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落实《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提高我国船舶辅机本土化水平

落实《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提高我国船舶辅机本土化水平

e , h sa t l ic s e h r e i a in o u i a c i e u h a e k ma h n r 。ma n o r tt n.ma n y r t i r ce d s u s st e ma k ts u t a xl r ma h n r s c sd c c i e i t o f iy y y i r e p we a i s o i r e c n r l b e p th p o e lr o t l l i r p l .ma n av e t o t ls se .ma n olsa i z t n s s m .ee ,t e g p e w e oa c e i r e v le r moe c n r y tm o i r e r l tb l a i y t i o e t. h a sb t e n d me t r d c sa d to e ma e a r a o si p o u t n h s d b o d.a d tc n l g r rn r wig t e g p .I as u s f r a d t e me s r s c n e h o o wo k f a r n h a s t lo p t o w r h a u e y o o
me t h mmiso fS i n e n .t e Co s in o c e c .T c n lg n n u ty fr Na in l Dee s us fr r S t e srt gc p a n n r e h oo y a d I d sr o t a f n e p t o wa d h tae i l n ig f o o C O d n td d v l p n f s i b i i g a d s i q i me t Mai e a xl r c i e s t e l r e t s ci n i h p O r ia e e eo me to h p u l n n h p e u p n . d rn u i a y ma h n r i h a g s e t n s i i y o e u p n n n mb ra d k n .O h a i o n lzn h e eo me to e e c tc n lg f rn u i a c i — q i me ti u e n i d n t eb ss fa ay i gt e d v lp n fg n r h oo o i e a xl r ma 临 的 形 势 和 任 务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中国船舶工业拥有庞大的生产规模和雄厚的技术实力,在造船、船用设备、船用工程装备和船舶维修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中国的造船产能及产量居全球首位,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中国船舶工业主要集中在江苏、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船舶制造企业。

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推动船舶工业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绿色化发展。

中国船舶工业在具备传统优势的商船、渔船、工程船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也在高技术船舶领域实现了突破,包括核潜艇、驱逐舰、航空母舰等。

中国船舶工业的市场份额在国际船舶工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升,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中国船舶工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国内方面,中国船舶工业需要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和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同时,还需加强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升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在高技术船舶领域加速发展。

此外,中国船舶工业还要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未来,中国船舶工业需要加强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船舶工业是重要的能耗行业,发展绿色船舶和低碳船舶是中国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减少船舶排放和增加能源利用效率方面,中国船舶工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发展新能源船舶、推广船舶动力的绿色化和智能化等,实现船舶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将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高技术船舶领域将继续取得突破,包括核动力船舶、深海船舶等。

二是智能化和自动化将成为船舶工业的发展趋势,提高船舶的自主性能和智能化水平。

三是船舶工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将加快推进,包括船舶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海上物联网等。

四是船舶工业将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合作,打造船舶产业链的全球价值链。

综上所述,中国船舶工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推动船舶工业向智能化、自动化和绿色化发展。

国内船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国内船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国内船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国内船舶产业持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中国船舶制造业以其高质量的产品和竞争力,成为全球船舶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本文将深入分析国内船舶发展的现状,同时探讨未来的趋势。

一、国内船舶发展现状1. 增长势头迅猛:中国船舶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快速增长。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船舶制造国家,拥有数量庞大的造船厂和船舶企业。

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年产值占全球整体的三分之一以上。

2. 技术实力提升:国内船舶制造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

通过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中国船舶制造业在船舶设计、建造、设备制造等方面日益成熟。

一些国内造船企业已经具备了设计和建造大型油轮、集装箱船和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高技术含量船舶的能力。

3. 国际竞争力:中国船舶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中国船舶企业的产品广泛销往全球各地,尤其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中国船舶制造业在价格竞争和产品质量方面表现出色,为国内企业赢得了较高的国际声誉。

二、国内船舶发展未来趋势分析1. 环保意识提升: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对低碳、清洁航运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未来,国内船舶制造业将面临更高的环保要求和技术标准。

为了减少污染和烟雾排放,船舶制造企业将不断探索和采用环保型船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如LNG动力船和新型清洁燃料发动机。

2. 电子化和自动化:未来船舶制造业将趋向电子化和自动化发展。

船舶智能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提高船舶的安全性和效率。

例如,无人船、自动导航系统和无线通信技术等,将成为未来船舶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3. 船舶多功能化:未来的船舶将呈现多功能化的趋势。

为了提高运输效率,船舶设计将更加注重适应多种货物和运输需求。

集装箱船和多用途船舶将成为未来船舶制造业的热点领域。

4.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未来船舶制造业将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相结合。

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控制系统,船舶可以更好地进行优化运营和维护管理。

船舶行业发展趋势及目前发展情况

船舶行业发展趋势及目前发展情况

船舶行业发展趋势及目前发展情况1. 船舶行业的现状1.1 船舶行业的繁荣最近几年,船舶行业真是风生水起,像是被打了鸡血一样。

全球贸易越来越依赖船舶运输,大家都知道,货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少不了大海的帮助。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在扩大自己的船队,真是百舸争流,各显神通。

1.2 新技术的崛起说到技术,真是日新月异。

我们见过无人驾驶的船舶吗?没错!这可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现实中的一部分。

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新玩意儿在船舶行业中逐渐被应用,船舶变得越来越智能。

这种趋势就像是在给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大家都在争着追赶这股潮流。

2. 船舶行业的发展趋势2.1 环保与可持续性哎,环境保护这个话题可大了。

船舶行业也不能例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绿色船舶,减少排放,保护海洋生态。

想想看,谁还想在蓝色的大海上看到油污呢?各大船舶制造商也纷纷研发电动船和液天然气船,真是想尽办法让船舶走向可持续发展。

2.2 智能化的未来智能船舶的概念越来越流行,大家都在憧憬未来的航海生活。

想象一下,坐在船上,船自动导航,你只需要欣赏风景,喝喝小酒,真是美滋滋。

不过,虽然听起来很美好,技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是头等大事,谁都不想在海上遇到麻烦。

3. 行业挑战与机遇3.1 面临的挑战船舶行业可不是一帆风顺,挑战也是不少。

海洋环境的变化、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还有疫情带来的影响,都给行业带来了压力。

船东们可得小心了,得时时刻刻关注市场动态,否则可就要掉进“深渊”了。

3.2 迎来的机遇不过,困难往往伴随着机遇,谁说船舶行业就不能在逆境中成长呢?正因为有了这些挑战,行业才会更加强大。

想想看,科技的不断进步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绿色环保的船舶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实,机遇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用心去发掘,未来可期!。

总之,船舶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变革。

就像老话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希望大家都能在这片蓝色海洋中找到自己的航向,扬帆起航,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情况

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情况

"十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我国船舶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造船大国。

未来五到十年,国际船舶市场仍将保持兴旺,世界造船产业正加速向我国转移,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壮大船舶工业实力,为船舶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国船舶工业将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对船舶工业给予了高度重视。

2004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努力成为世界造船大国,还应树雄心、立壮志,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

温家宝总理、黄菊副总理也多次指示要研究提出支持船舶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作为船舶工业的行业管理部门,国防科工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制定和实施行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和促进船舶工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十五"船舶工业发展情况"十五"期间,我国船舶工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显著提高,产业规模和素质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造船总量增长两倍,手持订单翻了两翻。

2005年我国造船产量达到1212万载重吨,比2000年的346万吨增长了两倍以上。

特别是近3 年来,年均增速达45%,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2005年年底全国手持船舶订单达到3963万载重吨,比2000年底的939万吨翻了两番。

无论是以载重吨计算,还是以修正总吨计算,2005年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都超过了日本。

第二,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国际竞争地位显著提升。

2005年我国造船产量占世界份额以载重吨计达到17%,以修正总吨计已超过20%。

从2003 年起,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年底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都已全面超过欧洲造船国家的总和,与日本和韩国的差距大幅缩小,主要客户群已由中小船东转变为世界著名大船东。

我国已经进入世界造船业第一方阵,成为国际主流造船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船舶 工业 是 为 水上 交 通 、海 洋开 发 及 国 防建 设提 供 技 术装 备 的现 代 综 合性 产 业 ,是 军 民结 合 的战 略性 产 业 ,是 先 进装 备 制造 业 的 重要 组 成 部分 。进一 步 发 展 壮 大 船 舶 工 业 ,是 提 升 我 国 综 合 国 力 的 必 然 要求 , 对 维护 国家 海 洋权 益 、加 快 海洋 开 发 、保 障 战略 运 输 安 全 、促 进 国 民经 济 持 续增 长 、增 加 劳动 力 就业 具 有 重 要意 义 。
1 6
船舶标准化工程师
2 / 0 3 1 2
依 然具 有劳 动力 、技 术 、资 本 、市场 等综 合 比较 优势 , 承 接世 界 造 船 中心 转 移 的大 趋 势 没有 改 变 ,我 们 完全 有 条件 推 动 船舶 工 业 再 上新 台 阶 。另 一 方 面 ,国 际金 融 危机 影 响 深远 ,世界 经 济 增长 速 度 减 缓 ,全 球 船舶 运 力和 建 造 能力 过 剩 ,造 船 市场 有 效 需 求不 足 ; 需求 结 构 出现 明 显变 化 ,散 货 船 等 常规 船 型需 求 乏 力 ,高 技 术船 舶 和 海洋 工 程装 备 需 求相 对 旺 盛 ; 际 海事 新 国 标 准 、新规 范 频 繁 出 台 ,船 舶安 全 、绿色 、环保 要 求 全 面提 高 ,先 进 造 船 国家 加 强技 术 封 锁 ,不 断构 筑 技 术壁 垒 ; 界 造 船 竞争 格 局 面 临深 度 调整 ,市场 竞 争 世
R :01 最 数 显 21年 舶 业 售 入 从21年 , 2  ̄1 1年 新 据 示, 5 船 工 销 收 要 01 的7 3 ' ] 2 0 2 f  ̄ 7 U2 0{ , : ,0 10  ̄ 21 21年 复 增 率1. 我 前1家 船 业 船 工 全 总 的 重 从21年 : 02 05 均 合 长 3 %; 国 0 造 企 造 完 量占 国 量 比 要 01 — 5 的4. 高 0 上; 舶 套 销 收 要 前82 元 高 , 0 元, 0221 : 7 %提 到7%以 船 配 业 售 入 从目 5 亿 提 到3 0 亿 21 05 7 0 — 年 复 增 率3. 海 工 装 收 要 目 0' 均 合 长 7 %; 洋 程 备 入 从 前30Z 0 f  ̄ U, 0 元 上,0221年 : 0 亿 以 21—05 20 均 合 长 0 %, 际 额 从 前7 高 0 上; 舶 口 要 目 1 亿 元 高 : 复 增 率6. 国 份 要 目 %提 到2%以 船 出 额 从 前48 美 提 7

船舶与海运行业2024年工作计划

船舶与海运行业2024年工作计划

售后服务:提供 完善的售后服务, 建立良好的客户 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
建立客户数据 库:收集客户 信息,进行分
类管理
客户满意度调 查:定期进行 客户满意度调 查,了解客户
需求
客户服务:提 供优质的客户 服务,提高客
户满意度
客户关系维护: 定期与客户沟 通,维护良好
的客户关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关键绩效指标(KPI)
0 1 船舶运营效率:提高船舶利用
率,降低运营成本
0 2 海 运 服 务 质量:提高 客户满意 度,降低投诉率
03
安全管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
率,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0 4 环 保 减 排 :降低船舶 排放,提 高环保水平
0 5 人才培养:提高员工技能水平,
降低人才流失率
挑战:环保法规 日益严格,船舶
改造成本增加
机遇:新兴市场 崛起,拓展业务
范围
挑战:市场竞争 激烈,价格战加

03
工作计划目标与重点任务
工作目标
提高船舶运营效 率
加强海运安全管 理
推进绿色航运发 展
提升客户服务质 量
重点任务
推进绿色航运发展
提升船舶技术水平
加强海运安全管理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提高船舶运营效率
02
行业概况与市场分析
船舶与海运行业概述
船舶与海运行业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船舶与海运行业主要包括船舶制造、船舶运输、港口服务等 船舶与海运行业受全球经济、政治、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 船舶与海运行业在2024年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
2024年市场趋势分析

中国造船驶向世界之巅——《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解读

中国造船驶向世界之巅——《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解读

记 者点评:不可 否 . 认 在船 型开 发上 , 中 国 舶工业 与 口 韩 、 等走进遣拈 国相 船 、 德 比奶 有不小 的差距 国内大型 企业. 中海 如
蕞 团、 中远集 团的集装 箱船 散 赏船等普通
威 等先 进造船 国家配套 设备不但 能 自 足还
有 量 出 口 日奉 和韩 国 自足 卑也 选 到
套 业发展规 划的编 制 . 加快船 舶配套 业 在 发 展的 同对 着眼j套产业 发展 的本土化 根据规 划 _一 五‘期间 发展船 舶 _ 配套业要 坚持有所 为 有所不 为 . 支持 重点 优 势产 品. 着力突破瓶 颈环节 . 运步培 育自
造船模式:决定船厂生产效率
光拥 有好的船 型迂不够 .用 什么模式 造船 也是 很关键 的一环 从某 种程度上
却行计退 埋 . 争人 嘏思
{我们 虚靠问 问 自 中国 的 舶配 套到 主 己 船
赢哪 儿出 7毛病'
船舶配套:实现产业共赢的保证
《 船舶工 业 甲 期规划》指 出 ’ 长 +一 五 ’期间我 国造船业 受船舶配 套瓶颈 制约 妁 问题会更加 突出。 对此 国防科工 委有关 负责 ^表示 有关部 门将尽 快完成 船 配 自
维普资讯
h wor e l d
市场份额 :中国造船登顶的基础
根据 《 船舶 工业 中 期发展 规划》 到 长 . 恕观产 抱惠剧扩 张的后 果。据 长三 角 堕 地 两省一市 造船业 的规划: 夸后 5 , 年 江苏造 船 产 毖 达到 7 万载重吨 , 将 0 0 浙江接迂 o 0 0
船 模式是 中 国由造船 大国走向连船 强 国的
由之璐 从纯技 术 面 而言. 层 上 转换和 建 立现代 造船懂 式并不难 ,可 中国在速 方 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交通部珠江航务管理局2007年12月12日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等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对促进劳动力就业、发展出口贸易和保障海防安全意义重大。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和科研体系健全,产业发展基础稳固,拥有适宜造船的漫长海岸线,发展船舶工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同时,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也为船舶工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我国船舶工业有望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当前,世界船舶工业正在加速向劳动力、资本丰富和工业基础雄厚的区域转移。

2006~2015年间,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抓住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及时承接国外产业转移,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船舶工业快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使我国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和强国。

第一章产业规划一、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一)2006~2015年间船舶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1、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加快船舶工业体制改革、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提高效率,增长效益。

要在发展和改革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调整存量资产和新建产能相结合,优化船舶工业组织结构。

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和搬迁、扩建等方式,整合产业资源,提高运行效益。

集中力量在环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区域新建、扩建一批大型造船设施,扩大造船能力,形成三个现代化大型造船基地。

培育具有较强产品开发、制造、营销能力和较高管理水平的大型企业集团,带动全行业发展。

3、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船用设备配套能力,增强船舶工业核心竞争力。

统筹利用产业外技术资源,增强常规产品优化、创新能力,培育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能力。

高度重视船用设备制造本土化,集中力量解决配套能力弱的问题,为船舶工业发展夯实基础。

4、“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拓宽船舶工业发展空间。

重点引进境外设计制造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和专业人才,有针对性地消除船舶工业的薄弱环节,充实产业发展力量。

鼓励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改善出口产品结构。

有条件的企业可到境外投资船用设备业,进一步融入国际化分工合作体系。

(二)船舶工业发展目标。

2010年,自主开发、建造的主力船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造船能力达到2300万载重吨,年产量1700万载重吨,造船年销售收入1500亿元(其中出口1200万载重吨,出口值120亿美元)。

船用低、中速柴油机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50万千瓦和1100台,基本满足同期国造船需求。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船用设备专业化生产企业,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按价值计算)达到60%以上。

船舶工业组织结构趋于合理,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三大造船基地初具规模,造船业与配套业协调发展。

船舶工业全面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化总装造船模式和企业管理信息化。

船舶修理(包括改装)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能够承担大型、多品种船舶修理任务,使我国成为世界主要造修船国。

2015年,形成开发、建造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能力,年造船能力达到2800万载重吨,年产量2200万载重吨,年销售收入1800亿元(其中出口1500万载重吨,出口值160亿美元),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

船用低、中速柴油机年生产能力分别达到600万千瓦和1200台,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的平均装船率(按价值计算)达到80%以上,大型企业集团建成船用设备国际营销服务网络。

骨干造船企业的生产效率达到15工时/修正总吨,3万载重吨以上常规船舶平均建造周期达到9个月,人均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00万元。

二、技术发展(三)要适应市场对船舶安全、环保、节能、舒适等性能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按照船舶大型化、高速化、智能化的技术发展方向,遵循“巩固优势、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全面提升”的技术发展方针,提高产品优化设计、开发创新和制造水平。

(四)密切跟踪研究国际技术发展动态,采取自主研发、中外联合设计、技术引进等多种方式,全面掌握市场需求量大面广的主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优化和设计技术,培育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

提高船用设备设计、制造水平,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增加品种规格。

(五)加强基础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增加技术储备。

建立船舶性能和结构数据库,开发船舶线型和综合性能快速优化设计系统,加强推进、操纵、减振、降噪和结构设计计算等技术研究,构筑产品开发平台。

(六)建立健全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标准体系。

适应国外船舶工业发展需要,及时制定、修订我国的技术标准。

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谈判、制定工作,推动我国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

近期要在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组织推出的散货船、油船共同结构规(CRS)框架下,抓紧研究建立我国同类产品的标准体系,推出我国的基本船型。

(七)注重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速推广现代造船模式。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产品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努力缩短造船周期,降低造船成本。

三、产品发展(八)以满足国外船舶市场的主流需求为目标,重点提高大型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主力船舶的市场份额,逐步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品牌化,使之成为我国船舶工业的主导产品。

(九)依托国重点需求,瞄准国外两个市场,采取引进技术、联合建造等方式,发展液化天然气(LNG)船、高速大型集装箱船、滚装船以及豪华旅游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逐步填补国空白。

(十)配合海洋资源开发,提高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制水平,向深水化、大型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

努力满足我国海洋管理需要,增强海洋调查监测和海洋执法管理等装备的研制能力。

(十一)适应我国水上安全、渔业、疏浚、防洪抢险和旅游休闲需要,大力发展救助打捞装备、远洋渔船、大型工程船和个性化游艇等产品。

(十二)有规划、有重点地支持船用设备发展,提高船用设备生产本土化水平。

优先发展船用动力装置、甲板机械等已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的产品,打造国际品牌;大力发展低速柴油机曲轴、船用大型铸锻件、锅炉、发电机组等对产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产品;加强对外合作,促进机舱、装卸和观通导航等自动化系统产品的本土化生产。

(十三)协同相关行业发展船用钢材、焊材、涂料、电缆等相关产品,保障船舶工业发展需要。

钢铁工业要结合自身发展,有针对性地实施技术改造,增加产品品种规格,提高船用钢材国自给率。

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可与钢铁、航运等相关产业的企业集团结成联盟,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生产组织现代化(十四)造船企业要积极运用现代管理技术,调整生产组织结构,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推行工种复合化和中间产品生产专业化。

(十五)三大造船基地的骨干船厂要率先推行现代总装造船模式。

按照专业化生产要求,建立板材、管材、电缆等大宗材料配送中心,努力实现船用材料定规格入厂;建立铸造、锻造、热处理和电化学处理工艺专业化加工中心,实现部件成品化入厂。

(十六)船舶企业集团和生产企业要尽快建立本级局域网络,普及信息化管理,对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库存、财务等生产经营环节实时监控,加强信息交流,提高管理效率。

企业集团公司要充分利用网络管理平台,集中采购生产资料,统一调配集团部资源。

(十七)建立开放的协作配套体系。

船舶工业要充分利用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等行业的技术优势和生产能力,培育一批专业化生产企业。

五、对外合作(十八)多层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

做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新造船协定的谈判工作,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船级社要积极参与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组织的技术谈判和交流,维护我国船舶工业的合法权益,做好散货船、油船的共同结构规(CSR)的协调、推广工作。

(十九)船舶研发机构要通过联合设计、技术咨询等方式研发新产品,掌握世界船舶工业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发展方向。

(二十)造船企业要重点引进消化吸收模块化舾装、高效焊接、切割等船舶建造关键技术和现代化造船生产管理技术,转换生产方式,提高建造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十一)积极引进境外先进船用设备制造技术,鼓励国际上有实力的船用设备制造企业前来投资。

船用设备骨干企业要加大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优势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大型船舶企业集团要统筹规划,建立船用设备国际销售和维修服务网络。

(二十二)鼓励境外公司在境建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船用柴油机及配套产品的专业研发机构。

(二十三)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到境外投资,收购、参股具有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专业设计公司、船用设备生产企业和营销服务网点,开展跨国经营。

(二十四)重视引进境外智力。

有条件的企业可聘请境外技术人才和职业经理人来华指导或参与企业管理,有实力的企业可在境外建立研发机构,吸纳当地科技人才。

六、重大项目规划(二十五)2006~2015年间,重大项目规划的重点是:1、新建、扩建以30万吨级以上船坞为代表的大型造船设施和船用低、中速柴油机生产项目。

重点建设以、、为主的环渤海湾地区,以、为主的长江口地区和以为主的珠江口地区的大型造船基地。

2010年和2015年前,规划新增造船生产能力分别为1300万载重吨和500万载重吨。

2、重点依托沪东重机股份公司、船用柴油机厂和船舶柴油机厂等三个低速柴油机生产企业,设备公司、船用柴油机厂、柴油机厂和新中动力机厂等四个中速柴油机生产企业,进行改造和易地扩建,提高低、中速柴油机生产能力。

2010年和2015年前,规划新增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能力分别为290万千瓦和200万千瓦,新增船用中速柴油机生产能力分别为700台和100台。

(二十六)环渤海湾地区。

结合、、等地区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部分企业搬迁,重点扩建造船重工、新船重工和渤海船舶重工项目,建设海西湾造船基地和中远旅顺造船基地。

2010年和2015年,环渤海湾地区的船舶建造能力分别达到900万载重吨和1100万载重吨。

(二十七)长江口地区。

结合地区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黄浦江部分船厂搬迁,重点建设长兴岛造船基地,扩建中远川崎船厂。

2010年和2015年,长江口地区的船舶建造能力分别达到900万载重吨和1000万载重吨。

(二十八)珠江口地区。

结合地区船舶工业结构调整,重点建设龙穴岛造船基地。

2010年和2015年,珠江口地区的船舶建造能力分别达到200万载重吨和300万载重吨。

毗邻地区重点规划建设造船项目。

(二十九)通过改扩建或异地建立分厂,适度扩大现有船用低、中速柴油机厂产能,使船用低、中速柴油机生产能力基本满足我国造船配机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