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六号
神舟六号_精品文档

神舟六号引言神舟六号是中国的一次载人航天任务,是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本文将介绍神舟六号的背景、任务目标、航天器设计、宇航员选拔和训练、任务执行情况以及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影响。
背景自1970年代初中国航天领域开启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自主研发和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随着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和首次载人出舱活动的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确定了进行神舟六号任务的决心。
任务目标神舟六号的任务目标主要包括:提高航天员的综合能力和适应太空环境的能力,进一步验证舱内操作装备的可行性和长期使用性能,积累载人航天技术和经验,为后续的载人航天任务打下基础。
航天器设计神舟六号是一艘由返回舱和发射舱组成的航天器,整体重量约为8400公斤。
返回舱采用球形设计,可以容纳一名航天员,装备有作为适应太空环境的生命保障系统。
发射舱则具备推进系统和控制系统,负责将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
宇航员选拔和训练中国航天员选拔和训练是一个严格而综合性极高的过程。
最终,神舟六号任务的两名宇航员由许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他们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包括航天技术、生命保障系统使用、太空环境适应等方面的培训,以确保他们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
任务执行情况神舟六号于2005年10月12日成功发射,航天器进入预定轨道后,宇航员打开发射舱和返回舱之间的连接舱门,进入返回舱内。
在太空中,航天员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活动,同时进行了中、俄语音接力、太空漫步等任务。
任务执行期间,宇航员顺利完成了预定计划,并在返回地面后受到了高度评价。
神舟六号的成功使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完成载人航天任务的国家。
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影响神舟六号的成功不仅加强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声誉,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舟六号任务的成功使得中国在科技和国际航天竞争中更具竞争力,同时也为中国的太空探索和未来载人航天任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神舟六号物理知识点总结

神舟六号物理知识点总结在神舟六号的飞行过程中,涉及了许多物理知识点。
从航天器发射到返回地面,都离不开物理学知识的支持。
下面我们将从航天器的发射、太空适应症、重力、微重力环境、大气层再入等方面对神舟六号的物理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从航天器的发射过程来看,神舟六号的发射离不开物理学原理的支持。
航天器的发射需要克服地球的引力,需要使用火箭发射器将航天器送入太空。
在火箭发射过程中,涉及到火箭喷射推力、动量守恒、牛顿第三定律等物理学原理。
通过火箭的燃料燃烧产生的高速气流,产生巨大的向下的推力,将航天器送入太空。
同时,火箭的动量与燃料的质量关系有关,动量守恒原理规定了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相等且方向相反。
这些物理学知识点的支持,为航天器的发射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学基础。
其次,根据科学家在坎培拉空间台卫星实验室中的研究,我们知道太空适应症是指进入太空环境后,出现的身体不适症状。
其中,涉及了神经、生理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在太空中,由于没有地球上的引力,航天员会产生失重感。
这种失重感会影响航天员的身体平衡、行走和运动等。
同时,太空中的高辐射、低温和微重力环境也会对航天员的身体产生影响。
因此,航天员在太空适应症的症状和对策研究中,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包括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
例如,生理学知识指导下,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合理饮食、运动、休息,可以减少太空适应症的发生。
因此,太空适应症的研究离不开物理学的支持。
接着,重力是牛顿关于普遍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它是与引力场有关的非均匀场。
在地球上,重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之间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在神舟六号的太空飞行中,因为失重感的影响,航天员在执行任务时需要适应微重力环境。
在太空中,微重力环境会影响航天员的身体平衡、动作速度和手眼协调等。
因此,航天员在太空中的行走、工作和操作都需要适应微重力环境。
神六

【词 目】 元勋 【发 音】 yuán xūn 【释 义】 元勋:有特大功绩的人。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立大功的人
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 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 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 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 è
chí
héng
想知道什么叫 两弹一星” 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 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 做“两弹一星” 吗?翻开你们 gàn 的综合书第9 的综合书第 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 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 页。
bīn
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三强、 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三强、
jì
郭永怀、钱骥、于敏、 位为研制“ 郭永怀、钱骥、于敏、等23位为研制“两弹 位为研制 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神舟六号飞船构成 轨道舱: 多功能厅” 轨道舱:“多功能厅” 逃逸塔:保飞船万全 逃逸塔: 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 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 米 留轨舱:航天员的“ 留轨舱:航天员的“家 轨道舱:也叫工作舱。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体, 轨道舱:也叫工作舱。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体, 它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 工作间” 它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间”。它还兼有航 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留轨舱。 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留轨舱。 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 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 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 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太阳 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 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用来把太阳能转 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 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作为航天员的 太空卧室” 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 “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 17至25摄氏度之间。 摄氏度之间。 至 摄氏度之间 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 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 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 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
中国航天飞船有哪些

中国航天飞船有哪些
中国航天飞船有: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神舟号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起点高、具备留轨利用能力等特点。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发射基地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收地点在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
“神舟六号”

“神舟六号”1. 神舟六号飞向太空:创造历史新纪录神舟六号于今日成功升空,标志着中国航天史上的一项里程碑。
本次任务将有两名航天员创造飞行期最长的纪录,预计达到30天。
神舟六号将继续推进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为后续任务做好准备。
2. 神舟六号返回地球:成功完成30天太空飞行经过30天的飞行,神舟六号成功返回地球,为我国航天事业再添一笔光辉战绩。
这次飞行为我国的航天员提供了宝贵的太空经验,并为未来的航天计划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3. 神舟六号开启太空科学研究新纪元在神舟六号的30天太空飞行中,航天员进行了一系列太空科学实验,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这些实验不仅对我国太空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将为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提供新的突破。
4. 神舟六号航天员回顾太空生活神舟六号的航天员在返回地球之前分享了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经历。
他们谈到了对太空的无限好奇和对地球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坦言了在太空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这次太空之旅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也将为未来的太空探索提供重要的参考。
5. 神舟六号任务后续计划揭晓神舟六号的成功飞行为我们揭开了未来的太空计划。
据悉,下一次的航天任务将包括修复太空站和发射更大规模航天器等重要计划。
神舟六号的成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6. 神舟六号的成功,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神舟六号的成功飞行不仅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大突破,也为我国的国际地位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国际航天界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赞赏,认为中国航天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神舟六号的成功不仅是科技实力的体现,更是对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
神舟六号飞船介绍

七.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计划
• 第一步:突破载人航天技术-神5,神6 • 第二步:突破交会对接技术和出舱活动技术-神7(已启 动研制),神8 • 第三步:突破空间站技术
八.神5与神6比较
神州5号 神州6号
发射时间 任务 活动范围 宇航服 太空时长 航天员人数 食品
如厕
2003年10月15日 人在太空舱内的活动 仅限返回舱 未能离身 21小时 1人 即食食品,不加热加水
逃逸塔 外:整流罩 内:飞船
火箭
五.神六发射运行时间表
发射:2005.10.12,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 09:00:00点火 • 09:00:04升空 • 09:00:12向东偏南实施程序拐弯,距地211米 • 09:02:00逃逸塔分离 • 09:02:16助推器分离 • 09:02:39火箭芯一级分离 • 09:03:20整流罩分离 • 09:09:43芯二级分离,距地200公里 • 09:12帆板打开 • 进入预定轨道飞行
十.航天小知识(续)
• 飞船发动机: 飞船共有52台发动机,包含主机和备用机。 推进舱28台,4台大的用于改变轨道、轨道维持和返回制 动,小的用于控制飞船姿态。 返回舱8台,用于返回时控制姿态。 轨道舱16台,为其留轨半年提供动力。
十.航天小知识
• 发射窗口: 比较适合运载火箭发射的时间范围,范围的大小叫做窗口 的宽度。宽的以天或小时计,窄的只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 通常都在傍晚或黎明,以利地面跟踪。 • 黑障区: 再入大气层时,飞船表面与气体摩擦产生巨大热量,从而 形成高温等离子气体层屏蔽电磁波,使飞船暂时失去与地 面的联系,出现黑障现象。区间为距地100-40公里。
十.航天小知识(续)
• 飞船温度: 太空中飞行时向阳面超过100℃,背阳面低于-100 ℃,返 回大气层时数千摄氏度,舱内温度始终保持在21 ℃上下 4℃。
神舟1-6号的资料和发射时间PPT课件

1、飞船的重量
火箭起飞重量479吨,火箭加上飞船重量 约44吨,其它的都是液体推进剂。因此, 火箭的90%都是液体,比人体含水量还 大。 飞船重量为8吨多,占船箭组合体起飞重 量的六十二分之一:要把一公斤的东西 送入轨道,就得消耗62公斤的火箭重量。 神舟六号飞船比神舟五号在重量上有所 增加,因此发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不少。
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神舟1~6号的资料和发射时间
神舟一号:横空出世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中国第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神舟一 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完成预定的科学试验后,于11月 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国人成功实现了天地往返 的重大突破!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1分/14圈。 神舟一号飞船座舱内放置有一个高1.70米左右、身着航天服的男性模拟 人。这个模拟人是一个感应器,用于收集返回舱在太空中的温度、湿度、 氧气等各种试验数据。 搭载物品:一是旗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奥 运会会旗等;二是各种邮票及纪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 玉米、大麦等农作物种子,此外还有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在全国各有关部门和科技人员的 大力协同下,航天科技人员仅用7年的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三大技术 难题,即研制成功了可靠性很高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载人飞船的安全 返回技术,建造了载人太空飞行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 “我们的飞船比美、苏的晚40年才发射,但飞船技术水平要和他们现在 的相当,要体现技术进步,不能照抄,要迎头赶上。”王永志说。 短短七八年的时间,中国航天人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 中国第一艘神舟号无人飞船的发射升空,揭开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 新的一页。
神舟六号

解读“神舟”号飞船2005年10月12日9时,神舟六号飞船一飞冲天,再次把中国人的“巡天遥看一天河”的陆地梦想变成“手可摘星辰、揽明月”的太空现实。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架乘神舟六号飞船在近五天五夜、约3.25×106km 的太空飞行中,成功地进行了窜越轨道舱和返回舱、工效学评价、生物医学实验、轨道舱飞船设备操作等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于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返回并安全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返回舱实际着陆点根理论着陆点相差仅1km 。
一、分析天体运动的方法1、把天体运动近似看作圆周运动,它所需要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即r T m r m r v m rMm G F 2222)2(πω====向 2、在地球表面附近,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即mg R Mm G =2由此可得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为2R M Gg = 二、解决天体问题的常用公式三、用天体运动知识解读“神六”在发射与在轨运行、轨道维持、回收过程的物理问题1、“神舟”飞船的发射与在轨运行例1、“神舟”六号飞船点火发射时,飞船处于一个加速过程,在加速过程中宇航员处于超重状态。
人们把这种状态下宇航员对座椅的压力F N 与静止在地球表面时的重力mg 的比值mgF k N =称为耐受力值。
假设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在超重状态下的耐受力值的最大值分别为k=8和k=7,已知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9.8m/s 2,试求飞船带着这两名宇航员竖直向上发射时的加速度a 的最大值为多少?【解析】以宇航员为研究对象,其受重力mg 、座椅对他的支持力F N ′作用,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F N ′=F 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N ′-mg=ma又由题意可得 mgF k N = 由以上各式解得 a=(k-1)g为保证两名宇航员在竖直向上发射时不超过其耐受力值,k 应取较小的值,于是a=(7-1)×9.8m/s 2=58.8m/s 2例2、2005年10月12日9时9分52秒,“神舟”六号飞船以7.5km/s 的速度在我国黄海上空200km 高处进入预定椭圆轨道1(如图所示),飞船的入轨椭圆轨道近地点Q 距地球表面200km ,远地点P 距地球表面347km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舟六号
今年秋天,神舟六号上天将成为中国航天史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今后的航天员出舱、建立小型空间站和天地往返系统,进行空间飞行器之间的对接和分离,实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等,都将得到稳步推进。
意义和风险都与神舟五号不一样
2005年,中国航天最大的亮点毫无疑问是神舟六号飞船载人升空。
中国航天有关领导在去年11月份珠海航展开幕式上就对国内外媒体正式宣布:在2005年秋天适当的时候,神舟六号飞船将搭乘两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两位航天员会在距离地面350公里的太空轨道上运行、生活和工作多天。
神舟五号飞船已经实现了炎黄子孙千年飞天梦,神舟六号上天也许不再具有轰动效应,但神舟六号飞船载人毕竟与神舟五号飞船载人有着较大的区别,意义和风险程度均大不一样。
据有关航天专家透露,这次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与2003年发射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行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一是航天员由一人变成了两人;二是由在轨运行一天变成了多天;三是两位航天员届时将打开返回舱与轨道舱连接处的舱门,首次进入轨道舱进行一些科学实验活动。
我国的神舟型号飞船返回舱是升空和返回时航天员乘坐的舱体,是根据满员承载三人而设计制造的,应该说承载两人绰绰有余。
根据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运行特点,在飞船升空之前,有几个方面将有针对性地重点加强。
如针对"两人"和"多天",在对航天员进行培训时,必须加强两人之间的磨合和适应训练,如工作、生活习惯方面的协调以及脾气性格上的搭配等等。
神舟五号升空时最后选定由杨利伟担任首飞任务,而他的候补人选有2位。
根据航天员选拔有关规定,选拔一人升空时,通过前期严格考核和挑选,飞行前的结果必须由一组三人组成的第一梯队,最后人选只能在这三人中产生。
而现在是两人升空,那就必须由六人三组组成第一梯队,再加上选拔须有备份,届时就将由12个人组成六组梯队,进行强化训练,使得挑选余地更大。
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考核,飞行前必须从第一梯队中的六人中最后确定两人,由这两位最优秀的航天员进入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