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分类汇编:人口与环境
2019高考地理试题汇编 人口与环境

人口与环境(2019·全国Ⅰ卷)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A. 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 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C. 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 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5. 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A. 人均消费剧增B. 老龄化进程趋缓C. 人均收入剧降D. 劳动力供给过剩【答案】4. C 5. B【4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同年龄段的女性比例均大于男性比例,所以非欧盟籍女性人口较男性多,A错。
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约为欧盟籍女性比例的2倍,因此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较大,B错误;欧盟境内非欧盟籍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25-50岁,属于劳动力人口,因此劳动人口比例较大,C正确;50岁以上人口比例欧盟籍比例大于非欧盟籍人口比例,D错误。
故选C。
【5题详解】欧盟地区是世界发达地区,人均收入高,消费水平高,非欧盟籍人口经济比欧盟落后,欧盟地区内非欧盟籍人口占比持续增加,会降低人均消费水平,A错误;从图中看非欧盟籍年龄集中在25-50岁,属于劳动力,年龄较轻,由于欧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严重,大量非欧盟籍劳动力迁入,可以降低欧盟地区平均年龄,减缓欧盟地区老龄化进程,B正确;欧盟地区每年GDP总量缓慢增长,非欧盟籍人口大量迁入,可以缓解劳动力短缺状况,促进经济增长,使得人均收入升高,C错误;欧盟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而且欧盟籍人口老龄化严重,需要大量劳动力,不会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D错误。
故选B。
(2019·北京卷)古往今来,社会关怀是一个重大议题。
2018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6%。
图20示意德国各州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
据图,回答问题。
描述德国老龄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列举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可能带来的影响。
【答案】特征:分布不均,西部密度大,东部密度小,东北部差异显著。
专题08 人口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教师卷)

专题08人口(2024·湖南)某学者以2010年常住人口为基础,在不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条件下,测算出2020年我国乡村各年龄段常住人口数量。
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与统计结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口分布)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及该年龄段两者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A.15~21岁人口自然增长慢B.36~42岁人口自然增长慢C.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D.36~42岁人口净流出量高2.(人口迁移的影响)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是()①阻碍农民增收②造成生态破坏③导致乡愁淡化④增加耕地撂荒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C2.D【分析】1.某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大值-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小值。
结合题干选项并读图分析可知,15~21岁年龄段,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300万人左右,而同期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两者数量差异约为600万人;36~42岁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同期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500万人,两者数量差异约为400万人,故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为15~21岁,排除BD选项;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大于统计结果,说明该年我国乡村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人口净流出量高,C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根据图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2020年我国乡村人口自然增长快慢,A错误。
故选C。
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太年轻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对家乡的感情不深,以后乡愁会变淡,③正确;青壮年人口迁出导致乡村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加耕地撂荒现象,④正确;农民增收的途径有外出打工、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结合旅游开展乡村服务业、利用振兴乡村战略创业致富等,乡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有利于农民增收,①错误;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②错误。
三年北京高考地理模拟题——人口

三年北京高考地理模拟题——人口一.选择题(共5小题)1.(2023•房山区二模)我国某地级市为了吸引产业投资,加大人力资源的储备,进一步调整政策。
如图示意该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
读图,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育政策调整B.行政区划变动C.医疗条件改善D.落户政策放宽2.(2022•朝阳区一模)百度迁徙规模指数能够反映人口迁入或迁出的规模。
如图示意近四年春运期间全国总体迁徙趋势。
图中()A.近四年来迁徙规模逐渐增大B.每年正月初一迁徙规模最小C.每年正月初六出游人数多,迁徙规模较大D.2020年春节后受疫情影响,迁徙规模最小3.(2020•丰台区二模)若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只取决于表中两种资源,读表,回答问题。
甲省乙省丙省丁省961.9343.3866.2418.1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耕地保有量(万53.4747.87189.0771.8公顷)四省中环境人口容量最小的是()A.甲B.乙C.丙D.丁4.(2016•平谷区一模)人口迁移率指人口迁移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正值为迁入.读图回答:图中甲、乙、丙、丁各代表一个国家,依次是()A.苏丹、沙特阿拉伯、波兰、德国B.巴西、印度、德国、美国C.印度、中国、日本、德国D.尼日利亚、印度、德国、英国5.(2017•石景山区一模)360大数据中心基于9亿用户春运的迁徙态势,发布了2017年春节“空城指数”图,图中四城市均有一半以上人口离开。
读图,完成第11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北京空城主要是因为居民外出旅游②上海空城指数高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关③广州空城指数最高,外来人口最多④深圳春节人口流动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⑤四城市流出的人口以中青年为主体⑥春节人口流动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发展A.①③④B.②③⑤C.②⑤⑥D.①④⑥二.解答题(共5小题)6.(2023•房山区二模)如图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示意图。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25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师版)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25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单选题1.(2019·全国Ⅲ卷)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
如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A.肥料B.原料C.能源D.产品(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答案】(1)B(2)C【考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解析】【分析】(1)由图文资料可知,图中是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主要对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因此该自动处理系统的原料是厨余垃圾。
而不是肥料、能源和产品,B符合题意。
(2)由图可知,该图中的自动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应该是:首选对厨余垃圾分选,分拣处杂物和提取生物油脂,生物油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工业油脂(可以利用),另一部分是有机渣,然后把有机渣放到沼气池发酵,生产沼气,沼气可以发电,剩余的沼气渣(废渣)可以返田,提高土壤肥力。
因此四个选项中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B;(2)C【点评】垃圾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由于排出量大,成分复杂多样,且具有污染性、资源性和社会性,需要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和社会化处理,如不能妥善处理,就会污染环境,影响环境卫生,浪费资源,破坏生产生活安全,破坏社会和谐。
垃圾处理就是要把垃圾迅速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后加以合理的利用。
当今广泛应用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卫生填埋、高温堆肥和焚烧。
垃圾处理的目的是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
2.(2018·天津)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口与环境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口与环境专题练习题汇编一、单选题百度人口热力图是对手机用户地理位置数据进行密度分析处理后,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热力度并在地图上可视化,某区域热力度越高,表示人口越密集。
某课题组对2019年4月某一周武汉市中心城区的百度人口热力图进行赋值得到热力值最大的区域(高热区),绘制了该周中心城区工作日和周末休息日高热区面积随时间的变化图,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工作日9:00~10:00中心城区高热区面积快速增大,主要是因为人口( )A.从工业区向住宅区聚集B.从休闲区向办公区聚集C.从住宅区向办公区聚集D.从商业区向住宅区聚集2.中心城区高热区面积变化表明,工作日较休息日( )A.高度聚集时间更长B.高热区面积峰值出现时间更晚C.晚出晚睡特征明显D.商业娱乐功能中心使用强度大下图示意2000—2016年我国某地区流动人口数量变化。
据此完成问题。
3.上图表示的地区最有可能是( )A.京津唐都市圈B.川渝地区C.广东地区D.江浙地区4.2000—2016年,人口流动导致该地区农业( )A.种田大户增多B.种植结构复杂化C.机械化率下降D.田间管理精细化下图表示人口密度与海拔、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左图中的纵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纵坐标为人口密度②两图的纵坐标都为人口密度③左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④左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右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6.据图推断正确的是( )A.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均匀递减B.随着年降水量减少,人口密度均匀增加C.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人口密度分布D.人口密度分布与气候条件最密切7.下列关于图中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中A点可能位于青藏高原②图中C点可能位于四川盆地③图中E点可能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④图中D点可能位于东北平原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人口的分布状况受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影响。
专题08 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卷)(解析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08 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卷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16*3分)(2023·全国·模拟预测)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被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分隔为不相连的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势较高,西部多沼泽,首都斯里巴加湾系文莱最大城市。
文莱森林茂密,覆盖率72II%,沿海石油资源丰富。
全国共有四个行政区。
下图为文莱四个行政区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文莱人口密度最大的行政区是()A.淡布隆区B.都东区C.文莱一穆阿拉区D.马来奕区2.马来奕区人口分布受到一定限制,其因素主要是()A.丛林茂密,沼泽遍布B.远离海洋,气候干燥C.雨季过长,洪涝频发D.土壤贫瘠,难以耕种3.淡布隆区是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地区,主要是因为该行政区()A.山峦起伏,开发难度大B.位置孤立,跨区联系不便C.河流众多,航运价值低D.地壳活跃,地质灾害频发【答案】1.C 2.A 3.B【解析】1.由图可知,文莱一穆阿拉区面积最小,首都位于该区,且大多数地区距离海洋较近,对外联系便利,成为人口集聚区,因此该地人口密度最大,C正确,排除ABD。
故选C。
2.根据“东部地势较高,西部多沼泽”“文莱森林茂密,覆盖率72.11%”的信息,以及文莱地理位置可知,马来奕区尤其是其南部热带丛林密布,沼泽遍布,开发难度较大,限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A正确;该地区并没有远离海洋,排除B;文莱整体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高温多雨,不是本地人口分布的限制因素,排除B;该地为沼泽,土壤较为肥沃,但不适合耕作,排除D。
故选A。
3.淡布隆区位于文莱东部,是被马来西亚隔开的“飞地”,与本国其他地区陆路交通联系不便,人类活动的干扰少,自然环境保持了原生态,B正确;本地存在山脉但是开发难度较小,排除A;本地区河流较少,排除C;地壳活跃不是本地区生态环境良好的原因,排除D。
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以及政治、文化等。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人口与地理环境》高频选择题50题及解析

专题13 人口与地理环境精选高频考题50题·选择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分析,澳大利亚人口集中分布在()A.中部平原B.西部高原C.大分水岭D.东南沿海2.影响该国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河流D.资源【答案】1.D 2.B【解析】1.澳大利亚的东南沿海地区,气候适宜,海陆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悠久,矿产丰富,因此,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沿海地区,D正确;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地区气候较干旱,人口分布较少,AB错误;大分水岭处地势较高且起伏较大,地形条件差,人口分布较少,C错误。
故选D。
2.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的中部地区,澳大利亚有大面积的热带沙漠气候,在澳大利亚的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人口居住,所以说决定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因素,B正确;地形、河流、资源对人口分布也有影响,但不是澳大利亚人口分布最主要的因素,排除ACD。
故选B。
【点睛】澳大利亚人口地域分布不平衡,约90%人口分布在自沿海至内地的120千米沿海岸范围;其他地区人口稀少。
悉尼、墨尔本、珀斯、布里斯班、阿德莱德等十几个城市集中了全国人口的7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A.约8~9亿B.约15~16亿C.15.1或16.6亿D.约14~15亿4.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国家人口政策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D.地区开放程度【答案】3.A 4.B【解析】3.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应是约8亿~9亿,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口和环境问题练习含答案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口问题典例1近几年我国生育政策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连续调整,对中国未来的人口结构将产生重要影响。
下图示意我国2010~2030年不同人口政策下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
据此完成(1)~(3)题。
(1)“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的时段可能出现在()A.2016~2018年B.2020~2022年C.2024~2026年 D.2028~2030年(2)2016~2030年,我国人口变化带来的影响是()A.社会抚养负担将减轻 B.劳动力供给明显增加C.资源和社会压力加大 D.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3)受“全面二孩”政策影响最小的地区可能是()A.京津地区 B.沪宁杭地区C.青藏地区 D.冀鲁豫地区【解析】第(1)题,由于之前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时间较长,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小孩。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很多符合条件的家庭都选择生育二孩,所以导致2016~2018年我国人口增长率大大提高。
第(2)题,二孩政策实施后,新生婴儿数量增加,社会抚养负担会加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减缓,到2030年的15年中,新生的婴儿还没成年,不具备劳动能力。
第(3)题,青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原先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其影响就很小,因此“全面二孩”政策影响也不大。
【答案】(1)A (2)C (3)C典例2如图为1980~2010年三类国家平均年人口增长率。
完成(1)~(2)题。
(1)关于该时期三类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低收入国家以“高—高—低”模式为主B.低收入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转变最快C.中等收入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转变最慢D.高收入国家人口增长为“低—低—低”模式(2)导致三类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个人家庭收入水平差异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C.生育、教育成本的差异D.社会福利、社会观念差异【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知,高收入国家平均年人口增长率小于1%,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高考地理模拟试题分类汇编:人口与环境【2011·北京朝阳期末】“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
图6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
回答13~15题。
13.我国人口红利最大时期出现在A.1964年至1968年 B.2008年至2012年C.2024年至2028年 D.2040年以后【答案】13.B1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红利”期提前到来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B.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C.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D.城市化速度快【答案】14.C15.“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是A.人口老龄化 B.人口总量减少C.就业困难 D.经济衰退【答案】15.A【2011·北京朝阳期末】图7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
回答16~18题。
16. 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A.男女比例不平衡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答案】16.D17.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答案】17.D18.该国可能是A.中国 B.巴西C.德国 D.泰国【答案】18.C【2011·北京东城期末】读表1.完成33、34题。
表133.关于表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正确叙述是()A.美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B.德国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C.印度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日本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答案】33.B34.印度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①人口老龄化严重②劳动力严重不足③人口增长过快④人口总量大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答案】34.C【2011·北京东城期末】读图13,回答35、36题。
35.2001 - 2007年江苏人口 ( ) A .迁入增多 B .出生率上升 C .自然增长率上升 D .死亡率下降 【答案】35.A36.导致图中江苏人口增长总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 ( ) A .历史、文化差异 B .自然环境差异 C .经济发展差异 D .人口政策差异 【答案】36.C【2011·北京丰台期末】图14为中国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图。
读图,回答22、23题。
22.由图可知A .2000年与2050年,我国少年人口男性均少于女性B .2000年与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男性均多于女性C .2050年15—29岁人口数量较2000年下降D .40岁及以上人口,2050年少于2000年 【答案】22.C23.据图预测,未来四十年我国①人口高增长率和高增长量仍将长期并存②老龄人口比重增大,步入老龄化社会 ③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④社会福利增加,社会负担加重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①④ 【答案】23.B图14【2011·北京海淀期末】图1为“甲、乙、丙、丁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图”,图2为“不同阶段的人口发展模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1中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与图2人口增长阶段对应正确的是A.甲—① B.乙—② C.丙—③ D.丁—④ 【答案】1.B2、影响丙国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因素有①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②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经济发展水平较高A . ①②B . ②③C . ②④D . ③④ 【答案】2.C【2011·北京海淀期末】阿拉斯加是美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州。
目前阿拉斯加州人口有60多万,人口密度为0.42人/平方千米,全州人口近半数居住在城市。
读图3“美国阿拉斯加局部区域图”,回答3、4题。
3.阿拉斯加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住在安克雷奇市,原因是该市 ①不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等灾害侵袭 ②纬度较低, 气候比较温暖 ③位于海湾内部,受沿岸寒流影响小 ④地势较低,交通便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3.C4.影响阿拉斯加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A.自然资源 B.科技水平 C.地区开放程度 D.生活消费水平图3图1图2【2011·北京海淀期末】26.图9为“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图10为“G 城人口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据图9归纳出1950~2007年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
(2分)(2)据图9简述E 城发展成为大城市的主要优势条件。
(2分)(3)据图10描述2007年与1983年相比,G 城人口变化的特点,并简述这种变化趋势可能带来的问题及影响。
(6分) 【答案】26.本题共10分 (1)城市数量增多;(1分)城市规模扩大(或城市等级提高)。
(1分) (2)E城附近公路交通线路增加,成为区域公路交通枢纽城市,(1分)与铁路运输的联系便捷。
(1分)(3)特点:出生率从1983年的17‰左右降至2007年的9‰左右、死亡率稳定在5.5‰(或大于5.5‰小于6‰之间)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83年的11‰左右降至2007年的4‰以下。
(3分)问题和影响:人口老龄化,(1分)劳动力不足,(1分)退休、养老费用增加,加重社会负担。
(1分)【2011·北京西城期末】图8甲、乙分别示意京、津、冀都市圈2000年人口密度分布和人口增长率。
据图回答23、24题。
23.该都市圈人口密度分布特点为( )A .京、津、石家庄等直辖市最高B .东南部地区大于西:化部地区C .由东南地区向西北地区递减D .由中心地带向周边地区递减24.应用GIS技术在图8甲基础上制作图8乙,需要添加的数据是() A.各行政区边界的数值B.2000年各行政区人口数量C.各行政区面积的比值D.1999年各行政区人口数量【答案】24.D【17.表中数据反映的国家及该国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A.俄罗斯/现代型 B.孟加拉国/传统型c.芬兰/现代型 D.印度/传统型【答案】17.A18.以下各项,不符合该国人口状况的说法是A.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B.性别比失调现象由来已久c.劳动力后备资源不足 D.人口过多,应该控制人口增长【答案】18.D【2011·合肥一质】23.(14分)经国务院批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10年ll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
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来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根据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2000—2010年,合肥市城镇人口由l88万人增加到360万人,净增172万人,年均增长9.1%,合肥市城镇化率由44%提高到62.1%,年均提升l.8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增长率及城镇化率均高于同期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材料二(1)合肥市市区人l21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人口增长速度,请说明合肥市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2)读材料二,说出安徽省面临的人口问题,试列举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
(3)结合我省省情,简述城市化会给我省资源和环境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答案】23.(14分)(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人口的迁入(或“外来人口迁入”)(2分)(2)老龄化(2分)措施: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延长职工退休年龄等。
(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耕地资源减少;城市用水增加,水资源紧张,水体污染严重;过分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城市化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城市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固体垃圾增加;噪声污染和光污染加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工业排放的各种气体改变了太阳辐射强度,城市气温、降水等也发生改变,并出现“热岛效应”。
(6分,每小点1分,答出6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2010·济南一质】读“四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率历史及预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 1950年以来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是A.德国 B.英国 C.日本D.美国【答案】1.C2.下列措施与抑制人口老龄化无关..的是A.倡导适龄妇女生育 B.鼓励外来移民C.推迟退休年龄 D.增加儿童抚养补贴【答案】2.C【2011·济南一质】2010年11月,我国展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1-12题。
11. 与前几次相比目前人口普查难度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A. 人口分布更不均衡B. 人口增长速度各地差异大C. 人口迁移量大D. 国际间人口迁移过快【答案】11.C12. 通过人口普查可以弄清①人口数量②人口年龄构成③人口合理容量④城市化水平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12.B【2011·金华期末】人口流动是产生区域经济均衡过程的重要因素,而区域经济不均衡是导致人口流动的重要原因。
下图是中国1952~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常住人口为统计对象)分布变化图。
读图,完成9~10题。
9.1952~2005年间,两重心相距最近的年份及对应距离约为A.2005年140km B.2000年150kmC.l995年130km D.1990年140km【答案】9.C10.下列关于1952-2005年间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重心的移动方向是:先向东北,后向东南B 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始终是反向移动C、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是从口重心发生迁移的主要因素D.1975,-2005年间,两个重心的移动是同向且距离逐渐变小【答案】10.D【2011·辽宁锦州期末】下图示意1978-2008年我国四城市人口变动统计情况(注: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
读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四个城市人口变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 .甲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 .乙城市一直是人口净迁出区C .丙城市由净迁出区转为净迁入区D .丁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减慢 【答案】11.A12.下列省区中,最符合丁所反映的人口变动情况的是A .四川B .贵州C .安徽D .浙江 【答案】12.D【2011·南昌一调】表1是2000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地区构成,分析表1回答13—14题。
13.表l 中显示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是 ( ) A .城市到农村 B .城市到城市 C .中西部到沿海 D .农村到农村 【答案】13.C14.表格中人口跨省空间流动的原因主要是 ( ) A .经济因素 B .政治因系 C .资源条件 D .自然灾害 【答案】14.A【2011·南京一模】读我国某省人口数据统计表(表1),回答11~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