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饰形成的伦理渊源

合集下载

避讳是如何形成的文库

避讳是如何形成的文库

避讳是如何形成的作者:罗沧明代敖英《东谷赘言·卷下》云:“古礼入门问讳,讳其名也。

春秋之法,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为贤者讳,讳其事也。

”——题记范围战国齐公羊高《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云:“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何为“避讳”?所谓“避讳”,乃是在人际交往时的忌讳,由于道德或审美的原因,可能遭到危险而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

关于“避讳”一词,在几部语文工具书里的注释,乃是大同小异。

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注解云:“避名,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或尊长的名字。

这是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体现。

”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注释云:“谓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舒新城和陈望道主编的《辞海·语词分册》注解云:“封建社会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免写出或说出叫‘避讳’。

”至于“避讳”一词,具体最早起于何时何书,在此不作任何考证,这里仅作与其相关的内容进行论述。

民国陈垣《史讳举例·序》云:“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

”毛上文《五花八门的避讳》云:“避讳,是中国古代史上,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所谓‘讳’,是指帝王、圣人、长官及所尊者的名字,人们说话作文不能随便乱写乱用,平时用到这类人物名字相同的字,必须设法避开或改写。

此谓‘避讳’,讳是一种神圣的行为,随便使用是一种亵读行为,在封建时代,避讳是一般臣民不可不懂的学问。

”中国从周朝至清代,世人不可书写直呼君王或尊长的名字,必须得加以回避来表示尊敬,此种方式称作为“避”。

人类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向前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礼俗和文雅,忌讳撰写或直说一些不吉利或不雅观的社会现象,此种方式称作为“讳”。

汪泽树和孙旭君在其《中国民间命名习俗·避讳》里所云:“另一种避讳,即人物姓名的避讳。

这里的所谓‘避’,是指躲开,回避。

所谓‘讳’,是指忌讳。

高三历史教师必备素材:“避讳”渊源

高三历史教师必备素材:“避讳”渊源

word历史教师必备:“避讳”渊源所谓“避讳”,指的是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君父尊亲的名字,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

避讳起源于周朝。

秦汉以后,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避讳制度才日趋完备。

避讳在社会上存在“国讳”、“家讳”和“‘圣人’讳”三种。

“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

封建帝王出于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要求其统治下的臣民都必须遵守“国讳”,否则,一旦犯讳,就是“大逆不道”,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家讳”指避父祖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精神。

“‘圣人’讳”多数情况下指避孔子的名讳“丘”。

此外,还存在一种“宪讳”,它是封建官场的下级官员为了巴结讨好上司,主动避长官的名讳。

封建社会避讳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改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改用音近或义同的字来代替。

如苏轼的祖父名序,苏轼将序改作“叙”。

唐祖讳虎,故凡称“虎”的地方均改作“武”或“猛兽”。

“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口”,或作“某”,或直书“讳”,如唐人撰《隋书》时,因避太宗李世民讳,而改“王世充”为“王充”。

“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笔不写,如将孔子的名讳“丘”缺笔作“”。

此外,还一种在口语中避正呼的避讳法。

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如讳字属入声,则在口语中不可出现此音,而其他三声仍可照念,但有时也会出现因避一字而四声皆讳的情况。

由于避讳,甚至把别人的名和姓也改了。

汉文帝名恒,春秋时的田恒就被改为田常;汉景帝名启,微子启则被改称微子开;汉武帝名彻,蒯彻则被改称蒯通;X知几著《史通》,后人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讳,竟然X知几改称X子玄(子玄是X知几的字)。

- 1 - / 1。

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讳饰修辞

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讳饰修辞
中日: “ 我知种树 而已 , 理, 非吾业也 。 ” “ 理” , 本应 为“ 治” , 为
行。许人尤之 , 众稚且狂 。 ” 这也是运 用 了讳饰修 辞。据《 左 传・ 闵公二年》 载: “ 冬 十二月 , 狄人伐 卫 , 卫 懿公好 鹤 , 鹤有 乘轩 者 , 将 战, 国人受甲者 , 皆日‘ 使鹤 ’ 。……及狄人 战于荥 泽, 卫师败绩 。 ” 当卫被狄 人 占领 后 , 许穆公 夫人 星夜兼 程到 漕邑 吊唁祖 国的危亡 , 写下 了这首 《 载驰》 。从情理 而言 , 当 时许穆公夫人没有时 间和心情 去采“ 赢” , 这 里的“ 矗”, 可能 代表一种特定 的 意象 , 是无 法 言 明但 又不 得不 说 的某种 事 物, 于 是她便采取 了这种讳言 的委 婉表达方式 。如果 不从讳 饰角度进行解读 , 就 不可能正确理解这 首诗 歌。 魏晋及 唐宋 时期 的诗 歌创作 中也有不少 作 品运 用 了讳

载驰》 第 三章 : “ 陟彼 阿丘 , 言 采其 矗。女子 善 怀 , 亦各 有
的散文《 报任安书》 中也有这样 的情况 , 如: “ 同子骖乘 , 袁丝 变色” , “ 同子” 即指 汉文 帝 时期 的宦官 赵谈 , 司 马迁为 避其
父名讳 , 把赵谈 改 称为 “ 赵同” 。魏 征 的奏 疏 《 谏 太 宗 十思 疏》 中日: “ 怨 不 在大 , 可 畏惟 人 ” , “ 将有 作 , 则 思知 止 以安 人” 。杜牧的《 阿房宫赋》 文末 日 : “ 使六 国各 爱其人 , 则足 以 拒秦 ; 使秦复爱六 国之人 , 则递 三世 可至万世而为君 , 谁得而 族灭也? ” 为避 唐太 宗李世 民的讳 , 这两篇散文都使用 了讳饰 修辞 , 将“ 民” 改为“ 人” 。柳宗元有一篇散文《 郭橐驼传》, 文

略论历史上的避讳

略论历史上的避讳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宰相作 为皇帝的辅政大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朝代更迭和政治环境的变化, 宰相制度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这些变革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时 期的调整、发展和完善。宰相制度也对中国政治体制、政府结构和整个社会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此外,武则天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成功地抵御了外来 的入侵,保卫了国家的疆土,使国家保持了统一和稳定。
内容摘要
最后,武则天还在外交方面有所建树。她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与周边国家建 立了友好关系,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内容摘要
总之,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她采取的手段和方法 引发了很多争议,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她在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发展、 维护国家统一和开展外交活动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被忽视的。
二、避讳的发展
皇帝对十三经和二十一史都做了避讳。宋代的避讳更是严苛而登峰造极, 《东都事略》记载:“(宋仁宗)天圣二年冬十一月癸卯朔,(中书门下)奏: ‘准敕,臣僚家讳与朝廷同者,今文武百僚其回避。’于是申严行下:应内直、 朝会、赐宴、对策及百司申状奏书等,切避御名及宗室名字;违者以违制论。”
Hale Waihona Puke 、避讳的发展4、社会效益优先:调制行为着 眼于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而 不是某个企业或个人的利益。
4、社会效益优先:调制行为着眼于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 某个企业或个人的利益。
1、调制行为是法律行为:调制行为是政府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实施的行为,具 有法律效力。政府机关在实施调制行为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3、调制行为是公法上的行为:调制行为是政府机关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的 行为,具有强制力。它不同于私法上的自愿行为,而是公法上的强制行为。

谈讳饰修辞在古文中的应用

谈讳饰修辞在古文中的应用

谈讳饰修辞在古文中的应用作者:范保林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07年第02期避讳,也称讳饰,是一种修辞格,封建时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

从而规定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当朝君主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而用其他的字或词来代替。

从而产生了“避讳”这种修辞。

了解这种现象,对我们解释古代的很多社会现象、阅读文言文、学习古典文学很有帮助。

这看似小小的避讳给人们说话做事造成了许多的不便,闹出了很多笑话,甚至于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因而在古代的说话作文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形式上看,避讳主要有换字法(对避讳的字换一个别字代替)、缺字法(对避讳字空而不写,或用“某”代替,或作口)、省笔法(不写所避之字的最初一笔或中间一笔)三种形式。

其中换字法用的最多。

避讳内容主要有:一、避国讳,即遇有当朝皇帝和其七世之内的祖先的名字都不许说出或写出。

如秦始皇姓名为“赢政”秦历中改“正月”为“端月”;汉代避汉武帝的讳改“彻”为“通”;避吕后的讳改“雉”为“野鸡”;东汉光武帝叫刘秀,后人为了避他的讳,就把秀才称为“茂才”;东晋人为避晋文帝司马昭的讳,就把王昭君改名为王明君,后人有的沿用这一说法,于是,在杜甫的诗歌里就出现了“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的佳句。

在唐代,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中有一“民”字,就使得民风,民情,民心、民俗……一系列词不能通用,面把“民”字避作“人”字。

在唐人的文章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就有这样的句子:“予为此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种树郭橐驼传》里也有“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之句。

唐高宗叫李治,因而唐代文章中“治”便为“理”所代替,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中有“理乱不知,黜陟不闻”的句子,“理”即为“太平、治世”的意思。

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名字中有一“玄”字,于是乎。

在洪亮吉的《冶平篇》里,虽谈的是国家大事,但也一样不能说出皇帝的名字,把“玄孙”写成“元孙”。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讳饰修辞探讨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讳饰修辞探讨

1前言讳饰修辞源于古代避讳传统习俗,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周,在秦时期逐渐成型,并在唐宋时期逐渐兴盛,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讳饰修辞的诞生与发展集中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在避讳习俗的影响下,人们在语言和行为上都受到一定的约束。

比如古代臣民要避皇帝之讳,后辈要避先人之讳等。

研究讳饰修辞,对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重要帮助。

2讳饰修辞概述讳饰又称“避讳”,是古代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遇到犯忌讳的事物,不能直接提及其名讳,所以有别的字眼来代替,起到回避和美饰的作用。

因此,讳饰主要分为两种用法,一是美饰,即通过对语言加以装饰和美化,体现对描述对象的尊敬、惋惜或爱戴之情。

这种用法在今文中也经常可以见到,比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一段描述是:“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作者恩格斯不忍心直接说出马克思的死,因而用“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加以代替,表达对马克思的缅怀和悼念,这也符合全世界读者、劳动人民的共同情感需求[1]。

另一种则是掩饰,对犯忌讳的事采用其他模糊的说法进行掩盖。

比如在《药》中,“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这“东西”是烧过的“人血馒头”,旧社会将它作为治肺痨的药,为避讳痨病,将其模糊过去。

这些避讳的修辞方法都源于古代文学中的讳饰。

经过2000年的发展演变,讳饰修辞不仅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基础,而且其内涵和内容不断丰富。

无论是从古学今用还是解读古代文学的角度出发,都应对讳饰修辞加以研究,明晰其用法和内涵[2]。

3讳饰修辞的起源和发展讳饰修辞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在诗歌、散文和小说等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可以见到讳饰修辞的踪影。

从时间上来看,讳饰修辞在先秦时期已经得到应用,自秦以后,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用法也出现了变化发展,在许多流传至今的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得到印证。

比如在先秦时期的诗歌中,就能见到讳饰修辞的运用。

中国古代避讳文化微探

中国古代避讳文化微探

中国古代避讳文化微探摘要:避讳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自周朝起便存在避讳的风俗,可谓是源远流长,而且每个朝代的避讳文化特点不尽相同。

古代的避讳文化对中国的古代文学乃至现代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从避讳的分类、产生原因以及避讳的影响浅谈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一.避讳的分类所谓避讳,就是在语言文字中的禁忌,即处于畏惧、迷信、憎恨等心理,也可能是由于礼制或者政治等原因,在语文生活中不敢直接成说某物或某人之名而作变异处理的言语替代行为。

[1]避讳分类较多,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避讳可以分为三种:敬讳、忌讳、憎讳。

由于古代封建等级森严,出于尊重的原因不敢直称长辈或者位高权重者的名字,甚至禁止使用与尊长名同形或者同音的字,因而产生了敬讳。

国讳即避帝王之讳,是敬讳的一种,同时受法律的保护。

比如避帝王之讳即国讳,也是法定的避讳。

古代等级森严,因此会存在帝主之讳,一旦触及,必然受到严厉惩戒。

雍正八年,清朝翰林官徐骏曾在奏章里把“陛下”写成“狴下”,皇帝将其革职。

后来朝廷又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到“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诗句,由于诗句中含有“清”“明”二字,雍正觉得是对朝廷不满,心存诽谤,倾心明朝,将其斩首。

另外,对圣人名字的避讳即圣讳,也是敬讳的一种。

如孔子和关公。

《宋史》中《地理志》:“大官四年,以暇丘县为暇县,龚丘县为龚县”。

关羽到了元代确立了武圣的地位。

罗贯中在撰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对关羽也十分尊敬,始终不敢直呼其名。

[2]俗讳也叫作忌讳,是指民俗方面的忌讳或回避。

古代吴人忌离散,他们把“梨”叫做“圆果”,把伞叫做“竖笠”。

另外一提死亡,人们心理上都会有种不详的感觉,为了逢凶化吉、避免伤心难过,许多关于“死”的委婉语便因此产生,如故、去世、不幸、殁等。

未成年人发生不幸时,由于不忍直言,“殇”便来指代未成年死亡,意思为早夭、悲痛。

《逸周书· 谥法》中说:“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

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讳饰修辞

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讳饰修辞

[作者简介]艾瑛,男,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讳饰修辞○艾瑛(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摘 要] 讳饰修辞源于中国古代的避讳习俗,多见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和小说作品中,在时间上起源很早,先秦时期便已出现,秦以后开始大量应用,诸多作品可为印证。

讳饰修辞有名讳和事讳两大种类。

运用方法上,名讳主要有改字、空字、缺笔等,事讳主要有掩饰和美饰之分。

[关键词] 讳饰修辞; 中国古代文学; 种类; 方法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8-0014-02 讳饰,是指人们一旦遇到犯忌触讳的情况,不明说、直说,而是回避、掩盖,或用另外一个说法来加以装饰美化的一种修辞,它源于中国古代的避讳习俗。

避讳“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两千年”[1]1,它的产生和形成,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

先秦时期,讳饰已作为礼义规范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对人们的言语、行为起着一定程度的规范与制约作用。

到了秦代,开始形成比较规范的国家典章制度,以后历代相沿,其内容、范围也逐渐延伸、扩大,不仅有讳名,还有讳事。

从本质上讲,讳饰就是避讳,修辞学上称之为讳饰,文化习俗上称之为避讳,二者异名而同质。

(一)讳饰修辞广泛运用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尤以诗歌、散文、小说作品中最为常见;在时间上起源很早,先秦时期便已出现,秦以后开始大量应用,诸多作品可为印证。

远在先秦时期,诗歌创作中便已出现讳饰修辞。

如《诗经·唐风·葛生》中曰:“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百岁之后”,就是“死亡”之意,这就是典型的讳饰修辞。

又如《诗经·鄘风·载驰》第三章:“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这也是运用了讳饰修辞。

据《左传·闵公二年》载:“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之讳也 。 ”献子 归,遍 戒其所知 日: “ 不可 以不 学。吾适鲁而名 其二讳 ,为笑 焉,唯 不 学也 。人 人
之有 学也 。犹木之 有枝 叶也 ,犹庇 荫人 ,而况君 子之 学乎 ? ” 范献 子 ,即晋卿 范鞅 ,是范 宣子 的儿子 。献 ,是其谥 号 。他 因 自己 出使 鲁 国时 ,没有做 到 “ 问 讳” ,以致 在询 问具 山 、敖 山时误 犯 鲁先 君 之名讳 。 因此 ,他告 诫 自己认识 的人 ,一 定要善 于学 习 , 否则 在交 际时 ,就 可能 因不懂礼 仪 而被人嘲 笑 。由此可知 ,讳饰 是学 习 的一个 很重要 的方 面 ,因为 它 直接关 系到交 际 时言行 的恰 当性 。了解 并 规避交 际对象 的忌讳 ,既 是对他人 的尊重 ,也体 现着修 辞主体个 人 的文 化素养 与道 德修养 。这 是伦理社会 中以他人为重 的思想在言行上 的表现 。 讳 饰具体 体现并 维护 着伦 理社会 中 “ 君君 、臣 臣、父父 、子子 ”的等级 制度 。讳饰是 这种 伦理 制度 的产物 ,对 君 、父 的尊重 ,表现在 修辞 上 便 是对其 名讳 的 回避 。如 《 春秋公 羊传 ・ 闵公元 年》 日 : “ 春 秋》 为尊 者讳 ,为 亲者讳 ,为贤者 讳 ” 即对 于尊 者 、亲者 、贤者要有 所忌 ,有 所 不说 , 《 。 若要 说 ,也要 隐恶而扬 善 。所谓 “ 尊者 ”是指 在位 者 ,尤其 是君 主 。 “ 亲者 ”指父母 ,也泛 指家族
犯 .对 于那 些 有可 能犯 忌 触讳 的语 词 的修辞 性 规避 或 有意 改选 吉祥 优雅 的说 法 来进 行交 际 的修 辞努
力 ,其 实都 出于人 们对 自己及 交 际对象 的接受 期待 的伦理 道德 考 虑 ,是 积 极 的修辞 伦理 努 力 。之所
以要研 究讳 饰 ,是 因为 其 形成 与运 用典 型地 表 现 出修 辞伦 理 的特 色 ,是 中国这 一伦 理社 会 的极 有代
21 0 1年 第 3期 第2 9卷 ( 第 1 8期 ) 总 2
毕 节 学 院 学

J OURN F BJE U V S T AL O I1 NI ER I Y
NO. 2 3, 011 Vo .9 12 Ge ea . 2 n r lNo 1 8
辞伦理 准则 的运 用 ,当然 在后 世的发展 中,受 皇权 与政 治的挤压 ,某 些敬讳 慢慢变质 ,甚至 沦为统
治者 维持其 统治 地位 的工具 ,说 写者 的主动性 也被 抹杀 ,只能无 条件地 对既定 法律条 文与政 治命 令
表示遵 守 ,否则 即被认为 不敬 ,甚 至被判 谋逆 。 敬讳 既是成文 的礼义规 范 ,在典籍 中就多有记 载 。如 《 礼记 ・ 曲礼上》 有言 : “ 入竟 而 问禁 ,入 国而问俗 ,入门而 问讳 。 ”许慎 《 文解字 》 “ ,忌也 。 说 : 讳 ”可见 , “ ” “ 、 “ ”三者 比较 禁 、 俗” 讳 相 似 ,都是 交谈 中应 当避 忌 的内容 ,而且 它们 还具 有地 域性 ,随 国别 与家庭 的不 同而 有个 体差 异 ,
讳 饰 形成 的伦 理渊 源
罗 菲
( 北传 媒 学院新 闻传播 学 院,河北 石 家庄 河 001 ) 5 0 1

要: 饰既是 一种 社会 文化现 象 , 讳 又是 一 种 修 辞 伦 理 现 象 。 其 形 成 有 着 深 厚 的 伦 理 基 础 , 方 面 一
根 源 于 中 国 古 代 伦 理 社 会 成 文 的 礼 义 规 范 . 现 互 以 他 人 为 重 的 伦 理 意 识 ; 一 方 面 则 根 源 于 人 们 趋 体 另
者等 在言 行上 的 隐恶 而扬善 。由于父 子关 系是 “ 伦” 中最重要 的一 伦 ,故此 ,在 孔子 的倡 导下 , 五 在用于表 达父子 、夫 妇等属 于家庭 内部 之间 的事情 时 ,讳饰 修辞策 略就被广 泛地运用 了起来 。于是 , “ 家丑不可外扬 ” 的俗语广受推崇 ,流传 至今 ,被许 多 中国人奉为处 理家庭关 系的不二 准则 。陈垣先
代 ,已经存在 避讳修 辞现 象 。”【 讳 饰不仅 表现 在语 言上 ,如某些 字词 不可 以说 、不 可 以用 等 ;而且 】 也 表 现在 行为 上 ,它对 人 们 的行 为起 着 一定 程 度 的规 范与 制 约 作用 ,如 官名 与 某 人父 祖 的 名相 同 ,
则 不 可 以任 此 官职 等 。所 以说 它既 是一 种社 会 文化 现 象 ,又是 修辞 伦理 现 象 。说讳 饰是 一 种社 会文 化 现 象 ,是 因为避 讳作 为 礼义 规范 早在 先 秦 即 已形 成 成文 的条 例 ,在全 社会 范 围 内推行 。这在 《 礼 记 》 等典籍 中有 明确记 载 。在 唐代 ,避 讳 还演 变 为 国家 的法律 制度 ,有 了外在 政权 的强制 力 ,尤其
是 敬 讳更是 与 政治 权力 密 不可 分 ,成 为社 会 制度 与文 化礼 仪 的典 型形 态 。在此 种社 会 制度 下所 形成
的社会文 化 ,普遍强 调 尊卑有 别 、忠孝 优先 、礼 义为 重 的伦理 观念 ,表现 在 言行上 ,即是 有所 回避 、 有 所装 饰 。说讳 饰 是修 辞 伦理 现象 ,是 因为讳 饰涉 及语 言选 用 与仁 、义 、礼 、信 的准则 的遵 守 与违
中的长者 。 “ 者”则 是指 社会 中拥有 贤 良贤德名声 的人 。这三者 都是 《 贤 春秋 》一书 写作时特 别重
视 的人 物 ,因此提 到时 遵循 隐恶而扬 善 的笔 法 ,以维 护社会 的等级秩 序 。具体怎样 做才是 合于礼义 的讳饰 呢? 《 论语 ・ 路》 中有一段 记载很 好地说 明 了这一 点 :有个 人对孑 说 ,他们那 里有一个坦 子
表 性 与典 型性 的修 辞伦 理 现象 ,从 中可 以探 寻到修 辞 伦理 的运 用 规律 ,并 进一 步 阐 明修 辞 伦理 研究
的社 会价值 与理论 意 义 。限于篇 幅 ,在本 文 中我们将 只研 究讳饰 现象 形成 的伦理 渊源 。 讳饰 的形成 主要 基于伦理 的考 虑 。这可 以从 以下两方 面表现 出来 : 第 一 ,讳 饰 ,尤 其 是其 中 的敬讳 ,是 中国古 代伦 理社 会 成文 的礼 义 规范 。而 伦 理社 。 客人 来 了 ,能 以客 人 为重 的 ,就是 好 主 人 。客 人 又能 顾 念 到主 人 , 不 为 自己打 算 而为 主人 打 算 ,就是 好 客人 。一 切都 这 样 。所 谓 伦理 者 ,无 他义 ,就 是要 人认 清 楚人 生相 关 系之理 ,而于 彼此相关 系中 ,互 以对方 为重 而 已。”嘲 由于伦理社 会 中的人在 日常言行 中互 以 对 方为 重 ,所 以总 是特 别 关心 交际 对象 的禁 忌 ,在 交谈 中力 求 避免 说到 此禁 忌 ,以免 引起对 方 的不
孔融 道 : “ 尊卑有 序 ,以讳 为首 ” 。① 说 的也 是这个 意思 。敬讳 尤其能 突 出社会 等级 制度 .属 于不
同阶层 的人其 避讳 也不 相 同。一般 而言 ,都 是居 下位者 优先避 居上 位者 的讳 ,它 彰显 的是 敬 。从这

点看 ,敬讳 是礼义 对人 们修 辞言说 的主 动介入 。因此 可 以说 ,敬讳 的形 成源于对 仁 、义 、礼的修
白正直 的人 ,他 父亲 偷羊 ,他就 出来告 发 。孔 子说 : “ 吾党 之直 者异 于是 :父 为子 隐 ,子为父 隐 。
— —
直在其 中矣。 ”孔 子明显反对父 子之间 的互相告 发 ,他倡 导的是父 子之间 的孝 慈 ,父子 双方都要
能做 到为对方 隐丑扬善 ,也 即 “ 亲者讳 ” 为 。这 “ ”既包括 对名字 的避忌不说 ,也包括对 亲者 、尊 讳
生 《 史讳举 例 》 中就指 出 : “ 国以前 ,凡 文字 上不得 直书 当代 君王或 所尊 之名 ,必须用其 他方法 民
吉避 凶 的伦 理情 感 。 两个 方面相辅 相成 , 同建构 与制 约着修 辞表达 者的修 辞心理 , 而形成 富有民 这 共 从 族特 色的修 辞伦 理表 达 。 究讳 饰现 象产 生的伦理 渊 源 , 研 有助 于我们 更 深入 地理 解与运 用讳饰 辞格 。 不 仅 如此 。 日常 的 交际交 流 中, 在 还将 强化 / 4 恰 当运 用讳饰 辞格 以增 强交 际效果 的修 辞伦 理意识 。 ,f -3
是 不可 以随便称 呼 的。这 种认识 一直 流传 到现代 ,鲁迅 小说 中长妈妈 讲过一 个故 事 ,说 的就 是对 于 陌生人的呼 叫千万不要答 应 ,否则可 能有性命 危 险。所 以 , 《 礼记》 中就讲 “ 名不讳字 ” 讳 。古人取
字 就是 为 了便 于他人 的称 呼 ,而名则 是尊称 ,一般不 宜称呼 ,为表示对 他人 的尊敬 ,主要用 于 自称 。 英 国学 者弗雷泽指 出 “ 开化 民族” 的人认 为 “ 未 巫术容 易通 过人 的名字 ”来 “ 为害于 人” 。脚 王建先
所 以每 到一 处 ,都需 先行 询 问 ,以便 在 与人交 往 时 ,不 致于误 犯 。这是 对他 人尊 重与 礼敬 的表 现 。 若是不 注意不 同国家或个 体 的忌讳所 在 ,随意 言说 ,就有可 能误触对 方之所 忌 ,从而影 响修辞 表达
效果 ,严 重者甚至会 影响到交 际双方的关 系。例如 《 国语 ・ 晋语九》所 载 : 范献 子聘 于鲁 , 问具 山 、敖 山 ,鲁人 以其 乡对。献子 日: “ 不为 具、敖乎 ? ”对 日: “ 先君献 、
于互 以他 人 为重 。时 时事 事考 虑 到他 人 的需 要 ,而不 专从 一 己所需 来 发 言行 事 。 梁漱 溟 先 生就 说 :
“ 理社会 所贵 者 ,一 言以蔽 之 日 :尊重 对方 。何 谓好 父 亲? 常以儿 子 为重的 ,就是 好父 亲 。何谓好 伦
儿 子 ?常 以父 亲 为重 的 ,就是 好儿 子 。何 谓 好 哥哥 ? 常 以弟 弟 为重 的 ,就是 好 哥 哥 。何谓 好 弟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