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资料讲解
古代文学秦汉文学常识

古代文学秦汉文学常识
一、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其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其中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史记》、《易经》等。
秦汉文学的发展,标志着中国文学史上新的开端,以及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二、秦汉文学的特点
1、以儒家为主
秦汉时期,儒家学说在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儒家的思想也深深影响着秦汉文学的发展。
在秦汉文学中,儒家的思想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比如《诗经》中的“五经”、《史记》中的“四书”等。
2、以记叙文为主
秦汉时期,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是当时最主要的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3、以诗歌为主
秦汉时期,诗歌是最主要的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有《诗经》、《楚辞》等,这些诗歌都是当时文学的精华,被称为“古文经典”。
4、以讽刺为主
秦汉时期,讽刺文学也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有《管子》、《荀子》、《庄子》等。
这些文学作品都以讽刺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高考常考古代文学常识:秦汉文学

高考常考古代文学常识:秦汉文学一、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但是由于秦王朝实行思想文化专制,且历时短暂,因此“秦世不文”是秦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两汉王朝历时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国力增强,社会进步,汉代文学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汉代文学样式丰富,许多文学形式在这一阶段孕育而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文学的内容(一)秦与两汉散文1.秦与两汉散文综述秦汉是中国古代散文诸多文体渐趋完备的时期。
秦汉散文,一方面继承了先秦文学的旧传统,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2.秦代散文(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的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由于《吕氏春秋》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但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吕氏春秋》中还保存大量的寓言故事,全书的寓言故事共有两百多则。
《吕氏春秋》中的寓言大都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李斯的散文秦代唯一的作家是李斯,楚上蔡(今河南)人。
曾从荀卿学,入秦为秦相吕不韦舍人。
因说秦王并六国,拜为客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为丞相,定郡县制,下焚书令,变籀文为小篆。
《史记》有传。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在泰山,琅玡、峄山等地刻石表功。
这些刻石文大多出自李斯之手。
内容虽没有更高的文学价值,但它是最古的碑文,对汉魏碑铭有直接的影响。
2.西汉散文(1)贾谊的政论文秦王朝虽然在文学上没有取得大的成就,政治上的失败却给西汉初年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思的课题,也使那些才华横溢的汉初文人有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先是陆贾,早在刘邦称帝之初就在其面前时时称说诗书,并著文12篇纵论秦所以失天下、汉所以得天下和古代帝王的兴衰成败之理,号为《新语》。
秦汉文学基础知识浅说600字

秦汉文学基础知识浅说一、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是指从秦朝建立到汉朝灭亡这一时期(前221年—220年)的文学。
秦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个高峰。
秦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题材广泛:秦汉文学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哲学、伦理、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形式多样:秦汉文学的形式也非常多样,包括诗歌、散文、辞赋、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
风格鲜明:秦汉文学的风格鲜明,主要有以下几种:雄浑壮丽:秦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气势磅礴,雄浑壮丽,如《诗经》中的《大雅·公刘》、《汉书》中的《陈汤传》等。
清新自然:秦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如《诗经》中的《小雅·采薇》、《楚辞》中的《九歌》等。
哀怨缠绵:秦汉文学中的许多作品哀怨缠绵,感人肺腑,如《诗经》中的《邶风·击鼓》、《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等。
二、秦汉文学的主要成就秦汉文学的主要成就包括:诗歌:秦汉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第一个高峰,涌现了《诗经》、《楚辞》等不朽之作。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篇,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的作品集,以屈原的作品为主,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散文:秦汉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第一个高峰,涌现了司马迁的《史记》、贾谊的《过秦论》、诸葛亮的《出师表》等名篇。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过秦论》是贾谊上书汉文帝的奏疏,以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戒,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思想。
《出师表》是诸葛亮上书蜀汉后主刘禅的奏疏,表达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之情。
辞赋: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特殊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
秦汉辞赋盛极一时,涌现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羽猎赋》等名篇。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铺陈扬厉,极尽铺张之能事,对后世辞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知识点整理一、秦汉文学的背景1. 秦汉政治背景•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解放农民,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度•秦朝灭亡后,刘邦建立了汉朝2. 秦汉社会经济背景•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社会等级分明•农业生产繁荣,手工业发展迅速•商业交流频繁,市场经济初步形成二、秦汉文学的特点1. 国家文化政策•秦朝提倡儒家思想,严禁其他学派•汉朝兴起,兼容并蓄各种文化流派2. 文学风格多样•豪放派:描写爱情、英雄壮志的作品多见•史诗派:反映历史事件和个人英雄事迹的史诗广泛流传•诗词派:对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等进行抒发的诗词广泛传播3. 文人士大夫的地位•秦朝文化人地位低下,儒家思想受到打压•汉朝文人士大夫崛起,文化繁荣兴盛三、秦汉文学的主要作品1. 史书•《史记》:司马迁的代表作,有“史家之绝唱”之称•《汉书》:班固的著作,是中国历史书写的另一部重要作品2. 乐府文学•乐府诗:用以演唱的民间歌曲,描写爱情、战争、田园生活等•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3. 诗词•秦朝:以《九歌》为代表,描绘神话传说和爱情故事•汉朝:诸葛亮的《桃园三结义》、曹操的《短歌行》等4. 鸿篇巨著•《鸿门宴》:描写刘邦和项羽的鸿门宴历史事件•《红楼梦》:清代作品,描绘官宦家族的衰落四、秦汉文学对后世的影响1. 文化传承•秦汉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文学的重要源泉•秦汉文学的经典作品广为流传,并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风格和题材2. 文学思想的传承•秦汉时期的文学思想以儒家为主,对后世文化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秦汉文学中诗词抒发人生哲理的风格,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的观念3. 文化交流•秦汉时期,中国与西域、南洋等地区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推动了汉字的传播和汉文化的发展,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五、小结秦汉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多样的文学风格,使得秦汉文学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绪论 秦汉文学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A、汉代作家群体生成的原因 4、一些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 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乐府、洛阳东观、鸿 都门学。
5、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学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 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一、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含义 二、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相争的原因 三、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的主要不同 四、今古文相争之影响 五、经学与文学的互动
一、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含义
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 用隶书写成的称为“今文”,用“籀书” (大篆) 或“篆书”(小篆)写成的称之为“古文”。
汉代 官学 私学 都有 很大 发展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A、汉代作家群体生成的原因
1、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 为主,经典中有文学作品,师生由此受到 熏陶,提高了文学素养。
2、西汉时解读《楚辞》成风。
3、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 人才,为作家群体的帝推荐他的同乡朱买臣, “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 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 中。”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 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 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 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 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鲁迅《坟·看镜有感》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B文人价值取向 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C文人品格 好高尚义,轻死重气
微言大义:圣人隐含在语言中的 深远奥妙的意义。 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 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 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朱自 清《经★典常谈·尚书第三》)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之后,又派大将王贲从燕地向南挥戈攻齐,生俘齐王建,六国遂平,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秦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名符其实的大统一。
这种大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表现为军事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陆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就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了一种无比强大的向心力,虽经多次内乱与外患,但仍然分久必合,保持了文化文明诸方面从未间断过的连续性,使华夏炎黄子孙始终得以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种前所未有的大统一,不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但是,由于秦始皇和先秦法家一样,过分迷信武功、法吏而轻视文治,完全接受了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偏颇的理论主张,尤其在他晚年(公元前213年)在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又错误地接受了不懂得如何守成的法家人物李斯的焚书建议,严酷地推行旨在愚民的文化专制政策,妄图以此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结果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
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自建立只短暂的十六个年头,就在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大军推翻了。
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只存在15年。
这期间除皇帝的诏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实用文字外,没有散文名篇传于后世。
而在文学发展中起过一定影响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的《吕氏春秋》和李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
前者由秦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门客集体编著,它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有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文遗闻,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中国文学史之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绪论一、秦汉文学的起始年限(前221?-190)上限:李斯的代表作《谏逐客书》完成于统一之前。
秦文学另一代表作《吕氏春秋》完成于统一之前。
从作品角度来看,秦汉文学的上限不应是公元前221年。
下限:汉代文学结束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
初平之后,属于汉代的时间还有兴平、建安年间,共二十六年。
而这一时期,建安诗人已开始活跃,东汉政权也已名存实亡。
二、秦文学概况1、面貌:秦文学几乎一片空白,作家作品极少,“一人一书”。
一人:秦唯一作家李斯。
现存作品:文章一篇《谏逐客书》,碑刻铭文若干。
一书:《吕氏春秋》。
另,《史记》所载《仙真人诗》、《汉志》所载秦杂赋九篇,均亡佚。
2、秦文学荒芜的原因(1)秦王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焚书坑儒法家的治国方针:“明主之君,去书简之文”。
(2)秦朝时间短暂。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秦王朝覆灭,只有十五年。
三、汉文学概况汉代文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1、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2、从武帝至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新体赋定型成熟,史传文学《史记》写成,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司马迁等;3、由元帝到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辞赋创作出现第二次高潮,《汉书》写成,代表作家有扬雄、班固;4、从安帝到灵帝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抒情短赋出现,五言古诗成熟,代表作家有张衡等一批无名诗人。
第一章秦及两汉政论散文第一节《吕氏春秋》及李斯的散文知识点:1、《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及其体例;2、《吕氏春秋》文学艺术特色;3、李斯的《谏逐客书》;4、李斯的刻石文。
第二节西汉政论散文一、陆贾、贾谊和晁错陆贾:“有口辩士”。
《新语》贾谊1,生平: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2,散文作品58篇,刘向辑之,名曰《新书》。
今传《新书》已有残缺,剩36篇。
(1)专题性政论文,如《过秦》《大政》。
(2)针对各种具体问题而发的疏牍文(这是当时政论文的主要形式),如《陈政事疏》等。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之后,又派大将王贲从燕地向南挥戈攻齐,生俘齐王建,六国遂平,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秦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名符其实的大统一。
这种大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表现为军事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陆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就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了一种无比强大的向心力,虽经多次内乱与外患,但仍然分久必合,保持了文化文明诸方面从未间断过的连续性,使华夏炎黄子孙始终得以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种前所未有的大统一,不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但是,由于秦始皇和先秦法家一样,过分迷信武功、法吏而轻视文治,完全接受了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偏颇的理论主张,尤其在他晚年(公元前213年)在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又错误地接受了不懂得如何守成的法家人物李斯的焚书建议,严酷地推行旨在愚民的文化专制政策,妄图以此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结果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
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自建立只短暂的十六个年头,就在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大军推翻了。
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只存在15年。
这期间除皇帝的诏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实用文字外,没有散文名篇传于后世。
而在文学发展中起过一定影响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的《吕氏春秋》和李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
前者由秦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门客集体编著,它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有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文遗闻,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之后,又派大将王贲从燕地向南挥戈攻齐,生俘齐王建,六国遂平,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秦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名符其实的大统一。
这种大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表现为军事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陆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就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了一种无比强大的向心力,虽经多次内乱与外患,但仍然分久必合,保持了文化文明诸方面从未间断过的连续性,使华夏炎黄子孙始终得以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种前所未有的大统一,不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但是,由于秦始皇和先秦法家一样,过分迷信武功、法吏而轻视文治,完全接受了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偏颇的理论主张,尤其在他晚年(公元前213年)在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又错误地接受了不懂得如何守成的法家人物李斯的焚书建议,严酷地推行旨在愚民的文化专制政策,妄图以此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结果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
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自建立只短暂的十六个年头,就在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大军推翻了。
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只存在15年。
这期间除皇帝的诏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实用文字外,没有散文名篇传于后世。
而在文学发展中起过一定影响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秦王政八年(公元前 239)的《吕氏春秋》和李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
前者由秦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门客集体编著,它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有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文遗闻,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后者是李斯为谏阻秦王拟驱逐六国来客而作。
文章揆之以事理,说之以利害,排比铺张,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气势;而在文辞的修饰整齐、音节的和谐流畅等方面,又是汉代政论文和辞赋的先声。
秦王朝覆灭后,又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重新统一中国,定都长安建立了汉王朝,史称西汉。
汉承秦制,是指汉王朝从本质上承继了秦王朝以郡县制为典型特征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一统国家政体,以及制定了与此相应的诸如律令、军法、历法、礼仪等一整套制度,而并非是说也继承了秦王朝极为酷虐的政治统治。
汉代逐渐繁荣起来的文学,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产生于战国后期的赋。
因为赋才是两汉四百年间,从总体创作实况来看发展得最昌盛,最富于艺术的审美价值,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最先表现出堪称为自觉创作意识的文学品种。
早在西汉初期,这种文学体裁就已经开始风靡,不仅有此时最杰出的文学家贾谊的传世名作《吊屈原赋》、《鵩鸟赋》等,而且甚至先后在吴楚地区的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的府中,集中枚乘、庄忌、枚皋、司马相如等一大批艺术风格各异的名家,形成了影响很大的创作中心。
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这位汉赋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早年正是仰羡梁孝王府中的赋家名望,才辞官前去投奔入盟的。
不仅如此,在淮南王刘安府中,竟还出现了淮南小山、淮南大山这样的集体创作笔名。
从作品数量上看,仅据《汉书?艺文志》依一百多年后汉成帝时刘向校宫中秘书所整理著录的,就多达一百七十二篇;考虑到这些创作属于地方私家作品,不可能全部入宫保存,一百多年后的刘向未必得见全豹,故而实际一定不止此数,足见创作之富。
从作品艺术价值看,不仅现存枚乘《七发》是汉散体大赋的奠基之作,而且淮南小山《招隐士》也是骚体赋中极具艺术魅力,被称为绍楚辞之余韵,非他词赋之比的优秀作品。
而到西汉中期的武、宣时代,由于国家鼎盛,帝王欣赏,更为赋体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温床。
创作中心从地方诸侯移往中央帝京,创作规模也较以前愈加扩大,不仅出现了作为言语侍从之臣的专职赋家在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且公卿大臣也在时时间作,数量之多,艺术成就之高,使赋体文学成为后世称道的两汉文章之盛的代表。
这一时期,既有将汉赋推上发展顶峰的天才赋家司马相如,以其宏丽的《子虚赋》、古妙的《长门赋》等雄踞赋坛,也有堪称最富于艺术情趣的优秀赋家王褒,以其美仑美奂的《洞箫赋》创造性地完成咏物之体,还有艺术个性极为鲜明的东方朔,以其利刃般辛辣嘲讽的《答客难》又开新风。
不仅如此,据《西京杂记》,司马相如甚至还提出了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赋心说,从创作理论上阐发了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通过艺术构思,描绘艺术形象的赋体的美学特质,标志着汉赋已经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学样式。
尽管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具有弊病,诸如结体庞大而臃肿,重体物而轻抒情,往往表现出很强的颂圣应制性,常有劝百讽一的缺欠等,从而在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真切抒发作家内心情志上受到限制。
但是,它毕竟在当时独一无二地以审美的观照,艺术地再现了泱泱大汉的图景,强烈地反映了时代精神,而且为我国文学体物手法的发展、表现题材的开拓等等方面,作出了前无古人的重大贡献。
这一时期散文创作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虽然纯文学的散文作品很少,绝大多数都是应用性很强的文章著作,但是从中所显示出的艺术价值却是巨大的。
散文在这一时期所发挥的积极的社会作用也是其他文学体裁所不能比的。
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有效地说服了秦王政放弃错误的逐客令,促进了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
而西汉初期以贾谊、晁错为代表的政论散文,或则雄肆磅礴,或则沉实透彻,在总结治乱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解决现实面临的重大困难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应指出的是司马迁的史学巨著《史记》的问世,更使这一时期的散文放射出灿烂的异彩。
《史记》不仅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家绝唱,而且又以其所开创的传记体文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样式。
除此之外,宣帝时桓宽《盐铁论》,也以其全面而丰富地反映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各方面社会现实的内容,以及简劲明快、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虽然比较沉寂,但是由于汉武帝大兴乐府,且采集民歌,毕竟也使当时北至燕、代,南达吴、楚,东起齐、郑,西抵陇西,遍及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直接来自民间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间诗歌得以搜集、整理,虽然流传下来的不多,但从《汉书?艺文志》著录汉成帝时刘向校书所提供的六十三首数字来看,也较可观了。
更重要的是,从此掀开了我国诗歌史上独具魅力的汉乐府的一页,对后世诗歌的健康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西汉从元帝以后直至灭亡的六十年间,由于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王朝衰颓,思想领域复古思潮隆起,文学创作也由武、宣鼎盛逐渐下滑。
大赋篇章,此时也少见往日文采。
尽管有扬雄较为突出,以《甘泉赋》、《长杨赋》等作品成为继司马相如之后另一位具代表性的赋家,但终因时代不同,既无鸿业可供润色,也无上德可供宣扬,本身臃肿颂圣、体物淹情的缺欠已经越来越显露出来,所以最终被他放弃,并从理论上批判其为欲讽反劝的童子雕虫,从而宣告了这种风靡一百多年的文学形式正在失去活力。
然而,长时间居于支流的骚体赋,却由于适合文学家在王朝末日抒发内心的忧思悲慨,反倒顽强地表现出继续发展的态势,出现了刘歆《遂初赋》这样以述行寄意显示赋体转变的较好作品。
这一时期诗坛仍然寂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歌谣辞的流行。
民歌谣辞以特有的朴实尖锐直刺暴政,反映民瘼,而且其规整的五言形式,为后世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创新和发展作了准备。
公元8年,西汉王朝终于被自身的腐败所摧垮。
篡夺了政权的野心家王莽建立的新朝,也由于更为暴虐,不过十五年就被农民大起义推翻。
到公元25年,南阳豪强地主刘秀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东汉前期,由于吸取了西汉与新朝灭亡的教训,在政治上实行对人民的让步政策,政权逐渐巩固,又出现了国家安定繁荣的景象;但在思想上则加强了文化专制,推行今文经学的谶纬迷信,激起了具有进步思想的文人的抵制和斗争。
到和帝即位后,统治集团内部宦官、外戚擅权乱政,东汉政权跌入黑暗腐败的后期,至桓、灵末世愈发不可收拾。
这种社会现实反映到文学上,则明显地表现为保守与革新的猛烈撞击,从而呈现新的发展与变化。
首先在仍居主导地位的赋体文学上,一方面班固从官方正统思想出发,重新从理论上全面肯定已经衰落的颂圣性质的大赋,并以更加庞大的篇幅创作《两都赋》,企图重振西汉武、宣时代的声威,另一方面以行情寄志为方向的探索革新的尝试也同时并行。
张衡就曾以《二京赋》加强对时弊的针砭,最后终于以抒情小赋《归田赋》出色地完成了赋体革命性的变革,推动赋体文学走上了更具艺术活力的全新的道路,引出了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优秀作品。
另外,在散文创作上,不仅出现了抨击统治集团大力提倡的今文经学、谶纬迷信,以及种种社会弊病的佳作,如桓谭的《新论》、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等,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班固以卓越的才识,继司马迁《史记》之后,又撰修出了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第一部杰出的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汉书》以其体制的科学严整,内容的博大精深,开启了我国封建王朝延续不断的隔代官修正史的先河,不仅全面反映了西汉一代的社会整体状貌,而且成为仅次于《史记》的传记文学名著。
再者,在诗歌创作上,一方面乐府诗歌放射出夺目的光彩,迄今我们能见到的几十篇优秀作品大多出自东汉;另一方面文人诗也终于开始走出沉寂的低谷,无论是张衡、秦嘉、赵壹,还是未能传名的《古诗十九首》等篇的作者,都以他们优秀的诗歌创作,为五言诗体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学从初始的自为逐渐走向自觉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不仅表现在各种体裁作品的创作上,同时也表现在文学批评的日益活跃上。
这时不仅出现了西汉毛苌的《毛诗序》、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序》、王逸的《楚辞章句序》等文学批评的论文,而且还围绕屈原楚辞和汉赋展开了激烈的文学论争。
此外,在王充的《论衡》中,相对集中地针对文学创作的目的性、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作家的才学修养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相当深刻的理论探寻与阐发,很多观点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