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精神症状病人的护理

合集下载

精神病患者的看护护理

精神病患者的看护护理

精神病患者的看护护理…部分自知力或自知力存在‟一、作好精神病的护理,看护者应做好以下几点:1、主动收集了解精神病的常识,正确认识精神疾病2、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及时复诊预防复发3、合理安排患者日常生活,培养良好的个人自理习惯与生活能力二、作好精神病的护理,看护着着重注意以下事项患者有时可能病情不稳定,看护者要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注意安全防护。

需妥善收存身边物品,避免让患者随手取到而发生危险,同时加强看护,时刻有人陪同,随时预防自伤、伤人等意外事件发生。

对于患者的病态言行,看护者必需有正确认识,给予同情和谅解,适当满足其合理要求,避免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如发现患者有失眠、早醒、多梦等睡眠障碍,头痛头晕不适以及多疑、发脾气等情绪障碍时,有可能是病情加重或复发的早期症状表现,应及时反映。

三、看护者护理精神病患者具体方法1、在医生的指导下,督促病人按时服药,有效地控制病情。

发现病情反常,及时汇报。

2、合理安排病人日常生活。

使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督促病人搞好个人卫生,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

3、注意提高病人生活自理。

根据病人病情,安排病人适当做些个人卫生等方面的劳动。

4、创造良好的氛围。

充分着重病人,既不迁就,也不过分指责,鼓励病人尽量象压常人一样生活,处理事务,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5、注意发现复发的早期症状入睡困难、紧张、易醒、多梦、头痛、头晕、食欲不佳、乏力、易怒、敏感多疑、话多、发呆、出现零星片段的幻觉和妄想。

6、注意预防自杀严密观察病情动态及自杀先兆,自杀者大约有80%曾有结束自己生命意向的表达。

语言先兆:我再也受不了了;我的生活毫无意义;没有我他们会过得更好;现在没有人来帮我;流露出无望或无助的神情。

行为方面:抑郁、悲伤、精力缺乏、睡眠习惯的改变(增多或减少)食欲的改变(增强或减少)、烦躁并激越、不能集中精力(变得厌烦及坐立不安)、自残行为、变得不安或活动过多、有危险行为等。

对这类病人要高度警惕,严加防范;并及时向民警报告,同时做好心理疏导。

精神疾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建议

精神疾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建议

精神疾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建议1.精神分裂患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2.精神病护理的精神病护理-方法3.精神病人出院后怎样护理4.精神病的护理工作要注意什么5.精神病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什么6.简述精神疾病患者的睡眠护理措施精神分裂患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精神分裂是我们能在许多的影视节目中听到的疾病。

那么你们知道精神分裂患者怎么护理吗?下面由我为大家讲解下精神分裂患者的护理方法吧。

精神分裂患者的护理措施1.加强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家庭护理中的重要方面,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偏见,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常表现为自卑、抑郁、绝望等,有的病人会因无法承受压力而自杀。

家属应多给予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

病人生活在家庭中,与亲人朝夕相处,接触密切,家属便于对病人的情感、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病人的思想活动也易于向家属暴露。

家属应掌握适当的心理护理方法,随时对病人进行启发与帮助,启发病人对病态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以积极的心态好地回归社会。

2.重视服药的依从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护理的关键就在于要让病人按时按量吃药维持治疗。

如果不按时服药,精神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很高。

精神病人在医院经过一系统的治疗痊愈后,一般需要维持2~3年的持续用药,甚至要终生服药,对病人以后的康复有很大作用,达到遏制病情反复的作用。

但不少精神分裂症病人对长期吃药有抗拒心理,这时家人一定要经常向病人灌输坚持服药的必要性,鼓励患者按医嘱服药。

3.生活技能训练的护理康复期病人常由于阴性精神症状的影响而少动、懒散,使得患者越来越丧失生活及工作能力。

家人应鼓励病人加强生活技能的训练,帮助病人制定适宜的作息时间表,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尽量由病人自己料理生活,家属可给予督促实施。

逐步开始有规律的生活,做到起居有节,饮食如常,睡眠良好,注意仪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听听音乐,看看电视。

年轻力壮者可参加一些健身活动。

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护理

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护理

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护理首先,家属要对精神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人们对精神病有种种偏见,其实精神病与其他的内科病、外科病一样,只是一种病而已,这种患者在病态下表现出思维、情感、行为的不正常,而不是什么思想问题。

精神病与其他躯体疾病的不同之处在于,患者身在病中不知病,意识不到自己有病,故而不主动就医、拒绝治疗,这就要求家属对精神病患者要倍加关怀和照顾,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情感上和心理上的支持。

家里有了精神病人,应及早到精神科求治,有的则因精神病人年轻,住院怕别人知道后,会影响到患者以后的生活如恋爱、就业等,而迟迟不肯到精神科就诊,可终究纸包不住火,这其实是掩耳盗铃的做法而已。

有的则认为精神病人是着了魔道,尤其是农村家庭,四处烧香、求神拜佛,结果劳民伤财,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因此医生建议有经济条件者及时住院治疗,若没有条件住院的患者应注意下面几点。

患者在家治疗应注意房间设置简单、整洁,不要有刀具、绳索、农药等危险品。

特别是抑郁症患者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以免发生意外。

有的患者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可出现伤人、毁物等行为,监护人应注意自我保护。

其次,要养成患者良好的生活节律,应制定作息时间,定时休息、定时起床。

病情稳定后,还可适当地增加文体活动,以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对孤独、懒散的患者,应督促其参加简单的劳动,避免整日卧床。

由于精神病人不承认自己有病,故而大多数患者不愿服药,而经常藏药,所以一定要督促患者服药,防止丢药、藏药及随便加减药。

另外,药物不能由患者自己保管,以免出现服药过量或中毒事件。

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的复发率比较高,有的家属认为患者已表现正常,故未按医嘱督促患者用药,以巩固疗效,而导致疾病复发。

有的则因患者服药后出现坐立不安、视物模糊、便秘、震颤等副作用,家属就认为药不对症或病情加重了而自行停药,造成患者病情反复波动。

所以强调合理用药,增加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尤为重要。

一、精神病护理的误区1、精神病和其他病一样,只是一种疾病。

精神科一般护理常规

精神科一般护理常规

第一节精神科入院护理常规一、为新入院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后,详细询问病人有关自杀、他伤、毁物、外走等情况。

根据病情安排病室,向家属作住院介绍。

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安排隔离护理,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二、办理入院手续时严格检查危险品,贵重物品当面交家属带回。

三、新入院患者第一天连续测体温、呼吸、脉搏各四次,无异常后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两次,住院第1天测血压、体重并记录。

有发热、低体温或病情需要的遵医嘱测量。

四、协助新入院患者做好卫生处理,包括沐浴、更衣、剪指甲等。

观察全身皮肤情况,如有伤痕、压疮、头虱、体虱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记录。

五、向患者介绍病房情况,包括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科主任、护士长、病室环境、作息制度等内容(意识不清、不合作者可暂缓),注意态度要平和、耐心。

六、入院当日作入院评估,并根据病情需要作好护理记录。

七、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严防自杀、自伤、他伤、毁物、外走等意外发生。

了解患者的意识、言语、行为、睡眠、饮食、服药依从性、排泄、女患者月经等情况,必要时作记录。

观察患者夜间睡眠时间,有睡眠障碍的病人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八、住院患者不能单独外出,外出活动时应有专人组织带领,出、入病室均须有第二人清点人数并检查有无危险物品带入。

九、鼓励患者按时作息、学习自我料理、参加集体活动,防止终日卧床、孤独离群等精神衰退现象。

十、患者体温在38℃以上或35℃以下,脉搏在130次/分以上或55次/分以下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十一、建立并落实禁忌品管理制度。

针线、剪刀、打火机等禁忌品须在看护下使用,用结束后立即收回。

十二、发口服药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密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十四、根据医嘱安排饮食和护理级别。

及时留取检验标本送检。

十五、观察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适时进行心理疏导。

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工作。

十六、交接班应清点患者总数。

有疑问应及时落实清楚,人数清点交接无误后交班者方能离开。

第二节精神科出院护理常规一、护士根据出院医嘱,预先通知病人及家属做好出院准备工作。

特殊精神症状护理常规

特殊精神症状护理常规

特殊精神症状护理常规(一)兴奋躁动状态患者的兴奋躁动状态不仅危害自身和他人安全,也严重影响病区的管理秩序,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接触兴奋躁动患者时,态度宜平和、耐心、坚定。

避免与患者作过多交谈,交谈时不宜使用批评、训斥等刺激性语言以免加重兴奋程度。

2、及时隔离患者,宜将患者安排在较安静的小病室,以避免攻击他人或受到其他患者的干扰,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处理。

3、病情严重的应及时通知医师,配合药物处理。

4、做好生活护理,保证营养、水分的摄入,预防衰竭。

5、关心患者,工作人员平和、友好的态度对控制患者的兴奋状态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抑郁状态1、宜安排患者于护士便于观察的床位,密切注意病情状态,严防自杀行为发生,尤其在夜间、清晨及工作繁忙时。

2、尽量体会患者的心境,加强心理护理,以和蔼的态度关系、鼓励患者,亦可采用静默陪伴的方法给予抚慰,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心境。

3、重症患者宜卧床休息,不要勉强其参加集体活动,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以分散注意力,缓和抑郁心境。

4、鼓励自理,不能自理的应协助其料理个人卫生。

鼓励进食以保证足够营养、水分的摄入,必要时给予喂食或流质鼻饲饮食。

5、为睡眠障碍者提供良好的就寝环境以利入睡。

必要时通知医师,配合药物处理。

6、严格执行服药制度,防止积蓄药物。

7、加强危险品的管理,经常检查患者是否藏匿危险品。

(三)拒食患者拒食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应针对不同病因施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1、害怕饭中有毒的患者,可让其参加配餐工作,让患者亲自参与饮食的分发以减轻疑虑,亦可允许其任选一份饮食以消除顾虑。

2、兴奋躁动、无心用餐的患者用餐时应当由专人管理、单独用餐,既避免干扰其他患者,亦可促其安心进食。

3、劝导进食或喂食等方法均无效,应给予流质鼻饲饮食。

4、对拒食患者,除应了解其拒食的精神因素外,还要检查是否伴有躯体疾病如发热、腹泻、疼痛等躯体症状,必要时通知医师检查处理。

(四)木僵状态1、严密观察病情动态,防止患者突发性冲动伤人、自伤或因无防卫能力被其他患者伤害。

精神科疾病护理常规内容

精神科疾病护理常规内容

精神科疾病护理常规内容1. 引言1.1 疾病概述精神科疾病是指一类以异常情绪、行为和认知功能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常见的精神科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

这些疾病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社会功能下降和自杀行为。

精神科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既包括遗传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

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情绪波动大、感觉异常、思维混乱等症状。

疾病的发生往往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康复,同时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精神科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医护人员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通过合理的药物管理、心理支持和病人安全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进行护理工作时,还需要注意评估护理效果,及时调整护理措施,确保患者的身心健康。

1.2 护理概念护理是指在精神科护理中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心健康照顾和护理。

护理概念是指在精神科疾病护理中,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各种护理技术和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

护理概念强调的是对患者的全面关注和照顾,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

在精神科疾病护理中,护理概念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需求和感受,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护理概念还强调护理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护理关系,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在精神科疾病护理中,护理概念的实施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是保障患者安全和健康的基础。

2. 正文2.1 疾病的常见症状精神科疾病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每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和症状。

常见的精神科疾病及其常见症状如下:1. 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常出现情绪低落、消沉、对生活失去兴趣、睡眠障碍、食欲变化等症状。

2. 焦虑症:焦虑症患者常表现为持续不安、紧张、恐惧感、焦虑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手脚发冷等。

精神科分级护理

精神科分级护理

精神科分级护理质量标准精神科分级护理是医生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对自身、他人、周围环境安全影响程度,以医嘱形式下达的,分为特级护理(红三角标记)、一级护理(红色标记)、二级护理(绿色标记)、三级护理(黄色标记)。

一、特级护理病情依据:1、精神病人伴有严重躯体疾病,病情危重需立即抢救的病人。

2、受伤或自杀未遂后果严重、生命体征还不稳定的病人。

护理要求:1、入抢救室,根据医嘱设专人护理(来不及搬动或病情突然发生变化的病人,可就地抢救)。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测量生命体征,认真执行护理措施并记录。

3、备齐急救药品及物品,以应抢救之需要。

4、设特殊护理记录单,准确记录24 小时出入水量。

5、做到“七知道”,认真细致的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

质量标准:1、病情观察细致、及时、准确,做好特殊护理记录,准确记录24 小时出入量。

2、基础护理二、一级护理范围:具有严重的抑郁自杀、他杀、兴奋、谵妄、木僵、危害性妄想、逃跑、躁动、破坏、拒食、营养衰竭、各种朦胧状态、病情危重及病情不稳定需要密切观察者。

护理要点:1)安置在重点病室,设专人坐岗,其活动不能脱离护士视野。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认真记录病人重要的生理、心理反应,了解心理需求,做好健康教育。

3)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及与病情有关的专科护理,防止并发症;准确执行医嘱,及时完成治疗。

三、二级护理范围:1)一级护理病情好转且稳定,精神症状不危害自己和他人,或仅有一般的躯体病。

2)生活自理尚有一定困难需协助者,或年老体弱、儿童病人等。

3)有轻度自杀、外走念头的流露,能听劝说且无行为者。

护理要点:1)安置在一般病室,可在工作人员陪同下参加各种活动。

2)定时巡视,每10-15分钟查房一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生理、心理、各种治疗后的反应,严防意外。

3)督促协助患者进行生活料理。

4)有计划组织患者参加集体活动。

5)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护理。

4、三级护理范围:1)经治疗症状缓解、病情稳定,等待出院的康复期病人。

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护理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护理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护理的主要内容与措施俗称精神病人的精神疾病患者,在临床上是指那些精神活动异常的人,这一群体可能因为先天遗传或后天外界因素刺激导致大脑功能紊乱,造成他们在感知、思维、记忆、行为、意志、智能、情感及意识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障碍。

该群体通常情况下具有与常人无二的行为能力,但由于缺乏意识层面对行为的辨识能力,导致他们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遭受刺激时可能还会产生伤害自身/他人或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一般在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趋于稳定之后,可将患者带回家中护理,但依然需要避免患者受到刺激,为做好患者的家庭护理工作,需要先对精神疾病建立一定的了解。

一、精神疾病的起因当前公认的精神疾病的起因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其一是患者受到强烈精神刺激,当患者与社会适应程度大幅下降,或在情感/认知上遭遇无法承受的起伏时就出现了精神刺激,这种刺激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大脑功能,进而导致心理状态失衡并致病;其二是患者个人承受能力不足,这类患者通常在精神或性格方面有较为强烈的执念,如过分自尊、要强、心胸狭窄或是性格内向;其三是遗传因素,已明确包括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等症状具有遗传性质,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几率越高;最后则是躯体因素,感染、中毒、颅脑外伤、肿瘤转移、内分泌、代谢、脑萎缩等均可能引发精神疾病。

二、精神疾病的症状与类型常见的精神疾病类型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应急相关障碍以及各种器质性病变造成的精神疾病等,精神疾病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集中在感知、思维、情感及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发病状态也不尽相同,有些患者发病过程表现出间歇性发作,有些则呈现持续性进展,若不能得到积极治疗,会出现精神衰退及人格改变的情况,不仅会丧失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还会给家庭造成额外的负担。

三、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护理的主要内容与措施家庭护理是精神疾病患者护理的重要内容,通常在患者表现出症状稳定之后,由家属带回家中进行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精神症状病人的护理
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由各种不同的精神症状组成,同样的精神症状可见于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如幻觉、妄想、意识障碍等,因而,相同精神症状的护理具有共性特征,适用于相应的
精神障碍护理,可作为整体护理的组成部分。

不论对哪类精神症状的护理,护士都应该尽快地、详细地熟悉患者症状的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由此而引发的不良后果。

1 幻觉状态的护理
幻觉常出现于精神疾病的急性期,在幻觉症状支配下,患者常可发生意外行为。

此种症状的
护理要点如下:
1.1 观察征兆护理人员要掌握观察患者出现幻觉征兆的技巧,患者的言语和动作、姿势、情
感反应等均可提示幻觉的出现,如某患者全神贯注、端坐侧耳倾听,面部表情时而欣快、或
愤怒、焦虑不安,或自言自语、大声谩骂等。

只有及时发现这些幻觉征兆,才能及时发现病
情变化,采取适当护理措施。

1.2 生活护理患者由于幻觉可影响其正常生活、作息等,护理人员应加强生活护理,安排好
患者的饮食、睡眠等。

1.3 对症护理
(1)护理人员要掌握不同类型幻觉及其特征,熟悉患者幻觉的类型、内容及对幻觉的反应,进
行对症护理,鼓励其说出幻觉的内容及所致恶劣情绪感受,对患者的诉说要耐心倾听,支持
其合理的应对,不要对患者采取的防卫行为进行辩论。

(2)在适当时机,可对其病态体验提出合理解释。

如陪患者去声音的来源处散步,查巡真相;
对认为饭菜有异味而拒食的患者,可更换饮食或集体进食、护理人员先尝等,以缓解情绪。

如患者表现恐惧不安,反应强烈,可发生攻击行为,要注意加强管理,保证安全。

(3)工作人应避免在患者看不见却听得见的地方说笑,或当患者面说悄悄话、耳语等,以免引
发幻觉,出现意外行为。

1.4 工娱活动鼓励患者参加工娱活动,护理人员要设法不使患者独处,防止患者沉湎于幻觉
状态,督促其参加集体活动,体验现实生活环境,减少幻觉发生的频率。

1.5 药物治疗的护理遵医嘱给抗精神病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2 焦虑状态的护理
焦虑状态的患者常伴发一系列生理和行为改变,如心率加快、肌肉紧张、过度换气、出汗、
尿频、坐立不安、行为和运动协调障碍等,因此护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熟悉病情护理人员要熟悉病情,了解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如精神障碍、角色功能改变、环境改变等,与患者建立信赖的护患关系,尊重、同情、理解患者。

2.2 支持鼓励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感觉并有宣泄的机会,用支持性语言帮助患者,减少
焦虑感。

2.3 对症护理对焦虑患者表现出的不同症状采取对症护理,如对强迫行为的患者,不要过早
限制或干预其重复行为;对恐怖症患者不要取笑或强迫其面对所恐惧的物体,而应按患者的
性格特征逐渐地限制其行为,并帮助找到患者能接受的方式处理心理冲突;对伴有生理行为
改变者,如中、重度焦虑患者,要教会患者使用缓解和消除焦虑情绪的方法,如肌肉放松技巧、呼吸肌运动、静坐、散步、听音乐等,协助患者创造有益的应对方式。

3 情感低落状态的护理
情感低落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心境抑郁,可出现焦虑、易激惹、悲观、能力下降伴精神运动性
抑制,严重时出现强烈消极观念和自杀行为,护理要点如下:
3.1 环境条件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意外发生。

将患者安置在重病
室并靠近护士站重点观察,严格执行病区安全管理与检查制度,排除一切危险物品,防止患
者利用作为自杀的工具;严密观察患者的言语、动作和行为表现及情感反应,如有无消极言语、遗书等纸条,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抑郁状态昼重夜轻的规律,加强护理工作。

3.2 基础护理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加强注意加强饮食和睡眠护理,满足患者的需求,保证
其舒适安全,对拒食者,要耐心劝告、喂食或给鼻饲,必要时按医嘱输液,保证营养供给。

3.3 特殊护理
(1)掌握既往患者的病情,以及既往自伤、自杀的方式、程度等。

(2)对严重抑郁状态的患者,设专人护理,定时巡视,对接触被动、反应迟钝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主动接触关心患者、理解患者的内心体验,帮助患者消除自卑、化解内心矛盾。

(3)洞悉患者反常的情感变化,在关键时刻加强护理,如某抑郁患者突然开朗、积极主动与人交往等,这种突变往往预示患者以假象蒙骗他人的危险信号,应及时报告医生并交班,防其
自杀。

(4)减少外界不良刺激,如家属探视不讲令其不愉快的事情。

(5)了解患者的爱好,鼓励其参加喜爱的活动。

(6)一旦发生患者采取自杀行为,必须保持冷静,立即报告医生,迅速采取相应抢救措施,争分夺秒抢救患者。

3.4 心理护理在症状缓解期,加强心理护理一,帮助患者宣泄内心积郁,并指导正确的人生
社会行为,化消极为积极,并与家属配合,作好家庭护理知识的宣教。

4 强迫行为的护理
强迫状态的患者对某些强迫观念和动作往往明知不对,但又难以控制,陷于无法摆脱的焦虑
和痛苦,影响其正常生活,在护理中应注意:
4.1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与患者交流,言语委婉,不可讥
讽患者强迫状态的表现,要理解病人内心体验,鼓励患者克服自身缺陷。

4.2 对症护理
(1)对长时间强迫动作的患者,可适当控制患者的动作,如突然提出问题让其思考回答,以转移注意力。

(2)鼓励患者以适当方式表达其感觉,当患者减少强迫动作的频率时,及时给予鼓励。

(3)指导患者学会身心放松法,缓解精神紧张,使患者从强迫状态中逐渐解脱出来。

(4)行为矫正的护理,护理人员与患者协商安排好行为矫正方案,如生活日程安排,规定起床、洗澡等时间要求,督促患者严格实施各项要求,此外,还要鼓励患者积极参加工娱活动,以
缓和焦虑情绪。

4.3 家庭宣教做好家属工作,使他们理解本病的特征,协助患者适应社会生活,以摆脱强迫
状态。

5 意识障碍状态的护理
精神疾病患者伴有意识障碍者,病情较严重,应注意以下几点护理干预:
5.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要掌握引起意识障碍的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严
密观察意识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并随时记录。

5.2 轻性意识障碍的护理处于朦胧状态的患者,定向力差、反应迟钝、注意涣散、步态不稳,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其生活,保证安全,并严密观察病情进展。

5.3 严重意识障碍的护理
(1)应将患者安置在单间病房,病室内备好抢救药品及抢救器材。

保持环境安静,室内光线适宜,不宜太暗,因患者症状有昼轻夜重的特点。

因患者常伴恐惧性幻觉而躁动不安,有时出
现攻击性行为,应设专人护理,设置床档,保护患者安全,严防自伤或伤人,必要时给予保
护性约束。

(2)保证患者足够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昏迷者采取仰卧、头高脚低位,将肢体放置于
功能位,头偏向一侧,取下义齿,保持呼吸道通畅,缺氧加重时,可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预防并发症,做好相应护理,如口腔护理、眼睛护理、皮肤护理、大小便护理,定时翻身
拍背,防止坠积性肺炎及压疮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美娟.ICU患者精神症状及护理.护理管理,2009, 13(6): 559.
[2] 李玉珍.ICU患者精神病的常见原因及护理.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3):106.
[3] 罗红.术后ICU患者精神障碍相关因素的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5):3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