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做笔记用)

合集下载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1《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我深入研究的一本著作。

这次分享的是我对《伤寒论》的理解以及我从中获得的经验。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在序中明确提到,该书主要是关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方法,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心得。

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共16卷,分别阐述了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我对《伤寒论》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从表面上看,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伤寒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这是最直接的理解。

其次,深入一层,我发现《伤寒论》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它还涉及到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

例如,书中强调的“阴阳平衡”、“调和”等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

最后,从更深层次来看,《伤寒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医学思想的缩影,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追求。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学习六经病证的症状和诊断方法,我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此外,我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治疗方法,如汗、吐、下、温、清等法,这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都有着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中医,让传统医学继续发扬光大。

伤寒论读书笔记和心得篇2《伤寒论》读书笔记与心得《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部巨著,它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

这本书的作者张仲景,以其卓越的医学智慧,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归纳总结,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被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内容组织所吸引。

全书以六经为纲,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每一经又各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这种分类方式既清晰又全面,使得医生能够准确地把握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

伤寒论 读书笔记

伤寒论 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第一篇:伤寒论读书笔记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脉浮;风寒外邪郁遏,束于肌表,卫气不能温煦分肉、司开阖—恶寒;风寒外束,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受阻,—项强。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此为表虚症。

人体感受风邪侵袭,荣卫失调,阳气外浮与邪抗争,正邪交争于浅表则发热。

风邪伤卫,卫失固外,营不内守则汗出。

汗出肌疏不胜风袭故恶风。

更以汗液外出,脉象松弛而呈缓象。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 风寒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

伤寒为表实证,恶寒是必有之证。

卫阳被束,失去其正常之卫外功能,不能温煦分肉,故而恶寒。

正邪相争则发热;如初感外邪,卫阳被郁,末能及时申展而与邪抗争者可暂不发热。

寒邪郁表,汗不得出,身体必然疼痛,脉阴阳俱紧,此营阴郁滞,太阳经气流行不畅所致。

寒邪犯表,邪犯太阳,影响胃气顺行, 胃气不降则可见呕逆。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若脉象并不躁疾搏指,而是比较和缓,则病势轻微,不会再有传变。

相反,如出现了口苦、咽干、目眩,颇欲吐等少阳证,或见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的阳明里热证,同时脉数急不静,可证明病已传人少阳及阳明了。

脉数急者:“数”为有传阳明之势;“急”即弦数,病有传少阳之势。

“躁烦”是将传阳明,“颇欲吐”即喜呕为病将传少阳。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亦可汗而解之,但总须辛凉透解,切忌辛温发汗。

温病—渴而不恶寒,伤寒—不渴而恶寒。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温病只能用辛凉解表之法,误用辛温发汗之剂,如麻黄、桂枝之类再发其汗,则津液更伤,病情势必恶化,即成风温之证。

《伤寒论》重点笔记

《伤寒论》重点笔记

《伤寒论》1.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张机)所著的《伤寒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2.被后人尊为医中之圣的医家是——张仲景3.张仲景奋发学医——“乃勤求苦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4.《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金匮》两部分,伤寒主论外感热病,兼论内伤杂病;《金匮》主论内伤杂病,兼论外感热病5.《伤寒论》全书十卷,共397条,22篇,113方(实际为112方,其中有一方只有方名,没有药物)6.《伤寒论》有两种版书,一是宋版本,二是成注本。

宋版本原刻本已佚失,今有明代赵开美的复刻本,又称赵刻本。

成注本是金代成无己注解的。

原书杂病部分后经整理为《金匮要略》7.《伤寒论》的价值——一是创立了六经辨证的体系。

二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三是立法严谨,处方精湛,具有典范作用。

8.《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如《内经》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所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是五种中的伤寒。

如《伤寒论》所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9.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10、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是指———《伤寒论》的六经。

11.六经病证的纲领———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⑵阳明之为病,胃肠实是也。

⑶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⑷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⑸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⑹阙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12.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伤寒论笔记

伤寒论笔记

辩脉法
脉的阴阳
大、浮、数、动、滑——阳
沉、涩、弱、弦、微——阴
附: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阳结阴结
脉浮而数——阳结
脉沉而迟——阴结
附:结是指便秘
发热恶寒
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附: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

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

本节可总结为——寸脉弱,则阳不足,怕冷;尺脉弱,则阴不足,发热。

但是在《寸关尺脉法》中提到,“尺脉弱,下焦冷,无阳气”,似乎与这里会所的“尺脉弱,阴不足”不一致。

阳脉阴脉组合诊断
寸脉浮,尺脉弱,则血虚,筋脉挛急(水生木,血属水,筋属木);尺脉沉,则是营气衰弱;尺脉浮,若大汗淋漓,汗像珠子一样,则是卫气衰弱。

几种脉象
脉象浮数,蔼蔼然好似车盖一样,属于阳气偏盛,容易导致阳结症;
脉象沉迟,累累然好似摸着长竹竿一样,属于阴气偏盛,容易导致阴结症;
脉象虚浮好像菜汤上漂浮的油脂,这标志着阳气虚微;
脉象微弱如同旋绕的蜘蛛丝一样,这标志着阳气衰竭;
脉象绵软,前大后细,状如倾倒油漆时,漆将终了的样子,这是血液大虚的征象。

结脉与促脉
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

脉搏跳动急促,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

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皆为有病的脉象。

弦脉与紧脉
脉浮而紧,按之不动为弦脉,按之移动如转索,就是紧脉。

伤寒论学习笔记

伤寒论学习笔记

伤寒论学习笔记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本条为太阳病之提纲,凡脉见浮,症见头项强痛、恶寒者即为太阳病。

太阳病虽称之为病,其实就是证,按六经八纲辨证体系分析,它就是在表的阳证,即表阳证。

是肌体驱集大量体液于上半部广大的体表面,欲汗出而不得汗出的一种病理现象。

脉浮,血液向外充盈于浅层动脉之征;头项强痛,可作头痛项强、头强痛、项强痛各种解释;头痛,头部因气盛血充,血液郁滞,压迫头部神经,故痛;项强,项部充血致肌肉麻痹;恶寒,因表受风寒故恶之,又因气血郁滞肌表,表愈热,愈觉寒。

恶寒为表证所习见,又为发热之前驱症,故发汗能使病毒自汗腺排除,热亦随汗而消失。

注:自然疗能,即原形质之能力。

人体本由数兆细胞组织而成,其原形质各有其天职而发挥其专门能力,而为自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全体之生活而活动,此种活动力能恢伤痕,灭病菌,如吐、泻、咳、发热等皆为排泄毒物于体外自然疗能之表现。

惟此种能力愈用愈大,故动物此种功能远胜于人。

彼醉心现代医学之人士,稍有疾病,药剂杂投,使自身疗病能力减退,愈用而愈小,故城市人民不如乡村农民也。

第二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提纲:凡病见太阳病脉证,兼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证。

太阳病因证治不同别为两类:一为有汗者,一为无汗者。

有汗者恶风,名中风。

无汗者恶寒,名伤寒。

夫风寒均为一气,初无寒热之殊,亦无轻重之别,更不能区别风专伤卫,寒独伤营,强分殊失经旨。

观大青龙汤38、39两条,其义自明。

汗出,若人体虚实不同,邪(指风寒)从虚实而化。

皮肤禀赋松懈不密之人感太阳病则汗出,是以质虚而化者名为中风。

皮肤致密者则无汗,是以质实而化者名为伤寒。

此二证为桂枝、麻黄两汤而设,于不可分之中分为两名,便于施治耳。

中风系感受风寒邪气而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之病名,即今之伤风感冒,非口眼歪斜、卒然倒地之中风(即今之脑血管病)也。

发热,肌表感受风邪,郁而成热。

就一般病证而论,汗出热当解,若本条发热汗出并见而热不减者,乃体温调节失常,散热机能不如造温亢盛之故耳。

《伤寒论》笔记(1——10条)

《伤寒论》笔记(1——10条)

《伤寒论》笔记(1——10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此条为太阳病之提纲,诊断太阳病须具备的脉症为“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其中,恶寒前用一“而”字相连,“而”字为连词,表示递进的关系,有“而且、并且”的意思,故恶寒一症便显得尤其重要,另外,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由此可见,太阴病亦可见脉浮,故仅仅依据脉浮,不能诊断为太阳病!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共分三类,即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温病与太阳风温。

此条但言太阳中风证之提纲,主症主脉为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结合第一条,太阳中风证的症状应当有头痛,脉当浮缓。

风邪并于卫,故郁而为热,风伤卫,卫气失司,故汗出,腠理疏松,玄府不闭,不任风袭,故恶风(恶风为恶寒之渐),这样便与第三条之太阳伤寒证有了鲜明的对比。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此条为太阳伤寒证之提纲。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即是说发热有早有迟,但发热一定会到来;必恶寒,即是说恶寒有可能在发热之前出现,恶寒是必见之症,假若但恶寒而始终不发热,便不得为太阳病,当为少阴证矣;体痛,寒为阴邪,故主痛;呕逆,观第四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可知,太阳病有内传少阳之机转,故可影响在里之气机,然终究为太阳病,故只是呕逆,即干呕,并不是吐;脉阴阳俱紧,此处阴阳指的是脉位,即寸部与尺部,寸关尺三部均现紧脉。

结合第一条,当有头痛,脉当为浮紧为是。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一日,一日为约略之数,指伤寒之初,即太阳受邪,脉若静者,静与动相对,不动曰静,即不变动之意,意思是说,脉象没有变动,还是太阳病的脉象,即浮缓脉或浮紧脉。

颇欲吐是邪传少阳之见症,若躁烦,若字为或者之意,脉数急者,脉象也发生了变化,这是邪传阳明的见症。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4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4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4二、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桂技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一两(炙,味甘平)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味辛温)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去辛温燥烈之气,容易动阳气,心悸),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一升=200ml),去滓,温服八合(1合=20ml),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八证:1.恶寒、发热;恶寒: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故恶寒先见,而且较重发热:寒闭阳郁,才见发热2.诸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寒主收引,寒主痛,寒伤肌表,使肌肤气血涩滞,筋脉拘挛(《伤寒论》身疼痛的三方新加汤、麻黄汤、附子汤)1. 无汗(寒邪闭表,腠理闭塞)而(因而)喘(皮肤汗孔闭塞而肺气不能宣发肃降,故上逆而喘,这种喘需要发汗开腠理)病机:寒邪闭表,卫闭营郁治法: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小儿肺炎,麻黄15g,成人:20g当地气候及体质:麻黄:桂枝:甘草=3:2:1杏仁:9g)适应证:1. 太阳伤寒表实证(3、35、52、53、37)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脉浮而数(不是指热,而是指发热故)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强调麻黄汤的脉必须是浮的,提示里气不虚,气血能够抗表)病久脉仍然浮紧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由紧而变细,由大变小,提示邪气退。

大则病进,小则平)而嗜卧(没有烦躁,烦热,只是大邪已退正气未复)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提示邪已传入少阳经)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仍然浮紧脉)者,与麻黄汤。

(37)(也强调麻黄汤的脉必须是浮的,提示里气不虚,气血能够抗表)2.太阳与阳明合病(36)太阳与阳明(阳明经脉被寒邪所伤:头面胸腹,而不是阳明腑证,若与阳明腑证则应用桂枝汤(44))合病,喘而胸满(肺气不利,提示太阳表邪偏重)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

该书以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前人治疗伤寒的经验,成为后世医学家治疗此病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伤寒论》中选取几个重要的章节进行阐述与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一、病机篇《伤寒论》中的第一篇是病机篇,它详细阐述了伤寒病的起因与发展过程,为后续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病机篇中的核心观点是:伤寒病的发生是由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入侵人体而导致的,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些致病因素就会侵入体内。

被风寒侵袭的人会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咳嗽等症状,而被湿热侵袭的人则会出现口渴、尿短黄、便溏等症状。

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病机原理,医生可以据此对症下药,提高治疗效果。

二、病证篇在《伤寒论》的病证篇中,张仲景通过对伤寒病的不同症状进行分类与论述,为后世医生诊断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病证篇中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发表热病、汗证、津液内结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张仲景对“桂枝汤”、“大青龙汤”等经典方剂的论述。

这些方剂通过调和人体阴阳气血,达到平衡病机的作用,对于治疗伤寒病具有显著疗效。

三、骨著篇《伤寒论》的骨著篇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发展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于规范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骨著篇中列举了多种并发症,如谵言、反胃、溺色等,这些并发症往往出现在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

在面对这些并发症时,医生需要根据具体病情来综合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收到良好疗效的目的。

四、营卫篇《伤寒论》的营卫篇详细介绍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伤寒病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在营卫篇中,张仲景强调了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的对抗关系。

正气是指人体的免疫系统,而邪气则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外来因素。

当正气充足时,人体的抵抗力较强,疾病也较难入侵;而当正气不足时,人体容易受到邪气的侵袭,从而引发病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 ]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家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促,一作纵。

)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

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一斤膏(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

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去皮) 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方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

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

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

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促,一作纵)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 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

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枝(去皮) 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须臾啜热稀粥一升,助药力,取微汗。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