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说课稿

合集下载

《春望》说课稿精品3篇

《春望》说课稿精品3篇

《春望》说课稿1教材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1、背诵默写《春望》,了解五言律诗的特点。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

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

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学习《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引言概述:《春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局势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怀。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春望》进行分析,包括诗歌背景、描写春天景色、描写人民生活、表达忧国忧民情感以及艺术特点。

一、诗歌背景:1.1 时代背景:《春望》创作于唐代晚期,当时国家政治动荡,社会秩序紊乱,人民生活困苦。

1.2 诗人背景: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对国家的动荡局势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

1.3 创作目的:杜甫通过《春望》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呼吁社会改革和国家安定。

二、描写春天景色:2.1 自然景色:诗中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山河和草木的形象表达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2.2 花草树木:诗中提到了桃花、杨柳等春天常见的花草树木,通过描绘这些景物的生长繁茂,表达了春天的繁荣和希望。

2.3 人文景观:诗中还描绘了人们在春天的活动,如“行人欲断魂,倚杖无处寻”,通过描写行人的凄凉和无助,进一步突出了国家动荡的局势。

三、描写人民生活:3.1 农民生活:诗中提到了农民的生活困苦,“战士军旗昼,胡沙暮天红”,揭示了农民在战乱中的苦难和困境。

3.2 士人遭遇:诗中还描绘了士人的遭遇,“闻道龙标过五溪,我亦潜心学剑眉”,表达了士人在乱世中的无奈和努力。

3.3 平民百姓:诗中通过描写平民百姓的生活,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四、表达忧国忧民情感:4.1 忧国忧民:诗中通过描绘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怀,“明朝散发弄扁舟,踏遍青山人未老”。

4.2 对现状不满:诗中还透露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征人怨遥夜,不应双泪珠”,表达了对战乱和动荡局势的愤怒和不满。

4.3 呼吁改革:诗中通过表达自己的忧虑和不满,呼吁社会改革和国家安定,“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2023年春望说课稿(七篇)

2023年春望说课稿(七篇)

2023年春望说课稿(七篇)春望说课稿篇一《春望》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中的一首诗歌。

该单元是围绕着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来安排教材内容的。

本单元总共5篇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体裁来阐释爱国情怀这一主题,而《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课时安排:1个课时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1,新课导入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

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

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11 说教材《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的忧国忧民之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价值。

111 诗歌主题通过描绘国都沦陷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对亲人离散的痛苦思念。

112 诗歌结构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开篇描绘春望之景,为下文抒情铺垫;中间两联通过细节描写,进一步展现诗人的内心痛苦;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2 说学情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但对于杜甫诗歌的风格和特点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

121 知识储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具备初步的诗歌解读能力。

122 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在深入分析诗歌情感和艺术手法方面还需要引导。

13 说教学目标13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含义,背诵全诗。

13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4 说教学重难点14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14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手法。

15 说教法15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情感。

152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和艺术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15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16 说学法16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

162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共同探究诗歌的深意。

17 说教学过程1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安史之乱时期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引入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72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173 讲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关键词语和典故。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春望》篇1一、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

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

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

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

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春望》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

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

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

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

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

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春望)说课,标签:初三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

最新杜甫《春望》教案(优秀6篇)

最新杜甫《春望》教案(优秀6篇)

最新杜甫《春望》教案(优秀6篇)杜甫《春望》教案篇一通过这首诗歌的教学,收获良多。

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量多读,并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在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以读带学,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

在教学中,老师多提问,少讲解,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问题,总结问题。

所以我设计了很多思考题目,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

布置的扩写题目,老师可以示范性的先写开头,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效果。

杜甫《春望》教案篇二纵观杜甫之仕途,可谓极不顺利。

先是考取进士落第,受困长安,继则投诗献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一小官。

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玄宗入蜀。

本欲北投肃宗,却陷于贼手,羁縻半载。

好不容易冒死逃归获左拾遗,又因房案私情,犯颜直谏,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以后,虽然官复原职,而旋即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不久关中饥荒,杜甫遂弃官携家随民加入逃难之列。

此后在好友严武处(成都)稍有短暂的安定生活(就是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的那段时间,这两句恐怕也并不仅仅是感慨诸葛武侯吧?),但随着严武之死,再落漂泊不定,直至病死在湘江之上。

杜甫胸怀远大志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却不能脚踏实地(“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喜欢做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却又有失约束、满腹牢骚(“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喜欢关心天下大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又高谈阔论不切实际,他甚至是一个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养活不了的人(“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这样的人必然会在现实中到处碰壁不为所容,而终将一无所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从而酝酿出《离骚》式的满腔“怨恨”情绪。

人们把杜甫的诗歌风格概括为“沉郁钝挫”,其“沉郁”之风恰恰道出其作品内容及主题的深沉厚重、所抒情感的压抑郁闷。

杜甫《春望》教案4篇

杜甫《春望》教案4篇

杜甫《春望》教案杜甫《春望》教案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春望》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春望》教案1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

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1、《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

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

2、《石壕吏》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意1、学生四人为一组,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

力求形式多样,有所创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

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

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

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

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
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

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

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平复、一封报平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1、诗人对于一封报平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平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
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