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鲢鱼规范化养殖技术解析论文
鲢鱼的养殖技术和密度

鲢鱼的养殖技术和密度鲢鱼,又称鲤鲢,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珠江、淮河、辽河、黑龙江等流域,具有繁殖力强、适应性广、肉质鲜美等特点,因此受到了养殖业者的重视。
为了帮助养殖户更好地了解鲢鱼的养殖技术和密度管理,下面将重点介绍关于鲢鱼养殖的技术要点和密度管理。
一、鲢鱼养殖技术1. 水质管理鲢鱼是一种喜好清洁、强烈的觅食习性的鱼类,因此要求养殖水质清澈、通透、无明显异味。
养殖池塘应采用循环水系统,定期更换水源,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水质稳定对鲢鱼的健康和成长至关重要,养殖户应保持水质的稳定和清洁,及时清理池塘底泥和残饵。
2. 饲料管理鲢鱼是杂食性鱼类,能够以水生植物、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小型鱼类等为食。
在养殖过程中,应该选择营养均衡、易于消化吸收的饲料,定时、定量投喂,避免过度喂食导致底泥积淤、水体污染等问题。
3. 温度适应鲢鱼对水体温度的适应能力很强,但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0-30摄氏度。
在冬季,要保证养殖场所的温度,避免水温过低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发育。
夏季要防止水温过高,可采取遮阳措施或增加水面通风设备,保持水温适宜。
4. 疾病防控鲢鱼容易受气温变化、水质不佳、过度捕食或饲料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疾病。
养殖户在鲢鱼养殖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疾病防控工作,密切观察鱼类的生长状况和异常表现,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二、鲢鱼养殖密度管理1. 养殖密度鲢鱼养殖密度的合理安排对于提高养殖效益极为重要。
一般来说,建议的鲢鱼养殖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容积放养5-7公斤的鱼体重。
过高的密度容易导致鱼类过度竞争食物,影响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甚至诱发疾病传播。
2. 水池设计在进行鲢鱼的养殖密度管理时,应根据池塘或水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
水池的大小、形状、水深等因素都会对养殖密度产生影响,因此在规划水体养殖密度时,需综合考虑水池的各项参数,并适当调整养殖密度。
3. 饲料管理养殖密度过高会造成鲢鱼之间的激烈争食,导致饲料浪费过多,增加了养殖成本,降低了养殖效率。
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

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鲢鱼,也叫草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广泛分布于亚洲各地。
它是一种温温和和的鱼类,常生活在江河湖泊等水域中。
下面将对鲢鱼的生活习性和养殖技术进行探讨。
鲢鱼是一种杂食性鱼类,以浮游动物、植物、底栖动物和藻类为主要食物。
在水域中,它常常活动在水面附近或水底层,寻找食物。
鲢鱼的饵食广泛,适应性强,养殖起来比较容易。
鲢鱼是一种喜阴性鱼类,喜欢生活在阴凉的环境中。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给鲢鱼提供充足的遮阴设施,以保持水体的适宜温度和光线强度。
鲢鱼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它偏爱水质清澈、富含氧气的环境。
在鲢鱼的养殖水域中,应控制水质的pH值在6.8-7.8之间,水温保持在20-30摄氏度,氨氮含量不应超过0.3mg/L,亚硝酸盐含量不超过0.1mg/L。
定期清理鱼缸内的废物和残饵,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
为了提高鲢鱼的生长率和养殖效益,可以采取一些养殖技术措施。
对鲢鱼进行规模化养殖,建立适当的鱼塘或鱼池,提供适宜的自然环境。
合理选择饲料,养殖中可以采用天然饲料,如浮游动物、藻类等,也可以使用人工饲料。
在投喂过程中,要控制饲料的量和频率,以免过度喂食影响水质。
还要注意对饲料的质量和营养成分进行监控,为鲢鱼提供均衡的饲料。
鲢鱼的养殖还要注意疾病防治。
常见的鲢鱼疾病有细菌性病、寄生虫感染等。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检查鲢鱼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加强鱼缸和饲养设施的卫生管理,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稳定,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鲢鱼的生活习性和养殖技术对于鲢鱼的养殖效益和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只有了解了鲢鱼的生活习性,并且合理运用相关的养殖技术,才能够有效地开展鲢鱼养殖工作。
饲养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水产养殖知识和管理经验,以保证鲢鱼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
鲢高效养殖技术

养殖与饲料2020年第12期鲢高效养殖技术吴迪辽宁省阜新市产业技术创新推广中心,辽宁阜新123000摘要为了提高鲢养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本文从自然分布、生物学特性、池塘养殖、科学喂养、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简述了鲢高效养殖的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鲢;高效养殖;病害防治收稿日期:2020-08-05吴迪,男,1980年生,硕士,高级工程师。
鲢是四大家鱼之一,又叫白鲢、跳鲢、边鱼、鲢子,属于鲤形目,鲤科,鲢鳙亚科,鲢属。
具有生长快、病害少、产量高的特点,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适合大面积养殖的鱼种之一。
鲢不仅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净化水质的生态价值。
药用,其肉温中益气,利水,治久病体虚、水肿;其头可治头晕乏力。
1自然分布鲢栖息于江河干流及附属水体的上层。
性活泼,善跳跃。
能主动游入河湾或湖泊中索饵。
冬季,多数到河床深处越冬,处于不太活动的状态。
以浮游植物为主食,是一种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
主要分布于中国、蒙古、俄罗斯等国。
2生物学特性鲢体侧扁,稍高,腹部扁,从胸鳍基部至肛门有发达的腹棱,吻短而钝圆。
春、夏、秋3季,在水域中上层活动觅食,冬季潜入下层越冬。
喜吃草鱼粪便及牛粪,对糟食、酸味食物也非常喜爱。
除食用浮游生物外,还食用大量腐屑类饵料,夏季水位越低,摄食量越大,冬季越冬对饵料量要求低。
我国鲢以长江鲢个体最大,生长最为迅速。
一般3冬龄达到性成熟,卵为漂浮性卵。
3池塘养殖3.1池塘条件鲢养殖池塘一般长宽比4∶1,面积以0.33~0.67hm 2为好。
池塘周围不要有高大的树木和建筑物遮挡,水源充足,能及时采取加水或换水措施,要求溶氧高,酸碱度适中,不含有毒物质和有害生物,如蛙卵、野杂鱼、水生昆虫等。
建塘的土质,以壤土最好,黏土次之,沙土最差。
黏土保水性好,但易板结,造成溶氧不足,沙质土鱼塘,渗水性强,不保水。
3.2施肥氮肥,促进植物叶绿素形成,决定池塘浮游植物量的多少。
鲢主要食用浮游植物,因此氮肥是不可缺少的,常用的氮肥为尿素,是某些鱼类体内蛋白质代谢分解的主要含氮终产物。
浅谈鲢鱼无公害养殖技术

浅谈鲢鱼无公害养殖技术曲成龙一、池塘选择鲢鱼属于套养鱼类,套养在主养鲤鱼、鲫鱼、草鱼的池塘中,处于服从地位,它的池塘选择与在所申请认证的上述主养鱼类完全一致。
二、苗种要求苗种放养前须经检验、检疫,选择品质纯正,健康无病,规格整齐。
放养时间在5月中、下旬。
三、池塘饲养1、鱼种培育(1)鱼苗放养:5月中、下旬,池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为适宜投放时间。
投放鲢鱼乌仔,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3-5尾。
(2)饲养管理:鱼苗入池后,以滤食浮游动植物为主兼食饲料碎屑。
(3)成鱼养殖①鱼种投放规格、密度:投放越冬鱼种规格为100-200克/尾,放养密度为0.4-0.5尾/m2。
②鲢鱼是套养鱼类,以鲤鱼出塘起捕时间为准。
四、越冬管理1、越冬密度:压塘成鱼和鱼种的越冬密度一般为0.3-0.6㎝/ m2。
根据池塘条件可作适当调整。
2、越冬鱼体要求:鱼体应无病无伤,肥满健壮。
3、越冬方法:越冬池塘应比较干净,保水性好,冰下水深保持在1.5米左右,分规格并塘:越冬前每公顷用90%晶体敌百虫1.5-3.0公斤全池泼洒。
五、鱼病防治1、鱼病预防鱼病以预防为主,一般措施为:①在鱼苗、鱼种拉网、筛选、运输过程中应操作细心,防止鱼体受伤;②鱼苗鱼种入塘前,用2.0%的盐水浸洗5-10分钟进行消毒;③高温季节,每月用漂白粉或硫酸硐挂袋法进行食场消毒;④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提高鱼体免疫力;⑤死鱼应及时捞出,深埋。
2、鱼病治疗鱼病发生后渔药的使用应严格按照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的使用准则〉标准执行。
(1)鳃霉病【病原】鳃霉【症状】病鱼不摄食,游动迟缓,鳃部呈充血和出血状,鳃瓣有点充血,失去正常的鲜红色而呈粉红色或苍白色,严重者鳃丝坏死,影响呼吸功能,导致病鱼死亡。
【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防止水质恶化②培育水质需施发酵腐热的有机肥,不宜生施③发病池要迅速加注清水,改善水质,或者将病鱼转移到水质新鲜清洁的池塘中。
鲢鱼规范化养殖技术要点与常见病的科学应对策略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08.033鲢鱼作为淡水鱼,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的养殖。
鲢鱼不但生长速度快,而且营养价值也比较高,是百姓餐桌上常见的菜肴。
为提高鲢鱼的养殖效益,要对养殖过程采取规范化的饲养管理方法,方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鲢鱼生长发育的干扰,还要针对常见的疾病进行有效的防治,这样可避免鲢鱼大规模死亡的情况发生。
一、鲢鱼规范化养殖技术要点1、亲本培育(1)选择亲本在鲢鱼亲本培育的过程中,亲本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培育效果。
因此,要对该环节予以高度重视,以确保所选的鲢鱼亲本有完整的鳍条和鳞片、健壮的体质、体表无明显的创伤、无疾病且不携带任何病原体。
鲢鱼亲本的体重应不低于4kg,鱼龄超过5年。
需要注意的是,应保证亲本的雌雄比例适宜,规格搭配合理,这样有利于提高亲本培育效果。
(2)培育条件鲢鱼亲本可在池塘中培育,要确保池塘的深度达到2.5m以上,池底越平坦越好,不得存有过多的淤泥,如果池底的淤泥过多,则应在亲本培育前对池塘进行清淤,将淤泥量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为亲本培育创造有利条件。
配套设施应当齐全,主要包括增氧机、水泵等,池塘必须有独立且畅通的进水和排水渠道,这是最为基本的要求。
(3)放养密度在鲢鱼亲本培育中要控制好放养密度,每亩水面放养30尾,雌鱼与雄鱼之间的比例控制在1∶1.2。
为避免鲢鱼亲本的生长发育受到野生杂鱼、浮游动物(大型)等的影响,可在池塘内混养鳙鱼、草鱼等亲本。
(4)池塘管理池塘是鲢鱼亲本培育的载体,与培育效果密切相关。
所以要加强池塘管理,以提高亲本培育效果。
①消毒。
对池塘消毒时,可以选择生石灰作为消毒剂,用量控制在150-200kg,生石灰在施入鱼塘前,可以先放入木桶、水缸等大型容器内乳化,并趁热洒布到池塘中,要保证洒布的均匀性。
池塘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后1周左右,便可将鲢鱼亲本放入。
这种消毒方法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不需要向消毒后的池塘内重新加水,可有效避免野生杂鱼及病虫害入塘的情况发生,防病效果优于干塘消毒。
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

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摘要】鲢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具有较高的养殖价值。
本文主要探讨了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
首先介绍了鲢鱼的生活习性,包括食性和栖息习性等方面。
其次说明了鲢鱼的饲养环境要求,如水质、温度和光照等方面。
然后详细介绍了鲢鱼的饲料及喂养管理方法,以及疾病防控措施。
接着讨论了鲢鱼养殖中水质管理的重要性。
最后分析了鲢鱼养殖技术的发展前景,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鲢鱼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将为养殖户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鲢鱼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鲢鱼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养殖过程中的管理和操作,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出质量。
【关键词】鲢鱼、生活习性、养殖技术、饲养环境、饲料、喂养管理、疾病防控、水质管理、发展前景、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鲢鱼(Cyprinus carpio)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
下面将介绍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
鲢鱼的生活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鲢鱼是群居性鱼类,喜欢结群生活,可以增加鱼群的稳定性;鲢鱼是杂食性鱼类,适应性强,可以适应不同水域的饵料;鲢鱼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够适应一定范围内的水温和水质变化。
在鲢鱼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饲养环境的要求。
鲢鱼适宜生长的水温一般在20-28摄氏度之间,PH值在6.5-8.5之间。
鲢鱼对水质要求较高,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
鲢鱼的饲料及喂养管理也是养殖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方面。
鲢鱼的主要饲料包括鱼粉、豆饼、米糠等,要根据鱼群的生长情况和需求进行合理搭配和投喂。
要定期清理浮游废料和残饵,保持水质清洁。
在鲢鱼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控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的鲢鱼疾病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必须加强日常监测和药物预防,及时处理病害,保障鲢鱼的健康生长。
水质管理也是鲢鱼养殖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要保持水质清洁,加强水质监测和调节,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
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

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鲢鱼,学名草鱼,是我国淡水鱼类中的一种,也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物种之一。
鲢鱼的生活习性和养殖技术,对于养殖户和鲢鱼养殖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活习性鲢鱼是淡水性的鱼类,喜生活于流速较缓和清澈的河流、湖泊和池塘中,一般生活在水深较浅、水温较稳定的环境中。
它是群居鱼类,性情温顺,喜欢成群活动。
此外,鲢鱼的食性较为广泛,它们能够摄食植物、浮游生物及小型底栖生物等多种食物。
养殖技术鲢鱼的养殖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种类之一,具有广泛的市场及开发前景。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鲢鱼的养殖技术,以供参考。
1.选址选择:选址要求水源丰富,水质清洁、水温适宜,地形平坦、通风良好。
2.池塘建设:选择准备养殖鲢鱼的池塘形状不宜过于规则,以便对鱼的运动和生长有一定的帮助。
同时池塘大小、深度和坡度等等都需要根据养殖密度、综合技术指标要求进行设计和计算。
此外,池塘内应有充足的套塘及遮阳设施等措施,以保证鱼群的安全、健康生长。
3.种苗选育:养殖常用的鲢鱼品种有鲤龙、鲶龙等,养殖户在选育种苗时,应根据生长速度、肉质品质、耐病抗病能力等要素,选育出最适宜养殖的种苗。
4.饲料及养殖管理:饲料在鱼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养殖户应依据鱼群的生长情况、养殖环境等因素,配制不同的饲料。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还需关注鱼群的健康情况,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5.收获:鱼群的成长速度及养殖密度、饲料品质等因素决定了其成熟收获的时间。
当鱼群达到预期重量时,养殖户应及时收获,不可贪心逐渐逼近最大收益的极限。
总结鲢鱼是我国淡水鱼类中的一种重要物种,其生活习性与养殖技术亦是行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需根据鱼群的情况和养殖环境,做好选址、池塘建设、种苗选育、饲料及养殖管理、收获等工作,以期获得较高的养殖效益。
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

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摘要】鲢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了解其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对于有效开展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鲢鱼的生活习性表现为喜群居、喜群食、耐寒耐污,适应性强。
鲢鱼的饲料需求以植物性饵料为主,还可以适量添加动物性饵料。
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至关重要,保持水质清洁、适温适pH值对鲢鱼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控制养殖环境,包括水温、水质、氧气等是保障鲢鱼健康成长的关键。
鲢鱼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密度养殖,保证鱼群的健康和生长。
了解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对于有效管理养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鲢鱼、生活习性、养殖技术、饲料需求、水质管理、环境控制、生长特点、养殖、了解、有效、开展。
1. 引言1.1 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鲢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其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对于养殖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了解鲢鱼的生活习性能够帮助养殖者更好地管理鱼群,提高养殖效率。
掌握鲢鱼的饲料需求、养殖水质管理、养殖环境控制以及生长特点也是成功养殖鲢鱼的关键。
鲢鱼的生活习性主要包括生长速度快、耐高温、对水质要求较高等特点。
鲢鱼的饲料需求一般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物质,养殖者需要根据鱼群的生长阶段和数量来科学配制饲料。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者需要注意控制养殖水质,保持水质清洁,保证鲢鱼的健康生长。
合理控制养殖环境,包括水温、氧气含量、光照等因素,可以提高鲢鱼的养殖效益。
鲢鱼的生长特点包括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产卵量大等,养殖者需要根据这些特点来制定养殖计划,提高养殖效率。
了解鲢鱼的生活习性及养殖技术对于有效开展养殖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养殖者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 正文2.1 鲢鱼的生活习性鲢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具有一定的生活习性。
鲢鱼是群居性鱼类,喜欢生活在群体中,可以提高它们的生存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鲢鱼是杂食性鱼类,以浮游生物、水生植物和底栖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鲢鱼规范化养殖技术解析论文
鲢鱼是鲤形目的滤食性鱼类,也被称为鲢子、白鲢等,与鳙鱼、草鱼、青鱼并称为“四大家鱼”。
鲢鱼的体形呈纺锤形,稍高、侧扁,其腹部与两侧呈白色,背部呈青灰色,鳞片细小,善跳跃。
鲢鱼的营养丰富、肉质鲜嫩,无毒、性平、味甘,多与鲤鱼、草鱼混养,产量高、疾病少、生长快,本文就鲢鱼的养殖技术进行探讨。
鲢鱼属于套养鱼类,大多套养在主养团头鲂、鲤鱼、草鱼、鲫鱼的池塘中,且鲢鱼处于服从地位。
养殖鲢鱼的池塘应该与主养团头鲂、鲤鱼、草鱼、鲫鱼的池塘完全一致。
鲢鱼养殖池塘应该要做到定期注水,注水频率控制在2~3次/月。
为了保证池塘的水质良好,在鱼种培育初期的注水频率为3~5d/次,生石灰的施加频率为20d/次,每次施加10kg生石灰/亩水域,且水质最好要保持微酸性。
在苗种放养(通常5月中下旬)前,务必要对苗种进行检疫、检验,并且所选用的苗种要做到规格整齐、健康无病、品质纯正。
4.1鱼种培育
鱼苗放养:最适宜的鱼苗投放时间是在5月中下旬,水温控制在18℃以上,鱼苗放养的投放密度控制在3~5尾/m2。
饲养管理:待鱼苗投入到池塘之后,饲料选用“饲料碎屑+浮游动植物”,且浮游动植物为主。
成鱼养殖:鱼种的放养密度控制在0.4~0.5尾/m2;而投放的鱼种重量控制在每尾100~200g。
4.2越冬管理
越冬鱼体务必要健壮肥满、无伤无病。
越冬密度通常控制在0.3~0.6kg/m2鱼体,且可基于池塘的实际情况来合理予以调整。
越冬方法:越冬池塘要做到保水性好,水质清澈,水面具有透光性,洒池水浮游植物量应保持在25~50mg/L。
鲢鱼的极好天然饵料主要包括水域中的浮游生物(或施肥培育或天然生长),这些浮游生物的个体微小,基本都是漂浮在水中,通常都很难用肉眼来进行观察,只能通过显微镜才可清晰观察。
5.1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主要通过吸收水域中的二氧化碳及钾、氮、磷等元素,再通过光合作用来实现繁殖,浮游植物是水域中鲢鱼最基本的饵料资源。
若水域具有较高含量的钾、氮、磷等元素,那么浮游植物生物量
必然较高,且鱼产量也高。
值得注意的是,若浮游植物的种类不同,那么饵料价值也会存在着较大差异,蓝藻、裸藻、隐藻、金藻、绿藻、黄藻等均为鲢鱼易于消化利用的浮游植物。
5.2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的个体尺寸明显要大于浮游植物,虽然肉眼可观察到,但其尺寸也不大于5mm,主要以有机碎屑与浮游植物为食物。
鲢鱼在幼鱼阶段基本都以桡足类浮游动物、原生动物、枝角类浮游动物、轮虫类浮游动物为主要食料。
鲢鱼在养殖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疾病,而这些疾病防治都应该以预防为主,一般措施为:(1)为了提高鲢鱼的抵抗能力,放鱼前对池塘进行药浴消毒(时间控制在15min及以上),可选用双效鱼虫清水溶液+土霉素。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出现过多的应激,务必要谨慎操作。
(2)一旦出现疾病暴发,那么可喷晒硫酸铜(250g)+百毒杀(250g)+高效暴发灵(30mL),连用2~3d,同时投喂麸皮(30kg)+水产专用土霉素(100g),连喂5d。
(3)在杀虫后应立即消毒杀菌。
用药时应考虑水域鱼病史和用药史,如上年已用过某种杀虫剂,今年最好换药,因为病原体对此药有可能已产生抗药性,常规浓度往往无济于事.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