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受众对华语类型电影的审美接受

合集下载

中西方观众电影接受对比分析

中西方观众电影接受对比分析

中西方观众电影接受对比分析作者:朱海澎来源:《新媒体研究》2018年第23期摘要豆瓣网和IMDb分别是中西方最有影响力的电影社区。

文章利用统计学方法,分别从影片评分、创作时间、制片国家、影片类型等维度对以上两个网站Top250电影榜单中作品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中西方观众观影需求、影片评价标准等方面上的异同。

关键词豆瓣网;IMDb;电影接受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3-0140-04电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近年来很多优秀的国产电影到国外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票房和口碑未达到预期。

对此,我们除了提升国产影片自身质量外也需要充分了解中西方电影观众审美趣味的异同。

研究观众选择观看的影片以及对影片的评价是了解其喜好的有效途径。

网络时代,电影网站是电影资料、电影评论等信息最主要的承载媒介。

基于此,本文尝试以IMDb及豆瓣网中Top250电影为样本,研究中西方电影观众在电影接受上的异同。

1 数据来源根据权威网站Alexa的数据,IMDb的PV Rank(点击量排名)及UV Rank(访客排名)分别排在全世界所有网站的第50名及51名,居世界同类网站之首。

IMDb以英语为唯一语言,美英观众为代表的西方观众构成了其用户主体。

豆瓣网的PV Rank及UV Rank位列全世界所有网站的第182名及223名,居中国同类网站之首,其用户以中国观众为主。

IMDb和豆瓣网在电影评分标准的制定上都秉持着“最大限度地接近普通观众的平均观影意见”原则[1]。

IMDb和豆瓣网评分机制相似,都会根据其上的影片评分及评价人数等指标,评选出综合排名最高250部电影即Top250榜单。

由于采用了特定的算法,两个网站中Top250榜单都相对稳定,其中影片能够体现出中西观众各自稳定的审美倾向。

利用爬虫技术,笔者获取了两个网站中Top250电影的名称、评分、制片国家、上映年份及影片类型等数据,将其存储在excel表格中以供对比分析[2]。

《2024年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塑造与发扬的文化认同意义》范文

《2024年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塑造与发扬的文化认同意义》范文

《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塑造与发扬的文化认同意义》篇一一、引言华语电影作为全球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其中,传统美学风格的塑造与发扬在华语电影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华语电影在传统美学风格塑造方面的重要意义及其在文化认同上的作用。

二、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的塑造(一)东方美学元素的融入华语电影在发展过程中,深受东方美学影响,通过画面构图、色彩运用、音乐配乐等方面,将东方美学元素融入影片之中。

例如,画面构图上运用对称、留白等手法,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色彩运用上则以暖色调为主,营造出温馨、和谐的视觉效果。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华语电影在塑造传统美学风格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例如,古装片中充分展现了古代建筑、服饰、礼仪等文化元素;武侠片则通过精彩的打斗场面和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华武术的魅力。

此外,华语电影还通过讲述家族故事、传统节日等题材,传递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三、传统美学风格在华语电影中的意义(一)提升影片艺术价值传统美学风格的塑造使得华语电影在艺术价值上得到了提升。

通过运用东方美学元素和传统文化,华语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同时,这种风格也使得华语电影在众多电影类型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强化文化认同感传统美学风格的塑造有助于强化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在影片中展现中华文化的优秀元素,观众能够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这种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四、文化认同的意义(一)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华语电影传统美学风格的塑造与发扬,是对中华文化精髓的传承。

通过影片的传播,中华文化的优秀元素得以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

这种传承有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促进文化的持续发展。

(二)增强国际影响力华语电影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2024年接受美学视野下国产电影创作的分众化策略》范文

《2024年接受美学视野下国产电影创作的分众化策略》范文

《接受美学视野下国产电影创作的分众化策略》篇一一、引言随着文化多元化和消费升级的浪潮,国产电影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在接受美学的视野下,电影创作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流水线作业,而是需要针对不同观众群体进行分众化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本文旨在探讨在接受美学指导下,国产电影创作如何进行分众化策略的制定,以期为电影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接受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接受美学是一种以观众接受和理解为研究中心的文艺理论,它强调观众在艺术接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电影领域,接受美学要求创作者关注观众的心理需求、审美趣味和接受习惯,从而创作出更符合观众期待的作品。

三、国产电影创作的现状与挑战当前,国产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市场上的电影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和个性;另一方面,观众需求日益多样化,对电影作品的质量和类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国产电影创作需要进行分众化策略的制定,以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四、分众化策略的制定与实施1. 观众细分:根据观众的年龄、性别、地域、文化背景、审美趣味等因素,将观众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例如,可以划分为青少年观众、中老年观众、城市白领观众、农村观众等。

2. 内容创新: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和审美趣味,进行内容创新。

例如,针对青少年观众,可以创作更多科幻、奇幻、青春等题材的作品;针对中老年观众,可以创作更多历史、传记、家庭等题材的作品。

3. 表现形式多样化: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也要进行多样化的尝试。

例如,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的特效技术、叙事手法、剪辑方式等,以吸引不同观众的注意力。

4. 营销策略精准化:在电影的宣传和营销方面,也要针对不同观众群体制定精准的营销策略。

例如,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进行精准的宣传推广,以提高电影的知名度和票房。

五、成功案例分析以近年来的国产电影为例,如《战狼Ⅱ》、《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等作品,它们在分众化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香港黄梅调电影对华语电影的贡献、影响与启示

香港黄梅调电影对华语电影的贡献、影响与启示
XINRUIZHENGMING 华夏艺谭
香港黄梅调电影对华语电影的
贡献、影响与启示
■ 周广菊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
〔摘 要〕香港黄梅调电影风靡于港台、东南亚华人地区近 30 年,屡次在亚洲影展得奖, 在东南亚,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都较卖座,打造了黄梅调电影在华裔地区的品牌和市 场。香港黄梅调电影通过在世界华人地区的发行放映,传播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强化 了海外华人内心深处潜藏的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归宿感,对中华文化的世界 传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探析香港黄梅调电影对戏曲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影响, 以及电影和新媒体中戏曲元素的开发、利用问题。
类型。大陆的戏曲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存在着如何解决好“程式化写意与电影化写实”的矛盾问题,众多
华 艺术家探讨的焦点也集中在戏曲和电影两种艺术手段的融合上。大陆的戏曲电影是以戏曲舞台本为底本,
夏 艺
在银幕上的创造以尽量不损伤舞台底本为前提的,走的是“以影入戏”的路子,在这些影片中大都能够
谭 保留戏曲舞台演出的精华。
5
XINRUIZHENGMING
技术的成熟运用,现代媒体开始对传统媒体形成冲击,大众文化的兴起,也使得社会文化的演变进入新
的历史进程。香港黄梅调电影虽然在 20 世纪 60 年代盛极一时,但却没能避免衰亡的命运。
戏曲电影是华语电影中所特有的一种电影类型,而香港黄梅调电影又是戏曲电影中的一个独特电影
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利用。
二、香港黄梅调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香港黄梅调电影中所营造的“中国梦”与“中国情”使远离故乡的海外华人能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 血缘根脉和怀乡情感。特别是黄梅调电影不断在国际上获奖,极大地鼓舞了海外华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为人才众多、资金雄厚的邵氏公司来说,邵逸夫抱有把华语电影推向世界的宏伟蓝图,如其所言,邵 氏公司锐意跨国发展,由东南亚扩展到整个亚洲以至全球市场,除了赚钱,也是为了“文化及艺术的使命,” “把中国文化和艺术传统通过影像介绍给不同语言和种族的人”②。邵氏黄梅调电影有着参加国际大奖的商 业和文化的双重动机,1960 年的《倩女幽魂》和 1962 年的《杨贵妃》皆参加戛纳电影节,其中《杨贵妃》 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室内景摄影色彩奖。在亚洲的电影节中,邵氏黄梅调电影自 1958 年的《貂蝉》获得 五项大奖后,至 1962 年,基上每年都独揽该电影节主要奖项。邵氏黄梅调电影带领着香港电影逐步走 出香港和亚洲并频频获奖,不仅满足了海外华人对中华故土的想象,也极大地增强了海外华人的荣誉感 与自豪感。因此,香港黄梅调电影在香港电影中具有独特的个性色彩和魅力。

电影评论:当代华语电影的发展趋势

电影评论:当代华语电影的发展趋势

电影评论:当代华语电影的发展趋势1. 引言1.1 概述华语电影是指以中文为主要语言制作的电影,涵盖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其他华人社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市场的扩大,当代华语电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本文将探讨当代华语电影的发展趋势,分析其多样化剧情题材、技术创新与视觉效果提升以及表演风格与演员素质提高等方面。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将概述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当代华语电影的发展趋势,包括剧情题材多样化、技术创新与视觉效果提升以及表演风格与演员素质提高等方面。

第三部分将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探讨全球化影响力增强、艺术市场与商业市场相互影响以及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对当代华语电影发展的作用。

第四部分将通过成功案例分析,重点研究导演工作室模式的兴起与成功案例、小成本独立电影在当代华语电影中的突破与发展以及文艺片和商业片并存的现象及其原因。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当代华语电影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并展望未来华语电影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当代华语电影的发展趋势,深入探讨其多样化剧情题材、技术创新与视觉效果提升以及表演风格与演员素质提高等方面。

通过对全球化影响力、艺术市场与商业市场相互影响以及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等因素进行详细解析,加深对当代华语电影发展的了解。

此外,通过成功案例分析,揭示导演工作室模式、小成本独立电影和文艺片与商业片并存现象对当代华语电影行业带来的积极作用。

最后,通过总结与展望,为读者提供对未来华语电影发展方向和面临问题的思考。

2. 当代华语电影的发展趋势2.1 剧情题材多样化在当代华语电影中,剧情题材的多样化是一种显著的趋势。

相比于过去侧重于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的电影,现如今华语电影涵盖了更广泛的题材。

从浪漫爱情到惊悚恐怖,从科幻奇幻到社会现实,观众可以看到不同风格和类型的电影。

这种多样化不仅满足了观众对不同类型电影的需求,还为导演和编剧提供了更大创作空间。

分析接受美学在电影观众学中的运用

分析接受美学在电影观众学中的运用

分析接受美学在电影观众学中的运用接受美学强调,观众在接受电影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影片中的内容,而是通过主动的参与来赋予影片以意义和价值。

观众不仅要理解导演的意图,还要通过自己的感知和经验去解读电影的内涵。

接受美学认为观众在欣赏电影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受美学强调观众的观影方式对电影的理解和解读产生重要影响。

观众的个人经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电影的理解。

不同的观众可能会有不同的观影体验,因此对于电影的解读也可能会有所差异。

观众通过对电影的主动参与和解读,为影片赋予了个人的情感和意义。

接受美学认为观众对电影的接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观众在观影中会不断地与影片进行互动和交流,通过电影中的情节、角色、视觉效果等元素来感受和思考。

观众不仅会主动地理解电影中的故事情节,还会主观地构建自己的情感世界,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共鸣。

观众的参与与电影的导演、编剧的创作理念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双向的交流和共同创作的过程。

接受美学指出观众的接受过程是一个主观感知的过程。

观众对电影的感知是基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情感反应,无论是对于影片中的情节、角色、音乐还是其他元素,观众都会通过自己的感知和思考来理解并赋予其以意义。

观众对电影的评价也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标准,因此不同观众对同一部电影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

接受美学认为观众的接受过程是一个交流和对话的过程。

观众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影片中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与电影进行交流和对话,例如通过社交媒体的评论、影评的撰写等方式。

观众的反馈和意见不仅可以为电影的制作人提供反馈和启示,也可以为其他观众提供参考和指导。

接受美学在电影观众学中的运用可以通过分析观众的观影方式、观众的参与过程、观众的主观感知和观众的交流与对话等方面展开。

这些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观众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可以为电影制作人提供参考和启示,从而提升电影的质量和观众的观影体验。

电影的哲学内涵与观众的审美接受

电影的哲学内涵与观众的审美接受

艺术与哲学本来就是一棵人类文明树木上 的连理枝 , 艺 术和哲学需要相互之间吸纳营养 , 艺术哲学甚至 已经成为特 别 的交叉学科 , 尽管双方的学人有时热情地将其拥入 自己的 怀 抱视作嗣子 ;有 时则又被双方 冷漠地 拒之 门外 ,斥 为异 端。艺术的独立存在 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 人们不停地对艺
加登 的 对 文学的艺术作 品的认识 ,美国哲学家、艺术符
康德在 判断力批判> ) 里对审美和 目的论的考察开创了近现
代美 学的先河。康德认为艺术 是一种 自由创造 , 他认为人们
收稿 日期 :2 1 —1 —2 00 2 5 基 金项 目:本论文为福建工程学院第 2 9批科研启动 基
金项 目 “ 近二十年两岸三地华语片人文视 角比较研究” ( 项



他认为 艺术 以不同于 哲学和宗教 的形式 ,“ 不仅是作为
艺术 与哲 学 的相 融
感性对象 ,只诉之于感性掌握 的,它一方面是感性 的,另一 方面却基本是诉之于 心灵 的,心灵 也受它感动 , 从它得到某 种满足 。 L 4 因此无论康 德还是黑格 尔都承认艺术 自身的 ”2 4 J P 独特地位 。到谢林时 ,出现了哲 学与艺术 的紧密关联 ,谢林 最喜欢的艺术形式是诗 ,他赞扬诗是包 罗万象的创作 形式, 甚至认为 , 是哲学的女神 , 学是诗 的理论 。 和谢林 认 诗 哲 这
维。
来考察艺术和 目的论意义上 的自然 , 是从理性和 感性 、 知识
和道德相统一的角度来看待美 , 其理论 “ 显得有些陈 旧而不 为人重视” ,川P 但是康德赋 予了艺术一个 非常重 要的独立 3 o 地位, 不涉及概念的美才是纯粹和 自由的美 。黑格 尔是将艺
术 置于绝对 精神领 域之 内,他 认为艺术 是感性和 理性 的统

舞台与银幕:华语歌舞片的历史与当代语境研究

舞台与银幕:华语歌舞片的历史与当代语境研究

舞台与银幕:华语歌舞片的历史与当代语境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2)二、华语歌舞片的发展历程 (3)1. 早期华语歌舞片的历史背景 (4)1.1 默片时期的歌舞元素 (6)1.2 早期有声歌舞片的兴起 (7)2. 华语歌舞片的发展阶段 (7)2.1 发展初期的特点与风格 (9)2.2 当代华语歌舞片的转型与创新 (10)三、华语歌舞片的艺术特色与类型演变 (11)1. 歌舞片的艺术特色分析 (13)1.1 歌舞与剧情的融合 (14)1.2 视觉与听觉的艺术表现 (15)2. 歌舞片的类型演变 (17)2.1 传统与现代题材的交融 (18)2.2 新型歌舞片类型的探索与实践 (20)四、华语歌舞片与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 (21)1. 华语歌舞片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意义 (22)1.1 反映社会现象与价值观 (24)1.2 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 (25)2. 华语歌舞片与当代受众的互动关系 (27)2.1 受众接受心理的分析 (28)2.2 受众反馈与歌舞片创作的影响 (29)五、华语歌舞片的产业现状与未来趋势 (31)1. 华语歌舞片的产业现状分析 (33)1.1 市场规模与产业格局 (34)1.2 产业链的发展与优化 (35)2. 华语歌舞片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37)2.1 技术创新对歌舞片的影响 (38)2.2 市场需求变化与创作方向的展望 (39)六、结论与建议 (40)一、内容概括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华语歌舞片在历史与当代语境中的发展与演变。

通过全面梳理华语歌舞片从早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分析其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本论文揭示了歌舞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时代背景和观众需求。

在历史回顾部分,论文详细阐述了华语歌舞片的起源、成型以及演变过程,重点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香港、台湾和大陆为代表的华语电影产业对歌舞片形式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增多,华语歌舞片开始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电影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电影受众对华语类型电影的审美接受
作者:李志方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9期
摘要:类型电影是商业电影的主要表现形式,模式化的情节、脸谱化的明星和相对稳定的艺术风格创造了巨大的票房价值。

在华语类型电影的发展演进中,通过虚拟的画面和灵动的音符营造出如梦如幻的影像世界,满足着电影受众的观影偏好和审美情趣,也逐渐培育出不同类型电影的典型受众群,成为华语电影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电影受众;华语类型电影;审美接受
类型电影一般都迎合观众的某种感官和情感的需要,或呈现给观众一个视觉的盛宴,或宣泄观众的某种情绪,或表现他们的理想和欲望,或为现实中烦躁不堪的人们创造一个可以暂时忘却一切的梦幻环境。

好莱坞就是一个巨大的造梦工厂,在类型电影的生产过程中巧妙地将爱情、动作、伦理、科幻等元素有机结合,重视本土文化传承和海外市场需求,利用全球化的视野打造出一部部风靡世界的经典之作,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迎合全球观众的审美视野和圆梦情结,完成了类型电影的华丽转身,占领了全球的受众市场。

华语类型电影与电影产业高度发达的美日韩等国相比,发展理念还相对滞后,题材老套、故事重复、剧情粗俗和盲目迎合西方观众口味而失去传统文化内核等因素都造成了华语类型电影创作上的美学失衡,逐渐脱离电影观众的审美期待视野,影响到海外观众对华语类型电影的信心,损害到电影受众对华语类型电影的审美接受。

近年,华语青春题材电影接踵而来,在国内掀起了一股“青春类型片”的观影热潮,《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栀子花开》、《左耳》、《后会无期》、《小时代》系列等影片充斥着荧屏,通过臆想式的剧情和碎片化的情节勾勒出新一代青年人在浮华都市背景下的心灵画卷,赤裸地表现了现代都市青年放荡不羁、拜金炫富、缺乏责任与担当的非主流形象,与中国主流价值取向发生冲突,一味迎合国内大众的审美趣味,却在海外电影市场频频遇冷。

以《小时代1》为例,在国内粉丝群的疯狂追捧下,在一片争议与谩骂声中最终以4.84亿元完美收官,但在北美市场却只获得2.35万美元的票房份额,着实值得中国电影人深刻反思。

为改善电影受众对华语类型电影的审美接受能力,培育适合华语电影文化的典型受众,提升受众审美期待视野,华语电影人必须充分考虑电影受中国的文化水平和消费偏好,建立分层次、分区域的受众细分系统。

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认为:中国电影在产品的类型化方面能更多样,“目前的中国市场,40岁以上的观众比较少,所以我们就要想如何满足更多年龄层次、更多知识背景观众的需求,按照这样的需求拍摄更多不同类型的影片”,这与学界观点“在考虑电影推向市场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将其纳入电影销售策略,分区域分层次培养受众群”一致。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电影属于大众传播媒介,也是社会文化的艺术载体。

如果说电影创造了受众,那么受众也创造了电影。

因为,没有受众对电影的观赏、评价,没有受众的参与,电影永远也不能兑现它的经济、文化和审美价值。

所以,受众是电影的催化剂和生产者,并不仅仅是电影意义的接受者,受众应该是与电影“同生同体”的。

电影生产者针对受众的性格、喜好和个人背景划分出不同层次和类别受众群体,结合电影市场的发展规律和受众的观影体验创作出不同样式的商业类型电影,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逐渐培育出属于某种电影类型的受众群体。

首先,在类型电影受众的培育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本土明星的巨大号召力吸引受众,不同类型的电影邀请不同风格的明星加盟,针对明星个人特点设计故事情节和表演动作,迎合观众对明星的崇拜心理和审美预期,从观众对演员的追捧中培养典型受众群体,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和谐统一。

其次,华语类型电影要满足观众的“做梦”心理和未偿宿愿,引导受众把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压抑在观影过程中进行释放,通过现实与电影中的角色置换实现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升华,真正服务于受众的内心需求。

第三,研究海外传播受众的观影兴趣,满足全球观众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更好地传播华夏文明的多元性和现代性,华语类型电影要进行大胆的理念创新,不拘泥于传统武侠功夫电影的视觉奇观,从民族文化和普世情感出发,迎合全球受众对中国文化的审美想象,获得更广泛的审美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