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
心物冥一中的庄、禅精神-陶潜王维比较论

心物冥一中的庄、禅精神-陶潜王维比较论王志清读王维的诗,很容易让人联系到陶潜。
其实,陶王间虽见师承之血脉,而却情趣大异。
古人以为,陶潜为平淡之宗,王维乃神韵之祖〔1〕,这也只是给我们以比较的暗示和比较的视角。
而读解陶王二人的生命星空,见其异同及异同的缘源,使我们很自然地对他们各自的哲学、美学思想的基质表现出热切的关心。
中国古典美学,是儒释道三种思想合力滋养化育的宁馨儿。
自魏晋时起,三教日趋交流、合融,体现出中国文化强劲的揉合力和中国古代士人广阔的兼容性。
作为生活于社会背景上有着深刻差异的两个时代中的陶潜和王维,在他们各自的审美取向中见出了这种融溶的共同特征及其这种融溶生成的驱导,同时,也十分明朗地泾渭出二人对三教的厚此薄彼的自觉倾斜。
陶潜仰重守朴含真、恢复自然本性的老庄思想,诗风平淡简古;王维则崇尚空诸所有、返归心源的禅趣佛理,诗风空灵虚清。
1李泽厚先生曾经指出:“比较起来,在根本气质上,庄子哲学与儒家的人与天地参的精神仍然接近,而离佛家、宗教以及现代存在主义反而更为遥远。
”〔2〕此说的创新意义在于,拉开了貌似胶着状态的庄、禅之间的距离。
因而,在哲学、美学层次上审察和辨识陶潜王维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处世哲学及人格精神,给我们以颇有价值的昭示。
中国古代诗人往往集儒释道于一身,而又往往随着生命际遇的变化,或者时儒时释时道,或者既儒且道又释,或者融和三家而偏诸一端。
比如陶潜,偏于儒、道而时儒时道而终于让道占得上风,却是渗和了儒的道,诚如李泽厚在《庄子美学札记》中所云:“正象杜甫比较完满地体现了儒家精神一样,陶潜则比较完满地体现了道家精神。
只是这种道家精神已经是儒道互补基础上的精神,即它已经与儒家精神交融渗透在一起了。
”〔3 〕陶潜的“桃源”诗又是比较完满地体现这种融和了的精神的。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物我和睦和谐和平,人们于“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的自食其力中自得其乐,歆享着“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的天伦人情的愉悦,尤其快慰的是“秋熟靡王税”,大家陶然于“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的知足寡欲的满足中。
《孙过庭书谱》(卷上)附释,译文;千古美文

《孙过庭书谱》(卷上)附释,译文;千古美文。
江湖曾是饮清波.笔染霜华秋最多. 梦里诵君新句子,觉来无奈月明何. (卷上)书唐孙过庭《书谱》加释文(1)《丙戌荷月王凤平书谱卷上孙过庭选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释文;王凤平于二00六年五月书,孙过庭书谱。
书谱上卷,自古以来善于书法的人,汉魏时有钟繇,张芝的绝艺,晋末则以王羲之王献之并称精妙。
(音码!!!!)(2)《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云没而羲献继之又》释文;王羲之说,我研究了众多名家书法,钟繇张芝砾岩确实非同一般,无与伦比,其余的都不值观赏,自钟繇张芝死后,就由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王羲之又说; (3)《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释文;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较,可以说可以和钟繇相抗衡,或者说超过了他,和张之相比就象雁飞的排行;仅次于他然而张芝精学熟练,致使池水尽墨. ( 4 ) <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释文;假如我也能专心致至到这种程度,也未必不如他.这乃是推崇张芝超过钟繇的意思.考察王羲之的书法专长,虽估没有符合前人的规范要求;但他能撷取从人所长. (5)<无惭于即事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释文,整容并蓄,因此说他无愧于书法艺术是不过分的.有评论的人说;他们四位大书法家(钟,张,二王),堪称空前绝后.但是今人(二王)不及古人(钟,张);古人的书法质朴,而今人的书法妍美, ( 6 )<<作适以记言而淳醴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当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释文;质朴随着时代而变化,妍美则因时俗而改易.虽然书法创作最初仅仅是做为记录语言的,但世风随着"厚","薄"的变迁,书风也经过质朴到华美的多次变化.这种沿旧推新, (7)<<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推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释文;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书法贵在能继承古代传统而及不背离时代潮流,能创新而趋于流弊,即所谓"文采于质朴搭配得恰到好处,才是君子的风度,"何必放弃装饰精美的房屋去住古人的山洞, 8<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百英尤精于草体>释文;评论又说;"王献之不如王羲之,就像王羲之不及钟繇,张芝一样."这个评论似乎已得要领,但人认为还没道出详细的理原委,钟繇只专长于楷书,精于草书,他俩的长处王羲之兼而有之;于张芝的草书相比(9)<<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释文;他多一项楷书的优点,他的草书以略胜一筹.虽然就专长上来说,王羲之略有欠缺,然而在广泛涉猎多种书体上他却有很多优势,总的来说,彼此之间各有所长. (10)<<乖互谢安素善尺椟而轻之敬之书子敬赏作佳书谓与之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释文;谢安向来擅长书信的书法艺术,瞧不起王献之的书法,王献之曾经精心地写了一封信给他,认为一定会收藏,不料谢安却在背面写的复信,王献之深感遗憾,谢安曾经问过献之. (11)<<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义答时人那得如敬虽权以此>>释文;"你的书法比起你父亲来怎么样,?"献之回答说;当然是我超过父亲.谢安说;"众人的却不向你说的这样."献之又答;"世俗的人哪里懂的鉴赏.王献之虽然暂时用这种说法来反驳谢安的批... (12)<<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平且立身杨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子敬之这豪翰>>释文;但他称自己胜过父亲,这不是太过份了吗?况且立身行道,杨名后世之事,本是使父母的名益也随之显耀,如当年曾有曾参里巷的名字叫"胜母"而不肯进入的事献之的笔法. (13)<<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释文;是承袭王羲之的,虽然粗略地学到些规模法则,但实际恐怕未能全部继承世业!更何况又假托得遇神仙学书法而耻于崇尚祖传的绝枝用这种态度来学习书法,(14)<<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释文;跟那些面墙而立毫无见识的人相比,又有好出多少呢?有一次王羲之去京城,临走时在墙壁上题写的一幅字.之后王献之偷偷地将其擦去并在原处从写了这些字自认为写的不错.王羲之回来看到后. (15)<<见乃叹日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释文;叹息到;"我离开家时,真的大醉了."献之才从内心感到惭愧.王羲之和钟繇张芝相比,只是专功和博通的区别; (16)<<不及逸少无或疑焉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虚专>>释文;王献之比不上王羲之,那是没有什么可疑问的.我从十五岁起立志学习.开始留意书法艺术.体味钟繇和张芝的书法遣迹,汲取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度规范,用尽心力钻研, (17)<<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释文;时光已超过二十四年,虽然没有达到入木三分的本领,却也从末间断过临池学书的志向.看他们书法中悬针垂露的奇异形状;如疾驰的雷电; (18)<<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释文;坠落的石头之奇观,如大雁飞期,猛兽惊奔的殊姿,如凤舞蛇惊的妙态;如断崖颠峰的气势;临界危地锯枯木的险绝; 19)<<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道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释文;有的重如乌云压顶,有的轻如蝉之薄翼,有的行笔流畅如清流潺潺流注,有时顿笔凝重浑厚,象山岳一样安然屹立;有时运笔轻微细柔,犹如新月初出悬于山崖; (20)<<落落乎尤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然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释文; 眯划布置疏落有序,象银河群星疏密相间,生动自如;其神奇奥妙如大自然,达到非估力所能创造的境界,确实可以说是智慧和技巧的完美结合,心于手运用的畅达和谐. (21)<<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划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于豪芒况>>释文;他们笔不妄动,每下一笔有它的理由.一画之中,定要使笔峰起伏富有变化;一点之内,顿拙峰芒各各不同; (22)<<云积其点划及成其字曾不傍窥尺椟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释文;更不必说点划积累组合好,才能成字.如果未能博览旁通,以不曾惜光阴,俯身苦学,而借引"班超投笔"为托辞,为项羽不肯学书作为自以为是根据; (23)<<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面形心昏拟效心之方手迷轻重之挥运之理求>>释文;信笔乱涂作为书体,以墨拼凑点画即成字形,心理不懂得临摹的方法,手对运笔挥毫的道理也模糊不清, (24)<<其妍妙不亦谬哉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扬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释文;这样想要写出美妙的书法,岂不是太荒谬了吗?君子立身于世,务必从其根本进行修养,杨雄说;诗赋只是小道末流之物而已,有志向的大丈夫是不会去做的,更何况是醉心于细微的点划用笔, (25)<<豪厘沦精翰墨者也夫潜神对奕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释文;把精神沉湎于翰墨之中呢?而专心下棋,,还能标上"坐隐"的美名;潜心垂钓,尚能体验到"行藏"的乐趣, (26)<<藏之趣讵若功定礼乐妙拟神仙犹挺埴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好异尚>>释文;而这些可又怎能比的上功可宣扬礼乐,神妙赛过神仙,像陶工揉捏粘土制造陶器般变化无穷,又如同炉火冶炼金属一般神秘莫测的书法呢?喜欢怪异崇尚神奇的人, (27)<<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绩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释文;玩味着它结体气势的变化多端;喜欢追究细微,探测精妙的人,却常常从中吸取到它的精华,书法本来就是"义"与"礼"的荟萃,确实为那些贤明通达的人所擅长, (28)<<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赏岂徒>>释文;用它来蓄精养神,寄寓监赏,怎么会是徒劳的呢? (29)<<然与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或劳而东晋土人互相陶染>>释文;东晋时代的士大夫们,彼此互相熏陶学习.至于王氏,谢氏家族,庾氏,郗氏之辈,纵使未能全部掌握书法之神妙变化, (30)<<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去之资滋永斯>>释文;但也挹取了它的风神韵味.随着物转星移, (31)<<道逾微方复闻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释文;越到后代,书法就越衰落.(一些人)听到本该怀疑的理论,不辨真假便大加称道,得到一些末流的东西便盲目效法, (32)<<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乃就>>释文;大力推行,而古今隔绝.也无从询问,假若真的有所体会,也都严加保密,深深的保守起来.从而使得学习的人茫然而无所知,不得要领, (33)<<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解草书粗传>>释文;只是呆呆地看着他人成功的喜悦,而不能领会他们成功的原由,有的人成年累月地在结体的布局上下功夫但距离应遵守的法度却越来越远,想研究楷书却不得要领,学习草书更是迷惑不解. (34)<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释文; 假如一旦对草书的了薄浅的理解或获得楷书的一些粗略的法则,便沉溺于此,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自己给自己造成了掌据一般法则的障碍,他们那里知道心与手的相隔相应就象同一源头的不同支流;书写的各种技法, (35)<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趋变适时行>>释文;又像一棵树上的不同分枝,岂可孤立的理解和掌握?对于适应变化,应急方便,(36)<书为要题勒方副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释文;行书最适合;题榜和勒石之内的作品,当以楷收写就最相宜.书写楷书若不能同时精通草书,写出来的字恐怕会过于拘谨单一; (37)<札真以点划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划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释文;学习草书如果不同时精通楷书,也就不能称为,"书法".楷书以平直的点画构成形体,由使转表现其精神.草书则以点画表现其精神,以转折呼应来表现形体. (38)<转不能成字真亏点划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释文;草书没有了使转,就不成字,楷书点画功夫不到位,只可以记录文词.它们之间虽非同体,但回环交错,大体上还是有关系的.所以向上还要贯通大小二篆, (39)<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若豪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至如钟繇隶>>释文;向下融贯隶书,还包括参酌章草,浸润飞白,如果有一点没有考查明白,就会向北胡,南越的风俗回异一样,所有效果完全两样了.至于钟繇的楷书号称奇绝. (40)<<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划狼籍无常不>>释文; 张芝的草书造诣神妙莫测,被誉这草圣,这乃是因为他们专精于一种书体,以至于达到出类拔萃,无与伦比的境地.张芝不善长写楷书,但在他的草书中,处处可见楷书的点画的起伏顿拙;钟繇不善长写草书, (41)<<草使转纵横自兹已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虽篆>>释文;但在他的楷书中,草书的使转却极纵横之致.,在他们以后,不能兼得楷书和草书优点的人,作品就达不到他们的水平,也就不能算是专精了!虽然说篆书, (42)<<隶书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释文;隶书,草书,章草的功效和用途各不相同,但成就它们的美,各有所宜,篆书崇尚婉转圆润而通畅,隶书要求精密乎合规则,草书贵在流动畅达, (43)<<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后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释文;章草务须严谨而简捷.在此基础上,经风骨神韵使之严峻,以妍美温润使之平和,以瘦劲挺拔之笔使之矫健,以安闲雅致使之和婉, (44)<<可达其情性形其衷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释文;这样就可以表达书者的性情,反映其喜怒衰乐.至于检验用墨浓淡,干湿的区别,自古以来标准都是一样的;要体味年老年青意境的差异,即使相隔百年, (45)<龄俄顷嗟乎盖有学而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又一时而书有>>释文;也能立即看清.哎!不深入此门,又怎能看到它所且有的奥妙呢!再者,在同地时间所作的作品. (46)<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凋疏略而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释文; 也有顺心合意和心手不合的区别,合意时"质"与""形",风流秀媚,不合是则全凋落硫陋,没有生气.简略地追究其原因,各有五个方面;精神怡适,事务闲悠,是合意的第一方面; (47)<惠绚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释文;感人恩惠,酬答知己,这是合意的第二方面;时令调适,时候润泽,这是合意的第三方面;纸与墨的两相调和,互相映发,这是合意的第四种情况;偶然灵感来临,雅兴勃发,相要挥毫作书,这是合意的第五种情况. (48)<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释文;心情急躁,手难相应,这是不合意的第一种情况; 违反自己的意愿迫于形势勉强书写,这是不合意的第二种情况;气候干燥, 炎热当空,这是不合意的第三种情况, 纸墨低劣,不称心意,这是不合意的第四种情况; (49)《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释文;精神倦怠,手软无力,这是不和意的第五种情况。
(完整word版)二十四诗品解读

解读《二十四诗品》-—塞北风情一、雄浑篇原文:大用⑴外腓⑵,真体⑶内充.反虚⑷入浑⑸,积健⑹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⑺。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注释:⑴、“大用”之说亦见庄子,《人间世》篇记载那棵可以为数千头牛遮荫的大栎树托梦给对它不屑一顾的木匠说:“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所谓“大用"即“无用之用”也.“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⑵、腓,原是指小腿肚,善于屈伸变化,此指宇宙本体所呈现的变化无穷之姿态。
⑶、真体,即是得道之体,合乎自然之道之体。
《庄子•渔父》篇中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於俗。
”⑷、“虚”,是自然之道的特征,《庄子•人间世》云:“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⑸、“浑”是指自然之道的状态,《老子》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⑹、“健”是《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唐代孔颖达《正义》云:“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
”⑺、“环中”之说源于《庄子》,《齐物论》云:“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蒋锡昌《庄子哲学•齐物论校释》云:“‘环’者乃门上下两横槛之洞;所以承受枢之旋转者也。
枢一得环中,便可旋转自如,而应无穷。
此谓今如以无对待之道为枢,使入天下之环,以对一切是非,则其应亦元穷也。
”又《则阳》篇云:“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
”郭象注云:“居空以随物,物自成.”也就是说,一切任乎自然则能无为而无不为。
意义分析:首四句讲的是“雄浑”美的哲学思想基础和具体解释。
“大用外腓”是由于“真体内充”,讲的就是道家和玄学的体用、本末观。
如无名氏所说:“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由真实之体充满于内也"; “返虚人浑,积健为雄",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具体解释了“雄浑”。
高中语文淮南子二则翻译

高中语文淮南子二则翻译远古时代圣人治理天下,平和随顺事物本性、寂静无为,保持它们的质性纯真而不加雕饰;他闲静而不浮躁,任凭事物自然发展而不以规矩去限制;他内在精神与道体相符,外在行为与德行协调;他行为举动成顺法度,处事快捷便利事物;他的言论扼要简略而合循事理,行为洒脱简易而随顺常情;他心胸开阔愉悦而不伪作,行事朴实简约而不巧饰。
因此,那时候干任何事情都用不着选择良时吉日,不必占卦问卜,不必慎重考虑如何开头,也不必仔细计划结果如何;事物安静不动则随之安然停止,事物激发变化则随之行动变化。
他形体和天地自然相通,精神和阴阳二气同融,中和之气和一年四季相和谐,神明和日月相辉映,整个地和自然造化相伴随,交融合和。
正因为这样,所以苍天将道德恩泽施予万物,大地将承载乐土养育众生;四时将不失其次序,风雨将不逞暴虐;日月清朗放射光芒,五星循轨不偏方向。
在这样的社会盛世下,天道光辉浩荡普照,凤凰麒麟也会翔临门庭,占蓍卜龟也显示吉兆,甘露降临,竹实饱满,流黄宝玉露显,朱草生于庭院,而机巧伪诈没法潜入人的通体透明之心体。
到了道德衰败的时代,统治者开凿山石采刻金石,雕刻金玉做饰品,挑开蚌蛤采取珍珠,熔铸铜铁制造器具,这样就使自然资源大量消耗而不得繁衍。
剖开兽胎、扼杀幼兽,吓得麒麟不敢露面遨游;掀翻鸟巢、毁坏鸟卵,使得凤凰不愿出来飞翔;钻石取火,伐木造楼;焚火树林猎死禽兽,放尽池水捕捞鱼虾;人民使用的器械工具缺乏,而统治者国库内的物资储存却聚积有余;各种物类都不能繁衍,草木萌芽、鸟雀下蛋、兽类怀胎,在新生命将诞生时却遭到扼杀,中途夭折的情况占了大半。
人们同时积土造山而住在山上高处,往田里施肥来播种谷物,往地下深处掘井取水,疏通河川以求水利,修筑城墙以求安全,捕捉野兽以求驯养成家畜,诸如此类便造成自然界阴阳错乱,四季气候失去次序,雷霆毁坏万物,雹霰降落造成灾害,大雾霜雪不散不停,万物因此枯萎夭折。
铲除丛木开扩耕种田地,割除丛草以栽种禾苗,正处萌芽、绽花和结果的草木因此被毁掉的不计其数。
《太极图说》译文

《太极图说》译文周敦颐《太极图说》概述  先生禀生知之异质,加以汲汲于学,故一时老师宿儒、专门名家,一艺一能有过于人、有闻于世者,无不访问,然其所至,皆天造自得,所谓不由师传,默契道体者,是为得之。
先生禀生知之异质,加以汲汲于学,故一时老师宿儒、专门名家,一艺一能有过于人、有闻于世者,无不访问,然其所至,皆天造自得,所谓不由师传,默契道体者,是为得之。
……今观《太极图说》精妙微密,与《易大传》相类,盖非为此图者不能为此说,非为此说者不能为此图,义理混然,出于一人之手,绝非前人创图,后人从而为之说也。
……今观《太极图说》精妙微密,与《易大传》相类,盖非为此图者不能为此说,非为此说者不能为此图,义理混然,出于一人之手,绝非前人创图,后人从而为之说也。
 《太极图说》全文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带注释、注音)1

本文原型基于百度百科,借鉴了田蕴章每日一字、王根权的网易博客、东楚骚人的新浪博客、海淀敬德书院的搜狐文章、姬兴华论文《睢涣之间考辨》等一些见解,表示感谢。
相关说明:1.下划线表示有注释。
2.“/”符号表示断句。
3.“「」”符号用在译文中,是针对比较长的段落、为了通读全段文字内容而标注的关联词语。
4.文中红色标注文字表示我与其他版本翻译殊不相同之处。
【原文】 书谱卷上 吴郡孙过庭撰【注释】书谱卷上:关于何为上卷,何为下卷,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
其一:因为在最前面有宋徽宗题的书签“唐孙过庭书谱序”,所以大多认为这只是个序,或者说是上卷,下卷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其二:孙过庭在书谱的结尾处说:“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这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上面的文章即可分为两卷。
至于未见“卷下”字样,或省略,本为两卷,后装裱合到了一起;或本有“卷下”字样,历经装裱而丢失。
我比较赞成后者,认为书谱已经完成,其中已经包含了上下两卷。
如果认为这只是个“序”,那它肯定不能作为正文,也就不能称之为“卷上”了。
既然孙过庭已经注明了这是卷上,那它就不只是个“序”。
那“卷下”在哪呢?我认为是省略了。
我们在给人写对联的时候,怕贴对联的人不知道哪个是上、哪个是下,会在不显眼的位置标注一个“上”字,贴对联的人看到“上”字自然知道这是个上联了,另一条不用标注当然就是下联了。
我认为书谱也是同样的道理。
【译文】这是《书谱》的上卷 吴郡人氏孙过庭撰写第一篇【原文】夫(fú)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qǐng)寻诸(zhū)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注释】夫(fú):文言发语词,无实际意义。
钟张:钟繇和张芝。
钟繇(yáo),字元常。
张:张芝,字伯英。
关于“繇”字的读音,一读yáo,一说yóu,老先生们传下来多读yóu,新一辈的人多认为钟繇的名和他的字“元常”是有关联的,所以读yáo,我更偏向于后者。
握造化于妙手文言文翻译

昔者,天地混沌,阴阳未分,有盘古开天辟地,造化初成。
于是,五岳巍峨,江河奔流,草木葱茏,鸟兽滋生。
盘古氏握造化于妙手,以其神力,驱使阴阳,调和四时,使得万物生生不息,草木荣枯有时。
其后,神农氏继起,握造化于妙手,以农事教民,尝百草以辨药性,创八卦以演易理,教民耕织,使民安居乐业。
神农氏之德,传颂千古,世人敬仰。
又有黄帝,握造化于妙手,集百工之巧,创黄帝内经,以医道救民,使民免于疾苦。
黄帝之医术,独步天下,后世奉为医圣。
及至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握造化于妙手者,更是层出不穷。
孔子游说诸侯,传道授业,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握造化于妙手,以仁爱之心,教化世人。
孟子继承孔子之教,主张性善论,倡导仁政,亦握造化于妙手,以道德之光照亮人间。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亦握造化于妙手,以墨家之术,化干戈为玉帛。
庄子逍遥于山水之间,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亦握造化于妙手,以超然之姿,阐释宇宙之奥秘。
至于后世,握造化于妙手者,更是不胜枚举。
李白斗酒诗百篇,握造化于妙手,以诗酒风流,歌咏山河,抒发胸臆。
杜甫忧国忧民,握造化于妙手,以诗史为鉴,描绘社会百态,寄托家国情怀。
苏东坡挥毫泼墨,握造化于妙手,以书法艺术,展现胸中丘壑,传颂千古。
王羲之兰亭集序,握造化于妙手,以书法之妙,演绎人生之理,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握造化于妙手,乃人类智慧之结晶,文明之瑰宝。
自古以来,无数先贤握造化于妙手,以其才情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今日之我,当继承先贤之遗风,握造化于妙手,以创新之姿,谱写新时代之华章。
如此,方能不负先贤之期望,不负时代之使命,不负人生之价值。
吴廷翰《观鸭说》原文、注释与翻译

吴廷翰《观鸭说》原文、注释与翻译本文是关于吴廷翰《观鸭说》原文、注释与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家僮取鸭卵伏(通“孵”,孵化)之,得雏鸭数拾枚((ֻgòu,鸟鸣声hào,这里指泛着白色的光泽)然,予甚爱,戏之。
毛羽疏松的样子。
苏,用同“酥”)以散落,予让(责备)僮不善畜(养育)也。
僮曰:“是(这)非不善畜也,畜不以(用)水也。
”次日,予适憩[于]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大),顾(看)而乐之,凭(靠着)栏而语曰:“曷(Ϊʲô)不以[之]畜鸭雏?”僮趋(小步快跑)而去,不移时(一会儿)筐(名作动,带着筐)而至,稍(刚刚)出之[于]水涯(水边),皇皇(同“惶惶”,心不安的样子)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suī,眼睛仰视的样子)睨(斜眼看),其足逡逡然(不敢举步,退却的样子)前(上前)而却(后退)。
竿(名作动,用竹竿驱赶)之,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安宁)者良久。
既乃狎(玩耍)[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Ⱥ),各适(安心)其所(地方)。
则又或沉或没,或浮或出,盘旋戏跃(嬉戏跳跃)于萍藻间。
既(不久)休而理(整理)羽,交口扇翅,或曳(摇摇摆摆)而行,或拳(蜷曲着一只脚)而立,或屈(弯着头)而睡,消摇(同“逍遥”,安闲自得)相羊(徜徉,漫游之意),容与(安逸自得的样子)如(的样子)也。
既晡(傍晚),僮将筐(名作动,用筐子装)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水边),或逐(追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放纵)之。
yōng,和鸣声)然以和(应和),其毛羽濯濯然(光泽明亮的样子)以光泽。
其去(距离)畜[于]池之前仅三日,充长(长肥)已倍三之一(三分之一)矣。
余乃叹曰:大(伟大)哉造物(大自然)之育(养育)万物乎!大而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细而蠛曚(mèiměng,也称“蠓”,一种小飞虫)鼋(yuán)龟醯鸡(xī,小飞虫)之于瓮、于坎、于蹄涔(cén,蹄迹中的积水),各遂(依从、顺从)其性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
捉鱼张网,而鸿雁误陷到里面,这对鸿雁来说是多么可怜和不幸。
螳螂捕蝉而黄雀伺于其后,这对于螳螂来说是多么的悲惨和危险。
世间的事不仅限于鸿雁与螳螂的事情而已。
所谓‘一机之中又藏一机,一变之外复生一变’,天地之大,事事物物,无奇不有,神妙得使人感到不可思、不可议,又岂是人的智慧和才能所能够追得上的。
鱼网之设,鸿则罹其中;蛙螂之贪,雀又乘其后。
机里藏机,变外生变,智巧何足恃哉。
真诚为人,圆转涉世
做人必须讲真诚,否则他的言行都不足以使人相信,像一个伪造的假人形,既没有灵魂,又不像真人能够动作。
这样的人活在世间也了无生趣,自欺而欺人,久了必定会暴露。
其次是过于顽固的人,与人落落寡合,毫无圆转滑脱的通融机趣,这样的人就像木偶,到处都受到人的冷遇,事事都行不通了。
所以,处世过于虚伪既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处世过于呆板也一定不受人欢迎啊!
作人无点真恳念头,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涉世无段圆活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