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读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知识点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1、2、①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1世纪(前2070年))②奴隶制社会(夏商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灭亡)③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1953年,土地改革完成)3、禹没有传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禹的位置。
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天下”变“家天下”)4、夏朝建立了,制定,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
(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5、夏朝国家机构的性质:奴隶主阶级压迫贫民和奴隶的工具6、商朝为巩固统治,设置,制定,加强对,和,的控制。
7、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愈加严重。
8、夏朝经历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
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恶反抗。
9、商汤统治时期,任用贤才,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使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10、商朝后期,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更加腐朽。
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战,耗费国立,同时还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11、商朝晚期,分布于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的周部族,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
12、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答:受战乱和环境变化的影响①政治动荡和洪水泛滥。
黄河中下游地区土质疏松,古时气候比较湿润,容易发生洪水灾害。
②由于统治者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不断发生,为摆脱旧势力影响,采取迁都的措施。
13、西周的分封制实行的目的、内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答;分封制的目的: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分封制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能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分封制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分封制的影响: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命题点1:青铜器与甲骨文 1.★(2022·广安)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一部殷墟 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殷墟”发掘有助于研究( AA ) A.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B.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 C.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 D.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
命题点2:动荡的春秋时期 2.★(2022·眉山)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 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AA ) A.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 分 形成过程 (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 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长平平之战
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
特点
兼并战争
续时间长
历史解释 析和评判,包括意义、影响、作用等。如:商鞅变法 后,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是指历史事件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历史本质的外部 历史现象 表现,历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如:西周建立后实行分封
制 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做出的一种主观性、总结性认 识,包括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地位、影 历史结论 响等的认识。如: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简
学说集中在《老老子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
介 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老 (1)政治:主张“无无为为而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
思 子 就能太平
治
想
(2)哲学: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顺应应自
2024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考点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1.夏朝的建立(1)建立时间、人物: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2)统治建设: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2.“家天下”: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
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s hàn)让制。
考点二、商朝的统治3.灭夏:夏朝后期,商人的首领汤趁夏朝统治面临崩溃之际,联络周边势力,起兵攻伐,一举推翻夏朝的统治。
4.商朝的建立和发展: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商朝。
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商朝很快走向强盛。
5.商朝末期概况:末代商王纣(zhòu)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liǎn),施行严刑峻(jùn)法,导致民不聊生。
考点三、西周的兴衰6.过程:周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46年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
7.结果: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hào)京,史称西周。
8.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2)分封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3)分封对象:宗亲和功臣等(4)分封内容: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受封的诸侯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diào qiǎn);同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5)实质: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6)贵族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7)作用:①(积极)通过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②(消极)维持了诸侯国相对独立的地位,分散了国家权力,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埋下了祸根。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核心考点梳理)-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备课课件(部编版)

分布特点:主要诸侯国 占据了富裕地区、战略 要地和交通要冲
考点2 青铜工艺 甲骨文
2022年课标: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通过了解甲骨 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 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
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在商 概况
时 七 韩、赵、魏、⑤ 秦 七国的势
期 雄 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诸 侯 国 的
兼 并 战 争
战国形势图
重 大
桂陵之战(成语典故:围魏救 赵),马陵之战(成语典故:减
关键信息:秦、 齐、楚、燕、韩、 赵、魏
战 役
灶诱敌),长平之战(成语典 故:纸上谈兵)
重要战役:桂陵之 战、马陵之战、长
平之战
民 族 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频繁,出现了我国历史 关 上第一次⑨ 民族大交融 的高潮
系
考点4 商鞅变法
2022年课标: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 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① 牛耕 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
背 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秦国
受封 对象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 固疆土
④ 血缘 关系远近和功
劳大小
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
关键信息:镐京、洛邑、
卫、鲁、宋、河水、淮水
主要诸侯国:鲁、燕、卫、
宗亲和功臣等
晋、齐、宋、吴
分布特点:主要诸侯国占据
了富裕地区、战略要地和交
通要冲
主要 内容
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
关键信息:镐京、洛邑、 卫、鲁、宋、河水、淮水
法
强调⑥ 以法治国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 《韩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知识点整理

第四课夏商周的更替1、禹建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朝,都城阳城,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商汤灭夏: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桀,建立商朝,都城是亳,后盘庚迁殷。
3、武王伐纣: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带兵在牧野灭商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4、西周的分封制:为稳定政局,西周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
5、西周灭亡:约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第五课青铜器和甲骨文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泥范铸造法)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2、甲骨文记事: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在安阳殷墟等地出土大量商周的甲骨。
甲骨文是已知的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造字方法:象形(如日、田)、会意(如明、从)、形声(如河、柄)、假借(如正佑)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王室衰微: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地位下降,已无力控制诸侯,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3、诸侯争霸:齐桓公任用管仲,发展生产,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第一个霸主。
4、诸侯争霸的影响:诸侯争霸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但诸侯国减少,有利于局部地区的统一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孙膑)、长平之战(白起)兼并战争的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兼并战争的影响:给百姓带来灾难,诸侯国减少,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部编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的兴衰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是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开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
2、盘庚迁殷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三、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史称东周。
总结讨论:(1)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2)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夏、商、周的更替: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的成就:(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
_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知识点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夏朝的建立1.基本情况:(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2)建立者:禹(3)都城:阳城2.地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制度: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4.灭亡:夏桀的残暴统治,引起人民的反抗,商的首领汤灭掉夏朝。
二、夏商周的更替1.约公元前1600年前,商汤伐夏,建立商朝。
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商朝多次迁都,盘庚迁到殷之后,从此,保持相对的稳定。
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反抗。
2.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建都镐京。
三、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统治。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3.意义: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但诸侯的权力过大,到了后期,威胁中央的统治。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习目标: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了解夏商西周。
一、青铜器的高超技艺1.出现时间:距今约5000——4000年2.功能:食器→礼器3.特点:分布广泛;数量增多,种类丰富;成为权力的象征,等级森严;制作工艺高超;规模宏大,组织严密。
4.典型代表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何尊:最早出现“中国”一词。
利簋:记录了武王伐纣的历史。
二、甲骨文1.含义: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造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4.意义: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学习目标: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202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说课稿新人教版

展示一些关于夏商周时期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魅力。
简短介绍夏商周时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夏商周时期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基本概念、重要事件和特点。
过程:
讲解夏商周时期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的历史事件和特点。
详细介绍夏商周时期的重要事件,如夏朝的建立与灭亡、商朝的兴衰以及周朝的崛起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5.请学生在完成上述任务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相互学习和借鉴。
(4)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学生对于这个故事背后的历史教训的理解,以及对于周幽王的昏庸无道的把握。
教学方法与策略
为了有效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计划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策略:
1.讲授法:在课堂上,我将运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灭亡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在讲授过程中,我会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1.拓展阅读材料:
(1)《中国古代史》-章节:夏商周时期
(2)《夏商周探秘》-章节:夏商周的更替
(3)《中国古代文明》-章节: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2.视频资源:
(1)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纪录片,如《夏商周: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概念综述】
夏、商、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
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百家争鸣
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但也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埋下祸根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
使用并进一步推广,提高了生
产力水平,封建土地制度逐步
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
发达,学派众多,其中儒家、道
家、法家和墨家对当时和后世
的影响较为深远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