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
英语文化中的几个典故

潘多拉地盒子:’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女子.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地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地女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地弟弟埃庇米修斯(意为“后知”).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盒,潘多拉趁机打开它,于是各种恶习、灾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地东西:希望.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地关上了.“潘多拉地盒子”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地根源.达摩克利斯剑: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地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帝王.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让他坐在帝王地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地利剑,以此告诉他,虽然身在宝座,利剑却随时可能掉下来,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刻存在着忧患.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地潜在危机.b5E2R.缪斯:缪斯是希腊神话中位文艺和科学女神地通称.她们均为主神和记忆女神之女.她们以音乐和诗歌之神阿波罗为首领,分别掌管着历史、悲剧、喜剧、抒情诗、舞蹈、史诗、爱情诗、颂歌和天文.古希腊地诗人、歌手都向缪斯呼告,祈求灵感.后来,人们就常用“缪斯”来比喻文学、写作和灵感等.p1Ean.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地怪物,埃及最大地胡夫金字塔前地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地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地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地中午,他变成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地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谜”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地问题. DXDiT.皮格马利翁: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地塞浦路斯国王.他憎恨女性,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地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地象牙女像,并爱上了她.他像对待自己地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地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被用在教育心理学上,也称“期待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地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地方法不同,学生受到地影响也不一样.RTCrp.犹大地亲吻:’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地亲信子弟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地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地仇恨.他们用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地亲吻”比喻可耻地叛卖行为.5PCzV.诺亚方舟:'出自《圣经》.上帝对人类所犯下地罪孽非常忧伤,决定用洪水消灭人类.诺亚是个正直地人,上帝吩咐他造船避灾.经过个昼夜地洪水,除诺亚一家和部分动物外,其他生物都被洪水吞没.后被用来比喻灾难中地避难所或救星.jLBHr.伊甸园: ;出自《圣经》.上帝在东方地一片富饶地平原上开辟了一个园子,里面有果树和各种飞禽走兽.上帝让亚当看守园子.为排解他地寂寞,上帝从亚当地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来陪伴他.他们过着无忧无虑地日子.人们用伊甸园比喻人间地乐园. xHAQX.禁果:出自《圣经》.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上帝允许他们食用园中地果实,唯独“知善恶树”上地果实不能吃.狡猾地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从此他们懂得了善恶,辨别出真假,而且产生了羞耻之心.上帝因此将他们逐出伊甸园.禁果比喻被禁止得到而又渴望得到地东西. LDAYt.多米诺骨牌:是一种西洋游戏,将许多长方形地骨牌竖立排列成行,轻轻推倒第1张牌时,其余骨牌将依次纷纷倒下.用于比喻时,“多米诺骨牌效应”常指一系列地连锁反应,即“牵一发而动全身”.Zzz6Z.象牙塔:出自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地书函《致维尔曼》.奥古斯丁批评同时代地法国作家维尼作品中地悲观消极情绪,主张作家从庸俗地资产阶级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一种主观幻想地艺术天地——象牙之塔.“象牙塔”被用来比喻与世隔绝地梦幻境地.dvzfv.滑铁卢:年,在比利时地滑铁卢,拿破仑率领法军与英国、普鲁士联军展开激战,法军惨败.随后,拿破仑以退位结束了其政治生涯.“滑铁卢”被用来比喻惨痛地失败.rqyn1.鳄鱼地眼泪:西方传说,鳄鱼捕到猎物时,一边贪婪地吞噬,一边假惺惺地流泪.喻指虚假地眼泪,伪装地同情.又被引申为一面伤害别人,一面装出悲天悯人地阴险狡诈之徒. Emxvx.山姆大叔:是美国地绰号,产生于年美英战争时期.纽约州一位诚实能干地肉类包装商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山姆大叔”.他担任纽约州和新泽西州地军需检验员,负责在供应军队地牛肉桶和酒桶上打戳.人们发现该厂地牛肉桶上都盖有E.A—U.S.标记.本来,E.A是一个军火承包商地名字,U.S是美国地缩写.碰巧山姆大叔(UncleSam)地缩写与美国地缩写(U.S.)相同,人们就管美国叫“山姆大叔”.美国人把“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以及爱国主义精神视为自己民族地骄傲和共有地品质.年,美国国会正式承认“山姆大叔”为美国地民族象征.SixE2.。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研究典故是指借用他人已有的语句、成句或一段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常常被用来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深化主题,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文将探讨几个英语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典故,并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奥斯汀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句“说吧,兰伯特先生,说吧,不说也行,不管你说不说,我都会理解你的。
”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讲述的是一个富商向另一个人借钱,后者要求前者用自己的肉体做抵押。
通过引用这句话,奥斯汀将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与男主角达西·贝因利相比较,暗示了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爱意。
这个典故不仅增添了小说的文化内涵,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一个受到广泛引用的英语文学作品是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
在这部小说中,王尔德多次引用了《圣经》中的典故,如亚当和夏娃、耶稣的最后晚餐等。
通过借用这些典故,王尔德将道林·格雷与圣经中的人物相提并论,暗示了他与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引用《圣经》的典故还加深了小说的宗教主题,使读者更能理解作品中探讨的道德与罪恶的问题。
除了典故的借用,英语文学作品中还经常运用一些象征性的典故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中,他以动物为主角,借用了苏联历史中的一些象征性事件和人物,如斯大林代表的拿破仑、列宁代表的雪球等。
通过运用这些象征性的典故,奥威尔巧妙地讽刺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腐败和统治者的独裁。
这些典故的运用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引发读者对权力与自由的思考。
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运用是一种文化载体,它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审美效果,还能够给读者带来对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思考。
研究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对于理解作品本身和传播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典故的来源和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家的用意,并更好地欣赏和解读英语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中引用典故的书

外国文学作品中引用典故的书《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本书中出现了很多西方的典故。
典故之一:征服者威廉出现在第三章《绕圈跑和长尾巴》中,威廉当时法国公爵也是英国国王爱德华的表兄弟,他救了爱德华一命,爱德华为了报答他,答应把王位继承权让给他,结果爱德华反悔了,把王位传给了他妻子的弟弟。
威廉非常愤怒,就带兵攻打了英格兰,史称诺曼底登陆,威廉用铁血手段加免了称王,令整个英格兰臣服。
他征服了这个地方之后,把管理权给了他的朋友,他只是名义上的国王。
这次征服,给英格兰岛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事物,比如说法律、法语词汇、宗教、商业、文化、建筑等。
典故之二.第五章“威廉老爹,你老了”是根据《老人的安慰,以及他怎么获得安慰》改编而成。
第三个典故“爵位”。
出现在第六章《猪和胡椒》,从中世纪开始,欧洲的封建君主一般会在自己的国家内,根据贵族占有土地的多少来为他们设立爵位,最高的爵位是公爵,公爵是仅次于国王的王侯大臣;其次是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英国的爵位制度流传到了现在,但现在是把爵位传给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
第四个典故“柴郡猫”。
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有一只猫叫柴郡猫,它经常神秘的出现或者消失,经常咧嘴咧嘴大笑,而且笑容久久不散。
柴郡是英国的一个地名,英国有句俗语“笑得像一只柴郡猫。
”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这个作品的影响,西方人把露齿傻笑的人称为柴郡猫,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能看到他的影子,比如电影《鬼妈妈》还有《龙妈》中都有这样的柴郡猫的影子。
第五个典故:第七章:疯狂的茶会中疯帽匠、三月兔、睡鼠。
为什么要选择他们作为疯子呢?那一时期,帽子都是用野兔皮做的,由于野兔皮很难剥,人们就将野兔浸泡在水银之中,以便使它皮肉分离,水银有毒,会让人疯疯癫癫,所以做帽子的人最终都会变成疯子,所以制帽匠也就成了疯子的象征。
三月的兔子到了发情期会特别狂躁,就像疯了一样。
岁数是三属的一种夜间活动,白天不停的睡觉,故事中也一直在睡。
这三种动物都源自于典故,所以他们成了疯子的代表。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研究典故是指在一个文学作品中借用、引用另一个文学作品或者历史事件的情节、人物或者某一特定的语言或形式。
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使用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作者可以通过引用过去的经典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来丰富作品的内涵,增加其深度和广度。
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使用丰富多样,可以是对高雅经典的致敬,也可以是对时事或者大众文化的调侃和戏仿。
本文将就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使用进行研究,分析其种类、功能以及对作品的影响。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可以分为两大类:经典文学作品的典故和历史事件的典故。
经典文学作品的典故是指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借用、引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或者语言形式。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经常引用希腊神话中的情节和人物,如《仲夏夜之梦》中出现了希腊神话中的仙女和精灵。
莎士比亚还常常引用古罗马史诗《埃涅阿斯》和《成吉思汗》中的情节和人物。
而历史事件的典故则是指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借用、引用历史事件中的情节、人物或者语言形式。
《红与黑》中就出现了法国大革命中的情节和人物,作者司汤达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和考证,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震撼力。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有着丰富的功能。
典故可以丰富作品的内涵。
通过引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作者可以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增加其深度和广度。
典故可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的引用,作家可以使作品更加真实感人,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认同。
典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的引用,作者可以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提高读者的审美体验。
典故还可以提升作品的文化价值。
通过对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的引用,作者可以使作品更具有文化品质,提升读者的文化修养。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对作品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
典故的使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难度和深度,增加读者阅读的乐趣和挑战。
典故的使用可以增加作品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使作品更具有个性和独特魅力。
英语典故修辞

英语典故修辞好的,我可以为您介绍一些英语典故和修辞手法。
一、英语典故1. 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这个典故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喀琉斯。
他是一位勇猛无比的战士,但他的身体唯一的弱点是脚后跟。
在一次战斗中,他被一支箭射中了脚后跟,最终因此身亡。
因此,Achilles' heel这个词汇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致命弱点。
2.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这个典故也来自希腊神话。
潘多拉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她被赋予了开启一个盒子的权力。
当她打开盒子时,里面释放出了所有的灾难和疾病,只有希望留在了盒子里。
因此,Pandora's box这个词汇被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引发的一系列不幸事件。
3.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这个典故来自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战争。
希腊人为了攻占特洛伊城,制造了一只巨大的木马,藏在里面的希腊士兵成功地进入了城内,最终攻占了特洛伊。
因此,Trojan horse这个词汇被用来形容一种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危险或欺骗。
二、英语修辞手法1. 比喻(Metaphor)比喻是一种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比较的修辞手法。
比喻通常用来强调某个特定的特征或性质。
例如,“他是一只狮子”就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勇气和力量。
2. 暗示(Allusion)暗示是一种引用文学、历史或文化事件的修辞手法。
通过暗示,作者可以在不直接提到某个事物的情况下,传达出相关的意义和情感。
例如,“他是一个现代版的浪漫主义者”就是一个暗示,引用了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概念。
3. 对比(Contrast)对比是一种将两个事物或概念进行对比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比,作者可以强调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例如,“他的声音像雷鸣般嘹亮,而她的声音则像轻柔的风声”就是一个对比,强调了两个人声音的不同。
以上是我为您介绍的一些英语典故和修辞手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
西方国家在长期的民族融合和国家的更替的背景下,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中,产生了大量的典故,有来自赋予悠久历史的文化典籍、有来自宗教文化的资料文献,有来自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传说。
典故不仅在民间社会文化中流传,在英语文学作品中也被广泛运用。
本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英美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剖析几种常见的英语典故的翻译技巧,为英美文学中典故的翻译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标签:英语文学;典故典籍;翻译策略;翻译技巧典故,顾名思义,通常是指来自于一些历史文化或某个特定的民间故事,具有极大的哲理性及启示生活真谛的作用,是民族文化长久累积的宝贵财和文化富精髓。
在文学作品中,文人墨客常用这种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并有隐喻作用的、极具民族文化特色文学体裁来表达作者的文学思想、体现文学的美学价值或者艺术价值。
每个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不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导都会导致彼此之间的文化、宗教、风俗有比较大的不同。
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将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最贴近原文意思翻译出来,是当下语言翻译中的难题之一。
一、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来源及其特征一)源于圣经故事的典故。
基督教是人们普遍信仰的宗教,而《圣經》是基督教的教典,是西方文化形成的源泉之一,它不仅丰富了英美典故的发展,对英语语言有着深远的影响。
《圣经》中的故事或者典故对所有的基督教信徒或者是使用英语的人所熟知,许多西方作家在创作时经常引用圣经中的故事。
这些故事涉及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甚至直接影响西方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伦理观等。
参阅以下典故:1、forbidden fruit 禁果。
《圣经》亚当和夏娃抵挡不住诱惑,偷吃禁果,最后被从伊甸园中逐出;2、Heap coals of fire on one’s head 以德报怨;3、As poor as Job 家徒四壁;4、Juda’s kiss 口蜜腹剑;5、lost sheep 迷途者。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研究导言典故是指作品中引用的历史故事、传说、典籍、名言或其他文学作品的片段或内容。
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丰富篇章的内涵,也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在英语文学中,典故广泛存在于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不仅是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也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研究,分析其特点、作用和实践意义,以期能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一、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特点1. 多样性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来源多样,涵盖了历史、哲学、宗教、神话、传说、文学作品等各个领域。
典故可能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包括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莎士比亚戏剧、古代传说等等。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展现了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
2. 文学性典故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因此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具有鲜明的文学性特点。
典故的运用需要考虑其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的关联,以及其对作品整体表现效果的影响。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往往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不仅仅是简单的引用,还要考虑其在作品中的融合和表现方式。
二、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作用1. 丰富作品内涵典故可以为英语文学作品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引用历史、文学、宗教等领域的典故,作品可以展现出多元的文化特色,增加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典故还可以为作品赋予不同的历史、哲学、道德等意蕴,使作品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
2. 强化作品表现力典故的运用可以增强英语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一些经典的典故常常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象征意义,通过引用这些典故,作品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题、表现人物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典故还可以为作品增添一定的神秘色彩和历史感,吸引读者的眼球,提升作品的文学价值。
3. 丰富作品情节典故可以为英语文学作品的情节发展提供丰富的素材。
一些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典故可以被巧妙地融入到作品情节中,为情节发展增添新的色彩和张力。
常见外国文学典故80个

常见外国文学典故80个1、洗礼:出自《圣经》。
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听了神蛇的话偷吃禁果犯下了罪,这个罪过从此代代相传,叫做“原罪”;各人违背上帝旨意也会犯罪,称为“本罪”。
所以,凡笃信上帝的人,必须经过洗礼,洗刷原罪和本罪。
洗礼时,主洗者口诵经文,受洗者注水额上或头上,也有全身浸入水中的,故洗礼也称“浸洗”。
后比喻经受某种锻炼或考验。
2。
禁果:《旧约?创世纪》: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上帝允许他们实用园中的果子,惟有一棵“知善恶树”上的果子禁止吃。
但狡猾的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
结果心明眼亮,知善恶,辨真假,羞耻之情油然而生,被上帝逐出伊甸园。
蛇也受到惩罚:终生用肉躯爬行。
比喻因被禁止而更想得到的东西。
3。
犹大的亲吻: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
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
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
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
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4。
海妖之歌:出自希腊神话。
传说在一个岛上住着一些以美妙歌声迷人害人的海妖,名叫塞王。
后奥德赛路经该岛,事先得到瑟西女仙的警告,用蜡封住同伴们的耳朵,又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同伴们奋力划桨,终于战胜了迷人的歌声。
比喻那种骗人的甜言蜜语。
5。
苹果之争:出自希腊神话。
密尔弥多涅斯人的国王珀琉斯和女神西蒂斯邀请众神参加婚礼,惟独忘了争吵之神厄里斯。
厄里斯寻衅将一个金苹果扔在宴席中,说是要送给最美丽的女神。
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芙罗狄蒂都争相要这个金苹果,最后苹果判给了阿芙罗狄蒂。
并由此引发了特洛伊战争。
比喻祸端。
或指挑动是非、播弄不合。
6。
阿基里斯之踵:希腊神话英雄阿基里斯唯一能被刺伤的地方。
他出生后,母亲海洋女神西蒂斯握着他的脚跟在冥河里浸泡,因此他全身除脚踵外其他地方刀枪不入。
比喻易受伤害的地方或致命弱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摘要典故是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精华,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浓缩。
英语蕴藏的典故数量很多,它的典故的形成是以整个西方文化为基础,其中许多典故来源于《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寓言童话、历史事件或故事、文学作品等。
本文从英语典故的文化本原、词语形成的理据性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到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和生动的内容,并能恰当地运用典故来进行描述,增加了英文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典故文化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英语中的典故相对应的词是“allusion”。
《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的解释是:“something that is said or written that refers to or mention another person or subject.”翻译为中文是:“间接提及;暗引;影射;典故”。
换句话说,不是直接就事论事,而是用过去出现过的人、事、物等,即用典故含而不漏地表达、间接地来说明或影射现在的人和事等。
典故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它深深地烙上了不同民族的色彩。
“引经据典”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也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因此,对民族特色的典故充分认知是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础知识。
一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文化本原古希腊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是形成整个西方文化的基础。
英语典故所体现的是西方的文明,反映的是西方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两种古文化的影响,是英语中最古老典故形成的主要来源,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文学创作方面成就中,大量的名著在引用众多的来自这两种古文化中的典故同时,还为英语世界提供了无数的新典故。
欧洲文学中的主要体裁如诗歌、戏剧、散文中的历史、文学评论、传记、传奇和寓言等,都创始于希腊。
罗马文学是受希腊文学影响发展起来的,由于希腊文学作品都已失传,而罗马文学保存得非常完好,因此罗马文学成为了希腊和后世欧洲文学的中介,罗马文学在发展希腊文学的同时,也有了自己的独创性,如维吉尔的史诗使古代欧洲文学中的诗史得到定型。
神话形成的基础是原始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故事,以口头文学的形式流传的希腊神话不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它散见在《荷马史诗》、古典时期的文学、历史和哲学等著作中,是后人根据古籍整理编成的。
神话是古希腊文学的土壤,希腊神话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的意志才使世上的万事万物得以产生与发展。
他们创造了以宙斯为首的庞大的神的家族,在希腊最高的奥林匹斯山上居住,他们和世俗生活很接近,他们任性、爱享乐,好争权夺利,虚荣、嫉妒和报复心很强,还喜欢到人间去偷情。
英雄被当作神和人所生的后代,英雄传说是歌颂人与自然作斗争的胜利,以及对历史、社会生活等事件的回忆。
英雄传说主要有赫刺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伊阿宋取金羊毛和特洛伊战争等。
后来好多诗歌、悲剧等都喜欢选用神话和英雄传说为题材,对创作有很重要的影响。
罗马神话故事同希腊文化接触后,许多原来的罗马的神便同希腊的神融合起来,即人格化了,希腊文化的影响使得罗马诸神融入奥林匹斯上的神族里。
神话中的诸神都有自己的故事,古代希腊罗马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为希腊和罗马文学提供了大量的题材,其中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已形成典故性词语,是西方文学创作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成为后人写作和交际中常常引用的词语。
如莎士比亚的《维纳斯与阿都尼》、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就是以这些神话的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创作出来的。
希腊最早的文学形式诗歌和民歌也源于希腊的神话。
希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诗歌是《荷马史诗》,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根据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写而成。
《荷马史诗》的情节始终贯穿着人和神两条线索,神的意志指引着英雄们所做的每一件事。
史诗中所描述的许多事件和人物为世人所熟知,常常被作为典故引用在交际中。
如:特洛伊木马、海伦、奥德修斯等。
《伊索寓言》相传是奴隶诗人伊索所作,其故事内容短小精悍,传遍了全世界。
《伊索寓言》的思想性很强,寓言中的故事总结了古代人民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常被后人作为典故摹仿和引用。
如《农夫与蛇》教导人们不能对敌人仁慈、《乌鸦和狐狸》讽刺人类的虚荣心、《龟兔赛跑》劝诫人们不能骄傲自满等。
希伯来文化对于后世的主要影响是《圣经》,它是形成西方文化大厦的主要基石,《圣经》对整个世界文化产生的影响非常大。
它是文艺复兴时代及以后世界尤其是基督教世界文学艺术大家创作的灵感之源。
《圣经》是英语中宗教方面典故的主要来源,其中许多典故已为全世界所熟知,如“诺亚方舟”、“伊甸园”、“亚当与夏娃”、“禁果”、“替罪羊”等。
后世以《圣经》作为文学背景,借用其中的典故做隐喻,深入到作品当中,反映其主题思想。
莎士比亚的多数作品中都有出自《圣经》的典故性词语,如《奥瑟罗》中的“奥瑟罗”喻指疑心重、爱吃醋的人,《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喻指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他是最喜欢运用《圣经》典故的作家。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以人文主义文学为主流,涌现了世界有名的作家及著作。
如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莫尔和他的《乌托邦》、培根和他的《论说文集》以及莎士比亚和他的众多戏剧等,如《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等,这些作品都大量引用了希腊罗马神话和宗教典籍中的典故,都是借用神话传说的寓意对黑暗现实进行了揭露,这些作品本身蕴藏的大量的典故也被后世进行引用。
总之,整个西方社会都受到古代文化的强烈影响,文学作品作为现实生活的艺术升华,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普遍的形式,它不仅使人从中了解了历史的许多典故,同时它本身又包含了众多的典故为后人所引用。
因此,可以说是文学创作架起了人们熟知典故的桥梁。
二英语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理据性典故不是任意形成的,它加载着民族文化的烙印。
每一个典故性都有其原因,换句话说,是有理据可循的,对英语典故理据性进行认知,必须联系其形成的文化背景。
什么是理据?它隐藏在语言符号和语言使用后面,我们在探讨文学问题时不能满足于现象和事实本身,而是要努力发现、研究和掌握隐藏其后的本质。
词的理据主要有以下几类:1 内外类别:包括词内理据和词外理据。
词内理据反映语词的若干两两相对的构成要素相结合的理据,主要是从语词的内部形式进行探索;词外理据反映语言符号同外部世界的联系的理据,属于系统外部的理据。
如英语euorpe(欧罗巴—欧洲),来自希腊神话:腓尼基国王阿戈诺耳的女儿叫欧罗巴,她深居宫内,一次梦见一个叫亚细亚的异乡妇女要把她带走做宙斯的情人。
宙斯果然因爱上她而变成了一头公牛,诱骗欧罗巴爬上它的背,将她带到腓尼基以西的克里特岛。
爱神阿芙洛狄特和她的儿子厄洛斯对她说:在宫中送给她的梦的便是他们,她命中注定要做宙斯的人间妻子。
她的名字是不朽的,从今以后,收容她的这块大陆将因她称为“欧罗巴洲”。
每一个语词的词外理据都是一个故事或一部浪漫史,向人们诉说着它的经历和由来。
2 真假类别:包括真实理据和假定理据。
真实理据是最初的造词理据,是最真实、最可靠的理据。
它又细分为常见真实理据、虚构故事理据及谎称理据——指词的形成来自于谎称故事或谎称情节。
假定理据不是最初的真实的造词理据,是后人不能表明语词的真实理据而猜测或杜撰的。
3 显隐类别:包括显性理据和隐性理据。
显性理据是指有的复合词的语素义与理据有直观的联系。
如“油灯”、“皮革”等。
隐性理据不能从字面上直接看出来,与显性理据形成鲜明的对照,如“比基尼(bikini)”称三点式;甚至讲述一个故事,如“马拉松(marathon)”等。
典故的形成都是有理据的。
它作为一种富于文化内涵的语言形式,它的结构形式既有以一个词存在的,又有以句子出现的,但更多的是以词组或短语形式存在。
神话类典故性词语具有词外理据和虚构故事理据,从字面上无法理解其现实意义的隐性理据。
必须从神话形成的民族文化中去寻找才能准确理解其隐含的意义。
英语中的神话典故脱离不了希腊罗马神话,它体现的是希腊罗马文化,其中许多典故性词语世人皆知。
希腊神话强调人的自然性、个体性,体现出人性美,重视人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求。
要理解神话典故所隐含的意义,就必须了解典故形成的理据,即隐含在典故性词语背后的故事。
如:pnadoar-box(潘多拉的盒子,喻指万恶之源)。
故事讲的是普罗米修斯从宙斯那里盗取天火赠给人类,结果他被宙斯惩罚吊在高加索山崖上,并让神鹰每天啄食他的肝,第二天让他的肝继续长出让神鹰啄食,普罗米修斯被宙斯这样反复折磨。
而为了惩罚接受了天火的人类,宙斯命令儿子们用猫土做成了地上的第一个女人潘多拉,诸神送她各样礼物使她非常完美。
潘多拉被送到人间交给了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厄庇墨透斯。
他弟弟没有听从普罗米修斯的劝告:提防宙斯和他的馈赠,接纳了潘多拉。
潘多拉在人间打开了众神给她的盒子,结果从盒子里冲出了折磨人肉体的病痛、折磨人心灵的精神伤痛等灾难,飞散到各个地方;潘多拉大惊之下急忙关住盒子,使盒子里最终仅剩下了一种东西,那就是希望。
所以,无论何时,不论邪恶多么猖狂,总有希望来与之平衡。
寓言童话中的主人公一般多与动物有关,通过动物或人与动物的语言或行为来启发和教育人们,具有隐含的意义。
寓言童话类典故性词语从字面上理解其隐含的意思是很难的,通过了解故事才能理解蕴藏在字面之后的深刻含义。
如:cinderelal(辛德蕾拉,灰姑娘),来自《格林童话》。
故事中的cinderelal是一位美丽、温柔、勤劳的姑娘,因受继母及其女儿们的虐待,终日在厨房劳动,生活在柴草烟灰之中,所以被叫做“灰姑娘”。
一次,王宫举行盛大舞会,灰姑娘在小天使们的帮助下,打扮得漂漂亮亮坐着马车去王宫参加舞会。
王子对她一见钟情,而灰姑娘必须在深夜12点前赶回家。
在钟声敲响之后,担心魔法消失的灰姑娘,在匆忙离开王宫之际,掉落了一只水晶鞋。
王子带着这只鞋四处寻找它的主人,最后终于找到了灰姑娘,并与她举行了婚礼,灰姑娘成为了未来的王后。
通过“灰姑娘”把“经历许多磨难最终获得幸福或取得成功的人或事”联系起来,后人引用“cinderelal”喻指“一时未被赏识的人或事”,构成了”灰姑娘”这个典故所隐含之意形成的理据,来代表有同样经历或遭遇的人或事。
《圣经》中的典故不仅是英语宗教典故形成的主要来源,而且许多典故为西方世界以外的人们所熟知。
“伊甸园”、“诺亚方舟”、“替罪羊”、“以牙还牙”等这些都来自于《圣经》中的典故。
美国著名诗人卡尔·桑德堡在《a crescent moon and a cradled star》中写道:“基督在此受难,我们要勇于面对死亡和悲剧。
(there’sa christ who lived and died that we might dareall death and trage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