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补贴政策绩效论文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执行效果优化探究

1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现状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压力,为了防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我国出台了很多农业生态补偿政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12年修订)、《农业环境保护法》和《农业资源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2014年出台了《黑龙江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2015年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黑龙江省2015年深松整地补助实施方案》和《哈尔滨市2015-2017年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2016年黑龙江省出台了《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补偿机制,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2017年根据《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印发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黑龙江省出台了《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并要求各地区财政局、农业局和畜牧局严格执行,实施细则明确了补偿资金的对象、支出方向和发放的方式,以及要求各个部门加强对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监督和评价等。
2018年出台了《黑龙江省2018-2020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执行效果优化探究(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身系国家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重要任务,其优质农业生态环境是重要基础保障。
但是近几年由于追求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意识并没有跟上,造成了农业环境破坏,影响了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对此省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农业生态补偿政策,但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政策执行不够到位、体系缺陷、监管薄弱和环境制约等问题,为保证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有效执行,建议提升政府执行能力、完善政策执行体系、监督主体的多元化和优化政策执行环境。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执行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1073(2020)03-0045-47谢帆XIE Fan[Abstract]As a big agricultural province,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national grain securi⁃ty and grain reserve,and its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basic guaran⁃tee.However,in recent years,be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farmers'awareness of protecting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not kept up,which has caused the damage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affe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logy.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 has also introduced a series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ies,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such as inadequa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system de⁃fects,weak supervision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it is suggested to enhance the implementation capacity of the government and improve the government Policy implementation system,supervision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main body and optimize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environment.[Key words]Heilongjiang province;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policy implementation(School of Fi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arbin Commercial University Harbin,Heilongjiang 150000)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Compensation Polic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收稿日期:2019-11-29作者简介:谢帆(1994-),男,汉,四川省绵阳人,在读研究生,行政管理,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执行效果优化探究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执行效果优化探究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中国农业发展较为重要的地区之一。
然而,由于农业的持续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黑龙江省政府于2015年开始推行农业生态补偿政策,以鼓励农民采取可持续耕作方式,保护生态环境。
但是,这个政策的执行并没有如预期一般顺利,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一、政策实施情况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农民采取可持续耕作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该政策于2015年开始实行,目前已经过了6年的时间。
政策的实施情况如下:1. 政策受益者:政策主要的受益者是符合条件的农民,他们按照政策规定采取可持续耕作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从而获得政府的补偿。
2. 政策补偿标准:政府根据农民的实际生产情况、生态环境保护效果等因素来确定补偿标准,补偿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民采取可持续耕作方式。
3. 政策执行效果: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信息不对称:一些农民并不知道有这个政策,或者对政策的了解比较浅显,这就导致了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存在困难。
(2)政策执行机制不健全:政策执行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农民无法及时申请补偿,申请时间过长等问题。
(3)政策纪律性不强:少数农民存在违反政策的行为,以致于政策落实效果不理想。
二、政策优化方案面对上述问题,需要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政策优化方案,以保证政策的执行效果。
具体方案如下:1. 完善政策宣传:政府需要加强政策宣传,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和知晓政策内容和条件,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
2. 健全政策执行机制:政府需要加强对政策执行机制的建设和优化,设立一套完善的流程,明确政策的申请、审核、发放等具体细节,促进政策的顺利落实。
3. 加强政策监管力度:政府应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管力度,针对政策违规行为进行有效处罚,以保证政策执行的纪律。
4. 实施政策激励:政府可以采取政策激励措施,如对落实政策的农民进行经济奖励,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到政策中来。
黑龙江省农业补贴政策绩效探讨

黑龙江省农业补贴政策绩效探讨【摘要】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补贴政策的绩效进行探讨,分析了该政策的制定、实施情况、评估、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农业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仍存在效率低下、目标不够明确等问题。
建议加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优化政策执行机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最后总结了农业补贴政策的绩效情况,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研究对于政府部门和农业从业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为今后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业补贴政策、绩效、评估、优势、不足、改进建议、展望、结论、研究、制定、实施、总结、未来、农业、补贴、政策。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农业补贴政策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补贴政策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补贴政策的制定是针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通过政府补贴来支持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其农业补贴政策具有一定特殊性和重要性。
了解其农业补贴政策的制定背景和实施情况,对于深入分析农业发展态势、把握政策走向、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黑龙江省农业补贴政策的绩效进行探讨,通过对政策制定、实施情况、绩效评估、优势和不足、改进建议等方面的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推动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的明确分析,有助于为接下来对的深入探讨提供理论支撑和准确的方向。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对黑龙江省农业补贴政策的绩效进行探讨和评估。
通过分析政策的制定过程、实施情况以及绩效评估,深入了解该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探讨其优势和不足之处。
通过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黑龙江省农业补贴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也为其他地区和国家在制定和实施类似政策时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政策的成效问题及建议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政策的成效问题及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
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业省份之一,黑龙江省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农业领域的发展,通过出台大量的财政支农政策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然而,在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财政支农政策的成效问题也开始受到关注。
本文将重点分析黑龙江省财政支农政策的成效问题及建议。
首先,在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资金使用的效率问题。
虽然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了大量的财政支农政策,但是由于资金管理和使用的问题,部分农民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政策补贴和帮助。
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完善的财务制度。
因此,为了提高财政支农政策的效率,需要加强政策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资金使用流程和审核机制,确保政策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其次,在财政支农政策的落实过程中,还面临着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
目前,黑龙江省的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着信息闭塞和宣传薄弱的情况,很多农民对于财政支农政策的政策内容和具体实施细节缺乏了解,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因此,政府应加强对财政支农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建立广泛的宣传渠道和宣传机制,将政策信息传递到群众手中,提高群众对政策的认知度和理解度。
最后,还需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重点扶持。
尽管黑龙江省地广人稀,山区草原面积广大,很多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贫困人口数量较多。
因此,在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应对这些地区加强扶持力度,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优先考虑这些地区的发展需求,通过投入资金和技术支持等手段,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益和收入。
总之,黑龙江省的财政支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但是也面临着效率低下和实施不彻底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同时对贫困地区加强扶持力度,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财政支农政策的效果,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执行效果优化探究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执行效果优化探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黑龙江省出台了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旨在通过经济激励手段来保护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探究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执行效果的优化问题,分析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该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一、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现状1.政策内容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政策主要包括对农业生产者的补偿和激励措施。
政策主要针对农田水利设施、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以及农村生活污水等方面的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通过财政补贴、奖励和惩罚机制来促使农业生产者主动参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2.执行效果目前,黑龙江省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由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政策的落地工作不够到位。
农业生产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积极性不够高,很多环保工作仍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治理。
1.政策执行不到位目前,部分地区对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执行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资金拨付不及时、审批流程繁琐、资金管理不规范等方面的不足。
这些问题导致了政策的执行效果不佳,农业生产者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高。
2.环保意识不强部分农业生产者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存在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情况。
在一些地区,由于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方式落后,导致了土壤退化、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政策执行效果不明显当前,尽管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实施了农业生态补偿政策,但其执行效果并不明显,无法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这主要是由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管理混乱、监管不力等问题所致。
1.加强政策宣传和普及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农业生产者对政策内容和目的的认识,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主要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 摘
要 ] 黑 龙江 省地处 我 国东北 边 陲 , 地广 人少 , 我 国重 要 的粮食 主 产 区、 品粮 生产基 是 商
地 和粮食 安全 后备 基地 , 也是 国 家农 业补贴 的重 点省份 。但 是如何 补贴 , 到什 么程度 才 能起 补 到 激励作 用 , 是值 得我 们探讨 的问题 。本 文通 过 分析 主 要发 达 国家农 业 补 贴政 策 的特 点和 优
第 1 期
朱志猛 , : 等 主要发达 国家农业补 贴政 策对黑龙 江省的启示
标 明确 、 式 多样 , 形 既能 有法 可依 , 可适 时调 整 , 又 网络 化 构 建 、 系化 建 设 , 终 形 成 了对 本 国农 体 最 业 、 村 、 民的全 范 围呵护 。主要 表 现在 以下 四 农 农
第。 第 卷 期
20 1 2年 2月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V0 . 0 No 1 11 . F b u r 01 e ray2 2
主 要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 对黑龙江 省的 启示
朱 志猛 王 慧军
( . 北 农 业 大 学 , 龙 江 哈 尔滨 103 ;. 北 省 农 林 科 学 院 , 北 石 家庄 0 0 5 ) 1东 黑 5 0 02 河 河 50 1
公 斤 , 食商 品量 194亿 公斤 , 粮食 加工 转 化 粮 6. 年
能力 20 0万 吨 。 0
万吨 ; 时盛 产甜 菜、 烟 和亚麻 等 经济 作物。 同 烤
2 1 甜菜 产 量 1 5万 吨 , 烟 8 5万 吨 , 麻 0 0年 7 烤 . 亚 2 2万 吨 。2 1 . 0 0年粮 食 总产 量 50 3万 吨 ( 0 . 1 5 13 亿 公斤 ) 比上 年 增 长 1 . % , 续 七 年 大 丰 收 , , 52 连
黑龙江农业补贴发展问题浅析

个方 面 , 从生产 到流通个个环节 , 补贴 类别 繁多 , 总体特点 的广而分散 。虽然总类繁 多但 是具体到某一具体项 目的补
贴则显得很 少。另外 , 在补贴形式上 , 主要采取在流通领域 中实现 的“ 暗补” 方法 , 而“ 明补” 只有 2 5 %左 右。 二、 黑龙江农业补贴政 策面 临的 问题 黑 龙江农业 补贴 政策 现阶 段虽 然对 于提 高农业 生产
பைடு நூலகம்位, 很多情况 下财政下拨的资金没有 能够及 时分配到补贴 单位 , 或者根本 给以分 配 , 有 的甚 至被 挪为他用 , 造成补贴
黑龙 江农业 补贴长期 以来 以 “ 黄箱 ” 补贴政 策为主 , 占
整个补贴 的 7 0 %以上 。 主要通过采 取贷款优惠 、 价 值扶持 、
播种 面积补助等措施进行补 贴 , 这种补 贴涉及 到农 业 的个
2 0 1 3年 8月
黑 河 学 刊
He i h e J o u ma l
Au g . 2 0 1 3 S e r i a l No . 1 9 3 No . 8
总第 1 9 3期 第 8期
黑龙江农业补贴发展 问题浅析
⑧ 桓羽锌 , 杨 秀丽
( 东北 农业 大学 资 源 与环境学 院, 黑龙江 哈尔 滨 1 5 0 0 0 0 )
定和完善适合本 省农业 发展的农 业补贴政策 , 让农业 补贴
政 策真正的为我省农业发展保 驾护航 。 ( 一) 改进补 贴方式 , 变暗补 为明补。由于我省农 业补 贴 主 要采 取 “ 暗补 ” 形式, 已经 不适 合现 代农 业发 展 的要
求 。财 政补贴应改变 目前这种 只重视补贴农产品流通领域 而忽 视 农 产 品生 产领 域 的补 贴方 式 , 由“ 暗补 ” 改为“ 明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政策的成效问题及建议

黑龙江省财政支农政策的成效问题及建议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省份之一,农业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柱。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支持,黑龙江省财政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政策,这些政策为农民提供了一定的资金和保障,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但是,在政策实施中,也存在一些成效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
本文将对黑龙江省财政支农政策的成效问题及建议进行探讨。
一、政策的成效1.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黑龙江省支农政策的实施,为农民增加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例如,农村土地承包费和农业机械联合收割、深松等服务费的补贴,为农民带来了一定的收入收益。
此外,黑龙江省还出台了“农民工专项培训”等政策,使得农民能够通过劳动力转移获得更高的收入。
2.推动了农业的发展黑龙江省支农政策的实施,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例如,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实施,保障了土地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利用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生产资料。
此外,黑龙江省还加强了农业科技创新,通过出台“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专项计划”等政策,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提升了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二、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政策的落实存在不足在黑龙江省支农政策的实施中,存在一些政策难以落实的问题。
例如,对于部分农民来说,申请农村土地承包费等补贴过程繁琐复杂,不满足政策落实的条件。
此外,由于对政策了解不足,一些农民也未能及时享受到政策的红利。
建议: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可以加强对政策的宣传,提高农民的政策意识和权利意识,同时优化政策落实流程,加强对政策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
黑龙江省支农政策的实施,由于侧重于某些重点地区或某些农业产业,导致政策的覆盖面较为局限,使得一些地区或某些农业产业未能享受到政策红利。
建议:黑龙江省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扩大支农政策的覆盖面,完善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保障,同时通过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等政策,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3.政策的手续复杂在黑龙江省支农政策的申请审批过程中,手续较为繁琐,过程复杂,需要农户前往多个部门办理,办理时间较长,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和推进政策的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农业补贴政策的绩效分析【摘要】分析了农业补贴政策在促进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提高农民增收的效果,剖析了农业补贴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补贴政策;绩效;农民收入从2004年开始,我国实行的农业补贴政策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动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黑龙江省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在保障全国粮食供应和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9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达到4353万吨,创历史新高,稳居全国前列。
同时,我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发放各项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达92.9亿元,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206.76元,比2008年增收351元。
但也应该看到这样的现实,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
黑龙江省和其他许多省份一样,出现了经济增幅下降、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出现使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也开始呈现减弱趋势,影响了农业的稳产和农民的增收。
因此,对当前的粮食补贴政策效果进行分析,并研究新形势下农业补贴政策面临的问题,并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增强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补贴政策在黑龙江省的绩效表现1.1 粮食产量稳定增加,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黑龙江省从2004年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以来,政策效果开始逐步显现。
从表1可以看出,粮食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8114.7千公顷增加到2009年的11391.0千公顷,六年间共计增加了40.4%,粮食种植面积逐年稳步增加;此外,粮食产量也由2003年的2512.3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4353.0万吨,六年间的增幅达到73.3%,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
注:资料来源于2003年—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1.2 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的稳步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实惠,黑龙江省自2004年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以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增长。
从表2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2508.94元增加到2009年的5206.76元,六年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共计增长了107.5%。
可以看出,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逐年稳步增长,生活消费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注:资料来源于2003年—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综上可得,黑龙江省自从2004年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以来,粮食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增长显著。
虽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在继续导致农村人口不断减少,但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在不断上升,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当前农业补贴政策面临的问题2.1 农业生产资料费用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伴随着2008年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一路高涨,我国国内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也在其带动下不断攀高,这无疑加重了种粮农民的负担。
据最新数据表明,2011年初黑龙江省化肥总体价格同比上涨,从目前主流零售价看:尿素由于倒挂搭售,每吨价格1800元,搭售后总体略涨,二铵、复合肥上涨幅度均约20%。
种子价格也同比上涨。
大豆种子每公斤收购价格为3.9元-4.4元,同比提高0.2元-0.4元;玉米种子收购价格每公斤平均上涨1元-2元;水稻种子普通品种每公斤收购价格3.5元-3.8元,同比提高0.4元-0.5元,保护品种涨幅较大;小麦种子每公斤收购价格2元-2.1元,同比提高0.2元。
以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成本为例,2009年黑龙江省的大豆每亩平均总成本为386.41元,比2008年的352.81元提高33.6元,增幅为9.52%。
总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增加。
2009年人工成本每亩平均为76.25元,比2008年的58.91元增加了17.33元,增幅29.42%。
2009年雇工工价为每标准劳动日52.29元,比2008年的41.20元增加了11.08元,增幅20.7%。
此外,2009年土地成本每亩平均为152.78元,比2008年的126.20元增加了26.58元,增幅21.1%。
2.2 农业补贴额度偏低,补贴效率低,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由于我国目前财力有限,对农民直接补贴的额度太低,既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补贴水平,也远低于粮价波动对农民收益的影响。
以大豆种植为例,2009年大豆价格低开高走,最终达到3.62元每公斤,个别地区已达到3.7元/公斤。
但其净利润却是下降的。
2009年我省大豆的净利润平均每亩为91.27元,比上年的154.71元减少63.43元,降幅41%。
虽然大豆是我省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也是农业补贴的主要范围,但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波动,部分抵消了直接补贴政策的作用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发展粮食生产产生了较大影响。
其次,农民补贴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发放,每户真正拿到的补贴额度仅为几十元、几百元不等,这相比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来讲微乎其微,甚至赶不上一些化肥、农药的增幅,所以多数农民把补贴款作为一笔意外之财,很少真正用于发展生产,而是用在了日常生活开支中。
补贴资金没有真正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业基本建设,这是目前农业补贴发放存在的最大弊端。
所以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农业补贴的效率低。
一方面,我国财政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多环节、多类别的补贴,使每一环节、类别上所获得的补贴数额很少,财政补贴的作用很难发挥。
另一方面,我国农业财政补贴多采用“暗补”方式,这种方式导致补贴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农民没有享受到完全的实惠。
而财政负担却日益严重。
最后,由于我国财政补贴多补在流通环节,又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粮食企业对政策的依赖性,使企业出现“收粮靠贷款、储存有补贴、亏损就挂账”现象,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负担。
2.3 农业补贴的操作不统一规范,监督管理不健全国家实施的农业补贴项目过于繁多,导致很多农民搞不清楚自己获得了哪些补贴,甚至拿到钱却不知道是什么补贴,补贴政策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而且,不同补贴的操作方式五花八门,比如粮食直补有的按计税面积补,有的按承包面积补,有的则按实际种植面积补;再如有些补贴没有实行普惠制,农民意见很大;三是部分补贴内容与农民需要有较大的差异。
如在小麦、玉米良种补贴政策实施过程,很多地方采取了由省定品种的做法,但由于省内各县市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导致补贴品种与当地的实际需要不符,难以实现良种补贴的作用。
另一方面,补贴资金管理弱化,监管不健全。
在财政支农补贴资金管理过程中难以做到依法办事,致使补贴资金被随意进行再分配、再调整,导致存在补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此外,有的补贴由于环节较多,出现了补贴利益被部门或者其他市场主体侵占的现象。
如在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中,部分中标厂家把积压产品强行与中标产品搭配销售,损害农民利益。
3.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措施3.1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优化农业补贴结构农业补贴是政府对比较利益偏低的农业进行利益补偿,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粮食等农产品增产和农民增收。
如果补贴力度不足,其增产效应和增收效应就会微弱。
所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需要进一步明确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的目标和导向,逐年加大对综合性收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农业补贴的力度。
同时,增加农机补贴数额,改变农机补贴方式。
通过增加对农机化肥的投入,使农民购机补贴的覆盖面逐年扩大,最终使这一政策覆盖到每户农民。
其次,优化农业补贴结构。
一是构建以经常性为主、以临时性为辅的补贴体系。
临时性补贴应借鉴国外实行反周期补贴的经验,应以解决问题较为严重、外部性较为显著的农产品供给短缺问题为重点,审慎使用,避免过多过滥。
经常性补贴要与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价格水平挂起钩来,保持稳定性和延续性。
二是构建以绿箱为主、以黄箱为辅的补贴体系。
我国现阶段的黄箱补贴总量虽然不高,但所占比例较大。
因此,必须减少或逐步取消黄箱补贴,选择以绿箱补贴为主的补贴措施。
三是构建农业保险补贴、农业生态环境补贴和农村教育补贴制度,以有效规避农业风险,保护和改善农业种植结构,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率,提高农民劳动者的素质和收入获取能力,以最终达到增强我国农业、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3.2 完善农业补贴方式,提高效率,加强监管完善直补资金的发放办法,加强涉农补贴资金管理。
进一步建立健全涉农补贴资金发放告示制度。
乡镇财政部门不仅应该在补贴发放前对补贴发放范围、发放办法进行公示,还要将补贴项目、金额和存入时间公示。
通过发放通知书或明白卡等方式及时告知农户,便于互相监督,增强透明度。
进一步升级“一折通”计算机管理软件。
财政、审计和农业3个部门要加强合作,防止直接补贴资金被挪用或被克扣。
农业部门除提供基础性资料外,还要通过加强村务公开和农村财务审计等工作,对粮食补贴情况进行监督。
要切实实行补贴面积、补贴金额公开制度,确保粮食补贴发放到农民手中。
真正做到补贴发放全过程的公开化和透明化。
3.3 较快农业补贴立法,形成粮食补贴的长效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通常以文件形式下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段性,但缺乏长期性和连贯性。
因而,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将粮食补贴纳入法制化轨道,将粮食补贴政策措施写入法律,明确粮食补贴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形成粮食补贴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通过立法明确了从农户到村组干部,再到基础政府、农林部门及金融机构的权责利,能较好地克服粮食补贴资金不到位、虚报补贴面积等问题,确保补贴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另一方面通过立法能确保粮食补贴资金的来源,国家就会根据每年财政的实际情况稳定地增加粮食补贴资金,提高补贴标准,能很好地解决粮食补贴资金规模小、标准低的问题。
3.4 尽快建立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国内外的农业保险实践表明,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对降低农业生产者经营风险,稳定农业收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目前农业保险补贴处于起步阶段,保险险种少、业务量小,覆盖率低,同时,由于缺乏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支持,大多数粮农是不愿意自己掏钱进行投保,因此,农业保险在保险业务收入中比重很小,亏损严重。
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和颁布《农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目的、性质、经营原则、承保范围、费率及保险责任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农业保险机构的运转经费由中央财政负责提供,农业保险费率应按市场化原则来确定,政府对粮农进行农业保险补贴。
同时,国家建立农业保险基金,专门用于上述政策的实施。
参考文献:[1]彭腾.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缺陷与完善[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21(2):65-68.[2]罗家胜.我国农业财政补贴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776-3778.[3]张照新,陈金强.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框架、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7(7):11-16.[4]李鹏,谭向勇.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民种粮净收益的影响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1):44-48.[5]张洋.试论财政补贴资金运动规律与运用[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3(10):32-34.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研项目《财政补贴粮食生产各项资金整合问题研究》(项目编号:hnk10a-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