热爱。
我甚至幻想过自己有一个糖果做的
房子,床是巧克力的,窗户是冰糖的,屋顶是棉花糖的。
每天一睁开眼,就能
咬一口甜甜的墙壁,那该有多幸福啊!
童年的我,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虽然现在长大了,知道了那些想法
很天真,但每次回想起来,还是会忍不住笑出声。
那段无忧无虑、充满独特见
解的时光,真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如今儿童心理学发展方兴未艾,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众说纷纭.关于弗洛伊德所认为的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具有决定作用这一说法争议颇多,但在童年对人一生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上却鲜有争议。
笔者以为,儿童时期的所知所感所行是其生命的一条基本放射线,其后的整段人生都依这条线绳行事。
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地控制童年的部分经历,童年经验仍会影响人一生的整合能力及功能。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决定性;儿童经验作者简介:吴静,山东莱芜人,现就读于南开大学,为11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20世纪早期发展出了为人们广泛应用的人格理论。
他强调无意识的心理过程以及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
据此,无论我们的性别和社会发展方面如何,成人人格的根基在五六岁时就已完全形成,这个理论遭到许多理论家的反对,比如,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发展。
但笔者却持绝对肯定立场:儿童时期的所知所感所行是生命的一条基本放射线,其后的整段人生都依这条线绳行事,或有偏倚,但从未偏离,童年的创伤性经历基本划定了他们的人生轨迹,限定了他们的精神履历。
笔者将以亚历山大一世、伊凡雷帝、斯大林(“红色沙皇”)例证之。
一、“王座上的演员”亚历山大一世(1777~1825)极其早熟,人格在婴儿期就被重视和培养。
祖母非常疼爱小亚历山大,但对他的要求也极其严格。
亚历山大出生后从没睡过儿童摇篮,只被允许睡在一张坚硬无比的铁床上。
每天早晨还必须在低于15摄氏度的房间里开着窗户洗冷水澡。
6岁时,祖母给他找了12名家庭男教师替代女保姆,并采用斯巴达克斯式的教育来锻炼小亚历山大刚毅、威猛的性格。
据分析,在出生时,新生儿的大脑约是他的身体的1/4。
大脑的各种结构对感觉(例如视觉、听觉)、身体运动与协调,也许最主要的是,对思想和语言负责。
在生命最初的两年,大脑继续快速发育成长。
3天大的婴儿能分辨不同的声音,6个月时开始为更多的声音赋予意义。
到两岁时,婴儿的大脑在脑细胞中有数量巨大的潜在的“联结”,这种联结使2岁的婴儿快速的学习如此多的内容成为可能。
也许大脑的这种令人惊愕的潜力没有比在语言学习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了。
[1]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亚历山大婴儿期就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育孙子,她让婢女在床边不间断地说话,让他在嘈杂的人声中入睡并度过婴儿期,这极好的培养了亚历山大一世的语言能力,为执政后出国外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婴儿从出生至一岁半是处于口腔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通过口腔刺激活得愉快和满足。
从一岁半至三岁,婴儿处于肛门阶段,这是他们主要是通过大便来获得愉快的刺激。
在婴儿的早期阶段,婴儿主要是伊特,根据“愉快原则”进项活动,力求眼前的满足。
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满足,自我就开始发展,并根据“现实原则”进行活动,努力寻求一种可以被人接受的方式以获得满足。
这些阶段和以后的心理性原则中的事件被认为是会影响成年时的个性的。
[2] 而早熟的亚历山大对人情世故有极早的了解,还在不到十岁的时候,就感觉到了祖母和父亲二者之间的对立与分歧。
在二者之间的周旋,使得亚历山大很早就懂得如何讨人喜欢,能够揣摩别人微妙的心理活动。
可以说,亚历山大一世矛盾又极端的性格无不渗透到其行为的方方面面。
这都归功于早熟的童年所造就的模棱两可的性情,成年执政之后组建的神秘主义团体以及军事屯田制的推行,自由主义和专制主义并存的执政理念,都受到其童年期形成的人格的制约。
其儿童时期的精神禀赋和多变性情渗透到其治国治民和人生行为的方方面面,以致连驾崩也留给后世一个无法破解的谜团。
二、自卑与超越伊凡雷帝(1530-1584)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
他从小多灾多难,三岁时因父亲去世而即位。
各集团激烈争权、倾轧和谋杀,对伊凡四世性格的形成及其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刚刚八岁,代他执政的母亲又被人毒死,只剩他孤身一人。
那些宫廷大贵族把他当做克里姆林宫的“囚徒”看待,这使得伊凡四世从小对那些贵族老爷充满仇恨,并且变得特别残忍。
八岁的伊凡就经常残忍地将小鸟拔掉羽毛、挖掉眼睛,看着它们慢慢死去;或者把小猫、小狗从塔楼上扔下,从中寻找乐趣。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对他们早期生活中的情感经历极为敏感,个人的“道德心”在儿童早期时代已开始发展,并且主要来自于儿童对父母的认同,通过对父母的认同了解到控制父母行为的宗教与文化规则,然后这些规则成为儿童“超我”的一部分。
据悉,儿童5岁时超我开始形成。
超我由良心和理想自我两部分构成,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不只对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进行惩罚,还为自我提供榜样,更容易对他们所处环境的奖赏和惩罚做出反映。
伊凡的成长环境充斥着太多的焦虑因素:不尊重孩童的个人需要、蔑视的态度、缺乏可信赖的温暖、歧视、敌意的氛围……以及周围环境中暗藏的虚伪。
所以他自幼便在暗藏敌意的世界中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根据霍尼的观点,孩童很快就对如何应对他们的环境产生了一种对策并不断使用,由此便产生出一种“神经质倾向”,这是一种植根于人格之中的、于他人交往的风格。
伊凡的基调就是致力于反对人群的攻击型人格。
通过敌意行为来保持优越感、控制他人和显示力量。
[3]从这个角度看,伊凡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经症者,他认为爱和其他积极情感在他看来都是愚蠢和软弱的表现,所有人从根本上都是敌意的,并将这种敌意外化出来。
根据弗洛姆的理论,伊凡雷帝具有典型的权威主义性格:将自我融入外在的某人或某物,以此获得单个自我所缺乏的力量的倾向,控制和压迫他人。
伊凡成年后,对外征服喀山,发动夺取立沃尼亚的战争并攻占波洛茨克;对内施行直辖制,与领主的纷争,攻击性极强。
据悉他在位共计37年,其中20多年几乎一直在打仗。
家庭生活也是失败透顶,一生共经历了七次婚姻,但毫无温情可言,甚至连起码的信任感都无法保障。
雷帝48岁患重病,太子伊凡颇得人心,雷帝对儿子充满恐惧和不信任。
雷帝因儿媳衣着不检点打之,使其流产。
太子护之受打,再加精神刺激患病卧床,11天后归天。
关于伊凡杀子的成因众说纷纭。
笔者以为,这不仅是受俄罗斯民族非理性信仰的影响,更是是受雷帝的无意识控制的。
雷帝杀子绝非偶然事件,而是童年期所形成的人格的惯性力量使然。
他的行为是由行为是由无意识世界中的性本能所决定的。
三、宗教精神之根斯大林(1879-1953)父亲是农民出身的皮鞋匠,母亲1937年7月去世。
其父为一名奥塞梯鞋匠,母亲是格鲁吉亚农奴。
斯大林在家中排行第三,两个兄长在婴儿时就已夭折。
早期他的父亲颇为富裕,拥有自己的工厂,但嗜酒无度,经常毒打妻子和儿子。
及后家庭的财政状况变差,斯大林随父母多次搬家。
童年的精神之根对斯大林的施政手段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因为童年时期经常遭受父亲毒打的斯大林相信暴力万能,在政治上冷酷、无情、多疑、具有很强的报复心。
学校的创伤性经历也导致斯大林对知识分子和进步思想的敌意。
情境中的自我理论观点认为,儿童早期(二到六岁)的主题是提高和他人的相互依赖程度。
在本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肢体运动机能会有显著的提高。
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自己的情绪能力,包含学会延迟满足。
儿童开始感觉到自己和他人在性别、种族和能力水平上存在不同。
开始认识到自己是和周围所处的世界相联系的,还有提高信任他人的能力。
[4]伊凡四世和斯大林在此阶段均为建立起与周围世界和他人的正常的信赖感,故而二者在残暴、冷漠和侵略性等方面如此相像。
根据暴力循环假说,虐待的受害者从他们童年时期的经历中,学会暴力是一种恰当且可以接受的处罚形式,并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及非暴力循环渐进式的原则。
但是,尽管儿童虐待可能带来严重的伤害,但是很明显,并不是所有遭受过虐待的儿童都出现永久性创伤。
顺应力(resilience)是克服高风险环境的能力。
那么根据发展心理学家埃米·沃纳的观点,顺应力强的儿童具备的气质更倾向于激发积极的反应[5]斯大林和伊凡四世执政期间军诉诸武力,实行思想和文化专制,比如斯大林与“哲学船事件”均可从中找到根据。
不得不提的是斯大林潜意识中的的宗教情结。
斯大林的母亲是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一心盼望儿子成为一名出息的神父。
然而事与愿违,斯大林16岁时进入第比利斯一所东正教中学读书,1899年,被学校开除。
反之,斯大林对宗教的态度如何呢?大清洗期间,斯大林却并未报复当时将其开除的教会学监阿巴卡则,而是让其活到天年。
1941年7月3日,“兄弟们和姐妹们”的称呼从斯大林口中脱口而出也并非偶然,只是慌乱中说出了童年时期听惯的话。
教堂的祷词中称斯大林是“上帝选择的领袖”,斯大林不但没有责备,还非常高兴。
据史料记载,斯大林从未发表过反对上帝的言论。
通过如此多的“口误”,可以知晓,如斯大林般拥有钢铁意志的人都未能摆脱童年的人格受造与制约,他的精神之路一直沿着童年时期的轨道前行着。
综上可知,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地控制童年的部分经历,童年经验仍会深刻地影响个体的现在和未来。
如果根据年少时的经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那么以后仍会按照这个错误的结论行事。
无论我们怎样努力或刻意地控制童年的创伤性经验,童年经历仍磐石般地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生活之路和精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