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制”下教育实习中师生交流的困境和对策——“双导师制”教育实习交流平台的应用
教育硕士双导师制实施现状与对策

教育硕士双导师制实施现状与对策教育部自20XX年开始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更侧重培养人才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社会需要的、特定的高层次职业性人才。
教育硕士学位属于专业学位,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学科教学专业学位突出以某个学科为基础的实践性研究,以教学实践为主,培养探索课堂的教学方法方式,涉及更多学科的知识及其应用。
生物学不仅具有庞大的知识体系,实验操作性还非常强,知识技术更新换代迅速,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从事生物教学的难度。
教师职业要求具有“双专业性”特点,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科教学知识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双管齐下,现行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施行的双导师制恰好与教育硕士的培养初衷不谋而合。
双导师制为每位教育硕士研究生配备两类指导教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范文指导及科研能力的培养,校外导师结合自身职业特点和教学实践优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过程,主要负责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位导师相互配合,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全面高效的指导。
一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双导师制实施现状当前,各培养单位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全力推行双导师制人才培养策略。
虽然“双导师制”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不言而喻,但由于没有关于具体学科、具体专业的实施标准和规范细化的培养方案,使得学科教学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致使一些培养单位学科教学教育硕士培养的双导师制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其在教育硕士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指导作用,学生没有获得有效的校内外导师的指导,而导师也没有真正意义上发挥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和教学实践优势。
以XX师范大学20XX年,第1学期学生主要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第2学期学生进行历时一个学期的教学实习,期间会为每个学生配备校外指导教师,而在实习单位也会安排具体的指导教师;第3、4学期主要进行学位范文的筹备、撰写和答辩工作,同时学生也会在此期间求职择业。
顶岗实习“双导师制”的实践

顶岗实习“双导师制”的实践作者:郑发泰来源:《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第07期摘要:文章分析“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是校企合作的直通车。
通过开展顶岗实习“双导师制”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双导师制”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有效手段,提供了师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拓宽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空间,促进了学校课堂教学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关键词:顶岗实习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一、“双导师制”是“校企合作”的直通车“双导师制”(即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对同一名学生共同培养的方式),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主要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一思路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并且正指导着整个职业教育界的改革实践。
将“双导师制”引入到高职教育实践环节教学中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高职院校实行“双导师制”,使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成为校企合作办学的纽带,开辟了高职学生的“理论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就业”的直通车。
在教学过程中,两位导师各司其职:一个校内导师在课堂内专管教学,主要负责学生的项目化课程学习、实验和实训指导等;另一个企业导师侧重学生在课堂外的能力培养,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协调沟通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方面学校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校外导师单位的业务活动,激励学生的创造力。
另一方面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利于扩大就业途径,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由于校外联系单位与人才市场直接相连,用人单位可以通过校外导师考察学生,学生也可以在接触社会中了解企业,提前形成就业意向,以达到提高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的目的;有利于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校内导师通过与校外导师的交流,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教学的具体要求,学校适时调整教学计划,通过专业教师的密切跟踪指导,不断发现新问题,积累教学案例,并有助于帮助整个教学团队从实践中改革教学内容。
论“双导师制”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

论“双导师制”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孙洪锋曹娜来源:《学理论·下》2012年第06期摘要:双导师制是目前高校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中较为普遍的做法。
双导师制突破了以往校内单一导师制的局限,更加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是确保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但是双导师制毕竟处在探索阶段,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们须积极探寻对策,使双导师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培养更多优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双导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01-02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不断丰富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和类型,2009年国家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发放“双证”(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转变了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型和应用型分类培养。
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实现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很多高校引入双导师制,即采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制。
经过近三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践,双导师制逐步显示出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双导师制是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抓手和重要途径首先,从培养目标看,全日制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其突出的特点是工程应用性。
因此,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单纯从学术角度来指导,同时应让他们在工程岗位上得到规范指导,这就需要在实践单位中遴选有相应资质的高级人才共同承担指导任务。
总之,校内和校外导师互补联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第二,从培养过程看,实践教学是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目前,各专业学位领域都规定须有校外实践环节,如我校的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等全日制工程硕士领域的实践教学方案都要求“保证不少于6个月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日制社会工作硕士领域要求“学生至少有800小时的专业实习,非社工本科专业毕业的学生需要1 000小时的实习”。
高职院校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

、
在对辅导员 、 导师 的角色和职责进行 明确界定后 。 高校要利 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对辅导员 、 双 导 师 制 形 成 正 确 的认 识 . 明确 这些角色 的职责 。在入学教育 时 , 要增加对学 院实施 的“ 双导师 制” 制度 的介绍 , 包括校 内外导 师的职责是什 么 , 每个专 业具体
有哪些 专家 , 他们的研究方向是 什么 , 以及如何选择导师……
2 . 完善 双 导 师 制 的 考 核 激 励 机 制
2 _ 导 师之 间 的 沟通 交流 不 足
在实施双导师制时 , 虽然实行的是配对制 , 由校 内导师联系 校外导师 , 但是 由于工作 、 研究方 向的不 同等 因素 的影 响 , 导师 之间的沟通不够充分 。 所 以在指导学生时 , 由于对学生的 了解 占 用了较多的时间 , 很难快速进入指导角色 。 3 . 导师 与学生的 交流不足 , 指 导的频度不 高, 效果不理想 在校 内导师 的选拔 中 , 校 内具 备双师 素质 、 讲 师 以上 职称 、 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经验 、在 自己所从事 的学科领 域有一 定的学术造诣 的专业教师组成 。但是高职 院校本身符合条件 的 教师较少 , 青年教 师较多 , 因此 , 很多时候 校 内导 师的配备 比例 都达到了 1 : 2 0甚至 1 : 3 0 , 很难实现对 于学 生一对一 的专业指导 。 而校外 导师的实习指导都是在实 习基地进行 ,学生 的到课 率和
高职 院校 双导 师制 实施 过程 中的问题 及思考
张 巧 梅
( 山东英 才学 院 山 东 济 南 2 5 0 0 0 )
摘 要 : 高职 院校的双导师制在 实施过程 中仍存在 着学生对 于导师制认 识不全面、 导师之 间交流 沟通 不足 、 师生之 间交流不足 指
基于“双导师制”的校外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思考--以丽水学院小

建立优质 实践基地 , 形成“ 学习共同体” ; 健全校外导师的遴选、 考核机制 ; 强化过程 管理; 改革 实践考
核机制; 使 师 范生成 为 “ 反 思性 实践 者” 。
关键词 : 小教本科生; 双导师制 ; 校外教育实践 ; 校外导师; 学习共同体 ; 反思性 实践者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3 8 0 1 . 2 0 1 4 . 0 6 . 0 1 7
ss a e s s me n t s y s t e m a n d f a c i l i t a t i n g i n t e ns r t o b e c o me r e l f e c t i v e p r a c t i t i o n e r s . Ke y wo r d s : p i r ma r y e d u c a t i o n u n d e r ra g d u a t e ; d u a l - t u t o r - b a s e d i n t e ns r h i p; o f - c a mp u s e d u c a t i o n i n t e ms h i p ;
T h e s e me a s u r e s i n c l u d e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h i g h- q u a l i t y i n t e r n s h i p b a s e s ,d e v e l o p i n g l e a r n i n g c o f- c a mp u s t u t o r s e l e c t i o n a n d a s s e s s me n t s y s t e m, i n t e n s i f y i n g p r o c e s s ma n a g e me n t , r e f o r mi n g i n t e r n
教师教育“双导师、双主讲”合作共建平台探析

教师教育“双导师、双主讲”合作共建平台探析[摘要]中小学教师培养从“大学主导型”到“合作共建型”的转变,是新时期教师教育的必然要求。
“双导师、双主讲”合作共建平台,为提升师范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和师生交流而设计,是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共建师范专业的一个教师教育工作平台。
文章从主要内容、现实意义和运作机制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教育“双导师、双主讲”合作共建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教师教育合作共建双导师双主讲[作者简介]叶萍恺(1960- ),男,浙江义乌人,丽水学院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finsler几何、矩阵理论和教师教育;梁国建(1956- ),男,浙江丽水人,丽水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文教育、教师教育。
(浙江丽水 323000)[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立项课题“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与地方小学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批准号:浙教师[2009]202号)[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079-02中小学教师培养,经历了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变,实践教学也从单纯的“教学实践”演变成今天的“合作共建”,中小学教师培养跨入了前所未有的一个崭新时期。
传统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一种“大学主导型”的师资培养模式。
一方面,师范本科生在校四年,除见习两周和实习六周之外,其他时间基本上不再与中小学有什么联系。
除教学法教师与中小学有较多联系之外,一般教师最多只是在学生见实习期间到中小学听几节课,很少有更深入的联系。
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处在职前阶段的师范生,对中小学的认识模糊,专业知识技能与教学实践相脱节。
另一方面,已经在教学一线工作的中小学教师,也因为与高校没有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教师专业发展遇到教育理论研究瓶颈。
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形成,特别是学科教学技能的形成,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也需要在教育一线的观摩、实践与反思。
全日制专业学位双导师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质量的根本保障。学校要采取进一步措施, 加强校内导师队
伍 建设 。一 方面 , 要加 大力度 引进 既有 理 论水平 、 有 实践 又 经验、 愿意献 身专 业学 位教育 的优 秀人才 ; 另一方 面 , 要通 过 进修、 内部培 训 、 企事业 单位合 作培 养等 多种途 径 , 高校 与 提 内专业 学位 教师 的专业 实践 能力 , 不断 扩展教 师 的专业 实践 经 历 , 升整个 专业 学位 教师 的专 业化水 平 。 提
从学 校评 职称 等对 教师 的考核 情况 看 , 要还 是科 研导 向, 主 这就 导致 教师 倾 向于学 术化 , 实践 不感 兴趣 。这一 后果 是 对 学校 缺乏 具有 丰 富实践 经验 的专业 学位 指 导教师 , 外 , 此 学 校双 导师 激励 机制 的缺 失也 导致 教师 不愿 投 身于 专业 学 位 研 究生 教育 事业 。 ( )校 内外导 师联 系不够 密切 。双 导师制 也就 是校 内 三 导师 和校 外导 师共 同指 导研 究生 , 需要 经常性 就学 生 的培 养 情况 进 行沟 通 。而 实 际情 况 是校 内导师 仅 负责 学生 在校 期
中图分类号: 6 G4 文献标识码 : A
专 业学位 作为 有别 于学术 学位 的一种 学位 , 具有 与学 术 学位 明显 的差 异 。从专 业学位 的内涵和 外显 特征看 , 专业 学
位 的获得 者具 备 了特 定 社会职 业所要 求 的专 业 能力和 素养 , 具 备 了从业 的基本 条件 , 能够运 用专 业领域 已有 的理 论 、 知
定政 策提供 依据 ; 学校 来讲 , 出 台符合 学校 实际 的具体 从 要
识 和技 术有效 地从 事专 业工作 , 理 的解 决专 业 问题 。 合 因此 , 专 业学 位研究 生培 养强 调 的是 实践 能力 的培养 , 其是全 日 尤 制 专业 学位研 究 生 , 他们 一般没 有工 作经验 , 只有 通过 实践 环 节来 补充 实践 经验 、 应未 来职业 的需求 。双导 师制 的实 适 行 适应 了全 日制 专业 学位研 究 生的这 一需 求 。教育 部在 《 关 于做好 全 日制硕 士专业 学位研 究 生培养 工作 的若干 意见》 中 也 明确提 出要建 立健 全 校 内外双 导 师制 。双 导 师制 实 际上 就是 一个专 业 学位研 究生 拥有 两个 导师 :一个 是校 内导 师 , 主 要 负责学 生理 论学 习和 毕业论 文 的设计 : 另一 个是校 外 导 师, 一般 由在 实践领 域 具有 丰富经 验 的专业 人员 担任 , 主要 负责 实践 环节 的学 习 、 目的研 究 、 项 论文 的指 导等工 作 。双 导师 制是 针对专 业 学位研 究生教 育提 出的 一种培养 方式 , 对
“双导师”和“双平台”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双导师”和“双平台”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变革和发展,育人理念也在不断发展。
近年来,“双导师”和“双平台”协同育人模式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和实践,探寻这种育人模式的优点和局限性。
同时,本文也将探讨这种碰撞下新教育模式是否能给教育带来新的思路和变革。
一、什么是“双导师”和“双平台”协同育人模式?“双导师”和“双平台”协同育人模式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引入两位导师和两个平台的育人模式。
其中一位导师是学校内部的学科教师,负责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教育,而另一位导师则来自于学校外部,如企业、社会组织等,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课程和实际操作。
这种育人模式配合上两个平台,一个是学校内设,一个是校外设计的教育实践平台。
这种模式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经验,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二、“双导师”和“双平台”协同育人模式的优点1.培养多元化能力“双导师”和“双平台”协同育人模式对于学生有着明显的优势,这种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培训、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能力。
在实践课程中,学生能够根据来自两个平台的需求,学会适应不同的职场环境和工作方式,培养出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应用经验。
同时,学生还能够通过这种协同育人模式,学习到更丰富和多元的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增强学科交叉学习的能力。
2.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在“双导师”和“双平台”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下,学生需要跨越不同领域和学科的边界,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种动态、变化的教育方式,也能够使学生具有更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
3.加强学校和社会资源互补实施这种育人模式,使得学校和社会资源进行互补。
校内导师将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业和综合素质,校外导师可以提供更为贴近实际工作的经验和技能,两个平台的资源相互结合,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三、“双导师”和“双平台”协同育人模式的局限1.教育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双导师”和“双平台”协同育人模式涉及到了校内和校外的教育资源,其中校外实习的过程可能存在安全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导师制”下教育实习中师生交流的困境和对策收稿日期:2018-04-03基金项目:本文由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双导师制’下的信息技术师范生全程二维教育实习模式研究与实践”(2016-JSJYZD-037)、“基于MOOCs 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研究”(2016-JSJYYB-068)、基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2017-JSJYYB-075)和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7SJGLX414)”资助作者简介:赵素萍,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数据库系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和《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2]提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为了更好地培养师范生的职业素养,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试行“双导师制”的意见(教师〔2012〕828号)[3]文件,要求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创新教师培养体系,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
因此洛阳师范学院决定,从2012年秋季开始试行“双导师制”。
洛阳师范学院执行半年教育实习制度,并采用分散教育实习和集中教育实习两种方法。
对于教育实习的师范生,需要高校指导教师和中小学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
本文主要研究“双导师制”下师范生教育实习效果,困境和解决对策。
为了解“双导师制”教育实习现状,特设计《洛阳师范学院师范生教育实习现状调查问卷》和《洛阳师范学院师范生教育实习带队指导教师访谈提纲》。
以期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调查分析洛阳师范学院教育专业有14个,从多学科角度出发,学生实习的地方分布洛阳各个区域,在每个专业中抽查部分学生,发放问卷248份,回收237份。
在237份有效问卷中,调查发现,100%的学生接触网络在2年以上,有63%的学生有4年以上网络接触时间;对于自己计算机操作水平认可度,95.7%的学生认为自己操作水平比较好,或是操作基本熟悉。
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于网络还是极为熟悉的,具备基本的网络操作能力。
从问卷中了解到学生所在实习学校硬件条件良好,基本都能方便使用互联网,为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提供了硬件保障。
学生认为实习中遇到比较大的困难是:教学技能应用能力较弱、学情分析不到位或不会进行学情分析、班级管理方较法少,因此,实习学生通常向同学、实习学校和校内指导教师或网络寻求帮助,但是还有一部分问题需要自己探索解决。
尤其对于信息技术师范生来讲,部分乡镇中学没有合适的指导教师,他们的专业指导基本上靠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
调查发现,教育实习中,91.3%的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95%的学生会对日常的教学实习工作进行及时的反思。
90.1%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找教学相关资源,绝大部分学生可以与其他实习生交流与撰写个人实习情况,表明网络是实习中利用的资源之一,另外,网络也是学生主要交流渠道。
实习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提高教育实习效果。
调查发现,60.1%的人在相互评价之后再对自身进行反思,32.6%的人都会进行简单的评议。
说明学生对于相互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视,而现实中一个学校的交流是有限的。
调查发现,94.6%的实习生有将自己的实习经验与优秀教案提供给同学分享的意愿,并表示愿意利用网络实习协作平台与双导师、同学之间交流与反馈,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评价更是实习生所愿意接受的方式,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过程性评价可以被接受。
分析发现,师范生实习前已经经历培训,基本掌赵素萍,赵秀英(洛阳师范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摘要:对于教育实习的师范生,需要高校指导教师和中小学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文主要研究“双导师制”下师范生教育中交流的困境和对策;论证了建立教育实习交流平台的必要性,说明了交流平台使用效果。
关键词:“双导师制”;教育实习;困境;教育实习交流平台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7-0218-02———“双导师制”教育实习交流平台的应用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under"Double Tutorial System"—The Application of "Double Tutorial System"Educational Practice Communication PlatformZHAO Su-ping,ZHAO Xiu-ying(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Henan 471022,China)Abstract:For the normal student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it is necessary for the teacher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nstructor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guide them.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mmunication in the education of normal students under the "double tutor system",and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and explains the effect of the use of the exchange platform.Key words:"Double Tutorial System";educational practice;dilemma;educational practice communication platform握了必要的技能。
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满足对一般平台的使用与掌握,对于常见的通讯软件(如QQ 、MSN 、电子邮箱)与网络社区(如人人网、博客、播客)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问卷也反映,学生能够熟悉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开展交互学习,因此能够接纳电子档案式的过程评价方式。
这也表明了构建信息技术环境来辅助教育实习有其潜在的利用价值。
问卷从侧面反映了实习过程中资源、指导与交流方面的需求。
学生认为实习前应该多与中小学教师接触,提前了解基础教育课堂特点。
在实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指导的人当中,中小学教师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这表明实习生对实习环境实际需求己经从简单的教学实习更多地扩展到了自身专业发展的意识要求上。
二、“双导师制”教育实习中的问题问卷分析发现:目前“双导师制”教育实习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1.协作交流不便。
信息技术师范生分散到中小学实习,每个学校最多为2人,而部分农村实习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是其他专业教师,甚至无信息技术教师,导致实习生在当地实习学校无法向实习指导教师获得专业上的有利支持。
同学之间因为地域分离,无法深入探讨。
2.评价标准不统一。
目前教育实习成绩通过查看学生实习手册、教案、班主任工作记录等完成评价,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而实习指导教师由于受时间空间限制,不可能对所有实习生的情况进行考察,导致实习成绩评定不客观。
3.教育资源获得困难。
实习生实习的成果、实习生和指导教师的有效经验无法很好地保留和展示,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延续和交流。
4.高校专业教法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缺乏沟通。
高校教法指导教师缺乏中小学教学工作经历,往往重视理论教学,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际相互脱节;中小学教师具备教学工作经验,但缺乏教育理论;而且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实习生方面经验差距比较大,没有形成统一规范,专业教法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之间缺乏有效、长期的沟通交流机制。
三、教育实习交流平台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开发了基于网络的“双导师制”教育实习交流平台。
该系统可以满足实习生、教师和管理员使用需求。
1.实习生需求。
共享资源:为了满足实习生使用要求,交流平台提供信息技术教育实习过程中的相关资源,如教育实习案例、教学资源(教案、素材库、教学课件、课堂视频)、班主任工作手册、中小学心理、调查研究报告等。
交流工具:主要为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内专业导师和教法老师之间、学生与校外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个人资料管理:实习生需要上传个人教育实习资料,如教学反思、教案、互评信息等。
2.实习指导教师需求。
交流工具:主要为与实习生、三导师之间交流。
实习成绩评定:对实习生教育实习成绩进行评定。
3.管理员需求。
系统管理员要完成资源更新、用户权限设置等操作。
四、平台使用效果教育实习交流平台在教育实习投入使用后,教育实习交流平台可以让分散的实习生建立连接,缩小实习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情感交流,降低了师范生融入新环境的难度;实习交流平台提供师生在实习中解答困惑的场所;实习交流平台可以动态保留实习生各种实习状态,如实习生登录情况,提出的问题、帮别人解决的问题,发表实习日志、教案、听课记录等情况。
为指导教师对实习情况进行评价提供详实的依据。
五、结论“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教育实习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研究“双导师制”教育实习情况,特对实施“双导师制”教育实习的实习生和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调研,发现存在交流困难的问题。
提出建立与中小学校校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多元化协作、多方位交流,实现多方资源共享、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师范生实践教育培养创新模式。
变结果式考核为过程式考核,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Z].[3]河南省教育厅.关于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类课程试行“双导师制”的意见(教师〔2012〕828号)[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