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高一语文下册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原文及翻译_寡人之于国也原文高一语文下册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高一语文下册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翻译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够尽心的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
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而加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
咚咚地敲起战鼓,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著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寡人之于国也》原文翻译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整理通假字:无失其时。
【“无”通“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颁”通“斑”】古今异义:直:直不百步耳。
【只不过】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更加】请:王好战,请以战喻。
【请允许我】凶:河内凶。
【饥荒】走:弃甲曳兵而走。
【逃跑】养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供养活着的人】无望: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要指望】无罪:王无罪岁。
【不要归罪于】词类活用:鼓:填然鼓之。
【击鼓,名作动】生、死:养生丧死。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动作名】丧:养生丧死无憾。
【办丧事,名作动】树:树之以桑。
【种植,名作动】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穿,名作动】罪:王无罪岁。
【归罪于,名作动】谨:谨庠序之教。
【认真地从事。
形作动】王:然而不王者。
【称王,名作动】一词多义:之①寡人之于国也。
【助词,取独】②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助词,取独】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助词,取独】④填然鼓之。
【音节助词,无意义】⑤王道之始也。
【助词,的】⑥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数口之家、庠序之教【助词,的】⑦树之以桑。
【代词,代“五亩之宅”】⑧申之以孝悌之义。
【前一个“之”指百姓,代词;后一个“之”是助词,的】⑨鸡豚狗彘之畜。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致】⑩未之有也。
【代词,代“然而不王者”】然①填然鼓之。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转折,连词】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②寡人之于国也。
【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在】④则移其民于河东。
【到】⑤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同、和】以①请以战喻。
【用】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按照】③树之以桑。
【把】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把】⑤以五十步笑百步。
【凭借】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用】而①弃甲曳兵而走。
【表修饰】②或百步而后止。
【表顺承】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表转折】特殊句式:非我也,岁也。
【判断句】是亦走也。
【判断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的内容之一,因此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
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
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
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
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新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新1.文言文特点:《寡人之于国也》采用了古文的写作风格,使用了较为繁复的句式和词汇,充分体现了文言文的典雅和庄重之美。
2.原文解析:文章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主题,通过描绘寡人对于国家事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展示了君主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3.君王的担心:文章中,寡人表现出对于天灾人祸的担忧,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通过寡人的言辞,可以看出他忧虑民生疾苦和国家的不安定。
4.忧国忧民的情怀:文章中,寡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的管理中,生怕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他认为君主“凡民之救民者,所危入身也;凡民之拯家者,所危入家也”。
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情怀,展现了君王应当具备的大爱之心。
5.君主的勤政:寡人的言辞中还体现了他的勤政精神。
他积极参与国家的事务,不仅听取了臣子们的进言,还亲自制定政策,时刻关注国家的动态和发展。
6.寡人的谨慎:文章中寡人多次提及谨慎二字。
他认为君主应当谨慎而慎重地处理国家事务,不轻易做出决策,以避免对国家造成不利影响。
7.君主的勇气和果断:文章中寡人表现出了君主应有的勇气和果断。
他认为国家事务不能因为个人恩怨而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当需要做出决断时,他敢于下定决心,果断处理。
8.君王的尊严:寡人还强调了君主应有的尊严和威严。
他认为一旦君主失去了威严,就会导致国家的混乱和人民的不敬。
因此,寡人要求臣子要对他尊重和忠诚。
总之,《寡人之于国也》展示了一个君主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如忧国忧民的情怀、勤政精神、谨慎和果断的处理方式等。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君主制度的一种推崇,也体现了古代国家管理的理念和原则。
阅读这篇文章,可以增加对古代国家制度和君主行为准则的了解,并对现代政治体制产生一定的启发。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一、主题与结构1.主题:2.结构:本文由开头引出和结尾回环构成,中间通过寡人的例子展示了庄子的治国观点。
二、寡人的治国原则1.寡人注重自己的修养:寡人深知政治治理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品德作为基础,因此他先从自己做起,修养自身,以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
2.以道德为本:寡人认为,政治治理应以道德为基准,使国家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使国家稳定繁荣。
3.尊重民众的需求:4.知行合一:寡人强调自身的行动要与理论相一致,即知行合一、他要求自己不仅能够说得上一套道理,更要真正做到这些道理。
5.灵活应变:寡人认为,治理国家需要根据时势和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他经常依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举措,以适应国家和民众的需求。
三、庄子的政治理念1.道家思想:2.无为而治:庄子倡导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即不过分干预和控制,而是尊重自然规律和个体的活力,以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他认为,政府应该放手让民众自由发展,自然而然地实现国家繁荣。
3.心灵自由:庄子强调个体的心灵自由和追求,他认为政治治理应该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思想教育,培养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们能够自由地发展个体特长,并实现个体与国家的和谐统一四、文言文知识点1.古文表达手法:2.用词特点: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涵盖了礼制、儒家、道家等各个方面的术语,具有较高的文字功底和修辞技巧。
3.句式结构:文中运用了不少长句和复杂的句式结构,其中包含着递进、转折、并列等句子成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修辞效果。
通过《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庄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和对治国之道的探索。
庄子以寡人的治国原则和方式,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和智慧。
同时,文章展示了庄子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古代文言文的特点,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梁惠王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他自认为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了,因为他在河内发生饥荒时,将河内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并将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当河东发生饥荒时,他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然而,他发现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减少,自己的百姓也没有增加,因此感到困惑。
孟子用战争做比喻,向梁惠王解释了这个问题。
他说,如果两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战败的一方会丢弃盔甲和武器,然后逃跑。
有些人可能会跑五十步,而有些人可能会跑一百步。
如果跑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一百步的人,那么他们有什么区别呢?梁惠王回答说,这两者是不同的,跑五十步只是没有跑完全程,但也是逃跑。
孟子接着说,大王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应该期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的百姓多。
要想让百姓增多,就必须实行“仁政”。
他列举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使粮食丰收;不用细密的渔网捕鱼,使鱼鳖繁殖;按照季节砍伐树木,使木材得到充分利用。
这样,百姓就可以在生活中得到满足,不会有过多的怨恨和不满。
孟子还提到了“王道”的概念,即通过实行仁政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说,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百姓,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百姓才能拥戴统治者。
梁惠王听了孟子的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改正。
他说,如果能够实行“仁政”,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顺他,国家就会变得强大。
在当今社会,孟子的“仁政”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府应该关注民生,为百姓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整理
通假字:
无失其时。
【“无”通“毋”】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颁”通“斑”】
古今异义:
直:直不百步耳。
【只不过】
加: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更加】
请:王好战,请以战喻。
【请允许我】
凶:河内凶。
【饥荒】
走:弃甲曳兵而走。
【逃跑】
养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供养活着的人】
无望: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要指望】
无罪:王无罪岁。
【不要归罪于】
词类活用:
鼓:填然鼓之。
【击鼓,名作动】
生、死:养生丧死。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动作名】
丧:养生丧死无憾。
【办丧事,名作动】
树:树之以桑。
【种植,名作动】
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穿,名作动】
罪:王无罪岁。
【归罪于,名作动】
谨:谨庠序之教。
【认真地从事。
形作动】
王:然而不王者。
【称王,名作动】
一词多义:
之
①寡人之于国也。
【助词,取独】
②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助词,取独】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助词,取独】
④填然鼓之。
【音节助词,无意义】
⑤王道之始也。
【助词,的】
⑥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数口之家、庠序之教【助词,的】
⑦树之以桑。
【代词,代“五亩之宅”】
⑧申之以孝悌之义。
【前一个“之”指百姓,代词;后一个“之”是助词,的】
⑨鸡豚狗彘之畜。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致】
⑩未之有也。
【代词,代“然而不王者”】
然
①填然鼓之。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转折,连词】
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
【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在】
④则移其民于河东。
【到】
⑤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同、和】
以
①请以战喻。
【用】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按照】
③树之以桑。
【把】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把】
⑤以五十步笑百步。
【凭借】
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用】
而
①弃甲曳兵而走。
【表修饰】
②或百步而后止。
【表顺承】
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表转折】
特殊句式:
非我也,岁也。
【判断句】
是亦走也。
【判断句】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判断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
树之以桑。
【状语后置】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鸡豚狗彘之畜。
【宾语前置】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省略句】
(注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不是判断句,因为翻译过来不是“……是……”的句式)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了心了。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丢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供养生者、为死者办丧事没有什么不满了。
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蓄养鸡、猪、狗,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
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情况还从未有过。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
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
”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孟子思想:
1.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民而王”“以民为本”
2.仁政学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 “人人亲其亲,长其
长,而天下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
3.法先王:推崇尧舜之道,以先王的道德标准为规范。
4.性善论:“圣人与我同类者。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
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梁启超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