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 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及名词解释(30)1、传播一一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2、大众传播一一就就是专业化得媒介组织运用先进得传播技术与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得大规模得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
3、信息一一一切表述或反应事物内部或外部得互动状态或关系得东西都就是信息。
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们得认识与思维得过程中。
4、信息社会一一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
”5、信息沟一一谓“信息沟”,就就是人们在掌握信息方而存在得差距。
由于这种差距得存在, 人们才有进行传递与交流信息得言语活动。
这种信息得传递与交流,我们通常称之为“交际”。
6、符号一一就是信息得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就是信息表达与传播中不可缺少得一种基本要素。
7、所指一一所指即就是当能指这样得声音-形象在社会得约定俗成中被分配与某种概念发生关系,在使用者之间能够引发某种概念得联想。
8、能指一一能指就是符号得物质形式,由声音-形象两部分构成9、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一指得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号与意义而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得过程10、主我一一指个人得主体意识11、客我一一指从周羽观察到得她人对自己得态度、评价与期待。
12、内省一一日常得、长期得自我反思,以完善个人得品徳与行为为目得13、内省式思考一一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得得自我反思14、镜中我一一人得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得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就是通过与社会得互动形成得,她人对自己得评价、态度等等,就是反映自我得一而“镜子”,个人透过这而镜子认识与把握自己。
15、集合行为一一指得就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得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16、传播情境一一传播情境指得就是对特左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得总称,包括具体得传播活动进行得场景,如时间、地点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得参与人所处得集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得环境。
《传播学概论》考试内容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1.传播现象的由来。
(1)传播现象的含义: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行为、活动和过程。
传播现象由来已久。
(2)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传播现象的关系。
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推动力量,传播主要围绕这个主要因素进行的信息交流、沟通与扩散。
(3)传播理论的探索,区别于传播现象的产生,20世纪40年代以后,传播学逐渐形成。
2.传播的含义:传播的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
在传播学中,传播被定义为:“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3.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①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多通道、多样化的。
4.传播定义的三种类型:①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②劝服说:强调传播是有意图地施加影响;③互动说: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5.对传播学理论的研究,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20世纪40年代以后,传播学逐渐成为多科性、集纳型的边缘学科。
6.1946年,美国的拉斯韦尔在著作《宣传、传播与舆论》中第一次提出“大众传播科学”的概念。
7.1947年,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成立第一个传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编第一本大众传播学论文集。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1.传播学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特点:多科性边缘学科。
2.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人类社会所有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形态以及不同层次的人类信息传播行为。
4.传播学研究的研究层次:第一层次:按信息传、受范围大小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1)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①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是合为一体的;②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己;③人脑信息库的内储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1、“传播”的英文是: communicate(动词)communication(名词)。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
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学概论复习.doc

传播学概论一、名词解释(一) 五种类型的传播1.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Z 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传 播信息的主体和接收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包括正常形式(如感觉和知觉)和异常形式(如入睡) 两种类型。
2. 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 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 交流活动。
3. 组织传播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
因此,组织 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组织与坏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 传播网络、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五个要素。
4. 群体传播群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传播就是群体内部成 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 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的目标为庞大的、 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传播讯息。
(二) 符号1) 符号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
2) 它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
3)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三) 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四)传播效果模式1. 子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 躯体别人了解别人不了解自己了解的信息 自己不了解的信息 的信息的信息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其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包括传媒、社交网络、公共关系、广告和市场营销等。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传播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以复习资料的形式,系统梳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一、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传媒、信息技术、传播渠道、受众等。
传播学的定义有多种,其中比较经典的是“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
二、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模式理论:传播模式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方式。
其中,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理论将传播过程分为传输模式和交互模式,传输模式强调信息的线性传播,交互模式强调信息的双向交流。
2. 传播效果理论:传播效果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对受众的影响。
其中,拉鲁斯菲尔德的媒介效应理论认为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解读过程。
其中,斯图尔特·霍尔的理解与解释理论认为,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是基于自身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的。
三、传播学的分支领域1. 传媒研究:传媒研究主要研究传媒的运作和影响。
其中,媒介内容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媒介内容的分析,了解传媒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
2. 社交网络研究:社交网络研究主要研究人们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传播行为。
其中,弗里曼的社交网络理论认为社交网络是人们相互联系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3. 公共关系研究:公共关系研究主要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和关系管理。
其中,格鲁姆斯的公共关系管理模型提出了公共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 广告和市场营销研究:广告和市场营销研究主要研究广告和市场营销对消费者的影响。
其中,艾尔伍德的传播效果模型认为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是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的。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1. 传播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 传播学的分类:按传播媒介、按传播内容、按传播流向、按传播途径
3. 传媒与传播的区别
二、传播学主要理论
1. 传播行为理论:传统线性模型、双向互动模型、多重模型
2. 社会认知理论:认知不均衡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观众定位理论、犯罪学派理论
3. 文化理论:功能主义理论、符号学派理论、批判理论
三、传媒与社会
1. 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2. 传媒与文化的关系
3. 报刊和新闻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四、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1. 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2. 传播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3. 传播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五、媒体伦理与自律
1. 媒体的角色和社会责任
2. 媒体专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3. 媒体自律制度和监管机制
六、未来传播趋势
1. 新媒体的发展和趋势
2. 传播技术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3. 传媒将如何应对未来的发展挑战
综上所述,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需要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掌握传播学的主要理论,了解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认识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遵守媒体伦理与自律要求,关注未来传播趋势,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所谓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能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4.传播的类型:(含义理解就行)A.内向传播,自我传播是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
b.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狭义的人际传播则指的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c.组织传播(包括群体传播)d.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的定义: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拥有同现实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6.p59-(1.) 第一阶段(这点大家理解就行,重点里好像没有要求背,这也太多了)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拉斯韦尔模式(5W)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示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缺点: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亚历山大·戈德《传播的定义》: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劝服说:霍夫兰等传播就是某人传递信息或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
反应说:史蒂文斯,传播就是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对定义的理解: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1 强调一点,中文中的传播一词,一般被理解为信息由一方传到另一方,很少让人想到另一方的回馈或反应。
但是传播学里的传播,是双向、共享意义上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过程。
2 传播不是纯粹的获取和交流信息知识,它可能创造出新的思想。
信息的概念:1 信息是一切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
它与物质、能量并称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要素。
2 信息就是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下,为特定人提供的有用的知识。
3 香农:信息就是能够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4 熵定律:从这个定律出发,信息就是事物及事物间的差异和变化。
差异越大,变化越多,信息越丰富传播学的演化:两大流派: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
信息科学:信息论:香农(信息的概念;传播过程的模式)控制论:维纳*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控制论是信息论的应用。
系统论:系统论同信息论、控制论实为一组密不可分的群落,它们的理论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
四大先驱:1.哈罗德·拉斯韦尔①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②宣传目的:改变受众态度来支持自己,推进自己的事业,损害敌人。
方法:集中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是社会上层人物实施权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③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2 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5W的传播模式。
在我国传播学教科书上属于必然谈到的入门理论。
3他论证了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1)环境监测功能:是指大众媒体能够向个人或组织提供关于环境变动的最新信息。
2)社会协调功能:对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使之能够正常运作。
这种协调既包括信息的沟通,也包括价值观的协调。
3)传递文化遗产4他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
2.保罗·拉扎斯菲尔德①二级传播论: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意见通常而是先由大众媒介流向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流向社会公众。
这一理论的关键词是“意见领袖”。
他是个中间环节。
“意见领袖”就是在人际网络中积极向他人传递信息产生影响的人。
图示:大众媒介——意见领袖——社会公众︳︳一级传播二级传播两级传播论意在表明,人际传播的效果要大于大众传播。
缺陷(自己扩展):人际传播的效果一定大于大众传播吗?意见领袖的定位二级还是N级?②意见领袖的特点:人数不多,是公众中的小部分成员。
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上通媒介,下连公众。
③贡献:1、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2、通过搜集资料的方法提出了调查方法论。
3、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提出了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等著名观点,对于认识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有重要意义。
3.库尔特·勒温①把关人理论:1库尔特·勒温“把关人”,不是指具体的人,是一个比喻,是偏重于指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记者、编辑就是信息的把关人。
2 曼宁·怀特(单一把关模式)原因在于高度的主观性,是一种建立在把关人自己的经验、态度、期望基础上的价值判断。
怀特的把关模式有点简单化了,他将把关人当作一个孤立因素来考察,忽略了其他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
3 麦克内利(多重把关模式)揭示了在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不同的把关人对经过他们的大量信息一层一层加以筛选,然后分别发出互不相同的信息。
最主要的把关在信息到达电讯编辑手中之前就完成了。
4 巴斯 (双重把关模式)新闻传媒的把关活动分两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主要把关人是记者,记者不会完全有闻必录,他要对材料进行取舍和加工。
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他们担负修改、制作的任务。
第二阶段的把关比第一阶段的把关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②贡献:拥有把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变成重要的研究目标的思想方法。
理论上,创立了场论,开创了群体传播对于个人行为效果的研究。
提出了把关人概念,为信息流动的复杂性提供了圆满的解释。
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或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创性人物。
4.霍夫兰的说服理论:(大题)①:框架②从传播来源看说服效果,主要依据以下三个因素:传播来源的可信度:可信度高的来源效果更好传播来源的知名度:知名度越高,取得劝服效果越大知名度越低,取得劝服效果越小知名度+可信度=威信-强大的劝服力量传播来源的说服动机:传播者的动机如果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那么,劝服效果将大打折扣。
传播者的动机与本人利益相反时,劝服力量是最大的,即使传播者的威信不高,也能导致人们对某事物态度的改变。
③从论据的组织来看劝服效果,主要围绕四个命题进行:1、选择一面提示还是两面提示;2、先说还是后说;3、结论由说服者给出还是由劝服对象自己得出;4、选择理智型劝服还是情感型劝服。
* 1、对原先持赞成态度的受众采用一面提示。
对原先持反对态度的受众采用两面提示。
对受教育程度高的采用两面提示。
对受教育程度低的采用一面提示。
如何劝服能带来态度的改变 传播来 源 传播方 式 传播对 象 可信度 知名度 劝服动 机 一面提 示或 两面提示 先说, 后说 结论的 给出 理智型 还是 情感型 听从性 恐惧诉 求 接种 免疫2、先说后说涉及到心理学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对开头的印象较深,近因效应指对结尾的记忆较牢。
3、某种情况下,受众自己得出结论比传者给出的结论更容易接受结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一点就通的,含蓄提示;对轻信盲从的,直接告诉。
4、理智型劝服,是以充分的事实根据、周密的逻辑推理、冷静的分析叙述为特点。
情感型劝服,则不大顾及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主要通过调动人的感情,打动人心、煽起情绪来达到目的。
一般而言,情感型劝服比理智型更加有效。
施拉姆:“大量实验证明,动感情的呼吁较之逻辑的呼吁更可能导致态度的改变。
”④从传播对象来看劝服效果:1、劝服对象的听从性耳朵软与耳朵硬。
不论传播的目的何在,传播的方式如何,总有一些听众比较容易劝服,另一些则比较顽固。
耳朵软的人听从性强,耳朵硬的人听从性弱。
听从性指的是受众对说服性信息的敏感程度.心怀敌意的人→心怀善意的人(难于)想象力贫乏的人→想象力丰富内向性的人→外向性的人保守者→具有进步倾向的人2、使用恐惧诉求所谓恐惧诉求,是指劝服信息中夹杂有威胁性成分,使受众产生惧怕心理,借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恐惧诉求是否有效的关键不在于恐惧诉求的强弱,而在于接受者是否认为讯息中所推荐的行为可以解决威胁.·面对恐惧诉求,受众依次进行两种评估:威胁评估和功效评估.如果信息与个人无关或不严重,诉求不会有效果.若与个人相关并且非常严重,会产生恐惧.·功效评估:危险控制和恐惧控制.3、接种免疫论创始人:威廉·麦奎尔。
受到霍夫兰的启发。
霍夫兰指出,接受两面提示的受众比只接受一面提示的受众更能抵御反面信息,更能站稳立场。
·人的思想要想抵御反面的宣传,方法无非两种:一种是加强正面宣传,增加思想上的抵抗力,另一种是进行适当的反面教育.·在医学上,预防接种是指有意将少量病毒注入人体,使人体先对病毒产生免疫力,这样,当人体真正感染病毒时,就不会因此生病。
与此相似,适当的反面教育意在使受众对此产生抵抗性,一旦他们面对反面信息的大规模侵袭时,不会轻易动摇。
⑤贡献:1他较为完善的将心理学控制试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
2他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为打破魔弹论神话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
3他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为战后的说服性传播研究奠定了基础。
5.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报刊的四种理论》①贡献:1是第一位从新闻专业角度,并把新闻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结合起来从全新角度考察传播学,把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来研究的学者。
2他为传播学的完善与成熟做出了里程碑式贡献。
建立了传播学科,出版了相关教材,培养第一批传播学博士。
3一生编著了30多部传播学著作,其中许多都是传播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人类传播: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术电子传播时代媒介即讯息:该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传播的四大功能: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传递文化遗产功能娱乐功能传播的负面功能:·拉扎斯菲尔德的传播负功能论。
·受到帕森斯和默顿的功能主义理论的启发。
功能主义视角强调这样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部分都对总体发挥促进平衡的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
这种作用称为功能。
·默顿指出,社会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以是显性的,可以是潜在的,还可能具有负功能。
·某些社会行为或社会结构会降低系统的适应性和调节能力,所以被称为负功能,或者叫功能障碍。
传播负功能的具体表现:(你怎样度过自己的闲暇时间?)·大众媒介持续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的顺从现状。
·媒介是使人们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媒介常以低廉的代价剥夺人们的自由时间。
·麻醉精神:使人沉浸于虚幻的满足之中;剥夺人的行动力。
拟态环境论:李普曼的《舆论学》。
施拉姆把他的《舆论学》推崇为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作品之一。
他对传播学的一大贡献,就是“拟态环境”的理论。
*李普曼认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为现实环境,一为虚拟环境。
前者是客观环境,后者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
大众媒介的出现的发展,使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由于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我们无法直接认知真实的环境,所以往往生活在媒介提供和自己设想的“拟态环境”中。
然而大众媒体并不是一面镜子,它只能选择性的对外部世界作出报道,这就造成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与世界本身脱节,我们头脑中对世界的图像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只是对大众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的反映。
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库利的镜中我理论①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社会组织》中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自我主要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人的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