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起源新论

合集下载

元宵节的起源与演变

元宵节的起源与演变

元宵节的起源与演变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或者小正月,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吃元宵、观灯、赏花等,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喜庆之情。

那么,元宵节的起源和演变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古代传说和现代习俗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古代传说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汉朝时期。

汉代的元宵节还有一个别名叫“上元节”,据说当时人们在这一天要祈福,期盼自己的灾厄能够远离,得到平安和幸福。

而元宵节的名称则来源于汉代的一种食物,即“元宵”。

相传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期间,汉武帝为了祈福国泰民安,下令在元宵节这天在长安城乞巧,即在夜晚将宫廷美女们选派到城市街道上,让百姓们在灯光下观看,以增进男女之间的感情。

元宵的制作方法源于南京明城墙写有消灾符,在节日期间,百姓们会将灯笼自庭院挂至街头巷尾,以除旧迎新。

这种形式逐渐演变成现代庆祝活动的一部分,成为人们在元宵节期间的一种习俗。

二、现代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元宵节的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和演变。

除了观灯之外,现代人们还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丰富了节日的内涵。

1.品尝元宵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品尝元宵。

传统的元宵是由糯米制成的,内有各种馅料,如豆沙、芝麻、红枣等。

现代人则制作了更多种类的元宵,比如水果味、巧克力味等,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口味需求。

2.赏灯赏灯是元宵节最吸引人的习俗之一。

各地会准备各种各样的灯笼和灯饰,展示在街头巷尾、公园广场和庙宇附近。

这些灯饰多姿多彩,造型独特,包括动物、花草、人物等等,给人一种艳丽的视觉冲击力。

3.猜谜语猜灯谜是元宵节传统的娱乐活动之一。

人们会编写一些谜语或者成语,贴在灯笼上,供大家猜解。

猜对的人可以得到奖品,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

4.舞龙舞狮龙和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也是元宵节庆祝活动中的常见元素。

舞龙舞狮是一种动感十足的表演形式,人们将龙和狮子形象带入表演,以祈求吉祥和祝福。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包括汉武帝太一神祭祀起源说、佛教起源说、道教“三元说”等。

1.汉武帝太一神祭祀起源说: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2.佛教起源说: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汉明帝时期,其兴起与佛教东传有关。

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3.道教“三元说”: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此外,还有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和纪念“平吕”而设等说法。

火把节是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的节日。

而纪念“平吕”则是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权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这些起源说法各有特色,但都与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紧密相连,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元宵节已经成为了中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人聚居区也备受重视。

2008年6月,元宵节这一中国民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的来说,元宵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

元宵节的起源与发展

元宵节的起源与发展

元宵节的起源与发展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民隆重而热烈庆祝的节日之一。

本文将从元宵节的起源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节起源于中国的古代传说和祭祀活动。

据记载,早在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使者到中国中南部的岭南地区祭拜火神,以祈求丰收和消灾。

在祭祀仪式后的晚上,人们点亮篝火并围绕着篝火跳舞,庆贺获得丰收和神灵庇佑。

这就是元宵节最早的起源之一。

元宵节的另一个起源传说与汉朝的乱世相联。

汉灵帝时期,外族入侵,民不聊生。

一个晚上,一个仙女出现,拯救了受苦的人们,并预言正月十五的晚上,天上将会有一轮明亮的月亮出现。

从那时起,人们就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点灯、赏月、猜灯谜,以庆祝仙女的恩赐和预言的实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元宵节逐渐成为与春节相连的重要节庆活动。

元宵节在传统上被看作是春节的结束,也被视为贴春联、贴福字、燃放烟花爆竹后的圆满结局。

元宵节也被视为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带着美好的期望和祝福相聚在一起,共享团圆的时刻。

二、元宵节的发展元宵节的庆祝方式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但最突出的特点是灯笼和猜灯谜。

自古以来,灯笼一直是元宵节的主要象征物之一。

人们会制作各种形状的灯笼,如动物、花草、人物等,在夜晚挂在院落或公共场所,给人们带来温暖与希望。

同时,灯笼也象征着人们迎接新年的喜悦和祈愿。

猜灯谜是元宵节最受欢迎的游戏之一。

猜灯谜的灯笼贴着各种难题或者谜语,在人们猜中后,会得到一份小奖品或者是一些祝福。

这不仅在传统文化中传承了智慧和趣味,同时也增进了人们的交流和互动。

猜灯谜的活动使元宵节更具乐趣和参与感。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元宵节的庆祝方式也有所创新。

如今,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应用来参与猜灯谜和赏灯活动。

同时,舞狮、舞龙、花灯表演等传统节目也得到了现代科技的加持,呈现出更加精美和华丽的形式。

总的来说,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无论起源还是发展,都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元宵节的起源与文化符号

元宵节的起源与文化符号

元宵节的起源与文化符号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被称为灯节、小正月。

它是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元宵节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祭月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点亮各式各样的彩灯,赏月、猜灯谜、吃元宵,共度一个欢乐祥和的夜晚。

本文将深入探讨元宵节的起源和其所承载的文化符号。

一、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汉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设立了一个节日,称为“上元节”,以祭祀上天、祈求风调雨顺。

在当时流传着一个传说:汉武帝去世后,他的魂魄被迫降临到地球上,变成了一个邪恶的“夜叉”。

为了安抚武帝的魂灵,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放飞孔明灯,并点亮烛火,以驱散邪恶。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元宵节。

二、元宵节的文化符号1. 彩灯: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就是彩灯。

在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在家门口、街道和公园里点亮各式各样的彩灯,给人一种炫目的视觉冲击。

彩灯有各种形状,可以是花草、鸟兽,也可以是人物、故事情节。

彩灯的制作工艺精湛,给人们带来了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

2. 赏月:元宵节的夜晚,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观赏明亮的圆月。

赏月是元宵节传统的活动之一,也是表达团圆和家庭和谐的象征。

人们在赏月时常常唱歌、舞蹈,享受着亲朋好友团聚的温馨氛围。

3. 猜灯谜: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把灯谜写在纸上贴在灯笼上方供大家猜解。

灯谜一般由对联、古诗、成语等谜面组成,是一种既有趣又考验智力的游戏。

猜灯谜除了增加了节日的氛围,还能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4. 元宵:元宵是元宵节的另一个重要象征。

元宵制作精美,口感软糯甜美,形状各异,有的是圆的,有的是花的,有的是动物的。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互相赠送元宵,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祝福。

三、元宵节的民俗活动1. 舞龙舞狮:元宵节是舞龙舞狮的重要时刻。

龙和狮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祥瑞的象征意义,舞龙舞狮能够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好运。

元宵节的起源与中华文化

元宵节的起源与中华文化

元宵节的起源与中华文化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它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举办的民俗活动,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丰富多样的庆祝方式。

本文将从元宵节的起源、节日习俗、传统食物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现元宵节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据传,宋朝时有一位圣贤叫做孔宣,他是传说中的“火神”。

元宵节最初是为了祭祀孔宣而设立的,以祈求神灵庇佑。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节日渐渐演变成为欢庆、团聚和祈福的日子。

二、节日习俗元宵节是一个欢乐喜庆的节日,人们会在这天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

首先,家家户户会正月十五晚上点起灯笼,象征着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其次,大街小巷都会举行花灯游行,各种精美的花灯被人们挂在屋前屋后,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此外,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表演也是元宵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这些节目来祈求好运和祝福。

三、传统食物元宵节的传统食物是元宵,它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糕点,通常里面还夹有豆沙、花生等馅料。

元宵的制作十分考究,需要将糯米粉捣成糊状后再制成圆形,象征着人们的团圆和完整。

在元宵节这一天,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品尝元宵,寓意着团圆和美好的未来。

四、文化内涵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它是中国团圆和家庭美满的象征,人们在这一天会尽量和家人团聚,共享亲情。

其次,元宵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传统的庆祝方式和活动,人们可以了解、感受到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元宵节还寄托了人们的愿望和祈福心情,通过祭祀神明和进行传统活动,人们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总之,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的庆祝方式。

它不仅代表着团圆和吉祥,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品尝传统食物和弘扬民间艺术表演,人们在元宵节中感受到浓厚的中华文化,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思考。

元宵节的起源是什么

元宵节的起源是什么

元宵节的起源是什么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但是,大家对元宵节的起源却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元宵节起源的几种可能性。

第一种说法是元宵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灶活动。

在古代,人们相信每年的正月十五是灶王爷的生日,为了表达对灶王爷的敬意,他们会在家里放上一碗米汤,以表示对灶王爷的供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人们开始放起了烟花爆竹,燃放灯笼,以及吃汤圆来纪念这一天。

第二种说法是元宵节起源于古代的“上元节”。

在中国古代的“上元节”中,人们会到宫廷或庙宇燃灯祈福,相信这样可以祛除一年的厄运,带来幸福和好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活动逐渐融入了元宵节的庆祝方式,使得元宵节成为了一个集祈福、燃灯和观赏各种灯彩于一体的节日。

第三种说法是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的宴会活动。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的元宵节是一个重要的宴会日子。

在这一天,宫廷里会举行丰盛的宴席,表演各种艺术节目,如舞蹈、音乐和戏剧等。

在民间,也逐渐兴起了自发性的庆祝活动,人们聚集在一起观赏烟花爆竹和互赠元宵等。

第四种说法是元宵节起源于佛教的农历十五庙会。

在古代中国,佛教传入后,僧人会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办盛大的庙会,邀请信众和世俗人士前来参加。

这一天,庙会上人山人海,各种游乐设施、小吃摊位等应有尽有,形成盛况空前的热闹景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庙会活动逐渐融入了元宵节的庆祝方式,成为了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元宵节的起源如何,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节日传承了古代文化与民间信仰的美好。

在现代社会中,元宵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欢乐、团圆和祈福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欣赏灯光秀、品尝汤圆、燃放烟花爆竹、观赏舞龙舞狮等活动,共同庆祝这个寓意吉庆的节日。

元宵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每一种说法都有其独到之处。

不管起源如何,元宵节给人们带来了喜悦和欢乐,让我们以热闹的庆祝活动欢度这个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承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承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承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庆祝,也被称为“上元节”或“灯节”。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汉武帝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汉明帝时期,其兴起与佛教东传有关。

还有一种说法是,元宵节是道教的“三元说”中的上元节,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自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人们会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这些传统民俗活动和表演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和对亲人的深深祝福。

总的来说,元宵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而这个节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传承。

元宵节的起源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起源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起源来历和习俗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称为“华夏第一节”。

它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也是中国农历历法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元宵节的起源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

相传,在东汉时期,汉明帝下令在正月十五点灯献祭太一神灵,祈求国泰民安、丰收吉祥。

这一活动逐渐演变为民间的元宵节,成为了一种传统民俗。

另外,元宵节的起源还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传入中国后,元宵节被划定为佛教节日之一,用以纪念释迦牟尼佛的涅槃日和阿罗汉祖师的生日。

为了庆祝这一节日,寺庙会在正月十五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人们在夜晚点灯祈福,披上彩绸,围着佛塔绕行,形成了独特的元宵节文化。

传统的元宵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活动。

一是赏花灯。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把各种各样的花灯挂在门前、院子里或街道上,照亮夜空。

花灯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形式各异,有花鸟、人物、动物等各种题材。

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方的“灯谜”活动,即在花灯上贴上谜语,让民众猜谜语,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二是吃元宵。

元宵是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形状圆润,象征圆圆满满的美好寓意。

元宵内有馅料,通常有花生、豆沙、玫瑰酱等多种口味。

在品尝元宵的同时,还有一项叫“猜灯谜”的活动。

人们会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然后大家一起猜谜语。

猜中谜语的人会有奖品或者称号,增加了节日的乐趣。

三是舞龙灯。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被视为吉祥和神奇的象征。

在元宵节晚上,人们会举行重大的舞龙灯活动,龙灯由许多人手持,龙身蜿蜒起伏,灯光闪烁,形成一幅美丽壮观的景象。

舞龙灯的活动寓意着人们的祈福和希望,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处。

此外,元宵节还有猜灯谜、放天灯、献花烛灯、祭祀祖先等许多有趣的习俗和活动,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重要文化遗产。

元宵节作为一个优秀的传统节日,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独特视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起源新论作者:韩梅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4期[摘要]元宵节的来源历来说法不一,其中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有三家,分别为汉武帝太一神祭祀起源说、道教起源说、佛教起源说。

然而,这几种说法都难以成立。

从节期来看,元宵节的节期正月望日与上古时期元日祈谷的时间孟春元日同为农历正月里的一个吉日;从文化内涵来看,元宵节与元日祈谷的祭祀活动都具有祈求丰收的文化内涵;从活动内容来看,元宵张灯与燔燎祈谷都有灯火娱神的内容。

因此,元宵节的起源与农业文明有直接的关系,元宵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农业祭祀活动,“元日祈谷”为元宵节的滥觞。

[关键词]元宵节;元日;祈谷元宵节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有三家:太一神祭祀起源说、道教节日起源说与佛教节日起源说。

第一种说法即认为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祀太一之俗,这一观点出自《史记·乐书》。

宋洪迈在《上元张灯》一文引此说:“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

”宋朱弁《曲洧旧闻》亦赞同洪迈的观点。

此后,王三聘的《古今事物考》沿用了这种成说。

这一说法遂成为较有影响的说法之一。

第二种说法来自《岁时广记》卷一○引吕原明《岁时杂记》:“道家常以正月十五为上元”嘲第三种说法认为起源于佛教。

《岁时广记》卷一。

引《僧史略·汉法本传》云:“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

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

”今人关于元宵节起源的看法也多有分歧,如向柏松先生认为起源于“燎祭”,而曹飞先生则对其观点提出质疑,并认为元宵节起源的研究应该围绕群体性、非理性、世俗性和娱乐性的特点进行才有意义,学界至今对此仍然没有一致认可的观点。

为了厘清元宵节起源的问题,笔者首先对几种影响较广的成说进行辨析。

前人关于元宵节起源的几种说法都有各自的根据,似乎也都能自圆其说,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上述几种成说都存在自身无法解释的问题。

一、几种成说的辨析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时太一祭祀活动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

《史记·乐书》所言汉武帝祭祀太一神的“正月上辛日”,根据中国的干支纪年来推算,是指正月上旬的一个吉日。

在不同的年份,这一天可能是初一到初十的任何一天,但绝不可能是正月望日。

而元宵节节期是正月之望,其民俗活动、审美及文化心理都与农历新年的第一轮圆月有关;同时,其祭祀太一神的活动为天子直接进行的祭祀活动,这一活动上承上古时期的祭祀上帝,下为漫长的封建社会所延续,直到明清时期,天子祭祀上帝的活动仍然多在正月上辛日。

从节期、祭祀主体、活动内容和文化内涵几个方面来看,汉武帝祭祀太一神的活动与民俗意义上的元宵节都有极大的差别。

元宵节起源于道教的说法同样难以令人信服。

作为一个成熟的宗教,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早已为学界所公认。

道教为了发展信徒,增强势力,对于原始宗教和民间传说多加以附会。

如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人物张道陵本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在道教中被尊为张天师。

据晚出的道教传记《汉天师世家》记载:“祖天师讳道陵,字辅汉,沛丰邑人也。

九世祖良……母梦神人自北斗魁星中降,至地长丈余,授以香草……感而有娠。

汉建武十年(34年)正月十五夜生于吴之天目山,黄云覆室,紫气盈庭……七岁读《老子》书,即了其义,于天文、地理、图书、谶纬之秘,咸贯通焉。

”晋代葛洪《神仙传》中同样记载了张天师的事迹,内容相似,却并未说张道陵生于正月十五日:“天师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县人也。

本太学书生,博采五经,晚乃叹日:‘此无益于提命’,遂学长生之道。

”从这两条材料中可以看出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即道教典籍称张天师出生于正月十五日,而《神仙传》没有明言他是正月十五日出生的。

笔者推测,道教典籍很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神化了张天师出生的日子,将张天师出生与“天官赐福”联系在一起,以便借重元宵节突出张天师的地位,宣传道教。

道教用元宵节来发展自己,广泛传播元宵节出于道教的说法,赋予了后世元宵节的文化内涵之一,对此,下文将详细论述。

元宵节起源于方外佛教的说法更是疑点重重。

《岁时广记》卷一。

引《僧史略·汉法本传》云:“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

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

”这句话被认为是元宵节起源于佛教的直接证据。

但仔细考量,这一说法多有漏洞。

第一,《僧史略》为宋代高僧赞宁所著,其身份为佛教人士。

第二,《汉法本内传》学界多认为是伪书,如梁启超认为,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佛道斗法”一事为“愚秃之附会,而习非成是”;汤用彤认为,《汉法本内传》“当系南北朝末伪造之书”;四川大学刘林魁认为,《汉法本内传》是“一部专门为应对佛道论争而编纂的佛教伪史”。

笔者认为上述说法很有道理。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一个外来的宗教,传人一个文化传统迥异的国家,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撞,佛教不能例外。

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试探、伪装、适应,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最后达到了融合的阶段。

”。

佛教传人中国后,面对起自本土的道教,自然要伪装得比道教更加神圣,法力更大,才能赢得更多民众的信仰。

“佛道斗法”的故事旨在证明“佛先道后”、“佛优道劣”,集中体现了佛道激烈的斗争。

任继愈先生更是结合魏晋时期的历史,对此作出过精辟的论述。

他说:‘‘北魏太武帝取缔、镇压佛教(446年)之后,佛教、道教的斗争一直十分激烈,大约在北魏中叶,佛教徒伪造《汉法本内传》等书宣扬佛教优越,而诋毁攻击道教。

”由此,《汉法本内传》所言正月十五日“汉明帝令烧灯”一事无法确信。

民俗学上的多种证据证明了元宵节的起源未必与佛教有直接关系。

在大兴安岭居住的达斡尔族世代信奉萨满教,但在正月望日这一天也有隆重的祭祀活动。

“‘卡钦’是达斡尔语对‘农历正月十五,的称谓。

节日的前一天晚上,长者就要给诸神焚香磕头,吃手把肉和‘达勒。

布达’(荞面饴烙)。

出嫁的姑娘和春节时没在家的其他人,这时赶回家里,给父母长辈磕头拜年……是仅次于阿涅(春节)的重要节日。

”而且正月十五这天达斡尔人都要早起,谁要是贪睡脸上就会被抹锅灰。

我国广西西南部居住的壮族信奉原始宗教,同样在正月十五日有与中原地区不同且具有浓厚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祀活动。

“壮族认为,月亮是天神居住的地方。

因此,每年在农耕开始之前和丰收之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前后),举行祭祀月亮活动,请月姑娘来到人间,为人们预测祸福吉凶。

”这些祭祀活动都与农业文明有着重要的关系。

达斡尔族以农耕、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正月十五日给起床晚的人抹锅灰是为了提醒人们要勤劳耕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感动神灵,求得农业丰收;壮族的祭祀活动同样也是为了祈求农业丰收。

这两个民族都不信仰佛教,而正月十五日前后都有祈求丰收的祭祀活动,可见元宵节节期的确定未必都与佛教有直接的关系。

除达斡尔族和壮族外,水族、畲族、土家族等民族均于正月十五日前后举行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都有祈求农业丰收的内容。

由此,笔者认为,滥觞时期的元宵节很可能与农业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如庄华锋所言:岁时节日由节期和民俗两个要素构成,节期的选择和确立主要与中国的农业文明有关。

那么,农业祭祀与元宵节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以下分别从“元宵节”的节期、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三方面加以分析。

二、节期:“元日”与“正月望日”“元宵节”的节期为正月十五日,又名“元夕节”、“上元节”。

民间亦将其称之为“正月十五”、“正月半”。

如《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按:《续齐谐记》日: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东南角,谓成曰:‘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其上以祭我,当令蚕桑百倍。

”宋以前,元宵节多称“元夜”、“元夕”、“上元”,而宋以后的文献则多见“元宵”一词。

这一节日不仅在中国为一重要的民俗节日,在亚洲的其他国家也有隆重的民俗活动,如韩国的“元宵节”称为“元夕节”。

各地的“元宵节”民俗活动有很大的差异,但活动的内容都离不开祈祷农业丰收这一主题。

向柏松先生在《元宵灯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新论》一文中就将“祈年”一条作为“元宵节”文化内涵的首要一条:“不少地方还将元宵节祈年的花灯与祭灶神、谷神联系起来,以表达人们对于丰年的祈望。

”文中还列举了两个例证:一是1914年《和顺县志》中的记载:“十五日‘上元节’里巷立社,蒸层糕插连藁谷供神,逐门张灯三夜,以祈丰年。

”二是1929年《辽州志》中的记载:“‘元宵’,里巷门首张灯火,村中多立社,点九曲灯。

蒸层糕,插谷穗供神前,祈丰登之意。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就连韩国的“元夕节”也有吃“五谷饭”,祈祷“丰收年,事业有成,五谷丰登,硕果累累”的习俗。

这些足以说明“元宵节”与农业祭祀活动有内在关联。

而“元宵节”的节期也与上古农业祭祀的“元日祈谷”,有关,下文即围绕其关系进行探讨。

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商周时代,春夏秋冬的祭祀活动都是围绕农业生产展开的。

春季农业祭祀活动中的“元日祈谷”是在“孟春元日”进行的。

《礼记·月令》:“孟春,天子以元日祈谷于匕帝。

”至于元日是哪一天,虽然有很多经学家加以阐释,但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统一的意见。

如孔颖达认为是朔日,卢植、蔡邕认为是一个“善日’啦,而郑玄认为是。

正月上辛日”。

争论一直延续到清代经学家王引之等,仍然莫衷一是。

为了考定元日是哪一天,让我们来看《礼记·王制》中另一则有关“元日”的记载:“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

这则材料表明上古时期在“元日”这一天要行乡饮酒礼和射礼,其目的是为了向年老的人表示尊重,同时弘扬“尚武”精神。

这一礼节在中国后世封建社会一直延续流传。

汉代“(明帝)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隋制“州郡县亦每年于学一行乡饮酒礼,唐太宗“(贞观)六年……诏天下行乡饮酒),明朝统治者将“乡饮酒礼’’作为一项国家礼制加以推广:“(洪武)十六年,颁行乡饮酒礼图式一。

各处府州县,每岁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于儒学行乡饮酒礼……除馔宾外,众宾序齿列坐,其僚属则序爵”。

黄佐在《泰泉乡礼》中详细记载了明代的乡饮酒礼:“凡正月元夕为岁始,腊月大傩为岁终,亦许会饮于社。

教读制相戒之词,以见无已太康之义。

或令童生歌《七月》之诗一阕,或习士相见礼,或行投壶礼,或行乡射礼。

务在雍容揖逊,敦从古雅。

须用歌咏劝酬,使人观感,不得酣唱邪曲,演戏杂剧,以导子弟未萌之欲。

若为贪图口腹,喧哗较论短长,及科逼贫人财物者,众共斥之。

”黄佐所记明代泰泉乡礼中的“或习士相见礼,或行投壶礼,或行乡射礼”,无疑是上古时期礼仪“元日习乡上齿,习射上功’’在明代的延续,由此说明“正月元夕”与“正月元日”有着渊源关系。

明代学者黄训认为在正月望日这一天行乡饮酒礼非常符合古礼之意:“此古人行乡饮酒礼之三也。

窃唯今制一岁凡再行乡饮酒之礼,即行之于正月望日……聚民之老者,饮以劳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