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处理与抗干扰技术
任务十 检测技术与抗干扰技术

图 10-10 共阻抗耦合等效电路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四
常用的抑制干扰的措施
为了保证测量系统的正常工作,必须削弱和防止干扰 的影响,如消除或抑制干扰源、破坏干扰途径以及消除被 干扰对象(接收电路)对干扰的敏感性等。通过采取各种抗 干扰技术措施,使仪器设备能稳定可靠地工作,从而提高 测量的精确度。 常用的抗干扰技术:接地技术、屏蔽技术 、浮空。
任务十 检测技术与抗干扰技术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任务要求
熟悉检测技术、测量方法、检测系统的构 成及分类,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 掌握干扰产生的原因、类型、干扰信号的 耦合方式和常用的抑制干扰的措施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任务十 检测技术与抗干扰技术
1
情境一
检测技术
2
情境二
抗干扰技术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2. 静电电容耦合
静电电容耦合是由于两个电路之间存在寄生电容, 产生静电效应,使一个电路的电荷变化影响到另一个电 路。
图 10-8 静电电容耦合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3. 漏电流耦合
由于绝缘不良,流经绝缘电阻R的漏电流IN作用于有关 电路引起的干扰,称为漏电耦合。一般情况下,漏电流耦 合可以用图10-9所示等效电路表示。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二 干扰的类型
根据干扰产生的原因,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机械干扰 2. 热干扰 3. 光干扰 4. 湿度干扰 5. 化学干扰 6. 电磁干扰
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三
干扰信号的耦合方式
干扰信号进入接收电路或测量装置内的途径,称 为干扰信号的耦合方式。干扰的耦合方式主要有:电 磁耦合、静电电容耦合、漏电流耦合、共阻抗耦合。
传感器中使用的抗干扰技术

传感器中使用的抗干扰技术1.1绕线技术:通过绕线使传感器输出电缆进行电磁屏蔽,减少外部电磁干扰对传感器的影响。
1.2金属屏蔽技术:在传感器的外壳或电路板上添加金属屏蔽层,阻挡外部的电磁干扰。
1.3增加滤波器:在传感器的电路中增加低通、高通或带通滤波器,滤除干扰频率的信号。
1.4增加隔离器:将传感器与被测对象的电路隔离,阻止干扰信号的传播。
1.5引入可变增益放大器: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通过调整放大器的增益,提高传感器的输入信号与干扰信号的动态范围。
2.1数字滤波技术:通过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滤除干扰信号,提取有效的测量信号。
2.2校正算法:通过对不同工作环境下的干扰信号的分析和建模,设计相应的校正算法,消除干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2.3故障诊断技术:通过对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监测和分析,检测传感器是否受到干扰或故障,并提供相应的补偿或报警。
2.4信号处理算法:通过对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处理,提取有效信息,滤除干扰信号。
2.5信号采样技术:通过合理的采样频率和采样精度,提高传感器对有效信号的采样率,减少干扰信号的干扰。
3.电磁兼容性设计技术3.1地线设计:合理设计传感器的地线布线,减少电磁辐射和电磁感应。
3.2电源线设计:合理设计传感器的电源线布线,减少电磁干扰和电磁感应。
3.3路由规划:合理规划传感器的布线路径,尽量避免与其他电磁源的干扰。
3.4屏蔽灵敏部件:对于传感器中的灵敏部件,如ADC等,使用合适的屏蔽措施,减少电磁干扰。
3.5系统排布:合理布置传感器系统中各个模块的位置和间距,减少它们之间的电磁干扰。
4.地址编码技术4.1使用独特的地址编码:将每个传感器分配一个独一无二的地址,通过地址编码来区分传感器之间的信号。
4.2增加容错机制:在地址编码中增加冗余信息,使得接收端能够校验传输的地址信息是否正确。
4.3时钟同步:通过时钟同步技术,使得传感器能够在相同的时间窗口内发送和接收信号,避免信号混淆和干扰。
软件抗干扰策略分析与优化

软件抗干扰策略分析与优化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软件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存在,软件系统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产生问题。
因此,设计和实施一种有效的软件抗干扰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软件抗干扰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法,以提高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软件系统的干扰。
软件系统的干扰可以来自多个方面,例如硬件故障、软件错误、外部环境变化、网络攻击等。
这些干扰都可能导致软件系统的性能下降、功能失效甚至崩溃。
针对软件系统的干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抗干扰:1. 异常检测与处理通过实时监测软件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通过使用异常检测工具和算法,可以从数据流中检测出异常行为,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避免可能的软件崩溃。
2. 容错设计在软件系统的设计阶段,引入容错机制。
容错设计可以通过增加冗余、引入备份系统、实施错误恢复机制等方式来实现。
当软件系统出现问题时,容错设计能够保障系统继续正常运行或者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3. 安全措施加强软件系统的安全性,以抵御外部的恶意攻击。
安全措施可以包括加密传输、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技术手段,以防止黑客入侵、数据泄漏等安全问题。
4. 定期维护与更新软件系统的维护与更新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
定期进行软件系统的巡检和维护,及时修复已知的漏洞和问题,更新软件版本,以确保软件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优化软件抗干扰策略的方法包括:1. 整体评估与改进对软件系统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通过对现有的软件系统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各个方面的干扰情况,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方案,以减少或消除干扰。
2. 采用高可靠性技术引入高可靠性技术来提高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例如,采用冗余设计、容错算法、容灾机制等技术手段,使系统具备自我修复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3. 增强安全意识与培训加强软件系统用户和开发者的安全意识,提升他们对干扰源和干扰方式的认识和理解。
数据链传输波形抗干扰技术研究

引言 数据链是一种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传输和分发格式化消
息的信息系统,是实现数字化实时、可靠、安全传输信息的重 要工具。在数据链网络中,各种信息按照规定的格式,实时、 自动、保密地进作为当今信息化对抗 中的一种核心技术,数据链技术从其发展初期,就受到了世界 各国的高度关注。
1.2 纠错编码技术 纠错编码技术的作用是提升数据链传输数据的准确性、可 靠性和安全性。因此, 为了提升数据链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必须采用纠错编码技术,提升数据链的纠错能力。举例来说, Link-16 数据链应用 RS( 31, 15)编码技术进行数据的传输, 也就是将原有的每个消息字 75bit 字符经过 RS 编码,增加了 80bit 的校验字符,扩展获得的最终字符数 155bit,从而提高了 数据恢复的可能性。另外,数据链采用不同编码方式,交错报 头和报文,并通过伪随机顺序进行传输,有效提升了信息传输 的可靠性。
3 干扰样式研究 3.1 宽带拦阻式干扰 宽带拦阻式干扰又叫宽带阻塞式干扰,即针对目标信号
的频带进行干扰,通常包含绝大部分的频带,从而达到对目标 信号的压制效果。对于跳频系统来说,由于宽带拦阻式干扰是
针对信号整个频带的绝大部分,即会覆盖系统所有会使用到的 大多数频点,故系统无论进行何种跳频手段都免不了会被干扰 到,故跳频系统对宽带拦阻式干扰的收益甚微。一般情况下, 为了保证有效的干扰且不会造成过多的浪费可采用如下手段进 行改善:①缩短干扰机与目标源的距离,这样可以通过缩短距 离来达到减小干扰发射功率的效果。②减少每个干扰机覆盖的 干扰范围,同时增加干扰机的个数,这样可通过减小每个干扰 机的负荷,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1 数据链关键技术的应用 1.1 多址技术 多址技术主要包括频分多址( FDMA)、时分多址
检测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 引言 • 检测系统干扰来源 • 抗干扰技术分类 • 抗干扰技术在检测系统中的应用 • 抗干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检测系统在工业生产、医疗诊断、环 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但在复杂的 环境中,检测系统容易受到各种干扰 的性能要 求越来越高,抗干扰技术成为保障检 测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
抗干扰技术的重要性
在复杂的环境中,抗干扰技术能 够提高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 性,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抗干扰技术能够提高检测系统的 适应性和应用范围,使其在各种
恶劣环境下仍能正常工作。
抗干扰技术能够提高检测系统的 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因干扰引 起的误操作或故障对生产和生活
造成影响。
02
常见的抗干扰措施包括:电磁屏蔽、 滤波技术、接地技术、软件抗干扰等。
智能家居系统的抗干扰策略
智能家居系统的抗干扰策略主要是为了 保证家居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传输的
稳定性。
常见的抗干扰策略包括:信号线屏蔽、 滤波技术、软件抗干扰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抑制外界电 磁噪声和电气噪声对智能家居系统的影 响,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供
常见的抗干扰设计方法包括:信号线屏蔽、接地技术、滤波技术、隔离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抑制电磁干扰、电气噪声等对检测系统的影响,提高检 测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医疗设备的抗干扰措施
医疗设备的抗干扰措施主要是为了保 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检测结果的准确 性。
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抑制外界 电磁噪声和电气噪声对医疗设备的影 响,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 障患者的安全。
扰。
通过增加系统的冗余量, 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 降低因干扰导致的错误。
机电一体化技师专业(二年制)教学计划

机电一体化技师专业(二年制)教学计划一、专业概述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振兴现代制造业的精神,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国防科工委办公厅、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印发的《关于确定开展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通知》。
我院根据国家教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的《技师培训大纲》,新增了部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内容,同时规定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课时比重。
学生学习后,能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水平。
1、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2、专业含义:业定义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机械维修和电气维修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复合型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本专业涵盖的职业工种为装配钳工、机修钳工、维修电工;本职业共设四个等级,本培训方案为技师(国家职业等级二级)培训方案。
3、招生对象高级技工学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生(需有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身体健康,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感,形体知觉及色觉正常,手指、手臂灵活,动作协调,无色盲、色弱。
4、学制:2年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从事自动化流水线操作、机械安装与维修及电气维修的复合型高级技能人才,具体应达到以下要求:1、培养提高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为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技能、热爱本职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2、具备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能胜钳工、电工等二种以上工种的工作;熟悉机电行业工艺流程和装备,熟练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能够对工艺流程提出合理化建议,能够对工艺设备进行创新和改进。
3、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意识,能够不断跟踪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4、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及体育锻炼技能,使学生有健康的体魄。
数字信号处理减小通信传输误差

数字信号处理减小通信传输误差数字信号处理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技术,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算法和数字电子设备对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改善信号传输的质量和准确性。
在通信领域,减小传输误差是数字信号处理的一个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方法,以减小通信传输误差。
首先,一种常见的技术是误码检测与纠正。
误码检测与纠正是通过添加一定数量的冗余位来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其中,循环冗余检验(CRC)是一种常用的误码检测技术,它通过对数据进行除法运算来生成冗余位,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和冗余位进行一次除法运算,判断是否有误码发生,并进行纠正。
另一种常见的误码纠正技术是海明码,它通过添加额外的冗余位,使接收端能够检测和纠正多个错误。
其次,自适应均衡也是一种有效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在传输过程中,信号可能遭受到多径效应、噪声和失真等干扰,导致误码率升高。
自适应均衡通过对接收信号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利用等化器来抵消通道中的失真和干扰,从而提高信号的质量和准确性。
自适应均衡算法根据接收信号的特征和预设的理想传输函数来动态调整等化器的参数,以使接收端能够恢复出尽可能原始的信号。
此外,前向纠错编码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它通过对待传输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添加一定数量的冗余信息,以提高抗干扰和纠错能力。
前向纠错编码常用的方法包括卷积码和布尔码(Reed-Solomon码)等。
卷积码是一种线性时不变系统,其编解码器采用滑动窗口的方式对输入序列进行处理,提供一定的纠错保护。
而布尔码则是一种非系统性码,其编解码过程利用多项式除法来实现。
前向纠错编码在数字通信中广泛应用,可以有效降低误码率,并提高信号的可靠性。
此外,在数字通信中还可以使用调制和解调技术来减小传输误差。
调制是将基带信号转换为高频信号的过程,解调则是将高频信号还原为基带信号的过程。
常见的调制和解调方法包括频移键控调制(FSK)、相移键控调制(PSK)和正交振幅调制(QAM)等。
遥感卫星数据链抗空间环境干扰研究

03
空间环境干扰因素及影响分析
空间环境干扰因素分类与特点
01
02
03
电磁干扰
包括自然电磁干扰和人为 电磁干扰,具有频率宽、 强度高、难以预测等特点 。
电磁屏蔽技术
采用导电、导磁材料制成屏蔽体,将 电磁波限制在特定空间内,防止外部 电磁干扰进入。
滤波技术
通过设计滤波器,对信号进行筛选和 处理,滤除干扰信号,保留有用信号 。
扩频技术
将信号频谱扩展至较宽频带内,降低 单位频带内的功率谱密度,提高抗干 扰能力。
编码纠错技术
通过编码和纠错算法,对传输信号进 行检错和纠错处理,提高数据传输的 可靠性和稳定性。
数据处理与分发技术
地面站需要对接收到的遥感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 分析,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分发给用户,这需要采 用高速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可靠的数据分发机制。
天线与跟踪技术
为了保证信号的稳定传输,遥感卫星数据链需要 采用高增益天线和精确的跟踪技术,以确保天线 始终对准卫星并保持稳定的通信链路。
抗干扰与安全技术
收和应用。
案例二
某遥感卫星在地球辐射带附近运 行时,受到等离子体干扰的影响 ,导致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失灵,
无法正常工作。
案例三
某遥感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受到 空间微粒辐射的长期影响,导致 星上电子设备性能逐渐退化,最 终影响了卫星的使用寿命和数据
质量。
04
抗空间环境干扰技术研究与实现
抗空间环境干扰技术体系框架构建
设备性能退化
微粒辐射干扰会导致卫星设备性能退化,如太阳 能电池板效率降低、电子设备故障率增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干扰源的频率越高,静电耦合的干扰越强。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2、电磁耦合 电磁耦合是指在空间磁场中电路之间的互感耦合。 因为任何载流导体都会在周围的空间产生磁场,而交变 磁场又会在周围的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势,所以这种 电磁耦合总是存在的,只是程度强弱不同而已。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二、 干扰的作用途径
1、静电耦合 干扰信号通过分布电容进行传递称为静电耦合。系 统内部各导线之间,印刷线路板的各线条之间,变压器 线匝之间的绕组之间以及元件之间、元件与导线之间都 存在着分布电容。具有一定频率的干扰信号通过这些分 布电容提供的电抗通道穿行,对系统形成干扰。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当放大器为双端输入时,共模电压Vc引入放大器输 入端的串模干扰电压为 Vn2 = Ic1Zs1 – Ic2Zs2 = VcZs1 / (Zs1+Zr1) – VcZs2 / (Zs2+Zr2) Zs1 、 Zs2为信号源内阻; Zc1 、 Zc2 为放大器输入端对 地的漏阻抗; Zc1 >> Zs1 Zc2>> Zs2 因此, Vn2 ≈ Vc( Zs1 / Zc1 –Zs2 / Zc2 ) 当 Zs1 / Zc1 = Zs2 / Zc2时 Vn2 = 0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3)其发光二极管只有通过一定的电流时才能发光,从 而有效的抑制干扰信号。
§2.2 模拟量输入通道抗干扰技术
3、浮地屏蔽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目标:抑制共模干扰
E cm
Ecm
双层屏蔽原理图
§2.2 模拟量输入通道抗干扰技术
如果数字量和工程量成线性关系,则可按下 式转换:
N X N0 AM A0 A0 AX N M N0
§1.2 标度变换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1.3 线性化处理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计算机从工程输入通道得到的现场信号与该信号所 代表的对应的物理量之间不一定是线性关系,经常存在 着非线性关系。 例如在温度测量中,常用的Pt100铂电阻,其适用范 围为-200℃—850℃,根据IEC标准751-1983规定, Pt100铂电阻的阻值与温度的关系为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2、共模干扰 共模干扰是在信号输入端接地点与计算机系统接地点 存在不等电压引起的干扰,也称为共态干扰、对地干扰、 纵向干扰、同向干扰等。 ▲共模电压:在现场地与计算机系统地之间由于不等 电位产生的电位差Ecm。 ▲共模干扰:由于Ecm的存在,导致系统信号输入端 产生的等效差模干扰电压Esr。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3)共模抑制比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Ecm CMRR 20 lg Esr
(dB)
即作用于系统的共模电压Ecm与其作用下转换为 系统信号输入端的等效差模干扰电压Esr之比,反映 了系统对共模干扰的抑制能力。 Esr:当输入信号为零时,因存在Ecm导致在系统信号 输入端产生的等效差模干扰电压。
第六章 数据处理与抗干扰技术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1 数据处理技术 §2 抗干扰技术 要点总结
第一节 数据处理技术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考虑:送入计算机的数据是A/D转换结果,计算机 如何进行数据的显示和控制呢?
§1.1 数字滤波技术 §1.2 标度变换 §1.3 线性化处理
§1.1 数字滤波技术 2、中值滤波方法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这种滤波法是将被测参数连续采样 N 次 ( 一般 N 取奇 数 ),然后把采样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再取中间值作为本 次的采样值。消除脉冲性质的干扰。 作用:可以抑制尖脉冲干扰。
3、算术平均滤波
1 n Y n xi n i 1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三、 干扰的作用形式
各种干扰信号通过不同的耦合方式进入系统后,按照对系统的 作用形式又可分为共模干扰和串模干扰。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1、串模干扰
串模干扰就是指串联叠加在工作信号上的干扰,也称之为正态干 扰、常态干扰、横向干扰等。
5、滑动平均滤波
算术平均滤波的一种改进。算术平均滤波:采样N 次计算一次数据;滑动平均滤波:N个数据组成队列, 每采样一次,丢掉队首的一个数据,并计算滤波输出。 加权滑动平均平均滤波(略)
§1.1 数字滤波技术 6、 程序判断滤波方法
(1)限速滤波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1.1 数字滤波技术 1、 一阶滞后滤波(惯性滤波方法)
低通滤波器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U(s)
R
1 G(s) 1 Tf s
C X(s)
T f RC
x(k ) x(k 1) Tf x(k ) u (k ) T
令
Tf Tf T
x ( k ) (1 )u ( k ) x ( k 1)
n 12 液位: n 4
流量:
作用:适用于信号本身在某一数值上下波动的情况。
§1.1 数字滤波技术 4、加权平均滤波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Y n Ci xi
i 0
n 1
C
i 0
n 1
i
1
作用:算术平均滤波的一种改进,可通过权重不同增 加新采样值在平均值中的比重。
F K P
式中K是流量系数,也是非线性关系。 针对上述非线性参数需要进行线性化处理。
§1.3 线性化处理 一、根据数学方程式处理
当非线性关系可以用数学方程式表示时,可以用相 应的计算方法处理。如:流量测量中,其流量与差压的 公式为: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G K P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计算等效差模电压Esr时,现场地为零电位。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共模电压对放大器的影响,实际上是转换成串模干 扰的形式而加入到放大器的输入端。 当信号为单端输入时,共模电压Vc引入放大器输入 端的串模干扰电压为 Vn1 = IcZs = VcZs / (Zs+Zr) Zs 为信号源内阻; Zr 为放大器输入阻抗; Zr >> Zs 因此, Vn1 ≈ VcZs / Zr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3、公共阻抗耦合 公共阻抗耦合是指多个电路的电流流经同一公共阻 抗时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例如系统中往往是多个电路共 用一个电源,各电路的电流都流经电源内阻和线路电 阻,成为各电路的公共阻抗。每一个电路的电流在公共 阻抗上造成的压降都将成为其它电路的干扰信号。
Yn Yn 1 y 取Yn
(2)限幅滤波
Yn Yn 1 y
取Yn 1
y (n) YH y (n) YL
取YH 取YL
§1.1 数字滤波技术 7、 复合数字滤波
复合滤波就是把两种以上的滤波方法结合起 来使用。例如把中值滤波的思想与算术平均的方 法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常用的复合滤波法。具体 方法是首先将采样值按大小排队,去掉最大和最 小的,然后再把剩下的取平均值。这样显然比单 纯的平均值滤波的效果要好。
测量流量时的标度变换公式为:
K N x K N0 G x G0 G m G0 K N m K N 0
§1.3 线性化处理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非线性补偿的三种方法:
1. 公式计算法(可以用解析式明确表示的非线性函数关系) 2. 查表法 3. 线性插值法
y i 1 y i y yi ( x xi ) xi 1 xi
第二节 抗干扰技术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2.2 模入通道抗干扰技术 §2.3 开入通道抗干扰技术 §2.4 接地技术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一、 干扰的来源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微机控制系统所受到的干扰源分为外部干扰和内部 干扰。 1、 外部干扰 外部干扰的主要来源有:电源电网的波动、大型用 电设备(如天车、电炉、大电机、电焊机等)的启停、 高压设备和电磁开关的电磁辐射、传输电缆的共模干 扰等。 2、 内部干扰 内部干扰主要有:分布电容或分布电感产生的干扰、 多点接地造成的电位差给系统带来的影响等。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3)串模抑制比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系统对差模干扰的抑制能力,以差模抑制比NMRR表 示,即差模干扰电压Enm与由其引起的折算到系统输入端 的偏移电压△Ui之比的分贝值:
Enm NMRR 20 lg Ui
(dB )
信号输入端:Ui=Us+△Ui △Ui:Enm引起,折算到信号输入端产 生的偏移量。
பைடு நூலகம்
§2.1 干扰的来源和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