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年)生于德国奥登堡。

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于1794年进耶拿大学。

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6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

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

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完全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

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

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

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1841年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是在两个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的。

教育方面的著作有: (1)《沦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1804年);这是用严格的演绎方式,从教育的目的开始,讨论到他的假设,由假设达到完成目的的手段,侧重于伦理学方面的发挥。

(2)《普通教育学》(1806年)分管理、教学,训练三部分,表现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侧重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

(3)《教育学讲义纲要》(1835),这是《普通教育学》的补充,对手前书中的心理学基本思想,有进一步的发挥。

其他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尚有《裴斯泰洛齐的直观初步的观念》(1802),《公众协作之下的教育》(1810),《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1831),《理想主义对于教育的关系》(1831)等。

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想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

外国教育史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三)道德教育
1、训育
(1)概念
根据赫尔巴特的见解,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的培 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主要是关于道德教 育方法的主张。
(2)阶段 道德判断:道德的基础,道德教育的起点 道德热情:同勇气与智慧相协调 道德决定:对事物、环境等进行观察和理解 道德自制:对自我的认识
(2)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 兴趣本身存在于经验之中 兴趣是头脑中各类观念相互联系的结果,是个体对观念加 以体验的过程
2、根据兴趣分类划分课程内容 (1)经验的兴趣 经验的兴趣:自然、物理、化学、地理 思辨的兴趣:数学、逻辑、文法 审美的兴趣:文学、绘画
(3)统觉:即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 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同化过程。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 内,都必须与意识中原有的观念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 斥。这个观念的整体即统觉团。
二、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一)教育目的论
1、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可能的目的和必
(2)同情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外国语(古典语言和现代语)、本国语 社会的兴趣:历史、政治、法律 宗教的兴趣:神学
(二)统觉与课程
1、统觉理论
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
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这就必然要求课程的安排应 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 不熟悉的材料。

理论基础 德育理论 课程理论 教学理论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伦理观
1、特征
强调知识或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赫尔巴特指
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获得广阔视野的结果,而且又是完整

第十五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第十五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3.儿童发展与课程


“文化纪元理论”是儿童发展与课程问题设计、选择的基础。 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感觉、想象和理性曾分别在 人的认识中起主导作用。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 发展的过程。 课程程序:
五、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 教学阶段论,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 要理解他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 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这是儿童在学习活动 中的两种思维状态。 他把兴趣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教学阶段论:教师应采取符 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 地进行教学。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 学和心理学。他认为,伦理学指明教育的目的,心 理学指出教育的途径ຫໍສະໝຸດ 手段。(一)赫尔巴特伦理学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提出五种道德 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这 五种道德观念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它们是维持现 存社会的永恒真理和道德标准。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知识和认 识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
2.统觉与课程
他从统觉原理出发,要求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学生能 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 的材料。为此,赫提出了“相关”与“集中”的课 程设计原则,以保证课程教学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 系统性。 “相关”是指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 相互联系。“集中”是指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 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为学 习和理解它的手段。他把历史和数学当作所有学科 的中心。

(二)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育性教学的含义: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 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 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首先,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 保持一致,即养成德行;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1)预备:复习旧课,解释新词,熟悉课文; (2)提示:说明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 (3)联想:通过新旧词语的比较,建立知识的联系; (4)总括:得出结论、定义或法则; (5)应用:运用得出的概念或法则解答课题或练习。
二、教育思想简介
❖ 1、赫尔巴特反对夸美纽斯的“儿童 的自然成长论”,主张以教师为中心,
把教师摆到儿童心灵塑造者的位置。 ❖ 2、提出了统觉概念:
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 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我们内省了 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 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后产 生种种统觉。
❖ 统觉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 段: (1)感知引起旧观念的活动; (2)新旧观念的斗争或者联合; (3)统觉团的形成——形成新知识; (4)新知识的强化;
❖ 统觉理念的核心是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 ❖ 3、他从心理学“统觉”观念出发引申出自己的教学理论,提出了
以教学过程的四个程序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三、赫尔巴特教学模式
❖ 即教学的四个阶段,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明了——明确的感知新教材,主要表现为揭示教学和分析教学; 联合——把分析新教材得到的知识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主要 表现为综合教学; 系统——即在新旧知识联系的基础上寻找规律性结论,使所学 知识系统化; 方法——通过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场合,使学生掌握技 巧,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四、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运用及其发展
明了:明确的感知新教材,主要表现为揭示教学和分析教学。 要求老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只有这样 老师才能恰当地提出新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的旧观念去 感知它。 联合:说明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这一阶段,要求教师主要 采用分析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自由的、无 拘无束地谈话,使学生的旧观念与新观念建立关系。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他的思想形成于19世纪上半期,是欧洲教育理论演进的客观需求与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来自其唯心主义实在论哲学、伦理学与心理学理论的直接推演,又是他长期精心观察与实验的总结和升华。

二、教育的目的:他认为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从教育的本质来看,统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产生的”。

他把教育的多方面目的主要划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可能的目的又称选择目的,指的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以便将来选择职业;必要的目的是指道德目的,即是以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观念、“完善”的观念、“善意”的观念、“正义”或“法”的观念、“报偿”或“公平”的观念)完善人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三、教育的过程:他始终坚持“教育学的独立性在于它是教育过程的理论”。

为实现教育目的,他提出了包括儿童管理、教学和道德训练三个重要环节的完整的教育过程,并指出道德教育是全部教育的核心,应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这是赫尔巴特全部教育的理论中心。

道德训练是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与管理、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四、课程与教学:他强调建立关系秩序的理论基础与衡量标准是来源于认识论与心理学。

它运用心理学的兴趣学说与统觉理论来论述课程与教学,提出了以兴趣分类为依据的课程体系和以统觉为核心的教学阶段理论。

1、课程:他认为,兴趣的多方面性是教学的基础,有赖于学习多种学科、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因为只有通过学习各种不同学科的知识才能形成学生各种各样的学习观念,进而激发多方面的兴趣。

因此,多方面的兴趣与设置广泛的学科、学习各种知识直接相关。

他把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作为选择课程的内容和基础,并依据统觉原理提出课程设置与安排的原则。

2、教学:赫尔巴特融合经验和理论的认识方法,以统觉条件——兴趣的发展来阐明教学过程,并针对课堂教教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他还对应兴趣发展的四种心理状态,把教学分为四个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化教育目的心理学化赫尔巴特把教育的所有目的和最高目的指陈为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多方面的兴趣立足于社会,是可能的目的或选择性目的,也是间接目的或意向目的,道德培养是最高目的和必要目的,二者具有统一性。

在教育起点上,他尊重人的个性,“即使对人类作最纯粹、最成功的描述,这种描述却同时也始终是对特殊的个人的说明”,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尽可能避免侵犯个性,而使个性所具有的鲜明轮廓呈现出来。

从观念心理学出发,赫尔巴特论证了道德目的受五种力量支配,心灵只有具备五种力量才能引向至善的方向,即:内心自由(innerfreedom)、完善(perfection)、仁慈(goodwill)、法权(justice)、公平(equity)。

他所倡导的五种道德观念着眼于人的内心世界,关注改造儿童内部的心理结构,发展儿童明辨的见识及相应意志,促进心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五种观念基于人性的现实基础之上,是“一种生活本身的原则”,体现了理性、自由与完善的品质,并逐渐扩展为相应的社会规则及秩序。

在道德养成上,赫尔巴特详细论述了性格形成的自然程序,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了智育与道德形成的关系,强调人之为个体的身心统一。

我们熟知,赫尔巴特在教育目的的论述中把伦理学作为重要的基础之一,但他没有因强调伦理学的社会需求而不顾人的个性发展,因心理本身也具有社会属性,他努力追求着二者的和谐统一,在教育目的中兼顾了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

从教育的一般目的或间接目的即多方面兴趣的培养来看,多方面兴趣的平衡发展是实现道德的手段。

兴趣是内心活动的积极状态,当对事物产生兴趣时观念运动异常活跃,增强了心灵的同化能力,从而控制统觉过程。

因此多方面的兴趣可加速观念的贮存与积累,促进性格形成与心灵完善,由观念形成意志,由意志养成性格,达到培养美德的最终目的。

多方面兴趣理论体现了赫尔巴特对完整人格的尊重,这些平衡和谐的兴趣本身是符合学生天性的。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学提纲
赫尔巴特的生平 赫尔巴特思想的发展史 赫尔巴特的伦理学思想 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生平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erich Herbart, 1776—1841) 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哲学著作:
心理学著作:
《心理学教科书》(1816) 《作为科学的心理学》(1824~1825) 《关于心理学在教育学中应用的几封信》(1831)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 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 教育学的双重理论基础
任何时候占意识中心的观念只容许与它自己可以和谐的观念出现 于意识上,而将与它不和谐的观念抑制下去,降入无意识状态。
精神分析的开山鼻祖 对冯特和弗洛伊德的思想都有直接的影响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科学教育学体系的三个基本部分:
管理 • “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 是不可能的。” • 性恶论——克服儿童的“烈性”与“冲动” • 威吓、监督、命令——惩罚 • 权威和爱(辅助手段) 教学 训育 • 与管理和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管理是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的精神,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学是通过提供观念塑造儿童的心灵,培养道德观念 ;而训 育则直接在儿童情感上发生作用,促使道德观念变成行动。 • 陶冶、赞许和谴责
赫尔巴特的心理学
统觉是一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引起旧观念的活动 (2)新旧观念的斗争或者联合 (3)统觉团( apperception mass)的形成——形成新 知识 (4)新知识的强化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第5单元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近代外国教育思想)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欧洲教育心理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将教育理论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试图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深化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他主张教育学应当成为科学的思想和“教育性教学”的思想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在西方,他是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人,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

一、赫尔巴特的生平及思想基础赫尔巴特出生在德国西部奥登堡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

12岁时,他进入文科中学学习。

18岁时,他进入耶拿大学学习哲学,研读了费希特、康德和莱布尼兹等人的哲学著作。

大学毕业后,他去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做了三年的家庭教师。

在负责教育三个孩子的过程中,他仔细研究孩子的学习特点,认真考虑自己的教学方法,并写出书面报告,获得了对教育的初步认识。

他认为,教育必须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纪律要求等都必须从哲学中产生答案。

他还认为,学问的获得来自于艰苦的工作,而不是轻松的教育。

在瑞士期间,他曾去布格多夫拜访裴斯泰洛齐,对其教育方法和经验进行了研究。

1802年,他发表了《裴斯泰洛齐关于直观的初步概念》的论文,认为裴斯泰洛齐的思想和方法,不仅适合于小学,而且适合于整个学校教育。

从瑞士回来后,赫尔巴特到哥了根大学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

赫尔巴特开始在哥丁根大学任教,讲授教育学和心理学。

在这期间,他写了《普通教育学》(1806年)和《普通实用哲学》(1808年)等著作。

1809年,他被聘为柯尼斯堡大学教授,继续哲学家康德的“讲座”,讲授哲学和教育学。

一直到1833年,他保持着这一位置长达24年。

在这期间,他先后完成了《心理学教科书》(1816年)和《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1813年)等书。

在柯尼斯堡任教期间,他还领导和参加了培训师资的教育研究所,并亲自在研究所附设的实验中学教授数学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研究报告
一、生平简介
·赫尔巴特(1776-1841)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794年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对法学并不感兴趣,广泛阅读康德、费希特和莱布尼茨的哲学著作,受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康德的不可知论的影响较深。

二、教育思想发展阶段
·在瑞士贵族斯泰戈尔家里当家庭教师,拜访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实验
·哥廷根大学当教师,研究佩斯特洛奇的教育理论。

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学说
·从事系统的心理学研究,创办了教育研究班及附属实验学校,1835年出版《教育学讲授纲要》从理论上把教育学的体系科学化
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


·伦理学——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1、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个人
品格和社会道德。

2、儿童未来目的两个部分:希望达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所谓希
望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目
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

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
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达到的目的。

·心理学——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一)伦理学基础
·五种道德观念:内在的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内在的自由指的是一种自愿的意志。

·强调知识或者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二)心理学基础
·教育的首要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第一次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心理学
作为一门科学,应该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上。

赫尔巴特心理学思想来源:
1、英国联想主意心理学: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通过观念之间的联结形成认识;人的认识是一种被动的接受;
2、莱布尼茨和康德的思想:强调人的观念的主体能动性;
3、洛克的白板说:人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

四、教育思想的内容:
(一)、统觉概念: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

我们内省了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

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后产生种种统觉
·统觉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引起旧观念的活动;(2)新旧观念的斗争或者联合;(3)统觉团的形成——形成新知识;(4)新知识的强化;
·统觉理念的核心是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意识阈:是指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越一道界线,这些界线便为意识阈。

1 意识和无意识区分的分界线;
2 说明新旧知识是如何能够相互结合的;
3 第一次提到了无意识的问题;
科学教育学体系三个部分:
·管理(首要条件):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的精神,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性恶论——克服儿童的“烈性”与“冲动”,采取威吓、监督、命令——惩罚,权威和爱作为辅助手段;
·教学(中心问题):通过提供观念塑造儿童的心灵,培养道德观念;
·训育(主导):在儿童情感上发生作用,促使道德观念变成行动。

采取陶冶、赞许和谴责等方法;
五、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一)教育性教学原则
1、“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
·教学是形成道德观念、培养道德品质的最基本的手段,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基础之上;
·道德教育应该通过教学进行,教学的目的就是造就学生的德行;
2、教学的两大原则:
一、学生的兴趣
二、类化的作用:以旧知识为吸收新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理论
1、建立在多方面兴趣基础上的课程教学理论:
两大类六种兴趣:
——经验的兴趣:
·经验的兴趣(观察自然的愿望;自然、物理、化学、地理)
·思辨的兴趣(思考问题的兴趣;逻辑、数学、文法)
·审美的兴趣(对各种现象教学艺术评价的兴趣;文学、绘画等)
——同情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愿与一定范围的人接触的兴趣;外国语言、古典语言、本国语言)
·社会的兴趣(愿与较广泛的人接触以尽公民职责的兴趣;历史、政治、法律)·宗教的兴趣(重视和亲近神的兴趣;圣经、神学)
课程设计的两个原则:
相关原则:学校课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集中原则:将课程组织成“核心课程”
2、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赫尔巴特继承了前人,特别裴斯塔洛齐关于直观教学的主张。

根据统觉的过程三个环节:感官刺激——观念的分析与联合——统觉团的形成(获得概念),建立了三种教学方法:
单纯提示:实际上就是直观教学方法。

当前刺激所形成的表象要能引起意识中或意识阈下与之相似的观念活动,那么,首先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和频率,单纯提示教学正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分析教学:要形成观念的复合或融合,因而首先必须对不同的管你那和表象分析。

综合教学:由单纯提示所提供的清晰表象和分析教学产生的对表象的区分、形成新旧观念的联合。

3、教学形式阶段论
·儿童兴趣活动分为4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思维状态:专心、审思;
·任何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明了:兴趣对直观事物产生注意,教师进行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联合:新旧知识发生结合,但是混乱;
——系统:使联合有序起来,获得新概念;
——方法:以作业为主,使知识巩固、强化。

六、教育思想的对比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1)裴斯泰洛齐对教育目的的见解,裴氏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能力,
和官能(Faculty)调和的发展,但他则认为官能是不能分开多种的,心灵本身作用是统一的,用不着求其调和的发展。

官能:官能是一种对行为的或多或少有效的能力。

(2)同时他又反对卢梭(Rousseau)对教育目的的见解,卢梭认为教育目的是促
进儿童个人自然的发展,而他则认为教育目的应顾及社会的适应。

(3)反对康德的先验论,知识并不是限于经验,而是统觉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形
成新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