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水调歌头·追和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赏析《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赏析1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
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
常记鲒碕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
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
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
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
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
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州。
翻译大别山是我的知心朋友,它山势峭拔,高耸入云。
阔别十年今又与其重逢,景色清丽如故。
想起汉阳使君,他身穿羊裘,拄着拐杖,在大雪停后邀我登高。
千仞群山,一轮弯月,湖水清澈,楼阁倒映。
十年的岁月,仿佛一枕黄粱梦,还未察觉,岁月已匆匆而过。
今天你我重逢,在碧山头相互追逐,健步如飞。
畅饮美酒,评谈千古,感叹英雄豪杰都已逝去,不由得泪雨难收。
现在谁作鹦鹉赋?壮志未酬,只有满腔遗恨。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长调。
又名《元会曲》《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
此体上片九句,下片十句,共九十五字,平韵。
鲒碕狂客:代指汉阳使君。
古代有以籍贯称人的习惯。
杖策拥羊裘:《后汉书·逸民传·严光》隐士严光“披羊裘钓泽中”。
觞:古代盛酒器,作为动词时有敬酒,饮酒的意思。
鹦鹉:东汉末年祢衡不为曹操所容,后来终为黄祖杀害。
赏析这是作者送给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汉阳使君的一篇词章,汉阳使君姓名无法知晓,从词中知道他二人阔别十年,重会于大别山,感触颇深,因而赋词相赠。
上片起首二句,一语双关,既写人又写山,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大别山,我的朋友,高高地耸立在西州,十年后重新相会,山色依旧秀丽,映照着友人那清亮的眼睛,多么令人欢愉!下面转入对往事的回忆,“常记”三句,“鲒狂客”,指汉阳使君是一个豪爽狂放之人,拄着杖披着羊裘,在大雪初停时邀请自己登楼赏景,那时的大别山一派迷人的夜景,使人心醉,在千仞群山中,月亮从山头腾然升起,如被山吐出一样,明月照水,水光又映照楼台,使楼台通明,景色是那样清秀明澈,挚友们在一起畅游,逸兴豪情,何等尽兴!下片从回忆到现实。
励志古诗词《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水调歌头》是一首知名的古诗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诗的主要内容叙述的是明月和清风的情景,描述了青年人在思念中对地理和历史的回忆。
水调歌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耕雨阡陌事无成,角余声啾啾成叹息苏轼在这首诗中,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抒情图景。
他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形象地将景物、动植物、地理景观融为一体,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思。
全诗以“水调”为桥梁,将青年人在自身思考与理想中所总结出的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连接起来,以一种内外相对的情趣,把诗人的内心追求和深沉的思想完美展示出来。
诗中,第一句“水调歌头”运用了俏皮的双关语,既有“歌颂”的意思,也可以指“曲调”。
紧接着,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清新明媚的自然景物,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青年期的憧憬,也暗含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后边四句描写青年人的奋斗,勤劳耕耘,努力获得欢乐,不畏饥寒苦难,将爱情与理想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生活状态,令读者深受感动。
最后一句里苏轼把自己的思绪完美一笔带过,用“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抒发了沧桑、慨叹之情;以“耕雨阡陌事无成,角余声啾啾成叹息”告诉人们,努力和奋斗,是获得自己人生追求的必由之路。
当苏轼以高雅的语言和清新自然的气氛,将景物、情思和理想融会贯通,以歌颂的笔触,将自己的信念表达出来时,那种浓浓的唯美情思真是难以言表。
《水调歌头》的意境清新,语言抒情,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形都令人震撼,充分展现了苏轼的文学天赋和高超的文学功力,正可谓文学的杰作。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在任地方长官期间,苏轼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
苏轼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注释]水调歌头: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丙辰:熙宁九年(1076)。
子由:苏轼弟,名辙,字子由。
绮户:雕花的门窗。
婵娟:美女。
此处指月里嫦娥,用以代指月亮月色美好。
[翻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水调歌头》原文与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与赏析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篇一原文:四明有狂客,呼我谪仙人。
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
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
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
倚长松,聊拂石,坐看云。
忽然黑霓落手,醉舞紫毫春。
寄语沧浪流水,曾识闲闲居士,好为濯冠巾。
却返天台去,华发散麒麟。
赏析:这是一首充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游仙词。
作者赵秉文,自号“闲闲居土”,金代著名文人,处世颇有太白遗风,故其友人常以神仙或前代才人喻之并有诗文相赠,于是,赵秉文写了这首游仙词予以作答,表现了词作者本人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精神追求。
古文云:“诗本性情。
若系真诗,则一读其诗,而其人性情,入眼便见。
”(明·江盈科《雪涛诗评》)这首词便是如此。
上片借神仙境界、前代才人的文坛佳话引发开来。
“四明狂客”即唐代才子贺知章,因是四明人,故自号四明狂客。
“谪仙人”指唐李白,传说贺知章初见李白文章,惊为天人所作,故称之为“谪仙人”。
所以首句既借用了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的典故,又用“四明狂客”来指作者自己的朋友,用“谪仙人”来自比,语句双带,一举两得。
“俗缘千劫不尽,回首落红尘”意为因“俗缘未尽”,所以仙人谪落凡世,与首句相联。
“我欲骑鲸归去”三句,典故颇多。
“骑鲸人”仍指李白,传说李白死后骑鲸归去,而李白自己也曾自称“海上骑鲸客”。
“神仙官府”缘自唐顾况集《王源诀》:“下界功满方超上界,上界多官府,不如地仙快活。
”意思是神仙也不自在,照样要受管束,“嫌我醉时真”就是原因之一,所以倒不如谪去仙籍,反倒自在。
“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是以“谪仙”身份,对还是仙人的人们谈大彻大悟的感慨。
上片围绕“谪仙”层层展开,从古到仙,浑然一体。
下片承上片,进一步发挥词人的丰富想象,“倚长松,聊拂石,生看云”区区九字,一幅地仙游乐图跃然约上,这种优美闲适的生活多么让人羡慕!然“忽然”二字,急转笔锋,由静至动,以紫毫之笔,蘸天上的里霓作墨,醉酒当书,这时的词人是多么狂放咨意!“寄语”三句,化用古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闲闲居士”乃词人自号,意思是用沧浪之水洗净尘世间的肮脏与不平,还一个清白人间,抒了作者的高远理想。
水调歌头赏析及翻译

水调歌头赏析及翻译水调歌头赏析及翻译水调歌头赏析及翻译1赏析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
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
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
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
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

⽔调歌头原⽂翻译及赏析《⽔调歌头》是宋代⼤⽂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词以⽉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对宇宙⼈⽣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盾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作者热爱⽣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下⾯⼩编整理了⽔调歌头的原⽂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家!《⽔调歌头》译⽂及注释译⽂:丙⾠年的中秋节,⾼兴地喝酒直到第⼆天早晨,喝到⼤醉,写了这⾸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恐怕在美⽟砌成的楼宇,受不住⾼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下清影,哪像是在⼈间。
⽉⼉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
明⽉不该对⼈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们离别时才圆呢?⼈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亲⼈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也能共享这美好的⽉光。
注释:1丙⾠: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年苏轼在密州(今⼭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台。
6归去:回去,这⾥指回到⽉宫⾥去。
7琼(qióng)楼⽟宇:美⽟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光下的⾝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眠:⽉⼉移动,转过了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指诗⼈⾃⼰)。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不该(对⼈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水调歌头》古诗解析

《水调歌头》古诗解析宋代文学家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广泛流传至今,其中《水调歌头》更是被誉为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水调歌头》这首古诗进行解析,探讨其背后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水调歌头》是苏轼创作于北宋绍圣元年的一首长篇乐府诗,全诗共十三段,篇幅较长。
诗以五言绝句为主,句式简洁明快,表达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描绘。
整首诗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田园风光、人物情感和自然景观。
首先,诗人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中国古代农村的田园景象:“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向天,牵牛星坠剪不断。
”这里的田园景象与仙境般的织女相互交融,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通过对田园景象的描绘,苏轼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接下来,苏轼转而描写人物情感。
他描述了自己的心情:“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这里的临邛道士被视为能够与天地相通的人物,而苏轼也希望通过与道士的交流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舒畅。
此处,苏轼借诗表达了对君王的思念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最后,诗人将视线转向自然景观:“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这一段描写了苏轼对天地间无限广阔的探索与追求。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苏轼既表达了个人的壮志豪情,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苍茫。
《水调歌头》这首古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同时通过描绘田园、人物和自然景观,传达了人生追求与无奈的主题。
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和精确的语言,展现了他独特的情感和独立人格的风采。
这首诗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具备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被后人广泛传颂。
总之,《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音韵,展现了苏轼的诗歌才华和思想境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首古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至今仍然在文学领域中发光发热。
相信通过对《水调歌头》的解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诗歌魅力和他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篇1原文: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诗词赏析:“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铁瓮”,指镇江古城,是三国孙权所建,十分坚固,当时号称铁瓮城。
“金焦”,金山、焦山,二山均屹立大江中(金山现已淤连南岸),西东相对,十分雄伟。
宋孝宗游金山寺曾题诗道:“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
”“铁瓮”、“金焦”为镇江古来形势最突出之处,写得概括、有力。
“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
”江流东注,风卷涛惊,又加强了砥柱中流的金焦形象。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天连水,水连天,“孤云”、“孤帆”更衬出了江天的浩渺,而“来去”、“上下”又见出了词人在游目骋怀,频频俯仰,可以想见其神思的飞越。
此句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想是从李白诗句变化而来。
“远岫忽明晦”,“忽”写出了朝光明灭给人刹那间的刺激,又引起了多少兴奋,真是“好景画难描”啊。
下片写景从形势写起,江,天,远山,由近而远,层次分明。
览景时,人们往往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
如果说上片是“视通万里”,那么下片就是“思接千载”了。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此由近到远写镇江的攻守征战。
隋灭陈时,隋大将贺若弼最先在这里突破陈的江防,继克金陵。
南朝宋曾凭借长江天堑在这里抗击北魏军队,“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从而保全了半壁河山。
孙权曾以京口(吴时称京城,东晋南朝称京口城)为首都建康(今南京)之门户,对抗曹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水调歌头·追和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追和》作者为宋朝诗人张元干。
其古诗全文如下: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
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
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头。
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
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
短发霜黏两鬓,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
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前言】《水调歌头·追和》是宋代词人张元干的词作,作于作者辞官南归大约二十年后的某一夏日,重游吴地之时。
此词先写作者自己心境,展示一个浪迹江湖的奇士形象,再写远望故国时百感交集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心中的不平以及壮志难酬而壮心犹在的复杂感情。
【注释】1水调歌头:词牌名。
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
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
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2钓鳌(á)客:谓人有大志。
唐代大诗人李白自称“海上钓鳌客”。
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五座山,常随海潮上下漂浮,不能固定。
上帝于是命十五只巨鳌轮番用头顶住五山使之不动。
而龙伯之国有位巨人,不几步就到了五山。
一次就钓起六只巨鳌,并背回其国。
后世用以比喻抱负远大或举止豪迈。
3削迹:屏迹,表示隐居。
4种瓜侯:引召平种瓜事。
5吴会:今江苏吴县。
清赵翼《陔余丛考》:“会,读若贵。
西汉会稽郡治本在吴县,时俗郡县连称,或读为都会之会,
非。
”6三伏:夏季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合称为三伏。
俗谚:(第)三伏在秋。
五湖:此指太湖。
7旄(má)头:星名,即昴宿,古代当作胡星。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
”此用旄头指金兵。
8孤负:即辜负。
9南州:泛指南方。
10豪气:豪迈的气概。
11百尺卧高楼:引三国陈登斥许汜徒有国士之名,而无救世之志事。
12清夜:清静的夜晚。
13瓦鸣沟:即瓦沟鸣。
急雨在屋顶的瓦沟上哗哗流淌。
14壮心:豪壮的志愿,壮志。
15付与:拿出;交给。
16百川流:壮心随水东流,喻有志未伸。
【翻译】我从前如李白是钓鳌的巨手,而今却如邵平成了隐居种瓜的园丁。
三伏交秋的时节重来吴县,准能欣赏到太湖美秀丽的秋景。
人世风波在耳边摇荡,千古功名在身外飘浮,何时能让我张开神弓射金兵?辜负了大丈夫的雄心壮志,无奈何望着故园生愁发怔。
我常梦见受敌人蹂躏的中原,老泪纵横挥洒遍江南的大地。
我有陈登志在天下的豪气,不似求田问舍的许汜。
我有刘备忧国忘家之心,身在百尺高楼上卧睡。
头发已稀疏还加上几根银丝,喜听清凉夜的倾盆大雨,在屋顶瓦沟上哗啦鸣脆。
雄心壮志依然在,恨只恨光阴白白地随百川向东流逝。
【赏析】上片自写心境,构画出一个浪迹江湖的奇士形象,目的是写他豪放不羁的生活和心中的不平。
首二句就奠定了全词格调。
“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皆以古人自比。
钓鳌种瓜,本属隐居人的事,而皆有出典。
从“重来吴会”两句看出作者是重游故地:“三伏”“五湖秋”,拈用
前词“莫道三伏热,便是五湖秋”字面,以点出时令,也不无上文“惟与渔椎为伴,回首得无忧”的那种互相倾轧的风气下暂得解脱的寓意。
以下三句愤言国事,而自己功名未立,请缨无路。
耳畔”、“身外”,皆切合不管事、无职司的人的情境。
南宋爱国人士追求的功名就是恢复中原,如岳飞《小重山》词说的“白首为功名”。
过片写远望故国时百感交集的心情:“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
”“梦可原”是由“怅望故园愁”所致。
“挥老泪”湿襟可以,但不能“遍南州”。
这是夸张,是受风雨入梦的影响。
此句大有后来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之慨。
因在睡中,故不得“高卧”二字,联及平生志向,遂写出“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的壮语。
借三国陈登事,以喻作者自己“豪气未除”(《三国志》许汜议陈登语)。
可见作者闲游湖海,实际上并非情愿。
以下“短发霜粘两鬓”从“老”字来,“清夜盆倾一雨”应“泪”字来,是写夜晚闻雨声而惊梦事。
何以会“喜听瓦鸣沟”?这恰似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滂沱大雨倾泻于瓦沟,轰响有如戈鸣马嘶,可为“一洗中原膏血”的象征,此时僵卧而尚思报国的人听了怎能不激动了是的,自己“犹有壮心在”呢!壮心同雨水汇入百川,而归大海,是人心所向,故云“付与百川流”。
全词处处交织在壮志难酬而壮心犹在的复杂感情之中,故悲愤而激昂,相应地,词笔亦极驰骋。
从行迹写到内心,从现实写到梦境。
又一气写成,从“钓鳌客”、“五湖秋”、“风波摇荡”、“湖海豪气”、“盆倾一雨”、“瓦鸣沟”到“百川流”,所有的景象似乎却汇合成一股汹涌的狂流,使人感到作者心潮澎湃,
起伏万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词中屡借古人酒杯言有尽而意无穷,故豪放而不粗疏。
词写风雨大作有感,笔下亦交响着急风骤雨的旋律。
“芦川词,人称其长于悲愤”(毛晋《芦川词》跋),评说甚当。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