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乘数的微观机理与组织形态分析
企业科技创新的要素与机制分析

企业科技创新的要素与机制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是,领先的科技创新需要涉及多种要素和机制。
本文将分析企业科技创新的要素和机制。
一、人才是关键企业想要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领先地位,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团队。
为了拥有优秀的人才,企业应该投资于人才培训计划,聘请高级工程师和研究专家等。
此外,企业还应该开展各种培养和提升人才的活动,以保证人才的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创新氛围是关键创新环境和氛围是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企业为创新提供资源,如研究基础、实验室、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
企业还应该鼓励员工参与创新活动,并提供技术支持和研究基础。
企业那种鼓励创新、感谢创新且重视创新的文化能够得到积极果效。
三、协作是关键合作伙伴对企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伙伴关系,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技术和经验,并获得更多的交流和分享。
此外,企业还应开展与学者和其他机构的合作。
通过在不同领域的合作,企业可以得到更快、更廉价、更具创新性的方案。
四、资金是关键资金对于企业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需要通过提供资金来支持研究和开发,提高技术水平和加速技术创新。
此外,政府提供的创新补贴也可以促进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地位。
五、信息是关键信息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极其重要。
企业应该不断关注市场信息,开展对其竞争对手的分析。
企业应该对外界其他领域的最新技术、市场动态和商业趋势保持敏感,并开展技能研究,以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六、法律保护是关键最后,企业需要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保护企业的创新和研发成果。
此外,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制定相关规定和标准,提高创新保护水平,保证企业创新成果的合法性。
综上所述,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需要多种要素和机制的协同作用。
通过建立优秀人才、良好创新氛围,开展合作伙伴关系、提供资金和关注市场信息,以及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成功,进一步巩固其领先地位。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理论是研究科技创新过程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目的是解释科技创新的决定因素以及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
技术创新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探讨科技创新的来源和影响,并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深入研究科技创新的作用。
技术创新理论的宏观层面从宏观层面上看,科技创新的决定因素是技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
技术环境是指形成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如科技水平、技术设备、研发财力、人力资源等。
社会环境是指科技创新有利的社会背景,如文化氛围、市场环境、政府政策和法律环境。
政策环境是指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如投资、税收优惠、创新奖励、工业培训制度等。
技术创新理论的微观层面从微观层面上看,科技创新的决定因素是研发财力、管理能力和创新文化。
研发财力是指企业投入研发的财政资金,包括人均研发经费、研发设备、技术服务和人力资源等,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资源。
管理能力是指企业研发组织能力,包括项目管理、研发管理、财务管理与绩效考核等。
创新文化是指企业内部鼓励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包括鼓励创新活动、分享创新成果、和奖励创新者等。
技术创新的社会作用技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和拓展市场。
首先,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可以改善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开发能力和竞争力。
其次,技术创新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改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安全性,保护环境,改善体育、娱乐、文化和其他方面的设施。
第三,技术创新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企业可以招聘技术创新人才,为未就业者提供合适的岗位,从而减少失业率。
最后,技术创新可以拓展市场,新产品和新技术可以拓宽企业市场,扩大经营规模,企业可以把新技术用于新市场,实现全新的利润增长模式。
结论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理论聚焦技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以及研发财力、管理能力和创新文化的影响,在研究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非常重要,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创新目标的有效途径。
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内涵与评价

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内涵与评价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与科技革新的大潮中,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内涵及其评价,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我们将回顾和梳理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观点,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基础。
我们将深入剖析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包括创新的类型、特点、过程和机制,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意义和实践路径。
我们将构建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评估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效和潜力,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经济学、管理学和创新理论等多个学科领域。
其中,最为核心的理论包括内生增长理论、创新系统理论以及知识溢出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学基础。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技术进步和创新活动,而不仅仅是传统经济学中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
通过技术创新和知识积累,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和高质量发展。
创新系统理论强调了创新活动的系统性特征。
创新不仅仅是个体或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一个涉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多个主体相互协作、共同创新的系统过程。
在这个系统中,各个主体通过知识共享、资源互补和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知识溢出理论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微观机制。
知识溢出是指新知识或新技术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非自愿性传播和应用,它可以促进技术的扩散和知识的共享,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知识溢出效应的存在,使得创新驱动发展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和正外部效应,进一步强化了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内生增长理论、创新系统理论和知识溢出理论等多个方面。
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基本形成

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基本形成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
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
深刻认识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厚植科学基础,在若干重要科技领域跻身全球领先行列。
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一、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基本形成企业在组织实施国家重大专项方面发挥越来越突出作用。
《进一步深化管理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确保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既定目标的十项措施》制定出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简化,财政科技经费的管理不断规范和加强,企业在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当中的牵头和主力作用进一步突出。
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效果显著提升。
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扩大政策范围,2018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企业减免税额达到2794亿元。
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实施高新技术企业15%的所得税率优惠,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亏损结转年限可达10年,2018年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的企业数量达到5.27万户,减免企业所得税1900亿元。
企业牵头的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新模式不断涌现。
针对科研项目与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问题,在高校科技项目选题、高校制度改革等方面,探索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三定向的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化新机制,在科研选题中设置成果转化5%的股权激励机制等一批改革举措。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过程

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过程科技革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在科技经济社会三结合发展的机制中, 科学技术的创新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有效发展, 特别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1.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变革一百多年前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是生产力。
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邓小平同志以伟人的战略眼光高瞻远瞩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可以说,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火车头.(1)科学技术的重大的突破,使社会产业结构发生全方位的革命变更,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时代不断向高级发展.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革命,把人类社会由农业经济的时代步入工业经济时代;从此,人类有了真正意义的社会化大生产;19世纪70年代的电力技术革命,把电力作为新的能源,取代了蒸汽动力,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更快的发展;20世纪中叶以来,微电子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的革命,不仅在内容上较之从前更为先进,而且规模也大大超过了以往的技术革命.这种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已经对现代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全面的渗透和影响,使科学技术本身成为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力,正把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时代推向知识经济时代.(2)科技革命使生产工具的结构性能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古代冶铁技术的突破使生产工具由石器革新到了青铜器和铁器时代.这是生产工具发生质的变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这些工具本身并不带有动力,全靠人体的力量发动或烤牲畜力的拉动,才能作用于劳动对象,产生效益;瓦特的蒸汽机革命,产生了自动机器,使机器的结构功能发生了质的变革,产生了自动机器,可以代替人的体力劳动.是机器的结构趋于完美,功效更大,,同时促进了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明和使用.;现代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革命,使机器的结构更加完美,不仅继续代替着人的体力劳动,而且还能代替人在生产过程中的部分劳力劳动.(3)科技革命使人在劳动中的体力,智力的劳动力占比不断发生变化.科技革命的一个显著地功效是:体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占比不断减少,脑力劳动的占比不断地增加.农业时代的科技革命,使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劳动量减少了几十倍;工业时代的自动机器的应用,完全代替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劳动,同时,使人在管理使用机器的知识性劳动量增大了;现代有电脑控制的自动机器不仅完全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还部分的代替了生产过程中的脑力劳动,使科技知识成为整个经济运行中的主导总之,世界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发展之争,谁在科技创新方面居于领先水平,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现代科技革命通过对工具,劳动对象等进行选择和综合,是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了的诸要素中.据统计,在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科技进步的比例20世纪初为5%-20%,到了50,60年代,上升为50%,80年代后期则上升为60%--80%,有的生产部门则高达90%,甚至达到100%.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已成为影响现代经济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2\科技创新并入宏观经济运行过程现代经济增长主要由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速度主要由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来决定。
科技创新的动力与机制分析

科技创新的动力与机制分析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它不仅能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还能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但是,科技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真正创新,必须要有强大的动力和良好的机制支撑。
一、科技创新的动力创新是源于实践和需求的,是对已有工作方式、技术、知识等进行改进和革新,从而实现新的应用和产出。
因此,科技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实践和需求。
1. 实践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不断地推动科技创新。
在不断变革的新时代,人们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对于科技公司而言,这就需要他们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
因此,科技公司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来不断更新产品和服务。
实践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之一。
2. 需求科技创新要想得到发展和应用,需要有市场的需求作为基础。
科技公司必须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创造更受欢迎的产品和服务。
因此,需求是创新的源头。
需要注意的是,需求不仅来自于市场,还来自于政府、企业、学术界等。
二、科技创新的机制科技创新离不开制度和机制的支撑。
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机制至关重要。
1. 资金支持机制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国家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投资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的支持和保障。
同时,科技公司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等方式来筹集资金。
在资金支持机制上的不断完善,将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2. 人才支撑机制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支撑力量。
国家应该加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人才的待遇和福利待遇,激发他们的创新和创业激情。
同时,科技公司也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3. 制度保障机制在科技创新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实施。
例如,国家应该优先对科技创新给予政策和经济的支持和鼓励,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保障。
同时,科技公司也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以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
技术创新概念及过程

对技术创新的理解
源于科学发现 技术发明、新 技术的新应 用,或用户 需求
技术的新 构想
近期或未来的 利润、市场占 有或社会福利 等
基础 研究
应用 研究
开发 研究
生产
销售
2.1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和分析
2.1.1 线性模型
1. 技术推动模型
特点:这类技术创新往往起源于根本性的技术 推动,并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例如:激光、无线电、半导体、材料等技术创 新。
飞利浦公司技术创新历史
¾ 1914 年发明了内置聚光镜的投射灯; ¾ 1917 年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只无线电真空管; ¾ 1922 年第一只 X 光管在飞利浦公司问世; ¾ 1926 年五极真空管诞生; ¾ 1932 年生产路灯钥灯; ¾ 1949 年发明了非金属磁体; ¾ 1957 年生产了全新的铅光导摄像管; ¾ 1960 年生产出全新的推基式晶体管; ¾ 1965 年全新的电脑电子记忆系统研究成功; ¾ 1970 年研制出 LOCOS 高密度集成电路生产程序; ¾ 1972 年推出光学录像激光视盘技术; ¾ 1980 年将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应用于医疗诊断仪器中; ¾ 1986 年推出了硅片摄录影像管所用的影像感应器; ¾ 1990 年开发了红绿激光技术; ¾ 1991 年发明了 QL 感应照明系统等 。
于它的方便,在于随时随地都能喝 9 1943年:计算机 9 1944年:电冰箱 9 1950:复印机 9 1952:家用洗衣机
9 1953:电视机 9 1958:信用卡 9 1961:纸尿布,用完扔 9 1971:碗面:三分钟即得食用 9 1976:录象机 9 1986:微波炉 9 1989:移动电话 9 1993:微软视窗,使电脑操作界面复杂化变为更加简单 9 1995:DVD 9 1996:互联网 9 2000:数字电视
技术创新乘数效应的运行机理探微

世人所公认。在经济思想史上 ,马克思和熊彼特是将
技术创 新 纳入 经 济分 析 的两 位 先 驱 。熊彼 特 从 马 克思 有关技 术 创新 在长 期 经 济增 长 中的核 心作 用 以及 技术
进 步 的连续 性 与演 进性 的思 想 中得 到 启 示 ,以一个 统
一
的份额( 即索洛余量) 归结为技术进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析基于总量生
一
技术创新及其扩散产生促进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是
个起于微观 达至 宏观 的复杂 过程 。对 于这一 过程的解
命题
技术 创新 是 经 济增 长 的主 要 源泉 ,这 一结 论 已为
析, 学界基本上遵循了索洛开创的总量分析法的研究路 径, 其基本思路是采用柯布—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的
因素分 析法或 回归分 析法 ,将一 国经济增 长 中不 能解 释
Ab t a t h l t l r f c rvn c n mi rw h c u e y tc nc l n o a o n i u i ni o l ae rc s rm - sr c :T emu i i e t ii ge o o c go t a s d b h ia n v t n a d d f so ac mp i td p o e sf pee d e i i s c o mi
第 2 1 年 第 1 期 00 1 ( 总第 32期 ) 6
S ANG E JNG I H Y I J
商 业 经 济
N . ,00 o 121 1
Toa tlNo3 2 .6
【 文章编 号】 1 9 6 3 001—04 0 0 —0 ( 1) 05—3 0 42 1
济、 联结经济和速度 经济等视 角进行分析 , 予我们的启示是 : 给 在规模经济中, 企业技 术创新乘数的规模呈单倍级增 长态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素 中, 术创新无疑是核心因素。技术创新通过扩散从而 技
引致经济增长的过程正是技术创新产生 “ 乘数效应” 的过程 。
息、知识等共同的生产要素不受资产专 用性的束缚 ,可以从
一
个生产过程 转到另一 个生 产过程而不必支付额外的成本 ,
技 术创新通过扩散产生推动经济增长 的 “ 乘数效应 ”是一个
起于微观达至宏观的复杂过程。如何理解这一过程?也就是 说技术创新 引致经济增长的内在运行机理是什么?与之相适 应 的组织形态是什么?本文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 探讨 。
一
从而 实现成本的降低 。空间经济学理论表 明,创新技术所带 动的技术溢出和技术扩散具有地理局限性 ,所以集聚的企业 有更好的知识溢出渠道和途径 ,这有利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升
为典型 。工业经济时代产 品和技术的更新发展比较缓慢 ,市
场 竞 争 态 势 比较 稳 定 ,对 企 业 应 变能 力要 求 不是 很 高 ,企业
在网络信息技术不甚发达的情 况下在全社会的扩张受到一定
的限制 ,其速度相对较为缓慢 ,而在信息网络为特征的新经 济社 会 ,由创新活动导致的技术进步一旦在个别企 业发生 ,
直 接 效 果 就是 提 高 企 业 的 劳动 生 产率 和 利 润 率 ,改 变 企 业的
其一 ,有来 自市场范围有限性的限制 ,因为任何产 品的市场
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生产潜力 。
( )运 行机 理 之 二 : 基 于 范 围经 济性 的集 聚 效应 。范 二
围经济 (cn miso cp ) eo o e fso e 是指企业 同时生产多种产品 , 由于各种产品之 间的协调和关联 , 可以使生 产每种产品单位 成本减少 。通过技 术创新 ,企业开发出超越原有产品功能的
利用后 发优 势,推进我 国科 学技术 水平 的跨越 式发展 。 关键 词 :技 术创新 技 术扩散 乘数效应 经济增长 寻经济增长之谜是经济学的主题 ,而揭示经济增长的 奥秘贝 是经济学的魅力所在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诸多 《
济效益意味着追加新的物 品和服务进行联合生产要比单独生
产的成本低。对 同一厂商生产相近产品的生产过程而言 ,信
二 、技术 创新乘数的组织形态
( ) 术创 新 引 发规 模 效 应 的 典型 组 织 形 态是 福 特 制 。 一 技
升级产品 、 优化原有产品功能的配套产品或替代原有产品的
新产 品,随着生产经营范围的扩大 ,产生能给企业带来创新
福特制的主要特征是 :以泰勒制原则为 目标的劳动标 准化和 强化的技术分工 ,以高度专业化的机器 ( 流水线作为理想形 式 )大批量地生产标准化的产品。福特制在工业经济时代最
都不可能是无限的;其二 ,来 自不同消费群体对产品的差异
化要求的限制。技术创新所产生 的规模经济性在进行标准化 生产的机器大工业时代最具 典型性 。例如 , 车床的发明导致 了螺纹加工的标 准化 ,标准化在零件生产中的推广 ,导致 了 互换式生产方式 的建立 , 互换式生产为流水作业方式的建立
奠定了基础。
性 质及生产方式 ,进而改变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及劳动力就 业结构 ,最终技术创新通过发达的 网络信息途径在全社会铺 展开来 ,从而在宏观层面上促进经济的增长 。网络效应的存 在 ,使企业突破传统技术瓶颈所导致的时间和空 间限制 ,交
易成本大大降低 ,因而极大地提高 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为经
收益的空问效应 。日本产业经济学大师植根益认为:范围经
作者 简 介 :张惟 佳 ( 98 1 1一 ) 男, 江苏 南京 人 ,南 京政 治 学 院政 治 理论 教 育 二 系法 学教 研 室教 师 ,法 学硕 士 。 ,
MANA NE N AGD 下 ME
2 8年 ・第 5期 0 0
技 创 新乘数 的微 观机理 与组织 形态分 本 斤
张 惟 佳
( 南京 政 治学 院 政 治理 论 教 育二 系 江 苏 南京 21 0 ) 0 3
摘
要 : 内生机理 在于技术创新扩散 的过程 中会产生基于规模
经济性 的规模 效应、基于范围经济性的空间效应和 基于联接经济性 的网络效应。我国应遵循技 术创新的 内在运行规律 ,充分
级 。集 聚 使 得知 识 溢 出 和技 术 扩 散 效应 放 大 ,同一 公 司既 可
、
技术 创新乘数的微观机理
能是知识 技术源 ,也可能是知识溢 出和技术扩散的接受者 , 知识和技术流动是双 向的 ,有利于提高整体生产力水平 。在
一
( 一)运行机理之一 :基于规模经' I 济 性的规模效应。规 模经济 (cn mis o cl)原指在一个既定的技术水平 e o o e fsae 上 ,企业因规模扩大导致单位产品成本递减 ,从而提高企业 的利润。技术创新是对既有技术水平的突破 ,其引发规模经 济性的原因在于 , 技术创新成果扩散是一个建立在知识共享 基础上的量 的扩张过程 ,而在其共享的总成本形成之后 ,比 如, 知识共享的机构成本、组织成本 、 编码成本、搜寻成本 , 交易成本、接受成本等 ,会始终 保持不变。因此 ,随着技术 创新成果被使用者或使用次数增加 ,则平均共享成本下降 ,
从 而 产 生规 模效 应 。技 术 创 新 产 生 的规 模 效 应 是 有 边 界 的 ,
个技术流动充分的地方 ,技术垄断难以持久 ,而竞争将更
( ) 运行 机 理 之 三 :基 于联 结经 济性 的 网络 效应 。联 三
加激 烈 。
结经济 (cn mi fc n et n ,是指复数主体相互联 eo o e o o n ci ) s o 结 ,通过共有要素的多重使用所创造的经济性。联结经济的 重要特征就是不仅包括投入方面的共通生产要素转用的无成 本或低成本 ,而且包括产 出方面的多个组织、主体相结合所 创造的乘数效应 。应该指 出,传统 经济社会技术进步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