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诗词鉴赏
【2019最新】《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原文及翻译-优秀word范文 (2页)

【2019最新】《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原文及翻译-优秀word范文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原文及翻译语文网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豪放派古诗词《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原文,《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原文翻译,《水调歌头·赋三门津》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一、《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原文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二、《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原文翻译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
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
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砥柱山之高峻,如那危巢,难以攀援。
人间有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原来是为了测辨忠奸。
无须“燃犀下照”看水下美景,也不必像做飞用力拉弓,便可力挽狂澜。
呼唤那个骑鲸客,击着鼓飞过银山。
三、《水调歌头·赋三门津》作者介绍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
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作者:暂无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5年第10期元好问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次飞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诗词包点评元好问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这首词借景抒情,写黄河水流湍急、砥柱山傲视风浪的壮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勇于征服困难的阔大胸襟和抱负。
三门津即三门峡,原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北黄河中,因峡中有三门山而得名。
传说是大禹治水时用巨大的神斧将砥柱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河道中由“鬼石”和“神石”将河道分成三流,如同有三座门,三门峡由此得名。
词的上阕写黄河水的磅礴气势和中流砥柱悠闲的气度。
描绘了“黄河激浪”“三门险关”“中流砥柱”等三幅壮丽图景。
一二句是上阕总起句,写黄河之长,黄河之险。
“长风”后五句,描写了黄河怒浪滔天,浪花四射的气势。
又用“吕梁悬水千仞”和“钱塘八月怒潮”的形象与黄河水进行对比,突出了黄河水浪之高,水浪之急,描绘出三门津高险、壮观的景象。
“万象”两句以黄河水大浪急,烘托砥柱山傲风浪、挺天地的雄姿,也暗示出作者不惧困难、乐观豁达的气质。
下阕运用三个历史典故,表达了作者昂扬向上的斗志。
下阕“仰危巢”三句,反用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句意,写砥柱山之高峻艰险。
“神奸”一词出自《左传·宣公三年》,传说夏禹将百物的形象铸于鼎上,使民知神、奸。
秘,就是闭,说这奇险的砥柱之下,是远古以来用以禁闭神异怪物的地方。
接着说不用像东晋温峤在牛渚矶那样“燃犀下照”,窥探怪异,若惹怒了它们,掀起狂波巨澜,纵然是善射的次飞的强弓劲弩也未必挡得住。
东晋温峤在朱渚矶下燃犀看水下美景。
次飞,春秋时楚国勇士,曾仗剑入江刺杀两蛟。
把三门峡的险、恶写得活灵活现。
水调歌头(元问好)

水调歌头(元问好)
元问好的赋三门津原文及
九天上,人鬼①瞰重关。
长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②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奸③。
不用燃犀下照④,未必佽飞强射⑤,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⑥,挝鼓过银。
注释
①人鬼:三门津黄河河面有人门、鬼门、神门。
仅人门可以通船。
②一峰:指黄河中的砥柱山。
③袐神奸:禁闭神异怪物的地方
④燃犀下照:东晋温峤曾在牛渚山用火把窥探怪异。
⑤佽飞强射:春秋时楚国勇士佽飞曾仗剑飞入江中刺杀两蛟,故以此勇力之人命名西汉时的射士。
⑥骑鲸客:指。
简析
上片词人先直笔描绘三门津激流浪怒光寒之态,再以千仞吕梁悬水、八月钱塘奔潮比喻之,复用万象溃与一峰闲两相比反衬之,步
步深入,忆是形神皆备。
下片连用典故。
仰危巢三句反用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人间二句化用《》铸鼎象物。
而在结句中,我们也分明看出击鼓跨澜的豪士正是词人的化身。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古诗文系列: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鉴赏:
从“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以下, 全词由写景转为抒发感慨。这两句是表达 人世间要这等险要之地也没有什么派上用 场,自古以来,无非是为作怪的鬼神提供 场所罢了。“不用燃犀下照,未必做飞强 射,有力障狂澜”。前两句分别用了两个 典故。“燃犀下照”,指《晋书·温峤传》 所载,温峤“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
古诗文系列: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鉴赏:
而在“黄河九天上”之后,又紧接以“人 鬼瞰重关”一句,是说河水俯瞰着人鬼重 关。由仰视而俯瞰,由远而及近,物象也 由模糊而趋具体。这两句把黄河水收束到 三门峡中,使景物落到实处;虽未见一 “险”字,但已险象环生。由于有了这两 句交代,“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也就水到渠成。河流落差极大,峡水极深, 关隘重重,必然造成世所罕见的奇观,自 然会有长风高浪,一定形成“怒卷”之势。
古诗文系列: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注释: (17)银山:代指涛头。张继《九日巴丘 杨公台上宴集》:“万叠银山寒浪起”。
古诗文系列: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赏析:
这首词与同词牌的《水调歌头·游龙 门》相似,都是写游览河山,抒发情怀之 作。此词气势更足,景观更奇。三门津是 黄河中十分险要的地段,河面分人门、鬼 门、神门,水湍浪急,仅容一船通过。中 有砥柱,即被称为中流砥柱的砥柱山。三 门峡所在山奇水急,呈现一幅波浪马远静 听松风图奔涌,气势磅砣的景象。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金朝·元好问 课件模板
古诗文系列: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作者简介:
古诗文系列: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作者简介:
元好问(yuán hǎo wèn)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
(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 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 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 (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 (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 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2024年《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①人鬼:三门峡中的南归门和北人。②一峰:黄河中的砥柱山。③骑鲸客:指李白。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人东海骑长鲸。”李东阳《李太白》: “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词开篇句“黄河九天上”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描绘的意境极为相似,接下来的三句,写黄河之长与黄河之险。
此词纯以气势胜。上片多写景,下片多抒情、议论。但就全词而言,写景、抒情、议论又融为一体;诗人既写出了三门峡雄险的气势,又融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景物雄伟壮阔,感慨亦激愤难平。
《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篇3
水调歌头
辛弃疾
将迁新居不成,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
我亦卜居者,岁晚望三间。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好在书携一来,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2.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不可抑制的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壮志豪情(2分)三门津奇伟峻壮,险恶无比,作者借用“骑鲸客”的典故,联想到只有唤取像李白那样漫游江海的骑鲸豪客(2分),才能击着鼓,稳渡波涛如银山般叠起的三门津水的壮志豪情。(2分)
参考译文
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A、词人开篇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与追思,"亦"暗示了自己与屈原被逐的.相似遭遇。
B、词人借物抒怀,表明自己愿作一匹器宇轩昂的千里马,不愿作一只随波逐流的野鸭。
C、作者感慨幸好还携带一束书籍,塑造了火灾后虽家徒四壁但心境乐观的诗人形象。
元朝文学家元好问的诗词鉴赏

元朝文学家元好问的诗词鉴赏元朝文学家元好问的篇一《倪庄中秋》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翻译】不想吃饭身体日渐消瘦,穿着平破烂的衣服,的寒意不知不觉中到来,不知不觉中慢慢的回忆童年。
那时候怎么知道人生的艰难,早上的露气飘进茅屋,在沙滩边能听到溪水的声音。
每每到了晚上(山中)就出来了,到了黎明也从没有看过一眼。
《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
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
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翻译】玄都观里曾有无数株桃花烂漫盛开,而今早已水流花谢,不复存在。
请您不必去寻求明白:奔流着的是清泾还是浊渭,苍茫之中是马去还是牛来。
谢安重回故地已经带上了病态,羊昙为他的下世流泪痛哀。
这样的存殁之感,在我酩酊一醉之后便淡然忘怀。
要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同样的感慨:活着时身居高厦大宅,到头来免不了要在荒凉的山丘中把尸骨掩埋。
《浣溪沙·日射人间五色芝》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日射人间五色芝,鸳鸯宫瓦碧参差。
西山晴雪入新诗。
焦土已经三月火,残花犹发万年枝。
他年江令独来时。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翻译】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
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
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中国经典诗词歌赋鉴赏

中国经典诗词歌赋鉴赏中国诗词歌赋鉴赏11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元好问〔金朝〕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似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此曲写法与词相近,这是因为在宋元之交,词、曲均称乐府,都是被诸管弦,传于歌筵的,所以早期的词曲分疆并不甚严。
《莲子居词话》认为此曲作词调,就是这个缘故。
具有词味,也可算是此曲的一个特点。
2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元好问〔金朝〕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
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
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3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元好问〔金朝〕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
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
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全词开篇写景,景即眼中所见:北邙山上的坟墓;黄尘路上奔波到老的英雄;春北飞秋南归的大雁以及日日奔腾的东流水,景物选取由近及远,然后由写景转入抒情,此景引起的是内心的无限惆怅,因此词人低吟出“人生长恨水长东”的词句。
再由抒情转入下片的议论:对人生短暂的无可奈何和对未来的玩世安排,水到渠成汩汩而出。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是词人纵观自然及人事沧桑,感情经过激烈碰撞后得出的人生结论,不无哲理意义,它涵了封建社会大多数读书人的生活道路和人生体味,起到了一种生活教科书作用。
中国诗词歌赋鉴赏21摸鱼儿·雁丘词/ 迈陂塘·雁丘词元好问〔金朝〕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
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调歌头》原文、注释及赏析篇1原文: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诗词赏析:“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铁瓮”,指镇江古城,是三国孙权所建,十分坚固,当时号称铁瓮城。
“金焦”,金山、焦山,二山均屹立大江中(金山现已淤连南岸),西东相对,十分雄伟。
宋孝宗游金山寺曾题诗道:“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
”“铁瓮”、“金焦”为镇江古来形势最突出之处,写得概括、有力。
“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
”江流东注,风卷涛惊,又加强了砥柱中流的金焦形象。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天连水,水连天,“孤云”、“孤帆”更衬出了江天的浩渺,而“来去”、“上下”又见出了词人在游目骋怀,频频俯仰,可以想见其神思的飞越。
此句不禁让人想起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想是从李白诗句变化而来。
“远岫忽明晦”,“忽”写出了朝光明灭给人刹那间的刺激,又引起了多少兴奋,真是“好景画难描”啊。
下片写景从形势写起,江,天,远山,由近而远,层次分明。
览景时,人们往往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
如果说上片是“视通万里”,那么下片就是“思接千载”了。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此由近到远写镇江的攻守征战。
隋灭陈时,隋大将贺若弼最先在这里突破陈的江防,继克金陵。
南朝宋曾凭借长江天堑在这里抗击北魏军队,“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从而保全了半壁河山。
孙权曾以京口(吴时称京城,东晋南朝称京口城)为首都建康(今南京)之门户,对抗曹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金朝: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译文
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黄河水所掀起的水
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砥柱山之高峻,如那危巢,难以攀援。人间有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原来是为了测辨忠*。无须“燃犀下照”看水下美景,也不必像做飞用力拉弓,便可
力挽狂澜。呼唤那个骑鲸客,击着鼓飞过银山。
注释
三门津:即三门峡,原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北黄河中,因峡中有三门山而得名。据《陕州志》记载:“三门,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
行舟。鬼门尤险,舟筏入者罕得脱。三门之广,约三十丈。”
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北人门。
吕梁:《列子·黄帝》:“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yuántuó)鱼鳖之所不能游也。”其地不名一处。
钱塘八月:指钱塘江八月十八日最盛大的潮水。
尘寰(huán):尘世。
溃:洪水旁决日溃。
一峰:似指中神门,因前皆言“人鬼”重关。或言指砥柱山,即中流砥柱。
危巢:悬崖高处的鸟巢。语出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
鹄(hú):水鸟名,俗称天鹅。
杳(yǎo):此指高远。
秘神*:《左传·宣公三年》载夏禹将百物形象铸于鼎上“使民知神、*”。词中神*指种种善恶神奇之物。
燃犀:《晋书·温峤(jiào)传》载峤至牛渚矶,人言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佽(cì)飞:汉武官名,掌弋射鸟兽。一云即做非,周代楚国勇士,曾渡江,两蛟夹舟,非拔剑斩蛟而得脱。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安得夫差水
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障狂澜: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骑鲸客:指豪勇之士。
挝(zhuā):敲击。
银山:代指涛头。张继《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万叠银山寒浪起”。
赏析
这首词与同词牌的《水调歌头·游龙门》相似,都是写游览河山,抒发情怀之作。此词气势更足,景观更奇。三门津是黄河中十分险要的地段,河面分人
门、鬼门、神门,水湍浪急,仅容一船通过。中有砥柱,即被称为中流砥柱的砥柱山。三门峡所在山奇水急,呈现一幅波浪马远静听松风图奔涌,气势磅砣的
景象。
上片写黄河的气势,写中流砥柱悠闲。“黄河九天上”后两句,写黄河之长、黄河之险。“黄河九天上”似与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意境相同。而“下
鬼瞰重关”则写明黄河之险,人鬼难过。“长风”后五句,以粗线条勾勒出黄河怒浪滔天,浪花四射的逼人气势。又以吕梁悬水千仞和钱塘八月怒潮形象具体
地描绘出黄河水浪之高,高过山仞,水浪之急,可比钱塘怒潮。高险,壮观,形神俱备。“万象”后两句,更塑造尽管黄河水大浪急,但仍旧在砥柱山面前变
得渺小。“一峰闲”侧面烘托了砥柱山傲风浪,挺天地的伟姿,也暗示出作者不惧艰险,乐观豁达的气质和不凡抱负。写景抒情,浑然一体。
下片更是以古典旧事,表达了词人昂扬奋发积极向上的斗志。“仰宛巢”三句,反用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鹃之危巢”句意,写砥柱山之高峻艰险。
“人间”后二句,又用《左传》中“神*”之典。传说中夏禹将百物之形铸于鼎上,“使民知神、*”,由此辨神仙和*佞的模样。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原来
是考验人的地方。“不用”后三句又用二典,一是东晋温峤在朱渚矶下“燃犀”看水下美景。二是写春秋楚国勇士佽飞仗剑入江杀两蛟的故事。以上几个方
面,把黄河三门峡的险、恶写得活灵活现。结尾两句“唤取”等,引用李白塑造的骑鲸客的形象,表现词人那不可抑制的豪情壮志。
此词用典较多,也不显含混难懂,典典都扣中主题。从谋篇布局来说,也上下呼应,环环相扣,气势作足。故叶燮《原诗》中称曰:“舒写胸臆,发挥景
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
鉴赏
这是一首赋写三门峡雄险气势的词篇。在历,三门峡以其奇伟险壮而名世,吸引着无数*人墨客赋诗为文,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制。元氏此作,笔力雄放,
气势纵横,想象丰富,实为历代咏三门峡作品中难得的名篇。
起首一句,与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所造之境极为相似。就视觉而言,诗人眼中的黄河水当是由远至近,从高到低,自九天之上飞泻而下;汹涌澎
湃、奔流不息的水流给人心理上造成强烈的震荡,形成极大的反差,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在“黄河九天上”之后,又紧接以“人鬼瞰重关”一句,是
说河水俯瞰着人鬼重关。由仰视而俯瞰,由远而及近,物象也由模糊而趋具体。这两句把黄河水收束到三门峡中,使景物落到实处;虽未见一“险”字,但已
险象环生。由于有了这两句交代,“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也就水到渠成。河流落差极大,峡水极深,关隘重重,必然造成世所罕见的奇观,自然会有
长风高浪,一定形成“怒卷”之势。而在长风巨浪下,水花四溅,水汽氤氲,使得本来给人以温暖的日光也显得寒气森森。这不仅仅是诗人的感觉,也的确是
天设地造的自然奇观。以上四句,诗人挥如椽巨笔,挟风带浪,创造了一种雄奇而迷人的境界,极现一个“险”字。至此,诗人仍觉意犹未尽,又连用两个比
喻:“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吕梁山,在今山西省离石县东北,山势奇险,是晋西高原的骨干。《列子·黄帝》篇云:“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
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三门峡距吕梁山较近,其险峻处相类。如果说这是诗人就近取譬的话,那么用钱塘江八月来潮时的雄壮气势来比
三门峡水流之急,则为远喻。此二景,一北一南,皆以雄奇名世,用来比喻三门峡,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再加冠以“峻”、“壮”二字,来明言三门峡之奇险
壮阔,可谓淋漓尽致。这两句贴切的比喻,既丰富了全词的内容,又为读者打开了一个驰骋想象的艺术洞天。接着,词人又收以“直下洗尘寰”一句,则更加
突出了黄河水的凌空直下,具有冲洗整个人世间的豪壮气概。“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前句仍接前面所蓄之势,言黄河水势之大,笔势奇横;后句却一
顿而转,写三门峡中砥柱山之稳,笔锋骤敛。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由开篇而来的脱缰野马般的气势,顿然收住,闲和平稳。
下阕笔势虽由敛而舒,但基调却由豪壮激荡变为郁勃不平。“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三句,紧接上阕末尾“依旧一峰闲”而来,写砥柱山上除了鸟儿
在上面筑巢,天鹅从那里飞过外,从来人迹罕至,难以攀登。一“仰”字,既抬起气势,又转移视角。从“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以下,全词由写景转
为抒发感慨。这两句是表达人世间要这等险要之地也没有什么派上用场,自古以来,无非是为作怪的鬼神提供场所罢了。“不用燃犀下照,未必做飞强射,有
力障狂澜。”前两句分别用了两个典故。“燃犀下照”,指《晋书·温峤传》所载,温峤“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
臾,见水族复灭,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后指洞察*邪。“佽飞”,是汉武帝时官名,掌管弋射鸟兽,这里取其轻疾善射之意。在诗人看来,燃犀洞
察妖物的温峤也好,轻疾善射的做飞也好,都用不着。因为,他们都未必能挽狂澜于既倒。那么,能“力障狂澜”就只有那岿然不动的砥柱山。“唤取骑鲸
客,挝鼓过银山。”则又说,只有那漫游江海的骑鲸豪客,才能击着鼓,稳渡波涛如银山般叠起的三门峡水。笔酣墨饱,纵抒豪情。
此词纯以气势胜。上片多写景,下片多抒情、议论。但就全词而言,写景、抒情、议论又融为一体;诗人既写出了三门峡雄险的气势,又融进了自己的人
生体验;景物雄伟壮阔,感慨亦激愤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