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其笔与笑中含泪_莫泊桑与欧_亨利文风比评
欧亨利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手法论内容提要:欧·亨利(O·Henry,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1862——1910)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他的作品编织了一个个幽默而伤感的故事,有“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之称,他的艺术成就在于独特的具有讽刺艺术的创作风格,其艺术风格的代表则是独特的反衬与隐蔽的批判,加之其著名的“欧·亨利式的结尾”,人们将其统称之“欧·亨利式的手法”。
欧·亨利给美国短篇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同时又以他独特风格“含泪的笑”称誉世界文坛并产生了“惊人持久的影响”。
(1)关键词:欧·亨利独特的反衬隐蔽的批判曲笔“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奠基人,同时亦与法国作家莫泊桑以及俄国作家契诃夫4齐名,是响誉世界的短篇小说三位大师之一。
但比起另外两人来,欧·亨利所经受的磨难与非议则更加得多,人生之路也异常的坎坷曲折。
欧·亨利的一生充满了不幸,正如他在《麦琪的礼物》中的感叹:“人生是由低泣、抽臆、微笑组成的,而抽臆占了大半部分。
”(2)然而艰辛的生活给了作家灵感的源泉,并最终磨砺出一代文学巨匠,这不能不说是生活对作家的一种幽默,仿佛作家人生中的“欧·亨利式的结尾”。
一、从以小见大到笑中含泪独特的反衬无处不在欧·亨利小说中表现出的明显的艺术特色之一既是其“以小见大”的反衬式的创作风格,作家擅长运用剧情以及人物的反差来映衬出“笑中含泪”的艺术效果,这种风格的养成是与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
作家的一生十分坎坷,三岁丧母的欧·亨利跟着当教员的姑姑学习,十七岁当学徒,后来到银行当出纳员,之后办过杂志社,由于银行的怀疑使得他惹上了官司,被迫逃往洪都拉斯,回国探望重病的妻子后得到的却是妻子病故的噩耗与他被判监禁五年的双重打击。
但是人生的艰辛与坎坷并没有击倒作家的信心,相反给了他宝贵的生活阅历这笔创作的财富,他以身边熟悉的小店员、医生、律师、潦倒的艺术家甚至小贩与小偷等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来作为写作的对象,为读者们展示出小人物们的真实的生活画面和他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
含泪的微笑——读《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更
救
你
做
人
5 岁登 台, 岁与哥哥们组成乐 队,4岁单飞并迅速成名 , 8 l 唱片
销量全球 达 7亿多张。 遗憾 的是 , 在此之前 , 只知道迈克尔・ 我 杰克逊的那几首代表作 的名字 , 如果说有深入感知的话 , 就只 有那首 W eh w r e r te ol a d了。 但单凭一首 歌曲 , 你又能读 出多少 东西呢?所 以感谢现代影像 技术 , 当我看 到 , 一位来 自埃塞俄 比亚的女子在 录制现场向满场的超级 巨星们说 出 “ 谢谢 ” 并 扭头哭泣 ,当那 些 巨星们 竟然被 这一句世 上最 朴实无华 的 说声 “ ”, 傻 继而轻声叹气 、 摇头 , 当然 , 嘴角还是会 浮起微笑 。 随着年龄的增 长 , 随着对小说 一遍遍地重温 , 我慢慢理解 了 “ 含泪的微笑”中 的人生哲理 , 其实 , 麻烦 是生 活必要交 的税 , 谁都无法避免 ,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有爱 、 有理解 、 宽容 、 关怀 、 奉献 , 我们 的生活才会 美好 。也许我们永远都做不 了欧 ・ 亨利笔下最聪 明的麦琪 ,但请 不要吝惜 善意的 “ 不起 ”、 谢谢 ”、 您 对 “ “ 好”, 不要吝惜友好 的笑容 和鼓励 的眼神 , 无论 生活 以怎样的方式赋予我们 , 都不
层浪’的盛景 , ’ 尽管激起的只是 小小 的水纹 。
发 灰手 烧 己
l 1月 1 晴 1日
趁孩子洗澡 的功夫 , 我突然想看电视了 , 短一会儿 的时 短
间 里 , 只看 了一 档 纪 录 片 的最 后 部 分 。 我 是 说 迈 克 尔 ・ 克逊 的 。 杰
含泪的微笑--浅析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写作风格

含泪的微笑——浅析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写作风格李苏潼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摘要: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为世人留下了《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
本文从他的代表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入手,探究欧·亨利的幽默写作风格。
这种被称为“含泪的微笑”的写作风格,既与作家坎坷传奇的个人经历相关,同时也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现实相关。
环境的烘托渲染、拟人的修辞手法、线索的重复出现、精巧的细节描写、词语的误用、出人意料的结尾,作家娴熟地运用一系列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作品的独特风格,留下了持久的艺术魅力。
本文对《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来进一步理解其作品的文学主题与艺术价值。
关键词: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幽默;艺术手法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与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生于1862年,1910年去世,在他并不长的一生中,给世人留下了一部长篇小说和三百多篇短篇小说。
他的作品极具影响力,“1916年见证了欧亨利的影响力跨越了美国的国界,见证了他迅速成为英国最畅销的作家…仅在一个推广系列中,就有超过1,500,000册书售出。
”[1]欧•亨利的作品深入地植根于社会现实,把世间百态与各色人物描摹地淋漓尽致,“他像一个行走的哲学家,走遍了美国的大部分地方,他做过百十来个职业,最后漂到了纽约…用源自他个人经历的文字打动着这个世界。
”[2]直至今日,他的作品《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依旧散发着持久的艺术魅力。
本文着力分析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他旅居纽约期间写作的一篇影响深远的短篇小说。
小说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罹患肺疾的青年穷困画家琼珊画上最后的常春藤叶,让她重拾希望,进而挽救了琼珊的生命的故事。
但是老画家贝尔曼在这个过程中患染肺炎,不幸离世。
这篇小说典型地展现出欧亨利“含泪的微笑”的幽默写作风格,本文尝试对这篇小说的写作风格进行具体的剖析,来进一步理解欧•亨利作品的文学主题与艺术价值。
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_

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法国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要数莫泊桑,俄国当推契柯夫,而美国独树一帜的则是欧·亨利。
大家读欧·亨利的小说后都有哪些感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欢迎参阅。
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篇一: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最真实的生活,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
欧·亨利为美国的短篇小说开创出一个新时代。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会使人“感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欧·亨利擅长结尾,美国文学界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
他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逆转,使我们读者感到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既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其实又在情理之中,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用“含泪的微笑”形容欧亨利的风格是非常恰当的。
欧·亨利几乎把小说的灵魂全都凝聚在结尾部分,让读者一开始就作者的描述中,似乎平淡无奇,但是不知不觉地进入情节,就像进入迷宫一般,直到最后,忽如电光一闪,给我们读者最后一个惊喜。
欧·亨利对此运用得更为经常,更为得心应手。
在最后关头揭开了故事中所有设置的悬念,被称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
描写小人物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引人瞩目的内容,其中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欧·亨利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熟悉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也有过切身感受。
因此,他同情穷人。
在他的笔下,穷人有着纯洁美好的心灵,仁慈善良的品格,真挚深沉的爱情。
但是他们却命运多坎,弱小可怜,食不果腹,身无居所,往往被社会无情地吞噬。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得到很好揭露,其中隐含了作者的愤愤不平。
欧亨利因为他本身是一个穷苦的人,因此他的文章主人公大多是一些贫穷的劳动人民,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其中多为描写一些小人物,描写美国西部牧场,描写那些死要面子,成天做白日梦的小职员,以及一些城市的骗子,和对拜金主义者的嘲讽。
莫泊桑与欧亨利创作比较

莫泊桑与欧·亨利短篇小说创作手法比较南通大学文学院杜鹃[摘要]莫泊桑和欧·亨利都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但两位作家在创作题材、语言、情节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
[关键词]莫泊桑欧·亨利短篇小说创作手法莫泊桑和欧·亨利都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在论及两人的创作手法时, 往往会看到大同小异的说法, 如由小见大, 结局出人意料等等。
其实, 两位作家的短篇小说创作在艺术手法方面有很多差异。
一较之欧·亨利,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题材更为丰富。
有表现普法战争的《羊脂球》、《菲菲小姐》等, 有表现小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有描写农村劳动者生活的《一个女雇工的故事》、《穷鬼》等, 还有关于爱情、婚姻生活的《死去的女人》、《月光》等。
可以说,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提供了19 世纪下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全景画, 揭露和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陋习。
当然, 作者写得最多也是最好的, 是反映小职员、小市民精神面貌的作品, 他们的平庸、自私、狭隘、势利, 被莫泊桑揭示得淋漓尽致, 因为这是作家自己体验最深切的生活。
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思想影响的莫泊桑, 认为人生是空虚的、无意义的,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如爱情和友谊, 只提供幻觉般的安慰。
而欧·亨利的优秀作品基本上都是小人物题材的, 名篇《最后一片藤叶》、《麦琪的礼物》等, 均表现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生活的贫困和相互之间的关爱。
欧·亨利一生历经坎坷, 颠沛流离, 他蹲过监狱, 从事过各种职业, 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贫民窟、小餐馆和工场中, 对劳动人民的辛酸疾苦有着亲身感受, 因而生活在美国社会最低层的小人物们被他描写得有血有肉, 栩栩如生。
从本质上来说, 欧·亨利是一个乐观的人, 他热爱生活, 喜爱辽阔的草原, 拥有宽广的胸襟, 但生活的不幸, 又使他常常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 表现在创作中, 他既是一个严肃冷静的社会批评家, 又是一个乐天知命的幽默家。
含着眼泪微笑——《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读后感(1000字)

含着眼泪微笑——《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读后感“为生命画一片树叶,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虽然希望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风霜雨雪肆虐而过,最后一片藤叶却迟迟未落,挽救了一个生命,也慰藉了千千万万读者的灵魂。
这就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因其“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欧·亨利式结尾”著名,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然而,如今触及我心灵深处的,不仅仅是这出人意料的结尾,更是其中透露出的点点滴滴的感动。
小说中少有富丽堂皇的景象,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描写,也没有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舞台的主角大都是中下层阶级的小人物,有公司小职员、流浪汉、女店员、穷艺术家,甚至是小偷和骗子,而剧本也是一副众生相。
恰恰是这接地气的内容,将日常生活中最珍贵最美好的真情一展无余。
《爱与牺牲》中痴迷艺术的两位年轻人,为了爱情说出“善意的谎言”而牺牲自己的前途;《并非特写》中生活落魄的男人见到自己心爱的人却不相认,劝其与他人结婚而拥有富足的生活;《菜单上的春天》因打字员的疏忽,一句“亲爱的沃尔特,搭配水煮蛋”让人啼笑不已,但也找回了恋人;《麦琪的礼物》中夫妻二人分别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与金表给对方买了圣诞节礼物,却惊讶的发现,配套发梳的长发没有了,配上表链的金表也没有了,但正如作者所言,“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这种爱情难得可贵……中下层阶级的小市民,可能正如作者所言:“这时一种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认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
”但正因为有抽噎,微笑才显得更加可贵,而抽噎何尝又不是一种滋味呢?我们身边是各色各样的小人物:商人日夜为盈亏得失而绞尽脑汁,甚至是处处算计;公司职员日复一日机械般地工作,还要应付上级和客户的脸色;工人靠着自己的身体为他人卖命,时刻还有隐藏的危险;甚至我们学生,如今生活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烦恼,来自各方的压力紧紧压着精神的稻草……为了生活,甚至说是生计,我们同欧·亨利小说中那些落魄的人一般,拼命挣扎,有时会觉得力不从心。
欧亨利契诃夫莫泊桑短篇小说的比较研1

欧亨利契诃夫莫泊桑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都是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活跃于文坛并以其各自创作的短篇小说闻名世界的文学大师,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他们的短篇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文学背景与精神个性又使这三位作家的作品各呈异彩,可谓同中有异,下面将着重于他们的“异”来对其短篇小说结尾进行比较分析一,三位大师短篇小说结尾特色分析;(一)欧亨利短篇小说结尾特色分析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从各个角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描写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苦痛,颂扬了他们的真诚爱情和友谊、自我牺牲的高尚行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他小说的结尾采取喜剧的形式,表达深刻的社会内涵、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升华,并进一步指出这种现实的不可逃避性。
本文探讨了欧·亨利小说中的“欧·亨利式结尾”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在他文章中的体现和作用。
欧·亨利式结尾就是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欧·亨利一生共创作了三百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和《最后的藤叶》等。
就以他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为例来说说这种艺术。
综观全文苏比曾几次惹事生非,想进监狱得以安身,可他总是“背运”。
当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欲改邪归正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了监狱。
在所有人都认为苏比将要平安度过一生之时警察出现了并将他带上了法庭。
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就犹如看见黎明的人又跌黑暗一般,让读者的心一揪,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久久难以忘怀。
而欧·亨利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并借此深刻地反映社会善恶不分的现实。
莫泊桑欧·亨利——写作手法对比

出人意料的结局 (大多温馨,少数讽刺)
莫泊桑和欧· 亨利不愧为著名小说家,虽然写
作手法不同,但都反映了现实社会问题,或 许有些别的作家不敢写的东西他们都写出来 了(此为我组个人观点),这里也就不多做描述了。 不论是出人意料的结局、跌宕起伏的剧情, 亦或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笔及思绪,他们的 作品都能让我们学到很多。
问题
你认为莫泊桑和欧·亨利在写作手法上还有哪
方面不同?(除去之前我组所讲)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
而他俩在写作手法上可能确实还存在许多我 们从未注意过的不同……
片段他在她遗留下来的那堆假货里找了许久因为直到最后的那些日子里她还始终固执地买进过许多几乎每天晚上她必定带回来一件新的东西现在他决定卖掉她仿佛最心爱的那只大项圈了他以为它很可以值得六个或者八个法郎那固然是假东西不过也的确是下过一番很细致的功夫的
莫泊桑&欧·亨利 ——写作手法对比
唐毓芸小组
选题理由
莫泊桑和欧·亨利各自身为世界三大短
欧· 亨利——
1)一家豪华的大酒店,苏贝打算吃霸王餐以此被 抓进大牢去,可门口的侍者从一开始时就知道了, 便把他赶了出去。 2)苏贝砸玻璃,向警察坦白,警察却不相信他。 3)苏贝在不怎么堂皇的饭馆,苏贝吃了霸王餐, 却被饭馆里的人丢了出去,什么事也没有。 4)苏贝打算调戏一位美丽的少妇,但热情的少妇 却想和他做朋友也没事。 5)苏贝偷别人的伞,却被别人认为是他自己丢的。 6)苏贝想做好人了,却被警察认为是坏人关了进 去。 选自《警察和赞美诗》
莫泊桑片段分析
在她们看来,好像在这个无耻的女人面前,她们必 须把自己为人妻的尊严拧成一股劲,因为合法的爱 情总是看不起不合法的自由爱情的。 选自——《羊脂球》 可怜的羊脂球一开始为了逃亡而准备的食物,却被 车上一同逃亡的人给分吃掉了,之后又因为个人的 利益而把那位爱国的羊脂球出卖给了他们的敌人。 在车上,一开始,她们和一般人一样,非常看不起 妓女,认为同妓女说话有失身份。但是随着非常戏 剧性的情节发展,她们的关系渐渐变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囊括生活的广度、挖掘思想的深度、概括典型的高度 上都有极高的水准。 因自小受教于福楼拜,“客观而无 动于衷”的理念,是他毕生所追随的。 他的小说,无论涉 及普法战争、农场工人、诺曼底农民还是巴黎小公务员, 都保持着冷静客观的现实态度洞悉他们的生死悲欢。 《菲菲小姐》里,德国侵略者对法国艺术品肆意疯狂的 毁坏,对法国妓女从人格到肉体的侮辱摧残,以至愤怒 的拉歇尔突然刺死“菲菲小姐”的瞬间定音,作者都真实 而不动声色地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自己的爱憎隐于作 品视线之外。 他的白描手法、精炼语言、明确表述、几乎 不含比喻的句型, 让我们看到他坚持的不见作家意图、 只见词语本身之美的匠心。 而从不具象描绘人物的心 理,却让它在人物的言行中自然显露,也是莫泊桑对传 统现实主义的发展,这使短篇小说更简洁流畅,合乎现 代读者的阅读需求。 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外,莫泊桑又 是“梅塘集团”的中心成员之一,对左拉的自然主义也 有清醒认识,短篇《一个儿子》中的生理学描写就是范 例。 自然主义扭曲了现实主义,又不失为一种观照现代 人心灵的方法。
三 谈 到 短 篇 小 说 的 结 构 艺 术 ,我 们 自 然 想 到 “欧·亨 利 结尾”,即意出尘外却又理在其中。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结 构的明暗重叠,明线掩暗线,在故事进展中始终隐瞒一些 环节,保留最重要的秘密,也即对“情节空白”的运用。 二 是反笔, 就是在小说的铺垫中巧设机关, 给读者造成错 觉,却又“草灰蛇线,伏脉千里”,在结尾处真相大白。 这样 独特新奇的构思,巧妙安设的情节,缜密精深的笔法,一 唱三叹的结局,正是欧·亨利独有的。 《麦琪的礼物》可算 是代表,德拉卖掉了美丽的长发为杰姆买表链,可杰姆送 给德拉的整套发梳,却正是用自己的金表换来的! 《警察 与赞美诗》中的流浪汉苏比几经努力,试图入狱过冬都奇 迹般地无法实现, 当他听到赞美诗时心底的美好情感被 唤起,却又莫名地被警察带走,送去了他原本朝思暮想的 地方! “蓄势艺术”的娴熟运用,使结尾新高潮的拔起,形 成了艺术的持久冲击。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称其为 “有意味的形式”,一句“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倾泻出19 世纪纽约社会底层的全影,作者的态度也明见其中:现实 冷酷,是美国社会把苏比推向绝望的深渊,毁了一个有理 想的正直青年。 类似情境,在《爱的付出》、《华而不实》等 许多作品中都有完美体现。 文末的恍悟,总将全篇思想一 举升华,启人深思。 莫泊桑的设置情节也跌宕起伏。 名篇《项链》,仿佛是 欧·亨利结尾的再现,文章首尾不凡,结构上点线串联、虚 实错杂、明暗相间,在周密的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中,层 层递进。 平凡人家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从偶遇机缘实现 上流梦,到失去项链顷刻间跌落现实,本已是双重转折, 却不料,她不幸丢失、并耗尽自己十年光阴和全部幻想的 项链是假的,这对她那小资产阶级虚荣心是多大的讽刺! 末句既道出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的所谓时尚, 将境界托 起,又使作者的褒贬爱憎沉淀其中。 《一个修软座椅的女 人 》、《珠 宝 》等 也 在 情 节 上 呈 现 了 这 种 戏 剧 般 的 “陡 转 ”、 “惊变”,结局发生意想不到的逆转。 而在故事进程中,作 者也已巧设机关,便使结局合乎情理、余蕴无限了。 虽然都追求情节精巧,但他们着眼点不同。 欧·亨利 追求新奇的巧、“不奇之奇”, 即化生活之常为艺术之奇, 从都市、城镇、民家的平凡生活中,提炼出妙趣横生却又 真实可信的情节。而莫泊桑追求自然流畅的巧。他在选材 上并不以离奇情节取胜, 而善于运用对他题材有益的具 有特征性的细节、不露痕迹的转换手法,巧妙布局,以突 出表现那些被观察者忽略、却对作品意义重大的情节。
152
的东西置办圣诞礼物, 但他们的质朴真情远胜过达官贵 人的玉食锦衣。 《最后一片藤叶》中那位重病在身、贫寒无 依的老画家, 在风雨之夜出门为病中的少女画出老树上 最后一片藤叶,永远不会被刮掉的藤叶,她生命的希望, 自己却永远离去了。 欧·亨利总是在活泼泼生动诙谐的语 调中讲述着令人心酸的故事, 从平凡小人物身上发掘人 性本来的真善或是扭曲,娓娓道出,意味隽永,饱含“含泪 的笑”和“含笑的泪”,又使人感叹怅然。 可以说,一生历经 坎坷、颠沛流离的他,仍然热爱生活、相信生活,他既是冷 静严肃的社会批评家,又是乐天知命的达观幽默者。
2009年6月号下旬刊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冷静其笔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含泪
— ——莫泊桑与欧·亨利文风比评 段颖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 从平行研究角度来看,法国作家莫泊桑与 美国作家欧·亨利虽然生活时代与思想经历都不同,文风 却有许多相通点,在创作背景、文字内容、结构艺术、叙述 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可比性,本文结合作品,分别从四个 角度, 试析这两位短篇小说大师在文体风格上的独特魅 力及共通之处。
参考文献: [1] [2] [7] [8] 邢 建 昌 . 劳 伦 斯 传 . 中 国 广 播 电 视 出 版 社,2003,1:210,211,219,222. [3][4][5][6][10][16][17][18][19]劳伦斯.羽蛇.中 国妇联出版社:187,83,421,429,188,468,295,205,398. [9]布伦达·纳多克斯著.邹海仑等译.劳伦斯:有夫之 妇.中央编译出版社:504. [11]刘须明.两难的选择.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2000,12.4(第26卷). [12] [13] [14] [15] 赛 义 德 著 . 李 坤 译 . 文 化 与 帝 国 主 义.三联出版社,2003:25,91,111,106.
关键词: 莫泊桑 欧·亨利 短篇小说
法 国 作 家 莫 泊 桑 (1850—1893)与 美 国 作 家 欧·亨 利 (1862—1910) 是响誉十九世纪世界文坛的两大短篇小 说巨匠。 虽然来自不同民族地域,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他 们的作品中却有诸多惊人的相似性:简练生动的语言文 字、对弱小人物的满腔同情、精巧灵动的构思布局冷静 客观的创作手法,让我们频频感叹,欧·亨利岂不就是“美 国的莫泊桑”。 正如学界正盛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 —— 平行研究所述,但凡文学 、作家、作品“相似”、“类 似 ”、 “卓然可比”,都可以相较。 因此对两位大师的文风比照, 有重要意义。
一 莫泊桑走上创作之路, 正是法国现代主义文学思 潮兴盛的19世纪后期,但他的创作大多遵 从现实主义,
魂,肚子饿得咕咕响,头脑也只能一片空白,灵魂不可能 存在”。 [18]在凯特的眼光中,墨西哥就意味着贫穷、愚昧, 在这样一个地方,绝无灵魂和精神可言。 其实,凯特仍然 是以西方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墨西哥文化, 在这种不公正 的看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矛盾的、多面的凯特。 她像一 个孤独者一样, 徘徊于原始与现代之间, 东方与西方之 间。 更重要的是,透过凯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徘徊、犹豫 的劳伦斯。 他笔下的墨西哥社会一片混乱,民主革命过后 的墨西哥成了一盘散沙;羽蛇教,也是按照基督教的精神 框架建构起来的:羽蛇教的领袖人物卡拉斯科,在欧洲受 到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个欧洲化了的墨西哥人。 他推翻基 督教,赶走基督耶稣,迎回自己的神,但并也不能确立自 己的神能否拯救自己,在迎回自己的神中,借助了基督教 的元素。 他借用基督教中的“父”派“子”来到人间拯救墨 西哥人,类似基督教中的“上帝”派“基督”来到人间拯救 世人。 他说:“我,谁说我是上帝的天主教堂的敌人? 我是 天主教的拥护者,我希望在整个世界有上帝统一的教堂, 我要让罗马成为一个中心城市。 如果罗马希望这样的 话”。 [19]卡拉斯科是一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同样抵挡不 住西方文明的诱惑。 劳伦斯在语言文本中暗示了这样一 个事实:“种族与文化的等级是存在的。 我们属于高等民 族和文化。 ”
美国文学起步较晚,彼时正青春年少,西欧诸国现代 主义风行时,欧·亨利的创作正值全美现实主义的鼎盛时
结语 劳伦斯生长在欧洲 ,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 。 他 在殖民 地的思想和感情历程是真实的。 他厌恶殖民主义,同情殖 民地人,但是他终究未能彻底摆脱宗主国对他的影响。 他 想在北美墨西哥找到自己理想的寄托, 但只能以失败告 终。 因为英国对他有一种绝望的吸引力,让他始终处于一 种无从选择的境地中。 正如奥尔德·赫胥黎称劳伦斯的旅 行 “既 是 逃 亡 又 是 探 求 ”,即 在 逃 避 行 将 没 落 的 欧 洲 文 明 的同时, 又在异域文化中寻求能够解决欧州诸多弊病的 生活方式。
二 莫泊桑对资本主义生活种种黑暗面的剖析和鞭挞, 笔锋犀利、毫不留情。 《羊脂球》的小车厢,十个人,政要、 商贾、贵族、修女、破落子弟加上妓女羊脂球。 在法军溃 败、普军侵城的风雨时局下,上层社会及其附庸都奇妙地 进了这小小马车了。 这些为已私利的资产者、贵妇甚至以 “灵魂的抚慰者”自称的修女们,有意“屈尊”逼善良纯朴 的羊脂球就范,达成目的后却轻易地撇弃了她。 作者截这 一社会横断面, 无动于衷却又鲜明深刻地传达了他对人 情世态的愤慨! 纨绔子弟浮面的放浪伪善和内心的肮脏 丑陋在《橄榄园》和《遗嘱》中都有体现。 莫泊桑笔下的小 人物,多是小公务员、小职员、妓女、下层劳动者,他们大 多生活寂寞、孤独、贫乏、苦涩,受约于大人物的威势却又 不免有爱慕虚荣、飞黄腾达之心,现实往往给他们沉痛一 击,在这里,作者隐匿幕后、直观人性、对他们的平庸、自 私、狭隘、势利不吝嘲讽。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误以为于 勒发迹时“我”的父母急于与他相认,而得知实情时却避 之尤恐不及。 这正是被金钱腐蚀的人性的尽致淋漓的展 现。 同类还有《项链》、《散步》、《骑马》、《勋章到手了》等。 但 如 伊 凡·蒲 宁 所 说 ,莫 泊 桑 是 “在 自 己 内 心 里 渴 望 着 全 世界幸福的作家。 ”明里态度越是冷峻严肃,暗处同情越 是深挚真诚。 他“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文风,发人深省。 纵 然严酷的现实给了玛蒂尔德项链登台,却成了她的梦魇, 这些富人的宝贝却让贫人遭难,莫泊桑怎能不起忧思? 因微薄的出身和窘迫的家境,欧·亨利也对世情冷暖 体察入微,对丑恶的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奢侈享乐、金钱 至上和冷漠势利,借讽刺之笔加以抨击,在表面祥和承平 的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下,直见它的虚假内质。 幽默中见 哀伤,讽刺中见愤然。 如《警察与赞美诗》开头的景色渲染 出凄清萧飒之气,这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度, 其实比枯叶都无情,像苏比这样的底层百姓,生活是毫无 幸福可言的。 但欧·亨利更着意于描画繁华纽约都市中的 小市民、办事员、流浪汉,展现他们的患难与共、贫能守志 的高尚品格,连“无赖骗子小说”都旨在表现“反面人物”们 向善的那面。他尤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万象的作品 著称,被誉为“曼哈顿的桂冠诗人”。 他笔下看似轻淡,却淡 处见真情,于微言大义外,更有悲悯情怀。 《麦琪的礼物》 中,德拉和杰姆因生计所迫,分别为对方卖掉自己最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