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练习答案

合集下载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D)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道路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C.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D.弃甲曳兵而走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养生:赡养活着的人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3.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D)A.填然鼓.之敲鼓(名词作动词)B.树.之以桑种植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D.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4.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

A.时不我待B.兵不血刃bīng bù xuè rèn出处:先秦·荀况《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

兵器上没有沾上血。

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用法:主谓式;作定语、状语;形容未经交战就取得胜利C.莫衷一是意思:不能断定哪种说法对哪种说法错,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

(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莫:还;衷:折中,这里指做出适中的决断。

是:正确,这里指正确的论断、肯定的结论。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D.自愧弗如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C)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 有的人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请允许我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通“斑”头发花白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6.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C)A.请以战喻用,凭借B.以五十步笑百步用,凭借c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D.申之以孝悌之义用,凭借7.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B)①寡人之于国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附答案)一、选择题。

1.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河内凶(凶年,谷物收成不好)B.邻国之民不加(更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2.下面的加黑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百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4.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5.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6.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B.弃甲曳兵而走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7.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

A.王好战,请以战喻(喜欢)B.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C.或百步而后止(或者)D.王道之始也(开端)8.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①谨庠序之教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⑦D.②④⑤9.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C.弃甲曳兵而走D.无乃尔是过与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禹闻善①言,则拜。

大舜有大焉,善②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③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④是与人为善⑤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⑥。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全效学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同步练习: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全效学习】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同步练习: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躬行仁义方可“王天下”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曳.兵/拖拽.数.罟/蹴.踏洿.池/纨绔.B.鱼鳖./弊.端效.仿/发酵.空旷./粗犷.C.河豚./馄饨.狗彘./雉.鸡庠.序/搔痒.D.孝悌./兄弟.饿莩./俘.虏皎.洁/打搅.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D.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这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黎民..不饥不寒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或百步而.后止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河东凶亦然.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相同。

5.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二、一法一练——翻译句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测试)选择题1、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E.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A.王好战,请.以战喻 B.曹刿请.见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衣帛矣..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C.夫颛臾,者先王以为..一战..东蒙王 D.忠之属也,可以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 ),用作介词而又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秩序)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7、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8、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9、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10、与“树之以桑”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11、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13、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C.养生..不王者(这样却)..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14、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1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16、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17、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18、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19、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20、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同步练习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同步练习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躬行仁义方可“王天下”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曳.兵/拖拽.数.罟/蹴.踏洿.池/纨绔.B.鱼鳖./弊.端效.仿/发酵.空旷./粗犷.C.河豚./馄饨.狗彘./雉.鸡庠.序/搔痒.D.孝悌./兄弟.饿莩./俘.虏皎.洁/打搅.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D.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这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黎民..不饥不寒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或百步而.后止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河东凶亦然.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相同。

5.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二、一法一练——翻译句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寡人之于国也_课后思考与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_课后思考与练习

下一课再见!

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 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 停下来。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 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 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高中语文必修三 课后思考与练习 答案,并背诵全文。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王道”主张的一个方面,其具体内容 是什么?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孟子的主张有什么区别? 答:第一个问题。“王道”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 是:顺应农时,使民生有保障,并进而对他们实行伦理道德教育。 也可用文中的话回答。 第二个问题。孟子认为梁惠王没有解决人民生老病死的基本生活条 件,不能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 惠,实质上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没有区别,只是“五十步笑 百步”而已。这与孟子施仁政、行王道有本质的区别,相差甚远。
2.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答:孟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狗彘 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对比,是多大的反差!“狗彘食人食而不 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的残忍!多么的不仁!而把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 武器一样荒唐。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三 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 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 加以评析。
孟子在这里所讲的,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孟子的说法本 于《逸周书》“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之类, 《管子》《荀子》《庄子》中也有相近的表述,可见古 人已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但应该明白,古 人提出这种观点,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 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 识,则是鉴于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 恶化、生态失衡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的,其目的 不止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 衡。二者出发点是不同的。此题可由学生根据自己所了 解的知识评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答案
1.解析:A.“涂”通“途”,B.“属”通“嘱”,D.“见”通“现”。

答案:C
2.解析:A.古义:庄稼收成不好。

今义:心肠狠,暴躁。

B.古义:更加。

今义:增加。

C.古义:耽误、错过。

今义:抢、强取。

答案:D
3.解析:罪:归罪,归咎。

答案:D
4.解析:A.读cù,密,细密;C耽误;D同“毋”,不要。

答案:B
5.解析:于:到。

答案:C
6.解析:A生、死:活着的人,死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C 衣:穿,名词活用为动词。

D王:称王,为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B
7.解析:“未之有也”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判断句,B 状语后置句,D省略句:数口之家,可以(之)无饥矣。

答案:C
8.答案:(1)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地利不如人和
(4)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天下顺之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9.解析:D项和例句的“胜”都是“尽”的意思。

答案:D
10.解析:例句和C项表示肯定语气。

A项表停顿,B项表疑问,D项判断句标志。

答案:C
11.解析:D项的“之”是代词,其余是助词。

答案:D
12.答案:(1)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种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了。

(2)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3)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13.答案: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则必悦其亲/悦亲有道/自身不诚/不悦于亲矣
14.解析:“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

答案:(1)身处下位的人(臣子)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的信任,也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

(2)极端真诚而不能使人感动的人,是没有过这样的事的,不真诚是不能感动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