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10课蜀道难教学案苏教版必修420180127152
《蜀道难》课堂教学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课堂教学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蜀道难》课堂教学详案一、导语设计: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中有这样几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大家知道说的是谁吗?他就是诗仙李白。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杰作《蜀道难》。
二、教学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板书: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艺术特色)三、教学重点: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难点:背诵《蜀道难》。
五、教学过程:1、整体感知。
诵读:唐诗的美是读出来的,诵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审美的过程。
学习《蜀道难》我们就从诵读开始。
①个别诵读,由三位同学来完成整首诗的诵读;范读,调动学生的探知欲,激发学习热情;齐读,感受诗人奔放的情感。
诵读第一段:《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诵读第二段: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诵读第三段: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更正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②示范诵读:《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读出一种爆发式的激情,如平地一声惊雷。
奠定雄放的基调)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蜀道难教案1苏教版必修4 教案

《蜀道难》乐府古题。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5).“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6).“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见《非常学案》P23页
三、诵读课文
诵读提示: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
回顾李白的有关诗句
诵读课文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和句子节奏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语文《蜀道难》的教案(精选5篇)

•••••••••••••••••语文《蜀道难》的教案(精选5篇)语文《蜀道难》的教案(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蜀道难》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蜀道难》的教案篇1一、课文悟读《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
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二、亮点探究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探究学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蜀道难教案(苏教版必修)

蜀道难教案(苏教版必修)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3.了解李白的放达。
教学重点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欣赏散文化诗句。
教学难点诗歌内容的鉴赏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学生朗读,指出作者。
……李白2.回忆李白诗中的一些名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简介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4.教师补充:“诗仙”来历,源自他写《蜀道难》。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
他的命运开始于漫游,也结束于漫游。
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加上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因此不到三年就被赶出了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蜀道难》写于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
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当时著名诗人贺知章前往探望,首先见到了《蜀道难》,赞叹不已,连连称赞说“谪仙呀谪仙!”后人就开始称李白为“诗仙”。
纵观李白的诗歌创作,浪漫俊逸,豪放自然,尤其是他善于想象和夸张,使诗歌气势磅礴,后人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关于这点我们已经在已经学过的诗句中感悟到,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蜀道难》,再来感受他这种恣肆汪洋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他寄托于其中“济世救民”的思想。
《蜀道难》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

《蜀道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李白诗歌的雄浑、豪放的诗歌风格;2、通过诵读,品评赏鉴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三、教学难点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四、教学环节整体感知风格(诵读蜀道之难。
)五、教学过程第一学时一、导入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提问] 看到什么我就一定会知道他写哪位诗人?[明确] 酒和剑。
李白。
这首诗就叫《寻李白》。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他仗剑行天涯,抚剑夜吟啸。
[提问] 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谈。
[参考] ①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
给人感觉非常豪放,他说的东西看了以后让人过目不忘。
②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斜着浪漫主义的激情。
李白的有些诗歌在我们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李白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激情。
我们欣赏李白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
[小结] 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蜀道难》。
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感受诗风。
1、听、读课文。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字词的读音。
另外,把你预习过程当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划下来。
(录音播放)有没有感受到刚才我们同学说的对李白诗歌固有的印象?我们说,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沉郁顿挫的。
蜀道难-苏教版必修四教案

蜀道难-苏教版必修四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蜀道难》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2.了解唐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情况;3.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了解《蜀道难》的战争背景和文学创作背景;2.讨论《蜀道难》中的人物形象及文学手法;3.探究《蜀道难》诗歌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分析《蜀道难》所体现出来的时代背景和情感因素;2.理解诗文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3.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1.课前学生预习;2.课堂授课;3.配合PPT进行讲解;4.班内学生互动交流;5.课后留作业。
五、课时安排本教案课时为2课时。
时间内容第一课时1. 介绍《蜀道难》的背景以及时代背景;2. 详细阐述《蜀道难》中的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
第二课时1. 探究《蜀道难》的文学手法和情感因素;2. 探究《蜀道难》的诗歌意境和文化内涵。
六、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背景介绍1.唐代时期的交通运输概述;2.“蜀道难”事件的历史背景;3.塞上风光的描写。
第二部分: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1.文学手法的分析,如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2.人物形象的分析,如李白、唐玄宗等;3.《蜀道难》的文化内涵,如“四万八千一零五”、“两岸猿声啼不住”等。
第三部分:情感分析1.《蜀道难》的情感因素,如孤独、惊险、不安等;2.《蜀道难》的人生哲理,如“天生我材必有用”、“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等。
第四部分:意境分析1.《蜀道难》的意境分析,如“千里蜀道一马平川”、“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等;2.讲解《蜀道难》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七、教学评价1.以口述的形式让学生简单总结本次课讲解的内容;2.布置相应的课后习题,课后进行集体讨论;3.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肯定。
高中语文专题三《蜀道难》教案1苏教版必修4

一、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嚱(yixūxi)鱼凫(fú)秦塞(sai)萦绕(yíng)
石栈(zhàn)猿猱(náo)参(shēn)峥嵘(zhēngróng)
抚膺(yīng)巉岩(chán)飞湍(tuan)咨嗟(zījiē)
喧豗(huī)砯崖(png)崔嵬(wéi)吮血(shǔn)
2.关键字词:
二、课文感知。
1.听一遍名家诵读,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学生自读。
3.提问:根据课前预习和刚才对课文的诵读感知,你认为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学生思考,达到对课文的初步把握)
明确:雄浑、豪放
4、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必修4学案 第三专题 第10课蜀道难

陕川共商秦蜀古道(蜀道)“申遗”近日,秦蜀古道“申遗”联席工作会议召开,陕西、四川两省文物部门约定围绕此项“申遗”建立联合机制。
秦蜀古道是由关中平原通往成都平原的古道。
是陕西、四川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道路。
秦蜀古道交通系统主要由七条线路构成,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线路之一,是古代连接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的重要历史通道,是黄河流域文明与长江流域文明交融的文化通道,沿线分布有建筑、桥梁、道路、石窟、石刻遗存和地质、水文、生态等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众多文化遗产。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在会上表示,做好秦蜀古道文化线路保护和“申遗”工作,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742),供奉翰林。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
其诗语言清新自然,成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作品《静夜思》《秋浦歌》《望天门山》《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蜀道难》等。
评价唐代杰出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但现在基本赞同下面这种说法,即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初年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
1.古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近体诗形成前,它包括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蜀道难作者简介(一)背景链接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元年至天宝三年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1.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的诗体,产生较早。
古体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
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他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各体,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也比较自由。
从对仗来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全不用。
2.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Ⅱ.文化常识1.子规意象子规,杜鹃鸟的别名,又名蜀魄、蜀魂、催归、杜宇等。
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仿佛说“不如归去”,哀怨凄悲,动人肺腑,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星宿星宿是古代汉族民间信仰和道教崇奉的星神。
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合称)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
课文中“扪参历井仰胁息”中的“参”指参宿七星,蜀地为参宿的分野;“井”指井宿八星,秦地是井宿的分野。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言句式。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诵读课文第一部分(开篇至“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危.乎高哉危:形容词,高(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于:介词,比(3)西当.太白有鸟道当:介词,在(4)可以横绝.峨眉巅绝:动词,飞越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可以..横绝峨眉巅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或能够(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情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译文:蜀道难行,比登天还难。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上青天难”。
)环节二:把握文意4.开篇以三个蜀地方言叹词“噫”“吁”“嚱”领起,有什么作用?答:明确:开篇以三个蜀地方言叹词“噫”“吁”“嚱”领起,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5.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答:明确: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于不经意间渲染惊心动魄的一幕,将蜀道开通之难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夸张地打碎了人们想顺利入蜀的梦想,用神话传说的奇异色彩,突出峨眉的奇险。
二、诵读课文第二部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动词,倒流(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3)青泥何盘盘...何:副词,多么盘盘:形容词,曲折盘旋的样子(4)扪.参历井仰胁.息扪:动词,摸胁:动词,屏住(5)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副词,徒然,空(6)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副词,只是7.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上:名词作状语,在上面回:使动用法,使……回转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愁: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3)问君西.游何时还西:名词作状语,向西(4)雄.飞雌.从绕林间雄、雌:形容词作名词,雄鸟、雌鸟(5)使人听此凋.朱颜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色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译文:上面有迫使太阳神的六龙车载日而回的高峻的山峰,下面有波涛滚滚的回旋的急流。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译文:青泥岭多么曲折盘旋,走百步就要围绕山峰转上九道弯。
(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译文:只听见悲伤的鸟儿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鸟和雌鸟相随飞翔在树林之间。
环节二:把握文意9.“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两句是如何写出山势高危的?答:明确:诗人在这里运用夸张和神话传说直写山高,以“回川”之险衬托山势的高危。
10.作者是如何以青泥岭的曲折盘桓来写蜀道的高危难行的?答:明确:诗人着重就青泥岭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借助人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11.“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有什么作用?答:明确:诗人通过写在古树上哀号的悲鸟和月下泣血的杜鹃,渲染了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情状。
三、诵读课文第三部分(“连峰去天不盈尺”至结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连峰去.天不盈.尺去:动词,距离盈:满,足(2)其险也.若此也:助词,表舒缓语气,无实义(3)剑阁峥嵘..峥嵘:形容词,高峻的样子..而崔嵬崔嵬:形容词,高耸的样子(4)所守或匪.亲匪:不,不是(5)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吮:动词,吸(6)锦城虽云.乐云:动词,说(7)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感叹1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砯崖转.石万壑雷转: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翻转(2)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3)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向西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译文: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译文:一人守住关口,一万人也难攻破。
(3)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译文: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
环节二:把握文意1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答:明确: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诗人前两句先写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后两句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四、诵读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6.“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答:明确: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种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气势,有一唱三叹之效。
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因而这一主旨句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复沓的作用,同时对全诗感情的形成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路1.从教材中积累唐玄宗天宝初年,手持一把剑、一壶酒的李白第一次来到长安,在皇城脚下,在铺满黄金之地,寻找着自己的匡世之梦。
习惯用一双纯洁的眼睛来观照世界的李白,也用明净之心度量着长安,然而,一幕幕尔虞我诈的权势纷争就上演在诗人的眼前,一个个钩心斗角的故事就发生在诗人的身边……丑陋叠加着丑陋,敲打着李白敏感的心灵,让他伤心欲绝!借着酒气与剑气,诗人痛快淋漓地呼出:“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留下千古之绝唱——《蜀道难》。
李白道“蜀道难”“行路难”,却一直在走。
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们佩服。
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尊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
2.从历史中积累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
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在人生之路上,他顽强拼搏,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登上了辉煌的音乐殿堂。
3.从现实中积累13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6岁的王娟从此失去了双腿。
祸不单行,不堪压力的母亲竟投井寻了短见,随后父亲也离家出走,一直杳无音信。
可怜的她只能与70多岁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失去双腿后的王娟,并没有因为命运的不幸遭遇而悲观放弃。
她用坚强的毅力,以手代步,依靠双手撑着地一步一步地挪动,从小学读到初中,从高中考到大学,2015年9月9日,她“走”进了河南商丘学院的校园,迈向了人生新的起点。
4.从名言中积累(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2)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3)在荆棘道路上,唯有信念和忍耐才能开辟出康庄大道。
——松下幸之助(4)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们,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6)沿着别人的脚印行进并不困难,为自己开拓道路要困难得多,但也光荣得多。
——科拉斯(二)这样运用素材[精彩片段]鲁迅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是啊,世上的路都要靠人走出来,不同的人就走出了不同的路。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屈原所走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所走的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所走的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所走的路。
不同的人物,只因各自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才在自己的领域中有了卓越的贡献。
[领悟] 文段开头引用了鲁迅的名言,由此引出“世上的路都要靠人走出来,不同的人就走出了不同的路”的中心论点,接着用屈原、诸葛亮、文天祥等人的事例去证明,增强了说服力。
[精彩范文]①喜欢李白,喜欢那个“凤歌笑孔丘”的李白,喜欢那个“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喜欢那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
②与李白一起饮酒,是人生最快意之事。
③李白这颗诗星灿烂了一千多年,让他的“诗迷”们追了一千多年,也让当下的诗人们羞红了脸。
李白说:我喝的是酒,吐出来的是诗。
我说:我喝的是酒,吐出来的是饭菜。
李白仰天长笑。
④与李白饮酒,不能不提起诗;与李白论诗,不能不说起酒。
因为酒是李白心灵的慰藉,酒是李白诗作的源泉与动力。
酒杯一端,文思如泉,一口下肚,运笔有神。
在李白这儿,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
⑤李白年轻时也曾想弄个官做,他的知音贺知章推荐他当了大唐皇帝的秘书,可以经常见到皇帝李隆基,也经常能喝到皇帝赏的酒,有时还有洋酒,这让李白觉得当官的感觉还是挺美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