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_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1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1.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ppt配套课件

3.用流程图表示亚硝酸盐的测定步骤。 提示:配制检测溶液
制备标准显色液
制备样品处理液
比色
迁移与应用 3 下列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亚硝酸盐经一定方式显色反应后呈玫瑰红色 B.样品液显色后,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 品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C.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 D.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解析: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先 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然后与 N 1 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 形成玫瑰红色化合物,在此过程中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发生了很大变 化。
A.温度控制 B.溶氧量控制 C.pH 控制 D.酶浓度控制 答案:D
1.泡菜制作的关键 泡菜制作的三个关键是:容器、盐水和调料。要制作色、香、味俱 佳,营养卫生的泡菜,应掌握原料的性质,注意选择容器,制备盐水、搭配 调料等技术。 2.泡菜发酵的阶段 泡菜在发酵期间,由于乳酸菌的发酵作用,发酵产物乳酸不断积累, 因此可以根据微生物的活动情况和乳酸积累量,将泡菜发酵过程分为 三个阶段:
【实验】制作泡菜并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pH下降
杂菌被抑制
发酵初期
10天 发酵中期 发酵后期
思考:每个阶段坛内O2情况? 乳酸菌和乳酸的含量?
其他微生物的活跃情况?
发酵时间
பைடு நூலகம்
课堂小结
1.3 制作泡菜及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一、乳酸菌发酵
原理: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生成乳酸。
二、泡菜制作流程
原料加工→盐水煮沸冷却→加入调味料装坛→密封发酵→成品
原理 反应式为:C6H12O6 酶 2C3H6O3 +能量 。
在自然界中分布 广泛 , 空气 、土 分布 壤、植物体表 、人和动物的肠道内都有分布。
二、泡菜制作的流程
小组合作:阅读教材P10
限时5分钟
从好吃和安全两方面来讨论泡菜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①材料选 择和处理
好吃
④酸味的形成 需要什么环境? 怎么制造这个
②水盐 比例
③调味料
二、泡菜制作的流程
⑤如何防止 杂菌污染?
a.原料要洗净晾干 b.泡菜坛要洗净消毒 c.盐水煮沸 d.取食的时候注意
安全
⑦如何把握 取食时间?
10d后, 亚硝酸盐含量下降
⑥腌制的 条件?
温度 时间 食盐用量
阅读教材P9—P10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1.亚硝酸盐有什么危害? 在适宜的pH、温度和一定微生物的作用下亚硝酸 盐会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
三、检测亚硝酸盐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和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
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方法: 比色法
课堂练习
(2013全国课标卷Ι)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习题:
高中生物选修一课时作业1:1.3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第3课时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基础过关知识点一乳酸菌的特点和亚硝酸盐的性质1.制作泡菜时,所用的菜坛子必须密封,其原因是()A.防止水分的蒸发B.防止菜叶萎蔫C.乳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发酵被抑制D.防止产生的乳酸挥发[答案]C[解析]泡菜制作是利用乳酸菌的发酵作用而进行的,而乳酸菌是厌氧菌,所以要密封菜坛子,以避免氧对其发酵作用的抑制。
2.泡菜制作过程中,下列对不同时期泡菜坛中乳酸菌含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制作泡菜初期并无乳酸菌的存在B.腌制过程中乳酸菌含量会逐渐增多并达到最高峰,然后下降C.腌制后期乳酸菌含量会急剧下降D.腌制的全过程乳酸菌的含量不变,活性不同[答案]B[解析]泡菜的制作是利用蔬菜表面的乳酸菌的代谢,将糖类转化成乳酸,因此发酵初期就有乳酸菌存在;由于发酵条件的变化,乳酸菌大量繁殖,达到一定量后由于酸度过大,乳酸菌数量会下降。
3.膳食中一般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下列含量不正确的是()A.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约为4 mg/kgB.咸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在7 mg/kg以上C.豆粉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可达10 mg/kgD.婴儿奶粉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在7 mg/kg左右[答案]D[解析]婴儿奶粉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不得超过2 mg/kg。
知识点二泡菜制作的实验设计4.某人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时因操作不当而使泡菜腐烂。
造成泡菜腐烂的原因是()①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②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③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④罐口封闭不严,促进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B[解析]乳酸菌为厌氧细菌,在无氧的情况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制作泡菜时,如果罐口封闭不严,氧气进入罐内,会抑制乳酸菌的乳酸发酵;同时进入的氧气促进了罐内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造成泡菜腐烂。
5.制作泡菜的过程实际上是应用了乳酸菌的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 限时训练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生物试题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1.下列关于乳酸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A.乳酸菌的遗传物质是DNAB.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和CO2C.乳酸菌与醋酸菌的细胞结构相似D.在泡菜制作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乳酸菌答案 B解析乳酸菌属于细菌,其遗传物质是DNA;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乳酸菌与醋酸菌都属于原核生物,二者细胞结构相似;泡菜制作主要利用了乳酸菌的无氧发酵过程。
2.下列有关泡菜制作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酵时间越长,亚硝酸盐的含量越高B.发酵过程中只有乳酸菌的发酵作用C.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可分解蛋白质和果胶D.发酵过程中要经常补充坛盖边沿的水槽中的水答案 D解析在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最后维持稳定,A项错误;泡菜制作中起发酵作用的微生物有乳酸菌和假丝酵母,B项错误;乳酸菌通过无氧呼吸将糖类分解为乳酸,C项错误。
3.下列关于泡菜制作过程中材料和泡菜坛的选择,错误的是( )A.泡菜坛要选择密封性好的坛子B.选择的材料应质地鲜嫩,无烂痕,无虫咬C.坛盖边沿的水槽应保持干燥,防止泡菜腐烂D.坛盖边沿的水槽中应注满水答案 C解析乳酸菌是厌氧菌,因此在新鲜蔬菜入坛后,要保证其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需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防止空气进入。
4.在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答案 C解析自然界中,亚硝酸盐分布广泛,没有腌制的蔬菜中也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
在腌制几天后,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最高峰,但随着腌制时间延长,乳酸菌大量繁殖产生乳酸,抑制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使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下降,最后维持稳定。
5.泡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钙、磷等无机物,既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又能预防动脉硬化等疾病。
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不需要控制的因素是( )A.腌制时间B.环境温度C.食盐用量D.泡菜坛容积答案 D解析腌制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泡菜的口味,A项错误;环境温度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水平,B项错误;食盐能够抑制杂菌生长,又影响泡菜的口味,C项错误;泡菜坛容积对泡菜的质量不产生影响,D项正确。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四川泡菜历史悠久,流传广泛。
据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制作泡菜的叙述,可见至少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就有制作泡菜的历史。
泡菜清脆,可以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与吸收。
但是腌制食品少吃,多吃新鲜蔬菜。
学习目标1.尝试制作泡菜2.尝试用比色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乳酸菌乳酸菌是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乳酸的一类细菌的总称。
生物类型:原核生物种类: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用于制酸奶)。
分布: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空气、土壤、植物体表、人或动物肠道内部都有繁殖: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无性生殖)代谢类型:异养厌氧型乳酸菌耐盐,最适pH=5[思考]为什么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为酸奶?牛奶发酵为酸奶主要依靠乳酸菌的发酵作用,而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乳酸菌。
思考:泡菜制作中的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吗?➢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膳食中的绝大部分亚硝酸盐随尿排出。
➢0.3~0.5g时,会引起中毒➢总量达到3g时,会引起死亡。
误食亚硝酸盐中毒案例在外打工的杨先生一家人趁着假期团聚在一起,但没有想到的是,一家四口一次团圆饭后,竟都被送到了医院抢救,原因是亚硝酸盐中毒。
原来杨先生当天去菜场的时候,路过一家熟食店,该店关门不做生意了,店旁放了一袋“盐”,边上有些颗粒,他便用舌头舔了一下,发现是咸的,就认为是盐,就把这袋“盐”带回家了。
当天中午,用它做了鱼和豆腐,四人吃后相继出现了不适。
经血液检查,四名患者体内高铁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增高,其中两人超过正常值的30倍,氧分压只有30mmhg (正常氧分压应在83到108mmhg),缺氧严重。
因他们食用亚硝酸盐的时间有点久,已经被身体吸收,无法洗胃,只能通过注射特殊解毒剂解毒。
所幸经过治疗,目前四人已脱离危险并痊愈。
亚硝酸盐分布:自然界中,亚硝酸盐分布广泛,蔬菜、咸菜、豆粉中均含有。
化学性质: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外观与食盐相似,有咸味,易溶于水,可作食品添加剂。
强氧化剂,能够把血液中携带氧的低铁血红蛋白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导致缺氧性中毒症状。
2019-2020学年生物人教版选修1同步检测:专题1.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理一理判一判1.乳酸菌是严格厌氧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与CO2。
(×)2.乳酸菌与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差异是前者没有核膜、核仁。
(√)3.当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0.3~0.5 g时,就可以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
(×)4.腌制泡菜时的温度、食盐用量和发酵时间均会影响泡菜的品质。
(√)5.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时,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不同则会形成不同深度的玫瑰红。
(√)6.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过程中不需要对照。
(×)悟一悟1.泡菜坛的选择:应选用火候好、无裂纹、无砂眼、坛沿深、盖子吻合好的泡菜坛。
检查时,可将坛口向上压入水中,看坛内有无渗水现象。
2.腌制的条件:要注意控制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3.腌制方法:清水与盐的质量比应为4:1,盐水要煮沸冷却后备用。
蔬菜和配料装至八成满时,加盐水没过全部菜料,盖好坛盖后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坛内形成无氧环境,以便乳酸菌发酵。
4.泡菜腌制成功的关键:营造无氧环境。
5.检测指标:乳酸的含量。
6.泡菜成熟期:乳酸含量为0.6%~0.8%,风味、品质最好。
7.亚硝酸盐使人体中毒的原理:亚硝酸盐是一种强氧化剂,会导致红细胞内的低价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价铁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带氧气的能力,导致缺氧性中毒症状。
8.亚硝酸盐是硝酸盐还原菌促进硝酸盐还原形成的。
感悟体会: 练一练1.[2019·四川会考]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5:1的比例配制盐水B.乳酸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C.盐水入坛前要煮沸冷却,以防污染D.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要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解析:应为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的比例配制盐水,A项错误。
答案:A2.[2019·广西高二期末]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 ) A.先减少后增加B.先增加后减少C.逐渐增加D.逐渐减少解析:泡菜腌制过程中,由于坛内环境中硝酸还原菌的繁殖,促进硝酸盐被还原为亚硝酸盐,但随腌制时间延长,乳酸菌大量繁殖,产生乳酸,抑制硝酸盐还原菌繁殖,使亚硝酸盐含量逐渐下降,所以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高中生物 专题1 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中选修1

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1.为了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泡菜厂家需要不断地开发新产品。
下面不是开发新产品所考虑的内容是()A.对泡菜材料进行创新拓展B.对水与盐的比例进行调整C.对香辛料的种类和比例进行调整D.对通气发酵和密封发酵的时间比例进行调整,乳酸菌是严格的厌氧菌,不需要通气发酵。
2.在腌制泡菜时,抑制有害菌繁殖是关键。
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不利于泡菜发酵及抑制有害菌繁殖的是()A.接入乳酸菌菌种B.适量加入盐和调料酒C.利用无氧环境抑制有害菌D.加入抗生素,接入乳酸菌菌种可以增加乳酸菌的数量,使乳酸菌快速成为优势菌种,抑制有害菌繁殖;适量的盐和料酒可调节风味,也可抑制有害菌繁殖;无氧环境可以抑制需氧型有害菌的繁殖;加入抗生素,不仅抑制杂菌繁殖,也会抑制乳酸菌生长、繁殖,影响泡菜的正常发酵。
3.有关泡菜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酵时间越长,亚硝酸盐的含量越高B.发酵过程中只有乳酸菌的发酵作用C.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可分解蛋白质和果胶D.发酵过程中要经常补充水槽中的水,随着泡菜发酵中产生的乳酸的量不断增加,硝酸盐还原菌的代谢被逐渐抑制,亚硝酸盐的产量减少。
同时亚硝酸盐的分解增加,亚硝酸盐的含量会逐渐下降。
发酵过程主要是乳酸菌的作用,还有酵母菌的发酵作用,酵母菌有改善产品风味的作用,此外,还有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
乳酸菌不分解蛋白质和果胶,蔬菜保持脆嫩而不软化腐败。
发酵过程中要经常补充水槽中的水,以保持坛内无氧状态。
4.下列曲线中能表示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是(),亚硝酸盐分布广泛,没有腌制的蔬菜中也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在腌制几天后,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达到最高,但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乳酸菌大量繁殖产生乳酸,抑制了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同时已生成的亚硝酸盐被降解,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又逐渐下降。
5.下图是泡菜的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或其他原料,原因是它们所含亚硝酸盐的量少B.发酵不同时期亚硝酸盐的含量不同C.发酵过程中应及时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以把握取食泡菜的最佳时机D.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纸层析法6.下列关于亚硝酸盐的叙述,错误的是()A.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B.亚硝酸盐的分布广泛,其中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约为4 mg/kgC.咸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在7 mg/kg以上,应尽量少吃咸菜D.亚硝酸盐具有防腐作用,应在食品中多加些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易溶于水,A项正确;亚硝酸盐的分布广泛,其中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约为4 mg/kg,B项正确;咸菜中亚硝酸盐较多,平均含量在7 mg/kg以上,由于亚硝酸盐可转变成致癌物,因此应尽量少吃咸菜,C项正确;当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0.3~0.5 g时,会引起中毒,达到3 g时会引起人死亡,D项错误。
高二人教版生物选修一课件:1.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2.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的比例配制盐水 B.按照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5∶1的比例配制盐水 C.盐水入坛前要煮沸冷却,以防污染 D.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要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
答案
方法技巧
发酵过程中杂菌的控制方法 (1)泡菜坛的密闭性及灭菌。 (2)蔬菜的清洗可以防止杂菌繁殖。 (3)食盐的用量合适可以控制杂菌的繁殖。 (4)调味料也具有抑菌的作用。 (5)泡菜盐水的浸泡提供的无氧环境为乳酸菌的繁殖提供条件,同时又能 抑制好氧菌繁殖。
⑥氯化镉、氯化钡:溶于蒸馏水后作为亚硝酸盐的提取剂。 ⑦氢氧化钠:中和过多的盐酸,营造碱性环境。 ⑧氢氧化铝:作为吸附剂,使泡菜滤液脱色,变澄清。 ⑨蒸馏水:作为溶剂。 (2)亚硝酸盐含量计算公式
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mg 亚硝酸盐含量=取样量40 mL滤液的质量,kg
拓展应用
3.下列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亚硝酸盐经一定方式显色反应后呈玫瑰红色 B.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C.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 D.样品液显色后,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
内容索引 一、泡菜的制作 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当堂检测
一、泡菜的制作
基础梳理
1.菌种——乳酸菌 (1)分布广泛:空气、土壤、植物体表、人或动物的肠道内都有分布。 (2)代谢类型:异养厌氧型 。 (3)常见种类:乳酸链球菌和 乳酸杆菌 。其中乳酸杆菌 常用于生产酸奶。 2.制作原理 在无氧 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 分解为乳酸 。
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基础梳理
1.亚硝酸盐 (1)物理性质:白色 粉末,易溶于 水 。 (2)应用:在食品生产中用作食品添加剂 。 (3)直接危害:当人体摄入总量达0.3~0.5 g时,会引起中毒;当摄入总量 达 3 g 时,会引起死亡。 (4)间接危害:膳食中的绝大部分亚硝酸盐在人体内随尿排出,但在特定 条件下,会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 。 (5)我国卫生标准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椒、八角等香辛料可增香、除异去腥
食盐用品质良好,含苦味物质极少者为佳
2、设备及用品
泡菜坛、菜刀、菜板
泡菜坛本身质地好坏对泡菜与泡菜盐水有 直接影响,应选用火候好、无裂纹、无砂眼、 坛沿深、盖子吻合好的泡菜坛。 也可使用玻璃制作的泡菜坛。
3、制作过程
(1)原料处理 (2)盐水配制 (3)装坛 (4)封坛发酵
腌制条件
腌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 食盐的用量。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 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 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泡菜发酵的阶段
• 泡菜在发酵期间,由于乳酸菌的发酵作用,发 酵产物乳酸不断累积,因此可以根据微生物的 活动情况和乳酸积累量,将泡菜发酵过程分为 三个阶段。
(1)原料处理
将鲜菜修整、洗涤、阳光下晾晒,到菜表皮 萎焉时收下,切分成条状或片状。
(2)盐水配制
• 按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的比例配制盐水。 • 选择含矿质较多的井水或泉水配制盐水。 • 将盐水煮沸冷却。
(加热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 却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 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3)装坛
在此期间继续进行的是同型乳酸发酵,乳 酸含量继续增加,可达1.0%以上。当乳酸积累 达1.2%以上时,乳酸杆菌的活性受到抑制,发 酵速度逐渐变缓甚至停止。 此阶段泡菜酸度过高、风味不协调。
从乳酸的含量、泡菜的风味品质来看,在 初期发酵的末期和中期发酵阶段,泡菜的乳酸 含量为0.4%~0.8%,风味品质最好,因此, 常以这个阶段作为泡菜的成熟期。
乳酸菌是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乳酸的一类 细菌的总称。 属于原核生物。 乳酸菌种类很多,常见乳酸菌有 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
乳酸链球菌(球状)
乳酸杆菌(杆状)
应用:
食品酿造和发酵调味品酱油、酱类酿制; 特别是腌菜和泡菜的腌制,干酪、酸乳等 乳制品的生产
1、分布: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空气、土壤、
植物体表、人或动物肠道内部都有
发酵中期
由于前期乳酸的积累,pH下降,嫌气状态的 形成,乳酸杆菌进行活跃的同型乳酸发酵,乳酸 的积累量可达到0.6%~0.8%;乳酸积累pH达 3.5~3.8.大肠杆菌、酵母菌、霉菌等的活动受 到抑制。这一期为完全成熟阶段,泡菜有酸味且 清香品质最好。
发酵产物中只有乳酸,称为同型乳酸发酵
发酵后期
成品
腌制1周左右即可开坛食用。也可随时 加入新鲜蔬菜,不断取用。
思考题:
1、加入白酒有什么作用? 白酒可抑制泡菜表面杂菌的生长,它也是 一种调味剂,可增加醇香感。
2、用水封闭坛口起什么作用?不封闭有什么结果? 水封闭坛口起着使坛内与坛外空气隔绝的作 用,空气中21%是氧气,这是最简易的造成无氧 环境的方法。这样,坛内可利用蔬菜中天然存在 的乳酸菌进行乳酸发酵。如不封闭,则会有许多 需氧菌生长,蔬菜会腐烂。
2、繁殖: 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3、代谢类型: 异养厌氧型
乳酸菌耐盐,最适pH=5,为发酵中的先锋队
由于菌种不同,代谢途径不同,生成的产物 有所不同,将乳酸发酵又分为同型乳酸发酵、 异型乳酸发酵
同型乳酸发酵 产物只有乳酸
酶
C6H12O6 异型乳酸发酵 C6H12O6 C6H12O6
2C3H6O3+能量
3、为什么泡菜坛内有时会长一层白膜,这层 白膜是怎么形成的? 形成白膜是由于产膜酵母的繁殖。酵母菌是 兼性厌氧微生物,泡菜发酵液营养丰富,其表面 氧气含量也很丰富,适合酵母菌的繁殖。 4、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要多吃新鲜蔬菜,不吃 存放时间过长、变质的蔬菜? 有些蔬菜,如小白菜和萝卜等含有丰富的硝 酸盐。当这些蔬菜放置过久时发生变质(发黄、 腐烂)或者煮熟后存放太久时,蔬菜中的硝酸盐 会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危害人体健康。
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四川泡菜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几乎家家 会做,人人吃,甚至在筵席上也要上几碟泡菜。 据北魏孙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制 作泡菜的叙述,可见至少一千四百多年前,我 国就有制作泡菜的历史。
鲜嫩清脆,可以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与吸收。
但是腌制食品少吃,多吃新鲜蔬菜
一、乳酸菌
• 将泡菜坛洗净,并用热水洗坛内壁两次。 • 将经过处理的蔬菜混合均匀,装入泡菜坛内, 装至半坛时放入蒜瓣、生姜及其他香辛料, 继续装至八成满,再徐徐注入配好的盐水, 使盐水没过全部菜料,盖好坛盖。
(4)封坛发酵
• 盖好坛盖。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 坛内乳酸菌所需的无氧环境。 • 在发酵过程中,要注意经常补充水槽中的水。
产物除乳酸,还有乙醇和CO2
酶 酶
2C3H6O3+能量 2C2H5OH+CO2+能量
↓
测亚硝酸盐含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材料
(1)各种蔬菜(选新鲜蔬菜或其他原料,因为亚硝酸盐的含量低)均可, 一般用白菜、洋白菜、黄瓜、柿子椒、胡萝卜、白萝卜等。 (2)添加的调味品,如花椒、八角等。 (3)白酒、食糖和盐。
蔬菜以质地鲜嫩,肉厚,无虫咬、无烂痕、无斑点者为佳
发酵前期
蔬菜刚入坛时,表面带入的微生物,主要是 以不抗酸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等较为活跃,它们 进行异型乳酸发酵和微弱的酒精发酵产生较多的 乳酸、酒精、醋酸和二氧化碳等,二氧化碳以气 泡从水槽内放出,逐渐使坛内形成嫌气状态。
发酵产物中除乳酸外,还有其他,如乙醇、 CO2等称异型乳酸发酵
此时泡菜液的含酸量约为0.3%~0.4%,是 泡菜初熟阶段,其菜质咸而不酸、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