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含监利)水患与城镇发展
江汉平原第四纪含水层系统特征

江汉平原第四纪含水层系统特征张陵;胡祥胜;关义涛;向进洋【摘要】第四纪冲积、冲洪积与冰水沉积的砂层和砂砾石层中贮藏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是开采利用条件较好的地下水开采层位.江汉平原第四纪地下水资源丰富,含水层、含水层结构和含水层系统受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气候等因素影响分布发育特征各异但又统一,含水层多层、含水层结构多变、水文地质特征相对一致是江汉平原第四纪含水层系统的特点,江汉平原第四纪含水层系统是多层的,又是连续、统一、非均质的大的综合三维地下水含水层系统.【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工程》【年(卷),期】2016(030)006【总页数】4页(P895-898)【关键词】第四纪地层;含水层;含水层结构;含水层系统【作者】张陵;胡祥胜;关义涛;向进洋【作者单位】湖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湖北荆州434020;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湖北武汉430051;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湖北武汉430051;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湖北武汉43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7江汉平原第四纪地层埋藏发育了多个含水层(组)和含水层系统,在分布范围上以孔隙水含水层分布最为广泛,厚度最大,储存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是江汉平原的主要地下水开采层。
受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气候等因素影响,江汉平原的含水层系统具有多层性和统一性,各含水层在垂向上的分布和含水层结构特征存在着差异,致使其水力性质、水化学条件、富水性及地下水动态等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各异。
对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从含水层的沉积环境入手,进行含水层结构格架、特征的分析研究和含水层系统划分是建立地质结构模型和第四纪三维含水层模型的重要手段,也是正确划分地下水系统和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评价的重要步骤。
第四纪以来江汉盆地在晚第三纪构造基础上继承性发展,继续呈差异性掀斜式下降,周边山地与江汉盆地间歇性的升降运动仍在持续进行,新构造运动控制了区域内第四纪沉积(厚度)与河湖演变。
清代湖北粮食安全的水问题、对策及其启示

施 ,首先是强调江汉大堤的稳 固,该地 区向来倚堤为
命, 堤防为第一要义 , 清代历届地方政 府注重加强堤防
成, 当地百 姓做成木架 , 在架里填满带 泥的水草 葫根 而 成为人造架 田 ,这 种可避洪涝 的特殊架 田清代在 江汉 平原大量 出现 。连年的水患灾害给粮食生产造成 了极 大 的破坏 , 由于在长期 同水患 的斗争 和生产 实践 中 , 但
垸 田是两湖平原河 湖交错 水乡地区一种 四周 以堤 防环绕 、 具备排灌工程设施的高产水 利 田。 清代 江汉地 区的垸 田 日益完善 : 固垸堤 , 的垸 田还要修建大堤 坚 大
和隔堤 ; 开挖排灌渠系 , 利用垸外的 自然河汉 , 以疏 加
浚, 或者人工开凿水渠 。同时修建涵 闸, 沟通垸 内外水
清代对湖北 粮食 安全生产 影响最 为严重 的水 问题 ,江 汉平原水高 田低 , 极易受洪涝灾害 的侵袭 , 是全 国洪涝
最严重的地区 , 比缺水干旱 问题 , 相 水患对该地 区粮食
区的水面高度在江 、 、 河 湖的枯洪水 位之间 , 汛期极易
遭受洪涝侵袭 ,因此兴修堤防是最 重要 的水利工程措
地方政府采取了一 系列应对措施 , 其经验教训对 当今该地 区水利治理 , 实施粮食安全生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仍有一
定 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 粮食安全 ; 问题 ; 水 对策 ; 启示
湖北地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 区 ,光热基
恢 复和发 展 , 数量 和规模 已超过 了明代 , 当时与河湖关 系尚较稳 定 , 人与水争地的矛盾 还不突出 , 加之政府加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监利县概况

有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埃及人所获得的土地,是由于尼罗河的恩赐。那么,监利人所获得的土地,则完全是由于长江和东荆河的馈赠。 辽阔富饶的江汉平原,原是一望无际的云梦古泽,后经长江的多次泛滥和汉江三角洲不断延伸和扩大而逐渐形成了冲击平原。监利县就是镶嵌在江汉平原上的一颗明珠。它位于湖北省的南部,洞庭湖的北面,东带洪湖,南濒长江,汉江支流东荆河绕北部边界蜿蜓东去。全县南北长74公里,东西宽60公里,总面积为3237.67 平方公里,跨东经112.35-113.19,北纬29.26-30.12,西与江陵,石首傍江接壤、北与潜江、仙桃(沔阳县)夹河相邻,东与洪湖连壤交界,南与湖南的华容、临湘、岳阳隔江相望。
监利县是中国内地的普通一县。它的发展与中国的整个历史息息相关,随着国家的强盛而兴旺发达,也因国家的动乱而伤痕遍体。
夏商时期,监利县属于古南蛮国。这是一个刚刚步入文明时代的小国,它的都城大约在今天余埠(监利)古井口南面约1里的地方。西周时期,监利称为州国,是周天子下面的一个小诸侯国。春秋时,楚文王将都城迁到江汉平原的西陲纪南城,楚国开始强大起来,并吞并了周围的许多小国,州国也为楚文王所灭,监利全境便成了楚国的属地。
公元前576年,河南的许国遭到郑国的侵略,请求楚国保护,得到了楚王的允许,后经过很多周折,终于在公元前586年在监利境内建立了容城国,成为楚王的附庸。
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废除分封地,建立郡县制,这里为州陵县,隶属南郡(今江陵)。汉初,古容城地域出现了州陵县和华容县(湖南的华容县是在隋朝开皇18年才改称华容的,可能是袭用了这个芳名)。汉献帝建安13年(公元 208年),曹操军败赤壁,华容归属东吴。由于此地“士卑沃、广陂泽”,“地富鱼稻”,西北境内曾产盐。于是东吴便“令官督办”以监盐渔之利。公元 222年,孙权称帝,从华容县划出一小块地方设立监利县。从此,监利作为一个县名正式出现于历史舞台,距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了。
明代湖广地区重要水利史料——万历《湖广总志·水利志》简介

历史地理第十六辑明代湖广地区重要水利史料――万历《湖广总志•水利志》简介①尹玲玲明万历《湖广总志》(以下简称万历志),九十八卷,明徐学谟纂修,万历十九年(1591年)刻本。
徐学谟字叔明,苏州嘉定人,嘉靖庚戌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徐氏曾四仕湖广,谙习其故事,此书乃万历中其为左布政使时所纂o万历志是目前看到的第一部有水利志专卷的湖广总志,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以下简称《利病书》)第二十五册“湖广下”即是对其《水利二》之原文抄录。
清中后期,万历志已极为稀见,官修通志、私撰水利专著都以顾氏之书为原始出处而摘录或辗转传抄,以致错讹相传,部分现代学者的论著亦多混淆。
所幸的是,万历志至今仍得保全并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以下简称《四库存目》)而推广,其水利志记载详细、立论系统。
本文拟对其内容作一评述,并穷源竟委、按图索骥,将有关通志及水利专著中的错讹一一指出,希有助于后来者之研究。
」、内容评述.Y'I'-明成化年间薛纲曾纂修《湖广总志》,此书现已不存,其后吴廷举在此基础上加以续修,此即嘉靖《湖广图经志书》。
从其体例来看②,乃以州郡分卷,故只在各府州县“山川”部分略见堤堰陂塘之记载,而未有专门的水利志。
万历志不以州郡分卷,惟以事类编辑,与前书体例大异,其中有二卷的篇幅专志水利,故其为目前所见第一部有水利志专卷的湖广总志。
其志繇言:“七泽九江,江汉汤汤。
以漕以溉,利不胜害。
陂之灑之,禹内可绩,为达水利』在水利志前亦有一小序言:“今自监司暨郡邑专衔而领水利。
盖踵前制,顾草泽沏僻、多以不获,于跋涉而时巡之为解,吏安所曜其职乎?是以法渐散皮而民之死生待命于天矣!顷年始行督过之令,河堤稍稍缉,乃知襄陵艰食不足以病平世者,繇法举也,故序列郡首。
以江汉洞庭标其大者•泉湖涧溪陂堰附而著焉;塘坝不悉载,载其数志水利。
”万历志第三二、三三两卷为水利志(以下简称《水利志》),内容主要分为各郡陂塘堤堰数和各郡堤防图考两大部分,以下作一分类评述:1.河湖水系的形态及其演变两湖平原历史上河湖水系变迁很大,明万历以前,尚未有比较全面的记述。
喜水患变水利——监利县实施“以水富民”战略纪实

口
个科 局 、0名干 部采取 “ 7 单位 牵 头 、 人 出资 、 个 股份 经营 、 自负盈 亏 ” 的方 式 , 到距 县 城 1 0公里 的 幺母垸 和福 寿垸 , 把过 去牛 下 田淤得难 以起来 的 2 0 0 0亩低湖 田, 造 改
成 了精 养池和 回形池 , 办起 了水产种 养示范基地 。 全县共有 4 6名干部 参与 “ 0 两转 一 推” 承包养殖水 面积 63 , _ 万亩 , ‘ 对农 民群众 起到 了积极 的示 范作 用 。 招 商 引资 , 外力 带动 。 为解决 发展水产 业缺 资金 、 缺技术 、 缺信息 等问题 , 监利 加
独 厚 , 展 水 产 业 潜 力 大 , 景 好 。 水 种 稻 水 是 害 , 水 养 鱼 水 是 宝 。 委 书 记 杜 在 发 前 排 蓄 县 新 说 :监 利 经 济 发 展 的 困 惑 在 水 , 破 口在 水 , 长 点 也 在水 。 定 要 死 死 盯 住 ‘ ’ “ 突 增 一 水
余
力
李
锋
大农业 招商 引资力 度 , 借鸡 生蛋 、 借船 出海 。台商江俊 成在 毛市镇 幺母 院投 资 10 00 万元 , 开发 改造低 湖 田 10 10亩 , 养殖河 蟹 4 0亩 , 0 养殖 黄鳝 1 1网箱 , 幺母垸 基 万 2 1 在
地 的幅射带 动下 , 毛市镇 农 民今 年 网箱养 鳝新 增 1 . 5万 1 , 平 可增 收 2 0元 。 目 2 人 1 2
把抗 灾补救 和加大水产 业发展力 度结合起来 , 根据 “ 盆碟式 ” “ 窝状 ” 、蜂 的地貌 特点 , 在低 湖 田蓄水 养龙虾 , 挖池养黄鳝 , 变水患 为水利 。
两转 一推 , 干部 示范 。 种惯 了粮食 的农 民搞 水产养殖 , 开始拿不 上胆 。 监利 县委 、 县政 府便 实行 “ 两转 一推 ” 让 干部 “ , 干给 群众看 , 领群 众干 ” 0 1 带 。2 0 年春 , 直 4 县 5
江汉平原简介

地势地貌
● 平原是两湖盆地的主要部分,盆地一般都是四周丘陵加中部平原,松辽盆地就是。
● 此平原主属扬子准地台江汉断拗,地势低平,除边缘分布有海拔约50米的平缓岗地和百余米的低丘外,海拔均在35米以下。 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微倾,西北部海拔35米左右,东南降至5米以下,汉口仅3米。
● 平原内湖泊星罗,水网交织,垸堤纵横。地表组成物质以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湖泊淤积物为主,属细砂、粉砂及粘土,第三 纪红层仅于平原边缘地区出露。长江、汉江和东荆河沿岸地势较高,一般在8~38米。地貌上可分为两部分:
● ①处于河床与人工堤防之间的堤外滩地,现代冲积作用旺盛,地势较高,大部分在30米以上,土壤多为砂壤质。
● ②大堤以内的堤内平原,一般较堤外滩地低3~6米,向内侧微倾,土壤多为厚层粉砂壤土。 江河之间相对低下,形成长形 凹地,主要有汉北河与汉江间的天门河、汈汊湖凹地;汉江与东荆河间的通顺河、排湖凹地;东荆河与长江间的四湖(长 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凹地;长江右岸的松滋河、王家大湖凹地等。凹地的地面高程多在25~28米,地表组成物质主 要为粘土,地下水位一般离地表0.5~1.0米,甚有不及0.5米者,每遇大雨,易成涝渍。
● 3.吃蒸菜,江汉平原丰沛的雨水和温和的气候孕育出这片“鱼米之乡”。沔阳三蒸,湖北菜系之 一,是湖北美食中的一朵明珠,在中国名菜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沔阳人民爱吃蒸菜,有"无 菜不蒸"的食俗,被称为蒸菜之乡。沔阳三蒸是指蒸畜禽,蒸水产和蒸素菜的总称。至于说到蒸法, 所谓的“三”,就成了概数了,粉蒸、汤蒸、清蒸、炮蒸、扣蒸、酿蒸、包蒸、封蒸、花样造型 蒸、干蒸,蒸的技法就不下九、十种。正所谓世间万物,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皆可 蒸 [6] 。改革开放以来,沔阳蒸菜开发了清蒸、扣蒸、旱蒸等菜肴品种。技术上不断改革创新, 烹调工艺逐步规范化,特别注重菜品研究。沔阳三蒸已被编入《湖北风情志》和《中国菜谱》, 作品在全国各类烹饪大赛中获奖。2011年,沔阳三蒸被评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水土污染特征

125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水土污染特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周雨田摘要:中国水土污染正面临着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不断扩展和污染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水土污染防治迫在眉睫。
本文根据“江汉平原水土污染监测”项目的野外调查工作与120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样品的分析成果,结合环境地质条件和地表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与地下水水质标准,分析论证了江汉平原四湖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污染特征及其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和自然污染途径。
关键词: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污染特征;污染途径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5-0125-0006一、前言大地涵藏万物,孕育生命,被誉为人类的母亲。
但是,近年来,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地不断遭到各种污染的伤害,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形势日益严峻,水土是人类立命之本,中国人均耕地、淡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1/3,而且还面临着盐碱地、风沙土、土壤和淡水污染加剧,污染分布面广,损失巨大,污染事件频发,污染现状不清,防治基础薄弱等问题,农产品质量告急已是不争的事实,仅仅因水土污染防治不力、环境监管乏力,导致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直接遭受水土污染之“痛”,水土污染防治已迫在眉睫。
通过参加由湖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大队组织实施的“江汉平原水土污染监测”项目的野外调查工作,介绍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特征、污染途径,为完善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监测网络建设、监管系统建设、水土污染预警与应急预案、加强水土污染防治技术攻关起到借鉴作用。
二、自然地理地质条件(一)自然地理与水文气象江汉平原四湖(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地域包括荆州市的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监利县、洪湖市和石首市的一部分及荆门市的沙洋县、潜江市一部分组成,面积为11547.5km 2,地处长江中游荆江北岸,汉江及其东荆河以南地区,为江汉平原腹地,介于东经112°00′~114°00′、北纬29°21′~30°00′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含监利)水患与城镇发展近年来,江汉平原在明清时期的迅速崛起和同样迅速的人地关系失衡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自然灾害尤其是水患的成因、基本状况、影响以及相关的理论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勾勒出江汉平原水患的基本轮廓,在许多方面有相当精辟的见解,为后来者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背景和基础。
[1]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在水患肆虐的江汉平原,城镇发展所受影响及其特征。
一、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城镇发展的基本状况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从长江下游向西逐步推进,江汉平原在雄厚的垸田农业基础上,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一跃成为全国转运贸易的枢纽。
在此过程中,江汉平原城镇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那些最初因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形成的县(州)城逐渐成为集政治中心、商品集散地、手工业中心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地区性政治、经济中心。
同时,在县(州)城的周围以及河口等便于船舶停靠的地方逐渐形成新的以经济功能为主体的市镇,它们大多以转运贸易起家,同时兼顾周围地区的日常需求。
对于这些城镇来说,四通八达的河流就是它们的生命线,这一点在城镇的布局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以江汉平原16个县(州)城为例,它们中有9个分布在长江两岸,占总数的56%,其余的分布在汉水及其支流的两岸。
商业市镇也无一例外地分布在大大小小的河流两岸,其影响范围由河流的大小和市镇自身的位置决定,一般来说,处于长江、汉水沿岸或是几条河流交汇处的城镇,其辐射范围广,发展潜力大,因而发展速度快,规模大。
江汉平原这种密度较高、集中于河流两岸的城镇分布格局既是因商业发展的需求而形成的,同时也是商业发展的支柱,这些级别不同、功能略有差异的众多城镇散布在整个平原,在明清时期呈现出生机勃勃、兴旺发达的景象。
在明清时期,尽管商业在城镇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对于县(州)城来说,政治功能仍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在政府拨款大力维护的城墙内,有大量坛庙、官衙、公署、仓库、监狱等建筑,政府在地方的各级行政、军事、文化代表就驻扎在这里,从地方官员到下级皂隶,以及由此产生的供应他们日常各种需要的人员,其数量在这类城市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属于城市中的特权阶层。
为了加强基层统治的力度,历代政府常常不遗余力地修筑城墙,进行各种基础建设,虽然他们的本意只是保护自己的基层权力中心,但这些努力在客观上扩大了城镇规模,提高了城镇的防御能力(包括防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城市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与县(州)城相比,分布在江汉平原上的市镇,它们的经济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江汉平原经济发展的活力有相当部分是从它们的发展中体现出来的。
以长江沿岸最繁荣的市镇——沙市和汉口为例,沙市在明隆万时期已是“蜀舟吴船,欲上下者,必于此贸易,以故万舫栉比,百货灯聚。
”[2]到明末更是“列肆则百货充韧,津头则万舫麟集”[3],其附近的荆州府治江陵城虽然商业也比较发达,但许多日常所需的物品仍要依赖沙市的供给。
此后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兵灾战乱,沙市一时萧条不堪,直至清中期,它又重新崛起,恢复了往日客来商往,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汉口崛起比沙市略晚,它的发展历程在江汉平原城镇中具有代表意义。
明初,汉口还是一个不起眼的荒洲,成化年间汉水改道,由郭师口汇入长江,汉口凭借江汉汇合的有利地势,逐渐成为该地区的商业中心。
从此,除了战乱年代,汉口始终保持着商业巨镇的地位,商贾云集,百货辐凑,有诗云:“北货南珍藏作窟,吴商蜀客到如家。
”[4]汉口作为以转运贸易起家的市镇的代表,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货物和商行,是内地货物的一大集散市场,其中最著名的商业种类有八种,号称“八大行”。
在商品集散的同时,各地商帮也汇聚汉口,一展宏图。
汉口成为华中地区第一大商业市镇而享誉全国。
除了这些商业巨镇外,江汉平原还有大量中小市镇,它们大多以一个较大的城镇为中心,辅以较小的镇、市,形成小型城镇网络,在附近的农村地区和大型转运贸易口岸之间担负着中介作用。
在清代同治七年的《松滋县志》中曾详细记载的以松滋为中心的小型城镇网络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夫松滋亦上下通津也,长江万里而遥,蜀舶东下,吴帆西上,估客有无懋迁,连樯接舳,必停泊于斯。
而朱市以下,濒江圜 ,各有内河以通货贿,善贾者越堤易 ,一叶轻驶,布帆安稳。
一邑之中,西则竺园市,南则磨盘洲,东北则新场 市,回环往复,道皆四达。
远言之,由是越公、石,历安、华,或泛洞庭以及吴、越、闽、广,惟其所适,转移之间,推行尽利。
在道光壬辰以前,川渎安澜,民物殷阜,商旅鳞集,如朱市之棉、草坪之丝,夏秋数月间取修约百万缗,虽沙津、汉渚无得而逾焉。
”[5]像松滋县这样的情况在江汉平原决非少数,几乎所有的大型城镇的周围都可以找到这些活跃的小城镇的痕迹。
汉口、沙市这样的大型市镇自不必多言,即便像京山这样商业贸易不甚发达的地区,在距县城东北60里,大小富水汇合处的宋河镇,因水路与汉水相连,交通便利,每年都有商人从汉口来这里收购土特产,数额亦高达钱十几万缗。
[6]可以说,明清两代江汉平原的城镇在便利的水运条件的基础上基本上形成了有效的梯形网络,其辐射范围涉及到长江上游、下游以及中部、南部诸省,是当时全国商业及城镇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水患对城镇建置的影响明清两代,江汉平原频繁的水患难以避免地制约和影响了当地城镇的发展。
城镇建置一次又一次遭到破坏是其最明显的外在表现,其极端形式就是整个城镇毁于水患,这种灾难性后果的罪魁祸首一般是特大洪水。
以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为例。
当年六月二十日(农历)荆江段的万城堤溃决,洪水冲开荆州府治所在地江陵城的西北两座城门,城内满汉两城、文武衙署、兵民房屋以及仓库、监狱俱被淹没,人员伤亡惨重,城市遭到彻底破坏。
[7]其后,政府耗资近百万,前后耗时近3年才使该城焕然一新。
[7]作为府治所在,又有八旗驻扎,显然江陵城在受灾后得到了政府较多的关注,且当时清朝国力强盛,有能力调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重建工作。
与之相比,位于江陵下游的公安县城在洪水面前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迁徙到附近的冈阜上。
据记载,公安县城从孱陵街迁至二圣洲,又迁至油河口,大约在明崇祯七年(1634年)左右迁至祝家冈,此后的170年相对比较稳定。
到了道光十年(1831年),城市又为洪水所累,直到四十四年后再次迁徙才略得安宁。
[8]当然,类似公安县这样一再迁徙的情况只是少数,大多数遭到致命打击的城镇仍然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从一些记载来看,这些城镇在洪水洗劫之后,其破坏程度也是相当惊人的。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汉江几处同时溃堤,洪水直冲入钟祥县城,一夜之间,城内竟水深丈余。
[9]石首县城在道光十二年、二十四年、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洪水为患,尤其是后两次江堤溃决,以至于城中建筑物十之八九毁于水患,因当时政府与民间都是财穷力尽,到同治年间都没有完全修复。
[10]沔阳州商业繁华地区之一的沙湖镇在1831年也遭受了类似的灭顶之灾,据记载,当时镇内水涌浪翻,镇中最高处也只剩下一线之地。
[11]即使排除这些记载中的夸张成份,这些洪水的后果也极有可能是毁灭性的。
除了特大洪水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外,一般年份的洪水以及渍涝、河道冲刷也会给城镇建置带来一些破坏性影响。
一般洪水对城镇建置的影响与特大洪水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只是程度较轻,发生频率更高。
渍涝与河流冲刷是水患的另外两种表现方式。
与洪水相比,它们的影响往往要经过长时段的积累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起始阶段容易被人们忽视。
江汉平原的城镇基本上都位于低洼的湖区,渍涝现象一直比较严重,如果城镇排水不畅,就会引发渍涝灾害。
在《监利县志》中有一段非常生动的记载:……城圮而濠堙,圮者当缮缉,而堙者未利导。
居民檐溜沟勺,皆集于西南洼中,城内外至有沉灶产蛙者,民不得已,决两堤为坎,瘗板以空其中,为水道。
形家每咎之,后亦以江水环堤,沁入空中,将有涓涓不塞之忧,乃复囊土为实,而城内外之病潦者如旧,如是者又六七年……方逆氛,滨江居民鲜少,城中潦水没胫。
[12]这种灾害形式虽然很少造成人员伤亡,但给城镇的日常运作带来许多不便,而且建筑物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而容易造成坍塌。
此外,渍涝的影响常常因洪水、暴雨而突然加剧。
乾隆初年,荆门州的州城由于排水管道淤塞,城内之水不能及时疏通,城墙及城内建筑长期浸泡在水中,稍遇水涨就有几十处坍塌。
[13]钟祥县城的渍涝就更加严重,动辄西、南二禁门就泡在水中,甚至十几日都不能退去。
[14]河流冲刷的结果更具有长期性,常常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才能为人们所察觉。
以滨临长江的汉阳县为例,大约在明中期的方志中还记载了县城朝宗门距江岸几十丈,其间有民宅、水井,空地尚可骑马。
而南纪门外从江岸到城墙有500多丈,江中沙洲成为商业聚集区。
但嘉靖以后,河流冲刷,江岸崩塌。
至明末清初,城墙与江水之间的距离不过几丈,而到了同治年间再编县志时,南纪门已沉入江中,江水直逼城墙。
[15]为了抵挡这种日积月累的冲刷,几乎所有的城镇都在沿河地段修建了护城堤,但是像汉阳县这种情况,可以证明护城堤的作用也许并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程度。
渍涝、河流冲刷与洪水之间有紧密关系,洪水会加重前两者的破坏能力,而前两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后者影响的一种延续。
洪水泛滥、无节制的围垦常常会带来河道淤塞、河口变更等后果。
对于江汉平原的城镇,尤其是对以河为命、因河而生的商业市镇而言,这往往意味着两岸市镇的衰落甚至是消亡。
同时,在新的河道、河口附近交通便利、易于船舶停靠的地方,发展起新的市镇。
江汉平原商业市镇的这种此消彼长现象在明清两代非常突出,比比皆是。
石首县城西南的米市在街市崩坍以后,就迁往附近的黄金堤进行贸易。
[10]汉阳府市镇的变迁更加典型,唐宋时集于南市,到明初改在金沙洲,明中期以后,汉水改道,在江汉二水新的交汇处兴起了长江中游第一大镇——汉口。
[16]这种有河则有市、无河则市亡的情况从某种角度上解释了江汉平原商业市镇兴衰不定、浮沉无常的现象。
三、水患对于城镇功能的影响城镇的功能主要有两种: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
在水患频发的江汉平原,随着城镇基础设施和大量房屋被摧毁,城镇功能也受到沉重打击。
首先是政治功能遭到削弱。
在洪水洗劫城镇时,行政权力所在地即官衙、廨署、监狱、仓库亦不能幸免,有些甚至被迫废弃。
钟祥县的城守营千总署在道光年间在洪水的一再侵袭下变为一片废墟,[17]而安陆府署大门外在洪水期也经常是水深数尺。
[14]类似情况在江汉平原许多城镇都存在,这使得政府在维持社会秩序、进行救灾等方面的能力大为下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行政组织的混乱,明清两代许多官员都认识到这一点。
康熙年间,官员郭徽祚指出:“兹城者,仓库之所守,万民之所趋,官司之所宅,击柝御暴之所籍者,而竟视其崇墉之岌岌焉若崩,女墙之严严焉如坠,而莫为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