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_兰屿 ─ 逐渐消失的文化

合集下载

兰屿的介绍.

兰屿的介绍.

達悟族社會文化
達悟族的社會結構乃是同宗群居 型態,各項建築依其性質與功能而有 不同的分布地點,一般構屋都集中在 聚落裡面;豚圈及置柴架則在聚落的 外圍;船屋都建造在漁船出入的海灘 附近;管理水、旱田休憩用的小屋則 蓋在田埂邊。達悟族聚落,家屋毗鄰 而建,構成集中型的村落,村落中的 政治範圍是以父系世系群為基礎,而 表現在水渠灌溉系統和漁團組織上
下一張點一下
除了前述的火山地形景觀外,其四 周主要為河流沖積扇與崖錐堆積層, 更外圍則為最新之隆起珊瑚礁所圍 繞。山區稜線上之台地面則為較前 期之隆起的海階、隆起珊瑚礁或紅 壤層所覆蓋。
達悟族,
一般人也稱為雅美族,居住於台東外 海的蘭嶼島上。總人口數約四千多人,主 要有紅頭、漁人、椰油、東清、朗島、野 銀六個村落。由於地理隔絕,達悟族是台 灣原住民中較晚接觸漢人的一支。
蘭嶼的介紹 蘭嶼原住民 蘭嶼祭典
圖片
蘭嶼心得
蘭嶼介紹
蘭嶼位於台灣東南海域之太平洋上, 台東市東南方約90公里,北距綠島 約60公里,南臨巴士海峽,面積約 45平方公里。地形為丘陵起伏的島 嶼,最高點為紅頭山,標高548公 尺,為台灣東南方最大的離島。
蘭嶼全島幾乎都是由安山岩質的火 山碎屑岩及熔岩流所組成,局部夾 有粗粒玄武岩脈、角閃岩、閃長岩 和蛇紋岩等。島上的五個地形高區 ── 大森山、紅頭山、殺蛇山、青 蛇山及尖禿山,都還保存著原來的 火山地形,以及不同的火山岩和火 山產物,顯示其可能代表著不同時 期的火山噴發中心。
下一張點一下
下一張點一下
蘭嶼是個碧海藍天的地方,山明水秀, 讓人感覺很清晰。 雖然沒有去過蘭嶼,如果有機會去,還真想 去逛逛! 去參觀那裡的風景,了解些蘭嶼的生活作息, 認識些達悟族的文化。還有飛魚季。

【台湾.兰屿1】太平洋上的遗世明珠

【台湾.兰屿1】太平洋上的遗世明珠

就知道卖钱&9650;离开加油站往南不远就是前 文提到的馒头岩了。这附近的海域盛产热带鱼和 龙虾,却是兰屿达悟族人的禁忌之地,原因是这 里是昔日崖葬、海葬的地点,听一位当地的居民 跟我说,馒头岩这里暗流汹涌,尸体扔下去就会 很快消失不见。甚至还有鬼故事说,夜晚的馒头 岩会传来阵阵婴儿哭声„„&9650;离开馒头岩 继续沿路往南就是虎头坡了。虎头坡从这个角度 看才比较像虎头,真的站到上面其实还是看其它
难得的风光。此时的风超级大,站在那方寸之地 我很担心自己被一阵强风突然给吹下去。&9650; 恰逢一搜客船离港,我看着它像乌贼一样地先倒 着开出港口,再顺行远去。&9650;另一侧可以看 到远处海中的馒头岩。&9650;加油站后面看到一 艘废弃的拼板舟,虽然斑驳褪色但是对于我这个 观光客来说依然很有魅力,船身上的一道道裂纹 仿佛在讲述着海洋中古老的故事。&9650;兰屿的 一大特色就是随处可见的羊咩咩,这些山羊都是
中选出来的,所以各个景点的天气状况可能不尽 相同。&9650;从台东出发的时候天气阴沉,但经 过半小时的飞行抵达兰屿时,我却赶上了一个阳 光明媚的下午。民宿老板提前在机场等着我,看 到我提着行李一出来直接就跟我打招呼,一开始 我还在纳闷他怎么知道我长什么样啊,后来环顾 四周才发现,原来我站在一群原住民里那是非常 的显眼啊,认不出来才怪呢。&9650;兰屿当地的 原住民是达悟族人,属于海洋民族,他们有着黢
0c04f1a 易博
也算是比较热闹的聚落,餐饮、住宿很多,还有 一个小卫生所可以治疗简单的疾病。红头部落有 名的景点有八代湾、青青草原和龙头岩等岩石风 光,天气好的时候还能看到小兰屿。&9650;红头 部落的八代湾是飞鱼的故乡,也是在兰屿看海发 呆、下海嬉戏的著名景点。天气晴朗的时候,会 有人在海边戏水,或是站在路边看着远方的大海 发呆放空。 &9650;大海一望无际,虽然近在咫尺, 心却随着海平面远在天涯。&9650;八代湾对面的

高中语文_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课题《乡土本色》教学设计高一语文课标依据学习任务群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目标和内容 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

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但对真正意义的学术著作并未涉猎。

学术著作理论性比较强,读起来不如文学作品生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障碍,因此教师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理由两项: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提升阅读能力的需要。

学习目标1.略读文本,筛选关键词,概括每段大意,梳理全文基本思路。

(重点)2.精读文本,理解核心概念、重点观点,分析语言特色。

(重点)3.研读文本,联系现实探究文本的文化价值。

(难点)教学内容【环节一】阅读导入PPT展示: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问题导学:儿童“笑”什么?/如果是回城偶书,儿童还会“笑”吗?/明确:儿童一“笑”而过,但却折射出深刻的社会学知识。

我们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本色》后,你会找到答案。

【环节二】浏览全文,梳理思路学习任务:筛选段落关键词,概括段落大意。

要求:(1)浏览段落内容,用红笔在关键词上加着重号。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批注于段落之下。

(3)学习小组,代表展示。

示例:关键词:基层、乡土性、乡下人概括:点明社会乡土性,聚焦乡下人。

活动设计:16个段落,分发到各个学习小组。

/限时:5分钟。

/代表展示汇总:(1) 点明社会乡土性,聚焦乡下人。

(2)土气源自种地谋生(3)泥土为乡下人命根、神。

(4)土气只因不流动农业特征。

(5)乡下人黏着土地,定居为常态。

(6)乡村人口不固定。

(7)乡人空间关系:孤立、隔膜。

(8)乡下人多聚村而居。

(9)乡下人多聚村而居的三点原因。

(10)乡土社会地方性特征。

(11)乡土社会是“熟悉”的社会。

兰屿

兰屿

這就是我們所了解的蘭嶼與達悟族。許多年來,我們所處的臺灣島上雖然迅息萬變,但是我們「觀看達悟族」的角度與觀點卻依然沒有太大的變化。談起蘭嶼與達悟族,在我們腦海中浮現的多半仍是日本人類學者與博物學家,鳥居龍藏、森丑之助與鹿野忠雄等人在二十世紀初所「創造」出雅美文化的古典形象:一艘艘停放在曲折海岸線上造形均衡的漁舟、一個個盛裝面對鏡頭神情茫然的男女,一家家高低有致的屋舍涼臺、一次次彷彿永不疲累的祭典,的捕魚、的造舟,的織布,的製陶。在這些清澈、寫實的影像背後,呈現出一個被凍結在時空中的文化。潮來潮去,日本人去了中國人又來,但一個集體而抽象的達悟文化卻一再在我們記憶中被定型,而沉澱。
在「蘭嶼觀點」中達悟人對傳統惡靈與現代疾病的雙重恐懼到了希瑪妮芮(張淑蘭)的「面對惡靈」中,卻昇華成為一個關於達悟人如何面對並克服這個沉重夢饜的動人紀錄。不住在蘭嶼,不身為達悟人,也許很難體會達悟人傳統根深地固對惡靈(anito)的懼怕,以及由此而衍生對於死者、疾病與喪葬相關事物的極端避諱。更難體會一群達悟女護士在傳統、在家人、甚至在病人本身的反對下去挺身面對惡靈的化身-疾病時所承受的壓力。這部由達悟族女護士所拍攝的處女作以令人動容的寫實紀錄下她們面對惡靈-為各村落中年老久病的老人實施居家護理的過程。在沉重地令人透不過氣的傳統與死亡之間隙裡,「蘭嶼觀點」中的男醫師無奈以對,而「面對惡靈」的女護士們卻走出一條面對它的路。
傳統可以沉重地難以面對,有時卻有著大海夕陽般的莊嚴。林建享的「飛魚季」以典型的文化紀錄片手法,傳達出捕飛魚活動在達悟文化中的意義與莊嚴。飛魚是一種季節性的迴遊魚類,每年春末會群集於臺灣附近海域。對於達悟人來說,飛魚既是神話裡最神聖的生物,更是生活中最珍貴而可口的食物。達悟的曆法即是根據捕撈飛魚的季節而區分,為了補捉飛魚,他們可不辭辛勞地建造大船,組織漁團,遵守繁複的規範與禁忌。整個達悟文化可以說幾乎是圍繞著補捉飛魚而成立的。「飛魚季」忠實地紀錄下這個達悟文化中最關鍵的活動。

一抹纯粹“台湾蓝”

一抹纯粹“台湾蓝”

一抹纯粹﹃台湾蓝﹄文 彭一 图汤文君南投县,位于中国台湾省中部,这里聚集着台湾原住民部落、闽南、客家等族群,蓝染在台湾省南投县已形成特色产业。

汤文君是当地的蓝染传承人。

她的蓝染之路从1999年的“9·21”台湾大地震开始。

这场地震让位于震中的南投县受灾严重,许多灾区妇女失去工作,失去家人。

在当时台湾工艺研究所的宣传和引导下,妇女们开始从事手工艺相关的工作。

汤文君也正在那时,向研究所的马芬妹学习蓝染染色与草木染色。

草木染色是一项趣味性强的工艺,它可以染出红、橙、黄、绿等以及意想不到的颜色。

唯独蓝色不易出现,汤文君对此充满好奇。

蓝染的制作环节需要经由浸泡、打蓝、过滤等繁复工序,使之变成蓝泥;在染缸中,蓝泥经过建引入蓝,延续蓝56蓝这一环节,变成一缸缸微微透出翠绿色光泽的染液;而就是在这样的绿色可溶性液体中,形成了美丽的蓝花。

台湾的植物蓝靛制作技术最早由中国大陆传入。

在蓝染过程中,染料的发酵、温度的控制以及那些不可控制的颜色、纹样等让汤文君着迷。

时至今日,她从事蓝染已经20余年。

蓝染曾是台湾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工艺,蓝草也是当地经济出口作物中占比较大的材料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目前整个台湾的蓝染逐渐围绕文创、文旅进行转型开发,诞生了生活感、品质感、设计感较强的产品。

另一方面,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推广下,蓝染已经进入了中小学的基础课纲,让下一代主动学习、了解这一项传统工艺。

台湾的蓝染在过去六七十年里几乎完全被化学染取代,手工植物蓝染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她希望重新将其找回来,在本地发展蓝染工艺。

在规模与运营方面,台湾的蓝染大多以工坊生产为主,因为受地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的限制,它无法像大陆一样有较多成体系的生产企业,但蓝染文化仍在这片热土延续、保留,人们有意识地保护它、发展它。

糯米糊型染作品《荷映石桥》。

在台湾,大部分蓝染与纤维有直接关联,而纤维主要运用于服装,所以台湾的蓝染文创也大多数是生活化的蓝染服饰。

【潜点】潜水何必舍近求远——台湾兰屿:太平洋上的绿宝石

【潜点】潜水何必舍近求远——台湾兰屿:太平洋上的绿宝石

【潜点】潜水何必舍近求远——台湾兰屿:太平洋上的绿宝石今天微信后台有小伙伴给主页君留言说:“看完《初潜台湾绿岛——璀璨珊瑚的秘密花园》内容后,很想了解关于兰屿的信息,希望主页君帮帮忙”。

看到留言后,主页君立马整理了一期内容,如此“暖男”主页君自己也是醉了。

兰屿位于台东县东南方49海里处,拥有太平洋上的绿宝石称号的岛屿,涵盖面积有 45.7 平方公里,是火山活动的产物,与绿岛一样同属于菲律宾巴丹群岛延伸过来的火山岛屿。

在它的东南方还有一座无人居住的小岛─小兰屿,占地面积 1.5 平方公里,是当地原住民雅美族人出海捕鱼遇风浪不佳时避难的地方。

兰屿四周沿岸是由群状珊瑚礁岩环绕,水底能见度佳,一年四季都适合潜水,潜场地形以海崖为主,除茂盛的珊瑚礁和热带鱼群外,并有船只遗骸,景观十分丰富。

十月到四月,东北季风盛行时适合在岛的西南岸从事潜水活动,水温从冬天的25度至夏天的30度,潜水时只要穿3mm的防寒衣即可。

主要潜点有:土地公庙前方、开元港旁、机场跑道沿海、青青草原一带。

五月到九月西南季风盛行时,可移至军舰岩、东清湾、玉女石、母鸡岩一带潜水。

兰屿外海有黑潮流经,对潜水活动而言,是个不可多得海底乐园,水底能见度维持30米左右,水况好时更达到50米的能见度。

海底景象保持良好,各式各样的软硬珊瑚,四处可见魔鬼海胆及大大小小的海星遍布,很具特色;时有大型的回游性鱼群出现,常为潜水员带来意外的惊喜。

,但也正因有黑潮流经,水势相当强劲,浮潜或潜水时须随时留意。

【潜点介绍】机场外礁位于兰屿机场外的海中礁石,共有3大块,水深15~35米,尤其在第2~3礁石间为此区之精华;茂密的海扇满布于水道及狭,海底景观气势磅礴,不输国外的潜点,而且能见度至少30米以上,惟潜水时必须注意减压及水流的问题。

资格要求进阶潜水员深度15~35 m底部珊瑚礁海流中等能见度18 m八代湾沉船位于西岸八代湾外,船全长200公尺,船身已断为三节,水深20~35米。

台湾最后一块净土——兰屿岛,屹立在西太平洋上的一颗明珠

台湾最后一块净土——兰屿岛,屹立在西太平洋上的一颗明珠

台湾最后一块净土——兰屿岛,屹立在西太平洋上的一颗明珠在我国台湾省的东南部,有一个屹立在西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兰屿。

兰屿是台湾最美的离岛,岛上风景优美,一派热带风光。

岛上是台湾省原住民达悟人的世居之地,探秘多以捕鱼为生,仍保持着传统和原始的生活习性。

兰屿海岸线兰屿是屹立在西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面积为45平方公里,是台湾本岛最大的属岛。

这里西北距台湾省台东市49海里,距绿岛45海里。

这里地处热带,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为22℃,全年多雨,没有明显的雨季、旱季之分。

岛上风景优美,一派热带风光。

兰屿是由海底火山喷发隆起而形成的火山岛,岛上大部分为山地,仅海岸附近有较缓和的平地。

全岛周长38公里,海岸线十分曲折,多被隆起的珊瑚礁所环绕,遍布天然岩穴与奇石怪崖。

有许多特殊海蚀地形景观,著名者有玉女岩、双狮岩、龙头岩及情人洞等。

在方圆45平方公里的岛上,居住着台湾省原住民——达悟人,达悟人是高山族分支人群,他们也是台湾省高山族中唯一居住在离岛上的族群。

达悟人的祖先和菲律宾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就语言和文化的类型而言,达悟人与菲律宾巴丹岛的居民同源。

在岛上住有4000多达悟族同胞,他们性格温和,忠厚纯良,能歌善舞,仍然保留着原始的生活习性。

神秘独特的习俗和淳朴原始的风貌,使兰屿被誉为“台湾最后一块净土”。

达悟人沿续着一些远古的生活习俗。

由于兰屿岛气候炎热,再加上传统的影响,过去达悟人男子仅在下身系一丁字带,女子在胸前及腰间围一方巾。

岛上男多女少,女子的社会地位很高,享有绝对的配偶选择权,吃鱼都是等级分明,最好的鱼要留给女人吃。

岛上居民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以捕鱼为生,飞鱼是族人最重要的渔捞物。

为了捕鱼,他们发展了精良的造船技术——拼板舟。

拼板舟己成为雅美文化的代表,以最原始的器具,将船只巧妙地组合,建造得坚固而又美观。

和善好客、乐天知命的达悟人在兰屿岛上农耕渔牧,发展出与台湾本岛其他原住民族完全不同的海洋文化,成为台湾原住民各族中唯一的海洋民族。

人类学论文

人类学论文

观《兰屿观点》有感观看人类学影片知道了兰屿这个美丽的地方,它屹立在西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

西北距台东市49海里,距绿岛45海里,西南距鹅銮鼻41海里。

岛上风景优美,椰风蕉雨,一派热带风光,有世外桃源之称。

岛上住有2000多名雅美族山胞,仍然保留着传统和原始的生活习性。

他们性格温和,忠厚纯良,能歌善舞。

雅美人是台湾高山族中惟一居住在离岛上的族群。

用网络搜索“兰屿”,现在可以看到许多的旅游资讯,不容置疑的是兰屿已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开始被更多的人知晓,我相信人们被兰屿吸引的原因是它的原始,淳朴,独特的民俗文化,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

可是在了解到兰屿变得渐渐被更多的人知晓后,我却在想今天的兰屿还是那个淳朴的兰屿吗?在看影片的时候,已经可以看到当时的兰屿已有了些现代化的痕迹,年轻人的穿着,商业的赢利思维,这么多年过去了,如果按照现在中国的很多的与兰屿相似的民俗文化的发展,那个纯净的兰屿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了,因此,反观今日,影片《兰屿观点》引发了我的三个思考:一、旅游业到底为兰屿带来了什么?随着兰屿旅游业的发展,兰屿当地的居民都主动选择或者被动选择了商业化。

甚至于当地的居民把兰屿交给了外地商人,并且当地的青年人还选择到外边的城市打工,进行日常性生活、带走了本地特色的“原真性”民俗,当然也就带走了本地居民的“行为景观”。

为繁荣旅游事业,改变民俗文化的传承环境,破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严重破坏了民俗文化的原真性和地域性,使民俗文化面临变质甚至消失的危险。

越来越多的游客踏上了这片纯洁的圣土,也给原本宁静的兰屿带去了喧闹拥挤。

一个世外桃源和一种世代延续的生活就这样被生生割裂。

当地民俗文化表演商业化,民族歌舞停留在表演上,民族服饰停留在敷衍旅游者观赏的穿戴上,民居建筑停留在外观的风貌整治上。

使民俗文化现代发展成了一种简单的文化复制,一切都是以商业效益为出发点的,必然最终会导致兰屿民俗文化的衰落,我不禁想呼喊,兰屿的未来在哪里?如果这种情况不加以改变的话,我们终会失去心中的兰屿,我认为兰屿的生命在于“原真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在规划和开发的过程中只有把兰屿视为活态文化来保护,才能保证文化的世代传承,才能保证文化创新的动力,真正实现民族文化的“原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