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彝族月琴曲《甘落调二》结构分析
彝族舞曲古筝分解

彝族舞曲古筝分解
彝族舞曲是彝族人民创作的一种舞曲。
它通常以古筝为主要乐器,其他乐器包括笛子、口弦、板鼓等。
舞曲的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曲式结构:彝族舞曲通常以二部曲或三部曲的形式呈现。
每个部分中都包含了不同的旋律和节奏。
2. 旋律:彝族舞曲的旋律通常富有民族特色,有时会包含一些传统的彝族曲调。
旋律表达了彝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观念。
3. 节奏:彝族舞曲的节奏通常较为活泼欢快,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欢乐和激情。
节奏强烈,多变化。
4. 乐器演奏技巧:在彝族舞曲中,古筝是主要的伴奏乐器。
演奏者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给舞曲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同时,其它乐器的演奏也为舞曲增加了多样性。
5. 舞蹈动作:舞曲中的舞蹈动作是舞曲表达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动作通常抓住人物形象或历史事件的特征,并通过舞蹈的方式展示出来。
总的来说,彝族舞曲古筝分解包括曲式结构、旋律、节奏、乐器演奏技巧和舞蹈动作等多个方面,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彝族舞曲的独特魅力。
基于凉山彝族月琴音乐及其传承与发展研究

基于凉山彝族月琴音乐及其传承与发展研究作者:陈然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2期摘要:凉山彝族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当地人民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显示出来极大的民族特色。
凉山彝族音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也有着其独特的特点。
凉山彝族的月琴音乐是其音乐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特色。
因此,对凉山彝族月琴音乐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
文章就凉山彝族月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凉山彝族 ; 月琴音乐 ; 传承 ; 发展凉山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民族融合,在民族融合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凉山彝族音乐文化在民族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彝族音乐有着其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其中,月琴音乐已经成为凉山彝族人民的重要音乐代表,月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对凉山彝族音乐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凉山彝族月琴音乐的主要特色(一)凉山彝族月琴音乐的节奏性较强月琴这个乐器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常见的月琴中,四声和五声的音阶比较普遍和广泛。
月琴中也会常常使用到偏音。
凉山彝族月琴音乐是具有节奏的,节奏型主要分为“密集型”和“语言型”。
语言型的节奏是音乐的一种自然状态,彝族语言中,经常出现谓语和宾语倒置的现象,或者是将形容词放在后面。
彝族语言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后置”,在这种语言特色的基础上,也就形成了其独特的音乐“后附点”节奏型的特点。
密集型的节奏型,主要指的是月琴本身的发展空间。
月琴的密集型节奏的表达方式,恰恰增强了月琴的发展空间。
(二)凉山彝族月琴音乐的同音反复特点在凉山彝族人民演奏月琴的过程中,采用“同音反复”的手法来增强月琴音乐的旋律十分常见,也比较广泛。
例如:在《快乐的诺苏》中,开始就采用了大量的同音反复,这种同音反复的小节构成了乐曲的主题,并对凉山彝族地区人民的喜庆场面进行了描绘,增强了曲目的感染力。
同音反复在月琴演奏中的应用,不仅会在乐曲的开头部分有所体现,同时也会出现在乐曲的结尾部分,这是月琴演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贯穿在乐曲演奏的始终。
试论凉山彝族阿都情歌的结构与特点

试论凉山彝族阿都情歌的结构与特点作者:阿牛木支吉则利布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6期摘要:凉山彝族阿都情歌对唱主要是以探情、初恋、相恋、相思、盼望、祈求、遂愿、分手、尾声等结构来倾诉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真实地反映阿都方言区彝族青年人的心理特征,美好的愿望,道德情操和坚贞的爱情追求。
从中不仅可以看到阿都方言区的彝族社会礼仪,还可以看到阿都方言区彝族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是研究阿都方言区彝族婚俗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关键词:彝族阿都情歌结构凉山彝族“阿都情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阿都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方最独特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
它主要流传于布拖、普格等县阿都方言区。
这个方言区的情歌最多、最优美,风俗习惯和民族风情独具特色,最引人入胜。
特别是青年男女的情歌对唱,像醉人的千年醇酒,深深地吸引和陶醉着多少痴情、英俊和亮丽的少男少女。
这个方言区的彝族青年男女对爱情历来是热情奔放和炽热追求的,尤其是青年男女对美满姻缘的瑰丽幻想在阿都方言区情歌对唱中异常炽烈,这是一个乐观而坚强的民族,他们所展露的是生生不息的情感世界。
这里的小伙子和姑娘年过十八、十九岁后,大多用情歌交友,或采取一定的对歌形式,表达爱慕之情、以身相许之意。
这种情况至今仍然很盛行。
情歌对唱是阿都方言区彝族民歌中最丰富的一部分,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和独特风格的诗篇。
这个方言区的许多青年男女,在自己青春年少的时期,表达各自爱慕的心意时,常用对歌和对唱的方法来示爱——这叫情歌对唱。
这个方言区的彝族各个都是唱情歌的高手,都有一有机会便即兴编唱情歌的习惯和才能,而且常用对歌来悲叹自己的命运;用对歌来排除自己的悲痛,驱散自己的寂寞;用对歌来控诉婚姻大事一切由父母亲所包办,恋爱不自由的苦处;用对歌来抒发自己纯洁的爱情;用对歌来认识和观察与分析自己一生的生活等等。
因此,对歌几乎成了这儿青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阿都方言区的情歌对唱中,开场时对唱的歌,彝语称其为“古祝吼”,即“唱爱慕歌”。
新时代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

新时代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文化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凉山州彝族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声乐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方面进行探讨。
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体现在教学方法上。
传统的声乐教学主要注重声音的发声和调节技巧,而凉山州彝族民歌注重的是情感的表达和感染力的传递。
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引入凉山州彝族民歌的演唱方式和表达技巧,让学生通过学习凉山州彝族民歌,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体现在教学资源上。
凉山州彝族民歌是一种口头传承的艺术形式,很多优秀的民歌作品并没有被完整地记录下来。
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录音设备和数字技术,对凉山州彝族民歌进行录音和保存,为声乐教学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估等方面。
通过引入凉山州彝族民歌的元素,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音乐素养,使声乐教学更加丰富多样,更加符合现代声乐教学的需求。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教育者和艺术工作者关注凉山州彝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彝族月琴音乐文化研究综述

彝族月琴又称“弦子”“杰猜”,是一种弹拨乐器,主要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的彝族地区。
作为彝族的传统民间乐器,无论是在传统节日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彝族月琴作为重要的伴奏和独奏乐器随处可见,可以说月琴在彝族人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是随着时代的更迭,本就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代表的彝族月琴面临着不可回避的传承与保护危机。
如何对彝族月琴音乐文化进行创新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彝族月琴研究成果的分析,梳理出彝族月琴的形制结构、演奏技法、艺术特征、琴曲分析以及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针对目前彝族月琴的研究成果,笔者以习得的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音乐人类学等音乐理论知识,提出一些研究建议,目的是希望以彝族月琴音乐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彝族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充分的研究。
一、彝族月琴形制结构研究在当前学术界中,关于彝族月琴形制和结构方面的研究是彝族月琴音乐研究中较少的一个领域。
该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彝族月琴制作工艺方面,也有部分对彝族月琴形制特征和彝族月琴与汉族月琴的对比研究。
张永祥发表的《月琴自动车床》是关于彝族月琴形制结构方面最早的研究文章,这篇文章完整阐述了月琴制作车床的全部流程。
边月的《姚安县彝族月琴制作工艺研究》、徐子珺的《镇南月琴生产性保护实践与思考》和饶书剑的《楚雄彝族月琴研究》这三篇文章,分别对姚安县彝族月琴和楚雄彝族月琴的制作工艺包括月琴各个部分的制作进行了详尽阐述,同时边月还将姚安县彝族月琴与汉族月琴从结构、工艺、材质等方面进行了对比。
李永云和栗源则对彝族月琴的形制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列举了“牟定八方琴”、双为今后彝族月琴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彝族;月琴;研究综述音乐理论93音乐世界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柏四线和南华镇南月琴这三种不同的形制案例。
从彝族月琴形制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看,前人研究的重心主要是在月琴的制作方面,而对于彝族月琴本身的形状结构特点、物理构造原理等方面研究较少。
四川凉山彝族民歌的美学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川凉山彝族民歌的美学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战略四川凉山彝族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美学特征和独特的魅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凉山彝族民歌,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凉山彝族民歌的美学特征出发,探讨其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保护和传承彝族民歌文化提供一些思路与建议。
一、凉山彝族民歌的美学特征1. 音乐形式多样凉山彝族民歌形式多样,包括咪呼、情歌、祭祀歌、劳动歌等多种类型。
咪呼是彝族传统的一种独特音乐形式,其旋律优美、抒情,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情歌则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常常表现出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
2. 独特的表演方式彝族民歌的表演方式独特多样,例如咪呼常常是由男女对唱或者女性独唱,配以特有的舞蹈动作,表现出彝族人民勤劳、朴实、热情的性格特点。
3. 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彝族民歌的歌词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对自然的描绘和感受是其独特之处,表现出彝族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4.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凉山彝族民歌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彝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二、彝族民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 加强保护与传承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承凉山彝族民歌,首先需要加强对其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这包括记录、收集和整理彝族民歌,进行口传心授的传承,建立数字化资料库等手段,以确保彝族民歌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2. 引入现代元素,提升艺术水平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可以适当引入现代元素,推出具有时代感的彝族民歌作品,融合现代音乐元素和舞台表演方式,提升彝族民歌的艺术水平和观赏性,使之更受年轻人的喜爱和欢迎。
3. 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要加强凉山彝族民歌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吸收其他音乐文化的精华,为彝族民歌的创作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4. 科学有效的宣传推广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包括音乐会、文化节、演出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凉山彝族民歌,扩大宣传推广的渠道和范围,增强凉山彝族民歌的社会影响力。
钢琴组曲《凉山音诗》之《月琴舞》音乐本体分析及演奏技法探究

9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6法,快速离键,将和弦的音色完全展现出来。
3-4小节为左右手交替演奏的托卡塔演奏技法,演奏的时候一气呵成,左右手的衔接流畅自然,不可出现左右手四个音断开的状况,这种托卡塔的演奏技法从巴洛克时期产生就一直延展到现当代,本身是一种即兴的演奏方式,在众多作曲家的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将托卡塔演奏技法融入了古典作品之中,比如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快板部分的左手震音就是这种规整中的不规整的演奏技法,在演奏的时候既要抓住托卡塔演奏技法的炫技性即兴特点又要把握作品的规整节奏。
5-6小节为整首作品的伴奏先行,伴奏先行为四个八分音符为一组,前两个音连奏,第三个音与第二个音为连跳音,第四个音为断奏,充满舞蹈性。
在引子六个小节的弹奏中除了分层把握各个技术之外,还要从整体上把握住音色和气息,在指尖触键时就应该以歌唱呼吸的状态将身体的各个部位的机能和力量充分调动,将引子当成一个整体,保持引子音色的统一性。
虽然前面两个小节谱面上加了重音,后面的四个小节没加,但演奏时不能出现四个和弦很强,而后面的跑动和伴奏先行很弱或者突弱的情形,这样会使音乐失去统一性的美感,就像歌唱时一会儿声音,一会儿没声音。
首部为单二部曲式结构(A+A1),起止小节为7-32小节,A 乐段的第1、2两个乐句的左手部分的伴奏与引子的弹奏方式大同小异,只是在主次方面左手的伴奏总体音色要弱于右手,但应该是音色统一的主次关系,而不应该是右手极强而左手极弱。
右手的两个乐句四个小节为一个短句,旋律部分在演奏的时候除了连音线部分连奏之外,其余地方都是断奏,并且两个小节与两个小节的音色形成对比,即为一强一弱的明暗对比,充满戏剧性。
左手的伴奏音型在弹奏时是有呼吸的,四个八分音符为一个音组,在弹奏的时候以气息带动手腕,第一个音落,第四个音提,如果落提循环往复,让伴奏的音响保持弹性有呼吸的状态。
第三四乐句在演奏时左手的和弦要有力度,右手的演奏从第三乐句的第三小节开始重音在第二个音,其余各音用跳音的演奏技法弹奏,需要注意的是右手的旋律音在弹奏的过程中出现了八分音符的跳音和四分音符的重音组合的节奏形态,这种组合形态在弹奏时要注意声音的断开和气息连贯的关系,即声乐演唱常说的声断气不断;第四个乐句的三四小节音的排列较为密集,弹奏的时候将左手右手的音区分开,切勿混淆,而后和弦的弹奏指尖力量凝于一点,下键的时候速度快,且下键的时候指尖迅速发力将和弦抓住,保持和弦的音色集中,随后手腕马上松弛,让声音保持通透性。
新时代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

新时代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国唯一的彝族自治州,也是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彝族人民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其中彝族民歌更是代代相传,成为了这个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新时代背景下,凉山州彝族民歌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一、凉山州彝族民歌的特点凉山州彝族民歌有着饱满的情感、原始的民族色彩、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彝族人民情感宣泄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彝族民歌旋律优美动人,旋律起伏跌宕、富有变化,歌词抒发真挚的情感,流露出彝族人民对自然、对生活、对爱情的独特理解。
彝族民歌通常不用乐谱记谱,主要以口头传承的方式传唱,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二、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在过去的声乐教学中,对于凉山州彝族民歌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传统歌曲的演唱和模仿,忽略了对彝族民歌的深入挖掘和研究。
一方面,传统教学中缺乏对彝族民歌的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无法满足现代音乐教学的需求;传统教学中重视模仿,但却忽视了对学生声乐技巧和表现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歌唱水平难以提高。
三、创新的方向要注重对彝族民歌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在教学中融入对彝族民歌的深入解读、历史渊源、地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全面了解民歌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学生对民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声乐技巧和表现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歌唱技巧、声音训练、气息控制等方面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表现力、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能够准确地演唱彝族民歌,更能够深刻地理解和表达民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加生动、直观地学习和领悟彝族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要领。
要加强对彝族民歌传承和保护的意识教育。
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和音乐传承的意识教育,使学生能够珍惜和传承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彝族民歌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例4 : ( 2 3 -2 7 / J '  ̄ 节)
、
1 - 3 5 / ]  ̄ 节 主题动机的出现 与变化
2 8 、2 9 小节 原样重复 了2 3 、2 4 d ' , 节的音材料 ,而后旋律进 行变 化 的方式与前面 部分所有音 都集 中在 高音区形成对 比,每两 小节之 间就 有一个 7 度 以上的音程 关 系。并且 这种音 区 的对 比次数 明显增 加 ,在2 8 - 3 5 d  ̄ 节就 出现 了3 次 ,这种 紧张度的加 强引 出了整 个作 品
一
弦 、颤 音 、倚 音 、滑音 等 。月琴 通常 的演 出形 式有 独奏 、器 乐 合 奏、民间歌舞和彝剧伴奏。 四 川凉 山彝族 的三弦月琴 定弦有两种 ,用拨 子弹奏 的月琴定弦 为 :e 1 、a l 、e 2 :用手指弹奏 的月琴定弦为 :d 1 、a l 、d 2 。 由原来 两弦一 个八度发展 为三弦三个 八度音域后 ,演 奏上既保 持了本 民族 的风格 特点 ,又 突破 了旧的传 统,还吸取三 弦和琵琶 的技 法 ,弹 、
拨 、挑 、扫 并 用 , 还 不 时 加 上 双 弦 、和 弦 和 持 续 音 等 种 种 变 化 ,扩 大 和 丰 富 了表 现 力 。
小 节 的 音 型 形 成 呼应 ,仿 佛 是 再 现重 复但 节 奏 上 又 有 变化 ,第 一 小
节 的音型是前十六的节奏音型 ,1 9 — 2 2 / J ' , 节 是后十六的节奏音型。
彝 族 月 琴 , 又 称 弦 子 ,属 于 弹 拨 乐 器 ,在 彝 语 中 称 “ 巴 布 ”、
例2 : ( 4 - 7 / J  ̄ . 节)
“ 班 匹 ”或 “ 和 巴”。音 箱圆 形的称 为 “ 库竹 ”、棱形 的称 为 “ 八 角琴 ”。主要流行 于云 南省楚雄 、巍 山、四川 I 省 凉 山、贵州 省威 宁
《 甘洛调 》是彝族月琴 曲中的重要 曲 目,本文尝试其 曲式结构 与 材料特征 、动机变化 、节奏特征等进 行分析 ,以期揭 示 四川 I 凉 山 彝族 月琴调特 点。 通 常 民歌或 者 民间独 奏 曲在 曲式 与材 料 的运用 上普 遍 比较 简 练 。在 《 甘 洛调》 中,曲式与材料 的运用也是 如此 。整部作 品可 以
数 —
—
敖 翔
—
—
四 川 凉 山 彝 族 月 琴 曲 甘 落 调 二 结 构 分 析
( 四川音乐学院作 曲系 ,四川 I成都 6 1 0 0 2 1 )
摘 要: 本文对 四川凉 山彝族 月琴曲 《 甘洛调二》 的曲式进 行详细的分析 ,对作 品中的动机变化发展 、材 料的运用、
节奏的变化进行研究 ,从中发现 《 甘落调》丰 富的动机 、多样的音 乐色彩 、简练 与复杂并存的动机发展手法 。 关键 词 : 四川凉 山彝族 ; 《 甘洛调》;民族 民间 乐曲;曲式特征 ;动机
例3 : ( 1 9 - 2 2 / J '  ̄ 节)
从1 9 小 节 开 始 , 重 复 的 材 料 将 整 个 第 一 部 分 划 分 成 了 两 个 段
落 ,而第二个段落在持 续的 “ b ”后并没有 变化重 复第一部分第 四小 节 的动机 型主体 ,而是变化 重复 了十一 小节 引入 的微分音关 系动机 材料 ,这种半 音关系动机 材料 的变化 重复使 音乐的紧张度 加强 ,并 且可 以看到,在这一个五小节的 小段落里 ,最低音 就是 “ a ”,其他 音都集中在高音区,这 样使 音响听起 来更尖 锐。
的第 二 个 部 分 。
作 品 的 前 三 小 节 反 复 重 复 一 个 音一 b ,在 第 四小 节 引 出主 题 动 机
型材料 :
例1 : ( 1 - 4 / J  ̄ 节)
二 、3 6 — 1 1 3 1 J '  ̄ 节 变化发展的中部
随 即在作 品的第八 小节再次重 复了第四小节 的动机型材料 ,而
动机 型材料 出现 以后的旋律:
通 过 谱 例 可 以发 现 ,在 动 机 材 料 “ b 、b 、a 、g 、a 、b 、b ” 出 现
( 一 )第一个段落 ( 3 6 — 5 2 t J . , 节 )节拍的变化与小节重音 的变化 这个段 落一开始 的节 拍就发生 变化,之前第 一部分 是四二拍 , 而从3 6 t J , , 节 开始 ,节 拍变成 四三拍 ,这种节拍 的变化使 音乐 的性 格 较之前形成鲜明对 比。而材料 的写法和第一部分 的开始 卜4 小节手 法
亮 。 一 般 可 以 使 用 的 演 奏 技 法 有 弹 、 拨 、 挑 、 扫 , 并 有 双 音 、 和
( 8 — 1 2 小节 )
将它变化 ( 这 里的 “ # a ”并不是 “ a ”升 高一个半音,应该是升高 四 分之一音 的微分音) 。1 9 、2 0 d , 节出现重复的 “ b ”音 ,这个音 型与第
它 们 之 间 的 区 别 主 要 在 于 动 机 材 料 出 现 以后 的部 分 , 可 以对 比 两 次 第 二 部 分 可 以分 为 三 个 段 落 ,第 一 个段 是3 6 t J ' , 节- 5 2 d  ̄ 节 ,第 二 段是 5 3 - 7 8 d  ̄ 节 ,第 三 段 是 7 9 - 1 1 4 。
等地 。四川 I 凉 山 彝族 自治 州 月 琴 又 与 其 它 地 方 的 月 琴 有 不 同 之 处 :
琴颈相对 短一点 ,音 箱要大一 点,音箱主要 是 以圆形为主 ,通常使 用 由二弦月琴 发展的三弦月 琴,全长6 5 厘米;音箱边框 由冬瓜木制 作而 成 、面板 由楸木制作而 成。演奏 的时候,将琴放在 胸前 ,左 手 拿住 琴颈 同时按 琴弦 ,右手 用竹片或 牛角片弹弦发音 ,音色清脆 明