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用京西古道文化遗产打造门头沟国家步道的调研报告+邹兆莎

合集下载

京西古道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初探——以门头沟区三家店村为例

京西古道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初探——以门头沟区三家店村为例

京西古道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初探——以门头沟区三家店村为例潘明率;郭佳【摘要】京西古道是北京传统历史文化的见证,其沿线传统村落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脉络.该文以京西古道第一村——三家店村为研究对象,探究该村落的存在价值与现状问题,从地域特色参与、居民参与、文化体系参与三个方面提取保护策略,进而提出在京西古道传统村落保护模式与更新的建议,保护和延续京西古道沿线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精髓,协调村民宜居与村落保护的矛盾,涵盖更为丰富的村落功能,为京西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5页(P137-141)【关键词】京西古道;传统村落;保护模式【作者】潘明率;郭佳【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京西古道位于北京西山,形成年代久远,道路脉络纵横交错,体系庞大,沿线遍布众多传统村落。

这些传统村落以古道文化为依托,在京西独特的文化模式下自成一体。

1.1 京西古道约2500万年前的第三纪晚期中新世构造运动(又称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京西古道所在的官厅山峡,并在今三家店附近形成北京冲积扇平原。

官厅山峡河谷成为人类最早进入西山的天然通道。

历史时期京西古道修筑工程始于南北朝以前,有民修和官修。

经过数次修整,由于西山巨大的煤炭储量成为了京城供煤之地,古道修建自元代起进入了繁盛时期,并逐渐成为了京城与西山之间颇具规模的商用大道。

京西古道包括古香道和古商道,道路交叠,繁复错综,主要分为妙峰山香道、西山大路、麻潭古道、芦潭古道及天津关古道,其中以“西山大路”为主干线,连接着贯通南北的的各条支线道路(图1)。

西山大路分为北道、中道、南道,且以其北道为主干道。

京西古道距今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所蕴涵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永定河流域文化交相辉映。

1.2 古道第一村三家店村位于门头沟区龙泉镇的永定河畔,成村于辽代以前,据传初始有三家客店而得名,村域面积4524亩(约302.8hm2)。

健康步道调研报告怎么写

健康步道调研报告怎么写

健康步道调研报告怎么写一、引言健康步道是为了促进人们身心健康而设计建造的步道系统。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步道在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报告旨在通过调研,了解健康步道在不同地区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分析其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以及面临的问题和需求。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围绕使用者的体验、满意度和建议展开,实地观察则对步道的环境、设施和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三、调研结果1. 健康步道的建设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在调研的各个地区,健康步道的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设计了风格各异的步道。

有的步道位于公园内,融入了自然景观,有的步道则沿着城市主干道,方便市民日常出行。

2. 使用者的体验和满意度大多数使用者对健康步道的设施和环境表示满意。

步道的路面平整,沿途设置了休息区和健身器材,方便人们锻炼身体。

同时,步道通常都有良好的绿化带,使人们在运动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

3. 健康步道的影响调研结果显示,健康步道对使用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使用者在步道上进行步行、慢跑等锻炼活动后,感到身体更加健康,心情更加愉悦。

同时,步道的存在还促进了社区的交流和互动,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 面临的问题和需求然而,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需求。

首先,有的步道管理不够规范,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导致环境脏乱差,设施损坏。

其次,步道的长度和连通性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满足市民日常锻炼的需求。

此外,一些使用者对步道上的设施和服务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比如增加遮阳设施、增加饮水点等。

四、建议与展望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向相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健康步道的规范管理,定期进行设施维护和环境整治。

2. 丰富步道的功能,增设更多便民设施,如休息区、饮水点等,提升使用者舒适度。

3. 积极与周边社区合作,组织健康活动,增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

古道保护工作总结报告

古道保护工作总结报告

古道保护工作总结报告古道保护工作总结报告:1. 简介本报告旨在总结我们对古道保护工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古道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保护古道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环境的保护和对文化传承的支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下面将对这些工作进行详细总结。

2. 调查与研究首先,我们对古道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研究。

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查阅,我们了解到了古道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现状问题。

这为我们后续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3. 风险评估与管理基于对古道现状的了解,我们进行了风险评估,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方案。

我们注意到,古道面临着自然灾害、人为破坏、旅游开发等多种威胁。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些风险,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增加巡逻频次,加强警示标识,设立保护区域,提供教育宣传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减少自然与人为因素对古道的破坏。

4. 修复与保养为了保护古道的原始面貌和历史特色,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修复与保养工作。

我们注意到,古道上存在着石头松动、栈道破损等问题,这对游客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因此,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修复和加固,确保了古道的可持续使用。

5. 合作与交流为了更好地推动古道保护工作,我们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进行了有效的交流。

我们参与了国内外的古道保护研讨会和培训活动,学习了国内外先进的保护经验,并与其他古道保护组织进行了经验分享。

这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6. 效果评估与展望通过对古道保护工作的跟踪和评估,我们得出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古道的游客数量有所增加,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有所降低,古道的整体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然而,我们也认识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游客的素质提升和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等。

因此,我们还将继续加强古道保护工作,改进我们的措施,并期待取得更大的成果。

7. 总结通过我们的努力,古道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们相信,只有持续不断地保护和传承,才能使古道的价值得以体现,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享受这份珍贵的遗产。

浅析基于京西古道的文化型绿道建设

浅析基于京西古道的文化型绿道建设
漫 游道 、 慢行 道 等 旅游 基 础设 施 建 设 。更 新 、 完善 文 化 型绿 道 的 绿 化 基础 设 施, 发 挥 串联 服务 作 用 , 带 动 区域 内部 以及周 边 的协 调发 展 。 ( 4 ) 有 助于促 进 民众 健康 自助游 。民众可 以通过在 绿道 中步行 、 骑 自行 车等 休 闲方式 进行健 身活 动 , 同时 观赏绿 道 中的文 物古 迹 。发 挥文 化型绿 道 的文化 休 闲与绿色健 康作用 , 使周 边居 民及全 市的市 民多 了一处徒 步休 闲的新去 处。
2 . 建 设 的意 义与 重要 性 沿 京西 古 道 的文 化型 绿道 建设 的意 义与 重要 性 主要 包括 以下几 点 : ( 1 ) 有助 于统 合 文物 资 源 , 形成 整 体 优势 , 促进 文 化旅 游 产业 发 展 。通 过 京 西 古道 这 条绿 道 将 京西 与 城 内 相 连接 ,并 积极 与 三 山 五 园旅 游 区 相互 呼
文 化 型绿 道 则 是 以其 中的 自然 要 素 为 基 础 , 以 自然 、 人 文 景 观 和休 闲设 施 为 串联 节点 , 由慢 行 系统 、 服务 设施 等 组成 的绿色 开 敞廊 道 系统 。 文 化 型绿 道 又被 称为 文 化体 验性 绿 道 , 主要 从 绿道 建 设 体系 和 文化 体 验 体 系两 部分 来 进行 构 建 。 绿 道 建设 体 系主 要是 由 自然 因 素所 构 成 的绿 化植 被
一 - .
体 验 型绿 道 模 式 的一 次成 功探 索 。 舟山, 是浙 江 著名 的 旅游 胜 地 , 位 于本 岛 东 部 的普 陀 山为 观世 音 道场 , 是 中 国著名 的佛 教 名 山 。 自古 , 人 们 就有 徒步 前 往 普 陀 山朝 圣 的 习俗 , 各 地 远 道而 来 的香 客都 会 沿路 朝 圣 、 留宿 , 舟 山礼 佛 亲 海

北京门头沟国家步道规划

北京门头沟国家步道规划

将门头沟定位为首都国际山地高端旅游文化度假区,着力培育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主导的高端产业体系,围绕“一带两线四点多组团”空间布局,实现全域景区化。

依托门头沟京西古道群及其串联的自然人文资源,提出“国家步道”概念,以数百公里“国家步道”倡导生态旅游新理念,引领新型旅游产品发展。

——《门头沟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战略规划2011-2020》(AECOM编制)门头沟-北京之脉绿色山脉●蓝色水脉●历史文脉首都发展地位京西古道遗产自然人文地位区域战略导向提升首都公众健康与环境教育振兴山林与乡村经济引导生态与文化资源有序永续利用促进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国家步道典范循京西古道脉络684公里覆盖全域的重要步道脉动门头沟全域的“串珍珠计划”依托首都面向世界的“国家步道运动”工作框架与工作重点Part1:基础研究与愿景定位Part2:门头沟步道系统规划门头沟重要步道遴选Part3:重要步道规划Part4:运营与保障策略门头沟发展国家步道缘由系统规划思路转运路线规划保障体系开发运营模式门头沟步道发展条件门头沟步道定位目标沿长城古军道妙峰山香道百花山-灵山登山道转运站与咨询中心规划步道邻近村落发展策略步道规划设计导则管理机制营销策划政策保障永定河通道京西古商旅道Part5:一期细部规划A-1西山大路A-10石羊沟步道A-9天津关古道中国国家步道定义标准国际国内国家步道研究方向DIRECTION1套国家步道系统定义、标准1个门头沟步道GIS数据库平台结构STURCTURE5大建设维度系统规划计划PLAN10年重要步道发展方向导引保障OPERATION4维详尽保障运营策略行动ACTION3 条一期细部规划创意表达Part1.基础研究与愿景定位MENTOUGOU TRAIL SYSTEM DEVELOPING VISION 1.1 宏观背景研究1.2 中国国家步道定义分类与标准初步研究1.3 门头沟步道发展条件分析1.4 国家步道标准下门头沟各步道分析与指认1.5愿景定位1.1.1国际国内步道发展研究国际国内步道发展对比世界:成熟国家步道系统•发展历程:起步早,步道建设相对成熟•定义:清晰的步道定义•分类分级标准:明晰的步道分类分级体系•管理机构:明确步道管理运营机构•成效:资源保护开发\户外游憩\文化生态教育等复合化功能中国:亟待与世界接轨的国家步道系统•发展历程:出现多种线性廊道概念,尚无真正意义的国家步道•定义:定义缺失•分类分级标准:国家步道系统定义、标准缺失•管理机构:亟待协同的步道管理机构•成效:综合成效的步道尚未出现VS文化/生态资源永续 旅游产业 促进 国民健康引导乡村经济发展 多种发展诉求下,以兼容并包多元发展目标,集合多个机构实力,建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步道系统。

探访京西古道领古道文化

探访京西古道领古道文化

探访京西古道领略古道文化-旅游管理探访京西古道领略古道文化文/王静王良解霏徐聚民北京京西古道风景区位于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水峪嘴村,占地 1.5平方公里。

景区前临永定河,后靠牛角岭,依山傍水,是京西古道北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

特色景点包括京西古道水峪嘴段、京西古道博物馆、军事主题酒吧、民俗文化苑、铁匠铺、黄酒铺、永远免夫碑亭、牛角岭关城等几大景点。

景区内以人与自然为主题,以京西古道为背景,以沟壑山峦为载体,以餐饮文化为特色,是融餐饮与人文景观游览、娱乐健身、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生态型风景区。

水峪嘴段古道是京西古道中最美丽、最丰富的一个部分,古道石根被磨得光洁如镜、蹄窝半尺。

漫步古道,衬之以水景,会使游客依稀联想到古道悠悠的远古情境以及商旅不断的古道盛况。

古道沿途商记鳞次栉比,饭铺林立,茶棚无数, 长途运输的驼队马队浩荡而过,日行牲畜万余口,千磨万击,蹄窝遍布,熙熙攘攘,构成一幅蔚为壮观的昔日风景。

古道小镇-古道客舍水峪嘴村独树一帜,在村民搬迁到新村新楼之后,将老村老宅统一进行改造升级,打造成古道小镇,最具代表性的为“古道客舍”,即为山村酒店,实现高水平旅游接待。

由于是以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利用村闲置私人小院房屋建设乡村酒店统一对外运营,所以可以实现优良管理、高标服务,让游客吃住玩皆宜。

此项目为古道小镇旅游服务区的亮点工程,以古道风景区为龙头,旅游专业合作社为主体,采取村民自愿的方式,将私有房屋宅院加入合作社,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盘活闲置资源,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陕西画院在水峪嘴村的5号别墅里,有一家名为“陕西画院”(全名为北京古道兰亭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的艺术品展览、拍卖场所,它也是镇域范围内首家注册经营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公司,与水峪嘴村村委会投资建设水峪嘴村京西古道民俗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2.5亩,现已投资6000万用于展厅、名家画室、观景台、媒体区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还配备了陕西风味餐厅、客房和休闲娱乐功能区。

关于利用京西古道文化打造门头沟国家步道的调研报告

关于利用京西古道文化打造门头沟国家步道的调研报告

关于利用京西古道文化打造门头沟国家步道的调研报告步道被喻为连接荒野与文明的纽带,建立步道有利于促进公众保护、利用、享受和欣赏国家自然和历史资源。

门头沟区京西古道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实物遗存成为门头沟区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重要资源,门头沟国家步道工程立意根植于京西古道,将步道打造成为连接古镇、古村纽带,富有地域特色和丰富内涵的京西古道文化品牌,成为名副其实的“连接荒野与文明的纽带”。

一、京西古道形成与分布(一)京西古道的形成京西古道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永定河,依水而居、随水迁徙,永定河流域以其天然优势为区域人类生活与生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万年来,泥河湾人、周口店人、许家窑人、东胡林人等先民们利用永定河谷的天然廊道,穿过太行之首北京西山,往来迁移,此为京西古道之起源。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的发展,人工修路成为主流,门头沟地区逐渐发展形成了一条条重要的交通干线和枢纽。

尤其是3000多年前北京建城以来,永定河流域成为其后勤基地,北京西山成为其西部天然军事屏障,京西古道与太行山东麓、居庸关、古北口大道一起,成为北京连接西部和北部游牧民族,发展农耕民族交流融合的主要通道,并陆续形成了水陆两种形态和商旅、军事、宗教等三大功能的交通道路网络,成为东连北京、西达冀晋蒙结合部的网带状文化线路。

(二)京西古道的分布京西古道以两种形态三大功能网状分布于整个门头沟区域内,两种形态即水路和陆路,三大功能及军事、宗教、商旅。

永定河一年四季“全天候”运行及深入到更广阔的空间,由河滩向两岸、两侧平原沟谷及山坡、隘口不断延伸出纵横交错的人行小道,并不断修筑而成大道。

由物流人行、宗教寺庙及其庙会进香、行军作战及守关戍边等,逐渐分化出了商旅、军用、进香为主的功能道路,构成了由数条主干、多条支干形成的交通道路体系,纵横交错、遍布京西,呈网带状发布。

总之京西古道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规格各异、遗存丰富,是开展探幽寻古,户外休闲运动,发展特色、高端旅游的重要资源。

京西古道的遗产价值与保护规划建议

京西古道的遗产价值与保护规划建议

京西古道的遗产价值与保护规划建议
阙维民;宋天颖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12(028)003
【摘要】京西古道,是指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山地地区、历史时期经人为修筑的、并延续至晚清的古代交通道路.京西古道对外沟通北京与山西、内蒙高原,担负着北京内外交通、物产交换、宗教活动和军事防御的功能;对内维系京东平原暨京城与京西山地.从文化遗产线路视野入手,研究京西古道的遗产资源与遗产环境,包括古道线路、沿线古村落、军事防御工事、古寺庙等历史遗存及其文化与自然景观等内容,强调文化遗产线路资源的整体保护,分析阐述了京西古道的历史遗产价值,并提出了保护规划建议.
【总页数】5页(P84-88)
【作者】阙维民;宋天颖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世界遗产视野下的茶马古道旅游开发——兼论茶马古道的世界遗产价值 [J], 刘小方
2.京西稻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及保护利用研究 [J], 赵润泽;杜姗姗;罗红玉;蔡建明
3.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r——西京古道的遗产价值和保护利用研究 [J], Cao Jin
4.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西京古道的遗产价值和保护利用研究 [J], 曹劲
5.文化线路视角下潇贺古道遗产价值及保护 [J], 王影雪; 郑文俊; 胡金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利用京西古道文化遗产打造门头沟国家步道的调研报告北京旅游学会旅游发展改革研究门头沟基地* 【摘要】步道被喻为连接荒野与文明的纽带,促进公众保护、利用、享受和欣赏国家自然和历史资源。

京西古道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实物遗存成为门头沟区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重要资源,门头沟国家步道立意根植京西古道,成为连接古镇、古村纽带,致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和丰富内涵的京西古道文化品牌,成为名副其实的“连接荒野与文明的纽带”。

【关键词】门头沟京西古道国家步道一、京西古道形成与分布(一)京西古道的形成京西古道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永定河,依水而居、随水迁徙,永定河流域以其天然优势为区域人类生活与生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万年来,泥河湾人、周口店人、许家窑人、东胡林人等先民们利用永定河谷的天然廊道,穿过太行之首北京西山,往来迁移,此为京西古道之起源。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的发展,人工修路成为主流,门头沟地区逐渐发展形成了一条条重要的交通干线和枢纽。

尤其是3000多年前北京建城以来,永定河流域成为其后勤基地,北京西山成为其西部天然军事屏障,京西古道与太行山东麓、居庸关、古北口大道一起,成为北京连接西部和北部游牧民族,发展农耕民族交流融合的主要通道,并陆续形成了水陆两种形态和商旅、军事、宗教等三大功能的交通道路网络,成为东连北京、西达冀晋蒙结合部的网带状文化线路。

(二)京西古道的分布京西古道以两种形态三大功能网状分布于整个门头沟区域内,两种形态即水路和陆路,三大功能及军事、宗教、商旅。

永定河一年四季“全天候”运行及深入到更广阔的空间,由河滩向两岸、两侧平原沟谷及山坡、隘口不断延伸出纵横交错的人行小道,并不断修筑而成大道。

由物流人行、宗教寺庙及其庙会进香、行军作战及守关戍边等,逐渐分化出了商旅、军用、进香为主的功能道路,构成了由数条主干、多条支干形成的交通道路体系,纵横交错、遍布京西,呈网带状发布。

总之京西古道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规格各异、遗存丰富,是开展探幽寻古,户外休闲运动,发展特色、高端旅游的重要资源。

*北京旅游学会旅游发展改革研究门头沟基地设在门头沟区旅游发展委员会。

图 1 京西古道分布示意图(三)京西古道的确认随着时代发展,京西古道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许多平原地区、沟峪古道变成了现代化道路。

经对门头沟区全域内京西古道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勘察,从步道的保存状态、生态敏感性及使用难度三个维度分析步道开发条件,建立GIS数据平台,最终确认40段总长669.7公里五大步道群古道,其中现存古道长度为273.1km,占总长度40.8%。

图 2 门头沟国家步道系统线路图二、建设门头沟国家步道的意义(一)门头沟国家步道概念门头沟国家步道是立意根植门头沟区珍稀的京西古道遗产,以国际成熟的国家步道系统理念,以文化线路遗产京西古道群为脉络,依据地形走向、旅游资源分布设置徒步步道,穿越并连接古村、古镇、古寺、生态景区,形成覆盖全区,传承保护,为游客提供公共通行、文化体验、生态教育、户外活动、景观欣赏的步行廊道,实现以步道“传承保护文化遗产、永续利用生态资源、促进发展旅游产业以及活络乡村经济”的“步道运动”,并以步道实现“串珍珠计划”,通过步道“以线带点,以线带面”驱动门头沟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全面发展。

(二)建设门头沟国家步道系统的必要性1.带动门头沟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优化。

十二五时期是门头沟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长期以来,资源型产业是门头沟区重要支柱产业,随着煤炭、石灰、石材三行业企业于2011年底全部关停,导致当前主导产业缺位,亟待结合优势资源培养新的产业内容。

区委2011年明确提出将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作为地区主导产业,以全域景区化理念,将门头沟区打造成为首都国际高端山地旅游文化度假区。

但目前门头沟区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正处于培育阶段,门头沟国家步道系统的建设将向世人展示门头沟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京西古村落、京西古道文化、历史文化古迹、现代产业园,经过媒体和外游客的传播,引起社会关注,吸引游客和客商来门头沟区观光、旅游、投资。

通过系列相关论坛、洽谈、推介、招商、博览等活动,搭建起门头沟的推介、招商和投资平台,带动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抢抓市场先机,构建先发优势,扩大门头沟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紧抓潜力市场,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及游客户外活动的需求与日俱增,户外运动成为最时尚、最健康的群众体育休闲活动,而步道成为深入林间,提供游憩体验、舒缓压力、保存原乡文化、活络山村经济、提供自然学习的场所,徒步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驴友”约有1500~2000万人,户外用品零售总额2011年约为160亿元,人均消费500~700元,户外及特种旅游网站注册会员约500~1000万人。

(2)顺势而为,抢抓市场发展先机北京市于2013年出台的《北京市市级绿道建设规划》,初步确定市级绿道“三环三翼六廊”的总体布局,包括环城公园绿道、郊野休闲环绿道、森林公园环绿道、沿主要的水系和主干道路建设绿色慢行系统,计划未来3到5年,全市将完成1000公里市级绿道建设。

其中将率先实施175公里绿道建设,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通州、顺义、昌平等区县,其次延庆2013年推出7条登山国家步道,顺义向市场推出125公里五彩浅山步道,密云沿潮白河京密路复线建观休闲绿道,房山于2013年编制了《房山区绿道总体规划方案》,昌平区也将规划建设国家步道项目。

可预见未来几年内,步道旅游项目将是成为全市旅游重点发展类项目。

因此门头沟区需顺势而为,抢抓市场先机,依托门头沟区京西古在全市独特的资源,致力于将门头沟国家步道打造成为中国首个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国家步道系统,引领全市以步道传承保护文化遗产、永续利用生态资源、促进发展旅游产业及活络乡村经济,扩大门头沟区知名度和影响力。

3.保护京西文化线路古道遗产,防水土流失,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磨砺,京西古道大多淹没在社会发展的脚步中,难寻其踪迹,部分因修建在门头沟境内群山峻岭间的京西古道而完整地保留下来,但沿线上杂草丛生,路段已经消失损毁,水土流失严重,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架设护栏、边坡防护等安全设施,周边山体、田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京西古村落、历史文化古迹、现代产业园的各种地区级步道严重缺乏,无法形成紧密的网络关系。

门头沟国家步道建设将现状线路进行改造,保护仅有的京西文化古道遗产,防止水土流失、确保区域内珍贵的文物遗产资源得到有效、永续、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三、以京西古道为主线,构筑门头沟国家步道系统(一)门头沟国家步道现状情况随着时代发展,古道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平原地区、沟峪内的古道变成了现代化的道路。

现有的5大集群共有669.7km,其中现存古道长度为273.1km,占总长度40.8%。

西古商旅道位于浅山区段坡度相对平缓,随着向深山区深入,高坡度路段的比例逐渐上升,京西古商旅道及妙峰山香道由于地势较高,较多的线路为越岭道或沿山脊道,保存较为完好。

百花山灵山多处登山道被改建为道路方便通行,但海拔高处依然有相当比例步道保存较好。

永定河通道大部分路段坡度较小,相对平缓,被现代化道路影响严重。

沿长城通道由于地势平坦,未通车段坡度陡峭,通车段较为平缓。

目前的京西古道沿线上杂草丛生,部分路段已经消失损毁,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架设护栏、边坡防护等安全设施,标示标牌设施、照明设施、服务设施(如厕所、铺装等)严重缺乏,未形成一体紧密的网络路游体系。

(二)门头沟国家步道发展思路在主体五大步道群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补充、专家建议,以及网络信息搜集等途径通过上述分析,结合调研及专家访谈,增设地区级连接步道,从而构建全联通的完整的门头沟国家步道体系,门头沟全区步道共有六大系统,包括三大国家级步道系统、两大系统及若干系统。

以上三大国家步道构成段落、两大区域级重要段落,兼具历史、自然与综合三种类型。

利用古道遗存路段,仿古修复损毁路段,辅之以国、市、区、乡、村五级公路,构成多维交通步道系统,能够有效地串连起区域内山水、古村、古寺、古长城等景区景点,初步实现全域景区化目标,为北京提供一个大面积的户外运动、休闲健身及旅游场所。

(三)门头沟国家步道遴选在门头沟步道系统梳理基础上,为引导未来10年门头沟步道开发方向,筛选出具有良好开发条件与潜力的步道完善建设,从步道等级、保存状况、资源条件、开发潜力等方面筛选出22条步道,作为门头沟国家步道建设的重点,对每一段步道,规划从步道基本信息及沿线资源梳理入手,深度解析每段步道的自然及人文特色,进而提出步道主题定位及核心特色体验,并依据步道建设项目策划与邻近村落开发方向形成富有个性特征的体验线路。

(四)门头沟国家步道建设思路1.保护、修复和完善步道基础设施门头沟国家步道建设内容包括道路设施、标示标牌设施、照明设施及服务设施等。

道路设施包括人工道路清理平整、新修步行道、安全护栏、边坡治理、绿化工程、矿渣清理等。

针对步道本体及沿线的历史遗迹,进行整体性的考虑,确保古道在历史文化上的完整性,根据不同情境的古道采取相应保护或修复策略,工法选用主要分为软底和硬底两种工法,自然度较高的应尽可能使用软底工法,增加排水性,常见的有土、草地、木屑、枯树叶、木材、碎石等材料;使用频繁的路段则可适当的使用硬底工法,增加强度,后续维护成本低,可运用在游客使用度较高的步道段,常见的有石材、混凝土、透水砖、沥青煤渣等环保材料。

低洼潮湿或穿越水流地带选用耐潮湿的石材及环保材料作为踏石或采用栈道,设置扶手,采用自然、防滑材料。

边坡治理已安全防护为主,搭建挡土墙,优选石块材料,采取乾砌方式处理,搭配较佳的固土植物,增加挡土墙的稳定及景观效果。

标示标牌设施包含意象、指示、公告等管理性牌识,协助引导游客活动及活动管理;也包含导览及解说性牌识,通过标牌将步道内的重要资源介绍给游客,增加活动体验深度。

标示标牌运用图文并茂的内容,让游客可以轻松而直接的理解想传达的概念,达到牌识设置的目的。

此外,警告牌识应采用国际通用的色彩及图示,提供无障碍的信息。

其他相关服务设施建设包括步道景观亭、观景台、休憩座椅、停车场、垃圾收集设施等附属设施。

2.串联景区景点,与周边社区互动双赢国家步道的遴选设置,注重步道沿线旅游景区景点的数量与质量,引进社会资本,与周边景区景点、古镇古村互动双赢,共同发展,形成以提供的住宿、餐饮、商业、娱乐甚至气候条件等吃住行游娱购旅游一体化发展产业链。

根据对京西古道旁100处主要临近村落所属的类型进行考察,总体确认了6大类型旅游发展村落,如综合服务型的斋堂镇,积极引进发展高星级山地酒店、餐厅、户外运动商业形态、休闲商业等;以三家店、琉璃渠等为代表的文化古村落,适合发展古民居住宿接待、主题餐饮、民俗体验等;涧沟、韭园等田园休闲村落适合发展乡村住宿接待、乡村集市、农事体验等;黄草梁、百花山等适合发展原生态酒店露营基地等业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