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项目名称交直流混合电磁环境效应量化评估与防控技术及其应用主要完成单位单位1: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单位2: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单位3:清华大学单位4:华北电力大学单位5: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单位6:北京森馥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刘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贡献:创建了融合多参量多传感技术的交直流电网电磁环境全天候防控体系,首次开发了离子流电场微型测量系统,建立了离子流电场校准装置;首次建立了对直流线路电晕电流波形监测系统;揭示了输电线路电晕放电的电磁学和声学全气象统计规律,建立了可考虑气象参数和线路结构参数的可视化的直流输电线路电磁环境评估系统。
2.余鹏:高级工程师,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主要贡献:创建了融合多参量多传感技术的交直流电网电磁环境全天候防控体系,研制国际首个无人机搭载的工频电磁环境检测传感器和宽频电晕电流测量装置,开发了“互联网+移动APP+智能传感”的电磁环境在线监测装置,首次建立了对交流变电站电磁环境的全天候监测系统。
3.田杰:工程师,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主要贡献:首次绘制了大湾区特大城市电网输变电设施工频电磁场及声场电子分布云图,创建了以“数字可视化”、“测量便携化”、“警示简便化”、“影响定量化”为目标的输变电系统电磁环境公众投诉风险评估及沟通体系,实现了城市电网电磁环境分级预警。
4.李学宝:副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主要贡献:提出了交直流输电线路混合电场隐式离散算法及电晕噪声的时域计算方法,解决了大湾区交直流线路混合架设遇到的电磁环境预测难题。
5.余占清:教授,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主要贡献:获得了不同电压等级变电站、换流站及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特性,提出了基于模式搜索和空间聚类的电磁环境数据Lasso-LME关联关系挖掘算法,揭示了电压等级及气候条件对电磁环境的影响规律。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项目名称新型原模图编码调制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完成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福州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方毅(副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对发现点1、2、3作出了重要贡献,发现点1、2、3分别占本人工作量的30%、40%、30%,是代表性论文1、5、6、8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及代表性论文10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2. 韩国军(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对发现点1、2、3作出了重要贡献,发现点1、3分别占本人工作量的60%、10%、30%),是代表性论文3的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代表性论文10的通讯作者及代表性论文6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3. 陈平平(教授,福州大学,福州大学,对发现点2、3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发现点1作出了一定贡献,发现点1、2、3分别占本人工作量的20%、40%、40%,是代表性论文4、9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及代表性论文1、6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4. 刘重明(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对发现点1、2作出了重要贡献,发现点1、2分别占本人工作量的50%、50%,是代表性论文2、7的通讯作者及代表性论文1、4、6、8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5. 张军(副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对发现点3作出了一定贡献,发现点3占本人工作量的100%,是代表性论文10的第一作者)。
项目简介该项目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501126,61471131,61401099,61403085,61372095,61172076)、香港研究资助委基金(PolyU 521809,PolyU 5190/11E)及华为研究项目的支持。
高效的信道编码技术是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物理层核心技术,也是历年国家重大专项的重点研究内容。
与传统LDPC码相比,原模图LDPC码拥有更简单的编码结构、更优越的码率兼容性及更稳定的最小距离特性,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科技进步奖格式)项目名称放射性碘-125(125I)粒子在恶性实体肿瘤中的应用拟申报奖项及等级拟申报201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珠海市人民医院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张福君(正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设计、统筹实验)2.陆骊工(正高、珠海市人民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临床试验开展和技术推广工作)3.高飞(正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试验开展和技术推广工作)4.吴沛宏(正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试验开展和技术推广工作)5.黄金华(正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试验开展和技术推广工作)6.范卫君(正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试验开展和技术推广工作)7.赵明(正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试验开展和技术推广工作)8.顾仰葵(副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试验开展和技术推广工作)9.严湖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试验开展和技术推广工作)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医疗卫生肿瘤医学领域。
放射性碘-125(125I)粒子植入治疗是一种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主要通过自身衰变释放χ和γ射线杀灭1.7cm直径范围内的肿瘤细胞。
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能够定点植入实体肿瘤内部,在保证靶区辐射剂量的同时降低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实现高度适形的内放射治疗。
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项精准微创治疗技术。
放射性125I植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毒副反应轻等特点,为外科手术、内科化疗和外放射治疗失败的恶性肿瘤患者开辟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在国家部委支持下,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技术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
项目名称
具有多尺度结构的功能材料化学品的结构优化设计和调控
主要完成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人
(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
1.章莉娟(教授,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采用计算机模拟构建了研究聚合物载药微颗粒的介观结构形成和演变的系统方法,建立了跨尺度定性和定量构效关系,提出了设计聚合物载药微颗粒多尺度结构的一般规则,设计和开发出系列新型智能响应型聚合物载体材料。代表性论文1、3、5、7、10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4、9的共同作者;专利1-3的发明人。)
和深入地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科学价值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纳米尺度的介观结构难以实验精确观察测量的瓶颈,本项目构建了研究多尺度结构化学品介观结构形成、演变和影响机制的计算机介观模拟技术和方法,为从介观尺度认识和揭示材料结构特点提供了新的手段。
(2)建立了功能材料化学品分子结构、介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之间跨尺度的定性或定量构效关系,揭示了微介观结构对宏观性能的影响机制,总结出根据性能需求设计多尺度结构的一般规则,为新型功能材料化学品设计和制备的科学化、系统化提供理论指导。
知识产权名称
专利1:<一种具有pH响应性的两亲性共聚物刷及其制法和应用>(ZL 2010 1 0215072.X)
专利2:<基于聚-β氨基酯的pH响应无规共聚物及其制法和应用>(ZL 2012 1 0087875.0)
专利3:<一种pH响应/疏水基团无规共聚聚合物及其制法和应用>(ZL 2011 1 0269496.9)
(3)根据目标性能需求设计和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智能响应型聚合物微颗粒药物载体材料、多级孔/介孔分子筛和MOFs气体吸附分离材料、特殊润湿性界面油水分离材料等功能材料化学品,并促进了相关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和制备技术发展。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The properties of AI203 coated fine-graintemperature stable BaTiO3-based ce
ramies sintered in reducing atmosphere >
论文8<大容量MLCC勺工艺设计〉
论文9:<水性粘合剂对Ni-MLCC流延成型的影响〉
7.李勃(研究员、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主要开发高性能介质材料后处理关键技 术,发展新型多层陶瓷技术与器件工艺)
8.沓世我(高级工程师、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项目所需陶瓷材料实验室与可 靠性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立,研究了片式兀件可靠性验证及失效分析技 术,提咼产品质量)
9.胡春兀(高级工程师、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导材料分析实验室和片式电子兀 器件产品可靠性分析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立,研究了片式电容器、片式电感器和片式电阻器产 品可靠性验证及失效分析技术)
国家标准8:<电子设备用固定电阻器第8部分:分规范表面安装固定电阻器〉(GB/T
9546. 8-2015)
行业标准9:<介电陶瓷材料皓钛酸领鉛、钛和领含量的测定X射线荧光光谱法〉
(JC/T 2213-2014)
专利10:<片式电感器的制备方法>QN104332299B)
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可控,成功实现了微型片式兀件和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替 代,发展了新一代无源兀器件,为我国电子制造业提供了基础兀件支撑,保障了我国信息产业 的健康发展。项目产品在国内移动通讯、5G物联网、消费电子
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6件,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发表SCI、El收录学 术论文42篇。获广东省高技术产品2项,科技成果评价3项。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项目名称能源矿迹地生态重建及综合利用创新与示范主要完成单位茂名市露天矿生态公园管理处茂名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林诚(副教授、工作单位:茂名市露天矿生态公园管理处、完成单位:茂名市露天矿生态公园管理处、主要贡献:总负责人,侧重于露天矿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工程实施管理,组织总结材料。
)2.林思诚(研究员、工作单位:茂名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完成单位:茂名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主要贡献:项目技术负责人,能源矿迹地的生态修复技术,高岭土矿迹生态恢复技研究。
)3.万勇(教授、工作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完成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主要贡献:技术成果梳理与提升)4.冯光钦(教授级高工、工作单位:茂名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完成单位:茂名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主要贡献:植被重建技术项目试验与研究,项目技术总结)5.罗玉波(副教授、工作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完成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主要贡献:技术成果整理与汇总)6.吴华青(高工、工作单位:茂名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完成单位:茂名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主要贡献:主要参加能源矿迹地的生态修复技术,高岭土矿迹生态恢复技研究项目的资料收集工作)7.吴超文(工作单位:茂名市露天矿生态公园管理处、完成单位:茂名市露天矿生态公园管理处、主要贡献:负责项目工程的实施管理。
)8.林明辉(高工、工作单位:茂名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完成单位:茂名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主要贡献:主要参与能源矿迹地的生态修复技术,高岭土矿迹生态恢复技研究,项目资料收集整理。
)9.王志敏(讲师、工作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完成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主要贡献:主要矿迹地的生态修复技术、高岭土矿迹生态恢复技术的理论研究)10.黄倚平(工作单位:茂名市露天矿生态公园管理处、完成单位:茂名市露天矿生态公园管理处、主要贡献:负责收集汇总整个项目的资料,以及该项目的申报过程管理与跟踪。
2019广东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项目名称野生动物多样性快速恢复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主要完成单位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理工大学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州长隆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大洲金丝燕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建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胡慧建,研究员,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整体设计与技术体系建立:成果登记1、2,代表性论文专著1、3、4、5、6,知识产权1、22.王瑞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调查与筛选:代表性论文专著1、2、7、83.牛晓君,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动物生境扩容:代表性论文专10,知识产权7、84.方晓航,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动物生境扩容:知识产权65.董贵信,高级兽医师,广州长隆集团有限公司,人工繁育:代表性论文专著56.吴坤林,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培育:代表性论文专著9,知识产权47.冯永军,助理研究员,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技术集成应用:成果登记1,代表性论文专著4,知识产权18.刘金成,助理研究员,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动物人工繁育:成果登记1、2,知识产权29.王飞,工程师,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动物生境扩容:知识产权1、910.张春兰,助理研究员,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群落组成规律:成果登记1、2,代表性论文专著1、411.李斌,高级工程师,广州建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动物生境扩容及技术集成应用:知识产权1012.谭之博,海南大洲金丝燕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金丝燕人工繁育:成果登记2,知识产权313.郭建梅,高级工程师,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动物生境扩容:知识产权1、914.张鹏,教授,广州长隆集团有限公司,动物适应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 7篇15.方小山,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技术集成应用与规划: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篇项目简介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全球共同目标,但直至到今天,野生动物多样性的全球性衰退仍未得到遏制。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1.6成果简介要向社会公开
本技术成果通过研发暗藏式离心鼓风冷却塔在高难度全隐蔽城市地下空间的应用,解决了冷却塔用地、节能、节水、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的问题。依靠塔的离心风机,强行把塔外的冷空气经塔的进风道送入塔内,而需冷却的介质则由布水系统均匀分布到各个喷头中,通过喷头使介质均匀洒在填料上,与进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湿热空气再经冷却塔收水器收水处理后排出塔外,冷却后的介质则汇集后进入集水盘。实现了投资省,环境适宜性强,土建施工投资低,占地省,城市地下空间,空间利用率极高。
6.杨林(其他、广州览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广州览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技术研发、系统设计)
7.何文锋(其他、广州览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广州览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技术研发、系统设计)
8.卢智涛(副高、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理论研究与分析)
9.罗文海(副高、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理论研究与分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项目旨在研发暗藏式离心鼓风冷却塔在高难度全隐蔽城市地下空间应用技术,解决冷却塔用地、节能、节水、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的问题。实现了投资省,环境适宜性强,土建施工投资低,占地省,城市地下空间,空间利用率极高
1.3 主要论点与论据
1、在高难度全隐蔽地下空间应用研究
1)利用地下空间排风低焓值风进行冷回收 ,根据地下空间排风温度数据计算,冷却塔的出水温度约可降低1-3°C,减少冷水机组的运行能耗10%~20%,实现节能降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科技进步奖)
项目名称对抗性蚊虫高效低碳环保蚊香的基础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单位1:中山榄菊日化实业有限公司
单位2:华南农业大学
以下按照人员职称、工作单位、对项目的主要贡献排序
主要完成人
(职称、工作单位、主
要贡献)1.骆建华(无、中山榄菊日化实业有限公司、专利发明人)
2.吴鹰花(中级工程师、中山榄菊日化实业有限公司、专利发明人、论文作者、项目完成人)
3.余锡辉(高级工程师、中山榄菊日化实业有限公司、专利发明人、论文作者、项目完成人、标准起草人)
4、江定心(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论文作者、项目完成人)
5、廖国栋(中级工程师、中山榄菊日化实业有限公司、专利发明人、论文作者)
6、林炜(中级工程师、中山榄菊日化实业有限公司、标准起草人)
7、刘文龙(助理工程师、中山榄菊日化实业有限公司、专利发明人)
8、唐丽萍(中级工程师、中山榄菊日化实业有限公司、专利发明人、论文作者)
9、张龙来(中级工程师、中山榄菊日化实业有限公司、专利发明人、论文作者)
10、梁泽权(助理工程师、中山榄菊日化实业有限公司、专利发明人、论文作者)
项目简介(一)主要技术内容
项目针对我国卫生害虫的特点,首次提出对我国不同环境下的蚊虫进行不同药剂的抗药性机理研究,为我国病媒昆虫的绿色防控治理提供理论指导;首次提出开发双、多靶点杀虫、驱蚊药剂和增效剂,达到准确地监测病媒传播昆虫的抗性,防止或延缓抗性的产生和发展,延长杀虫剂的有效寿命,为我国抗性蚊虫的治理打下基础和提供用药保障,其创新性非常明显。
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技术研究:
(1)挥发性拟除虫菊酯和天然植物精油对抗性蚊虫机理的研究
通过对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的蚊虫进行实验研究,发现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蚊虫未产生导致基因突变、可遗传的靶标抗性,意味着目前仍然可以通过拟除虫菊酯来控制蚊虫,但拟除虫菊酯的用量必须上升一个梯度才能有效控制蚊虫侵扰人类。
(2)首创了蚊香中活性成分浓度相同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活性成分的释放方式来提高生物效果的关键技术
在蚊香燃点后的1-2小时内,使有效成分间歇性释放,在短时间内达到作用水平,从而防治产生代谢抗性蚊虫的目的。
(3)攻克了蚊香增效剂制备关键技术
在蚊香中应用氧化胡椒基丁醚,在保证产品安全性的同时,在不增加用药量的情况下,使蚊香中有效成分的生物效果提升30%,达到药物活性最大化和控制成本的目的。
(4)世界首创超低容量梯度式喷雾
在高精密扇形喷雾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引流节流系统,实现单喷头梯度式喷雾,使药物在蚊香上形成合理的梯度分布,且达到生产过程的稳定状态,使间歇式药物控制技术得以产业化,解决了间歇式药物分布和超低容量喷雾的双难题,使蚊香中不可再生能源—煤油的使用量下降40%,年减少煤油用量约630吨。
(5)蚊香全自动化生产线及绿色能源的应用
实现蚊香从喷药到装箱的全自动化生产,生产线人数从24人减少到18人,
生产线效率为7800pc/h;人均产值提升33.2%;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采用空气能热泵“煤改电”方案,实现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粉尘等的污染物全面零排放。
采用新技术后每箱蚊香的成本下降了约一元左右,集团每年减少煤用量可达两万吨以上。
(二)科技成果情况
项目获得市级科技奖励2项,包括科技进步奖、专利金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4项;发表论文6篇;认定高新技术产品3个;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证书1个;参与制定国际标准6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项、牵头制定企业标准3项;获得中山市产学研专项资金1项。
(三)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技术指标:关键技术指标与传统蚊香相比,有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物活性、延长杀虫剂寿命、低碳环保、绿色生产等较为显著的优势。
经济指标:项目完成后实现年生产能力21亿双盘/年,折合件数计算,年产量为700万件。
近三年,榄菊蚊香销售额依次为:5.27亿元、5.02亿元和4.61亿元,单品三年共实现税收总额1.34亿元。
(四)应用及效益情况
蚊香产品占据了家卫领域的华南、华中等地区60%以上,全国20%以上,世界近10%的市场份额,连续十年保持了市场领先地位。
榄菊蚊香产品遍布非洲、东南亚,榄菊蚊香优质质量深受消费者喜爱。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论文1:蚊香生物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
论文2:Resistance to insecticides and synergistic and antagonistic effects of essential oils on dimefluthrin toxicity in a field population of Culex quinquefasciatus Say
论文3:Design, synthesis and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of indoxacarb analogs as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blocker
论文4:18种植物精油对白纹伊蚊的熏蒸及驱避活性
论文5:广东中山致倦库蚊代谢抗性机理及增效作用研究
论文6:高州市防蚊卫生用药现状及蚊抗药性研究
知识产权名称专利1:<燃烧型蚊香及其制备方法>(ZL201010002274.6)
专利2:<一种防治卫生害虫的喷剂>(ZL201210018237.3)
专利3:<卷圆机>(ZL201120142195.5)
专利4:<一种根据蚊虫活动规律释放有效成分的蚊香>(ZL201820350577.9)专利5:<包装盒封盒机>(ZL201120133032.0)
专利6:<蚊香燃点时间测试仪及蚊香燃点时间测试机>(ZL201420708867.8)
推广应用情况
技术应用:此项技术已推广到榄菊集团的安徽、江西工厂,采用新技术后每箱蚊香的成本下降了约一元左右,集团每年减少煤用量可达两万吨以上。
新型能源技术、蚊香自动化生产技术,推进行业产业升级及技术发展。
产品应用:榄菊公司凭借创新的研发技术、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及成本优势,蚊香产品占据了家卫领域的华南、华中等地区60%以上,全国20%以上,世界近10%的市场份额,连续十年保持了市场领先地位。
榄菊蚊香产品遍布非洲、东南亚,在当地“榄菊”与“蚊香”是同义词,当地消费者要买蚊香就直接叫买“榄菊”,榄菊蚊香优质质量深受消费者喜爱。
近三年,榄菊蚊香销售额依次为:5.27亿元、5.02亿元和4.61亿元,单品三年共实现税收总额1.34亿元,为提升国内生产总值作出贡献,是制造业单品销售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