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凉州词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凉州词》教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凉州词》教案 北师大版

凉州词1教学目标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

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2重点难点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3教学过程(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

板书:王之涣《凉州词》。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

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

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

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

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

(老师或学生评)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习惯的学习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

(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北师大版

使至塞上1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边塞诗歌四首》中的一首。

737年(开元三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

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2教法分析主要采用朗诵法并加以合作探究的方法去学习,另外教师适时点拨。

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首诗歌并不难,但要从诗人的经历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入手,从字里行间理解他们的理想志趣和人生追求就有一定难度了;另外,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说出事物特征却又是另一大难关。

4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

5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6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王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山居秋暝相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红豆生南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春来发几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愿君多采撷,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物最相思。

活动2【活动】出示课题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活动3【活动】出示简介作者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所以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其诗、画的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凉州词》教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凉州词》教案 北师大版

凉州词1教学目标1、读正确,读通,读有节奏,即字正腔圆的读好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想象画面,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

读出诗意境,唱出感受,达到自然成诵。

2重点难点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读出自己对这首古诗蕴涵的情感(感受诗悲中不失其壮的基调)。

3教学过程(一)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

板书:王之涣《凉州词》。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

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

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词呢?唱词。

3、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

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4、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

出示幻灯片(指名读作者简介)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

(老师或学生评)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1、轻声读前两句诗,找出自己读的感觉,并且或写或勾做上自己习惯的学习标记。

2、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自己感觉到的。

3、指名读。

(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D第二学时1本节主要任务继续引导学生以“穿越”的方式带入诗歌情境,加深理解。

2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突出重点,切入场景:1、“穿越”伊始,感受美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⑴初入场景,迎面而来的便是这等人间美景,此时的心境会是怎么样的?提示:豁达、乐观。

⑵树上是不是真开满了梨花?这两句诗在这里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效果?提示:①不是。

②比喻的修辞手法。

③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

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

⑶这两句诗与前两句诗有无关联?如果有,表现在什么地方?提示:①有。

②前两句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除了直接描写边塞环境的恶劣以外,还表现了诗人对于八月飞雪的惊讶,而在后两句,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这种惊讶又转变成了对塞外雪景雄奇明丽的赞美。

“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

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2、身临其境,感受苦寒:“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⑴通过这四句诗,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的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①寒冷。

②由营帐外到营帐内。

⑵“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两句诗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怎么理解?提示:①互文。

②二句中将军与都护都是泛指,互文见义。

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诗人此时的感受?诗句中所表现出的对于这种奇寒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提示:①寒冷;好奇。

②好奇;乐观;赞叹。

⑷这四句诗是写雪么?提示:是,侧面来表现变扫雪天的苦寒。

3、由内及外,品味雪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⑴从“瀚海”到“愁云”,诗句中表现出了怎样一幅画面?这样写有什么妙处?提示:①视野开阔,辽远苍茫。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凉州词教学设计1北师大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凉州词教学设计1北师大

凉州词1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比较这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2重点难点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

板书:王之涣《凉州词》。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

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

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

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3、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

(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活动2【活动】初读古诗:,提出读的具体要求: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

(老师或学生评)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活动3【活动】感悟诗句1轻声读前两句诗,说出自己读的感觉。

2自由大声地读两遍。

3指名读。

(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

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1)解决“远上”的意思。

老师用手势和眼神表现。

(自下而上)(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比较 探究 边塞诗歌三首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比较 探究 边塞诗歌三首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

使至塞上1教学目标1、诗歌的学习以读为主,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从不同的角度对名句进行赏析,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3、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学生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教师应该进一步引导、点拨,提高对名句的鉴赏水平。

3重点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对名句进行赏析,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使至塞上》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公元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他出塞途中所作。

活动2【测试】二、师生共同理解、赏析诗的内容、意境。

(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1、交代了作者出使边塞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的句子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之情的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活动3【活动】欣赏诗中的千古名句想象画面美浩瀚沙漠,一望无垠。

无云无风,亦没有林木山石的干扰,视野是那么的开阔;烽火台上一股白烟冉冉升起,直入云霄;一条横贯沙漠的黄河绵绵流向远方;一轮圆圆的落日挂在天边。

这是一副很优美的边塞风景图。

苏轼说王维诗“诗中有画”,那怎么是一幅画呢?(图画是以色彩和线条作为媒介来再现事物的形象的艺术形式。

)1、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广阔2、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3、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色彩鲜明这两句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小初高学习]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比较 探究 边塞诗歌三首 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北师大

【小初高学习]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比较 探究 边塞诗歌三首 边塞诗歌四首教案 北师大

边塞诗歌四首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背诵诗词,在朗读中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感受四首诗歌的景物描写与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尝试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读出诗歌特有的节奏与韵律,感受声韵美。

2、收集边塞诗歌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5.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边塞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关于《凉州词》《从军行》等相关音频资料。

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参考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比较探究《边塞诗歌三首》参考教案

《边塞诗歌三首》参考教案(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本课编选了三首描写边塞风情的唐诗。

《凉州词》中,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描写边塞的酷寒,体现出戍守边防的征人难回故乡的哀怨,但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悲壮苍凉。

《使至塞上》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心情和对戍边将士报效朝廷的慰问之意,也抒发了诗人对边塞壮丽风光的赞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西北边塞风雪的壮丽和奇寒,表现了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抒发了雪中送别时对友人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教学目标】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阅读“译文”弄清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丰富语文积累。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诵读与积累。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第1课时)【教学建议】1.简介《凉州词》“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2.分析这首诗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州词
1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战士的思乡但不能回乡的情感以及戍边将士豁达的情怀。

3课外拓展王翰《凉州词》,比较这两首《凉州词》的不同。

2重点难点
感受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古诗意境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颠峰时期.盛极一时的边塞诗,确乎前无古人,这其中当首推王之涣的《凉州词》。

板书:王之涣《凉州词》。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么?预设:生提问:“凉州”在哪儿?“词”是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两首诗一样?……(师及时鼓励学生会动脑筋,想问题.)
1、出示唐代地图(标注:黄河,凉州)。

师随机介绍“凉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肃武威。

地处西北,十分荒凉。

2、释题:(可以先请学生说)预设:“其实凉州词准确的说,不是诗题。

它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为它填词,便有许多首凉州词了。

3、作者简介:师:你们了解诗人王之涣么?
预设:(1)可以随机指名,请学生说,
(2)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或没有查好资料,师介绍。

师:其实《登鹳鹊楼》就是他写的,正是一曲《登鹳鹊楼》和我们今天要学的《凉州词》,使他跻身于唐一流大诗人行列。

(指名读作者简介)。

过渡:想读读这位人称“小官员,大诗人“的作品么?
活动2【活动】初读古诗:,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1自由读(至少两遍)。

2指名读,听后评读。

(老师或学生评)
过渡:如果说初读古诗的第一步,那么读出感觉,读出味道那才是我们读好诗的更高境界。

活动3【活动】感悟诗句
1轻声读前两句诗,说出自己读的感觉。

2自由大声地读两遍。

3指名读。

(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4师或生听后评议。

学习前两句诗预设:学生可以从第一句里找感觉,也可以先从第二句谈起。

课堂师要随机引导。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1)解决“远上”的意思。

老师用手势和眼神表现。

(自下而上)(2)听音乐,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汹涌澎湃、磅礴、气势宏大……)(3)谁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画面。

(4)听后评读。

(5)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6)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1)谈自读后的感觉。

(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2)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3)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预设:a学生自己争取解决。

b师引导。

进情境——诗人由高远辽阔的黄河,笔锋一转,把视角拉下来,远望,不觉咏出——个人接读第二句。

c如果读不出“片”(单薄,小,)的感受,师随机指导这个学生:再远些,再远些看,边读边想象它的样子。

此时,再说你(你们)的理解。

指名说或自由说。

(师注意捕捉学生的零散感受。

(“座”呢,城比较高大,厚实的感觉。

写“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单薄,小。

犹如一片小小的树叶。

更加有种悲凉,危险的感觉……) 4师:想看看这“片”城么?(5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师语速缓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

);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

);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

)。

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

(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6小结:前两句诗,如果说首句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黄河的气势磅礴和天空的高远,用一个字“壮”(板书“壮”),那么第二句则更侧重的守城战士环境和内心的描写,我们也用一个字概括:“悲”,(板书“悲”)。

这真是壮中有悲,悲中有壮呀! 7自己再读读,体会体会这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8个人展示读。

(ppt)(师再评:我听出你在突出“一”和“万”,对比读中,反衬了城的“孤”“单薄”和战士内心的凄凉感。

真是用心在读啊!过渡:如果说前两句是“画意”,那么后面的“诗情”又是什么呢?(四)学习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

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2)“何须怨” 呢?
(不必怨。

)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

(3)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

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4)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5)指名读。

(6)师生评读。

(师随机评:“我还听出了你的怨愤之情”。

)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怨愤朝廷的漠不关心;所以突出“春风”一词的朗诵。

) 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

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

5学唱古诗。

播放视频《凉州词》。

古诗是可以唱的,想唱么?让我们唱中表达心中的感受。

1遍:轻声学唱。

2遍:自由大声唱。

3遍:起立,加动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

(自然课堂呈现熟能成诵的感受。


活动4【活动】课外拓展
师过渡:同学们,还有一首与此题目相同,内容相同,感情相近的诗,但表达将士的情怀直接,更豁达。

出示ppt王翰《凉州词》,相信你们用刚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进入角色的。

1自由读,找感受。

2小组交流感受或读出感受。

3小组赛读。

形式自己设计。

读后学生互评,或者老师评议。

4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可以从题目,作者,诗表达的情怀,内容都是边塞诗…...)这些都要因学生学情而定。

也可以提问质疑,师随机解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