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与玄镇健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比较研究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摘要】本文将对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进行探讨。
作者认为,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浓厚的自叙传特色,强化夸大了自我;取材惊人,描写大胆,将性苦闷和生苦闷作为载体,强调自我,暴露自我,深刻剖析人物内心,表现一种自戕自残式的病态美。
他的小说以浪漫的主观抒情形式为主要文体特征,让作家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融成了一体,以忧郁哀婉的笔调、典型的抒情方式以及鲜明的现代色彩,使自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与世界对话的艺术形式;同时,他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和俄国现实主义批判文学的影响,吸收了20世纪初风行于日本的“私小说”的创作手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以此呈现自己及至身边的生活,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零余者”形象。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自叙传特色苦闷抒情在中国的文坛上,郁达夫无疑是个另类。
他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在二十年代中国文坛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他以自我暴露的笔触,很好印证了“文艺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读郁达夫的小说,不难发现,他的小说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联系,一脉相承。
翻开他的文集,就好像在阅读他的人生,仿佛他已跃入文中,向我们讲述他那多姿多彩的人生历程。
郁达夫“作为小说家而与鲁迅比肩并称”,[1] 鲁迅“如深隐在幕后,满身铜盔铁甲的武士”,而郁达夫“则是裸露台上,任人欣赏的疯人”,“不惜捐身的武士固然是大勇之人,脱除一切隐饰,暴露自我也同样是大勇之人。
”[2]郁达夫崇尚天才,尊重自我,“是一个哀哀而泣,幽幽而说的‘零余者’”![3]真诚的表白,超越自我的历程郁达夫开创了以记录个人生活为背景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之先河。
通过他真诚的表白,小说体现出浓厚的自叙传特色,呈现了强化或夸大的自我特色。
郁达夫曾说过:“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
……所以我说,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
……所以我对于创作,抱的是这样一种态度,起初就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将来大约也是不会变的。
郁达夫小说创作模式探究

64郁达夫小说创作模式探究智建勋 渤海大学文学院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郁达夫绝对算得上是一朵奇葩。
他的小说独具特色,个人色彩浓重,有着自己独到的创作模式:主人公的怜人与自怜,剧中人物的不期而遇性,叙事中的变态性描写且故事往往以悲伤的结局收尾。
这些模式打上了鲜明的烙印,时常出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模式郁达夫自《沉沦》出版始就备受文坛关注,其创作的独特性至今为人谈论不休,有褒扬者,当然也不乏批评诋毁者。
笔者在读罢郁达夫的全部小说和有关他的十多部研究书籍、近四十篇论文之后开始着笔,从新处探讨郁达夫的创作模式。
由于郁达夫的小说篇目众多,而短篇又占去多半,很有必要将一些作品提出来做简要分析以探讨他的常用模式。
鉴于篇幅有限,并且笔者妄图尽可能多的囊括郁达夫小说,以下阐释会以郁达夫小说为主,摒弃与他人作品的比较。
一、主人公的怜人—自怜郁达夫小说中的主人公多是社会的“零余者”,忧郁、敏感、孤独,常把自己认为是社会的弃子,性格孤僻,独来独往。
在这种情况下,当他看到自己的同类(或为同性或为异性),惺惺相惜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基于此,“我们要写一个人物,就要写他的活动场所,他与周围人的关系,写他的各种矛盾,通过这些描写,写出我们时代的特点。
”郁达夫非常善于抓住人物关系来描写,小说中的主人公首先对自己的身世有所感慨,当遇到“同病相怜”者,便在心理和生理上渴求与之亲近来寻求安慰,构成了其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怜人—自怜”模式。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主人公在孑然一身、孤独漂泊的情况下,住进了贫民窟的小小的房间,在见到工女的第一眼就觉得她是一个可怜的女子“她的高高的鼻梁,灰白长圆的面貌,清瘦不高的身体,好像都是表明她是可怜的特征。
”正是基于此,两个身份低微,地位下贱,情况窘迫的人彼此相怜,从开始交谈到慢慢深入,得以互相慰藉。
在《采石矶》这篇由郁达夫创作的短篇历史故事中,自小就神经过敏的黄仲则,长大后更是孤傲多疑,负气殉情,十分渴望有赞同他的志同道合之人。
郁达夫_私小说和_他_叙事_李杭春

郁达夫:私小说和﹃他—叙事﹄ 李杭春 私小说是日本现代小说史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小说力量,甚至在那个东夷小岛始终被尊为“纯文学”的正宗,田山花袋、葛西善藏、佐藤春夫……这些为郁达夫所熟知和崇拜的名家就都是私小说作家。
所谓私小说,即汉译的“自我小说”,一般情况下可以理解为第一人称自传体小说,其基本精神是生活与作品的一致性,标榜艺术即是生活,生活也是艺术,因而从作品看,私小说特别强调作家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作品往往直接以作家个人的自我生活为素材,直接书写作家一己的生命体验;而在作家本人,也有相当充分的献身艺术的准备和自我暴露、自我解剖的勇气,在必要的时候,他们往往能够脱除一切包装和伪饰把自己的人性之弱暴露在文学作品中,从而也是暴露在大众面前。
郁达夫无疑是赞同并且履行私小说的这些文艺论点的。
他称自己的创作为“自叙传”小说。
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一文中,郁达夫写道:“我觉得`文艺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作家不仅要“尊重自己一己的体验”,“作家的生活,应该和作者的艺术紧抱在一块”,而且,“作品里的Individuality (个体———引者注)是决不能丧失的”,“作家的个体,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保留着的”,郁达夫这样几次三番地重申着自己的创作主张,重申着艺术真实与生活经验、作家个体的紧密联系,确定无疑地表明了他与日本私小说的精神联系。
可以设想,在私小说中,选择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并且会令创作者得心应手。
而事实上,私小说(即“我”小说)这一称谓本身就已经直观地表明了叙述人“我”的必然在场,它应该符合的是“我—叙事”模式而不是其它。
日本作家创作的私小说基本上也遵循这一模式。
但是在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中,这样的叙事方式却并不是全部。
或者说,自叙传小说而以“我—叙事”的,仅仅只是郁达夫小说中的一小部分。
我们甚至可以大致地对郁达夫小说作这样一种划分:凡主人公的性格较为激进、情感较为升华的作品,如《血泪》、《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茑萝行》等等,往往直接以第一人称“我”的叙事方式出现;而但凡有性情感伤忧郁苦闷颓废甚至较多病态的主人公的文本,却总是以“他—叙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虽然这些主人公也一样带有许多郁达夫个人生活的烙印,却不容置疑地被称作“文朴”、“于质夫”、“伊人”,或者干脆以“他”命之,而很少以“我”的身份和形象出场。
玄镇健自传体小说创作过程研究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玄镇健自传体小说创作过程研究袁丽媛 吉林师范大学夏艳 吉林师范大学摘 要:玄镇健赴日留学期间正是日本的大正时代。
那一时期,私小说在日本文坛达到巅峰。
私小说排斥小说的虚构特点,以作家的个人经历为基础,直接在作品中表达作家的情感。
玄镇健是赴日留学后回到韩国并在韩国近代文学形成初期活动的作家,他发表了一些具备日本私小说特征的自传体小说。
本论文主要研究日本私小说对于玄镇健创作自传体小说的影响,同时玄镇健的自传体小说又与私小说具有不同之处,并以玄镇健的一部分自传体小说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玄镇健通过对于自己身边杂事小说化的方式进行了自传体小说的创作。
关键词:玄镇健;私小说;自传体小说。
作者简介:袁丽媛(1993.8-),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吉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韩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133-01一、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日本私小说是西欧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在进入日本的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文学种类。
日本自然主义形成在日俄战争前后,这场战争使日本的产业和经济极大地发展的同时也扩大了日本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文学界对当时苏联的近代文学和西欧文学的关注度增高,莫泊桑和龚古尔以及苏联近代文学极速流入日本。
这样的时代背景给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日本的自然主义文学开始挣脱对西欧文学的盲目崇拜,开始创作以家族制度和自我意识的对立及矛盾为中心的内容。
最终,自然主义文学运动衍生了独特的小说形式-私小说。
玄镇健在日本留学期间接受了私小说的影响,并通过将自身的经验体会形象化创作了初期作品,而且这些作品中带有很明显的私小说痕迹。
私小说的特点包括,在形式上,小说的主人公和作家统一,同时以作家平凡的身边杂事为素材,排斥小说的虚构性。
玄镇健初期自传体小说都是从身边杂事出发,主要是把妻子、家庭、爱情、金钱等身边素材小说化,小说中的主人公都与自己十分相似。
论郁达夫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视角模式的区别

Differences of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between Yu Dafu's Novels and China's Traditional Novels
作者: 姚皓华[1]
作者机构: [1]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广东湛江524025
出版物刊名: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60-64页
主题词: 中国传统小说;叙事视角;郁达夫小说;小说发展史;有机结合;对比分析;重要地位;中国现代;叙事学;零聚焦;内聚焦
摘要:通过运用现代叙事学有关叙事视角的理论,把叙事视角和人称有机结合,对中国传统小说及郁达夫小说的叙事视角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传统小说采用的是零聚焦的叙事视角模式,而郁达夫的小说则主要采用内聚焦的叙事视角模式.郁达夫在其小说中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视角模式的革新,奠定其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郁达夫研究综述汇总

2004-2013年郁达夫研究述评摘要2004—2013年关于郁达夫的研究成果显然是不及20世纪80年代丰硕的,但就总体而言还是沿着上阶段的方向在进展,没有出现严重断代现象,研究成果也尚属丰富。
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看,在保持传统研究习惯的前提下,因研究队伍的不短壮大,一些以往的蒙尘领域得到开掘、理论方法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更新。
本文搜集了近十年关于郁达夫研究的论文,根据研究内容以及方法的异同,粗略地进行整理分类。
关键词小说散文旧体诗比较文学心理学社会学一、小说一直以来对于郁达夫小说方面的研究是取得成果最丰富,也是研究视域最宽广的,可以说近十年的研究依然保持了这一特色。
下面主要从比较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对郁达夫小说研究成果进行简单分类。
1、比较文学郁达夫出生在浙江富阳“一个县城里的书香世家,在洪杨之后不曾发迹过的一家破落乡绅的家里”,①应该说郁达夫在未留学日本之先已接受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教育,留日之后又受到西方思想的熏陶,正如郁达夫在其自传里所说:“伊孛生的问题剧,艾伦凯的恋爱与结婚,自然主义派文人的丑恶暴露论,富于刺激性的社会主义两性观,凡这些问题,一时竟如潮水似的杀到了东京,而我这一个灵魂洁白,生性孤傲,感情脆弱,主意不坚的异乡游子,便成了这洪潮上的泡沫,两重三重的受到了推挤,涡旋,淹没,与消沉。
”②在其文章中也曾多次提起屠格涅夫、佐藤春夫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
因此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考察郁达夫的小说是科学的也是必要的。
正如郭沫若所说:“中国文艺是深受日本洗礼的。
”易国定的《郁达夫的“自我小说”与日本“私小说”之比较》(《东北亚论坛》,2004年5月,第13卷第3期)中认为:“郁达夫由于独特的性格、气质和遭际,对于日本“私小说”的接受尤为深刻。
”该论文在借鉴日本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郁达夫的“自我小说”与日本“私小说”之影响关系的探讨以及对两种文学现象的异同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认识了郁达夫“自我小说”与日本“私小说”的创作个性和创作特色及中日两国的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的异同。
当代文学史试卷题

1.第一次温代会于(B)在()召开,建立了新中国文艺队伍的广泛统一战线。
A1953,北平B1949,北平C1960,南京D1950,上海2.邓友梅的(C)大胆冲破题材的禁区,但最后仍回到了“浪子回头”的陈旧套路中。
A 《小巷深处》B《话说陶然亭》C《在悬崖上》D《人到中年》3.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以农村题材所占比重最大,重要的代表作有赵树理的(B)。
A《山乡巨变》B《三里弯》C《创业史》D《上海的早晨》4.《在桥梁的工地中》成功的刻画了官僚主义者(A)的形象。
A 罗立正B陈立栋C刘世吾D曾刚5.梁三老汉是(A)塑造的最为成功,最有思想审美价值的形象。
A《创业史》B《红旗谱》C《三里湾》D《锻炼锻炼》6.形成了“悲壮”艺术风格的短篇小说家是(D)A王愿坚B茹志娟C孙犁D峻青7.(D)是继茅盾的《子夜》以来中国当代工商业现实小说的最为成功的长篇小说。
A《红豆》B《百合花》C《铜墙铁壁》D《上海的早晨》8.《时间开始了》是(C)创作于50年代初的长诗。
A 郭小川B 贺敬之C胡风D闻捷9.(B)是当代中国第一个运用“楼梯式”诗体进行创作的诗人。
A 郭小川B贺敬之C闻捷D流沙河10.为老舍赢得“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的剧作是(B)A《茶馆》B《龙须沟》C《关汉卿》D《武则天》11.社会主义教育的典型代表是(A)A《霓红灯下的哨兵》B《年轻的一代》C《枯木逢春》D《考验》12.《茶馆》有众多人物,(A)是贯穿全剧始终的中心人物。
A王利发B常四爷C康大力D秦仲义13.《第二次握手》下面塑造了(C)这一国家领导人的形象。
A 毛泽东B邓小平C周恩来D刘少奇14.(B)是“阴谋文学”的最典型代表。
A《金光大道》B《虹南作战史》C《牛田洋》D《朝霞》15.1978年北岛创办了一个民间性质的文学刊物(D)A《文艺报》B《读书》C《红旗》D《今天》16.下面不属于王安忆“三恋”的是(D)A《荒山之恋》B《小城之恋》C《锦绣谷之恋》D《倾城之恋》17.最早发表的一篇伤痕小说是(B)A《伤痕》B《班主任》C《啊!》D《天云山传奇》18.《伏羲伏羲》的作者是(D)A方方B池莉C刘震云D刘恒19.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形成了一个(B)A改革者家族B开拓者家族C创新者家族D建设者家族20.(C)有三部中篇小说,被称为“三个王”,分别是《孩子王》《树王》《棋王》。
新时期以来郁达夫小说研究综述

新时期以来郁达夫小说研究综述作者:尚新磊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8期摘要:新时期以来,随着各种专题研究的开展,郁达夫小说自身的研究系统得以建立,郁达夫小说研究在创作特色、结构特点、文化影响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开拓。
并出现了一些新视角、提出一些新命题;然而近年来也出现了滞缓现象,促使我们反思我们所使用的研究系统,如何处理好都达夫小说研究与都迭夫研究的互文性,也即是促使综合性研究系统的生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
关键词:新时期郁达夫小说研究系统互文性一1978年冯雪峰《郁达夫生平事略》、《郁达夫著作编目》,胡愈之《郁达夫的流亡与失踪》等一批材料的发表,预示着新时期郁达夫小说研究新局面即将到来。
1980年前后,陆续出现一批试图重新定位郁达夫及其创作的论文,如温儒敏《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董易《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初探》,董修智《郁达夫和他的小说创作》,还有一些新编现代文学史中对郁达夫及其创作的新论述,试图从整体上梳理、把握郁达夫及其小说创作,力求客观地评价郁达夫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和创作成就,显示了新时期伊始学界在郁达夫小说研究中对原来评判尺度的反思,给接下来的郁达夫小说研究做了奠基工作。
这几篇文章具有郁达夫小说综议的性质,温儒敏对郁达夫小说中性苦闷的描写、“零余者”的形象、“自叙传”的形式都作了比较积极的评价。
董易则试图以发展的观点建立一套郁达夫小说创作是不断从浪漫主义转到现实主义、郁达夫本人也是从“没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到“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发展转变的论述体系。
他们积极挖掘郁达夫小说中蕴藏的积极元素,体现了新时期主流话语的动向。
但是对这样一位历来颇受争议的作家,研究者还是采取一种比较审慎的姿态,对其作品中比较复杂的思想内容,除了从比较积极的角度进行解读外,还有必要进行思想上的“消毒”。
但总归把郁达夫从“色情”、“颓废”的咒语中释放出来,为以后的郁达夫小说研究定了一个大致的基调。
几乎与此同时,专题研究相继展开,随之出现了一大批专题研究的成果,显示了郁达夫小说研究逐渐摆脱了先前“郁达夫一小说”的传记学研究模式,日益回归到小说文本上来,向着更专业、学术化的纵深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 夫和 玄镇健 独特 的人生 经历 , 偏重 主观 的个性 气质 , 所有 这一
析。 比较研 究两者诸 方面的相似性 。通过 对这一个案 的研 究 , 我们 可 以深入探 求 中韩 两 国现代 文学发展 的轨迹 , 而建构起 中韩现 代文 从 学 比较研 究的具体性框 架。
些都是影 响他们选取第 一人称叙述视 角的因素 。
3第一人 称叙述文本 的类 型 郁达 夫和玄镇 健都注重 小说视角 的运用 , 为了加强 小说 的真 是
关键词 : 第一人称叙述
者叙述
时代原 因 个人 因素
第一人称 经验
实感并达 到一定叙 述效果 。郁达夫 的作品采用第 一人称 叙述 , 总是
叙述 角度来对叙述 对象进行叙述 。 达夫和玄镇健 的第一人称叙述 郁 过程 中, 述者 有时候 并不 直接 参与其 中 , 以表现 出对于 叙述 内 叙 所 容选 择性叙述 的特征 。根据叙述视 角和叙 述参与程度 的不 同 , 郁达
夫和玄镇健 的第一人称叙 述文本可 以分为以下几种类 型 :
称, 意味着他 已经决定 了叙述者 与故事 同质的身份 。这类代 表性作 品有 : 郁达 夫的《 茑萝行 》《 风沉 醉的 晚上 》《 、春 、薄奠 》《 、 胃病》 《 、还 乡记》 《 乡后记 》《 、还 、迟桂 花》玄镇健 的《 ; 贫妻 》《 、堕落 者》《 、祖母 之
死》 《 、在邮局》 《 、同情》 《 、不熟练 的盗贼》 。 等 郁达夫 的 《 茑萝行 》 玄镇健 的《 和 贫妻 》 都描 述 了当时 中韩两 茑萝 行》 中的 “ ” 我 生计无着落, 姻不如意 。 婚 面对生的 困顿, ” “ 控诉这社会: 我 “ 我们
玄镇 健本人 在精神 气质甚 至是 人生经 历上有着 血 肉相联 、 不可分 割 的关 系, 另一方 面“ 的所 见所 闻 、 想所 感 占据着文 本 的中心 地 我” 所
位 。“ ” 我 的行 为举止构 成小说 的情节 ,我” “ 所见 到的周 围景物成为 了小 说 的背 景环境 ,我” 的思想 情绪变 化造成 了小说的起伏 波动 , “ “ ” 内心矛 盾冲突演 进为小说 的高潮 。在这里 , 者选取 第一人 我 的 作
内容提 要 : 郁达 夫和 玄镇健在 中韩 两国的文 学史上都 占有重要 的地位 , 都是现代 文学的先驱者 。 本 论文将 以郁 达夫与 玄镇健 小说
的 第 一 人 称 叙 述 方 式 作 为 切 入 点 . 郁 达 夫 和 玄 镇 健 的 文 本 进 行 分 对
描 写对象 的文学 思想 ,以及他们 所喜 爱 的外 国作 家作 品 中的 自叙
第一人称 限制性叙述
选 取 第一 人称 “ ” 我 自叙 的方式 , 景 、 场 事件 和其 他 人物 的外 貌 、 行
为、 心理 等等都通过 “ ” 我 自身的观察 而呈现 。玄镇 健采用 第一人 称
1序 论
叙 述角度 ,我” “ 是作 为 目击者身 份展 开论述 , 用第 一人 称 目击者 的
选用第一人 称 “ ” 我 作为作 品中的具体 人物 , 方面 “ ” 一 我 与郁达夫 或
有转型 意义的现代小说 创作 , 给初 创期 的小说创作树 立 了典范 。同
时他通过小说创作来 敏锐地反映 当时存在的社会 问题。 从 上 面 的论 述 可 以看 出 , 达 夫 和 玄 镇 健 在 中韩 两 国 的 文 学 史 郁
心路历程 。
3 1 第 一 人 称 经 验 者 叙 述 .
郁达夫 是 中国现代 文学 史上 一位具 有鲜 明创作 个性 的著 名作 家。 他的小说多 以失 意落魄的青年知识 分子作 为描写对象 , 富于浪 漫 主义的感伤气 息 , 笔调洒 脱 自然 , 言清新 优美 , 有强烈 的主观 语 具
抒情 色彩 , 通过刻 画主人公 与社 会 的冲 突与对立 , 达 了个 人 与社 表
现代文学 比较研究 的具体性框架 。
所 谓第一人称 叙述 , 即以主观者 的角度 , 我” 口气 、 “ ” 用“ 的 从 我
的角度记叙所 见 、 闻 、 感 。韦 勒克和 沃伦 认为 , 所 所 以第 一人称 讲述 故 事的方法是一种 精巧 的 , 比其他方 法更有影 响力的方 法。第 一人 称叙述增 加了叙述的亲历性 , 目的和效果是 富于变化 的。 l 其 I l 在小说 中, 采用第 一人称 的叙 述角度 , 主人公 能用 自己的话语 回顾 其经 历 , 塑造 自我形象 , 确立 自我特 征 , 者也 可 以亲历 主人公 认识 自我 的 读
上都 占有重要 的地位 , 都是 现代文 学的先驱 者。 中韩 两国 的现代文 学观 念都受到过 西方文化 的影响 , 中韩两 国的传统文学 观念 又都 具 有相 似的文化 背景 , 以以郁达夫 和玄镇健 为代表 的中韩两 国的现 所 代文学开创者 们表现 出很多 的相 似性 。 本论 文将 以郁达夫与玄镇 健 小说 的第 一人称叙 述方式作 为切人点 , 对郁达夫 和玄镇健 的文本 进 行分析 , 进一步揭示 这种叙述方式 的意义。通过对 这一个案 的研 究 , 我们可 以深 入探求 中韩两 国现代 文学发 展的轨迹 , 而建构 起 中韩 从
会, 个性 与压抑 的矛 盾 。玄镇 健是韩 国现代文学 史上 的一 位重要 作 家, 在韩 国文学史上 以写实 主义的风格 产生 了重 要的影 响。他开 始 文学活 动的时期 。 正是 韩 国现代小 说创 作兴起 时期 , 玄镇健 通过具
郁达夫 和玄镇健 的这 一类 作 品带有很 强的 自传性质 。这些小说
郁达夫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相对于中国传统小说零聚焦的叙述视角下的第一人称减少了叙述性淡化了小说的故事味而小说人物我的某种细微的感触跳跃的思绪特殊的精神状态得到宣泻与表现主观色彩是浓烈的感情力量也显得极为强烈
铘达夫与玄镇td说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此较研究 I l t
一韩 国水 原大 学 中语 中文 系 李新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