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专题一 种群和群落专题整合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第一篇第五单元专题一种群和群落课件

• 解析 据图可知,幼虫密度随时间出现周期 性波动, A 正确;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 目的多少,落叶松是一个具体的物种,不具 备丰富度这一特征, B 错误;由于灰线小卷 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较弱, 活动范围较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 度, C 正确;据图可知幼虫密度增加在前, 松针长度增加在后;当幼虫密度减小后,松 针的长度随之变短;表明幼虫对松针的长度 的影响有滞后性,D正确。 • 答案 B
再悟高考
• 1.(2014·福建卷·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 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 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 )。
•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 1975年低 •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 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 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 D .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 5 年间该种群数 量呈“S”型增长
创新预测
• 3.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 析错误的是 • ( )。
•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 素之一 • B.春运期间,杭州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 取决于②③ •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 坏了⑤
• 专题一 种群和群落
• 考点一 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 • 1 . (2012· 全国课标卷 ) 某 岛屿上生活着一 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 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 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 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
• 解析 分析图示曲线可知, 1972 年北点地 梅种群密度比 1975 年的大,个体间生存斗 争也剧烈,A错误;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 阶段种群数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幼苗至 成熟植物阶段,即前一阶段的死亡率高于 后一阶段的死亡率,B正确;统计种群密度 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 C 错误;从 5 年数 据可看到,种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D错误。 • 答案 B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配套新教材】2023届高考生物学二轮复习 专项练(5)种群和群落

(5)种群和群落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随机分布、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B.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C.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D.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正常活动2.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个体大,有巨型田螺之称。
引入我国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成为外来入侵的生物,对当地的植物造成严重的损害。
其肉质可食用,但口感不佳,并不为人们喜爱,若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的感染。
下列有关我国野外福寿螺的分析,正确的是( )A.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B.福寿螺进入野外初期,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近似于“S”型C.气候、天敌、食物等均会影响福寿螺的种群数量D.出生率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也是造成福寿螺蔓延的主要原因3.近年来随着观鲸旅游的风靡,观鲸船的数量大幅增加,观鲸船的引擎噪音严重干扰了鲸鱼休息和育幼。
研究表明与没有船经过的情形相比,有观鲸船经过的时候,抹香鲸种群中母鲸平均花费在休息上的时间少了1/3,照料幼崽的时间少了4/5。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观鲸船向抹香鲸传递的物理信息会影响其生命活动B.母鲸体力消耗会降低幼崽能量摄入,对幼崽存活造成不利影响C.无序的观鲸活动会使抹香鲸的栖息地遭受破坏,影响其种群数量D.无序的观鲸活动会使抹香鲸种群数量增长由“J”形变为“S”形4.某学习小组用杀虫剂和电离辐射分别处理某昆虫的两个数量相同的群体,电离辐射能导致雄虫不育,实验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电离辐射比杀虫剂杀灭害虫效果更好,还可避免污染,保护环境B.电离辐射使昆虫发生基因突变,导致雄性不育,该方法称为人工诱变C.若a组第7代起换用其他杀虫剂处理,则7~14代数量变化与曲线b相似D.a组数量逐渐回升,是抗性个体在定向选择中得以存活并继续繁殖的结果5.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合理改善该生物种群的栖息环境,其环境容纳量会增大B. 该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3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C. 若该种群为草原中的田鼠,调查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D. 该种群的数量在时间相对值为3时达到最大, K值处于a和b之间6.存活曲线为生态学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年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所做出的统计曲线。
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2讲种群和群落课件

2.种群的数量变化——区分“S”型曲线和“J”型曲线 1.种群的数量变化?
“J”型曲线
“S”型曲线
2.种群的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无限
环境资源有限
发生条件?
3.J型曲线的数学表
曲线
示?并解释公式各字
母含义
种群增长 率曲线
种群增长 速率曲线
有无K值
无K值
4.S型增长中K和K/2 的应用 5.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和种群数量的联系 5.K对策者和R对策者
限时训练 T3
(14)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种群数量。×
考点互动探究 考法二 种群数量变化及应用的考查
3.种群的数量变化常借助λ值和K值来反映,其中λ值反映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 群数量的倍数;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反映的是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D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λ+1 B.在“J”型增长曲线中,λ值通常是一个恒定值且λ≥1 C.K值是处于平衡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D.种群的K值与环境资源量有关,而与种群的初始数量无关
有K值
1.下列关于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用样方法不能调查草地中某种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2)调查草地上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
(3)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不诱杀雌性害虫不会影响出生率。× (4)标志动物更易被捕食,所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小。 × (5) K值就是种群的最大数量。 × (6)数量达到K值时,将保持稳定不变。× (7)“J” 型增长的种群,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8)竹子高矮参差不齐,体现了竹林的垂直方向上的空间结构。草皮则没有垂直结构。 × (9)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10)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也会有波动,但不会下降甚至消亡。× (11)抽样检测时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加在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 (1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因此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13)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最终也能演替成树林。×
202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复习 种群和群落

A.迁入该池塘一段时间内,该种鱼的数量呈“S”型增长 B.t2时刻对该种鱼进行捕捞能一次性获得最大产量 C.t2~t3时间段,该种鱼的种群数量仍然呈上升的趋势
D.若向该池塘投入适当饵料,则该种鱼的K值会增大
总结:K值与K/2值的应用
(二轮大书P81)基础自测2 (2021·宁夏银川模拟)图甲表示某生 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 乙表示该生物种群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头叶)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数
番茄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玫瑰邻作 1.4
0.2
0.1 1.8
2.2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
B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
关系的功能
1.某人工淡水鱼塘养殖了大量的某种鱼,成鱼底栖,捕 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构成了该鱼的物 种丰富度 B.该人工淡水鱼塘中幼鱼与浮游动物间可能存在捕食和 竞争关系 C.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镶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 平结构 D.鱼塘底部与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构成了群落的垂 直结构
A.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B.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C. 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D. 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2023新教材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种群和群落课件

(3)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
图中A、B、C、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点所对应 的种群数量为K/2。
特别提醒 与种群数量变化有关的3个“≠”
(1)λ≠增长率 λ指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Nt/Nt-1)。根据Nt=N0λt,可 得t年后的种群数量。而增长率指一段时间结束时种群数量相对于初始种
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率=(Nt-Nt-1)/Nt- 1=Nt/Nt-1-Nt-1/Nt-1=λ-1。
(2)增长率≠增长速率
增长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数量,增长率是一个比值。 (3)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捞量 ①种群数量达K/2时及时捕捞可以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但不
8.[2022·全国甲卷]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 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 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_幼__年_个__体__数_多__,__老__年_个__体__数_少___。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__样_方__法___ ; 若 要 调 查 某 种 鸟 的 种 群 密 度 , 可 以 采 用 的 方 法 是 __标_志__重__捕__法__。
答案:D
6.[2022·全国乙卷]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
复习讲义目录-2024届高三二轮复习生物学(新教材)

第一篇专题突破主题一细胞生物学1专题(一)细胞的结构/1专题(二) 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4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52.细胞增殖与遗传、变异的关系/83.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11专题(三) 细胞代谢的保障/13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142.酶和ATP在代谢中的作用/16专题(四)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191.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原理/202.CO2固定方式的比较及光呼吸/233.影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因素/29高考热点(一)提高农作物产量/33语言表达(一)细胞代谢中相关现象的原因分析/35主题二遗传与进化40专题(五)遗传的分子基础/401.遗传物质的发现/412.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43专题(六)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481.辨清遗传规律“实质”与相关“比例”/482.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523.遗传实验的设计与推理/55高考热点(二)遗传前沿科技/59专题(七)变异与进化/621.变异及其育种应用/632.生物的进化/67语言表达(二)变异类型的确定/70主题三稳态与调节73专题(八)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731.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742.神经调节/773.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794.免疫调节/82高考热点(三)免疫与健康/85语言表达(三)个体稳态中相关过程变化机理分析/87 专题(九) 植物的激素调节/901.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902.其他植物激素及作用/92主题四生态学96专题(十)种群和群落/961.种群的特征及种群的数量变化/972.群落的结构及演替/99专题(十一)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102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03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与环境/105高考热点(四)生态文明建设/108语言表达(四)群体稳态中相关概念、措施及意义分析/110主题五生物技术与工程112专题(十二)发酵工程/1121.传统发酵技术/1132.微生物培养/114专题(十三)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1161.细胞工程/1172.胚胎工程/1213.基因工程/122高考热点(五)PCR的应用/127语言表达(五)生物工程中相关原理、过程分析/130主题六实验与探究132专题(十四)实验与探究/1321.教材基础实验/1332.生物科学史及生物科学发展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与技术/1383.实验设计分析及答题技巧总结/141第二篇考前必备第一部分核心知识回顾145一、细胞的基本组成和物质运输/145二、细胞代谢/148三、细胞的生命历程/151四、基因的传递规律/153五、遗传的分子基础/156六、变异、育种和进化/158七、个体稳态与调节/161八、群体稳态与调节/167九、生物技术与工程/171第二部分长难句规范表达176考前特训(另成册)专项一解题模型练242(一)概念原理类/242(二)坐标图解类/244(三)表格分析类/248(四)图示图解类/251(五)情景信息类/254(六)数据计算类/258(七)实验设计类/260专项二选择题提速练265(一)细胞的分子组成与基本结构/265(二)细胞代谢/266(三)细胞的生命历程/269(四)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270(五)遗传的物质基础、变异与进化/272(六)个体稳态与调节/274(七)生物与环境/276(八)生物技术与工程/278(九)教材显性和隐性实验/280专项三简答题规范练283(一)细胞代谢/283(二)遗传变异/285(三)个体稳态/288(四)群体稳态/290(五)生物技术与工程/292二轮专题强化练+考前特训(另成册191~294),答案精析(另成册295~364)。
XX届高考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单元整合复习教案

XX届高考生物总复习种群和群落单元整合复习教案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个体、种群、群落间的形成关系.形成关系个体―→具有年龄性别出生日期死亡日期,种内关系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种间关系群落―→具有群落的构成群落的演替.加深对群落的理解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它包含了生态系统内的所有生命成分,即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分解者的生物集合不能称之为群落,如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在一个群落中,不论其大小均生活着许多种群,这些种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与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
生物群落有一定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不同的生物群落。
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判断是否是一个群落,要把握三个要素:“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和“全部种群”,包括了该区域内所有的动物种群、植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
【自主训练】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解析: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不同的群落,种群组成不同,也就是物种数目即丰富度不同,A、B两项对。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变化即群落的演替,c项错误。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个体都不是机械地结合在一起,它们之间都要有一定的关系,如种内、种间的关系,象生态系统中要有营养关系等。
答案: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设计】(江苏专用)2016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五单元专题一种群和群落专题整合2016·微型高考仿真练(时间:30分钟满分:40分)一、选择题(共8小题,第1~6题每题2分,第7~8题每题3分,共18分) 1.(2015·江苏扬州、南通、泰州三模,13)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mL-1,培养时间为2 d,结果如表。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pH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种群密度/个·mL-10 0 153 160 168 172 133 125 A.须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B.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型增长C.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K值D.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解析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除了自变量外,其他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A正确;pH为3.0和4.0组因pH过低,使酶失去活性,种群呈衰退型,B错误;增加培养液的量,可为草履虫提供更多的营养,种群的K值有所提高,C正确;根据表中数据可确定D的结论正确。
答案 B2.(2015·江苏淮、宿、连、徐四市一模,18)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中动物类群的分布B.近岸区和湖心区生物分布的差异,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D.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解析动物的分层取决于植物为其提供的食物和栖息场所;由于水平方向上的地形差异、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造成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
答案 C3.(2015·江苏扬州、南通、连云港二模,15)云杉林是我国北方针叶林中的优良林,在云杉林被采伐后,一般要经过下列阶段才能恢复。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采伐迹地→杂草群落→桦树山杨群落→云杉、杨桦混交群落→云杉林A.云杉林的恢复属于初生演替B.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种间关系趋于复杂C.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均发生改变D.人类的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判断云杉林的恢复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恢复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生物之间关系变得更加复杂,B正确;由于物种丰富度增大,群落的结构更加复杂,因此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会发生变化,C正确;人类的活动是影响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它能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正确。
答案 A4.(2015·江苏宿迁三校3月检测,16)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灌木又被乔木取代C.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各种群数量多呈S型增长D.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取决于土壤中植物种子等繁殖体的存留状况解析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同一地段种群密度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水平结构,A正确;b~d段,从各种植物出现先后时间,推断演替的过程是: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不断地变化,但原有物种并没有消失,B错误;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由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越来越多,最后趋于稳定,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C错误;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决定,D错误。
答案 A5.下图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的最初阶段,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B.在t2时刻,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0C.在t3时刻,乙种群迁入,与甲种群形成竞争关系,导致甲种群数量减少D.若乙种群突然灭绝,则甲种群数量会增加,最后会超过K值解析在t2时刻,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甲与乙两种群之间为捕食关系,即乙捕食甲;若乙种群突然灭绝,则甲种群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最终维持在K值。
答案 A6.(2015·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一模,17)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图1是一块规格为1 mm×1 mm×0.1 mm的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2是计数室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分布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血球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 mmB.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C.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D.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解析根据题图1可知,血球计数板有两个计数室,图中0.1 mm指的是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或计数室的高;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顶点处的酵母菌。
答案 D7.下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多选)(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保持不变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解析由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知,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是捕食关系;引入暴猎蝽,桑毛虫因天敌的捕食作用,环境容纳量减小;暴猎蝽最初呈“J”型增长,一段时间后因食物、空间的资源有限,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呈“S”型增长曲线,B点暴猎蝽数量约为K/2,增长速率最快。
答案AD8.(2015·南京、盐城二模,25)图1为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2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多选)( )A.图1中t1~t2与图2中a~b时期种群都是衰退型B.图2中a、c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均与死亡率相当C.图1和图2中K值出现的时间分别是t2和dD.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的S型和J型增长过程解析分析图1,图1中t1~t2的种群增长速率在减小,直到t2时才减为0,由此可知t1~t2的种群增长速率虽然在降低,但种群数量仍在增长,因此可推测该时期内的种群呈增长型,A错误;分析图2,a、c时期λ值等于1,说明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 正确;K值时表现出的特点是出生率=死亡率,分析图1可知t2时的出生率=死亡率,分析图2可知λ值等于1时的出生率=死亡率,C错误;图1可表示种群的S型增长特点,图2不能表现J型增长特点,D错误。
答案ACD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22分)9.被弃耕的农田多年后将演替为顶级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其中物种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该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________阶段,这种演替属于________。
(2)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可能是________,至顶级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甲种群的增长会受到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的抑制,这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调节。
答案(1)森林次生演替(2)丙丙乙甲(3)(负)反馈10.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严寒天气,主要保护丹霞地层、地貌和珍稀动植物资源。
研究人员建构相应的保护区实验模型并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模拟实验,并调查了生态果园中某些昆虫的密度。
(1)图一表示在未受干扰、受到干扰和遭到破坏三种情况下,保护区实验模型中黄腹锦鸡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a区表示保护区实验模型在________的情况下,黄腹锦鸡数量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如果对该区的黄腹锦鸡进行保护,应该采取________措施。
(2)对保护区实验模型中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数量相对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如图二所示。
根据种群之间的关系判断,B~C段甲种群数量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中某些昆虫的密度,结果如下表所示。
昆虫种类害虫害虫天敌蚜虫(头·枝-1)雌成螨(头·叶-1)小花蝽(头·枝-1)瓢虫(头·枝-1)食蚜盲蝽(头·枝-1)昆虫密度39.3 0.34 0.47 0.29 0.33①两种害虫与三种害虫天敌属于不同种类,它们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
②果园中存在复杂的捕食关系,维持了果园的生态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③当果园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________调节。
(4)对该保护区河流生态系统,定量采泥获得的样品多为底埋、管栖、附着生物以及活动能力和范围较小的底栖生物,其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为________。
河流的干流、支流分布着不同的底栖动物这属于群落结构中的________。
答案(1)未受干扰就地保护(2)甲的食物乙的数量在增加,甲的天敌丙的数量相对减少(3)①物种②间接③负反馈(4)样方法水平结构11.(2015·江苏苏、锡、常、镇一模,32)为研究氮、磷等营养盐条件对微藻(微藻是对形态微小的单细胞藻类的统称)生长的影响,科研工作者选择几种常见微藻做了相关实验。
选取可作为对虾食物的指数生长期的青岛大扁藻和牟氏角毛藻,分别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实验,氮源和磷源各设置5个水平(从N1~N5,氮含量逐渐增大;P1~P5,磷含量逐渐增大)。
在相同、适宜条件下培养14 d后,取样计数,处理统计结果,其中混合培养时两种藻细胞数占单独培养时的百分比如下图。
请回答:混合培养时两种藻的细胞数占单独培养时的百分比(1)据微藻生活习性分析,其培养条件必须有适宜的________以及pH、温度、盐度等条件。
微藻计数常采用的主要器材是________。
(2)据图中数据分析,混合培养条件下两种藻存在________关系,这种关系在5个水平的________源培养条件下最典型。
(3)若选用青岛大扁藻作为对虾养殖的饲料,数据统计表明对虾的收获量总是远小于取食量,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