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缝纫机针的历史渊源

合集下载

机械结构的介绍

机械结构的介绍

2、缝纫机的原理
• 实际上是曲柄连杆联动机构的组合。由脚踏驱动曲轴带动大 轮旋转,再经皮带带动机头的主曲轴旋转,主轴端部联有曲柄轮 带动连杆针杆上下运动,主轴的曲轴部带动车杆驱动摇杆秆和送 布机构,完成缝纫工作。 缝纫机启动只曲轴的受力点不同,会向 不同的方向旋转,而缝纫机不允许反转,所以在启动时旋一下飞 轮是为了定向旋转避免反转。其实熟练车工掌握脚踏的停止点位 置恰当,便不需要用手了,只接凭脚感直接启动也能保证正转。
机制094 柴兴俊 093731402
1231缝纫机的历史?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学会用鱼骨针石针来缝制兽皮与树叶等简单衣服了以后随着铁器和金属制造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学会了使用金属针缝制衣服形状也大大改进了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1、缝纫机的历史 2 、缝纫机原理 3、缝纫机的构造
1、缝纫机的历史
•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学会用鱼骨 针、石针来缝制兽皮与树叶等简单衣服了, 以后随着铁器和金属制造技术的发展,人 们逐渐学会了使用金属针缝制衣服,形状 也大大改进了,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 最早期的缝纫机即是用单根、双根及多 根线和机针将布料或皮革缝合,或在缝料 上缝缀装饰线迹的机器。应用于家庭、工 业和服务企业。
3、缝纫机的构造
一般的缝制设备之缝纫机都由机头、机座、传 动和附件四部分组成。 缝纫机机头是缝纫机的主要部分。它由刺料、 钩线、挑线、送料四个机构和绕线、压料、落牙等 辅助机构组成,各机构的运动合理地配合,循环工 作,把缝料缝合起来。 缝纫机机座分为台板和机箱两种形式。台板式 机座的台板起着支承机头的作用,缝纫操作时当作 工作台用。台板有多种式样,有一斗或多斗摺藏式、 柜式、写字台式等。机箱式机座的机箱起着支承和 贮藏机头的作用,使缝纫机便于携带和保管。

缝纫机的发明、发展与原理

缝纫机的发明、发展与原理

缝纫机的发展史1790年,英国的圣托马斯发明缝制靴鞋用的单线链式线迹的手摇缝纫机,它是世界上出现的第一台缝纫机。

1841年,法国的蒂莫尼埃设计和制造了实用的双线链式线迹缝纫机;1846年,美国的豪取得曲线锁式线迹缝纫机专利,缝纫速度为300针/分,效率超过五名手工操作的缝纫师;1851年,美国机械工人胜家独立设计并制造出胜家缝纫机,缝纫速度为600针/分,并于1853年取得美国专利。

此后,缝纫机便开始大量用于生产,并逐步增加了钉钮扣、锁钮孔、加固、刺绣等功能。

1975年美国发明了微型计算机控制的家用多能缝纫机。

专业性工业缝纫机发展更为广泛,缝纫速度越来越高,如包缝机已达到1万针/分。

1979年,世界缝纫机的总产量达到15885000台,其中中国产量为5870000台,是世界上缝纫机产量最高的国家。

缝纫机是用一根或多根缝纫线,在缝料上形成一种或多种线迹,使一层或多层缝料交织或缝合起来的机器。

缝纫机能缝制棉、麻、丝、毛、人造纤维等织物和皮革、塑料、纸张等制品,缝出的线迹整齐美观、平整牢固,缝纫速度快、使用简便。

缝纫机的分类缝纫机的分类方法很多,比较普遍的是按线迹和用途区分。

缝纫机的线迹可归纳为锁式线迹和链式线迹两类。

锁式线迹最为常见,它由两根缝线组成,像搓绳那样相互交织起来,其交织点在缝料中间。

从线迹的横截面看,两缝线像两把锁相互锁住一样,因而称为锁式线迹。

这种线迹用在收缩率小的棉、毛织物或皮革等缝料,正面和反面形状相同,如同一条虚线。

线迹分布密实,缝纫的牢度一般超过手工缝纫。

链式线迹是由缝线的线环自连或互连而成,常用的有单线链式、双线链式和三线包缝线迹。

这种线迹的特点是线迹富有弹性,能随缝料一起伸缩而不会崩断缝线,适用于线制弹性织物的服装或包缝容易松散的制品和衣坯等。

缝纫机原理一般缝纫机都由机头、机座、传动和附件四部分组成。

机头是缝纫机的主要部分。

它由刺料、钩线、挑线、送料四个机构和绕线、压料、落牙等辅助机构组成,各机构的运动合理地配合,循环工作,把缝料缝合起来。

飞马公司技术研究教课书(初级)

飞马公司技术研究教课书(初级)

缝纫机的历史和由来缝纫机的起源“缝纫机”这个名字是从哪里来的呢?明治前,庆应年间(1865-68年),江户幕府作为“西洋新式缝物机械”把这个缝纫机介绍到—日本。

当时缝纫机可以自动操作针和线觉得是不可思议的机械。

缝纫机英语被称为SEWING MACHINE。

这个MACHINE在明治时代,这个MACHIN的发音在日本广为流传。

缝纫机的发展史请大家稍稍想一下,母亲或姐姐在家里有使用缝纫机吗,也许大家已经忘了?是的,在以前缝纫机在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缝纫机作为生活文化财产,那时家庭有缝纫机是非常气派的;另外,收音机、电视机、照相机等同样被叫做生活文化财产。

缝纫机是指生活及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文化财产。

今天,特别是在工业缝纫机和一些相关机械得到了长足进步,其设备在世界中普及,各种服装的加工水准和产量不断提高。

像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往往会觉得缝纫机已远离我们的生活。

作为缝纫机制造厂家,又一次看到缝纫机新的机遇。

(1)美国人的赠品介绍我国最早的缝纫机,1853(嘉勇6)年,美国的彼理提都率四只军舰,要求在江户湾(江户幕府)开港。

次年1854年(安政元年)再次在横浜来航着陆,并给德川第十三代将军赠上许多希世珍宝,那其中也包括那台缝纫机,其夫人(马姬)最早在日本使用家庭缝纫机。

那时候献上的缝纫机,说是美国威尔逊公司最豪华的样品,缝纫机在美国商品化时期的为主要商品,彼理提督送给将军夫人的礼物是美国最流行、最昴贵的。

在古时候的东京,不知道缝纫机的使用方法,将军的夫人从美国人那里得到缝纫机,在当时的日本根本不知其使用方法,因此将军的夫人在东京很受欢迎,这一事件作为历史被记录下来。

将军和夫人得到彼理提都的赠物后,在回赠品中为表示对美国威尔逊缝纫机公司表示感谢,将日本最上等的金钱、银线及华丽的绸缎作为赠品呈还,并且在公司商品展示室展示日本都罕件的装饰美术品。

(2)遣美使者的绕道万延元年(1860)江户幕府为(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的批准,特派遣使节付美国。

缝纫课教案模板及反思

缝纫课教案模板及反思

课程名称:缝纫技能训练课时:2课时年级:六年级教材:根据当地教学大纲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教材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缝纫工具和操作方法,学会使用缝纫机进行简单的缝纫操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缝纫工艺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品质。

教学重点:1. 缝纫机的正确使用方法。

2. 基本的缝纫技巧和步骤。

教学难点:1. 缝纫机操作时的手眼协调。

2. 解决缝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准备:1. 缝纫机、缝纫线、剪刀、尺子、布料等教学用具。

2. 教学课件或板书。

3. 学生缝纫作品展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展示一些精美的缝纫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缝纫吗?你们想学缝纫吗?二、新课讲解1. 介绍缝纫机的构造和功能。

2. 讲解缝纫机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电源开关、踏板、梭子等。

3. 展示缝纫的基本步骤,包括裁剪布料、对齐布料、穿线、缝纫等。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台缝纫机。

2. 教师示范缝纫机的操作方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使用缝纫机进行简单的缝纫操作。

四、总结与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缝纫机的使用方法和基本步骤。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提高与拓展1. 教师讲解缝纫技巧,如如何调整缝纫机的速度、如何处理布料的皱褶等。

2. 学生尝试进行更复杂的缝纫操作,如缝制口袋、缝合边缘等。

三、实践操作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缝纫作品。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总结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缝纫技能。

幼儿园针线缝针课程设计

幼儿园针线缝针课程设计

幼儿园针线缝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幼儿掌握基本的针线缝针技能,了解缝纫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培养幼儿对色彩、图案的感知和选择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让幼儿了解缝纫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技能目标:1.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精细动作的协调性。

2. 培养幼儿独立完成简单缝纫作品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3. 培养幼儿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互相帮助和分享。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幼儿对针线缝针活动的兴趣,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2. 培养幼儿耐心、细心的品质,锻炼坚持不懈的精神。

3. 培养幼儿珍惜劳动成果,学会感恩和尊重他人。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结合理论知识,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学生特点:幼儿园阶段的幼儿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对色彩和图案有较高的兴趣,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教学要求:教师应以亲切、耐心、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注重个别差异,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教师应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认识缝纫工具:讲解缝纫针、线、剪刀、针插等基本工具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方法,让幼儿了解并掌握缝纫工具的基本操作。

2. 学习基本针法:教授直线缝、曲线缝等简单针法,使幼儿能独立完成简单缝纫作品。

3. 色彩与图案搭配:引导幼儿认识颜色、图案,学会根据作品主题进行色彩和图案的搭配。

4. 缝纫作品制作:设计并指导幼儿完成如小布袋、围裙、小玩偶等简单缝纫作品,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5. 传统文化渗透:介绍缝纫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让幼儿了解并尊重传统文化。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认识缝纫工具,学习直线缝针法。

第二课时:学习曲线缝针法,进行色彩与图案搭配练习。

第三课时:制作简单缝纫作品,如小布袋。

第四课时:制作围裙或小玩偶,巩固所学针法。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分享学习心得,介绍缝纫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缝纫机针的历史发展与创新技术分析

缝纫机针的历史发展与创新技术分析

缝纫机针的历史发展与创新技术分析在现代社会中,缝纫机针是至关重要的工具之一。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和工业领域的纺织品制造。

本文将对缝纫机针的历史发展和创新技术进行分析。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缝纫机针的历史。

在人类早期的纺织活动中,使用手工缝纫的方式,仅限于简单的补裤子和破洞修补。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寻求更高效和准确的缝纫方法。

在18世纪,工业革命催生了第一台缝纫机,由英国发明家托马斯·圣奇设计。

这台机器的诞生为缝纫机针带来了突破性的发展。

随着缝纫机的普及,对缝纫机针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迫使制造商进行创新。

最初,缝纫机针是由手工制作的,但这种方法非常耗时且微不足道。

19世纪中叶,乔·韦奇和弗朗西斯·莱维特等织布机制造商开始使用机械化工艺来制造缝纫机针。

这种方法使针的制造更加高效,提高了生产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动缝纫机和自动缝纫机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缝纫机针的创新。

这些新技术使缝纫机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

针尖的形状和尺寸的改进也使缝纫机针能够更好地穿透各种类型的织物,从而提高了缝合的质量。

此外,缝纫机针的创新还涉及到材料选择和涂层技术的改进,以提高针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断增加,进一步推动了缝纫机针的创新。

例如,一些制造商开始采用回收材料和可降解材料来制造针。

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此外,针的形状和设计也在不断改进。

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更精密的针尖和线眼设计,以提供更准确和均匀的缝纫结果。

一些新型针还具有自动锐化功能,不需要经常更换针头。

这些创新技术大大简化了缝纫机的维护,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另一个重要的创新是智能缝纫机的出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缝纫机能够通过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检测线头紧绷度、织物厚度和针头磨损情况。

这些智能化功能提高了缝纫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减少了操作过程中的人为错误。

示范教案-原始的纺织技术

示范教案-原始的纺织技术

原始的纺织技术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抵御寒冷,直接用草叶和兽皮蔽体,慢慢的学会了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利用猎获的鸟兽的毛羽,进行撮、绩、编、织成粗陋的衣服,由此发展了编织、裁切、缝缀的技术.人们根据撮绳的经验,创造出绩和纺的技术.绩是先将植物茎皮劈成极细长的纤维,然后逐根拈接.这是高度技巧的手艺,所以后来人们把工作的成就叫做“成绩”.
连缀草叶要用绳子,缝缀兽皮起初先用锥子钻孔,再穿入细绳,后来就演化出针线缝合的技术.在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遗物中,发现了石锥.山顶洞人遗物中存有公元前1.6万年的骨针.骨针是引纬器的前身,是最原始的织具.随着骨针的使用,古代的中国人开始制作缝纫线.使用骨针引线是纺织工艺的一项重要进展,它把纬线穿于针孔之中,一次性的将纬线穿过经线省去了逐根穿引的烦琐,大大提高了功效,骨针引纬的发明,开创了腰机织造的先河.
织造技术是从制作渔猎用的编结品和装垫用编制品筐席演变而来.《易·系辞(下)》记载了传说中的伏曦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目前所知最早的编织实物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具今7000年的芦苇残片,纹样为席纹,西安半坡遗址出土陶器底部的纺织印痕有蓝纹、叶脉纹、方格纹和回纹等.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开始将编结技术用于制作服饰,《淮南子·汜论训》称“伯余之初作衣也,淡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说明当时已经用麻作衣料.这种网罗式的衣服虽然简陋,但服饰的产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编织工艺的精进,为纺织技术的产生创造了前提.。

《服装缝制工艺》教案

《服装缝制工艺》教案

6)把裙子换一个方向平铺,裙子缝合线被变换到中心线上,如图所
示。

7)裙子缝合线的缝份往两边展平,然后从下往上直线缝锁边,这次
锁边包括了袖口部分。

8)裙子再次换方向平铺,重新把缝合线变换到两边。

9)裙子上边缘内折1/4英寸,折向布料反面,然后再折1英寸,如
图,然后直线缝合(制作穿肩带孔)。

10)裙子下边缘内折1/4英寸两次,直线缝合锁边。

11)翻回裙子正面,穿上两条肩带即可完成宝宝小裙子DIY制作。

五、课堂练习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掌握小裙裙制作的制作流程和方法。

课题序
14授课班级五六年级

授课课
第2课时授课形式技能课新授
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缝纫机针的历史渊源
针是人类最早发明的工具之一.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它已从当初简单的工具发展到成为适用于现代缝纫机上的高精度工具,并且还在不断发展着、更新着.现在,机针不仅仅用来缝制服装,还在汽车、飞机等高技术领域发挥其特长,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考证,约在公元前2万8千年以前,世上就已有了针,不过那时的针只是在尾部有个裂口,以便于夹住缝线(通常是植物纤维、肠线或动物筋腱等).大约在公元前1万7于5百年以前,缝针已出现针眼,且为用骨头、鹿角等材料制作.
随着金属制造业的发展,人们开始采用金属材料制作缝针.大约在公元前7千年,人类发展进化到青铜器时代,铜、铁、青铜材质的缝针开始出现,尽管目前没有当时金属缝针文物的证据,但仅从早期基督徒时代的出色绣品上发现那时的缝针的设计已趋于完美.遗憾的是这些绣品只有部分保存了下来,而且在绣品上几乎找不到针迹.随着年代的发展,因为氧化作用致使金属缝针在短时期内遭到损坏,即便是在9世纪生产的缝针现在也很难发现有完好无缺的.
缝纫机的发明使缝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虽然手缝针尖的针柄直径和锥度随着时间不断地变化着,但它基本的形状与构造以及基本功能要素一直没变.
1755年,德国人Weisenthal找到了机械化缝纫发展的前提条件——双针尖机针,他发明的这种机针构造后来被Madersperger及其他人采用,直到今天仍适用于现代化的工业缝制机械,缝纫带柄的纽扣和模仿手工线缝.
1790年英国人Saint在他设计的缝纫机上首次使用钩针,其形状与今天的钩针有些相似.
约在1千8百年前,来自德国Mayen的Balthasar Krems第一次使用针眼靠近针尖的缝机针,此种机针的发明为缝纫行业实现机械化奠定了基础.
缝针从远古时代发展到现在,已完成了从手工工具到机械精密工具的过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缝针还将会顺势发展,为人类做出特殊的贡献.
文章出处:中国服饰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