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伴你行】2014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 提能专训十一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含13年模拟、真题,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 提能专训十一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含13年模拟、真题,解析)

高考生物二轮总复习 提能专训十一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含13年模拟、真题,解析)

提能专训(十一)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2013·江苏苏北四市二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D解析: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而不是直接价值,D错误。

2.(2013·江苏南京、盐城一模)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B.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C.过度的人为干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D.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变化可以提高物种的多样性答案:B'解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

3.(2013·安徽示范名校联考)下图为一个密闭生态缸处于良性状态的碳循环模式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行为信息在无机环境和异养生物①之间可进行单向或双向传递B.三种生物的成分自左向右依次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生态缸需要放置在一个有适宜散射光的位置才能正常运转D.可通过观察自养生物等成分的生活状况来判断生态缸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答案:A'解析:行为信息只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生态缸需要有能量的输入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转,因此需要适宜的光照,但不能放在直射光的环境中;若自养生物等成分能正常生活,说明生态缸处于稳定状态。

4.(2013·哈师大附中三模)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未列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B.鹰要获得1 kJ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提供125 kJ的能量C.鹰和蛇只是捕食关系D.若去除蛇,则鹰的数量不会有太大变化答案:D解析: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考查获取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

2014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方案专题限时集训(新课标 浙江专用):专题十一 生态与环境含解析

2014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方案专题限时集训(新课标 浙江专用):专题十一 生态与环境含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十一)[专题十一生态与环境](时间:40分钟)1.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于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形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2.若将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杂草全部除掉,则以下关于该农田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增加B.能量流动的营养级数会减少C.作物害虫的密度会下降D.选择矮秆穗大的水稻不会影响水稻的进化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B.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食物链缩短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围和边界D.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4.如图5-11-1表示铜污染对形态和生理特征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响。

在图a和图b中,虚线左侧曲线表示在含铜浓度分别为10 μg/L和30 μg/L的培养液中的水蚤数目变化情况,虚线右侧曲线表示它们在无铜的适宜培养液中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图a 图b图5-11-1A.环境改变可改变两种生物之间原有的种间关系B.在铜污染程度加大的情况下,甲的耐受力更差C.在有污染的情况下,乙生态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甲生态优势明显D.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两种水蚤在一定阶段均有可能呈现“S"形数量增长变化5.图5-11-2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5-11-2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从年龄结构角度看,t0~t1为增长型,t1~t2为衰退型,t2~t3为稳定型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可能是由于生存空间所限6.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大型野生动物—-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并以此作为该地区环境稳定与否的评价指标之一.在某时间段内,得到数据如图5-11-3曲线所示[λ=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权威课件: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权威课件: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返回目录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6)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 (7)食物网中的数量变化分析: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 大量减少,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的结 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若另一种生物 的食性多样化,则影响较小,若另一种生物的食性单一, 则影响较大。如图5-12-3:
返回目录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4)该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为了更好地利用该 湖泊的能量,可通过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太阳能(或光能) (2)9 三、四 (3)垂直结构 低 (4)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 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解析]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该生态系统中的有 机碎屑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所含能量最终来自太 阳能(或光能)。
返回目录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也将减少,鹰多吃兔和鸟, 从而导致兔、鸟减少,鹰因为不只吃蛇一种生物,所以蛇 减少并不会造成鹰减少,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维持数 量基本不变。
返回目录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例1 如图5-12-4是某一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 及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返回目录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核 心 考 点 整 合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课本里提到的食物链实际上是捕食链,它只有生产者 和消费者两种成分,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分解者只能分 解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不能与动植物之间形成捕食链。 (2)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 所食的动物。 (3)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级别 相差1。 (4)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 所有生物,不代表某生物个体,也不一定代表某个种群。 (5)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专题12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预测)-2014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

专题12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预测)-2014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

1.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如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的CO2B.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是二氧化碳C.参与②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开发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增加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2. 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贮存的能量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D.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3.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流动。

随营养级升高,获得的总能量越少。

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B.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量形式散失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D.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少4. 人工湿地是为了处理污水人为设计建造的、工程化的湿地生态系统(见图)。

对该人工湿地的作用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见表。

其中化学耗氧量(COD)表示在强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氧化1 L 污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气量;生化耗氧量(BOD)表示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所需的氧气量。

调查结果显示此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A. COD、BOD值越高,表明污染程度越低B.植物的吸收作用可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C.群落结构多样有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D.物质的分解只依靠厌氧呼吸的微生物完成5.以下信息传递过程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顺序是()①DNA复制中遗传信息的传递'②植物的胞间连丝'③“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所含信息的传递'④蜜蜂跳“8”字型摆尾舞'⑤植物鲜艳的花冠吸引昆虫前来传粉'⑥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⑦食物放进口腔引起唾液的分泌⑧发育着的种子合成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A.⑥②⑧④⑤③B.⑥②⑦④③⑤C.②①⑧③⑤③D.①②⑦④③⑤6.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兔子吃了1公斤的草,则这1公斤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循环而循环利用的7.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B.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C.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D.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8. 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6-2b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6-2b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重访好题名师力推做了不后悔的名校名题1.(2014·海南卷)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都生活在水的上层,具有竞争关系;根据“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可推出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存在捕食关系,A正确;该种鱼的发育阶段不同,其食物结构有变化,所处的营养级也可能有变化,B正确;同一地方由于食物等原因而出现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正确;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D错误。

2.(2014·甘肃金昌一中考前诊断)低碳生活已成为许多人的共同选择,下面甲图是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乙图为碳循环示意图。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乙图中过程③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B.甲图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C.甲图是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多途径利用农作物,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D.要减少温室效应,应调整图中的过程①⑤答案:C解析:能量不能循环利用,故C错误。

3.(2014·江苏押题卷Ⅰ)A、B两个湖泊原来生态系统基本相似,但其中一个湖泊因附近农田过度使用化肥而被污染。

下图表示目前两个湖的光合作用速率随着水深的变化。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B湖光合作用速率远低于A湖,所以受到污染的湖是B湖B.A湖和B湖中的生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C.A湖固定的太阳能更多,所以A湖中的能量传递效率更高D.A湖10 m以下和B湖80 m以下的生物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答案:D解析:A湖10 m以下和B湖80 m以下的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故D正确。

2014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第2讲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2014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第2讲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食物链和食物网
特 单向流动, 反复利用,循环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区 别

逐级递减
流动,全球性 生物圈
往往具有双向性 生物与生物或生物 与无机环境之间
范 食物链各营 围 养级生物间
联系
共同把生态系统各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 1】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其中 A、B、C、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2013· 海南,29 改编)( × )
提示 其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2)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2012· 江苏,24B)( × )
(5)若上述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 5 个种群, 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 种群 重金属含量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甲 0.003 7



戊 0.34
(μg/kg 鲜重 )
0.003 7 0.035 0.035
已知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 假设在 这 5 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 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 所有物种为食,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提示 有的有利,有的却有害。
【归纳提炼】 1.判定营养级级别的技巧 (1)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来判定:总能量较少的营养级级别 较高;反之,营养级级别较低。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2)根据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来判定:富集物浓度越高的生物 所处的营养级级别越高;反之,营养级级别越低。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 项目 区别 来源 途径 能量流动 太阳能 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 信息传递 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 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多种途径

备战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回看高考重点考纲真题专题提能专训11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汇总

备战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回看高考重点考纲真题专题提能专训11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汇总

提能专训(十一)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本测试用时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4·烟台3月诊断)某科研小组以常规稻作(不放养鸭,使用农药和除草剂)作为对照,研究“稻鸭共生”生态系统中碳的输入与输出情况,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项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B.食物链“稻(杂草)→害虫→鸭”的设计,减少了因农药的使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C.“人为输入”大量的碳,增加了经济成本,增大了农田的管理难度,不可取D.与常规稻作相比,“稻鸭共生”生态系统能增加水稻产量、获得更多农副产品(鸭)答案:C解析:该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从表格数据分析,与常规稻作相比,“稻鸭共生”生态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增加了水稻产量、获得了更多农副产品(鸭),减少了因农药的使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2.(2014·四川绵阳第二次诊断)A、B两个湖泊原来生态系统基本相似,但其中一个湖泊因附近农田过度使用化肥而被污染。

如图表示目前两个湖泊的光合作用速率随着水深的变化。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B湖光合作用速率远低于A湖,所以受到污染的湖是B湖B.A湖和B湖中的生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C.A湖固定的太阳能更多,所以A湖中的能量传递效率更高D.A湖10 m以下和B湖80 m以下的生物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答案:D解析:比较A、B两个湖的光合作用速率曲线,可以看出受到污染的湖是A湖;A湖和B湖中的植物因光照而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而动物的分层现象则由食物、栖息场所等导致;由于污染,A 湖固定的太阳能少;A湖10 m以下和B湖80 m以下没有植物分布,因此主要是消费者和分解者。

3.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信息传递会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D.信息传递可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答案:B解析:由图示可知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发生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doc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doc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B.不同生态系统存在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就高的特点C.向人工池塘生态系统投放饵料能够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水稻生长整齐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2.生态环境的保护受到人类的广泛重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退耕还林时,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属于化学防治C.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降低物种多样性D.退耕还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3.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Z12­1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图Z12­1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参与丁过程的都是异养型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2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B.碳元素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中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5.“发展经济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要保护生态系统,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此,人们在广大的山区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在许多城市建造了湿地公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片山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春天湿地公园群落中的青蛙呈“J”型曲线增长C.影响人工林中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阳光D.湿地公园的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B.生物多样性降低是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重要原因C.若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则可推测甲虫属于初级消费者D.若加强管理某块草地以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则该草地的抵抗力稳定性可能降低7.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可以应用于生产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能专训(十一)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2013·江苏苏北四市二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D解析: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而不是直接价值,D错误。

2.(2013·江苏南京、盐城一模)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B.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C.过度的人为干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D.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变化可以提高物种的多样性答案:B'解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

3.(2013·安徽示范名校联考)下图为一个密闭生态缸处于良性状态的碳循环模式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行为信息在无机环境和异养生物①之间可进行单向或双向传递B.三种生物的成分自左向右依次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生态缸需要放置在一个有适宜散射光的位置才能正常运转D.可通过观察自养生物等成分的生活状况来判断生态缸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答案:A'解析:行为信息只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生态缸需要有能量的输入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转,因此需要适宜的光照,但不能放在直射光的环境中;若自养生物等成分能正常生活,说明生态缸处于稳定状态。

4.(2013·哈师大附中三模)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未列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B.鹰要获得1 kJ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提供125 kJ的能量C.鹰和蛇只是捕食关系D.若去除蛇,则鹰的数量不会有太大变化答案:D解析: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考查获取信息能力和理解能力。

图中未列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最短的食物链按20%的效率传递,至少需要草提供25 kJ能量;鹰和蛇为竞争和捕食关系。

5.(2013·江西省八校联考)上图为某自然生态系统一年中部分能量流动分析的数学模型,其中各数字序号表达的含义分别为:①生产者呼吸散失的能量;②分解者呼吸散失的能量;③消费者呼吸散失的能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总太阳能。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B.②的量越小,可能该生态系统土壤中的腐殖质越多C.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物群落还未演替到顶级状态D.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对④无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意在考查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故A正确;②的量越小,说明分解者的数量或分解能力越小,则土壤中存留的有机物越多,B项正确;由图可推知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④)>输出的总能量(①+②+③),还未达稳定状态,C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受精以及种子的传播等,故D项错误。

6.(2013·兰州市实战考试)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藻类爆发,引起沉水植物(植株全部位于水层下面的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缺少阳光B.藻类刚爆发时,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乙组C.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这属于负反馈调节D.藻类刚爆发时,若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有利于修复答案:C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

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C项错误。

7.(2013·北京海淀二模)在草原设置固定样地,研究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小组首先选取一定大小的样方,识别并统计________________。

(2)在放牧草地中,有利于________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________植物的生长。

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______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______呈增加趋势。

(3)低等、中等强度的放牧草地和割草草地比较说明,牲畜喜食________植物,导致各种植物间的________关系发生改变。

(4)放牧和割草不仅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会影响土壤小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及分布,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________结构。

(5)放牧量和割草量的增加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加重,研究小组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铺枯草层能有效地治理盐碱地,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无机营养物质不断归还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答案:(1)物种的名称(种类、丰富度)和数量(生物量)(2)1、2年生禾本科地上生物量'植物种类(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3)禾本科和豆科竞争(4)垂直(空间) (5)枯草在分解者的作用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解析:(1)调查物种丰富度时,要首先选取一定大小的样方,识别并统计物种的名称(种类、丰富度)和数量。

(2)据图分析发现,在放牧草地中,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禾本科植物的生长。

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图中物种丰富度呈增加趋势。

(3)比较低等、中等强度的放牧草地和割草草地,可以发现,牲畜喜食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

(4)放牧和割草不仅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会影响土壤小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及分布,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

(5)枯草在分解者的作用下,无机营养物质不断归还土壤,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铺枯草层能有效地治理盐碱地。

8.(2013·河南郑州二次预测)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两类动物(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利用食物的部分过程。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植食性动物的粪便属于图解中的________部分,能量由植食性动物流向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_______(用序号表示)。

(2)气温逐渐降低时,若⑥保持不变,青蛙的⑦/⑥的值将______,而狼的⑦/⑥的值将______。

人们在圈养某种植食性动物时,一般需要提高食物的利用率即________的比值(用序号表示)。

(3)如果将图中生物构建成一条食物链,需要添加上________,草原生物群落除图中生物所代表的成分外,还有________。

(4)图中两类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

答案:(1)A ⑥/②(2)升高降低②/①(3)生产者生产者和分解者(4)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物质循环解析:摄入量减去粪便量是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植食性动物的粪便属于A部分,能量由植食性动物流向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为同化量之比⑥/②。

青蛙属于变温动物,气温逐渐降低时,呼吸作用随着酶活性的降低而降低,散失热量减少,若⑥保持不变,青蛙的⑦/⑥的值将升高。

狼属于恒温动物,气温逐渐降低时,需要消耗一部分热能来维持体温,因此氧化分解的有机物增多,若⑥不变,狼的⑦/⑥的值将降低。

提高某种圈养植食性动物的食物的利用率应促进营养物质吸收,提高同化量/摄入量。

一条食物链中必须有生产者作为第一营养级。

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

图中两类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9.(2013·湖北八校第二次联考)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

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 (填字母),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来表示,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

(2)蚕同化的能量D=________(填字母),正常情况下D/C的比值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

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3)人工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______,从而提高能量的________。

答案:(1)A B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2)A1+B1+C1+D1大于一(3)多级利用利用率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属理解能力的考查。

(1)生产者(桑树)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总光合作用A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其中一部分在桑树的呼吸作用(B)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C)。

(2)图中D表示蚕同化的能量,即A1+B1+C1+D1,其中B1+C1+D1表示用于蚕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D/A的比值表示桑树与蚕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该值为10%~20%,故正常情况下D/C的比值大于10%。

蚕沙不属于蚕同化量的一部分,属于桑树同化量的一部分。

(3)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可以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10.(2013·陕西省西安市五校第二次联考)下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TS)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应________。

(2)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外来干扰越大,恢复到原状态所需要的时间______,y值和x值之间呈______相关。

(3)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____________。

(4)TS值越小,说明生态系统恢复原状________,总稳定性________。

(5)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中某一种昆虫在使用农药前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则A处与B处相比,抗性基因频率较高的是________,由A到B,该昆虫________(发生/不发生)进化。

答案:(1)保持相对稳定(2)越长正(3)也有关(4)越快越高(大)(5)B发生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

(1)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外来干扰越大,恢复到原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