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尿酸药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活性成分降尿酸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中药活性成分降尿酸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中药活性成分降尿酸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周洁;孙超;李飞【摘要】高尿酸血症是由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血尿酸增高的一组异质性疾病.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研究逐步受到关注,并取得明显进展.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表明,黄酮、皂苷、生物碱等多种中药活性成分通过抑制腺苷脱氨酶和(或)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尿酸生成,或通过调控尿酸转运蛋白的表达增加尿酸排泄,从而发挥降尿酸的药理作用.该文以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为基础,对中药活性成分降尿酸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总结,综述近年的研究报道.%Hyperuricemia is a heterogeneous group of diseases caused by disorders of purine metabolism and /or excretion of uric acid reduction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hyperurice-mia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attention , and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In recent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flavonoids , saponins , alkaloids and other active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reduce uric acid by inhibiting the activity of key enzymes in purine metabolism ,or by increasing the excretion of uric acid through 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uric acid transporters , thereby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uric acid .Based on the pathogenesis of hyperu-ricemia, the mechanism of active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reducing uric acid is summarized , and recent research reports are reviewed .【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年(卷),期】2018(034)001【总页数】4页(P19-22)【关键词】中药;黄酮;皂苷;生物碱;高尿酸血症;黄嘌呤氧化酶;尿酸转运蛋白【作者】周洁;孙超;李飞【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药学院,湖北十堰 442000;湖北医药学院药学院,湖北十堰 442000;湖北医药学院药学院,湖北十堰 44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05;R284.1;R287.3;R589.202.2;R589.205.31;R977.3;R977.6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向高脂、高蛋白的转变,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趋于低龄化[1]。

高尿酸血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高尿酸血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治疗研究的主 要方法与成果
基因治疗是近年来高尿酸血症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发现,一些基因如 URAT1、OAT1等与尿酸代谢相关,通过针对这些基因进行治疗可以起到调节尿酸 水平的作用。例如,针对URAT1基因的治疗研究,一些药物如利尿剂和氯沙坦钾 等被证实可以促进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体内尿酸排泄减少或合成增多 而引起的尿酸水平升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 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危险 因素。因此,高尿酸血症研究进展受到广泛。本次演示将探讨高尿酸血症研究现 状、方法、成果与不足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研究方 法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系统评价。随机 对照试验是评价药物疗效的主要方法,其优点在于能够较好地控制实验误差,确 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系统评价是对相关研究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能够全面评 估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然而,这些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 足之处,如样本量较小、研究质量参差不齐等。
高尿酸血症研究现状
高尿酸血症的定义是指正常嘌呤饮食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清尿酸水平男性 高于420μmol/L,女性高于360μmol/L。高尿酸血症的原因主要包括尿酸排泄减 少、合成增多、饮食因素、疾病或药物因素等。高尿酸血症的危害主要包括诱发 痛风、肾结石、慢性肾炎等疾病,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的危险因素。
目前高尿酸血症研究的主要争议和不足包括:
1、尿酸阈值问题:不同地区和种族的高尿酸血症阈值存在差异,因此需要 进一步研究确定适合中国人群的尿酸阈值。
2、尿酸排泄与合成机制:尿酸的排泄和合成涉及多种因素,其机制尚未完 全明确,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相关因素对尿酸代谢的影响。

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药物的研究进展

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药物的研究进展

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药物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3-03-30T01:33:33.604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3年3期作者:李沛[导读] 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类疾病,这类疾病形成后,不仅影响患者身体健康李沛西安630医院陕西省西安市 710089摘要: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类疾病,这类疾病形成后,不仅影响患者身体健康,还会因为需要长期治疗,影响其生活质量。

因此,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对患者危害性非常大。

目前,对以上两种疾病治疗时,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有良好效果,但是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对患者副作用大,影响其用药治疗安全。

为了帮助患者选择最佳的药物治疗方案,减少药物副作用,临床医生需要研究以上两种疾病药物治疗方案,并且研究目前药物发展情况,以便及时为患者选择药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其不良反应。

基于此,本文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治疗药物研究,希望经过研究后能够为患者科学选择药物治疗,帮助患者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痛风;药物治疗 1.前言高尿酸血症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疾病,这种病症的形成和患者生活习惯有直接关系,特别是现代人类生活结构的改变,造成高尿酸血症的高发。

高尿酸血症发生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到疾病后期时,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痛风。

而且,高尿酸血症不仅仅是引起患者痛风临床症状,这种病症还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和高尿酸血症有密切的关联。

因此,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后,对其危害性非常大,需要临床采取解决措施治疗,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

目前,对高尿酸血症治疗方案中,可以采取多种治疗模式,其中常见的以药物治疗。

临床上可以使用在高尿酸血症治疗的药物有多种,比如常见的别嘌醇、非布司他等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后效果非常优良。

但是,大多数的常规药物治疗高尿酸血症后,患者副作用非常大,影响其药物治疗安全。

因此,在目前的高尿酸血症药物治疗研究中,以紧盯新药研究为主,希望使用新型药物治疗,既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使其治疗效果提高。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紊乱所导致的疾病,常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和炎症。

尿酸水平升高是痛风的主要病因,因此控制尿酸水平是治疗痛风的关键。

目前,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新的药物不断涌现,为痛风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重点介绍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希望可以为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一、传统药物治疗二、新药研发进展1. 针对尿酸水平的药物近年来,针对尿酸代谢的药物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最具代表性的新药是瑞方宁(Rasburicase),它是一种尿酸氧化酶抑制剂,可以有效降低血清尿酸水平。

研究表明,瑞方宁对于痛风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且不会对肾脏产生损害。

一些新型的尿酸降低剂也正在研发中,例如尿酸转运抑制剂和尿酸生成酶抑制剂,这些药物有望成为未来痛风治疗的新选择。

2. 利用基因治疗3. 中药治疗在痛风治疗领域,中药也展现出了一定的疗效。

一些中药制剂如桂枝加附子汤、胡椒酊等,被证实对痛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一些中药提取物如黄芪、防己等也显示出了降低尿酸水平的潜力。

中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但是其广泛的来源和相对较低的毒副作用,使其在痛风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三、治疗策略的新思路除了药物研发,痛风治疗领域还有一些新的治疗策略在不断涌现。

针对痛风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日益受到重视。

研究表明,不同的痛风患者尿酸水平的变化机制有所不同,因此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一些研究还发现,改变生活方式如饮食调整和体育锻炼也可以对降低尿酸水平产生一定的作用。

这些新思路为痛风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痛风治疗药物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新药不断涌现,痛风患者的治疗选择也越来越丰富。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痛风的治疗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为痛风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为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一些参考,让更多的人受益于痛风治疗的进步。

211188573_食品中降尿酸成分的功效与研究进展

211188573_食品中降尿酸成分的功效与研究进展

栾跃婷,陈文璐,罗云,等. 食品中降尿酸成分的功效与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2023,44(10):387−395.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50302LUAN Yueting, CHEN Wenlu, LUO Yun, et al. Effect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Uric Acid Lowering Components in Food[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2023, 44(10): 387−39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2050302· 专题综述 ·食品中降尿酸成分的功效与研究进展栾跃婷1,陈文璐2,罗 云1,朱建宇1,巩燕妮3,王宪青1,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9;2.山东得益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山东淄博 265200;3.黑龙江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 150060)摘 要:我国患高尿酸血症的人数逐年升高,而临床使用的降尿酸药物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且治疗成本较高。

研究发现摄入某些食品也可以降低尿酸水平,本文主要介绍存在于食品中的降尿酸物质,如黄酮类、酚酸类、生物碱类、皂苷类、多糖类等活性物质与益生菌的降尿酸功效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降尿酸的作用主要在于抑制尿酸的生成与重吸收;在此基础上酚酸类化合物与生物碱类化合物还可促进尿酸排泄;对于苷类化合物降尿酸作用机理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由于多糖的代谢引起尿酸升高,多糖类化合物是否可作为降尿酸类功能食品的添加物质需要更多的药理研究来验证;益生菌类在降低尿酸水平的同时对肾功能损伤也有缓解作用,可作为降尿酸类功能产品的优势物质。

降尿酸药物研究进展

降尿酸药物研究进展

降尿酸药物研究进展摘要作为常见炎症性关节炎类型之一,痛风是长期高尿酸血症造成的后果之一。

所以,痛风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降低并长期维持血清尿酸浓度在其饱和度以下痛风患者高尿酸血症管理长期来几乎完全依赖别嘌呤醇。

随着非布司他和培格洛替酶相继获准上市,不能耐受或不适别嘌呤醇治疗以及别嘌呤醇治疗无效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有了替代和后续治疗选择,标志着降尿酸药物研究与开发已获得一次重大进步。

本文概要介绍非布司他和培格洛替酶的临床研究数据,并就这两降尿酸新药在痛风患者高尿酸血症管理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作一分析。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降尿酸药物非布司他培格洛替酶痛风是成人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类型之一,由血清尿酸浓度超过溶解度、致使尿酸以尿酸单钠结晶形态沉积在关节和其它组织中所引起,通常分为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性(intercritical)痛风和慢性进行性痛风4 个发展阶段。

换言之,痛风是长期高尿酸血症造成的后果之一。

所以,痛风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降低并长期维持血清尿酸浓度在其饱和度(约6.8 mg/dl)以下,从而诱导尿酸盐结晶溶解甚至最终消退,由此控制疾病的发作及进展。

欧美循证医学指南[1] 均推荐,慢性痛风治疗应将血清尿酸浓度减少且维持在6 mg/dl 以下。

40 多年来,慢性痛风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几乎完全依赖别嘌(allopurinol)这一个药物。

别嘌呤醇为竞争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尿酸合成产生降尿酸作用。

不过,有相当比例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接受别嘌呤醇治疗不能达到血清尿酸浓度推荐控制目标。

此外,尽管别嘌呤醇的安全性较好,但其在肾功能受损患者中的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有提高,故须依肌酐廓清率下调用药剂量(当然,降尿酸作用也下降)。

因此,临床迫切需要有新的更有效、更安全且适用性更广的降尿酸药物。

非布司他(febuxostat/Adenuric,Uloric)和培格洛替酶(pegloticase/Krystexxa)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发上市的两个降尿酸新药,它们可为虽经别嘌呤醇治疗、但未达到血清尿酸浓度推荐控制目标或不能耐受别嘌呤醇治疗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提供进一步的有效的后续治疗选择。

高尿酸血症治疗药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高尿酸血症治疗药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高尿酸血症治疗药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陆海波;鲁传华【摘要】Hyperuricemia is a metabolic disease resulting from multiple factors,and xanthine oxidase (XO) is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hyperuricemia therapy.Due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enzyme and application of CADD and HTS,there emerge a large number of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which have good activity for lowering uric acid in recent 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hyperuricemia is prevalent in China.It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modificate natural product to find new compounds. In this article,we review the compounds which have excellent inhibitory activity of xanthine oxidase based on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高尿酸血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黄嘌呤氧化酶(XO)是药物治疗高尿酸血症的重要靶点。

随着黄嘌呤氧化酶晶体结构的解析、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高通量筛选等技术的运用,近年涌现了许多具有良好的 XO 抑制活性的化合物。

中药也是我国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一种主要方式,对天然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也是寻找新化合物的重要方法。

高尿酸血症的中西医药物研究进展

高尿酸血症的中西医药物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9), 14901-14907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92085高尿酸血症的中西医药物研究进展李玉珩1,佟 颖2*,王南玉1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科,黑龙江 哈尔滨收稿日期:2023年8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20日摘要 在临床中,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常见疾病,但仍有较大量患者无法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研究具有更好疗效的药物已经成为新的重点关注问题。

近几年,采用新技术,针对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和靶点,大量药物的临床试验正在逐步开展。

本文对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并且具有潜在治疗前景的中西医药物进行分类和介绍,本文通过介绍新药在RA 中的研究机制、现状及前景,希望为风湿科医师提供RA 药物资料的前沿信息。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中药,综述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HyperuricemiaYuheng Li 1, Ying Tong 2*, Nanyu Wang 11Graduate Schoo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2Rheumatology Departmen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Received: Aug. 19th , 2023; accepted: Sep. 14th , 2023; published: Sep. 20th , 2023AbstractIn clinic, hyperuricemia has become a common disease, but there are still a large number of pa-tients that cannot get a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and the study of drugs with better efficacy has be-come a new focus of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clinical trials of a large number of drugs are being carried out gradually aiming at the pathogenesis and target of hyperuricemia by using new tech-*通讯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尿酸药物研究进展摘要作为常见炎症性关节炎类型之一,痛风是长期高尿酸血症造成的后果之一。

所以,痛风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降低并长期维持血清尿酸浓度在其饱和度以下痛风患者高尿酸血症管理长期来几乎完全依赖别嘌呤醇。

随着非布司他和培格洛替酶相继获准上市,不能耐受或不适别嘌呤醇治疗以及别嘌呤醇治疗无效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有了替代和后续治疗选择,标志着降尿酸药物研究与开发已获得一次重大进步。

本文概要介绍非布司他和培格洛替酶的临床研究数据,并就这两降尿酸新药在痛风患者高尿酸血症管理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作一分析。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降尿酸药物非布司他培格洛替酶痛风是成人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类型之一,由血清尿酸浓度超过溶解度、致使尿酸以尿酸单钠结晶形态沉积在关节和其它组织中所引起,通常分为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性(intercritical)痛风和慢性进行性痛风4 个发展阶段。

换言之,痛风是长期高尿酸血症造成的后果之一。

所以,痛风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降低并长期维持血清尿酸浓度在其饱和度(约6.8 mg/dl)以下,从而诱导尿酸盐结晶溶解甚至最终消退,由此控制疾病的发作及进展。

欧美循证医学指南[1] 均推荐,慢性痛风治疗应将血清尿酸浓度减少且维持在6 mg/dl 以下。

40 多年来,慢性痛风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几乎完全依赖别嘌(allopurinol)这一个药物。

别嘌呤醇为竞争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尿酸合成产生降尿酸作用。

不过,有相当比例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接受别嘌呤醇治疗不能达到血清尿酸浓度推荐控制目标。

此外,尽管别嘌呤醇的安全性较好,但其在肾功能受损患者中的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有提高,故须依肌酐廓清率下调用药剂量(当然,降尿酸作用也下降)。

因此,临床迫切需要有新的更有效、更安全且适用性更广的降尿酸药物。

非布司他(febuxostat/Adenuric,Uloric)和培格洛替酶(pegloticase/Krystexxa)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发上市的两个降尿酸新药,它们可为虽经别嘌呤醇治疗、但未达到血清尿酸浓度推荐控制目标或不能耐受别嘌呤醇治疗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提供进一步的有效的后续治疗选择。

1 非布司他非布司他由日本帝人制药公司发现,在欧美的开发和商业权益分别许可给了Ispen 制药公司和武田药品工业公司。

非布司他于2008 年5 月在欧盟首次获得批准,用于治疗已发生过尿酸盐沉积、包括存在或既往有痛风石和(或)痛风性关节炎病史患者的慢性高尿酸血症[2] ;2009 年2 月又获得美国FDA 批准,用于长期治疗慢性痛风患者的高尿酸血症[3]。

与别嘌呤醇的作用机制相似,非布司他也属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但和别嘌呤醇(实际经由其氧化代谢物氧嘌呤醇)仅结合还原型酶且被抑制的酶可相对较快地复能不同,非布司他因能同时抑制还原型和氧化型黄嘌呤氧化酶,加之形成的药物- 酶复合物极其稳定,所以降尿酸作用较别嘌呤醇更强[4]。

非布司他为片剂,在欧盟的推荐剂量方案是一日1 次口服80 mg ;若2 ~ 4 周后患者的血清尿酸浓度仍> 6 mg/dl,则可考虑提高剂量至一日1 次120 mg。

非布司他在美国的获准适应证较在欧盟的更为宽泛一些,故推荐初始治疗剂量为一日1 次40 mg。

非布司他主要经肝代谢或轭合化,用于轻至中度肝、肾功能受损患者时都不需调整剂量。

1.1 研究数据非布司他是主要依据两项代号分别为APEX 研究[2,5]和FACT 研究[2,6] 的Ⅲ期、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数据获得欧美批准的。

这两项研究共包括1 832 例高尿酸血症(血清尿酸浓度≥ 8.0 mg/dl)和痛风患者,主要疗效终点均是研究期最后3 个月检测的血清尿酸浓度都< 6 mg/dl 的患者比例。

APEX 研究是一项为期28 周的临床试验,患者分别接受非布司他一日1 次80 或120 mg、或别嘌呤醇一日1次300 mg(基线血清肌酐水平≤ 1.5 mg/dl 患者;对基线血清肌酐水平> 1.5 mg/dl 且≤ 2.0 mg/dl 患者,减量至一日1 次100 mg)、或安慰剂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非布司他80 和120 mg 两组中达到主要疗效终点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8% 和65%,而别嘌呤醇和安慰剂两组的相应指标值仅分别是22% 和0。

对轻至中度肾功能受损患者的亚组分析还显示,接受非布司他80 和120 mg 治疗达到主要疗效终点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4% 和45%,而接受别嘌呤醇100 mg 治疗者却无1 人达到该主要疗效终点。

FACT 研究为一项52 周的临床试验,患者分别接受非布司他一日1 次80 或120 mg、或别嘌呤醇一日1 次300 mg 治疗。

结果显示,非布司他80 和120 mg 两组中达到主要疗效终点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3% 和62%,而别嘌呤醇组的相应指标值仅是21%。

APEX 和FACT 两研究都还观察到,接受非布司他治疗的许多患者的血清尿酸浓度在2 周后即降至< 6 mg/dl 且能在整个治疗期内得以维持。

两研究中共有约40%患者的基线血清尿酸浓度≥ 10 mg/dl。

对这些患者,非布司他80 和120 mg 治疗分别使得41% 和48% 的患者达到了主要疗效终点,而使用别嘌呤醇(300 或100 mg)和安慰剂治疗达到主要疗效终点的患者比例仅分别是9%和0。

非布司他也已经一项为期28 周的Ⅲ期、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3,7] 证实,其一日1 次40 mg 治疗的降尿酸作用与别嘌呤醇一日1 次300 mg 相当,而一日1次80 mg 的疗效则显著优于别嘌呤醇一日1 次300 mg。

该试验中亦包含慢性肾病患者(肌酐廓清率≥ 30 ml/min)。

对这些患者,非布司他一日1 次40 或80 mg 治疗的降尿酸作用均显著优于别嘌呤醇一日1 次300 或200mg。

非布司他在临床研究中的最常见副反应是肝酶水平升高、皮疹、腹泻和头痛,副反应谱与别嘌呤醇相似。

1.2 临床地位作为一个新的非嘌呤类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非布司他已在关键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被证实,其不仅具有强力、迅速的血清尿酸浓度降低作用,且降尿酸疗效显著优于现行标准用药别嘌呤醇。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上述临床试验中别嘌呤醇的用药剂量是常规剂量(即一日1 次300 mg)。

由于临床实践允许高尿酸血症患者在无肾功能受损前提下将别嘌呤醇的日剂量最大增加至600 ~800 mg(以进一步提高降尿酸疗效),而非布司他迄今还未与这种超常规剂量的别嘌呤醇进行过临床对照研究,故现尚难判断此两药在全剂量范围内的降尿酸疗效到底孰优孰劣。

非布司他的副反应亦与常规剂量的别嘌呤醇相似(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但无统计学显著意义[3])。

即:对于别嘌呤醇治疗有效的高尿酸血症患者,非布司他目前还没有显现较之别嘌呤醇的显著优点或益处。

就现有临床数据分析,非布司他最理想的目标患者人群应是那些真正经别嘌呤醇治疗无效的及肾功能受损的高尿酸血症患者。

初步研究提示,非布司他用于治疗轻至中度肾功能受损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是适宜的,且用于有严重的肝病(Child-Pugh 分级C 级)和严重肾病(肌酐廓清率< 30 ml/min)患者也安全[3],尽管临床实践中应谨慎。

当然,非布司他对不能耐受别嘌呤醇治疗的患者最为有用。

2 培格洛替酶培格洛替酶由Savient 制药公司开发,2010 年9 月在美国首次获得批准,用于治疗虽经传统降尿酸药物(尤其是最大剂量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治疗、但仍未达到血清尿酸浓度推荐控制目标的成人慢性痛风患者。

培格洛替酶是一种由大肠杆菌生产的重组修饰性哺乳动物尿酸氧化酶(即尿酸酶)和单甲氧基聚乙二醇经共价结合后形成的生物制剂。

由于尿酸氧化酶能将尿酸转化成尿囊素,而尿囊素的溶解度较尿酸大得多且易被排泄,加之聚乙二醇化使尿酸氧化酶的半衰期大大延长,故培格洛替酶可有效降低血清尿酸浓度[8]。

培格洛替酶为静脉内输注用药,推荐剂量方案是每2 周1 次至少用时2 h经静脉输注8 mg。

培格洛替酶也已在欧盟提出了新生物制剂销售许可申请。

2.1研究数据培格洛替酶是主要依据两项为期6 个月的Ⅲ期、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数据[9] 获得美国FDA 批准的。

这两项研究共包括212 例虽经传统降尿酸药物治疗、但仍未达到血清尿酸浓度推荐控制目标的成人慢性痛风患者,他们均符合如下入选标准:基线血清尿酸浓度≥ 8.0 mg/dl ;在过去18 个月中至少发生过3次有症状的痛风发作或至少有1 处痛风石、或已罹患痛风性关节炎;自我报告对别嘌呤醇治疗有医学禁忌证或有在以最大医学适宜剂量的别嘌呤醇治疗≥ 3 个月后血清尿酸浓度不能正常化(< 6 mg/dl)史。

两研究还以是否存在痛风石对患者进行分层:71% 的患者在基线时存在痛风石。

患者在研究中分别接受培格洛替酶每2 周静脉内输注8 mg 或安慰剂治疗。

所有患者都还接受口服抗组胺药物、静脉内输注皮质激素和对乙酰(acetaminophen)以预防培格洛替酶相关输注反应以及在开始接受培格洛替酶治疗之前至少1 周即使用1 种非甾体抗炎药物或秋水仙碱(colchicine)、或同时使用这两种药物预防痛风发作,除非有医学禁忌症或不能耐受。

两研究的主要疗效终点均为在3 和6 个月至少80%时间内血清尿酸浓度< 6 mg/dl 的患者比例;次要疗效终点是在6 个月后以标准化数字照片评价的培格洛替酶治疗对痛风石的作用,并定义完全应答为至少1 处痛风石100% 消退且无新的痛风石形成和任一痛风石都没有进一步增大。

研究证实,接受培格洛替酶治疗达到血清尿酸浓度< 6 mg/dl 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在两项试验中,培格洛替酶组在6 个月时达到这一主要疗效终点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7% 和38%,而安慰剂组的相应指标值都是0。

次要疗效终点,对两试验数据的合并分析结果显示,培格洛替酶和安慰剂两组在6 个月后的完全应答率分别为45% 和8%。

培格洛替酶治疗的常见副反应包括输注反应(发生率26%)以及恶心、挫伤/ 瘀斑、鼻咽炎、便秘和呕吐。

2.2 临床地位培格洛替酶是美国FDA 迄今批准用于对传统降尿酸药物治疗无效或有医学禁忌证(主要是共患疾病)的有症状痛风患者的第一个治疗药物。

关键性临床试验(患者中有71% 在基线时存在痛风石)证实,培格洛替酶有非常强力的血清尿酸浓度降低作用,且其治疗有效患者的血清尿酸浓度能被持久维持在< 6 mg/dl 直至53 周,从而使高达81% 的这些患者的痛风石发生完全或部分消退。

培格洛替酶治疗3 和6 个月80% 时间内血清尿酸浓度< 6 mg/dl 患者的触痛和肿胀关节计数以及综合评价评分也获得了临床显著的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