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制-伤寒论习题集
伤寒论练习题(打印版)

伤寒论练习题(打印版)一、单选题1. 《伤寒论》的作者是谁?A. 张仲景B. 李时珍C. 孙思邈D. 华佗2. 《伤寒论》中所论述的主要病症是什么?A. 瘟疫B. 伤寒C. 痢疾D. 霍乱3. 《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是指哪六经?A. 肺、心、脾、肝、肾、胆B.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C. 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D. 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4. 《伤寒论》中提到的“太阳病”主要是指什么?A. 头痛发热B. 腹痛腹泻C. 咳嗽气喘D. 胸满背痛5. “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用于治疗哪种病症的方剂?A. 阳明病B. 少阳病C. 太阳病D. 太阴病二、多选题6. 《伤寒论》中提到的“阳明病”主要症状包括哪些?A. 口渴B. 便秘C. 腹胀D. 脉浮7. 根据《伤寒论》,下列哪些方剂可用于治疗“少阴病”?A. 真武汤B. 四逆汤C. 理中丸D. 麻黄汤8. 《伤寒论》中提到的“厥阴病”主要症状包括哪些?A. 手足厥冷B. 腹痛C. 呕吐D. 脉细三、判断题9. 《伤寒论》中提到的“太阳病”的典型症状是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
(对/错)10. 《伤寒论》中提到的“少阴病”的典型症状是手足心热、口干、心烦、脉细数。
(对/错)四、简答题11. 请简述《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临床意义。
12. 根据《伤寒论》,如何鉴别“太阳病”与“阳明病”?五、案例分析题13. 患者,男性,35岁,主诉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脉浮紧。
请问根据《伤寒论》,该患者可能属于哪种病症?应如何治疗?以上练习题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伤寒论》的基本知识和临床应用。
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可以加深对《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理论的理解,提高临床辨证施治的能力。
伤寒论题库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一)A1型题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答案:E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A.王叔和B.成无己C.张机D.林亿E.华佗答案:C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A.孙思邈B.王叔和C.成无己D.林亿E.柯韵伯答案:C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答案:B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答案:C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D.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E.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答案:B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A.循经传B.表里传C.直中D.并病E.合病答案:B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A.直中B.并病C.表里传D.两感E.越经传答案:D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A.113首B.112首C.111首D.397首 E.245首答案:B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E.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答案:B(二)X型题1.“伤寒学”的研究内容包括:A.《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B.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C.《内经》的成书年代D.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答案:ABDE2.构成“伤寒学”的要素包括:A.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B.长期的学术发展史与不同的学术流派C.大量的研究文献与一定数量与水平的研究队伍D.资金与硬件条件的支持E.在中医学的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答案:ABCE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A.《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汤液经》E.《甲乙经》答案:ABCD4.《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下哪几个方面:A.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B.继承了前人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C.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系统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并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E.制定了若干基本治则,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并为中药制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伤寒论》的作者是谁?A. 张仲景B. 华佗C. 李时珍D. 孙思邈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伤寒的主要症状?A. 发热B. 恶寒C. 咳嗽D. 头痛答案:C3. 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主要指的是什么?A. 外感风寒B. 内脏疾病C. 暑湿感冒D. 湿热病答案:A4. 伤寒论中提到的“白虎汤”主要用于治疗哪种症状?A. 气虚体弱B. 阴虚发热C. 阳虚寒冷D. 痰湿内阻答案:B5. 伤寒论中提到的“桂枝汤”主治的是什么?A. 风寒感冒B. 风热感冒C. 暑湿感冒D. 湿热感冒答案:A二、填空题1.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主要内容是研究________的治疗方法。
答案:伤寒2.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强调治疗应根据不同的________来制定。
答案:病证3.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将伤寒分为________、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
答案:太阳4. “伤寒三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为________病。
”答案:少阳5. “伤寒,身热不甚,脉数,无汗,自衄者,此为________病。
”答案:阳明三、简答题1. 请简述《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法。
答:《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法是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的一种针对伤寒病的辨证方法。
六经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差异,来确定治疗方案,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原则之一。
2. 阐述《伤寒论》中“桂枝汤”的组成及其主治症状。
答:《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是一种经典的方剂,主要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和大枣五味药物组成。
这个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特别是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脉浮紧等症状的太阳病初期。
桂枝汤具有发汗解表、调和营卫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感冒症状。
3. 描述《伤寒论》中“白虎汤”的适应症和治疗原理。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试题一、单选题1、气喘,咳痰清稀,宜服用哪方()A.麻黄汤B.桂枝加杏子厚朴汤C.桂枝汤D.小青龙汤2、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适用于()A.气血损伤惊悸证B.心阳虚烦证C.心阳虚惊狂证 D.邪气弥漫烦惊谵语证3、下列哪方可以治疗少阴热化证()A.桃花汤B.猪苓汤C.麻黄细辛附子汤D.吴茱萸汤4、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吴茱萸汤的主治证()A.胃中虚寒,食谷欲吐B.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C.少阴吐利,手足逆冷D.胃虚停饮,心下痞硬5、炙甘草汤证的病机是()A.发汗太过,损伤心阳B.心气不足,气血虚少C.心阳不足,肾水上逆D.心阳不振,心阴不足6、太阳蓄水证“消渴”的病机是()A.水饮内停,阳虚不化B.里热伤津,津液不足C.饮停气阻,气不化津D.阴虚有热,水热互结7、“虚烦”的含义是()A.正气虚致心烦B.心烦由阴血虚所致C.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D.虚热扰心致烦8、阳明病的基本病机是()A.胃肠燥热亢盛,里热实证B.里热炽盛与肠中糟粕相结C.邪热结滞于胃D.里热炽盛,津亏液耗9、麻子仁丸证的脉症表现哪项是错误的()A.腹满痛B.大便硬C.不更衣十日无所苦D.趺阳脉浮而涩10、原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
”其中“协热而利”意指()A.太阳与阳明合病而下利 B.太阳与少阳合病而下利C.热结旁流之下利 D.里寒夹表热下利11、“麻沸汤”是指()A.麻醉用的汤剂B.煮沸的水C.麻黄煮沸去上沫D.即麻黄汤12、白头翁汤证的病机是()A.少阴邪热,内迫阳明,损伤肠络B.厥阴寒热错杂,壅滞肠道,损伤肠络C.肝经湿热下注,损伤肠络D.表寒里热,内陷迫肠,水液下趋13、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病机是()A.枢机不利,水饮内停B.风寒袭表,枢机不利C.邪陷少阳,弥漫表里D.枢机不利,阳明燥实14、不为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所共有的是()A.恶寒B.发热C.头痛D.汗出15、《伤寒论》中的风温是指()A.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的病证B.太阳温病误用辛温发汗的变证C.里热炽盛,津液受伤证D.阴伤火炽,热动肝风证16、四逆散与四逆汤二方同治四肢厥逆,但前者所治厥逆的病机是()A.阳气内郁B.血虚寒凝C.阴盛阳衰D.四肢失养1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的主证是()A.无汗而喘B.发热而喘C.汗出而喘 D恶寒而喘18、患者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治疗应首选()A.栀子豉汤B.白虎加人参汤C.猪苓汤D.酸枣仁汤19、患者年方19,时胸闷气短,心悸欲按,宜用何方治疗()A.炙甘草汤B.四逆散C.桂枝甘草汤D.小柴胡汤20、黄连阿胶汤证的“心中烦,不得卧”的机理是()A.肾阴不足,热扰胸膈B.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C.肾阴不足,气血双亏,复被邪扰D.阴虚内热,阴损及阳,阴阳俱虚21、白虎加人参汤证出现恶风寒的表现是()A.发热与恶寒并见B.不发热而但恶寒C.恶寒一日自罢,即自汗出而发热D.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22、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使用下列何方治疗( )A.通脉四逆汤B.四逆汤C.四逆散D.人参汤23、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于小柴胡汤的主治证()A.心烦喜呕B.泄利下重C.胸胁苦满D.往来寒热24、小建中汤证中,心中悸而烦的机理是()A.心之阴阳两虚,血气不足B.中焦阳虚,水饮上逆C.脾胃虚弱,水停心下D.心脾不足,气血双亏,复被邪扰25、黄芩汤证下利的机理是()A.脾胃虚弱,中气下陷B.湿热郁遏,损伤肠络C.胆热下注,枢机不利D.脾肾阳虚,统摄无权26、“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的病机是()A.心阳被伤,肾中水寒之气上逆B.正气较旺,外伸抗邪C.肝寒胃逆,浊阴上犯D.脾虚水停,水气上逆27、患者素有喘疾,近日受寒后,微发热恶寒,咳嗽气喘,微汗,舌淡苔白,脉浮缓弱考虑给予()A.桂枝加厚朴杏子汤B.小青龙汤C.桂枝麻黄各半汤D.桂枝汤2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适用于()A.气血损伤惊悸证B.心阳虚烦证C.心阳虚惊狂证 D.邪气弥漫烦惊谵语证29、“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的病机是()A.脾虚失运,统摄无权,水气上泛B.肾阳虚弱,不能主水,水气上泛C.胃虚水停,水气上泛D.膀胱气化失职,水气内停,致水气上泛30、小承气汤证的脉象是()A.脉沉实B.脉沉迟有力C.脉浮滑D.脉滑而疾31、猪苓汤证的主要病机是()A.水蓄膀胱,气化不利B.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C.阴虚火旺,心肾不交D. 胃阳不足,水停中焦32、白通汤证的病机是()A.心肾阴虚,阳不外达B.肾阳虚衰,阴寒内盛C.肾阳衰微,阴盛格阳D.寒邪直中少阴,阳郁不达33、太阴病“脏有寒”的意思是()A.寒邪直中脏腑B.脾阳不足,寒湿内盛C.脾肾阳虚,寒湿内盛D.寒邪损伤脾胃34、桃花汤中赤石脂的用法是()A.与诸药同煎B.研末冲服C.另煎取汁,对入干姜,粳米煎液中D.一半全用入煎,一半研末冲服35、蓄水证与蓄血证比较,错误的是()A.两者都是太阳病变证B.前者有小便不利,后者小便自利C.前者为病在气分,后者为病在血分D.前者治疗先表后里,后者治疗先里后表36、阳明急下证与少阴急下证的共同病机是( )A.正虚邪实,阴虚热盛B.燥热亢盛,阴津欲竭C.燥热内结,气机不通D.燥热内结,宿食内停37、阳明少阳合病,见胸胁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 )A.小柴胡汤B.小承气汤C.大柴胡汤D.调胃承气汤38、“谷道”是指()A.食道B.胃C.大小肠D.肛门39、下列关于附子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鉴别的论述哪一项最确切()A.恶寒的轻重B.心烦口燥渴与否C.身痛骨节痛与否D.发热与否40、阳明病提纲“胃家实”的涵义解释比较确切的是()A.胃肠燥热亢盛B.胃家燥热亢盛C.胃肠邪气盛实D.肠中燥结成实41、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D.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42、病人主诉“气喘”,可辨为小青龙汤证的依据是()A.发热,恶寒,汗出,头痛B.汗出而喘,无大热,脉数C.发热,无汗,恶寒,头痛,咳嗽,呕逆D.发热,恶寒,小便不利43、下列有关小柴胡汤的加减运用,错误的是()A.胸中烦不呕去人参、半夏,加栀子、豆豉B.口渴去半夏,加重人参,再加瓜蒌根C.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D.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44、根据原文,下列证候除哪项外,均可在大陷胸汤证中出现()A.从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B.日晡所小有潮热C.脉浮滑D.不大便五六日45、以下证候除哪项外,均为真武汤证的主证()A.心下悸,头眩B.身瞤动,振振欲擗地C.骨节痛D.腹痛,下利二、多选题1、有化痰作用的方剂是()A.五苓散B.四逆散C.三物白散D.半夏散E.理中丸2、下列哪几项是治疗奔豚证所需的()A.大枣B.茯苓C.甘澜水D.桂枝E.甘草3、炙甘草汤中桂枝的作用错误的有()A.通阳复脉B.振奋心阳C.祛风通阳D.温通血脉E.平冲降逆4、哪些证能出现厥()A.白虎汤证B.瓜蒂散证C.四逆汤证D.四逆散证E.乌梅丸证5、外感疾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因素是()A.正气的强弱B.感邪的轻重C.治疗的当与不当D.胃阳的盛衰E.素体体质6、太阳病误下成结胸或痞证与什么有关()A.有否误下B.感邪的轻重C.有否痰水内停D.胃阳的盛衰E.素体体质7、便脓血可见于()A.葛根芩连汤证B.白头翁汤证C.大承气汤证D.桃花汤证E.黄芩汤证8、生附子和干姜同用的方剂是()A.桂枝加附子汤B.茯苓四逆汤C.附子汤D.真武汤E.白通汤9、三承气汤证所共有的证候为()A.心烦B.不恶寒,反恶热C.腹胀滿D.潮热E.汗出10、阳明病外证的表现为()A.心烦B.不恶寒,反恶热C.腹胀滿D.潮热E.汗出11、用白饮和服的方剂有()A.五苓散B.四逆散C.三物白散D.半夏散E.理中丸12、含有桂枝、甘草的方剂为()A.茯苓甘草汤B.五苓散C.桂枝人参汤D.小建中汤E.桃核承气汤13、机理属寒热错杂,壅结于中,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的心下痞是()A.心下痞,脉关上浮B.心下痞,恶寒,汗出C.心下痞,呕而肠鸣,下利D.心下痞,发热,恶寒,汗出E.心下痞,下利益甚14、含有发热、恶寒证候的证有()A.十枣汤证B.瓜蒂散证C.五苓散证D.寒实结胸证E.脏结证15、哪些证能出现发黄()A.蓄血证B.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C.太阴寒湿证D.四逆汤证E.理中汤证《伤寒论》试题答案一、单选题1、D2、C3、B4、D5、D6、C7、C8、A9、A 10、D11、B 12、C 13、A 14、D 15、B16、A 17、C 18、A 19、C 20、B21、D 22、A 23、B 24、D 25、C26、B 27、A 28、D 29、A 30、D31、B 32、C 33、C 34、D 35、D36、B 37、A 38、D 39、B 40、A41、B 42、C 43、A 44、C 45、C二、多选题1、CD2、ABCDE3、CE4、ABCDE5、ABC6、CDE7、BDE8、BE9、ABCDE 10、BE11、ABCDE 12、ACDE 13、CE 14、ABC 15、ABC。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汇总一、单选题1. 《伤寒论》的作者是谁?A. 张仲景B. 华佗C. 孙思邈D. 李时珍答案:A2. 《伤寒论》主要论述的是哪一类疾病?A. 内科疾病B. 外科疾病C. 传染病D. 儿科疾病答案:C3. 《伤寒论》中“伤寒”一词的含义是什么?A. 指因感受风寒而引发的疾病B. 指因感受暑热而引发的疾病C. 指因感受湿邪而引发的疾病D. 指因感受燥邪而引发的疾病答案:A二、多选题1. 下列哪些是《伤寒论》中提到的治疗原则?A. 辨证论治B. 对症下药C. 因时制宜D. 因人制宜答案:A, B, C, D2. 《伤寒论》中提到的“六经辨证”包括哪些?A. 太阳经B. 阳明经C. 少阳经D. 太阴经E. 少阴经F. 厥阴经答案:A, B, C, D, E, F三、判断题1.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对)2. 《伤寒论》只讨论了伤寒病的治疗。
(错)3. 《伤寒论》中的“伤寒”指的是所有外感疾病。
(错)四、简答题1. 简述《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答案:《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是指通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络的病变特点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了疾病的阶段性和经络的关联性,为中医临床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2. 《伤寒论》中如何理解“辨证论治”?答案:《伤寒论》中的“辨证论治”是指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征,结合四诊(望、闻、问、切)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疾病的类型和阶段,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的个体化和动态调整的特点。
五、案例分析题1. 患者出现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脉浮紧等症状,根据《伤寒论》的理论,应如何诊断和治疗?答案:根据《伤寒论》的理论,患者的症状符合太阳伤寒的表现。
治疗上应采用发汗解表的方法,常用的方剂有麻黄汤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伤寒论国医通习题及答案全集

伤寒论国医通习题及答案全集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1、下列可用于表里同病,但不属于表里同治的方剂是(d)2、A、麻黄附子甘草汤。
3、B、大青龙汤。
4、C、麻黄细辛附子汤。
5、D、抵当汤。
6、E、桂枝人参汤。
7、2、以下除哪项外,均可见喘症?b8、A、麻黄汤证9、B、桂枝汤证10、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11、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12、E、小青龙汤证13、3、太阴病下利可兼见下列 (c ) 症状?14、A、手足厥冷15、B、下利清谷16、C、手足自温17、D、脉微细18、E、利下臭秽19、4、霍乱病病程中出现"吐利止"表现,下列表述中最为确切的是 (a ) 。
20、A、既有病向愈,亦有气阴耗竭者21、B、为阳气耗竭,无驱邪外出之力22、C、为阳气来复,病向愈者23、D、为阴血耗伤,无物可下24、E、为阳气耗伤,阴凝阻中25、5、运用牡蛎泽泻散治疗的差后水肿证属 (e ) 。
26、A、脾虚水停27、B、肾阳虚水停28、C、脾肾阳虚水停29、D、寒湿停聚下焦30、E、湿热壅阻31、6、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病机是( b)32、A、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营阴外泄33、B、风寒袭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34、C、风寒袭表、邪入经俞、经气不利35、D、风寒袭表、卫气被遏、阳郁内热36、7、下后胸满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其针对的病机属性是D 。
37、A、肺阳虚38、B、肾阳虚39、C、心阳虚40、D、心胸阳虚41、E、心阴虚42、8、小青龙汤证中咳、喘、呕主要与D 有关。
43、A、风寒郁闭44、B、表证不解45、C、卫气闭郁46、D、饮邪内停47、E、营阴凝滞48、9、栀子豉汤禁忌,是下列哪项(D )49、A、其外有热50、B、手足温51、C、饥不能食52、D、旧微溏53、10、以下除哪项外,均是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之一?E54、A、心下痞55、B、肠鸣56、C、呕吐57、D、下利58、E、噫气不除59、11、少阴病篇论及的少阴病咽痛包括 ( C) 。
伤寒论国医通习题及答案全集

1、下列可用于表里同病,但不属于表里同治的方剂是(d)A、麻黄附子甘草汤。
B、大青龙汤。
C、麻黄细辛附子汤。
D、抵当汤。
E、桂枝人参汤。
2、2、以下除哪项外,均可见喘症?bA、麻黄汤证B、桂枝汤证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E、小青龙汤证3、3、太阴病下利可兼见下列(c ) 症状?A、手足厥冷B、下利清谷C、手足自温D、脉微细E、利下臭秽4、4、霍乱病病程中出现"吐利止"表现,下列表述中最为确切的是(a ) 。
A、既有病向愈,亦有气阴耗竭者B、为阳气耗竭,无驱邪外出之力C、为阳气来复,病向愈者D、为阴血耗伤,无物可下E、为阳气耗伤,阴凝阻中5、5、运用牡蛎泽泻散治疗的差后水肿证属(e ) 。
A、脾虚水停B、肾阳虚水停C、脾肾阳虚水停D、寒湿停聚下焦E、湿热壅阻6、6、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病机是(b)A、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营阴外泄B、风寒袭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C、风寒袭表、邪入经俞、经气不利D、风寒袭表、卫气被遏、阳郁内热7、7、下后胸满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其针对的病机属性是D 。
A、肺阳虚B、肾阳虚C、心阳虚D、心胸阳虚E、心阴虚8、8、小青龙汤证中咳、喘、呕主要与D 有关。
A、风寒郁闭B、表证不解C、卫气闭郁D、饮邪内停E、营阴凝滞9、9、栀子豉汤禁忌,是下列哪项(D )A、其外有热B、手足温C、饥不能食D、旧微溏10、10、以下除哪项外,均是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之一?EA、心下痞B、肠鸣C、呕吐D、下利E、噫气不除11、11、少阴病篇论及的少阴病咽痛包括( C) 。
A、以少阴阴虚为主的病证B、以少阴阳虚为主的病证C、少阴阴虚为主的病证和少阴阳虚为主的病证均论及D、风热证E、风寒证12、12、下列方证除哪一项外,均可出现厥逆(B )A、乌梅丸证B、柴胡桂枝干姜汤证C、瓜蒂散证D、白虎汤证13、13、少阳病半表半里证的发热热型是(C ) 。
A、寒热并见B、发热定时而作C、寒时不热,热时不寒D、发热多恶寒少E、发热恶寒,如疟状14、14、"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B)主之"A、白虎汤。
《伤寒论》试题(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伤寒论》试题一、单选题1、《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年代大约是()A.春秋时代 B.西汉末年 C.战国时代 D.东汉末年2、《伤寒论》中变证的概念是()A.实证突然转为虚B.热证突然转为寒证C寒证突然变为D病情发生性质变化,超越六经范围3、并病的涵义是()A.两经病归并为一经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C.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兼有其他证候4、治疗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应首选()A.桂枝汤B.麻黄汤C.小青龙汤D.麻黄附子细辛汤5、太阳中风证中汗出的机理是()A. 阳虚不能固摄于外B. 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C. 卫虚失固,腠理疏松D. 外邪化热,热迫津出6、下列除哪项外,均属桂枝汤的适应征()A.汗出恶风B.头痛发热C.咳嗽痰黄D.鼻鸣干呕7、桂枝汤服法中指出,服药后,“啜热稀粥”,其意在()A.助药力以发汗,以散风寒之邪B.防止发汗太过,以伤阴液C.防止发汗太过,以伤阳气D.补脾气以助运化8、桂枝去芍药汤证中“脉促胸滿”的机理是()A.误下邪陷,与水气相结于上焦 B.误下邪陷,痰热阻于胸中C.邪陷胸中,正气欲抗邪外出之势 D.邪陷胸中,胸阳被遏,郁而不伸9、麻黄汤证的病机是()A.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营阴外泄B.风寒袭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C.风寒袭表,邪入经输,经气不利 D.风寒袭表,卫气被遏,阳郁内热10、小青龙汤用于()A.外感风寒,内有气滞B.外感风寒,内停水饮C.外感风寒内有里热D.素有痰热又感风寒11、哪项不是大青龙汤证的表现()A.发热 B.无汗而喘 C.脉浮紧 D.无汗,烦躁12、患者,女,30岁。
恶寒发热头痛,项背拘急不舒,无汗,鼻塞流清涕,周身酸楚不适,纳减,食后欲呕,小便清,苔白,脉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 伤寒论习题集
主编 姜建国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 伤寒论习题集
主 编 姜建国(山东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 顾武军(南京中医药大学) 李宇航(北京中医药大学) 何新慧(上海中医药大学) 主 审 王新陆(山东中医药大学) 2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 伤寒论习题集编委会 主 编 姜建国(山东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 顾武军(南京中医药大学) 李宇航(北京中医药大学) 何新慧(上海中医药大学) 编 委(以姓氏笔画排列) 纪立金(福建中医学院) 曲 夷(山东中医药大学) 朱章志(广州中医药大学) 吕翠霞(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友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张国骏(天津中医学院) 金东明(长春中医学院) 周庚生(浙江中医学院) 翟慕东(成都中医药大学) 主 审 王新陆(山东中医药大学) 3
编写说明 根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关于编写七年制规划教材习题集的通知”的精神,由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伤寒论》编委会组成《伤寒论习题集》编委会,合作编写本书。兹将有关事项说明如下: 一、根据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从广度和深度掌握《伤寒论》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熟悉考试规则、习题模式和解题技巧,而且也为建立本课程的考试题库奠定基础,特组织编写《伤寒论习题集》。 二、中医学科的考试习题研究,是中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伤寒论》又属中医经典课程,其在内容和体例上极具特色,教学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和特殊性。《伤寒论》课程的习题研究已进行多年,从事本专业教学的老师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如何在习题与考试方面更适合于七年制层次的教育教学特点,则是一个新的尝试。相信本书的编写,会对《伤寒论》教学和七年制学生的培养有所裨益。 三、本习题集的命题,以七年制规划教材《伤寒论》为基础,以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和要求为依据,以七年制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为主要素材,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力求命题符合教学实际,既突出教材的内容重点,又确保知识的覆盖面。 四、本习题集为《伤寒论》的配套教材,两书的内容必须协调一 4
致。本书以章为单位,章下为题型,章末为参考答案。后附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模拟试题又分本科A、B卷和本科考研究生A、B卷。 五、本书根据命题的性质分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和判断题。其中选择题又分A1型题、A2型题、B型题和X型题。主观性试题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其中论述题中可以含病案分析题型。 六、本书的总论习题由姜建国编写,第一章习题分别由顾武军、翟慕东、纪立金、张国骏编写,第二章习题分别由何新慧、朱章志、吕翠霞编写,第三、四章习题由周庚生编写,第五章习题分别由李宇航、张友堂编写,第六章习题分别由张友堂、金东明编写,第七、八章习题由曲夷编写。全书完成后,经王新陆教授主审定稿。在编写过程中,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的葛常祝老师协助做了不少编务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的编写,是七年制《伤寒论》习题研究和编写的新尝试,加之时间较仓促,谬误在所难免,敬请老师和学生在使用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订。
《伤寒论习题集》编委会 2005年7月 5
目 录 总 论 ...................................................................................................................................................... 6 参考答案 .............................................................................................................................................. 8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 13 参考答案 ............................................................................................................................................ 49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75 参考答案 ............................................................................................................................................ 93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 101 参考答案 .......................................................................................................................................... 107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111 参考答案 .......................................................................................................................................... 113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 116 参考答案 .......................................................................................................................................... 118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120 参考答案 .......................................................................................................................................... 125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 128 参考答案 .......................................................................................................................................... 131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 133 参考答案 .......................................................................................................................................... 136 附录一 本科模拟试题(AB卷)及参考答案 ................................................................................ 138 本科模拟试题(A卷) ................................................................................................................... 138 参考答案 .......................................................................................................................................... 142 本科模拟试题(B卷) ................................................................................................................... 145 参考答案 ..........................................................................................................................................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