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住、行的变化

合集下载

关于建国以来人们吃、穿、住、行变化的调查

关于建国以来人们吃、穿、住、行变化的调查

关于建国以来人们吃、穿、住、行变化的调查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60年,我们国家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新时期,国家经济在三十年间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

弹指一挥间,60年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最深切的体会莫过于衣食住行上的革新。

下面我就简单的描述一下这些方面的变化:衣: 由衣不蔽体到时尚美观。

听父辈人讲,解放前穷苦人衣不遮体,建国后日子仍然穷酸,穿衣问题相当长时间都没能解决。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是那时很流行、很无奈的一句话,也是当时老百姓穿衣的真实写照。

计划经济时期凭证供应的年代,普通百姓一年最多能缝制两件粗布衣服,通常是大人穿了小孩穿,老大穿了老二再穿。

现在平常周末有空就会去商场逛逛,根据流行的款式、颜色等等不断地添置新衣服,实在懒得出门就在网上淘宝,想什么买什么。

走到大街上人们的穿着五彩斑斓,应有尽有,基本上与世界的最新时尚潮流一致了。

从国内名牌到国际名牌,要什么就买什么。

食: 由食不果腹到营养过剩。

“民以食为天”,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真理,吃饱饭是人生活下去基本条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的饮食从当初的食物匮乏、食不果腹、简单,到基本满足百姓温饱需求,再到如今的富足。

而这些变迁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经济社会60年来的不断发展变化。

住: 说到住房,尤其辛酸,解放前的农村,有些人家的房屋就是几根木柱脊梁上插上玉米秆子糊上牛粪,屋顶是黄草覆盖,做饭的时候常常有虫子掉进锅里。

绝大多数是清一色的黄泥墙屋,瓦下漏雨,地上泥潮,夏天倒是凉快,冬天冷得嗖嗖叫。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实行了家庭临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改善,勤劳的村民普遍修建起木质结构的房子来。

时间进入80年代,青瓦砖房建筑渐渐普及城市乡村,农村居民有了砖房,国家干部职工大多住上了单位分的两室一厅,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一、衣1.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清一色粗布、卡叽,海昌蓝几乎充斥了城里乡下。

从乡间到城市一片蓝、灰、黑,人人都穿着工农服、中山装。

全中国都是生活在这样一种单调枯燥的服饰年代,因此被外国人戏称为“蓝蚂蚁”。

2.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

追求个性与时尚成为新风尚。

二、食1.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2.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

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三、住1.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

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

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

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2.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

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

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改革开放60年来的衣、食、住、行变化

改革开放60年来的衣、食、住、行变化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

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

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

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

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

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

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

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

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

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

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

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

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

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
• 九十年代开始流行牛仔裤。
喇叭裤
健美裤
二十一世纪—时尚个性
• 在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穿衣追求的是时尚 个性,是独一无二。服装的作用不再是御 寒了,而是个人魅力的展现。当你面对着 川流不息的十字路口时,映入你眼帘的是 媲美争奇的各种服装,休闲服、运动服、 职业装......原料应用上面,棉的、丝的、 皮的、绒的真是应有尽有。从之前的“一 衣多季”到现在的“一季多衣”……
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 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
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 深入人心
粮票
•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 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 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 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 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 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 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 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 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 票、烟酒糖票、豆腐票。
改革开放前
“以阶级斗争为纲”耕作手段落后, 农业产量低,经济收入低,食品 供应紧张,依靠着各种票据购买 食品与生活必须品,人们的生活 苦不堪言。
改革开放后
吃…不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也是为了品味与享受人生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前
• 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的王国”。改 革开放前,人们主要的代步工具就是 自行车。
解放鞋
改革开放后—丰富多彩
•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大幅 度的提高。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消费观念等 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直被深埋在心里的 爱美之心,终于可以在服装上展现出来了,老百 姓衣柜里的衣服逐渐变得多了,颜色也来越丰富,颜色也告别了从前的灰 暗而变得五颜六色。开始流行喇叭裤、健美裤。

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衣食住行

改革开放前后变化衣食住行

改革开放后
历史ⅱ岳麓版第13课交通与通讯 的变化资料
精品课件欢迎使用
[自读教材·填要点]
一、铁路,更多的铁路 1.地位 铁路是 交通建运设输的重点,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 发展的动脉。 2.出现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 至开胥平各庄铁 路建成通车。 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
中 山 装
清 一 色 的 蓝 色 解 放 服
江青裙
70年代,江青裙、白 裙子、黄裙子、红裙子、 碎花裙开始流行。这在 穿衣色彩匮乏、黑白蓝 当道的时代,成为爱美 又不敢太张扬的女孩的 首选裙装。
一群大学生,男生穿中山装,干部服,女生穿列宁装。 列宁装实际上就是西服改进后的女装——大翻领、大掩 襟、双排扣、斜插口袋,还配一条带铜扣的腰带。
改革开放前
“以阶级斗争为纲”耕作手段落后, 农业产量低,经济收入低,食品 供应紧张,依靠着各种票据购买 食品与生活必须品,人们的生活 苦不堪言。
改革开放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吃…不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也是为了品味与享受人生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前
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的王国”。改 革开放前,人们主要的代步工具就是 自行车。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伟大的 决策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 “新时期29 年来,我 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 升、人民生活总体上 达到小康水平、社会 长期保持安定团结、 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 著增强的事实雄辩地 证明,改革开放是决 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 键抉择,是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筹办航空事宜

三、从驿传到邮政 1.邮政 (1)初办邮政: 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又设 , 邮传邮正传式部脱离海关。 (2)进一步发展: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 万国。邮联大会

中国衣食住行变化

中国衣食住行变化

中国衣食住行变化60年前的中国,满目疮痍;60年后的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行第三。

以前的南京,既没有美丽的花草树木,更没有规划完善的风景区,休闲的活动场所,而现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1、衣服从黑白灰蓝到五颜六色,从粗布褂中山装到蝙蝠衫喇叭裤再到“多色彩多款式混搭”,从崇尚洋服到回归民族……60年间,南京人穿着跨过保守、刻板、停滞与盲从,迈向创新、变化、发展和自主。

2、食:从“吃饱就好”到“科学饮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60年来,这个“天”让百姓绞尽了脑汁——过去是品种少,数量少,得想方设法地解决“肚子问题”;现在则是品牌多,品种全,达到“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科学吃出健康”的目标。

3、住:从“拥挤狭小条件差”到“宽敞舒适重环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60年来,南京的城市化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般矗立在城市上空,如新百大楼、华联大厦、南京电视塔。

在风景区的建设方面,新建了红山动物园、珍珠泉公园、绿博园、海底世界、白马公园—。

又把中山陵扩建为东郊风景区,夫子庙扩建成秦淮河风光带。

它们都将南京点缀的更加光彩夺目,特别是明孝陵申遗成功更提高了南京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4、行:从以前“基本靠走”到现在“立体交通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快速发展,南京的交通四通八达。

天上行,南京的禄口机场提供航天保障;地上走,铁路、长途汽车像乘公交一样快捷。

为了疏通交通,南京建设了外环路、立交桥、长江二桥、三桥,方便车辆进出南京,市内道路新建,拓宽,增加公共交通车,给市民出行带来了方便。

公交的发展我们也是很清楚的,过去主要在主干道上行,中山码头到夫子庙有过有轨电车,中央路上有33路电车,车站、码头有公共交通,其他出行就很不方便,有的全靠步行出门,有的骑自行车上下班,以前乘汽车也非常难,一是车少,二是人多,挤得汽车门都关不上,有的乘客在下面帮忙推,才把门关上,到了车里,人挤人,有事还为此争吵,人们的心情特别不好。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突破点之一,它突破了发展道路上的瓶颈,从而打开了新的界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这块有着5000年文明的神奇土地注入了更新更强的生命元素,使其活力倍增,从而使中国在各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物质方面。

此次调查,我们以北京三间房地区的部分居民为调查样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调查得出三间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改革开放,服装业,小康,居住条件,交通工具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小组的六个成员利用小学期的在校时间讨论设计出问卷的内容,并走访了北京三间房地区,一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94份。

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以及spss 统计软件将94份问卷的答案作以描述统计,得出了相关统计结果。

这些统计结果着实为我们的调查报告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和有力保证。

通过落实调查的各项环节,我们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创举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一、中国激荡30年:从“衣”看生活变化80年代初期及目前老百姓买衣服场所对比020406080年代初期目前目前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80年代初期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显然,改革开放以后,渐渐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小服装店或者大商场买衣服穿,集市的数量也有所下降。

在服装的样式与质地方面,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代替了统一的“灰色装”、老样式,人们的穿着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当时买布料要凭布票,一张小小的布票,悄然影响着人们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

跟棉布相比,“的确良”布挺阔不皱、结实耐用,因此即使价格不菲,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吃穿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吃穿住行的变化

小节
•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不足,改革开放后,人们 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即吃出营养、吃出文化、 吃出健康。
二、穿
•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 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我 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三、住
•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只有 3.6平方米,农村是8.1平方米。
• 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几年里,中国的城市面貌和百 姓住房条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城镇超 过了10平方米,农村超过24平方米。
四、行
• 改革开放前,农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车和自行车。
•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乘出租汽车和开私家车的人 多了起来,除此之外,我国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私人汽 车也越来越多。
Thank yo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改革以前人们衣着的特点是:色彩和样式单调,而且数量有限,需要 凭布票来购买
• 改革后服饰特点是:丰富多彩,而且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表明,在当今社会,服饰不仅仅是遮羞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 个性、显示风度的一种方式。
小节
• 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 表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生活方式变迁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生活方式变迁调查6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2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变迁无不折射出社会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生 活方式变迁调查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2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变迁,无不折 射出社会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

六十年,一甲子的岁月。

这六十年,是不寻常的六十年;这六十年,是让人荡气回肠的六十年。

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心灵和感受的角度来讲,衣食住行就如一对对孪生兄弟,他们有着共同的品质,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他们共同构成了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又共同擎起我心灵之上那片让人想往的蔚蓝的天。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2009年10月1日我们即将要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60个生日。

建国60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历史性的大跨越,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单是从百姓最普通的衣、食、住、行中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穿衣60年从穿衣保暖到高档名牌
建国60年,我国的“穿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我,在记忆里,那时候衣服的色彩仅有灰、黑、蓝三种颜色,样式简单,布料粗糙,翻开以前的老照片,清一色的灰色底调大家都会哑然失笑。

记得我小时候的衣服都做得很大,这样才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温暖而朴实。

在建国60年中,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可谓越来越高,人们更加的去追求个性、时尚、流行、品牌。

衣服已不再仅仅为了保暖,更多的是为了彰显个人的性格与品位。

衣服已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更彰显出当时人民的物质和精神追求。

饮食60年从吃不饱到“吃”文化
衣食住行看新中国之变化
说到吃,勾起我的回忆:70年代初期,我们一家5口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生活十分贫困,一年四季只能吃大路菜。

不是逢年过节,就难得吃上顿肉,家里来了贵客,父母才肯起大早,拿上“肉票”去排长队买肉,那时副食供应不足,全城4个肉食店每天只卖几百斤肉,每次买肉若是能买上一块膘头好的肉算幸运的了。

一个星期天,我去红卫路肉食店买肉,称肉的“肥猪头”给我砍了一块红赤赤的“槽头肉”,回到家里惹得母亲好是生气,从此,我再不在红卫路肉食店那买肉了。

肉买到家里,母亲总是从肉上熬下点油来,留着以后炒菜吃,然后才炒上一锅菜。

到吃饭时,母亲怕我兄弟3人吃饭没眼色,就用碗给我和两个哥哥各盛一份,叫我们到一边去吃。

这样吃肉的机会一年难得几次,我和哥哥吃起来格外小心,我们排列坐在一起,先吃菜后吃肉,如遇到肉也不很快吃下,直到菜吃完了,才数数碗里剩下多少肉块,比看谁的多、谁的肉肥、谁的肉块大,然后挟在筷子上慢慢嚼吃。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搞活,1977年刚刚恢复高考制度,大哥从知青组上报名高考,大年初一从已上班的“地区体委”领到一个半月工资的同时,领到省城西安本科院校录取通知书;二哥在次年从知青下放的林场应征入伍;我呢自然免去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很有必要”之政策要求,“免下”在县城找到一份工作。

一恍三十多年过去,随着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餐桌上肉菜成了家常菜,吃肉的花样也不断更新,也不再挑肥的买、拣肥的吃,猪肉吃腻了,就换换口味,吃羊肉、吃牛肉、吃鸡、吃鱼、吃生猛海鲜。

女儿吃肉吃得刁,肥肉一点不吃,只吃带骨肉,妻子讲究身材,肥的更是不敢沾,而“猪八戒”的猪仔猪孙们总不能光长贴身瘦肉,肥肉总归要有,于是这肥肉都
成了我的“专利”了。

住房60年从没处住到住得敞
在住的方面我感受最深,在建国初期,人们的居住情况大多是一大家子挤在一起,本不宽敞的屋子就显得更加的“拥挤”。

当时人们对房子的要求并不高,只求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住的也大多是土房或砖房。

“有屋”,各家各户几乎都住上了属于自己的砖房或单元楼,一家几口别提多幸福了。

83年安康大水灾以后从“有屋”,逐步走向“优屋”,先是一室一厅、小二室一厅、再到大二室一厅、再到三室一厅。

什么小高层、复式住宅、跃式、别墅也逐渐的由“不敢想”转变为“敢想”和“拥有”。

住房的大变化也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出行60年从出行难到游山玩水
行,是人们的行动方式,从只靠脚到自行车再到火车机动车再到轮船飞机的普及,使原本要花上几天的时间才能办到的事情在一个小时内成为可能。

这在我的记忆里,七十年代,老百姓出行大多数是靠脚走路,小部分家境较好的有辆自行车则是非常令人羡慕的,八十年代,自行车就比较普及了。

九十年代,随着道路拓宽改造,摩托车“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公交车和的士也已经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人们出门相当便利了,要经济实惠型的可以乘坐公交车,要讲究赶时间、舒适型的出门就可以打的。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每家都有几辆电动车,不少初中生就已经骑电动车上学了。

公交车和的士也不断升级换代,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

而且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购车已成为一些家庭的新时尚。

加上车的价格下调,越来越多的家庭都争相购车,我身边许多朋友开上了私家车。

节假日邀带着家人游山玩水,呼朋唤友郊外散散心,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哦!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60年弹指的一瞬,“窥一斑而见全豹”,“衣食住行”是与人民生活最息息相关的方面,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

从衣食住行的变化中,我们看到了国家的蓬勃发展,人民的幸福安康。

六十年的风风雨雨,洗练着顽强的中华民族,见证着发展的中华民族,铸就了辉煌的中华民族,同时正以崭新的姿态展望伟大的中华民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