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穴位帖敷处方

合集下载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穴位贴敷是一种外治方法,在夏季三伏天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三伏灸”、“三伏贴”。

它主要适用于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和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来,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在施术前,需要准备好药物、选择相应的穴位、确定治疗体位和环境,并进行消毒。

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和生姜为基本处方,可以根据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药材炮制要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在施术时,可以采用贴法、敷法、填法和熨贴法等方法。

穴位贴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规范操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

在进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前,需要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进行常规消毒。

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的脱敏胶布固定,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治未病”方法,可以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

但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

在贴敷期间,患者的管理非常重要。

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患者应积极就医,并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

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

同时,在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者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并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办公室卫生管理制度规定了办公室卫生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及检查与考核,适用于本公司所有办公室卫生的管理。

公共区域和个人区域都需要保持干净清洁,无污物、污水、浮土,无死角。

门窗、墙壁、卫生间、洗手池等都需要经常保持清洁,毛巾等卫生工具用后要及时清洁整理。

穴位贴敷的制作与用法

穴位贴敷的制作与用法

寒贴
【制作方法】白芥子6克、延胡6克、细辛6克、制甘遂3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生姜调和,制成药饼。

贴于百劳、肺俞、膏盲。

大伏天开始贴治,隔7~10天贴一次,直至末伏结束,共贴3年。

【主治】用于寒性哮喘、咳嗽、喘证。

热贴
【组成】麻黄6克、生石膏20克、葶苈子10克、桑白皮10克、白果10克、甘草5克、苏子10克。

研末,醋调备用。

【用法】三伏天敷贴。

用时每次用醋将上药末调成糊状,用胶布固定穴位,可选用肺腧肾腧定喘大椎等,每穴用药末3克,每周贴一次,连贴7~8次。

虚贴
【组成】制附片10克、川乌10克、肉桂5克、桂枝10克、细辛5克、干姜6克、蜀椒6克、天南星10克、吴茱萸5克、补骨脂10克,上药洗净,麻油1000毫升浸1夜,煎熬去渣,入乳香、没药各10克,受膏成膏药。

【用法】伏天外贴,穴位取肺俞,每次2~3次。

【主治】温阳散寒,温肺化饮。

用于阳虚寒饮之寒哮。

肺脾两虚型喘证
【制作方法】五味子3g 白芥子4g 白术3g 半夏3g 当归3g 细辛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脾腧、中脘、命门
肾虚型喘证
【制作方法】五味子3g 淫羊藿3g 肉桂3g 甘遂1.5g 细辛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肾腧、命门
过敏性鼻炎
【制作方法】白芷3g 白芥子3g 荆芥3g 苍耳子3g 细辛1.5g 辛夷花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肾腧、命门
虚寒型胃脘痛
【制作方法】吴茱萸3g 高良姜3g 香附1.5g 山茱萸3g 枳实3g
【制作方法】酒调和,贴于中脘、天枢、足三里、胃腧。

小儿穴位贴敷疗法

小儿穴位贴敷疗法

小儿穴位贴敷疗法1、发热:在小儿发热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安乃近注射液混合消肿止痛贴于大椎穴,疗效甚佳,一般30分钟以内体温下降,贴敷12~24小时,待热退后,再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3至5克,75%的酒精调和同消肿止痛合剂敷入载体之上贴于大椎穴,24小时更换一次,连用2至3天,其功用为清热解毒,疏风透热,用于小儿外感高热,效果良好。

如:高热、心烦口渴、苔黄,用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各等份研末同上使用。

摊于渗透贴湿贴于大椎穴。

如鼻塞不通,用黄芩、薄荷、葛根、生石膏各等份加苍耳子2:1份,用法同上。

②、小儿咳嗽:A:热咳: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共研末用3克至5克同消肿止痛液共敷于载体上贴于膻中,肺俞穴,每24小时更换一次。

(其中药粉最好用蜂蜜调和)。

B、寒咳: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等份共研细末用3至5克用消肿止痛合剂混入贴于背部定喘、肺俞、前胸膻中穴上,24小时更换一次。

③、小儿哮喘:A喘促较重者,先以平喘为主,用氨茶碱注射液(根据年龄掌握计量)混合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贴于膻中,定喘、肺俞穴上,见效迅速。

B一般哮喘(病程较长者):用麻黄1份,自芥子4份,甘遂2份,细辛1份,玄明粉,前胡各3份,桑白皮6份共研细粉用蜂蜜做成饼状,待消肿止痛水溶于载体后,将饼放在载体之上贴于肺腧,涌泉穴之上,乳痹):乳香、没药、穿山甲、大黄、冰片共研末,用时以鸡蛋清和上药5至10克调匀做成药饼,贴于载体之上,敷于局部患处,24小时更换1次,其功用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④乳腺增生:生地、木香、莪术、穿山甲、乳香、没药各等份研细粉,用时取5克用米醋调匀做成药饼,待消肿止痛溶于载体上,贴敷局部。

其功用为疏肝理气,化瘀消肿。

主治乳增生,一般10至15次即愈。

⑤子宫肌瘤:海棠、乳香、没药、穿山甲、蟾蜍共研细份用醋和75%酒精调匀做成饼状,待消肿止痛液溶入载体后放入上,贴敷于关元穴,连贴10至15次,效果良好。

小儿中药贴敷疗法学习资料

小儿中药贴敷疗法学习资料

1、吴茱萸肉桂涌泉穴贴敷配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吴茱萸、肉桂颗粒剂食醋调匀,于每晚睡前敷于患儿双足涌泉穴, 4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治疗5天,在改善咽痛、拒食、流涎、咳嗽、口渴、便秘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5%,。

2、止嗽膏:麻黄,杏仁,黄芩,细辛,白芥子,法半夏,白蚤休,薄荷脑等,制成软膏,外敷双肺腧,天突,膻中,双涌泉,双定喘治疗。

3、小儿鼻炎,取炒白芥子、甘遂、细辛、白芷、肉桂等,新鲜生姜汁调制,选用大椎,双肺腧、双心腧、双膈腧贴敷,清淡饮食。

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三黄屏风膏贴敷,1号方:黄芪、白术、防风、黄精、元胡、酒大黄;2号方:苍术、党参、茯苓、白术、山楂。

临用采用生姜汁调成饼状,1号方敷于双肺腧、双膈腧、膻中8h,2号方敷于神阙穴,贴敷12h,每2周贴1次,每次连贴3天,总疗程2个月,共4次。

5、王氏玉屏膏治疗儿科杂病,主要由黄芪、白术、白芥子、细辛、肉桂、甘遂(1:1:0.5:0.5:0.5:0.05)组成,研为细末,凡士林调成膏剂备用。

6、腹舒散敷脐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腹舒散由元胡、枳实、白术、麦芽、丹参按2:2:1:1:1研末100目组成,使用时白醋调成膏状贴敷神阙穴。

7、小儿急性扁桃体炎,釜底抽薪散涌泉穴贴敷,组成:吴茱萸、大黄、黄连、胆南星各3克,研末,醋调成糊状,睡前温开水洗脚,贴敷时间不低于8h,连用5天。

8、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散穴位贴敷,组成干姜、吴茱萸、元胡、木香、黄连、莪术、炒白芍、枳实等分研末过80目筛,温开水调成糊状,用麻油涂在神阙、天枢、中脘、关元、气海穴,贴敷5h,每日1次9、小儿湿热泻,加味葛根芩连汤贴敷,免煎颗粒葛根、黄芩各10克,黄连、甘草各6克,呕吐严重者加半夏6克、竹茹10克,腹痛加白芍10克,木香6克,陈皮6克,小便少者加车前子、茯苓各10克,舌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各10克,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0克,发热者加银花、连翘各10克,加入适量黄酒制成药饼,胶布贴敷神阙,双侧脾腧,每日1次,每次贴敷4-6h,连用3天。

小儿中药贴敷疗法

小儿中药贴敷疗法

1、吴茱萸肉桂涌泉穴贴敷配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吴茱萸、肉桂颗粒剂食醋调匀,于每晚睡前敷于患儿双足涌泉穴, 4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治疗5天,在改善咽痛、拒食、流涎、咳嗽、口渴、便秘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5%,。

2、止嗽膏:麻黄,杏仁,黄芩,细辛,白芥子,法半夏,白蚤休,薄荷脑等,制成软膏,外敷双肺腧,天突,膻中,双涌泉,双定喘治疗。

3、小儿鼻炎,取炒白芥子、甘遂、细辛、白芷、肉桂等,新鲜生姜汁调制,选用大椎,双肺腧、双心腧、双膈腧贴敷,清淡饮食。

4、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三黄屏风膏贴敷,1号方:黄芪、白术、防风、黄精、元胡、酒大黄;2号方:苍术、党参、茯苓、白术、山楂。

临用采用生姜汁调成饼状,1号方敷于双肺腧、双膈腧、膻中8h,2号方敷于神阙穴,贴敷12h,每2周贴1次,每次连贴3天,总疗程2个月,共4次。

5、王氏玉屏膏治疗儿科杂病,主要由黄芪、白术、白芥子、细辛、肉桂、甘遂(1:1::::)组成,研为细末,凡士林调成膏剂备用。

6、腹舒散敷脐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腹舒散由元胡、枳实、白术、麦芽、丹参按2:2:1:1:1研末100目组成,使用时白醋调成膏状贴敷神阙穴。

7、小儿急性扁桃体炎,釜底抽薪散涌泉穴贴敷,组成:吴茱萸、大黄、黄连、胆南星各3克,研末,醋调成糊状,睡前温开水洗脚,贴敷时间不低于8h,连用5天。

8、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痛散穴位贴敷,组成干姜、吴茱萸、元胡、木香、黄连、莪术、炒白芍、枳实等分研末过80目筛,温开水调成糊状,用麻油涂在神阙、天枢、中脘、关元、气海穴,贴敷5h,每日1次9、小儿湿热泻,加味葛根芩连汤贴敷,免煎颗粒葛根、黄芩各10克,黄连、甘草各6克,呕吐严重者加半夏6克、竹茹10克,腹痛加白芍10克,木香6克,陈皮6克,小便少者加车前子、茯苓各10克,舌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各10克,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0克,发热者加银花、连翘各10克,加入适量黄酒制成药饼,胶布贴敷神阙,双侧脾腧,每日1次,每次贴敷4-6h,连用3天。

小儿穴位帖敷处方

小儿穴位帖敷处方

小儿穴位帖敷疗法小儿鉴于其生理特点,有些年龄偏小的患者不喜欢也不太适合内服汤药,有些患儿做针灸更是很害怕,见到针就哇哇大哭,临床中发现,小孩对艾灸这种热熏的方式也很恐惧,中医认为恐伤肾,所以治疗需要小孩的配合,经过长时间摸索,和以前湖北民间老中医师承的经验,可以使用外贴穴位,使用一定的介质调成粘状,固定在穴位上,深受患儿的喜欢,而且疗效较之汤药和艾灸等治疗方法可以比肩,根据脉象和舌象和指纹特点选择不同的配方。

让小儿生病远离哭声,父母省心。

小儿常见疾病四大分类外感类1 咳嗽痰多五子定咳粉(生金散)2 感冒咳喘寒包火(玉叶和营散还魂散)3 支气管哮喘(三仁椒米粉)4 鼻炎 (小儿通窍散)脾胃类1 小儿腹泻 (小儿止泻散)2 小儿食积(肥儿散)3 小儿厌食 (小儿迎香贴)肾阳肾气虚损类1 小儿好动好哭闹 (止静散)2 小儿口中口水多,易流涎 (控涎贴)3 小儿遗尿 (缩泉粉)4 五迟五软:斜颈等 (小儿护元散)皮肤、皮损1 风疹、荨麻疹、瘙痒(五官) 小儿消风散2 鹅口疮手足口病口疮(小儿疮脚贴)3 喉咙起泡舒喉散4 脚气湿气小儿脚气贴小儿散剂贴敷疗法验案之外感王小朋友 3岁 2014年4月18日 am 8:40 其母抱来时诉其近几日小孩沉闷不欲食,之前喜玩家中小白兔,诊其脉两脉弦滑,右寸浮数,苔黄,指纹紫。

口气重,口干不欲饮,气管里似有痰鸣,晨起流鼻涕,不打喷嚏,痰吐绿色,稍粘,纳差。

余嘱其外贴护元散五天量,敷脚心涌泉穴及肺俞用醋调护元散药。

三天后其母电诉,药用两天,效颇佳,上症几失。

后其回漳州老家一趟,小儿感冒复发,呕吐,余嘱乌梅三豆饮加冰糖生姜煮包菜心喝,次日早晨诉呕吐止,感冒咳嗽亦止,食欲变好,又玩起了他心爱的小白兔。

小儿外感之 1 咳嗽痰多:使用五子定咳粉,生金散(用醋调,贴肺俞丰隆)现值秋季,秋五行属金,与肺气相应,主燥肃杀之气重,小儿易外感咳嗽,很多一些陈年咳嗽也会在秋天容易复发,咳嗽有伴有痰,有白有黄,有浓有稀,有些伴有厌食、腹泻,脾胃虚弱,土不生金,导致肺气更加虚弱,咳嗽长久不愈,中药贴敷能补土生金,肺气旺则长久不愈的咳嗽可以停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患儿,脾胃一好,就很少咳嗽的原因外感之2感冒咳喘:秋天小儿易外感,容易晨起打喷嚏,流鼻涕,鼻塞不通气,有时会发烧,头痛,喉咙痛。

穴位贴敷治百病-儿科

穴位贴敷治百病-儿科

小儿腹泻(一)敷脐方[组成]车前子、丁香各1克,肉挂2克。

(车前子一袋【分15次用】丁香一袋【分3次使用】肉桂2带【分3次使用】)[制法]上药各研细末、和匀备用。

[用法]用时取2克置脐中,然后以加热之纸膏药盖贴于上。

每隔2天换药1次。

[功用]温中止泻。

[主治]1小儿腹泻(脾虚型),[疗效]一般1次即可获效。

无不良反应。

[附记]引自《中药贴敷疗法》。

(二)贴剂膏[组成]朱砂、樟脑、松香、明矾各等份。

[制法]上药各研细末,和匀备用。

[用法]成人取黄豆大2粒,小儿减半,填于脐中心,外用胶布或膏药封贴,1次不愈者,可在24小时后更换1次。

[功用]温散止痛,因肠止泻。

[主治]1肠炎与婴幼儿腹泻(单纯消化不良)。

[疗效]1治疗肠炎30例,痊愈28例,无效2例。

用治轻型幼、婴儿腹泻30例,痊愈37例,无效3例。

贴后一般2—12小时见效。

[附记]引自1g 75年《赤脚医生杂志》(5)。

(三)止泻敷脐方[组成]吴茱萸、肉桂、黄连、木香各3克,苍术5克。

(吴茱萸1袋、肉桂1袋、木香2袋苍术1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与适量葱白捣烂如泥状,摊成药饼状备用。

[用法]上药分2次敷于神阴穴上,外用伤湿止痛膏覆盖固定。

24小时换药1次。

同时配用西药止泻4味药(复方新诺明,多酶片,复方地芬诺脂,次硝酸铋),按体重给药。

[功用]温中燥湿,消炎理气。

[主治]小儿肠炎。

[疗效]治疗65例,全部有效。

[附记]引自l 991年《陕西中医》(8)。

加减:脾胃虚寒考去黄连,加小茴香、赤石脂各5克;湿热下注者去肉桂、吴茱萸,加秦皮5克。

(四)复方五倍散[组成]五倍子9克,生姜、吴茱萸各6克,白胡椒7粒。

葱白1段。

(五倍子2袋,生姜、吴茱萸各两袋,??)[制法]上药姜葱捣烂,余药研细末,食酷20一25毫升加热至50一60℃与上药搅拌成稀糊状备用。

[用法]脐部先用凡士林涂檫1遍,再趁热(不烫)敷脐部(约6厘米×6厘米,厚0.3-0.5厘米),外盖塑料纸,纱布,绷带包扎。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肺炎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肺炎

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肺炎疗法提供:昭通市中医医院赵艳萍,郑德勇治疗方法:给予全身治疗方法。

抗生素选择:细菌感染者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支原体感染者用阿奇霉素等。

其他药物:氨茶碱、沐舒坦、双黄连等,口服药:小儿咳喘灵冲剂等。

在此基础上用中药外敷。

处方如下:白芥子、细辛、胆南星各3份,葶苈子、炒莱菔子、紫苏子各1份,共研为末,以蜂蜜和醋调匀为糊状,据病情取膻中、中府、肺俞和阿是穴(啰音点或痰鸣音点)贴敷。

贴敷时,取药糊如蚕豆大,涂于医用自粘敷料中间(规格:6 cm×7 cm),再粘贴于所需穴位上,每日1~2次,每次4~6 小时取下,2次需间隔6 小时以上。

3天为1个疗程。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除常规静脉给药外,加用中药外敷穴位治疗,选用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宣肺降气的药物。

药用白芥子利气散结,胆南星燥湿化痰,细辛宣肺散寒,莱菔子、葶苈子、紫苏子化痰降气。

通过穴位敷贴使药物从皮肤吸收并刺激经络穴位。

常用穴位为膻中、中府、肺俞、阿是穴等。

“气会膻中”,膻中主一身之气,刺激膻中,可理气止痛;中府为肺的募穴,俞募配穴治疗肺系疾病;再加阿是穴的应用,加强宣通肺气、通经活络、降气化痰的作用,使痰去气顺则病愈。

该疗法既使药物发挥了作用,又有经络的穴位刺激作用,故而治疗效果更显著。

外治法方法简单易行,疗效肯定,还可弥补内治法的不足。

内外合治,中西结合,加快了炎症的吸收,提高了小儿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治疗过程,减少了疾病痛苦。

更多肺炎问题,请点击→(本文内容/图片转自网络,仅供参考,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

)分享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穴位帖敷疗法小儿鉴于其生理特点,有些年龄偏小的患者不喜欢也不太适合内服汤药,有些患儿做针灸更是很害怕,见ﻫ到针就哇哇大哭,临床中发现,小孩对艾灸这种热熏的ﻫ方式也很恐惧,中医认为恐伤肾,所以治疗需要小孩的配合,经过长时间摸索,和以前湖北民间老中医师承的ﻫ经验,可以使用外贴穴位,使用一定的介质调成粘状,ﻫ固定在穴位上,深受患儿的喜欢,而且疗效较之汤药和艾灸等治疗方法可以比肩,根据脉象和舌象和指纹特点ﻫ选择不同的配方。

让小儿生病远离哭声,父母省心。

小儿常见疾病四大分类外感类1 咳嗽痰多五子定咳粉(生金散)ﻫ2感冒咳喘寒包火(玉叶和营散还魂散)3 支气管哮喘(三仁椒米粉)ﻫ4鼻炎(小儿通窍散)脾胃类ﻫ1小儿腹泻 (小儿止泻散)2 小儿食积(肥儿散)3 小儿厌食 (小儿迎香贴)肾阳肾气虚损类ﻫ1小儿好动好哭闹(止静散)2 小儿口中口水多,易流涎 (控涎贴)ﻫ3小儿遗尿(缩泉粉)4五迟五软 :斜颈等 (小儿护元散)皮肤、皮损ﻫ1风疹、荨麻疹、瘙痒(五官) 小儿消风散2鹅口疮手足口病口疮 (小儿疮脚贴)ﻫ3喉咙起泡舒喉散ﻫ4脚气湿气小儿脚气贴小儿散剂贴敷疗法验案之外感王小朋友 3岁 2014年4月18日am 8:40其母抱来时诉其近几日小孩沉闷不欲食,之前喜玩家中小白兔,诊其脉两脉弦滑,右寸浮数,苔黄,指纹紫。

口气重,口干不欲饮,气管里似有痰鸣,晨起流鼻涕,不打喷嚏,痰吐绿色,稍粘,纳差。

余嘱其外贴护元散五天量,敷脚心涌泉穴及肺俞用醋调护元散药。

三天后其母电诉,药用两天,效颇佳,上症几失。

后其回漳州老家一趟,小儿感冒复发,呕吐,余嘱乌梅三豆饮加冰糖生姜煮包菜心喝,次日早晨诉呕吐止,感冒咳嗽亦止,食欲变好,又玩起了他心爱的小白兔。

小儿外感之 1 咳嗽痰多:ﻫ使用五子定咳粉,生金散(用醋调,贴肺俞丰隆)现值秋季,秋五行属金,与肺气相应,主燥肃杀之气重,小儿易外感咳嗽,很多一些陈年咳嗽也会在秋天容易复发,咳嗽有伴有痰,有白有黄,有浓有稀,有些伴有厌食、腹泻,脾胃虚弱,土不生金,导致肺气更加虚弱,咳嗽长久不愈,中药贴敷能补土生金,肺气旺则长久不愈的咳嗽可以停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患儿,脾胃一好,就很少咳嗽的原因ﻫ外感之2感冒咳喘:秋天小儿易外感,容易晨起打喷嚏,流鼻涕,鼻塞不通气,有时会发烧,头痛,喉咙痛。

使用玉叶和营散还魂散(用醋调贴曲池大椎) •小儿外感之3支气管炎、哮喘:三仁椒米粉(用醋调贴双侧涌泉穴),秋天也是支气管炎频发的季节,收敛肺气,让扩张的支气管能很好的回纳小儿外感之 4 鼻炎:ﻫ小儿通窍散( 用黄酒调贴侧三里印堂穴)小儿鼻炎是一种慢性病,有本来就鼻中隔有移位,也有肥大,造成呼吸不畅,影响心肺之气交流,有时还会头晕,造成缺氧状态,这个也会影响睡眠,严重者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中药散剂小儿通窍散外贴之目的,在于通鼻窍,促进心肺交流,消除鼻中息肉,打开呼吸屏障。

小儿喂养提醒小儿喂养温馨提醒之一:对于喂养小儿的家长,切勿强制喂食,小儿脏器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孩如果吃到不想吃了,说明已经喂到过度了,这样很容易损伤小儿的脾胃,古代小儿医家万全在他的《幼科发挥》讲“小儿常留三分饥”,是很有道理的。

水果不是饮食中必须的,尽量少吃水果为宜,《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吃水果要以当地产的,当时令的,符合身体需要为佳,现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水果已经很少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现在很多水果是外地产的,不符合时令,不符合身体需要。

另从中医上讲,水果寒凉,吃多了会损伤脾肾之阳,易致虚致泻,对于小儿身体一样,切勿将吃水果成为一种习惯,代替主食饮食上注意一下,首先小孩不让其挑食,以大米饭等五谷杂粮,少吃垃圾食品,我们吃的大米饭是最接地气的,远离抗生素,小孩感冒发烧咳嗽,使用中药,外贴的,艾灸等各种方子小儿腹泻:用药:黄连、吴茱萸、丁香、肉桂、苍术用法:等量研末,适量填脐,并以伤湿止痛膏固定。

每日1次,3次即愈。

小儿夜啼的穴位贴敷疗法本文Tag标签:幼儿疾病小儿白天安静,入夜啼哭,或每夜定时啼哭者称为夜啼。

本病应与其他疾病如各种皮肤病、佝偻病、疝气、蛲虫病等引起的身体不适或者瘙痒等出现的夜啼相鉴别;也应与护理不当引起的夜啼予以鉴别。

引起本病的原因,多因脾肠不足,喜温恶寒,腹中受寒,夜又属阴,寒邪凝滞,气机不通,或心火亢盛,积热上冲,邪热乘心,故见灯火愈啼;或因阴血亏虚,水不涵木,血不养肝,虚火内扰,热扰心神,虚烦不眠;或惊骇客邪,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敝夜啼发作。

1.方剂1(1)组成丁香、肉桂、吴茱萸各等鞋。

(2)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取适量药末置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每晚1次,次晨去掉。

(3)说明主治小儿脾脏虚寒型夜啼。

症见睡喜伏卧,曲腰而啼,下半夜尤甚,啼声低微,出气不温,面色青白,四肢欠温,食少便溏,唇舌淡白,指纹青自,腹中若得温熨抚摩,常可使夜啼稍缓。

2.方剂2(1)组成丁香3粒。

(2)用法将丁香末同饭捣作饼,贴患儿肚脐。

(3)说明主治小儿脾脏虚寒型夜啼。

3.方剂3(1)组成黑丑50g,米汤适量。

(2)用法将黑丑研为细末,以米汤和药末拌之成糊状,贮存备用。

用时取药糊适量涂满于患儿脐部,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之。

每晚于睡前th涂药,连续涂药至痊愈为度。

(3)说明主治小儿食积型夜啼。

症见小儿入夜啼哭不休,或定时夜间啼哭,腹胀,吮乳,大便带不消化之物,舌质淡红,苔白腻。

4.方剂4(1)组成朱砂、僵蚕、钩藤各9g,灯心草4g,黑丑3g。

(2)用法诸药混合研末,加米汤与药末调和如膏状,备用。

取药膏适量敷于患儿脐心和掌心(劳宫)穴位上,每日下午2—3时敷膏药1次,至睡前再敷1次。

连敷3-5天,疗效显著。

(3)说明主治小儿心经积热型夜啼。

症见睡喜仰卧,见灯火和上半夜啼哭尤甚,啼时有汗,啼声响亮,烦躁不安,口气热,面赤唇红,舌质红,舌尖尤红,舌苔黄,尿短黄或大便秘结,指纹青紫。

5.方剂5(1)组成朱砂、琥珀各等份。

(2)用法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

于每晚临睡前用干净毛笔或鸡羽毛(棉签亦可),以温开水浸湿蘸药末少许,涂于肚脐上(为免污染衣物可包扎),每晚1次,可连用3次。

(3)说明本方适用于受惊吓引起的小儿夜啼。

症见睡中时作惊惕而夜啼,哭声尖锐,时高时低,时急时缓,紧偎母怀,常可见明亮灯光而啼缓,而色乍青乍白,脉来弦急而数,或散乱不止。

若配合涂劳宫(双)、膻中(两乳之间)则效果更佳。

6.方剂6(1)组成朱砂0.5g,五倍子1.5g,黄连3g,生地黄10g,陈茶叶水适量。

(2)用法将4味药共为细末,加陈茶叶水适量,捏成小饼状,外敷于脐中,用胶布固定,每晚更换1次。

一般敷2~6次症状消失。

(3)说明本方适用于阴血亏虚型夜啼。

症见夜啼,五心烦热,五液俱少,躁动少眠,大便干,舌质红,或舌尖红。

7.方剂7(1)组成地龙2或3条。

(2)用法捣烂敷在脐上,用纸盖好,一夜即安。

(3)说明主治小儿夜啼。

8.方剂8(1)组成五倍子30g。

(2)用法五倍子烧存性研末,用乳母口水调成饼,外用贴患儿脐部,以布缚定。

(3)说明主治小儿夜啼。

9.方剂9(1)组成牛蒡子3g。

(2)用法研末掺膏药L,贴患儿脐ff1。

(3)说明主治小儿夜啼。

10.方剂10(1)组成丁香3粒,钩藤3g,蝉蜕2g。

(2)用法上药共研末,水训为糊,敷脐,常法固定。

(3)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惊啼不安。

11.方剂11(1)组成牛蹄用适景。

(2)用法牛蹄甲研末贴脐中。

(3)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

12.方剂12(1)组成牛蒡子50g,珍珠粉2g,朱砂3g。

(2)用法上药共为细术,每川lg填脐,常法固定。

(3)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惊啼。

13.方剂13(1)组成酸枣仁、郁李仁各5g。

(2)用法将2味药捣烂敷脐,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1换,连续3~5天。

(3)说明可养肝安神,适用于小儿夜啼。

14.方剂14(l)组成远志、合欢皮各Sg。

(2)用法将2味药捣烂,敷脐,用伤湿止痛膏吲定。

每日换药1次,连用3~5天。

(3)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

15.方剂15(1)组成焦山楂、鸡内金各等量。

(2)用法研细末,每次10g用米醋或者清水敷脐孔,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连用3~5天。

(3)说明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可消积化食,和胃安神小儿呕吐,是指乳食从口中吐出为主症的一种儿科常见病症。

与小儿呕吐相似的还有小儿溢乳,是偶尔小儿吸吮过多,胃满而溢,不应视为病象。

引起呕吐的原因,多因暴饮暴食,过食不洁食物,造成脾胃受伤,遂致乳食不化,宿食成积,阻滞中焦,胃气上逆;或者外邪犯胃,入于中焦脾胃,脾胃不和等。

1.方剂1(1)组成大黄、芒硝各6g,枳实5g,丁香3g,灶心上10g。

(2)用法先将前4味药研为术,灶心土煎汤,备用。

用时取药末适量,然后用灶心土汤调成糊状,敷贴于脐孔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或2次。

病愈为止。

(3)说明本方适用于食滞型呕吐。

症见嗳腐吞酸,呕吐乳食,脘腹胀满,夜寐不安,大便酸臭,舌苔白厚,脉滑。

2.方剂2(l)组成炒吴茱萸3g,生姜、葱白少许。

(2)用法上药共捣成糊状敷脐中,外用胶布固定。

(3)说明本方适用于外感寒邪型呕吐,症见呕吐,涕嚏,恶寒发热,头身不适,苔白,脉浮。

3.方剂3(1)组成鲜葱白20茎,鸡蛋2枚。

(2)用法把鲜葱白洗净,切碎略捣出汁,放入碗内与鸡堡(除壳)棚搅拌,切勿放盐。

热锅里放菜汁少许,将上2味药倒锅内煎成7cm2大饼l块,用纱布包裹趁热贴神阙穴。

(3)说明本方适朋于外感寒邪呕吐。

4.方剂4(1)组成吴茱萸10g,干姜9g,丁香6g,生姜、葱白适量。

(2)用法前3味药共研为细末,用时取适量与生姜、葱白共捣为糊状,敷贴于肚脐上,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2次,病愈为止。

(3)说明本方适用于胃寒型呕吐。

症见朝食暮吐,伴见面色苍白,唇舌淡白,食少不化,腹痛便溏。

5.方剂5(1)组成肉豆蔻(面裹煨热)4.5g,雄黄末3g。

(2)用法上药为末,醋糊为丸,黄豆大,晒干。

用1丸醋泡少时,放脐内以膏药贴之。

(3)说明主治小儿吐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