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刷题本: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选择题50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刷题本: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选择题50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刷题本: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择题50题1.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

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

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了决策机密B.强化了专制皇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D.适应了军务需要2.宋代谏官的职责是每月要向皇帝报告一次,称为“月课”。

他们可以把平时随便听到的一点情况就向皇帝报告,无需证据确凿,若奏弹不实,谏官不必受到惩罚。

如果御史台的谏官上任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罢作外官或罚“辱台钱”。

该规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致使皇权达到顶峰B.助推谏官分化相权C.助长谏官滥用弹劾权D.导致地方权力过度削弱3.宋太祖曾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

人命至重,姑息藩镇,当若是耶?”针对这种现象,他所采取的措施是( )A.设枢密使管理军事以分割宰相的权力B.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C.各州公文须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4.《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

”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说明了(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内阁权力扩大,拥有决策权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D.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5.一些西方人认为,在中国古代,道德、宗教、习俗以及法律往往难以分清,行政与司法也是同样。

这一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 )A.人治社会的一般特征B.统治者忽视思想建设C.政教合一的统治方式D.坚持“以德治国”理念6.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立枢密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

直通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练)

直通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练)

2020直通高考——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精练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解析版)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国史纲》记载:“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

”材料反映的是A.分封制B.城邦制C.郡国并行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一个王室”、"宝塔式的几级封君”、"一个地域的世袭统治者",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材料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故A正确;中国古代没有经历过城邦制,故B不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所述不符,故C不正确;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不正确。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

故选A。

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B.嫡长子拥有继承权C.严格的等级关系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C【解析】据材料“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特点,故D项错误。

2020高考历史二轮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20高考历史二轮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D.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只是部分贵族不再掌行政实权,故A项错误;材料
体现的是战国行政权赋予群体的变化,而非官吏选拔制度,故B项错
误;材料无法体现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部
分地方行政官员直接由君主任免体现了君主集权,故D项正确。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 命题角度3 命题角度4
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这说明周代
()
A.天子具有绝对权威
B.祭祀仪式非常严格
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D.注重维护亲疏贵贱
答案 D
解析 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说明周朝的贵
族都有宗庙,不能说明天子的绝对权威,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庙制而
不是祭祀仪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庶人无庙”和“宗庙则被毁弃”可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命题角度1 命题角度2 命题角度3 命题角度4
-18-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6.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
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
吏。这说明战国时期( )
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
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
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高考真题体验
典题演练提能
-19-
7.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 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召公、周公二相行政, 号曰‘共和’。”司马迁在此沿用了西周史官这一段纪年,并以公元前 841年作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端。材料主要说明( ) A.司马迁所依据的是第一手史料 B.贵族共同协商执政以应对危局 C.周召共和开启了共和制的开端 D.贵族干预政治表明分封制崩溃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doc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doc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材料主要表明当时A.“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B.诸侯国争霸战争接连不断C.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D.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解析选C 材料的意思是郑庄公不但不履行诸侯的义务,没有定期朝觐周天子,甚至还打伤周天子,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表明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故C项正确。

2.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

”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A.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B.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C.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解析选B 西周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并非依据姓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姓代表共同的血缘关系,氏区别血缘亲疏,而共同血缘及血缘亲疏是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姓氏的来源及作用,与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晋升制度无关,故C、D两项错误。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所谓“天”就是天理C.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D.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解析选C 材料所述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任天者定,可以防止贵族权力争夺引起的纷争,维持贵族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争乃不生,故C项正确。

4.2019·扬州质检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轮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C.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解析选B 西周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秦朝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主旨相符,故B项正确。

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解析)

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解析)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01.(年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名师点睛】“宗法制及其影响”是浙江高考常考查的一个基本知识点,本题是以选择支还带有有一定的文言文,这样使题目显得古香古色,很有可读性,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宗法制及其影响)非常精准,并且四个选择支中均采取了文言文形式,可谓是短小精悍,题目不难,但所要考查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提高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掌握的“准确度”。

02.(年江苏卷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 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0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思维导图】【考点梳理】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1.皇帝制度:秦始皇创立,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2)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完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起草、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

(4)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明: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6)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1.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地方行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

2.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4.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

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1.选官制度的演变2.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2016-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版含解析)

2016-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20年】1.(2020·新课标I)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

故选D2.(2020·新课标I)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 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 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 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

故选B。

3.(2020·新课标Ⅱ)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

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 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难点突破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难点突破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难点突破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难点突破含解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

2.“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

”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D.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答案】D3.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

这说明战国时期( )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 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D.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不符合史实,项;“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与材料信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不A排除.项;据材料可知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的C符,排除B项;“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与材料不符,排除正确。

是国家官吏,可见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故D.清代有科举功名者服饰不同于常人:秀才在冠帽上别一枚纯银簪;举人或进士则戴纯金簪;进士出4)身的官员擢升到高级官位时,他的金簪会添上花纹,镶嵌珍珠、宝石。

这反映出清代(.科举制度造成社会等级森严A .理学思想决定社会价值取向B .科举出身者具有荣耀的地位C D.社会阶层固化削弱思想活力C【答案】)根据以下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5.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影响(1)对当时的影响①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

③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2)对后世的影响①中国封建王朝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注重家庭关系,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③“尊宗敬祖”“认祖归宗”“寻根祭祖”风俗,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2)消极影响①传宗接代观念,重男轻女思想。

②等级观念严重。

③宗族派别观念严重,容易产生家族本位、人情关系和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违背,影响国家的政治建设。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周天子的王位以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

在诸侯领地内,诸侯的爵位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卿大夫之下分封士,这样就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的稳定。

(3)从范围来看,分封是国家内部,宗法是家族内部。

分封制和宗法制就像一个同心圆,将国和家联系起来——政治上是君臣,血缘上是兄弟,贵族分享国家权力,并在贵族内部继承权力。

天子的地位——天下共主和家族领袖。

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和神权结合。

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行为,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来决定,依据上天的意志治理国家,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2)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是早期政治制度体系的核心,族权和政权紧密结合。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逐渐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用分封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用世卿世禄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这种制度体系,以西周最为典型。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中央集权程度较低)。

无论是商朝的方国,还是周朝的封国,自治权都很大,天子的身份只是“共主”,对诸侯下属的领地并无实际的统治权。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不同点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系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建立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共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及其历史作用1.转变(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2)官僚政治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2.历史作用(1)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

(2)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2.评价(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及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影响1.特点(1)演变过程上,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影响(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派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作用。

比较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推行时代推行于西周,春秋时期走向瓦解春秋战国时期至元建立前确立于元朝地方和中央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正确认识明朝内阁制度1.内阁没有行政权: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长官。

2.内阁权力来自皇权: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

3.内阁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票拟必须符合皇帝心意,票拟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5.一般认为皇帝辅臣并非宰相,理由有三:(1)首辅、辅臣有议政之权,而无监督百官之权,更不能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工作。

(2)辅臣们草拟的诏谕(即所谓“票拟”)能否生效,完全取决于皇帝“批红”签字。

(3)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皇帝让司礼监太监代行“批红”之权。

辅臣不光要揣度皇帝之意而行事,更要处处受太监的制约。

这都是承担秘书、顾问工作的辅臣们与百官之首的“宰相”的巨大区别。

所以说,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

军机处的特点1.简: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人员精干。

2.速: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后直接交相关部门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办事效率较高。

3.密:地处宫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机密性能强,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4.军机大臣全为兼职,由皇帝临时任命,没有制度上的保证,军机处始终不是正式部门。

1.《尚书大传》说:“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

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

”材料反映了()A.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B.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C.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D.封地是诸侯世袭的私有财产【答案】B【解析】材料介绍采地与分封制的关系,没有反映出分封制的思想基础,故A项错误;“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可知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故B项正确;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封国唯一的继承人,故C项错误;封地由诸侯世袭,但其所有权归国君,不是诸侯的私有财产,故D项错误。

2.周代的礼制规定:(祭祀祖先时)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士甲三鼎或一鼎。

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甲三鼎或一鼎。

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A.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B.反映了社会的转折变革C.折射出了王侯关系的变化D.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鼎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是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材料中“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反映了政治等级秩序被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政治上的变化而不是社会的转折变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分析得出,到了东周诸侯与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反映了王侯关系的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3.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

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答案】B【解析】太尉掌管军事,秦始皇为了由自己掌握军事权,这一职位并未实授,故B项正确;秦朝“焚书坑儒”烧毁的是《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经》《尚书》,记录秦的历史的史书未遭焚毁,故A项错误;根据史书记载,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这并非后世的猜测,故C项错误;秦始皇没有任命太尉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秦朝统治时间短,而是为了让自己掌握军事权,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