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机械系统的静力分析和设计
机械设计第09章链传动

3.心柱形式:圆柱式、轴瓦式、滚柱式;
4.特点: 传动平衡、无噪声、承受冲击性能好, 工作可靠; 适用于高速传动、大传动比和中心距较 小、运动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 结构复杂、价格高、制造困难;
§9-3 滚子链链轮的结构和材料
链轮是链传动的主要零件,链轮齿形已经标准 化。链轮设计主要是确定其结构及尺寸,选择 材料和热处理方法。
一、链轮的基本参数及主要尺寸
分度圆直径d=p/sin(180° 分度圆直径d=p/sin(180°/z) d=p/sin(180
二、齿形
滚子链与链轮的啮合属于非共轭啮合 非共轭啮合,其链轮齿形 非共轭啮合 的设计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 GB/T1244—1985中没有规定具体的链轮齿形 链轮齿形,仅 链轮齿形 仅规定了最大和最小齿槽形状及其极限参数,见 表9-5。
Z
P
KA--工作情况系数见表9-6 Kz—主动链齿数系数 图9-13 KP---多排链系数 P---传递的功率,kW
• 3 确定链条型号和节距p • 型号---查图9-11 • 链节距p---表9-1
4 计算链节数和中心距 链条长度以链节数Lp(节距p的倍数)来表示。
2a0 z1 + z2 z2 + z1 p Lp = + + p 2 π 2 a0
F = K f qa ×10
' f
−2
F f" = ( K f + sin α )qa × 10−2
松边:F2=FC+Ff 压轴力:
Fp ≈ KFp F e
KFp—压轴力系数 对于水平传动 KFp =1.15; 对于垂直传动KFp =1.05
§9-6 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第9章 平面连杆机构的动力分析与平衡

该机构通过固定铰链A、D作用于机架上的力Fs 为:
Fsx F14 x F34 x Rs1x Rs 2 x Rs 3 x Fsy F14 y F34 y Rs1 y Rs 2 y Rs 3 y
由此可知:机构作用于机架上的力,仅与各构件产生的惯性
力有关,其大小为各活动构件的惯性力总和,平衡起来相对容易。
由此可见:机构作用于机架上的摆动力矩,不仅要考虑机构
的驱动力矩或生产阻力矩,同时它在机构的运动过程中随时间而
不断变化,因此想对其进行完全平衡非常困难。
9-2 平面连杆机构的平衡
平面连杆机构的平衡,主要是指机构总惯性力和总惯性力矩的
平衡。我们在《机械原理》课程中详细研究了转子的平衡问题,知
道转子的平衡可以通过调整转子本身的质量分布,使转子的中心主 惯性轴与转子的回转轴线重合,从而实现转子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为零的目的。但在平面连杆机构中,除了作定轴转动的构件外,还 有作平面复杂运动的连杆,以及作往复运动的滑块。这类构件的质
l mA B m l m l A m B l
上述两种替代的区别不言而喻。
在平面机构的惯性力平衡设计中,两点静替代更为实用和方便。
下面以平面铰链四杆机构为例,介绍其具体应用。
设活动构件1、2、3 的质量分别为m1、m2、 m3,其质心分别位于S1、S2、S3点。为了完全 平衡该机构的惯性力,将各活动构件的质量用 于是有:
要满足任意的 和 ,上式成立,只有满足下式:
d 2 xi 0, mi d 2 2 m d yi 0, i d 2
mi mi
dxi 0 d dyi 0 d
dx mi i 0 而满足 d
机械原理主要内容范例

机械原理主要内容范例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的基础课程,它研究物体在受力和相互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力学性质,以及机械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机械原理的内容涉及很广泛,包括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弹性力学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机械原理的主要内容。
运动学是机械原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研究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
运动学主要分为平面运动学和空间运动学两个方面。
平面运动学研究平面内物体的运动规律,包括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参数的计算与描述;空间运动学研究物体在三维空间内的运动规律,研究物体的位置、姿态、速度、加速度等参数的计算与描述。
运动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旋转运动、振动运动等。
静力学是机械原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研究物体在静力平衡条件下受力和力的平衡问题。
静力学主要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矩和力矩平衡、受力分析等内容。
通过静力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物体平衡的条件,计算物体受力和力矩的大小和方向,分析物体平衡的稳定性等。
静力学在机械工程中应用广泛,例如在机械结构设计和力学分析中都需要运用到静力学的理论知识。
动力学是机械原理的另一重要内容,它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动力性能。
动力学主要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动量与动量守恒、能量与能量守恒、功与功率等内容。
通过动力学的学习,我们可以计算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加速度、速度、位移等参数,分析物体的运动轨迹和力学性能,进而设计和优化机械系统。
弹性力学是机械原理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分布。
弹性力学主要包括胡克定律、正应力和剪应力、应变与变形、弹性模量等内容。
通过弹性力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规律和应力分布情况,分析物体的强度和刚度,进而设计和优化机械结构。
总之,机械原理主要涵盖了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和弹性力学等内容。
通过学习机械原理,我们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学性能,掌握机械系统的设计与分析方法,为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提供基础。
机械基础【完整版】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杆件的静力分析 • 第3章 直杆的基本变形 • 第4章 工程材料 • 第5章 连接 • 第6章 机构 • 第7章 机械传动
• 第8章 支承零部件 • 第9章 机械的节能环
保与安全防护 • 第10章 机械零件的精度 • 第11章 液压与气压传动
·1 ·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1 回
分析的基本知识, 会判断直杆的基本变形;具备机械 工程常用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的基本知识, 会正 确选用材料;熟悉常用机构的结构和特性, 掌握主要 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和特点, 初步掌握其选 用的方法;能够分析和处理一般机械运行中发生的 问题, 具备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具备获取、处理和 表达技术信息, 执行国家标准, 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加机械小发明、小制作 等实践活动, 尝试对简单机械进行维修和改进;了解 机械的节能环保与安全防护知识, 具备改善润滑、降 低能耗、减小噪声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养成自主学 习的习惯,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提高适 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 杆件在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的问题 • 直杆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应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连
接件的剪切与挤压, 圆轴扭转, 直梁弯曲等 • 选择工程材料 • 键连接、销、螺纹等连接 • 常用的机构、传动 • 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等 • 机械润滑、密封、环保与安全防护等
·4 ·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4 回
1.1 课程的内容、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17 ·
目录 上页 下页 1返7 回
2.1 力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 2.1.2 静力学基本公理 • 公理1(二力平衡公理)
• 作用在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分 条件是: 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 线上。
高中物理静力分析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静力分析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理解静力的概念及作用2. 掌握静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学会利用静力分析解决物体平衡问题教学重点:1. 静力的定义和特点2. 物体在静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教学难点:1. 静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2. 静力分析中受力平衡的条件和理论基础教学内容:1. 静力的概念和特点2. 静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利用静力分析解决平衡问题的实例分析教学过程:1. 静力的介绍(10分钟)a. 什么是静力?b. 静力的特点是什么?c. 静力对物体的影响有哪些?2. 静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5分钟)a. 静力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b. 如何进行静力分析?c. 静力分析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3. 解决平衡问题的实例分析(20分钟)a. 利用静力分析解决物体平衡问题的步骤是什么?b.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应用静力分析解决平衡问题4. 练习与检测(15分钟)a. 学生进行相关练习b. 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总结教学反馈:1. 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2. 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静力分析能力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更多静力分析问题,并进行实际应用2. 拓展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力教学评价:1. 通过练习和检测,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2.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和表现,对教学进行评价和改进教学素材:1. 教科书相关章节内容2. 实例分析案例3. 练习题和课堂练习材料教学环节设计:1. 多媒体教学2. 互动问答学习3. 小组合作探讨4. 个人练习与检测教学反思:1. 如何更充分地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静力分析方法?2. 如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
《机械基础》构件静力分析课件ppt

03
轴向拉伸与压缩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概念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定义
轴向拉伸和压缩是指杆件沿着轴线方向受到拉伸或压缩的受力状态。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特点
拉伸和压缩时,杆件的两个横截面沿轴线方向发生相对位移,变形前后杆件 的长度和横截面积都会发生变化。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受力分析
轴向拉伸与压缩的受力特点
拉伸和压缩时,杆件受到的力和横截面积垂直,力的方向沿着轴线方向。
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
应力集中
构件的局部区域出现应力集中 ,是导致疲劳断裂的薄弱环节
。
材料的力学性能
材料的韧性、硬度、抗拉强度等 力学性能对疲劳强度有不同程度 的影响。
加载频率
加载频率越高,材料的疲劳强度越 低。
提高疲劳强度的措施
01
优化结构设计
避免应力集中,尽量使结构均匀受力。
02
采用高强度材料
选用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耐腐蚀性的材料。
组合变形的受力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如重力、弹性力、摩擦力等。
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强度计算是组合变形分析的重要环节,通过计算可以确定 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
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包括弯曲强度计算、剪切强度计算、 扭转变形强度计算和组合变形强度计算等。
08
疲劳强度
疲劳强度的概念
疲劳强度是指构件在交变载荷作用下,没有发生断裂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交变载荷是指大小和方向在不断变化的载荷。
03
表面处理
对构件表面进行强化处理,如喷丸强化、渗碳、氮化等,提高表面残
余压应力,降低表面粗糙度。
09
课程总结与展望
本课程的总结
掌握静力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 平衡条件、摩擦力、弹力等。
机械分析总结期末作业

机械分析总结期末作业引言机械分析是机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机械设计、结构、力学等多个领域。
在本学期的机械分析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静力学、动力学、热力学等相关知识,掌握了一系列机械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课程学习和期末作业的实践,我们对机械分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总结本学期学习的机械分析内容和期末作业的实践经验。
一、静力学分析静力学分析是机械分析的基础。
在本学期的静力学分析中,我们学习了力的平衡、受力分析和支撑反力的计算等内容。
课程中,我们通过实例分析和计算习题的编码实践,掌握了力的叠加原理、Free Body Diagram的绘制方法和支撑反力计算的技巧。
通过这些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计算物体的平衡状态,为后续的动力学分析和热力学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动力学分析动力学分析是机械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物体的运动和受力。
在本学期的动力学分析中,我们学习了质点的运动学和力学,以及刚体的运动学和力学。
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质点和刚体的运动学的计算方法,如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
在力学方面,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和动量定理等内容,掌握了力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计算各种运动中物体的受力和加速度。
三、热力学分析热力学分析是机械工程中研究热能传递和热工效率的重要内容。
在本学期的热力学分析中,我们学习了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等内容。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热传导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以及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能够准确地分析和计算物体的热传导和热工效率,为机械设计的优化提供了基础。
四、期末作业实践本学期的机械分析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一次期末作业实践,以加深对机械分析的理解和应用。
在期末作业中,我们选择了一个实际机械系统进行分析和优化,在该系统中,我们需要分析并优化传动装置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通过对该系统的力学和热力学分析,我们发现了传动装置的瓶颈和潜在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提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ANSYS系统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CAD/CAM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4)Pro/E 系统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0)UGⅡ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4)半导体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9)传感与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3)创新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28)电液控制系统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1)复杂机械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3)工程机械金属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37)工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41)工程机械系统智能化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5)工程机械液压系统设计分析与故障诊断课程教学大纲 (48)工程机械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51)工程起重机械课程教学大纲 (54)工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58)工程施工机械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62)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教学大纲 (65)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69)工业造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73)光电技术基础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77)混凝土机械与桩工机械教学大纲 (80)机电产品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82)机电工程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86)机电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89)机电系统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93)机电系统控制器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97)机电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及其MATLAB实现课程教学大纲 (101)机电液系统的计算机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104)机电液系统动态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07)机电液系统实验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11)机电液系统装备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1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20)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24)机械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130)机械动态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33)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Ⅰ课程教学大纲 (136)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Ⅱ课程教学大纲 (141)机械机构创新设计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146)机械加工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50)机械结构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156)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16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169)机械数字化设计与仿真课程教学大纲 (179)机械系统传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83)机械系统机构设计与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89)机械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95)机械系统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98)机械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01)机械振动课程教学大纲 (204)机械振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07)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Ⅰ课程教学大纲 (21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Ⅱ课程教学大纲 (218)机械制造装备设计Ⅰ课程教学大纲 (224)机械制造装备设计Ⅱ课程教学大纲 (228)计时仪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32)计时仪器原理与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235)计时仪器造型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38)计时仪器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41)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43)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46)开放式智能加工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250)快速原型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54)摩擦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57)纳米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59)纳米摩擦学与纳米测量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62)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65)气动技术应用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69)气动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71)气压传动及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274)汽车车身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78)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84)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87)汽车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291)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299)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303)汽车碰撞与安全课程教学大纲 (307)汽车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10)汽车试验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15)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19)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大纲 (324)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29)微机电系统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333)微机械电子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337)微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40)物流设备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46)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351)先进工艺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53)先进液压传动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357)先进液压控制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60)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63)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366)现代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70)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374)液力传动课程教学大纲 (378)液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 (381)液压传动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85)液压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388)液压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391)液压元件课程教学大纲 (394)液压元件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97)有限元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400)制造系统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03)ANSYS系统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SE08112100课程名称:ANSYS系统及其应用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nsys总学时: 16 讲课学时:16 实验学时: 0 上机学时:0 课外辅导学时:0学分:1.0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 4春先修课程:机械结构有限元分析主要教材及参考书:教材:自编讲义“ANSYS系统及其应用讲义”主要参考书:1. 李红云.ANSYS10.0基础及工程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 张红松.ANSYS12.0有限元分析从入门到精通.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一、课程教学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结构和功能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对产品机械结构的布局和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产品的机械结构满足力学性能,还要在设计时使它的结构尺寸和重量趋于合理,而常规的力学计算已无法满足,有限元分析是解决该问题的合适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连杆机构的压力角和传动角
压力角变化
2.凸轮机构的压力角
一般凸轮设计中,许用 压力角[]的推荐值为:在 推程中,直动从动件许用压 力角[ ]=30º~40º;摆 动从动件许用压力角[ ] =40º~50º。在回程中 [’]≤70º~80º
OP v ds
1 d
tan
ds e
d
r02 e2 s
cos
cos
(2)
将式(1)代入(2)得
FQ
FP
tan( 2)
理想驱动力为:
FQo
FP
tan
效率为
' FQ0 tan( 2)
FQ
tan
由 ' 得0自锁条件:
2
2. 克服死点的方法
有利用构件的惯性、相同机构 错位布置等。
利用冗余驱动器的方法,在铰 链点处安装一个伺服电机,当 机构处于死点位置的时候,伺 服电机工作,从而使机构继续 运动。
3. 死点的利用
飞机起落架
在机轮放下时,杆BC与杆CD成一直线,构件AB为 主动件时,机构处于死点位置。当要收起起落架机 构的时候,只需在构件CD上施加一个驱动力矩即可。
间的摩擦系数f,求不加力FP仍能夹紧工件时的楔紧角。
求解:
分析主动力和自锁 条件
自锁满足的几何条件:
OD - CD V esin( ) r1 sin V
arcsin(V
r1
sin
)
e
例9—2 试确定螺旋副的效率。
解:根据6.3.1节分析,在正行程中,作用在螺母上的力矩M为 主动力。令式(10---11)中 ,0得理想机械的驱动力矩
FR23 cos( 2) c os
由构件2得(力平衡方程):
FR12 cos FR32 cos( )
FP FR32 sin( ) FR12 sin
合并得:
FP
{s
)}FR32
FR32 {sin( ) cos sin cos( )} FR32 sin( 2)
3.平面转动副中的摩擦和自锁(径向轴颈)
径向轴颈的自锁的条件:
在图示的偏心夹具中,要求不加力FP仍能夹紧工件。
几何条件
OD - CD V esin( ) r1 sin V
9.3.2 考虑运动副摩擦机构的力分析
图示机 构,凸轮为 主动件,顺 时针转动。 考虑各个运 动副中的摩 擦,对图示 位置进行力 分析。
FQo
2M '
d2 tan
螺旋副在反行程中的效率为
' FQo tan( )
FQ
tan
(9 31)
FQ/2 FQ
例9—3 图9---19所示为斜面压榨机。确定在以FQ为主动力
的行程中机构的自锁条件。设所有移动副的摩擦角均为。
分析:首先利用考虑摩擦机构 力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求出驱 动力FQ与工作阻力FP之间的关 系
按照许用压力角确定凸轮基圆半径和偏距 的图解法
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采用对心方式,凸轮的 最的小最基小圆基半圆径半为径为O’OBB0; 0; 如OB果0<采O用’B偏0 置方式,凸轮
3.齿轮机构的压力角
齿廓为渐开线齿廓齿廓上各点压力角的大小是 不同的。
通常所说的齿轮的压力角是指齿轮分度圆上的 压力角 。
FQ
f
s in
当量摩擦系数和摩擦角
f fv sin
V arctan fV
自锁条件:
矩形螺旋副中的摩擦和自锁
矩形螺纹
正行程
M
d2 2
FQ
tan(
)
反行程
M
'
d2 2
FQ
tan(
)
自锁条件
三角形螺纹 螺母与螺杆之间的 接触可近似地看成 是楔形面
三角形螺纹
f fV sin(90 )
V arctan fV
建立构件3的力平衡方程:
FR13 cos FR23 sin( )
FQ FR13 sin FR23 cos( )
合并得:
FQ
{sin cos
sin(
)
cos(
)}FR23
提醒:FR32与竖直方向红线角度为α-φ
FQ
{ sin cos
sin(
) cos(
)}FR23
FR23 {sin( ) sin cos cos( )} c os
9.3.3 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1.机械效率的计算
FQvQ
FPvP
理想机械
0
FQvQ FP0 vP
1
FP0
FP
2.机械自锁的效率条件
斜面机构
s in[90
FQ
(
2 )]
sin{180
(
FR23
) [90
(
2 )]}
FQ
sin(
2 )
FR23
sin(90 )
' FQ0 tan( 2)
齿轮啮合传动
图(b)为=14.50标准齿轮的齿形,
图(c)为=200标准齿轮的齿形。
分度圆压力角越大,齿根部分的齿厚就越大,齿顶 部分齿厚将会变小。而当一对标准安装的齿轮啮合 时,增大压力角,重合度将会减少 。
9.2 死点
1.机构在运动过程中传动角 =0º的情况
机构的这一位置称为死点位置。在机构的死 点位置,输入运动是无法传递的。
第9章 机械系统的静力分析和设计
机械运动速度比较低,可忽略惯性力、重力的影响。 压力角、传动角、死点 考虑摩擦的运动副反力、自锁 机械的效率计算、自锁
9.1 压力角和传动角
压力角为从动件上驱动力FP的作用线与力作用点的 绝对速度vc 之间所夹的锐角。 传动角为连杆与机构运动输出构件之间所夹的锐角。
M0
d2 2
FQ
tan
FQ/2
FQ/2
则正行程中螺旋副的效率为:
M 0 tan
(9 29)
M tan( )
FQ
知识回顾:正行程
M
d2 2
FQ
tan(
)
在反行程中,作用在螺母上的集中力FQ为主动力。由 式(10---12)得:
FQ
d2
2M '
tan( )
(9 30)
在上式中令 得0
FQ/2
FQ
tan
2
自行车中摩擦 的应用
机构设计赏析
具有螺旋副的楔面压紧
tan f
当套筒1和2在孔a 中挤紧后,整个系 统成为一体。
第9章 机械系统的静力分析和设计
例题
例9—1:在图9--16所示的偏心夹具中,已知轴颈O的摩擦圆
半径为 V、偏心圆盘1的偏心距为e、半径为r1,它与工件2之
9.3 机械中的摩擦、自锁和效率
9.3.1运动副中的摩擦和自锁 平面移动副中的摩擦和自锁 运动副反力的符号表示:
arctan F21 arctan f
N 21
总反力的方向恒与相对运动V12 的方向成一钝角90o+。 自锁现象 自锁产生的原因
自锁条件:
楔形面移动副
摩擦力
F21 2FN 21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