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维导图】图解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记诵笔记(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时空坐标】【思维导图】【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1.古代交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1)原始人在自然界中习惯性的足迹就形成了“路”。
(2)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
(3)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
2.古代交通的代表性成就(1)陆路交通1.中国古代对海洋的探索(1)西汉时期: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
(2)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
(3)明朝:郑和下西洋①时间:1405年到1433年。
②概况: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
(4)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
2.古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1)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
(2)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
(3)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
(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
3.近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1)新航路开辟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概况①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②哥伦布到达美洲③麦哲伦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④欧洲人还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影响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2)开凿运河①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②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知识点三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1.火车与铁路交通(1)火车的发明与影响条件工业革命引发了交通的变革发明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影响19世纪上半期,在英国带动下,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了机器制造业、钢铁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大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思维导图)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内容另起炉灶含义: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作用: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的一切特权作用: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一边倒含义: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联合国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特点: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中国的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成功关系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开创外交新局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意义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70年代外交突破和转机的关键原因:世界局势的变化,中美双方的共同要求改善过程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总统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正式建交1978年,中美签署《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原因:中美关系改善,促进了中日建交标志: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交声明,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表现: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活动意义:对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上海合作组织建立时间:2001年中国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参加国家: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六国目的: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性质: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册书思维导图与知识梳理

人民版历史必修1~3思维导图与知识梳理【高考考点梳理】第一部分古代古代中国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
古代中国的经济(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 手工业的发展(3) 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 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 文学成就(4)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 雅典民主政治(2) 罗马法2。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世界1。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2.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 新航路的开辟(2)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3.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 《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5。
近代科学技术(1) 经典力学(2) 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 1840 至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 辛亥革命(3)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 思想解放的潮流(1) 维新思想(2) 新文化运动(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世界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 俄国十月革命(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 "斯大林模式"(4)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1929 至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 罗斯福新政(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图解(思维导图+微试题):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人教新课标)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
下列对这段史料最恰当的认识是( )
A.是台湾士绅模仿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尝试
B.是非正常情况下保卫祖国的特殊行为
C.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领土的独立行为
D.是坚决拥护大清王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答案:B
2.《马关条约》第六款约定:“清、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
……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清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
”对该条款理解恰当的是日本( )
A.主宰中国的局面基本形成
B.迫使中国承认中日两国的平等地位
C.取代中国确立东亚领导地位
D.同等享有其他列强在中国的特权
答案:D。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体系思维导图

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体系思维导图高中必修一历史知识体系思维导图一、古代史1. 人类的起源与文明的发展2.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3. 欧洲古代文明的发展4.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5. 美洲原住民文明的发展二、中世纪史1. 中世纪的西方世界2. 中国的唐宋时代3.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发展4.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5. 西欧贵族统治下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三、近代史1.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2. 近代欧洲的革命与战争3. 近代日本的现代化进程4. 二战与新世界秩序的建立5.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四、现代史1. 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崛起2.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3. 科学技术进步与文化交流4. 新世纪的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5. 新型大国关系和全球治理的转型以上是高中必修一历史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总结,学习历史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与当代的社会问题,形成扎实的人文素养和历史文化意识。
接下来,将为您具体解析各个时期的历史内容。
一、古代史人类的起源与文明的发展:从人类的起源开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出现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等阶段。
人类文化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古代史中,我们还可以讲解中国古代文明、欧洲古代文明和美洲原住民文明的发展。
二、中世纪史中世纪时期是欧洲文艺复兴之前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被认为是欧洲文化史上最为黑暗、压抑和封闭的时期。
同时,中国也经历了唐宋时代这一繁荣时期,而伊斯兰教在中世纪时期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近代史近代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是从欧洲中世纪到二战之间的时期。
近代史的主题包括社会变革、革命、战争、布尔什维克革命、新新中国的建立等,这里面有太多让我们学习的内容。
其中,二战对全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引发了新世界秩序的建立。
四、现代史现代史是指从二战后至今的时间,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
高中必修二第一章思维导图

递变性:随着原
子序数的增加, 非金属性减弱
相似性: 非金属性 强,可与
金属,水, 氢气反应, 最外层7e-
※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等,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加, 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金属性增强; 得电子能力减弱,非金属性减弱
②阴阳离子之间的吸引与排斥处于平衡状态。 ③成键后体系的总能量降低。 5.存在: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如强碱、大 多数盐类以及活泼金属的氧化物等
由离子键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可能有共价键( NaOH) 有共价键的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一定有共价键
※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等,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 原子半径减小,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增强,失电子能力减弱,金属性增弱; 得电子能力增强,非金属性增强
? 元素金属性强若判断
? 1.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 出H2难易程度;
? 2.金属间的置换;
? 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 化物碱性强弱;
②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 两原子对电子的吸引力相差越大,键的极性越强
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①共用电子对要画在成键两原子之间
②没有“[ ”] 和电荷符号
㈡离子键 1.定义: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2.构成离子键的粒子:阴阳离子 3.离子键的实质:静电间的引力和斥力 4.成键原因:①原子之间相互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
※半径规律 原子半径:同周期原子从左到右半径以此减小,同主族原子从上到下依次增大 离子半径:①具有相同电子排布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②同种元素的微粒,核外电子数越大,半径越大
教材图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思维导图和微试题)1.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教新课标)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思维导图】]]]【微试题】1、2018上海高考].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
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行封赏礼。
遂封叔虞于唐。
此则故事反映出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B.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C.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 D.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答案:D2、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可以用王国维的“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说明,此处他所谓的“天”是指( )]A.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B.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D.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答案:A3、《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颂”为贵族在宗庙祭祀的颂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据此判断商颂属于以下哪国贵族祭祀先祖的颂歌( )A.商朝 B.齐国 C.楚国 D.宋国答案:D ]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
……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二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10分)答案:(1)变化:①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②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
影响:①加强了对地方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对课本知识要熟悉,答案要简明扼要分层。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知识点 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内容提要】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
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
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
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框架线索】【知识体系】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1.文明(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